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上

《卷上》[View] [Edit] [History]

1
音與傳義背
2
《小雅·伐木》篇:「無酒酤音『古』我。」《集傳》:「酤,賈也。」
3
《釋文》:「酤,毛音『戶』,一宿酒也。」《說文》同。鄭音「顧」,又音「沽」,賈也。今《集傳》既用鄭義,則「酤」當音「顧」或音「沽」。《集韻》「酤」字有音「古」者,亦訓「一宿酒」,非「賈」也。
4
又:「蹲蹲音『存』舞我。」《集傳》:「蹲蹲,舞貌。」
5
釋文》:「蹲,七旬反,音逡。」《說文》《爾雅》並作「墫」,從土旁,其音同。《集傳》既訓「舞貌」,則「蹲」非「蹲踞」之義,安得音「存」?
6
《六月》篇:「織音『志』文鳥章。」《集傳》:「織、幟,字同。」
7
《釋文》:「織,音『志』,又尺志反。」此云音「志」,實本《釋文》。但《集傳》既云與「幟」同,則是《釋文》之第二音,而不得復音「志」矣。
8
《車攻》篇:「助我舉柴音『恣』。」《集傳》:「柴,《說文》作『㧘』,謂積禽也。」
9
《釋文》:「柴,子智反。音『委積』之『積』。又才寄反。」《說文》:「㧘,音『漬』。前智反。」是即《釋文》之「才寄反」也。《集傳》既引《說文》,不應別作一音。況此字亦從無音「恣」者。
10
節南山》篇:「不宜空我師。」《集傳》:「空,窮也。」
11
空,苦貢反。此不音,蓋誤以為如字。
12
《正月》篇:「胡為虺蜴音『易』。」《集傳》:「蜴,螈也。」
13
《毛傳》:「蜴,螈也。」《釋文》:「蜴,星歷反。字又作『蜥』,是『蜴』字讀與『蜥』同。」《集傳》既用毛說,亦當仍用舊音為是。
14
戴東原曰:「『蜥易』之『易』,無蟲旁。有蟲旁作『蜴』,便音『蜥』,不音『易』。《方言》有『易蜴』及『脈蜴』,並音『析』。乃知陸德明之說得之。若《爾雅》則『易』『蜴』二字溷為一矣。」
15
又:「夭夭音『腰』是椓。」《集傳》:「夭,禍也。」
16
夭,本於兆反,又於遙反。《集傳》既訓為「禍」,則於兆反是也。
17
《雨無正》篇:「舍音『赦』彼有罪。」《集傳》:「舍,置也。」
18
《釋文》:「舍,一音『捨』。」《集傳》既訓為「置」,安得音「赦」?
19
《巧言》篇:「僭音『譖』始既涵。」《集傳》:「僭始,不信之端也。」
20
《毛傳》:「僭,數也。」《鄭箋》:「僭,不信也。」《釋文》云:「僭,毛:側蔭反;鄭:子念反。」《集傳》既依鄭訓為「不信」,自當讀從本音。況《大雅·瞻卬》篇:「譖始竟背。」《桑柔》篇:「朋友已譖。」彼注俱依鄭氏訓「不信」而音「僭」。寧有此詩本是「僭」字,而反云音「譖」乎?
21
《大雅·皇矣》篇:「柞棫斯拔音『佩』,松柏斯兌徒外反。」《集傳》:「拔、兌,見《綿》篇。此亦言其山林之間道路通也。」
22
《綿》篇「兌」字,《釋文》本有吐外、徒外二讀。此徒外反,亦本《釋文》,未為不是。但《集傳》之意,實主吐外反。玩前後兩篇,注說甚明。乃於《綿》篇則云「吐外反」,於此又云「徒外反」。非惟不合朱子?豈不自相矛盾乎?
23
又:「克順克比音『匕』。」《集傳》:「比,上下相親也。」
24
「比」字,《釋文》本音必里反,此云音「匕」是也。然《集傳》訓「比」為「上下相親」,則當為毗志反,不得音「匕」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引此詩,以為九德而解之。此章註所云「教誨不倦」。三者皆其本支也。其云「擇善而從之曰比」,杜註謂:「比方善事,使相從也。」是「比」亦讀如字。故《釋文》無音切。今《集傳》不用其「擇善而從」之說,而改云「上下相親」。明是「相親」,「比」可知矣,乃猶得云音「匕」乎?
25
《卷阿》篇:「伴音『判』奐音『喚』爾游矣。」《集傳》:「伴奐,閒暇之意。」
26
《註疏》:「伴奐」,毛以為「廣大有文章」,鄭以為「自縱弛之意」是。毛讀「伴」為「畔」,「奐」為「喚」,鄭則讀為「判換」,《釋文》分說甚明。今《集傳》云「閒暇之意」,固猶鄭氏所云「自縱弛」也,乃「伴」字音「判」。既從鄭義,「奐」字音「喚」,又溷毛音,不亦兩失之乎?
27
《桑柔》篇:「靡所止疑音『屹』。」《集傳》:「疑,讀如《儀禮》『疑立』之『疑』,定也,言居無所定。」
28
此詩《釋文》「疑,魚陟反」,若《儀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諸篇云「疑立」,《釋文》並魚乙反,皆不音「屹」。此字亦本無音「屹」者,況朱子明取《儀禮》之音。而妄以「屹」音當之乎?
29
《集傳》用舊訓義而無音
30
唐風·山有樞》篇:「山有樞。」《集傳》:「樞,荎也,今刺榆也。」
31
《毛傳》云:「樞,荎也。」《孔疏》云:「樞,荎。釋木文。」今本《爾雅》從草作櫙。郭璞云:「今之刺榆也。」《釋文》云:「樞,本或作『蓲』,烏侯反。」是「樞」與「蓲」通,當音「毆」。
32
《豳風·七月》篇:「八月剝棗。」《集傳》:「剝,擊也。」
33
《鄭箋》:「剝,擊也。」《釋文》云:「剝,普卜反。」是「剝」音「撲」,與「撲」通。
34
《小雅·天保》篇:「如月之恆。」《集傳》:「恆,弦也。月上弦而就盈。」
35
《毛傳》云:「恆,弦也。」《鄭箋》云:「月上弦而就盈。」《釋文》云:「恆,本亦作『』,同古鄧反。沈:古恆反,弦也。」是「恆」字通作「」,兼平、去二音。
36
《采薇》篇:「彼爾維何。」《集傳》:「爾,華盛貌。」
37
此亦舊訓也。《釋文》云:「爾,乃禮反。」《說文》作「薾」,其音同。是「爾」與「薾」通,不當復讀如字。
38
《車攻》篇:「東有甫草。」《集傳》:「甫草,甫田也,後為鄭地。」
39
《毛傳》:「甫,大也。田者,大芟草以為防,或舍其中。」《鄭箋》:「甫草者,甫田之草。鄭有圃田。」《釋文》:「甫,如字。鄭:音『圃』。謂圃田,鄭藪也。」今朱子全主鄭說,宜從鄭音。《後漢書·馬融傳》:「詩詠圃草。」直作「圃」字。註指為《韓詩》。
40
無羊》篇:「矜矜兢兢。」《集傳》:「矜矜兢兢,堅強也。」
41
此亦《毛傳》舊訓。《釋文》:「兢,其冰反。」
42
《弁》篇:「實維何期。」《集傳》:「何期,猶伊何也。」
43
鄭氏云:「何期,猶伊何也。」《釋文》云:「期,本亦作『其』,音『基』。」是此句正與《魏風·園有桃》篇「子曰何其」、《小雅·庭燎》篇「夜如何其」語意同,宜讀為「基」。
44
《車轄》篇:「德音來括。」《集傳》:「括,會也。」
45
括,當讀為「佸」。《毛傳》:「括,會也。」《釋文》:「括,本又作『佸』,音『活』。徐:古闊反。」今朱子既仍《毛傳》訓義,則「括」當讀為「佸」而音「活」,若徐邈之古闊反,則義當訓「至」矣,非也。
46
《都人士》篇:「彼君子女,謂之尹吉。」《集傳》:「尹吉,未詳。鄭氏曰:吉,讀為『姞』。尹氏、姞氏,周之昏姻舊姓也。」
47
《釋文》:「吉,毛:如字。鄭:讀為『姞』,其吉反,又其乙反。」今《集傳》用鄭說,不得復讀如字。
48
《隰桑》篇:「其葉有幽。」《集傳》:「幽,黑也。」
49
《毛傳》:「幽,黑色也。」《釋文》:「幽,於糾反。」
50
《大雅·鳧鷖》篇:「福祿來為。」《集傳》:「為,猶助也。」
51
《釋文》:「為,于偽反,助也。」
52
民勞》篇:「柔遠能邇。」《集傳》:「能,順習也。」
53
鄭氏云:「能,猶侞也。順侞其近者。」《釋文》云:「能,毛:如字。鄭:奴代反。」今《集傳》訓「能」為「順習」,即鄭「順如」之義,不當復作「如」字讀。
54
《桑柔》篇:「倉兄填兮。」《集傳》:「填,未詳。舊說與『陳』『塵』同,蓋言久也。或疑與『癲』字同為病之義。但《召旻》篇內二字並出,又恐未然。今姑闕之。」
55
《毛傳》:「填,久也。」《鄭箋》:「喪亡之道,滋久長。」《釋文》:「填,音『塵』。」《疏》云:「《釋言》云:『烝,塵也。』孫炎曰:『烝,物久之塵。』」則「塵」為久義。古音「塵」「填」字同,故「填」得為久。《集傳》雖二說並存,然《瞻卬》《召旻》二篇,並訓「填」為「久」;知此,亦以前說為長,宜讀「塵」音。
56
《雲漢》篇:「我心憚暑。」《集傳》:「憚,勞也,畏也。」
57
《毛傳》訓「憚」為「勞」,則音丁佐反。鄭訓為「畏」,則讀如字。《釋文》甚明。今《集傳》並列兩義,則亦當使二音並存。
58
《崧高》篇:「往近王舅。」《集傳》:「近,辭也。」
59
《毛傳》:「近,己也。」《鄭箋》:「近,辭也。聲如『彼記之子』之『記』。」《釋文》:「近,音記。」《孔疏》:「毛以為……往去已,此王之舅也。近得為己,其聲相近,故《箋》申之云「如彼記之記也」。《毛傳》「己也」之「己」,音與「記」同,皆語辭。今《集傳》明用鄭氏「辭也」之訓,宜作「記」音。
60
《韓奕》篇:「淑旂綏章。」《集傳》:「綏章,染鳥羽或旄牛尾為之,注於旂竿之首,為表章者也。」
61
《毛傳》:「綏,大綏也。」《鄭箋》:「綏,所引以登車,有章採也。」《釋文》:「綏,本亦作『』。毛:如誰反。鄭:音『雖』。」《集傳》正用毛說,當音如誰反,不當讀「雖」。
62
《瞻卬》篇:「孔填不寧。」《集傳》:「填,久也。」
63
召旻》篇:「孔填不寧。」《集傳》:「填,久也。」
64
此上二條,俱當音「填」為「塵」,說見《小雅·桑柔》篇。
65
《周頌·訪落》篇:「於乎悠哉,朕未有艾。」《集傳》:「艾,如『夜未艾』之『艾』,言其道遠矣,予不能及也。」
66
《小雅·庭燎》篇,《集傳》訓「艾」為「盡」,是本作「刈」音。
67
《桓》篇:「皇以間之。」《集傳》:「『間』字之義未詳。《傳》曰:間,代也。言君天下以代商也。」
68
間,古莧反,音「澗」。
69
《集傳》有異義而不別為之音
70
大雅·下武》篇:「應侯順德。」《集傳》:「應,如『丕應徯志』之『應』。」
71
應,本如字,音「鷹」。今依註當音「譍」。「丕應徯志」,《虞書·益稷》篇文也。
72
《周頌·天作》篇:「彼徂矣岐。」《集傳》:「岨,險岨之意也。」
73
徂,本如字,往也。《註疏》並無他說。今《集傳》直改「徂」為「岨」。沈存中《筆談·藝文》篇云:「書之闕誤,有可見於他書者。如《詩》『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後漢書·朱浮傳》作:『彼岨者岐,有夷之行。』」又,王伯厚《玉海》有《詩攷》一卷,其序云:「朱文公《集傳》『彼徂者岐』從《韓詩》。」然《韓詩》今不傳,而《後漢書·朱浮傳》又並無是語,不知沈說何據。今人更指為《後漢書·西南夷傳》。考彼傳,本是「徂」字,註亦訓「往」,不作「岨」也。惟韓昌黎《岐山操》作「彼岨者岐」,是「徂」或作「岨」,其來已久。故《集傳》因承舊說,偶未註明「徂」當作「岨」耳。今既遵《集傳》,宜作「阻」音。
74
戴東原曰:「《後漢書·西南夷傳》朱輔上疏稱《詩》云:『彼岨者岐,有夷之行。』傳曰:『岐道雖僻,而人不遠。』註引《韓詩·薛君傳》曰:『徂,往也。夷,易也。行,道也。岐道阻險而人不難。』」沈括所引即此。疏特誤「朱輔」為「朱浮」,誤疏為傳,又誤「徂」為「岨」耳。輔所稱傳曰蓋《韓詩》,薛君治《韓詩》者,而訓「徂」為「往」,則《韓詩》不作「岨」字。陸德明《經典釋文》博采眾本,亦不云「徂」一作「岨」。知此字之訛,蓋在宋時。故沈括云云,而朱子亦因之,相沿既久,不可復正。然其誤不可不知。
75
音切之誤
76
《周南·關雎》篇:「關關雎音『疽』鳩。」
77
雎、疽,並七餘反。《論語》「關雎之亂」、《孟子》「癰疽」,朱子《集註》皆云七餘反,可見當時本無誤讀。然《詩·國風》如「只且」「揚且」「狂且」「椒聊且」等文,與二雅中「且」字之為子餘反者,莫不音「疽」,則其於「疽」字,竟誤認為子餘反。「雎」「砠」二字,必不讀為七餘反矣。朱子寧有是耶?
78
《卷耳》篇:「我姑酌彼兕音『似』觥。」
79
兕,徐履反,不音「似」。似,詳里反。
80
又:「陟彼岨音『疽』矣。」
81
說見《關雎》篇。
82
《樛木》篇:「葛藟纍音『雷』之。」
83
累,力追反,音「縲」,在支韻。雷乃灰韻。
84
《桃夭》篇:「有蕡音『文』其實。」
85
蕡,扶云反,音「墳」。文,無分反,音「聞」。
86
《漢廣》篇:「言刈其蔞音『閭』。」
87
蔞,力俱反,音「慺」,在虞韻。閭乃魚韻。
88
麟之趾》篇:「于音『籲』嗟麟兮。」
89
于嗟,歎詞。古未有音「於」為「吁」者,不獨《釋文》為然。凡經中「于嗟」字皆仿此。《洪武正韻》始誤音「吁」。
90
《召南·草蟲》篇:「憂心忡忡音『充』。」
91
忡,敕中反。充,昌中反。
92
又:「我心則降音『杭』。」
93
降,戶江反,音「項」,平聲,在江韻。杭乃陽韻。
94
又:「憂心惙惙音『拙』。」
95
惙,張劣反,當音「輟」。拙,職悅反。
96
甘棠》篇:「召伯所憩音『器』。」
97
憩,起例反,在霽韻。器乃置韻。
98
《羔羊》篇:「委音『威』蛇音『移』委蛇。」
99
委,於危反,音「逶」,在支韻。威乃微韻。
100
又:「素絲五總音『宗』。」
101
總,子公反,不音「宗」。總,東韻。宗乃冬韻。
102
《小星》篇:「寔與『實』同命不同。」
103
寔,時職反。寔者,是也,與「實」字音義俱別。
104
《野有死麕》篇:「舒而脫脫音『兌』兮。」
105
釋文》:「脫,吐外反。」此音「兌」,不知所本;或本音「蛻」,而傳刻者誤失蟲旁。
106
《騶虞》篇:「壹發五豵音『宗』。」
107
豵,亦子公反,不音「宗」。
108
《邶風·柏舟》篇:「不可以茹音『孺』。」
109
茹,本如預反,又如庶反,並在御韻。孺乃遇韻。
110
又:「覯音『垢』閔既多。」
111
覯,古豆反,與「遘」通,音「構」。「垢」字音「苟」。此誤以上聲之音為去聲。
112
擊鼓》篇:「憂心有忡音『充』。」
113
誤與《草蟲》篇同。
114
《凱風》篇:「與『演』同睆黃鳥。」
115
,胡顯反,音「峴」。演,以淺反,音「衍」。二音相去遠甚。
116
《雄雉》篇:「洩洩與『異』同其羽。」
117
泄,移世反,音「曳」,在霽韻。異乃置韻。
118
又:「不忮與『至』同不求。」
119
忮,之豉反,音「置」,不音「至」。《廣韻》「置」「至」各為一韻,今亦同韻而異紐。
120
匏有苦葉》篇:「淺則揭與『器』同。」
121
揭,苦例反,音「憩」,在霽韻。器乃置韻。
122
又:「招招音『韶』舟子。」
123
《釋文》:「招,如字。」此音「韶」,不知所本。
124
《谷風》篇:「其甘如薺音『泚』。」
125
薺,齊禮反。泚乃紙韻,千里反,與「薺」韻部分各別。
126
又:「匍匐蒲卜反救之。」
127
匍,本蒲北反,在陌韻。蒲卜切是屋韻字。
128
又:「有洸有潰音『繪』。」
129
潰,胡對反,在隊韻。繪乃泰韻。
130
又:「既詒我肄音『異』。」
131
肄,以世反,與「勩」通,並不音「異」。此亦霽、置二韻相溷者。
132
《簡兮》篇:「碩人俁俁音『語』。」
133
俁,五矩反,在麌韻,與「語」韻部分各別。
134
《泉水》篇:「飲餞于禰音『你』。」
135
禰,乃禮反,音「彌」,在薺韻。你,乃里反,在紙韻。
136
《北風》篇:「既亟只且音『疽』。」
137
且,本子餘反,音「疽」誤。
138
靜女》篇:「貽我彤音『同』管。」
139
彤,徒冬反,音「佟」,在冬韻。同乃東韻。
140
《墉風·君子偕老》篇:「委委音『威』佗佗。」
141
誤與《召南·羔羊》篇同。
142
又:「揚且音『疽』之晳也。」
143
誤與《邶風·北風》篇同。
144
《定之方中》篇:「升彼虛音『嶇』矣。」
145
虛,本古「丘墟」字,起居反,在魚韻。嶇乃虞韻。
146
《干旄》篇:「孑孑音『結』干旄。」
147
孑,居熱反,又居列反,音「揭」。舊在薛韻,今與「結」同在屑韻而異紐。
148
又:「素絲紕音『避』之。」
149
紕,皮至反,音「備」。舊在至韻,今與「避」同在置韻而異紐。
150
《載馳》篇:「眾稺音『彘』且狂。」
151
稺,與「稚」同,直吏反,在置韻。彘乃霽韻。
152
《衛風·淇奧》篇:「綠竹青青音『精』。」
153
青,子丁反,音「菁」,在青韻。精乃庚韻。
154
又:「會音『怪』弁如星。」
155
會,古外反,音「檜」,在泰韻。怪乃卦韻。
156
《碩人》篇:「衣錦褧音『熲』衣。」
157
褧,苦迥反,音「䌹」。《鄭風·豐》篇:「衣錦褧衣。」註:「褧、䌹同。」是也。未有音「熲」者。熲,本古迥反。《小雅·無將大車》篇:「不出於熲。」注云:「熲,音『耿』。」是也。
158
《氓》篇:「乘彼垝音『鬼』垣。」
159
垝,俱毀反,音「詭」,在紙韻。鬼乃尾韻。
160
《竹竿》篇:「籊籊音『笛』竹竿。」
161
籊,本他歷反,音「剔」。惟《廣韻》有「徒歷反」。
162
王風·君子于役》篇:「曷其有佸音『括』,葉戶劣反。」
163
佸,本戶括反,音「活」。此葉戶劣反,即「戶括」之轉也。不知何故音「括」。
164
《君子陽陽》篇:「其樂只音『止』且音『疽』。」
165
只,諸氏反,音「紙」。今經文「只」字不下數十,並是此音,不知何故獨於此音「止」。「止」字,諸市反,與「紙」音別。「且」字誤與《邶風·北風》篇同。
166
《中谷有蓷》篇:「有女仳音『痞』離。」
167
仳,匹婢反,音「庀」。痞,部鄙反,音「圮」。
168
鄭風·大叔于田》篇:「抑磬音『慶』控忌。」
169
磬,苦定反,在徑韻。慶乃敬韻。
170
《清人》篇:「駟介旁旁音『崩』。」
171
旁,補彭反,音「祊」,在庚韻。崩乃蒸韻。
172
《山有扶蘇》篇:「乃見狂且音『疽』。」
173
《褰裳》篇:「狂童之狂也且音『疽』。」
174
誤並與《邶風·北風》篇同。
175
《豐》篇:「子之豐音『風』兮。」
176
豐,芳凶反,音「峰」,在冬韻。風乃東韻。
177
溱洧》篇:「士曰既且音『疽』。」
178
誤與《邶風·北風》篇同。
179
《齊風·還》篇:「遭我乎峱音『鐃』之間兮。」
180
峱,奴刀反,音「猱」,在豪韻。鐃是肴韻。
181
《著》篇:「俟我于著音『寧』,叶直居反乎而。」
182
《釋文》:「著,直居反,又直據反。」又云協韻當「直據反」,未有音「寧」者。「寧」字,音直呂反,本上聲。《孔疏》以為「著」與「寧」音義同,蓋二字義同而音亦相近耳,非「寧」字可讀去聲也。
183
按:未定四聲以前,凡相近之音,皆可通用。周顒、沈約以後,雖別四聲,而古音之存者未盡廢。學者隨意取讀,不能畫一。故齊梁以迄唐初,往往一字而數音。如「葦」字,謝嶠讀平聲;「緇」字,沈約讀去聲,是也。其後《切韻》盛行,乃歸一轍。《孔疏》所云「著」「寧」音義同者,蓋當時「著」字有上聲一讀,或「寧」字有去聲一讀耳。言各有當,不必為之回護,但云今無此音可矣。
184
《南山》篇:「南山崔崔音『摧』。」
185
《卷耳》詩「崔嵬」字亦徂回反,此云音「摧」,未為不是。然《釋文》於此音子雖反,又音「隹」,則是從來相傳之讀,亦必有故矣。恐音「摧」者誤。
186
按:《釋文》此二音,亦舊讀之未畫一者。
187
《敝笱》篇:「其魚魴鰥音『關』。」
188
鰥,古頑反,不音「關」。二字舊不同韻,今亦同韻異紐。
189
《載車》篇:「垂轡濔濔音『你』。」
190
濔,乃禮反,音「禰」,在薺韻。你乃紙韻。
191
又:「行人彭彭音『邦』。」
192
彭,必旁反,在陽韻。邦乃江韻。
193
《猗嗟》篇:「終日射音『石』侯。」
194
射,本食亦反,不音「石」。
195
《魏風·汾沮洳》篇:「彼汾沮洳音『孺』。」
196
洳,如預反,音「茹」,在御韻。孺乃遇韻。
197
《十畝之間》篇:「桑者泄泄音『異』兮。」
198
誤與《邶風·雄雉》篇同。
199
《唐風·椒聊》篇:「椒聊且音『疽』,遠條且。」
200
誤與《邶風·北風》篇同。
201
《杕杜》篇:「其葉菁菁音『精』。」
202
菁,子零反,在青韻。精乃庚韻。
203
《羔裘》篇:「羔裘豹袪音『嶇』。」
204
袪,起居反,音「祛」,在魚韻。嶇乃虞韻。
205
秦風·渭陽》篇:「瓊瑰音『媯』玉佩。」
206
瑰,古回反,在灰韻。媯乃支韻。
207
《陳風·宛丘》篇:「子之湯音『蕩』兮。」《集傳》:「湯,蕩也。」
208
《毛傳》云:「湯,蕩也。」《釋文》:「湯,他郎反。舊:他浪反。」是「湯」雖訓「蕩」,而不音「蕩」;他書中亦未有音「蕩」者。蕩,本徒黨反。
209
《東門之枌》篇:「東門之枌音『文』。」
210
枌,符云反,音「汾」。此與《周南·桃夭》篇音「蕡」為「文」誤同。
211
又:「越以鬷音『宗』邁。」
212
鬷,子公反,在東韻。宗乃冬韻。
213
防有鵲巢》篇:「邛音『窮』有旨苕。」
214
邛,其恭反,當音「筇」,在冬韻。窮乃東韻。
215
《月出》篇:「舒夭紹音『邵』兮。」
216
紹,如字。此字本無去聲。
217
《曹風·候人》篇:「不遂其媾音『垢』。」
218
媾,古豆反,音「遘」。垢,音「苟」。此與《邶風·柏舟》篇「覯」音「垢」誤同。
219
《豳風·七月》篇:「七月鳴鵙音『決』。」
220
鵙,工覓反,音如《春秋》「湨梁」之「湨」,是錫韻字,未有音為「決」者。「決」在屑韻,與此遠甚。《孟子》:「南蠻舌之人。」《集註》:「,亦作『鵙』,古役反。」則朱子本音古役反可知。
221
又:「言私其豵音『宗』。」
222
誤與《召南·騶虞》篇同。
223
《鴟鴞》篇:「予維音嘵嘵音『囂』。」
224
嘵,呼堯反,音「曉」。囂,許矯反,音「枵」。
225
《東山》篇:「町音『廷』畽鹿場。」
226
町,他頂反,此云音「廷」,或「挺」字之誤。
227
又:「熠音『翊』耀宵行。」
228
熠,以執反,在緝韻。翊,與職反,在職韻。下文「熠耀其羽」同。
229
又:「有敦音『堆』瓜苦。」
230
《毛傳》:「敦,猶專專也。」《鄭箋》:「此又言婦人思其君子之居處,專專如瓜之繫綴焉。」《釋文》:「敦,徒丹反。專,徒端反。」《孔疏》:「敦,是瓜之繫蔓之貌,故轉為『專』。」是此「敦」字本不音「堆」,而《集傳》又無別訓,是用毛、鄭舊義可知。何以不作「徒丹反」也?
231
《九罭》篇:「九罭之魚鱒音『尊』魴。」
232
《釋文》:「鱒,才損反,又音『撰』。」他書亦並無音「尊」者。
233
《小雅·四牡》篇:「周道倭音『威』遲。」
234
倭,於危反,音「逶」,在支韻。威乃微韻。
235
《伐木》篇:「釃音『師』酒有藇。」
236
釃,所宜反,音「簁」,不音「師」。「師」字,疏夷反。
237
《天保》篇:「吉蠲音『娟』為饎。」
238
蠲,古懸反,音「涓」,未有音「娟」者。娟,本於緣反。惟《正韻》「娟」字有「涓」音,於古未之見也。
239
《採薇》篇:「象弭音『米』魚服。」
240
弭,彌氏反,音「彌」,上聲,在紙韻。米乃薺韻。
241
《出車》篇:「於彼郊音『高』矣。」
242
郊,古肴反,在肴韻。高,古勞反,在豪韻。
243
又:「憂心忡忡音『充』。」
244
誤與《召南·草蟲》篇同。
245
又:「我心則降音『杭』。」
246
誤與《召南·草蟲》篇同。
247
《南有嘉魚》篇:「烝然罩罩音『笊』。」
248
罩,張教反,音「爪」,去聲,未有音「笊」者。笊,音「爪」,今「笊籬」字,見《唐書·安祿山傳》。此誤以上聲為去聲。
249
又:「甘瓠纍音『雷』之。」
250
誤與《周南·樛木》篇同。
251
《蓼蕭》篇:「零露瀼瀼音『壤』。」
252
瀼,《釋文》:「如羊反,又乃剛反。」此云音「壤」,或「攘」字傳刻之訛。
253
又:「零露泥泥音『你』。」
254
泥,乃禮反,音「禰」,在薺韻。你乃紙韻。誤與《邶風·泉水》篇「禰」字同。
255
菁菁者莪》篇:「菁菁音『精』者莪。」
256
誤與《唐風·杕杜》篇同。
257
《六月》篇:「狁匪茹音『孺』。」
258
誤與《邶風·柏舟》篇同。
259
又:「四牡既佶音『吉』。」
260
佶,其乙反,又其吉反,未有音「吉」者。
261
《採芑》篇:「路車有奭音『肸』。」
262
奭,許力反,音「赩」,在職韻。肸,在質韻。《瞻彼洛矣》篇:「韐有奭。」註音「赩」,與此自相矛盾。
263
又:「八鸞瑲瑲音『倉』。」
264
瑲,七羊反,無音「倉」者。惟訓「玉色」者乃音「倉」。
265
《吉日》篇:「麀鹿麌麌。」
266
麌,愚甫反,音「俁」。「麌」「語」各為韻。此誤與《邶風·簡兮》篇「俁」字同。
267
又:「殪音『意』此大兕。」
268
殪,於計反,在霽韻。意乃置韻。
269
《沔水》篇:「沔音『免』彼流水。」
270
沔,彌兗反,當音「緬」,不音「免」。
271
祈父》篇:「靡所底音『抵』止。」《集傳》:「底,至也。」
272
底,之履反,音「指」。此音「抵」,誤。
273
《我行其野》篇:「蔽芾其樗音『樞』。」
274
樗,敕居反,音「攄」,在魚韻。《豳風·七月》篇:「采荼薪樗。」註云「敕書反」是也。樞,昌朱反,乃虞韻字。
275
又:「言采其蓫。」
276
蓫,敕六反,音「蓄」,惟《廣韻》音「逐」。
277
《斯干》篇:「朱芾音『沸』斯皇。」
278
芾,與「韍」同,音「弗」。今音「沸」,誤。
279
又:「惟虺音『毀』惟蛇。」
280
虺,虛鬼反,在尾韻。毀乃紙韻。
281
《正月》篇:「胡為虺音『毀』蜴。」
282
誤與《斯干》篇同。
283
又:「哿音『可』矣富人。」《集傳》:「哿,可也。」
284
哿,哥我反,義雖訓「可」,從未有音「可」者。況《孟子》引此詩,朱子《集註》亦音工可反。
285
《十月之交》篇:「蹶音『愧』維趣馬。」
286
蹶,俱衛反,音「劌」,在霽韻。愧乃置韻。
287
雨無正》篇:「莫知我勩音『異』。」
288
勩,夷世反,在霽韻。異亦置韻。
289
又:「哿音『可』矣能言。」《集傳》:「哿,可也。」
290
誤與《正月》篇同。
291
《小旻》篇:「伊于胡底音『抵』。」《集傳》:「底,至也。」
292
誤與《祈父》篇同。
293
《小宛》篇:「題音『弟』彼脊令。」
294
題,大計反,當音「睇」。
295
又:「惴惴音『贅』小心。」
296
惴,之瑞反,在置韻。贅乃霽韻。
297
《小弁》篇:「萑葦淠淠音『譬』。」
298
淠,匹計反,在霽韻。譬乃置韻,匹致反。
299
又:「維足伎伎音『祈』。」
300
伎,通作「跂」,其宜反,在支韻。祈乃微韻。
301
又:「涕既隕音『蘊』之。」
302
隕,本于敏反,音「殞」。此云音「蘊」,實仍《釋文》之舊。但此字不得有「蘊」音。而《釋文》於凡「隕」字,亦都未有音「蘊」者。蓋必傳刻之訛也,當仍用「于敏反」為是。
303
按:此亦舊韻之未畫一者。
304
《巧言》篇:「曰父母且音『疽』。」《集傳》:「且,語辭。」
305
《釋文》:「且,七餘反。」音「疽」,是協韻。蓋鄭氏本讀「且」為七也反耳。今《集傳》既明云「語辭」,則當用「子餘反」,不當音「疽」。總由「疽」字誤讀也。
306
又:「亂庶遄音『椽』沮。」
307
遄,市專反。椽,直緣反。聲音全別。
308
又:「躍躍音『笛』毚音『殘』兔」。
309
躍,他歷反,音「笛」誤。毚,士咸反,音「讒」,在咸韻。殘乃寒韻。
310
又:「爾居徒幾音『紀』何。」
311
幾,居豈反,音「蟣」,在尾韻。紀乃紀韻。
312
《蓼莪》篇:「拊我畜音『旭』我。」
313
畜,許六反,在屋韻。旭乃沃韻。
314
《大東》篇:「契契音『器』寤歎。」
315
契,苦計反,在霽韻。器乃置韻。
316
《北山》篇:「王事傍傍音『崩』。」
317
傍,布彭反,音「祊」,在庚韻。崩乃蒸韻。
318
《楚茨》篇:「祝祭於祊音『崩』。」
319
祊,補彭反,在庚韻。不當音「崩」,誤與上同。
320
又:「執爨踖踖音『積』,叶七略反。」
321
踖,七夕反,不音「積」,「叶七略反」亦誤。說見「誤音為葉」類。
322
又:「我孔熯音『善』矣。」
323
熯,而善反,又呼但反,云音「善」誤。今坊刻亦有云京本作「而善反」者。然則此經音讀之非舊,即此可見矣。
324
又:「樂具入奏音『族』。」
325
《商頌·烈祖》篇:「鬷假無言。」《集傳》云:「鬷,《中庸》作『奏』。古聲『奏、族』相近,『族』聲轉平而為一耳。」然此不過古聲相近,不可直云「奏」音「族」。《漢書·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註云:「族,音『奏』。節,止也。奏,進也。」若此之類固多有之,要皆「族」音「奏」,未聞「奏」之音「族」也。
326
按:「奏」「族」二字,古音相同,此本可以不辨。然古字通用,其例有二:一為假借之字,字雖異而音不變——「尚」之為「上」,「粵」之為「曰」是也;一為互轉之音,義不變而音少移——「何」之為「瑕」,「我」之為「卬」是也。然皆雙聲轉變,隨口相通,要不得音「瑕」為「何」,音「卬」為「我」。「奏」之為「族」,蓋亦此類,未可定為當音「族」。且《集傳》注為葉者,皆古音;註音某者,皆今音。亦未可忽雜古音,自亂其例。史氏此辨不為無理,故已刪而仍存之。
327
《桑扈》篇:「萬邦之屏音『丙』。」
328
屏,卑郢反,音「餅」,不音「丙」。屏,舊在靜韻,今與「丙」同在梗韻而異紐。
329
又:「不戢音『緝』不那。」
330
戢,莊立反。緝,七入反。
331
又:「兕觥其觩音『求』。」
332
觩,音「虯」,不音「求」。
333
《弁》篇:「無幾音『己』相見。」
334
誤與《巧言》篇同。
335
《賓之初筵》篇:「威儀怭怭音『弻』。」
336
怭,毗必反,音「邲」,不音「弻」。
337
采菽》篇:「其旂淠淠音『譬』。」
338
淠,匹弊反,又普蓋反,又匹計反,不音「譬」。
339
又:「樂只音『止』君子。」
340
誤與《王風·君子陽陽》篇同。
341
《角弓》篇:「綽綽有裕『預』『與』二音。」
342
裕,羊樹反,音「喻」,在遇韻,不音「預」。預是御韻。云音「與」,更誤以葉為音。
343
又:「交相為愈同上。」
344
愈,羊朱反,音「俞」,云音「同上」,誤甚。此字又有「羊主反」,亦非音「與」。
345
又:「見音『現』曰消。」
346
,乃見反,不音「現」。
347
又:「式居婁音『慮』驕。」
348
婁通作「屢」,力住反,在遇韻。慮乃御韻。
349
《菀柳》篇:「不尚愒音『器』焉。」
350
愒,欺例反,音「憩」;又丘麗反,音「契」,並在霽韻。器乃置韻。
351
又:「無自瘵音『債』焉。」
352
瘵,側界反,音《左傳》「祭仲」之「祭」,不音「債」。
353
都人士》篇:「我心苑音『韞』結。」《集傳》:「苑,屈也,積也。」
354
《釋文》:「苑,音於勿反,屈也,積也;又音『鬱』,又於阮反。」並無「韞」音。惟《禮運》「事大積焉而不苑」,《釋文》音「苑」為於粉反,訓為「積」,或即此註音「韞」所本。然但可訓「積」,非「屈」字之義矣。
355
《白華》篇:「有扁音『辯』斯石。」《集傳》:「扁,卑貌。」
356
扁,必顯反,又必淺反。此云音「辯」,不知所本。「扁」字音「辯」,固有之,非此之謂也。
357
《苕之華》篇:「其葉青青音『精』。」
358
誤與《衛風·淇奧》篇同。
359
《大雅·文王》篇:「王之藎音『盡』臣。」
360
藎,才刃反,本去聲字。「盡」字乃上聲。
361
《綿》篇:「自土沮音『疽』漆。」
362
沮,七餘反。《周頌·潛》篇:「猗與漆沮」,明註為七餘反。此云音「疽」,雖不誤,然其實讀「沮」為子餘反,則仍誤也。
363
又:「爰契音『器』我龜。」
364
誤與《小雅·大東》篇同。
365
又:「肆不殄音『佃』厥慍。」
366
殄,徒典反,音「蜒」,未有音「佃」者。佃,本音「田」,又音「電」。
367
又:「亦不隕音『尹』厥問。」
368
隕,羽敏反,不音「尹」。
369
又:「維其喙音『諱』矣。」
370
喙,許穢反,不音「諱」。喙在泰韻,諱乃未韻。
371
又:「文王蹶音『愧』厥生。」
372
誤與《小雅·十月之交》篇同。
373
又:「予曰有奔奏音『走』。」
374
奏,如字。本有作「走」字者,亦音「奏」。未有音「奏」為「走」者。
375
按:古人用韻,橫有五音之分,而縱無四聲之別。平上去入皆得相通。顏師古註《漢書》謂之「合韻」,陸德明《經典釋文》謂之「協韻」,惟以相近取聲。「奏」古音「走」,蓋即此例。史氏疏于古音,故不知「奏」可讀「走」。然所考乃今音,非古音。則謂「奏」不音「走」,未嘗不是。蓋周顒、沈約以後,四聲之界判然,有不能以古音律今者。
376
《棫樸》篇:「淠音『譬』彼徑舟。」
377
淠,匹世反,音「睤」,在霽韻。譬乃置韻。
378
《皇矣》篇:「作之屏音『丙』之。」
379
誤與《小雅·桑扈》篇同。
380
又:「其菑其翳音『意』。」
381
翳,於計反,音「殪」,在霽韻。意乃置韻。
382
又:「其檿音『厭』其柘。」
383
檿,於簟反,音「魘」,未有音「厭」者。
384
又:「串音『貫』夷載路。」
385
串,古患反,音「慣」,不音「貫」。
386
又:「王如字,去聲此大邦。」
387
王,又去聲,此脫一「又」字。
388
又:「以按音『遏』徂旅。」《集傳》:「按,遏也。」
389
《釋文》云:「按,安旦反。本又作『遏』,安葛反。」是「按」,一作「遏」,並不音「遏」。況《集傳》但云「按,遏也」,亦未嘗云當讀「遏」。
390
又:「四方以無拂葉分聿反。」《集傳》:「拂,戾也。」
391
拂,符弗反,凡「拂」「戾」字,莫不皆然。此註無正音,而云「葉分聿反」,是本誤讀為「弗」也。
392
又:「白鳥翯翯音『鶴』。」
393
「翯」字,《孟子》引作「鶴」,以二字本亦可通。然「翯」,戶角反,在覺韻。鶴乃藥韻。又「翯」有戶沃反,亦是沃韻。
394
按:東、冬、鍾、江、陽、唐、庚、耕、清、青、蒸、登十二韻,皆收穿鼻聲,故古音以收聲相通。李登《聲類》所謂「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者,即此類也。「覺」是「江」之入聲,「藥、鐸」是「陽、唐」之入聲,「沃」是「冬」之入聲,故「翯」「鶴」二字得以互音。然究之非今音也,不得執古音駁之。
395
《生民》篇:「瓜瓞唪唪音『蚌』。」
396
唪,本布孔反,又薄孔反。蚌,音步項反。
397
又:「維秬維秠音『痞』。」
398
秠,普鄙反,不音「痞」。此與《王風·中谷有蓷》篇誤同。
399
又:「取羝音『底』以軷。」
400
「羝」之音「底」實本《釋文》。然《易經》《爾雅》諸書,凡「羝」字並丁奚反,音「低」。而《釋文》於此獨用「都禮反」者,蓋《釋文》原本是「抵」字,故云「抵,都禮反,牡羊也。字亦作『羝』」。可見音「抵」字,遂為此音耳。且既云字亦作「羝」,則「羝」字自有本音亦明矣。《註疏》所載,誤去其「抵」字改為「羝,都禮反」,而又云字亦作「羝」。此遂直云「羝」音「底」,誤甚。
401
《行葦》篇:「醓音『貪』醢以薦。」
402
醓,他感反,音「貪」,上聲。
403
又:「嘉殽脾臄音『劇』。」
404
臄,其略反,音「噱」,在藥韻。劇,其逆反,在陌韻。
405
又:「或歌或咢音『岳』。」
406
咢,五各反,音「諤」,在藥韻。岳,五角反,在覺韻。
407
既醉》篇:「令終有俶尺六反。」
408
俶,本尺叔反。《說文》用尺六反。
409
又:「永錫祚胤音『孕』。」
410
胤,以晉反,音「寅」,去聲,在震韻。孕,以證反,在徑韻。
411
按:《廣韻》四十六「徑」為「青」,去聲。四十七「証」、四十八「嶝」為「蒸」「登」,去聲。平聲「青」注獨用,「蒸」「登」註同用,則「證」「嶝」可合,而「徑」「證」「嶝」,必不可合。陰氏《韻府群玉》誤合為一,至今因之,非也。「胤」字本在證韻,此云徑韻,蓋據今俗本言之。
412
《鳧鷖》篇:「鳧鷖音『醫』在涇。」
413
鷖,鳥雞反,在霽韻。醫乃支韻。
414
假樂》篇:「假音『嘉』樂君子。」《集傳》:「嘉,美也。」
415
《集傳》因《中庸》引此詩作「嘉」,故直云:「嘉,美也。」然本文句下,當云「依《中庸》讀作『嘉』」為是。又疑《集傳》亦有脫誤。
416
《泂酌》篇:「民之攸塈音『戲』。」
417
塈,本許既反,在未韻。戲乃置韻。但他處多有作「許器反」者,故得音「戲」,然終未當也。
418
《卷阿》篇:「翽翽音『諱』其羽。」
419
翽,許會反,在泰韻。諱乃未韻。
420
《民勞》篇:「無縱詭音『鬼』隨。」
421
詭,俱毀反,音「垝」,在紙韻。鬼乃尾韻。
422
又:「汔可小愒音『器』。」
423
愒,去例反,即「憩」本字,在霽韻。器乃置韻。
424
又:「俾民憂泄音『異』。」
425
誤與《邶風·雄雉》篇同。
426
《板》篇:「天之方蹶音『愧』。」
427
誤與《小雅·十月之交》篇同。
428
又:「無然泄泄音『異』。」
429
誤與《邶風·雄雉》篇同。
430
又:「聽我囂囂音『梟』。」
431
囂,本音「敖」,他處亦有兼音「枵」者,然皆無「梟」音。「梟」字,堅堯反,音「澆」。
432
《蕩》篇:「疆禦多懟音『隊』。」
433
懟,本直類反,音「墜」。《孟子》:「以懟父母。」朱子《集註》亦云直類反。惟《集韻》有徒對反。今無人不讀為「隊」,其實非也。
434
又:「天不湎音『免』爾以酒。」
435
湎,面善反,又莫顯反,音「緬」,不音「免」。此與《小雅·沔水》篇誤同。
436
抑》篇:「矧可射音『弋』思。」
437
射,羊益反,音「亦」,在陌韻。弋乃職韻。
438
《桑柔》篇:「具贅音『惴』卒荒。」
439
贅,之芮反,又拙歲反,皆在霽韻。惴乃置韻。《小雅·小宛》篇「惴」字音「贅」,誤與此同。
440
《崧高》篇:「式專音『椽』其行。」
441
誤與《小雅·巧言》篇同。
442
《韓奕》篇:「籩豆有且音『疽』。」《集傳》:「且,多貌。」
443
《釋文》:「且,子餘反,七敘反。」愚謂此當以「七敘反」為是,云音「疽」更誤。
444
又:「蹶音『愧』父之子。」
445
誤與《小雅·十月之交》篇同。
446
又:「麀鹿噳噳音『語』。」
447
噳,愚甫反,音「俁」,本麌韻,非語韻。
448
《瞻卬》篇:「士民其瘵音『債』。」
449
誤與《小雅·菀柳》篇同。
450
《周頌·臣工》篇:「來咨來茹音『孺』。」
451
誤與《邶風·柏舟》篇同。
452
雍》篇:「既右音『又』烈考,亦右文母。」《集傳》:「右,尊也。」
453
「右」字,《我將》《時邁》兩篇凡再見,《集傳》並訓為「尊」,而不音「又」。此獨音「又」何也?
454
《載芟》篇:「有實其積音『漬』。」
455
積,子賜反。漬,疾智反。
456
《良耜》篇:「有救音『求』其角。」
457
救,其樛反,音「虯」。求,渠尤反。
458
《絲衣》篇:「兕觥其觩音『求』。」
459
誤與《小雅·桑扈》篇同。
460
又:「不吳音『話』不敖。」《集傳》:「吳,嘩也。又能謹其威儀不喧嘩,不怠傲。」
461
《傳》云:「吳,嘩也。」《箋》云:「不譁,不敖慢也。」《疏》云:「人自娛樂,必謹譁為聲,故以『娛』為『嘩』也。定本『娛』作『吳』。」《釋文》:「吳,舊如字。《說文》作『吳』,吳,大言也。何承天云:『吳字誤,當從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音『話』。」是「吳」字,毛、鄭皆訓為「嘩」,而音則如字,又與「娛」通,未有音「胡化反」者。《釋文》引何承天之說,而云此音恐驚俗,是不用其說可知。故自《說文》《玉篇》以至《廣韻》《集韻》《韻會》諸書,「吳」字皆無「胡化反」。且《釋文》此條本多脫誤顛倒,《釋文》作「吳」而云作「㕦」,今私為改正,其「音話」二字,當在「胡化反」之下而闕一「又」字。「話」是「戶快反」,與「胡化反」各在一韻。總而言之,何承天之說因《說文》「吳」訓「大」言之故,而非謂此詩。《釋文》引《說文》而並載之,亦謂「㕦」字音胡化反,而非此詩「吳」字之音。《集傳》不言「吳」當作「㕦」,則又必無讀「胡化反」之理,況音「話」乎。
462
《桓》篇:「屢音『慮』豐年。」
463
屢,力住反,在遇韻。慮乃御韻。
464
般》篇:「嶞音『惰』山喬嶽。」
465
嶞,上果反,又同果反,不當音「惰」。「惰」字,《經典釋文》皆「徒臥反」,惟《說文》用上聲。
466
《魯頌·》篇:「以車祛祛音『區』。」
467
祛,起居反,在魚韻。區乃虞韻。又字本從示,作「祛」。今本多誤從衣。
468
《泮水》篇:「其旂茷茷音『旆』。」
469
茷,蒲害反,又普貝反。旆,普貝反。
470
又:「不吳音『話』不揚。」《集傳》:「不吳不揚,肅也。」
471
疏》云:「毛以為此多士之德,不為過誤,不有損傷。」鄭讀「不吳」為「不娛」,「不娛」為不嘩,「不揚」為不揚聲。《釋文》:「吳,鄭如字,[2]也;又王音『誤』;作『㕦』,音『話』,同。」是毛雖讀「吳」為「誤」,而鄭仍如字。《集傳》用鄭義,必不與鄭異讀也。此條《釋文》亦必有顛倒脫誤者。當是鄭如字,王音「誤」或作「㕦」,胡化反,又音「話」,同。苦無他本可證。總之,此字不得有胡化反與「話」音也。
472
又:「翩彼飛鴞音『梟』。」
473
鴞,于嬌反,並未有音「梟」者。
474
宮》篇:「毛炰胾音『恣』羹。」
475
胾,側吏反,音「剚」,不音「恣」。「恣」是資四反,音「資」,去聲。
476
《商頌·烈祖》篇:「約音『祈』錯衡。」
477
,從車旁氏,今作「軧」,誤。音祈支反,在支韻。祈乃微韻。
478
《玄鳥》篇:「百祿是何音『荷』,葉如字。」
479
《長發》篇:「何音『賀』天之休。」
480
何,河可反,又音「河」。「荷」字亦只此二音。註殆誤以「荷」為去聲,故於《長發》篇復註音「賀」。
481
又:「為下國駿厖音『忙』。」
482
厖,莫邦反,在江韻。忙是陽韻。
483
誤音為葉
484
《邶風·谷思》篇:「不宜有怒葉暖五反。」
485
怒,本上聲,暖五反。《柏舟》篇:「逢彼之怒。」《釋文》云:「怒,乃古反,協韻,乃路反。」可見「怒」讀去聲,乃是葉也。
486
《北門》篇:「王事敦叶都回反我。」《集傳》:「敦,猶投擲也。」
487
《毛傳》云:「敦,厚也。」《鄭箋》云:「敦,猶投擲也。」《釋文》:「敦,毛:如字。鄭:都回反。」朱子既明用鄭說,是「敦」字之讀「都回反」無疑,不應反以為葉。
488
衛風·淇奧》篇:「終不可諼音『喧』,葉況遠反兮。」
489
《釋文》:「諼,況元反,又況遠反。」是此所葉者即其第二音也,不得謂之葉。
490
《鄭風·緇衣》篇:「適子之館葉古玩反兮。」
491
《釋文》:「館,古玩反,音『貫』。」
492
按:《類篇》:「館,古緩切;《說文》:客舍也。又古玩切。」是「館」字本兼上去二音。《廣韻》亦兩韻並收。
493
又:「敝予又改造葉在早反兮。」
494
造,本在早反,未有讀作去聲者。
495
《遵大路》篇:「無我魗言『讎』,葉齒九反兮。」《集傳》:「魗,與『醜』同。欲其不以己為醜而棄之也。」
496
《釋文》:「魗,市由反。」或云鄭音為「醜」,今云音「讎」,即其市由反也,齒九反即「醜」音也。朱子明云與「醜」同,則安得以「齒九反」為葉而音「讎」耶?
497
《東門之》篇:「東門之音『善』,葉上演反。」
498
「」「善」二字並上演反,此蓋誤讀「善」為去聲。
499
《齊風·東方未明》篇:「折柳樊圃叶博古反。」
500
圃,本又音「布」。《豳風·七月》篇:「九月築場圃。」明音為「布」。
501
《秦風·小戎》篇:「陰靷鋈續葉辭屢反,又如字。」
502
釋文》:「續,如字,又辭屢反。」
503
《陳風·墓門》篇:「歌以訊叶息悴反之。」
504
《釋文》:「訊,音『信』,又息悴反。」《小雅·雨無正》篇:「莫肯用訊。」《釋文》與此同,又音「碎」。
505
戴東原曰:「誶告訊問,聲義絕遠。凡詩中『訊』字乃『誶』之訛,蓋『卒』或書為『卆』,隨轉為『卂』耳。王逸註《離騷》引此詩作『歌以誶之』,則知漢時猶未訛。《釋文》曰:『本又作誶。』是也。」此論尚未及辨正。
506
《豳風·七月》篇:「以介眉壽葉殖酉反。」
507
壽,本上聲,殖酉反。
508
《小雅·南山有臺》篇:「遐不眉壽叶直酉反。」
509
此與上同,云「直酉反」更誤。
510
按:顏師古《匡謬正俗》「壽」字,本兼上、去二音,作「葉殖酉反」固誤,云「本上聲」亦未盡。
511
《車攻》篇:「舍矢如破葉普過反。」
512
破,本普過反。
513
《吉日》篇:「儦儦俟俟叶於紀反。」
514
《釋文》:「俟,音『士』,又音『矣』。」此「于紀反」即其第二音也,不得為葉。
515
《庭燎》篇:「夜未艾叶音『乂』。」《集傳》:「艾,盡也。」
516
《毛傳》:「艾,久也。」《鄭箋》:「芟末曰艾,以言夜先雞鳴時。」《釋文》:「艾,毛:五蓋反。鄭:音『刈』。」蓋鄭以「芟末」為喻者,猶言芟盡,如《左傳》「國未艾也」,彼註訓為「絕」,亦音魚廢反。今《集傳》云「盡也」,正取鄭氏之意,是「艾」當音「刈」可知,安得云葉?
517
《正月》篇:「視天夢夢音『蒙』,葉莫登反。」
518
夢,莫紅反,又莫滕反。
519
《小旻》篇:「或聖或否叶補美反。」
520
否,方九反,一音「鄙」。
521
《大東》篇:「小人所視葉善止反。」
522
視,本善止反。
523
無將大車》篇:「維塵冥冥叶莫迥反。」
524
冥,莫庭反,又莫迥反。
525
《楚茨》篇:「執爨踖踖音『積』,叶七略反。」
526
《釋文》:「踖,七夕反,又七略反。」此所云葉者,即其第二音也,不得云葉。
527
《桑扈》篇:「君子樂胥叶思呂反。」
528
胥,如字,又思敘反。
529
《弁》篇:「施于松上葉時亮反。」
530
上,本時亮反。
531
鴛鴦》篇:「福祿綏葉如字,又土果反之。」
532
《釋文》:「綏,土果反,又如字。」皆非葉也。
533
《角弓》篇:「如酌孔取葉去聲。」
534
《釋文》:「取,如字,又音『娶』。」
535
又:「小人與屬音『蜀』,葉殊遇反。」
536
《釋文》:「屬,讀者亦音『樹』。」
537
又:「如蠻如髦叶莫侯反。」《集傳》:「蠻,南蠻也。髦,夷髦也。《書》作髳。」
538
《毛傳》:「髦,夷髦也。」《鄭箋》:「髦,西夷別名。武王伐紂,其等有八國從焉。」《釋文》:「髦,舊音『毛』。尋毛、鄭之意,當與《尚書》同,音莫侯反。」孔疏《牧誓》曰:「羌髳,彼『髳』此『髦』音義同。」觀此,則《集傳》既用毛、鄭之說,安得仍以「莫侯反」為葉?
539
《大雅·棫樸》篇:「蒸徒楫音『接』,葉籍入反之。」
540
楫,本又音「集」,即籍入反是也,非葉。
541
《靈臺》篇:「王在靈囿叶音『鬱』。」
542
囿,音「又」,又于目反,是本有入聲一讀;然亦音「育」,不音「鬱」。
543
《文王有聲》篇:「王后維翰叶胡干反。」
544
翰,胡旦反,一音「寒」。
545
行葦》篇:「洗爵奠斝音『假』,叶居訝反。」
546
斝,有「假」「嫁」二音,此居訝反即「嫁」音也。
547
《公劉》篇:「陟則在音『讞』,葉魚軒反。」
548
,魚輦反,又音「彥」,又音「言」。
549
又:「于豳斯館葉古玩反。」
550
誤與《鄭風·緇衣》篇同。
551
《板》篇:「多將熇熇叶許各反。」
552
熇,許酷反,又許各反。此用第二音,非葉也。
553
又:「及爾游衍葉怡戰反。」
554
衍,本音餘戰反,一音延善反。
555
《桑柔》篇:「靡國不泯叶彌鄰反。」
556
泯,音「敏」,又音「民」。
557
《江漢》篇:「天子萬壽葉殖酉反。」
558
誤與《豳風·七月》篇同。
559
《周頌·良耜》篇:「其笠伊糾葉其了反。」
560
糾,居黝反,又其了反。
561
《雍》篇:「綏我眉壽葉殖酉反。」
562
誤與《豳風·七月》篇同。
563
絲衣》篇:「鼐鼎及鼒葉津之反。」
564
鼒,本津之反,音「咨」。
565
《商頌·烈祖》篇:「既載清酤葉侯五反。」
566
酤,本後五反,音「戶」。
567
《玄鳥》篇:「何天之龍葉丑勇反。」《集傳》:「龍,寵也。」
568
《釋文》:「龍,毛:如字。鄭:讀作『寵』。」此既從鄭義,安得雲葉?
569
又:「不震不動葉德總反。」
570
動,本徒總反,更不須葉。云「德總反」,更非。或「德」字誤。
571
誤葉為音
572
邶風·靜女》篇:「美人之貽與『異』同。」
573
此殆叶音「異」耳,云與「異」同,誤。
574
《墉風·乾旄》篇:「何以告音『谷』之。」
575
《衛風·考槃》篇:「永矢弗告音『谷』。」
576
告,如字,叶音「谷」。
577
《豳風·七月》篇:「八月剝棗音『走』。」
578
「棗」字,無音「走」者,此葉也。
579
《小雅·正月》篇:「靡人弗勝音『升』。」《集傳》:「未有不為天所勝者也。申包胥曰:『人定則勝天,天定亦能勝人。』疑出於此。」
580
毛傳》:「勝,乘也。」鄭云:「無人以不勝,言凡人所定皆勝王也。」《釋文》:「勝,毛:音『升』。鄭:尸證反。」今《集傳》所言,雖與鄭異,其讀則同也。不得音「昇」。音「升」者,葉耳。
581
《大雅·生民》篇:「鳥覆翼音『異』之。」
582
翼,叶音「異」。
583
又:「茀厥豐草音『苟』。」
584
「草」字,例叶此苟反,今云音「苟」,蓋坊本脫誤。
585
泛云四聲之誤
586
《小雅·小旻》篇:「何日斯沮上聲。」
587
巧言》篇:「亂庶遄沮上聲。」
588
沮,在呂反,泛云上聲,世遂誤讀為「阻」。
589
《無將大車》篇:「維塵雍上、平二聲兮。」《集傳》:「雍,猶敝也。」
590
雍,於勇反,又於用反,不得有平聲。平聲是「辟雍」字。
591
《采綠》篇:「維魴及音『敘』,叶音『湑』。」
592
敘,本上聲,象呂反,乃又云叶音「湑」,蓋亦誤讀「敘」為去聲。
593
《大雅·靈臺》篇:「於論平聲鼓鐘。」《集傳》:「論,倫也。言得其倫理也。」
594
論,盧門反。今從鄭氏訓為「倫」,則當音「倫」。《釋文》「力迍反」是也。
595
《雲漢》篇:「則不可沮上聲。」
596
誤與《小雅·召旻》篇同。
597
《周頌·有客》篇:「有萋有且上聲。」《集傳》:「萋且,未詳。」
598
《傳》曰:「敬順貌。」《釋文》:「且,七序反。」泛雲上聲,世遂誤讀「了與反」。
URN: ctp:ws11838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