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十九

《卷二十九》[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西通志卷二十九
3
武事
4
八政範列五材,天生有備無患,誰能去兵?江西要地,山縱水横,厯徵往紀,亦有戰爭。
5
聖朝受命,草澤廓清,陸剸虎兕,水翦蛟鯨,奕奕厥武,赫赫厥聲,仁義介冑,忠信千城,士樂其業,農安其耕,兵氣永銷,歌詠太平,作《武事志》。
6
7
景王九年乙丑,魯昭公六年。楚令尹子蕩帥師伐吳,師於豫章,次於乾谿,吳人敗其師於房鍾《春秋左氏傳》
8
十六年壬申,魯昭公十三年,楚師還自徐,吳人敗諸豫章,獲其五帥同上
9
按:豫章之名始見《左傳》,杜預注云:當在江北、淮水南,蓋後徙在江南豫章。孔頴逹疏》云:五帥謂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五人。酈道元水經注云:贑水又北逕南昌縣城西,於春秋屬楚,即令尹子蕩師於豫章者也。吳曽能《改齋漫録》詳辯其誤,見《沿革志》。
10
敬王二年癸未,魯昭公二十四年,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越大夫胥犴勞王於豫章之汭,王及圉陽而還。吳人踵楚,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同上
11
十二年》癸巳,魯定公二年。秋,楚人伐吳《春秋》。《左氏傳》云:「楚囊瓦伐吳,師於豫章,吳人見舟於豫章而潛師於巢。冬十月,吳軍楚師於豫章,敗之,遂圍巢,克之,獲楚公子繁」。
12
十四年乙未,魯定公四年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漢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既謀而行。史皇謂子常:「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毁吳舟於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乃濟漢而陳,自小别至於大别,吳師大敗之,五戰及郢,《左傳》。
13
十五年,丙申,楚昭王十二年吳復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史記楚世家》
14
《括地志》云:「饒州鄱陽縣,春秋時為楚東境。秦為番縣,屬九江郡。
15
元王三年丙寅,魯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越滅吳《左傳》。顯王三十五年丁亥,楚滅越《資治通鑑》
16
《史記越世家》云:當楚威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
17
18
始皇二十五年己卯,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史記》。《江西大志》云: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滅楚,鹵負芻。明年,置九江郡,南昌隸焉。
19
按《秦本紀》,鹵荆王事在二十三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事在二十六年。
20
二世帝二年癸巳,鄱陽令吳芮使英布將其兵擊秦。《通鑑綱目》。《漢書列傳》云:吳芮,秦時鄱陽令也,甚得江湖間民心,號曰鄱君。黥布,六人也,姓英氏。布以論輸驪山、驪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長豪傑交通,乃率其曹耦亡之江中,為羣盗。陳勝之起也,布見鄱君,其衆數千人,鄱君以女妻之。章邯滅陳勝破呂臣軍,布引軍北擊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引兵而東。
21
三年甲午沛公還攻胡陽,遇鄱君别將梅鋗,與皆降析酈。史記髙祖本紀。
22
23
髙帝五年己亥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垓下項,籍死。布遂剖符為淮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焉。《漢書英布傳》:按史遷《髙祖本紀》,破項籍在五年,《布傳乃入六年。西江大志》承其訛,今正之。
24
灌嬰傳云:「嬰渡江,破吳郡長,遂定吳豫章、會稽郡」。按郭子章豫章書云:「三年,潁隂侯灌嬰渡江,定豫章」。據嬰本傳,三年所定者乃廣陵,非豫章也。爾時猶未封頴隂侯。謝詔贑志云:「漢髙帝六年,頴隂侯灌嬰略定江南,置豫章郡,南粤尉陀,數擾邊,嬰將兵擊之。據《史記》、《漢書列傳,嬰定豫章在髙祖,未即帝位之先,其為五年明矣。且嬰定豫章後,即還定淮北,云擊尉陀,事亦未合。
25
十一年乙巳七月,淮南王黥布反。髙祖本紀十二年丙午十月,髙祖已擊布軍,會甀布走,令别將追之,拜沛侯,劉濞為吳王,漢别將擊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斬布鄱陽同上
26
《史記黥布傳》云: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獨畏淮隂、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東擊荆荆王。劉賈,走死富陵,盡劫其兵,渡淮擊楚。楚為三軍,欲以相救,為竒、布破其一軍,其二軍散走,遂西與上兵遇蘄西會甀,布軍敗走。布故與番君婚長沙哀王吳芮之子,「哀」當作成。使人紿布偽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隨之。鄱陽,鄱陽人,殺布兹鄉民田舍。
27
《史記濞傳》云:「立濞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髙祖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因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耶?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28
景帝三年丁亥春正月,吳王濞反,以周亞夫為太尉,將兵討之。二月,亞夫大破吳、楚軍,濞亡走越,越人誅濞。《通鑑綱目》。
29
《濞傳》云:「晁錯說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吳王先起兵膠西,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然,遂發兵西。
30
武帝建元六年丙午,閩粤擊南粤南,粤守天子約,不敢擅發兵以聞。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兵未踰嶺,閩粤王郢發兵距險。其弟餘善與宗族謀鏦殺王,奉其頭,致大行馳報天子。詔罷兩將軍兵。漢書閩粤王傳。
31
按綱目事在六年秋八月,《豫章書作二年壬寅者,悞使鄱陽令唐䝉風曉南越,本同時事,郭亦悞載元鼎五年己巳秋,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横浦,《漢書》南粤王傳。
32
六年庚午冬,漢破番禺,樓船將軍僕上書,願請引兵擊東粤,上以士卒勞倦,不許罷兵,令諸校留屯豫章梅嶺待命。括地去云梅嶺,在䖍化縣東北一百二十八里。明年秋,餘善發兵距漢道,號將軍騶力等為吞漢將軍,入白沙、武林、梅嶺《索隱》曰:今豫章北二百里接鄱陽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湖。沙東南八十里有武陽亭,亭東南三十里,地名武林。此白沙、武林當閩越之京道。殺漢三校尉。上遣梅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樓船將軍僕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粤侯為戈船下瀨將軍,出如邪、白沙《漢書閩粤傳》新莽始建國元年己巳,豫章太守賈萌起兵討莽,不克,死《豫章書》
33
按謝承《後漢書》云:「賈萌為豫章太守,王莽簒漢,舉兵誅莽,不克而死」。是郭說所本也。雷次宗《豫章記》云:「賈萌,河東人,漢更始二年為郡太守,謀王莽師敗死,即亡日,顯靈於津立祠,說小異矣。《水經注》則云「賈萌與安成侯張普爭地,為普所害」。《安成記》及《太平御覽》皆從其說」。而班固《漢書王莽傳》云:「傳,莽首詣更,始懸宛市,曹部監杜普、陳定、大尹沈意、九江連率賈萌皆守郡不降,為漢兵所誅,則萌死於更始。建元以後,萌實助莽,謂討莽而死者,事尤失實。豫章始為立廟,後廢而不血食,固其宜也。天鳯四年丁丑羣盗起,餘干人陳靖糾兵討之《饒州事考》、後漢。
34
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汝隂王劉信劉顯子據豫章,桂陽太守張隆擊降之。豫章書。
35
豫章書宗室傳》云:「初,信為更始討平汝南,因封汝隂王信,遂將兵平定江南,據豫章。光武即位,桂陽太守張隆擊破之,信乃詣洛陽降,以為汝隂侯」。
36
順帝陽嘉元年壬申春三月,揚州六郡妖賊章何等寇四十九縣,殺傷長吏。《後漢書順帝紀》。
37
《晉書地理志》云:「揚州統會稽、丹陽、吳、豫章、九江、廬江六郡」。
38
建康元年,甲申秋八月,揚、徐盗賊范容、周生等,宼掠城邑,遣御史中丞馮緄督州郡兵討之。同上。
39
沖帝秋九月,揚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鄧顯討賊范容等,軍敗,為賊所殁。冬十一月,九江盗賊徐鳯、馬勉等,稱無上將軍,攻燒城邑。十二月,九江賊黄虎等攻合肥,《沖帝紀》:按冲帝於乙酉改元永嘉,在位不滿五月。
40
質帝永嘉元年,乙酉,仍冲帝號。春三月,九江賊馬勉稱皇帝,九江都尉滕撫討馬勉、范容、周生大破斬之。秋七月,廬江盗賊,攻尋陽,滕撫遣司馬王章擊破之。冬十一月,厯陽賊華孟自稱黑帝,攻殺九江太守楊岑。滕撫率諸將擊孟等,大破斬之。《質帝紀》
41
按:順帝建康以下數條,皆《豫章書》所載,《故録》之,但漢之九江郡所統十四城,毫無渉於今之江右,惟廬江盗賊攻尋陽一條,據《郡國志》云: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稍可傅會。然漢之尋陽本在江北,近蘄州界。晉惠帝永興元年,始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置尋陽郡,屬江州。懐帝永嘉元年又以豫章之彭澤縣屬尋陽郡,則郭書亦强載也。若江西大志》以徐鳯、馬勉亂事入建武年間,舛錯尤甚。
42
桓帝延熹五年壬寅秋八月,艾縣賊焚燒長沙郡縣,冦益陽殺令。《桓帝紀》
43
按《綱目》書於五年之夏,據《帝紀》在八月艾縣,今之寧州武寧地。《春秋傳》魯哀公二年,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即此。漢屬豫章郡。
44
七年,甲辰夏五月,據《帝紀》,當在秋七月。荆州刺史度尚擊艾縣賊,平之。《通鑑綱目》。
45
度尚傳云:「延熹五年,長沙、零陵賊合七八千人,自稱將軍,遣御史中丞盛修募兵討之,不能尅豫章、艾縣六百餘人應募而不得賞,直怨恚,遂反,焚燒長沙郡縣。宼益陽殺縣令,衆漸盛。又遣謁者馬睦督荆州刺史劉度擊之,軍敗,睦度奔走。尚書朱穆舉尚擢為荆州刺史,尚躬率部曲,與同勞逸,廣募雜種諸蠻,夷明設購賞,進擊,大破之,降者數萬人。尚出兵三年,羣寇悉定。七年,封右鄉矦」。
46
獻帝初平四年癸酉春三月,袁術殺揚州刺史陳溫《獻帝紀》興平元年甲戌秋九月,以劉繇為揚州刺史。《通鑑綱目》。二年乙亥冬十二月,孫策擊劉繇於曲阿,破走之。繇攻豫章,笮融走死。以華歆為豫章大守。同上。
47
袁宏《漢紀》云:「劉繇將奔會稽,許子將曰:會稽富貴,策之所貪,且窮在海隅,不可生也。不如豫章,北連豫壤,西接荆州,若收合吏民,遣使貢獻,與曹兖州相聞,雖有袁公路隔在其間,其人豺狼,不能久也。足下受王命,孟德、景升必相救」。濟繇從之。
48
《吳書劉繇傳》云:繇奔丹徒,遂泝江南保豫章,駐彭澤。笮融先至,殺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討融,為所破,復招合屬縣,攻破融。融敗走入山,為民所殺,繇尋病卒。建安三年戊寅秋九月,以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通鑑》《江表傳》云:太史慈從豫章還,見策曰:「華子魚,良德也,然非籌略,才丹陽僮芝,自擅廬陵,詐言被詔書為太守,鄱陽民帥,别立宗部,阻兵守界,近自海昏,有上繚壁五六千家,相結聚作,宗伍惟輸租布於郡耳,發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魚亦覩視之而已」。策拊掌大笑,乃有兼并之志。
49
四年,己夘冬十一月,孫策徇豫章,太守華歆降同上江表傳云:廬江太守劉勲,糧食少,遣從弟偕告糴於豫章太守華歆,歆郡素少糓遣使將偕,就海昏上繚,使諸宗帥共出三萬斛米與偕偕,乃報勲使來襲取之勲,得偕書潛軍到海,昏宗帥空壁逃匿,了無所得,時策西討黄祖,行及石城,聞勲輕身詣海昏,分遣從兄賁輔率八千人於彭澤待勲,自與周瑜率二萬人歩襲皖城,即克之。輔又於彭澤破勲勲,與偕北歸曹公策討黄祖,旋軍欲過取豫章,使虞翻徑到郡謂歆曰:「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今欲守孤城,自料資糧,已知不足,不早為計,悔無及也。今大軍已至椒邱,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與君辭矣」。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策既定豫章,引軍還吳。
50
《吳書孫討逆傳》云: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為廬陵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
51
《通鑑紀事》云:會僮芝病,輔遂進取廬陵,留周瑜鎮巴邱。
52
按《豫章書》載是年周瑜鎮巴邱,引裴松之云孫策,於時始得豫章、廬陵,尚未能定江夏。瑜之所鎮,應在今巴邱縣也,與後所屯巴邱不同。又引《晉地理志》謂廬陵郡有巴邱縣,今撫州崇仁縣即其地,梁改巴邱曰巴山。然考瑜本傳,先已為江夏太守矣,巴邱之不屬廬陵,明甚。蓋吳之巴邱即今岳州,巴陵地在漢為長沙郡下雋縣也。
53
五年,庚辰夏四月,孫策卒,弟權代領其衆。《通鑑綱目》:八年,權西伐,黄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山冦復動,還過豫章,使呂範平鄱陽。程普討樂安,太史慈領海昏、吳書吳主傳。
54
呂範傳》云:征江夏還,定鄱陽,策薨奔喪於吳後,權復征江夏。範與張昭留守曹公至赤壁,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禆將軍,領彭澤太守,以彭澤、柴桑厯陽為奉邑。據傳,則範平鄱陽在孫策時。八年,鄱陽復叛,討平者亦非範也。
55
《程普傳云:從征江夏,還,過豫章,别討樂安、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昏。代慈事在十一年後。
56
太史慈傳云:劉表從子磐驍勇,數為冦於艾、西安諸縣。策於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以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並督諸將拒磐。磐絶迹不復為冦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建安十一年卒。
57
十年,乙酉,權使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吳主傳》。《賀齊傳》云:八年,齊軍討漢興,經餘汗以為賊衆兵少,深入無繼,恐為所斷,令楊松長、丁蕃留備餘汗。蕃本與齊鄰城,恥見部伍,辭不肻留,齊乃斬蕃。於是軍中震慄,無不用命。十年,轉討上饒,分以為建平縣十三年戊子周瑜破曹操於赤壁,使程普駐兵瑞昌,忽有羣烏飛集軍中,以為佳祥,已而得㨗,遂名赤烏鎮《九江兵防志》。
58
十五年庚寅,分豫章為鄱陽郡。吳主傳。《歩騭傳》云:建安十五年,出領鄱陽太守。十八年癸巳,豫章東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為賊衆萬餘人,賀齊討平之,誅其首惡,餘皆降。揀其精健為兵,次為縣户,遷奮武將軍。《吳書賀齊傳。
59
十九年甲午閏五月,權拜呂䝉為廬江太守,還屯尋陽。《通鑑綱目》。
60
呂䝉傳云:䝉還尋陽未期,廬陵賊起,諸將討擊不能禽,權曰: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復令䝉討之䝉至,討其首惡,餘皆釋放,復為平民」。
61
二十一年丙申,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為賊。賀齊與陸遜討破突,斬首數十餘黨,震服。《吳書賀齊傳》二十四年己亥冬十二月,以孫權為票騎將軍,領荆州牧,封南昌侯。《通鑑》
62
三國
63
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八月,孫權遣使降魏,建安二十五年冬十月,魏王曹丕稱皇帝,改元黄初。二年,廢獻帝為山陽公。魏封權為吳王。通鑑綱目。二年,壬寅冬十月,吳王權改元黄武。十一月,魏主丕自將擊之。同上。
64
漢後主建興四年丙午,吳黄武五年。十二月,吳鄱陽賊彭綺反同上
65
五年丁未,吳黄武六年春正月,吳討彭綺,禽之。同上周魴傳云:黄武中,鄱陽大帥彭綺作亂,攻没屬城,乃以魴為鄱陽太守,與胡綜戮力致討,遂生擒綺,送詣武昌。又云:「賊帥董嗣負阻刧鈔,豫章、臨川並受其害」。裴松之云:孫亮太平二年始立臨川郡,是時未有臨川。吾粲、唐資嘗以三千兵攻守,連月不能拔。魴表乞罷兵,得以便宜從事,遣間諜授以方略,誘狙殺嗣。嗣弟,怖懼,詣武昌降於陸遜,乞出平地,自改為善。由是數郡無復憂愓。
66
七年己酉,吳黄龍元年。夏四月,吳王孫權稱皇帝同上十二年甲寅,吳嘉禾三年。冬十一月,廬陵賊李桓等為亂《吳主傳》。十三年乙夘,吳嘉禾四年。夏遣呂岱討李桓等同上
67
《呂岱傳》云:「廬陵賊李桓、路合會稽、東冶賊隨春、南海賊羅厲等一時並起,權詔岱督劉纂、唐資等分部討擊,春即時首降,岱拜春偏將軍,使領其衆。桓厲等皆見斬獲,按《吳主傳》,中郎將吾粲獲李桓,事在嘉禾五年。傳首詣都」。
68
十四年丙辰,吳嘉禾五年冬十月,鄱陽賊彭旦等為亂同上十五年丁巳,吳嘉禾六年。春二月,陸遜討彭旦等,其年皆破之同上
69
陸遜傳》云:嘉禾六年中,郎將周祗乞於鄱陽召募,事下問遜,以為此郡民易動難安,不可興召,恐致賊冦,祇固陳取之。郡民吳遽等果作賊殺祇,攻没諸縣,豫章、廬陵宿,惡民並應,遽為寇。遜自聞輒討,即破遽等,相率降,料得精兵八千餘人。
70
按大志載周祇事始末不詳,并缺年分饒州事,考悞入建安十五年,皆由未觀陸遜傳》也。
71
延熙元年,戊午,吳赤烏元年。夏,呂岱討廬陵,賊畢還陸口同上二年。己未,吳赤烏二年。冬十月,吳將周𦙍有罪,瑜子封都鄉侯,時將兵千人屯公安。廢徙廬陵。《通鑑綱目》。
72
六年癸亥,吳赤烏六年。冬十二月,司馬懿率軍入舒,諸葛恪自皖遷於柴桑。《吳主傳》
73
十五年壬申,吳主亮建興元年。。夏四月,吳徙其齊王奮於豫章。《通鑑綱目》。
74
二十年丁丑,吳太平二年春二月,以豫章東部為臨川郡。秋八月,鄱陽民為亂,廷尉丁宻、歩兵校尉鄭胄、將軍鍾離牧率軍討之。《孫亮傳》
75
《鍾離牧傳》云:「建安、鄱陽、新都三郡山民作亂,出牧為監軍,使者討平之,賊帥黄亂常俱等出其部伍以充兵役,牧封秦亭侯,拜越騎校尉」。
76
吳永安七年,甲申,蜀、漢已亡。魏咸熙元年八月,孫皓立,改元元興。秋七月,廬陵豫章民張節等為亂,衆萬餘人。《孫休傳》
77
78
武帝㤗始三年,丁亥,吳寳鼎二年。冬十二月,皓分豫章、廬陵、長沙為安成郡。《孫皓傳》。
79
九年癸巳,吳鳯凰二年。豫章太守張俊修豫章城豫章書咸寧五年己亥,吳天紀三年。冬十一月,晉大舉兵,分道伐吳。《通鑑綱目》。
80
《晉書武帝紀云:「遣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按方輿紀要》,王渾出横江,在今和州東南二十五里,即大江也,與今之江西無渉。
81
太康元年庚子春三月,吳主皓降晉,吳亡。冬十月,改廬陵南部為南康郡。豫章書》。
82
《武帝紀》云:「孫皓面縛輿櫬,降於軍門。王濬送京師,收其圖籍,克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
83
八年,丁未冬十月,南康平固縣吏李豐反,聚衆攻郡縣,自號將軍,捕討,伏誅。《武帝紀》。
84
惠帝元康元年辛亥秋七月,分揚州荆州十郡為江州。《惠帝紀》。
85
太安二年,癸亥秋七月,劉𢎞遣陶侃討張昌,昌走衆降。《通鑑綱目》。
86
《惠帝紀》云:「夏五月,義陽蠻張昌舉兵反,以山都人邱沉為主,改姓劉氏,偽號漢,建元神鳯。六月,遣荆州刺史劉𢎞等討張昌於方城,敗績。秋七月,昌陷江南諸郡,豫章太守閻濟等遇害。昌别帥石冰寇揚州,刺史陳徽與戰,大敗,諸郡盡没。八月,劉𢎞及張昌戰於清水,斬之。冬十一月,征東將軍劉凖遣廣陵度支陳敏擊氷。
87
永興二年,乙丑冬十二月,陳敏據江東,劉𢎞遣江夏太守陶侃將兵討破之。同上。
88
《惠帝紀》云:「右將軍陳敏反,自號楚公,逐揚州刺史劉機,遣弟恢南略江州。
89
《陳敏傳云:「敏弟昶知顧榮等有貳心,勸敏殺之,不從。昶將精兵據烏江,弟恢率錢端等南寇江州,弟斌東略諸郡,遂據有吳、越之地」。
90
懷帝永嘉元年丁卯春三月,陳敏將顧榮、周玘殺敏以降。同上
91
《懷帝紀云:「七月,以平東將軍琅琊王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
92
五年,辛未夏五月,杜弢陷長沙。六月,琅琊王睿遣兵擊江州刺史華軼,斬之。同上
93
《杜
ctextchar:5632
傳》云:「
ctextchar:5632
自稱平難將軍、湘州刺史,攻破郡縣,刺史茍眺委城走。眺之走也,州人推安成太守郭察領州事,因率衆討弢,反為所敗,察死之」。
94
《華軼傳》云:「洛郡不守,司空荀藩移檄,以帝為盟主,承制改易長吏,軼不從命。於是遣左將軍王敦、都督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討之。軼遣别駕陳雄屯彭澤以拒敦,自率舟師為援。武昌太守馮逸次於湓口,訪擊逸,破之。前江州刺史衛展不為軼所禮,與豫章太守周廣為內應,潛軍襲軼,軼衆潰奔於安,成追斬之,及其五子,傳首建鄴」。
95
愍帝建興元年癸酉夏五月,陶侃破走杜弢同上陶侃傳云:時周顗為荆州刺史,先鎮潯水城,一統志云:潯水城在九江府城西十五里,本漢尋陽縣。賊掠其良口,侃使部將朱伺救之,賊退保冷口,侃謂諸將曰:「此賊必更歩向,武昌,吾宜還城」。賊果増兵來攻,侃使朱伺等逆擊,大破之。三年,乙亥。春二月,杜弢别將杜𢎞、張彦與臨川內史謝摛戰于海昏,摛敗績,死之。三月,豫章內史周訪擊杜𢎞,走之,斬張彦於陣。秋八月,荆州刺史陶侃攻杜弢,弢敗走,道死。●帝紀。
96
《周訪傳》云:命訪與諸軍共征杜弢,弢作桔橰打官軍船艦,訪作長岐棖以距之,桔橰不得為害,而賊從青草湖宻抄官軍,又遣其將張彦陷豫章,王敦時鎮湓口,遣督䕶繆㽔、李恒受訪節度,共擊彦㽔於豫章石頭,與彦戰,彦軍退走,訪率帳下將李午等追彦,破之,臨陣斬彦時,訪為流矢所中,折前兩齒,形色不變,及暮,訪與賊隔水,賊衆數倍,自知力不能敵,夜令軍中多布火而食,賊謂官軍益至,未曉而退,訪促渡水北斷橋訖,賊復至隔水,不得進,遂歸湘州,訪復以舟師造湘城,軍逹富口,而弢遣杜𢎞出海昏時,湓口騷動,訪歩上柴桑偷渡與賊戰,斬首數百,賊退保廬陵,訪追擊敗之,賊嬰城自守,訪復圍廬陵,𢎞大擲寳物於城外,軍人競拾之,𢎞因陣亂突圍而出,率軍追之,獲鞍馬鎧仗不可勝數。𢎞入南康,太守將兵逆擊,又破之,奔於臨賀,進訪為龍驤將軍,王敦表為豫章太守,加征討都督,賜爵尋陽侯。
97
《王敦傳》云:「侃之滅弢也,敦以元帥進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江揚荆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敦始自選置,兼統州郡焉。頃之,杜弢將杜𢎞南走廣州,求討桂林賊自效,敦許之。陶侃距𢎞不得進,乃詣零陵太守尹奉降奉送,𢎞與敦用為將,遂見寵待。南康人何欽所居嶮固,聚黨數千人,敦就加四品將軍,於是專擅之迹漸彰矣。
98
元帝建武元年丁丑秋七月,杜曽攻陷楊口,豫章太守周訪討破之。《通鑑綱目》。
99
周訪傳云:杜曽逐王廙,徑造沔口,元帝命訪撃之,訪有衆八千,進至沌陽,使將軍李恒督左甄,許朝督右甄,自領中軍,令曰:一甄敗,鳴三鼓,兩甄敗,鳴六鼓。自旦至申,兩甄皆敗。訪選精鋭八百人,自行酒飲之,勅不得妄動,聞鼔音乃進,賊未至三十歩,訪親鳴鼓,將士皆騰躍奔赴,曽遂大潰,殺千餘人,訪夜追之,諸將請待明日,訪曰:「曽驍勇能戰,向之敗也,彼勞我逸,是以尅之,宜及其衰,乘之可滅」。曽遁走,訪部將蘇溫收曽詣軍,按帝紀》,訪斬曽在大興二年。
100
大興元年戊寅春三月,即皇帝位。夏四月,加大將軍王敦江州牧。《元帝紀》:
101
永昌元年,壬午春正月,大將軍王敦舉兵武昌,以誅劉隗為名。三月,遣平南將軍陶侃領江州,安南將軍甘卓領荆州各帥所統,以躡敦後。同上。
102
明帝太寧元年癸未冬十一月,王敦以其兄征南大將軍含為征東大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以軍國饑乏,調刺史以下米各有差。《明帝紀》:
103
二年甲申夏六月,尋陽太守周光舉兵應王敦。秋七月,敦死,光斬錢鳯,詣闕自贖。豫章書。
104
《周光傳》云:敦以光為寧逺將軍、尋陽太守,及敦舉兵,光率千餘人赴之,既至,敦已死,光未之知,求見敦,王應祕不言,以疾告,光退曰:「我逺來而不見,公其死乎?」遽見其兄撫曰:「王公已死,何為與錢鳯作賊?」衆並愕然,其夕衆散,錢鳯走出,至闔廬洲,光捕鳯,詣闕贖罪,故得不廢。
105
成帝咸和元年丙戌秋八月,以温嶠為平南將軍、假節、都督、江州刺史。《成帝紀》。
106
溫嶠傳云:咸和初,代應詹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將軍,陳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尋陽濱江,都督應鎮其地時嶠鎮武昌,今以州帖府進退不便,且古鎮將多不領州,皆以文武形勢不同故也。宜選單車刺史,别撫豫章,專理黎庶」。詔不許。
107
三年戊子春正月,溫嶠以兵赴難,至尋陽。二月,庾亮奔尋陽,蘇峻兵犯闕。夏五月,嶠以陶侃入討峻。《通鑑綱目》《嶠傳》云:蘇峻反,嶠屯尋陽,遣督䕶王愆期、西陽太守鄧嶽、鄱陽內史紀瞻等率舟師赴難,及京師傾覆,嶠聞之號慟。俄而庾亮來奔,宣太后詔進嶠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嶠曰:「今日之急,殄冦為先,未效勲庸而遂受榮寵,非所聞也」。固辭不受。亮雖奔敗,嶠毎推崇之分兵給亮,遣王愆期等要侃同赴國難,侃恨不受顧命,不許,嶠用其部將毛寳說復固請,侃許之,遣督䕶龔登率兵詣嶠,嶠於是列上尚書陳峻罪狀,有衆七千,灑泣登舟,移告四方征鎮,時侃雖許自下而未發,復追其督䕶龔登,嶠重與書,由是侃激厲,遂率所統與嶠、亮同赴京師,戎率六萬,旌旗七百餘里。毛寳傳云:祖約遣祖煥、桓撫等欲襲湓口,陶侃將自擊之,寳曰:義軍恃公,公不可動,寳請討之」。乃使寳行。先是,桓宣背約,南屯馬頭山,為煥、撫所攻,求救於寳,寳兵少,器仗濫惡,為煥、撫所敗,中箭貫髀徹鞍,使人蹋鞍拔箭,血流滿鞾,夜還救宣,至宣營而煥撫退四年己丑冬十二月,右將軍郭黙害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劉𦙍,太尉陶侃帥衆討黙《成帝紀》
108
《劉𦙍傳》云:「蘇峻作亂,溫嶠率衆而下,留𦙍等守湓口。事平,代嶠為平南將軍、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假節。𦙍位任轉髙,矜豪日甚,縱酒耽樂,不恤政事,大殖財貨。是時朝廷空罄,百官無禄,惟資江州運漕,而𦙍商旅繼路,以私廢公,有司奏免𦙍官,書始下,為郭黙所害。
109
五年,庚寅夏五月,綱目作「正月,疑誤。太尉陶侃擒郭黙於尋陽,斬之。同上。
110
《侃傳》云:「發使上表討默,與王導書曰:郭黙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導答曰:默居上流之勢,如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隠,忍使其有地,一月潛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耶?」侃省書笑曰:「是乃遵養時賊也」。侃既至,默將宗侯縳默父子五人。及張丑詣降,侃斬默等,詔侃都督江州,領刺史。
111
咸康六年庚子春正月,以庾翼都督江荆等軍州事。《通鑑綱目》。《庾翼傳》云:翼以帝舅年少,超居大任,遐邇屬目,慮其不稱。翼戎政嚴明,經略深逺,數年之中,公私充實,人情翕然,稱其才幹。
112
康帝建元元年,癸卯冬十月,以車騎將軍庾氷都督荆江司、雍益梁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康帝紀》。
113
《庾氷傳》云:「弟翼當伐石季龍,於是以本號除都督諸州軍事,領江州刺史」。
114
二年甲辰冬十一月,據《帝紀》。庾氷卒,詔翼復督江州,翼繕修軍器,大佃積糓,以圖後舉。《通鑑綱目》。
115
穆帝永和元年乙巳秋七月,持節、都督、江州刺史庾翼卒。穆帝紀》。
116
《翼傳》云:子方之、爰之為桓溫所廢,並遷徙於豫章四年。戊申冬十二月,豫章人黄韜聚衆數千寇臨川,太守庾條討平之。同上
117
庾條傳云:「為冠軍將軍、臨川太守豫章黄韜自稱孝神皇帝,臨川人李髙為相,聚黨數百人,乘犢車,衣皁袍,攻郡縣,條討平之。
118
哀帝興寧元年,癸亥冬十一月,張駿殺江州督䕶趙毘以叛,江州刺史桓冲討斬之。《哀帝紀》。
119
《桓冲傳》云:「溫破姚襄,獲襄將張駿、楊凝等,徙於尋陽。沖在江陵,未及之任,而駿率其徒五百人殺江州督䕶趙毘,掠武昌府。庫將妻子北叛,沖遣將討獲之。孝武帝寧康元年癸酉。秋七月,以桓沖都督揚、豫、江州軍事。《通鑑綱目》。
120
《沖傳》云:「沖既代溫居任,盡忠王室,或勸誅除時望,沖不從」。
121
太元十年,乙酉秋七月,秦太子宏來奔,處之江州同上。安帝隆安二年戊戍春二月,以王愉都督江、豫州軍事。秋七月,王恭、殷仲堪及南郡公桓元舉兵反。八月,楊佺期及元奄至湓口,王愉奔臨川,元追獲之。九月,恭司馬劉牢之執恭以降,斬之,以桓元為江州刺史。同上。《殷仲堪傳》云:「使楊佺期以舟師五千為前鋒,桓元次之。仲堪率兵二萬相繼而下。佺期元至湓口,王愉奔臨川,元遣偏軍追獲之。聞劉牢之反,恭乃廻師屯蔡洲。元從兄脩告會稽王道子曰:若許佺期以重利,無不倒戈於仲堪者。道子納之,乃以元為江州,佺期為雍州,黜仲堪為廣州。仲堪恚被貶,退使徇於軍曰:若不各散而歸,大軍至江陵,當悉戮餘口」。仲堪將劉系先領二千人隸佺期,率衆而歸,元等大懼,追仲堪至尋陽,及之,遂於尋陽結盟元為盟主,臨壇歃血,並不受詔,申理王恭,求誅劉牢之、譙王尚之等。朝廷深憚之,詔仲堪還復本位。
122
四年庚子春三月,詔桓元都督荆江八州軍事、荆江州刺史同上
123
《桓元傳》云:「表求領江、荆二州,詔以元都督荆襄雍秦梁益寧七州、後將軍、荆州刺史、假節,以桓脩為江州刺史。元上疏固爭江州,於是進督八州,復領江州刺史。樹用腹心兵馬日盛,屢上疏求討。孫恩外託勤王,實欲觀釁而進,以桓偉為江州,鎮夏口,遣桓振、皇甫敷、馮該等戍湓口。桓偉為江州綱目事在五年。
124
元興元年壬寅春正月,以後將軍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鎮北將軍劉牢之為前鋒,前將軍譙王尚之為後部,以討桓、元。二月,遣兼侍中齊王柔之以騶虞幡宣告荆江二州。三月,劉牢之叛降,王師敗績,元顯遇害。《安帝紀》。
125
二年,癸夘冬十二月,桓元簒位,以帝為平固王縣名,屬南康郡,今隸贑州。䝉塵於尋陽同上
126
三年甲辰春三月,桓元至尋陽,逼帝西上,劉毅等率兵追之。夏四月,何無忌等及元兵戰於桑落洲,《江州圖經》:九江始於鄂陵,終於桑落。大破之。五月,桓誅,帝復位。《通鑑綱目》。
127
《劉毅傳》云:「桓元既西走,劉裕以毅為冠軍將軍,與何無忌、劉道規躡元,元衆大潰,燒輜重夜走。元將郭銓、劉雅等襲陷尋陽,毅遣武威將軍劉懷肅討平之。後桓振、桓謙復聚衆,毅為振所敗,退次尋陽,坐免官。尋原之,毅復與道規發尋陽。桓亮自號江州刺史,遣劉敬宣擊走之」。
128
何無忌傳》云:「武陵王遵承制,以無忌為輔國將軍,以會稽王道子所部精兵悉配之,南追桓元,與振武將軍劉道規俱受冠軍將軍劉毅節度。元留其龍驤將軍何澹之、前將軍郭銓、江州刺史郭昶之守湓口。無忌等次桑落洲,澹之等率軍來戰。澹之常所乘舫旌旗甚盛。無忌謂道規曰:今衆寡不敵,戰無全勝。澹之雖不居此舫,取則易獲,因縱兵騰之,可一鼓而敗也」。道規從之,遂獲賊舫,因傳呼曰:「已得何澹之矣!」賊中驚擾,道規乘勝徑進,無忌又鼓譟赴之,澹之潰,進據尋陽。
129
義熙元年乙巳春正月,劉毅等擊破馮該於豫章口。夏五月,劉毅、何無忌討滅桓元餘黨,荆湘、江豫皆平。同上按劉毅傳云:毅率無忌、道規等諸軍破馮該於豫章口,推鋒而進,遂入江陵。附録此條見春秋傳所云豫章去江陵」甚近也。
130
六年,庚戌春二月,盧循寇南康、廬陵、豫章,陷之。三月,江荆都督何無忌討徐道覆,戰敗,死之。夏五月,豫州都督劉毅及盧循戰於桑落洲,敗績。秋七月,盧循退還尋陽,劉裕遣兵追之。冬十二月,劉裕及盧循戰於左里,大破之,循及道覆南走,裕遣將軍劉藩等追之。同上。《通鑑紀事》云:初,徐道覆使人伐船材於南康山,至始興,賤賣之,船材大積而人不疑,至是悉取以裝艦,旬日而辦。盧循自始興寇長沙道,覆冦南康、廬陵、豫章諸守相皆委任奔走道覆,順流而下,安成公何無忌自尋陽引兵拒盧循,長史鄧潛之諫曰:「循兵艦大盛,勢居上流,宜決南塘守城以待之,彼必不敢捨我逺下,俟其疲老,然後擊之」。參軍殷闡曰:「循所將皆三吳舊賊,百戰餘勇,始興溪子拳㨗善鬬,宜留屯豫章,徵兵屬城,兵至合戰,未晚也。無忌不聼,與徐道覆遇於豫章,賊令彊弩數百登西岸小山邀射之,西風暴急,飄無忌所乘小艦向東岸,賊以大艦逼之,衆遂奔潰,無忌厲聲曰:取我蘇武節來!」賊衆雲集,握節而死。劉毅聞循入寇,將拒之而疾作,既瘳,將行,劉裕遺書曰:賊新獲利,其鋒不可輕,今脩船垂畢,當與弟同舉」。又遣劉藩諭止之,毅怒,投書於地,帥舟師二萬發姑熟,與循戰於桑落洲,大敗,棄船,以數百人歩走。初,循至尋陽,聞裕已還,猶不信,既破毅,乃得審問,與其黨相視失色。循欲退還尋陽,攻取江陵,據二州以抗朝廷,道覆謂宜乘勝徑進,固爭之。循猶豫累日,乃從之。秋七月,循自蔡洲南還尋陽,裕使輔國將軍王仲德等帥衆追循,江州刺史庾恱以鄱陽太守虞邱進為前驅,屢破循兵,進據豫章,絶循糧道,道覆,帥衆三萬趣江陵,劉道規使劉遵别為遊軍,自拒道覆於豫章口,前驅失利,遵自外横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赴水死者殆盡,道覆單舸走還湓口。裕軍雷池,循道覆帥衆數萬塞江而下,裕以勁弩射循軍,循艦泊西岸岸上,軍投火焚之,循兵大敗,走還尋陽,將趣豫章,乃悉力柵斷左里。裕軍至,不得進,將戰,所執麾竿折幡沉於水,衆並恠懼,裕咲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即攻柵而進,循兵雖殊死戰,弗能禁。循單舸走所,殺及投水死者萬餘人,納其降附,宥其逼略,遣劉藩、孟懷玉輕軍追之。
131
七年,辛亥夏四月,詔劉毅兼督江州軍事。同上《毅傳》云:轉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都督。毅上表謂:「宜解軍府,移鎮豫章,處十郡之中,厲簡惠之政,以及數年,可有生氣。尋陽接蠻,可即州府千兵以助郡戍」。於是解江州刺史庾恱毅移鎮豫章,遣其親將趙恢領千兵守尋陽。
132
十二年丙辰春正月,太尉劉裕自加都督二十二州軍事。《通鑑綱目》。
133
按張九韶云:東晉以來,南北分爭,州郡不常。迨宋受晉禪,有州二十二。其八曰江州,治尋陽。
134
135
文帝元嘉三年丙寅夏五月,以檀道濟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南史文帝紀》。
136
十年,癸酉冬十一月,宋謝靈運有罪誅。《通鑑綱目》:《謝靈運傳》云:文帝以為臨川內史,在郡遊放,不異永嘉,為有司所糾,遣使隨州從事鄭望生收靈運。靈運興兵叛逸,為詩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追討擒之,送廷尉,論正斬刑。上愛其才,降死,徙廣州,後棄市。
137
十三年丙子春三月,殺江州刺史、永修公。永修縣,漢中平立。檀道豫章書
138
十七年,庚辰冬十月,以彭城王義康為江州刺史,蕭斌為諮議叅軍,領豫章太守,使將軍蕭承之將兵防守。《通鑑綱目》。
139
二十二年乙酉冬十二月,廢義康為庶人,徙安成郡,以沈邵為安成相,領兵防守。同上
140
二十四年丁亥冬十月,胡誕世據豫章,反同上胡藩傳》云:「藩第十六子誕世,欲奉庶人義康,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討平之」。
141
三十年癸巳夏四月,江州刺史武陵王駿舉兵討逆劭,宋人立駿同上
142
《沈慶之傳》云:「元凶弑逆,孝武遣慶之引諸軍,慶之曰:蕭斌婦人不足數,其餘將帥並易與耳。今輔順討逆,不憂不濟也。孝武至尋陽,慶之及柳元景等並勸即大位」。
143
孝武帝孝建元年甲午春二月,江州刺史臧質以南郡王義宣舉兵反。夏,宋主遣兵討質,誅之。同上。
144
《臧質傳》云:質自謂人才足為一世英傑,始聞國禍,便有異圖以義宣凡闇易制,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孝武遣撫軍將軍柳元景統王元謨等屯梁山洲,築壘待之。義宣遣腹心劉諶之就質,陳軍城南,元謨悉精兵出戰,薛安都騎軍前出,垣䕶之,督諸將繼之,乃大潰。質走至尋陽,焚府舍,載妓妾入南湖,摘蓮噉之。追兵至,以荷覆頭,沈於水出鼻。軍士鄭俱兒望見,射之中心,兵刃亂至,腹冒纒縈水草,隊主裘應斬質,傳首建業。
145
明帝泰始元年,乙巳冬十一月,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勛舉兵尋陽。同上
146
《子勛傳》云:大明七年,為江州刺史,加都督。八年,改授雍州,未拜而孝武崩,還為江州。廢帝誅何邁,使八座奏子勛與邁通謀,遣朱景送藥賜死。景至湓口,長史鄧琬等奉子勛起兵,以廢立為名。明帝定亂,進子勛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琬等不受命。
147
《宋書鄧琬傳》云:「安成太守劉襲舉郡奉順,琬遣龍驤將軍廖琰率數千人并發廬陵白丁攻襲。襲與郡丞檀玢拒戰,玢臨陣見殺,襲棄郡走,琰鹵掠而退,襲復出據郡。時齊王率衆東北征討,世子賾為南康贑令,琬遣使收世子蕭欣祖、桓康等,奉世子長子奔竄草澤,募得數百人,攻郡出世子世子,自號寧朔將軍,與南康相沈用之等據郡起義。琬徵始興相殷孚為御史中丞,并令率郡人俱下。孚衆盛,世子避之揭陽山,琬遣戴凱之為南康相。世子率衆攻之,凱之敗走,世子遣幢主檀文起千人戍西昌,與襲相應。琬人遣廖琰與其中兵參軍胡昭等築壘西昌,堅壁相守。琬召豫章太守劉衍以為右將軍、中䕶軍。殷孚代為豫章太守,督上流五郡以防襲等。孚既去,始興以郡五官掾譚伯初留知郡事,士人劉嗣祖等斬伯初,據郡,琬遣始興太守韋希真、鷹揚將軍楊𢎞之領衆一千討嗣祖。嗣祖亦遣衆出南康,與齊王、世子合。希真等以義徒彊盛,住廬,陵不敢進。
148
二年丙午春正月,遣建安王休仁討江州,晉安王子勛遂稱帝。三月,沈攸之代將撃尋陽軍,大破之。八月,宋臺軍克江州,殺子勛同上
149
《子勛傳》云:即偽位於尋陽,年號義嘉,備置百官,四方響應。是歲,四方貢計,並詣尋陽。及軍敗,子勛見殺,時年十一。
150
沈攸之傳》云:「殷孝祖為前鋒都督,失人情。攸之內撫將士,外諧羣帥,衆並安之。時孝祖中流矢死,建安王休仁屯虎檻,總統衆軍。聞孝祖死,遣寧朔將軍江方興、龍驤將軍劉靈各率三千人赴赭圻。攸之乃率諸軍主詣方興推重,并慰勉之。明旦進戰,自寅訖午,大敗賊。尋進號輔國將軍,代孝祖督前鋒諸軍事。攸之進平尋陽,遷中領軍」。
151
鄧琬傳云:「琬惶擾無計。時張恱稱疾,呼琬計事,令左右伏甲琬至,謀斬晉安王,封府庫以謝罪。恱曰:寧可賣殿下求活邪?因呼酒第二子詢提刀出,餘人續至,即斬琬,齎首詣建安,王休仁降。
152
宋主昱,元徽二年甲寅夏五月,江州刺史桂陽王休範舉兵反,攻建康,右衛將軍蕭道成擊斬之。六月,荆州刺史沈攸之等攻江州,克之。同上。
153
《休範傳》云:發自尋陽,晝夜取道,大雷戍主杜道欣馳下告變,朝廷震動。齊髙帝出次新亭壘,屯騎校尉黄回偽降,休範置之左右,回與越騎校尉張敬兒直前斬休範首,持還,左右並散。晉熙王爕自夏口遣軍平尋陽。
154
《攸之傳》云:「休範舉兵襲都,攸之謂僚佐曰:桂陽今逼朝廷,必聲言吾與之同,若不顛沛勤王,必増朝廷之惑」。於是遣使受郢州刺史晉熙王爕節度,會休範平,使乃還。
155
順帝昇明元年,丁巳,即元徽五年,於七月始改。秋七月,宋中領軍蕭道成弑其主昱而立安成王凖。冬十一月,沈攸之舉兵討蕭道成。同上
156
豫章書云:初,道成以世子賾為晉熙王燮長史,行郢州事,修治器械,以備攸之。及徵賾為左衛將軍,乃薦司馬柳世隆自代。攸之起兵,賾行至尋陽,衆欲倍道趨建康。賾曰:尋陽地居中流,宻邇畿甸,若留屯湓口,內藩朝廷,外援夏口,保據形勝,控制西南。今日會此,天所置也」。或以為湓口城小難固,左中郎將周山圖曰:「今據中流,為西方勢援,不可以小事難之。茍衆心齊一,江山皆城隍也」。賾乃奉燮鎮湓口。山圖斷取行旅船板以造樓櫓,立水柵,旬日皆辦。道成聞之,喜曰:「賾真我子也」。以賾為西討都督,賾啟山圖為軍副。時江州刺史邵陵王友鎮尋陽,賾以為尋陽城不足固,表移友同鎮湓口,留江州别駕豫章胡諧之守尋陽。按沈約宋書》以攸之為反叛綱,目獨書討者,蓋其心雖未必純忠於宋,而師出不為無名也。明年,攸之軍潰,走死,蕭、齊,代宋之勢遂成矣。
157
158
武帝永明三年乙丑春正月,以大司農劉楷為交州刺史,發南康、廬陵兵討李叔獻。叔獻本交州刺史,既受命而斷割外國貢獻,故討之。叔獻懼,為楷襲間道,自湘州還朝。《通鑑》。
159
十一年,癸酉春正月,以陳顯逹為江州刺史。《通鑑綱目》:海陵王延興元年。甲戌,即鬱林王隆,吕元年及明帝建武元年也。秋九月,宣城公鸞殺鄱陽王鏘等七人。同上。
160
晉安王子懋傳云:子懋鎮尋陽,延興元年,聞鄱陽、隨郡子隆二王見殺,欲起兵,與叅軍周英、防閤陸超之議,事成則宗廟獲安,不成猶為義鬼。董僧慧曰:此州雖小,孝武亦嘗用之,今以勤王之師横長,江指北闕,以請鬱林之罪,誰能對之?毋阮在都,遣書欲宻迎上,阮報同産弟于瑤之為計,瑤之馳告明帝,遣中䕶軍王元邈、平西將軍王廣之南北討,使軍主裴叔業與瑶之先襲尋陽。子懋先已具船於稽亭渚,聞叔業得湓城,乃據州自衛。子懋部曲多雍土人,皆踴躍願奮,叔業畏之,遣于瑶之說子懋曰:「今還都必無過憂,政當作散官,不失富貴也」。子懋既不出兵,衆情稍阻。中兵叅軍于琳之,瑶之兄也,說子懋賂叔業,使琳之往,因說叔業取子懋。叔業遣軍主徐元慶將四百人隨琳之入城,子懋笑謂之曰:不意渭陽翻成梟獍,琳之以䄂障靣,使人害之」。
161
東昏侯永元元年己夘冬十一月,太尉、江州刺史陳顯逹舉兵反於尋陽,加䕶軍將軍崔慧景平南將軍,督衆軍南討。十二月甲申,顯逹至都,宫城嚴警,己酉,斬顯逹,傳其首,餘黨盡平。《南史》。
162
陳顯逹傳云:「聞都下大相殺戮,徐孝嗣等皆死,遣兵襲江州,顯逹懼禍,十一月,舉兵,欲直襲建康以掩不備,又遥指郢州刺史建安王寳寅為主,朝廷遣後軍將軍胡松等據梁山。顯逹率衆數千人發尋陽,與松戰於采石,大破之,都下震恐。十二月,潛軍度取石頭,顯逹馬矟,從歩兵數百人於西州前與臺軍戰,再合,大勝,矟折手猶殺十餘人。官軍繼至,顯逹不能抗,騎官趙潭注矟刺落馬,斬之」。
163
二年,庚辰冬十一月,南康王寳融為荆州刺史。戊午,蕭衍表勸南康王稱尊號。不許。豫章書。
164
和帝中興元年,辛巳三月,遥廢實卷為涪陵王。秋八月,蕭衍克尋陽。九月,蕭衍引兵東下,留鄭紹叔守尋陽。《通鑑綱目》。
165
豫章書云:「初,東昏侯遣陳伯之鎮江州,為吳子陽等聲援。子陽等既敗,蕭衍謂諸將曰:兵未必須實,所聼威聲耳。今陳虎牙狼狽奔歸尋陽,人情恟懼,可傳檄定也」。乃搜俘囚,得伯之幢主蘇隆之,厚加賜與,使說伯之,許即用為安東將軍、江州刺史。伯之遣隆之返命,雖許歸附,而云大軍未須遽下。衍曰:「伯之意懷首鼠,及其猶豫,急往逼之,計無所出,勢不得不降」。乃命鄧元起引兵先下,楊公則徑掩柴桑,衍與諸將以次進路。元起將至尋陽,伯之退保湖口,留陳虎牙守湓城。衍至尋陽,伯之束甲請罪。初,新蔡太守席謙父恭祖為魚復侯子響所殺,謙從伯之鎮尋陽,聞衍東下,曰:「我家世忠貞,有隕不貳」。伯之殺之,衍以伯之刺江州。九月,衍留驍騎將軍鄭紹叔守尋陽,與伯之引兵東下,謂紹叔曰:卿,吾之蕭何冦恂也!前塗不㨗,我當其咎,糧運不繼,卿任其責。比克建康,紹叔督江湘糧運,未嘗乏絶。
166
南齊《蕭頴胄傳》云:「頴胄弟穎孚在京師,廬陵人修靈《南史》作「修景智」。竊將南上,於西昌縣山中聚兵二千人襲郡內。史謝篹奔豫章,頴孚、靈祐據郡求援,頴胄遣寧朔將軍范僧簡入湘州南道援之。僧簡進尅安,成仍以為輔國將軍、安成內史,拜頴孚為冠軍將軍、廬陵內史,合二郡兵出彭蠡口。東昏侯遣軍主彭盆、劉希祖三千人受江州刺史陳伯之節度,南討二郡義兵,仍進取湘州。南康太守王丹保郡應盆等。頴孚聞兵至,望風奔走。前內史謝篹復還郡。劉希祖至安成,攻戰七日,城陷,僧簡見殺。希祖仍為安成內史。頴孚收散率,據西昌。謝篹又遣軍攻之,頴、孚敗奔,尋卒。後修、靈祐合餘衆攻篹,篹復敗走豫章,希祖亦以郡降梁。
167
武帝天監元年,壬午,和帝於四月被廢。夏五月,江州刺史陳伯之舉兵反,以王茂為征南將軍、江州刺史,率衆討之。六月,陳伯之奔魏,江州平。《武帝紀》。
168
《伯之傳》云:「伯之在州,用鄧繕為别駕,戴承忠為記室參軍,河南禇緭都下之薄行者,投伯之,大見親狎。及伯之鄉人朱龍符為長流參軍,並乘伯之愚闇,恣行姦險。伯之子虎牙,時為直閤將軍,武帝手疏龍符罪,親付虎牙,封示伯之,又遣代江州别駕鄧繕、伯之並不受命。繕於是日夜說伯之云:臺家府庫空竭,無復器仗,三倉無米,此萬世一時,機不可失!緭、承忠等每贊成之。伯之使緭詐為蕭寳寅書以示僚佐,於聼事前為壇,殺牲以盟,豫章太守鄭伯倫起郡兵拒守。程元冲既失職於家,合率數百人,使伯之典籤呂孝通、戴元則為內應。伯之毎旦常作伎,日晡輒卧,左右仗身皆休息,元冲因其懈弛,從北門入,徑至聼事前,伯之聞呌,自率出盪,元冲力不能敵,走逃廬山。伯之遣使還報虎牙兄弟,虎牙等走盱台,盱台人徐文安、莊興紹、張顯明邀擊之,不能禁,反見殺。武帝遣王茂討之,伯之敗走,間道亡命出江北,與虎牙及禇、緭俱入魏。伯之於五年復叛魏歸梁。
169
普通三年壬寅冬十一月,梁西豐侯西豐,今臨川縣地。正徳奔魏,既而逃歸。《通鑑綱目》。
170
大同元年,乙夘冬十二月,鄱陽鮮于琮反,內史陸襄討平之。豫章書。
171
《陸襄傳》云:大通七年,為鄱陽內史。先是,郡人鮮于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採藥,拾得五色幡眊,又於地中得石璽,竊怪之。琮先與妻别室,望琮所處常有異氣,益以為神。大同元年,遂結門徒,殺廣晉令王筠,號上願元年,署置官屬。其黨轉相誑惑,有衆萬餘人,將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為備,及賊至,破之,生獲琮。
172
八年壬戌春正月,安成妖人作亂。三月,江州司馬王僧辯討平之。《通鑑綱目》。
173
《梁書張綰傳》云:「安成人劉敬宫《綱目》作「躬」。挾妖道聚黨攻郡,內史蕭侻棄城走。賊轉寇南康、廬陵,屠破縣邑,有衆數萬人,進寇豫章新淦縣。南中久不習兵革,吏民恇擾奔散。或勸綰宜避其鋒,時為豫章內史。綰修城隍,設戰備,募召勇敢,得萬餘人。刺史湘東王遣司馬王僧辯帥兵討賊,受綰節度,旬月間,賊黨悉平。
174
太清二年,戊辰秋八月,鄱陽王範密啓侯景謀反,不報。冬十月,侯景襲譙州,執刺史豐城侯泰。範之子。十一月,江州刺史當陽公大心入援西豐公大春、新淦公大成入援,敗績,侯景擒大春。十二月,衡州刺史韋粲至廬陵,舉兵入援。豫章書》。
175
韋粲傳》云:帝召還,為散騎常侍,至廬陵,聞侯景作逆,便簡閱部下,倍道赴援,至豫章,就內史劉孝儀謀之,孝儀曰:「必如此,當有勑,安可輕信單使,妄相驚動?」時孝儀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賊已渡江,便逼宫闕,水陸阻斷,何暇有報?假令無勑,豈得自安?韋粲今日何情飲酒?」即馳馬出㑹江州,刺史當陽公大心遣使要粲,粲乃分麾下配第八弟助、第九弟警為前軍,粲馳見大心曰:「上游藩鎮,江州去都最近,殿下情計,實宜在先,但中流任重,當須應接,不可闕鎮。今宜張軍聲勢,移鎮湓城,遣偏將賜隨,於事便足」。大心然之,遣中兵桺昕帥兵二千隨粲,粲留家累於江州,以輕舸就路,粲外弟司州刺史桺仲禮亦帥歩騎萬餘人至横江,粲即送糧仗給之,幷散私金帛以賞其戰士。先是,鄱陽王範亦自合肥遣西豫州刺史裴之髙與其世子嗣帥江西之衆赴都,屯於張公洲,待上流諸軍,至是,之髙遣船渡仲禮與粲合軍,明年,粲及侯景戰敗,死之。
176
三年,己巳五月,梁主衍殂。冬十月,梁豫章內史莊鐵叛,襲江州,敗走。《通鑑綱目》。
177
豫章書云:「初,歴陽太守莊鐵帥衆歸尋陽,王大心大心,以為豫章內史。鐵至郡即叛,推觀寜侯為主,永範之弟也。鐵引兵襲尋陽,大心遣其將徐嗣徽逆擊破之,鐵走建昌,光逺將軍韋約邀擊之,鐵失其母弟妻子,單騎還南昌。
178
簡文帝大寳元年庚午春正月,梁始興太守陳霸先進軍南康,邵陵王綸自鄱陽進至九江,引兵西上,假黄鉞、都督承制。夏四月,湘東王繹移檄討侯景。五月,侯瑱殺莊鐵,據豫章。六月,髙州刺史李遷仕反,馮寳妻洗氏討敗之,遷仕走保寜都。秋七月,侯景陷江州及豫章。冬十月,侯景殺南康王㑹理同上
179
豫章書云:「陳霸先發始興,至大庾嶺,蔡路養南康土豪將二萬人軍南埜以拒之,路養妻姪蕭摩訶年十三,單騎出戰,無敢當者。杜僧明馬被傷,霸先救之,授以所乘馬,僧明上馬復戰,衆軍因而乘之,路養大敗,脫身走,霸先進軍南康,湘東王繹承制授霸先明威將軍、交州刺史。六月,刺史李遷仕據大臯口,遣使召髙凉太守馮寳妻,洗氏曰:「刺史被召援臺乃稱有疾,鑄兵聚衆而後召君,此必欲質君以發君之兵也,願且無往,以觀其變」。數日,遷仕果反,遣主帥杜平鹵將兵入灨石,城魚梁以逼南康,霸先使周文育擊之,洗氏謂寳曰:「平鹵與官軍相拒,勢未得還,遷仕在州,無能為也。君若自往,必有戰鬭,宜遣使卑辭厚禮告之曰:身未敢出,欲遣婦參,彼必喜而無備,我將千餘人歩擔雜物,唱言輸賧,得至柵下,破之必矣」。寳從之,遷仕果不設備,洗氏襲擊,大破之,遷仕走保寧都,文育亦擊走平鹵,據其城。洗氏與霸先會於灨石,還謂寳曰:「陳都督非常人也,甚得衆心,必能平賊,君宜厚資之」。
180
《南史侯瑱傳》云:「瑱隨範徙鎮湓城,俄而範及嗣皆卒,瑱領其衆,依豫章太守莊鐵。鐵疑之,瑱懼不自安,詐引鐵謀事,因刃之,據豫章,後降於侯景將于慶」。《尋陽王大心傳》云:「侯景將任約略地至湓城,大心遣司馬韋質拒戰,敗績。時帳下猶有勇士千餘人,咸說曰:既無糧儲,難以守固,若輕騎往建州,以圖後舉,䇿之上也。其母陳淑容不從,大心乃止,遂與約和。二年,見害」。
181
黄法《氍傳》云:「陳武帝將踰嶺入援建鄴,李遷仕作梗中途,武帝命周文育屯西昌,法氍遣兵助文育。時法氍出頓新淦縣,景遣行臺于慶來襲法,氍敗之。二年辛未春二月,陳霸先討李遷仕,殺之。秋七月,于慶自鄱陽遷豫章,侯瑱拒之,走江州。王僧辯克湓城,江州刺史陳霸先引兵會之。八月,侯景廢梁主綱,立豫章王栜同上
182
《杜僧明傳》云:「李遷仕與寧都人劉孝尚并力將襲南康,陳武帝令僧明與周文育等拒之相持,連戰百餘日,卒擒遷仕送武帝。及帝下南康,留僧明頓西昌,督安成、廬陵二郡軍事。
183
豫章書云:「二年正月,新吳余孝頃舉兵拒侯景」,新吳縣屬豫章,隋省入南昌縣。景遣于慶攻之,不克。六月,孝頃遣兄子僧重將兵救鄱陽,于慶走還豫章,復走江州,據郭默城。王僧辯乘勝下湓城,陳霸先帥所部三萬人將會之,屯於巴邱。屬廬陵郡。西軍乏食,霸先有糧五十萬石,分三十萬石以資之。八月,僧辯前軍襲于慶慶,棄郭默城走,范希榮亦棄尋陽走湘東。王繹命僧辯頓尋陽,以待諸軍之集。
184
元帝承聖元年,壬申,是年十一月,方即位,改元。春正月,湘東王繹遣王僧辯等東擊侯景同上
185
豫章書二月,僧辯諸軍發尋陽,舳艫數百里。陳霸先帥甲士三萬,舟艦二千,自江南出湓口,會僧辯於白茅灣,築壇歃血,共讀盟文,流涕慷慨。三月,僧辯等平侯景。景於四月伏誅。
186
三年,甲戍,十月,元帝降魏,被害。冬十一月,王僧辯、陳霸先等共奉江州刺史晉安王方智為太宰承制。豫章書。
187
敬帝紹泰元年,乙亥,是年十月方改元。春二月,晉安王自尋陽入建康,即梁王位同上
188
永平元年丙子春正月,梁遣兵擊侯瑱於湓城。秋七月,瑱詣闕歸罪。冬十二月,以周迪為臨川內史。《通鑑綱目》。《侯瑱傳》云:陳武帝誅王僧辯,僧愔隂欲圖瑱而奪其軍,瑱知之,盡收僧愔徒黨,僧愔奔齊。是時瑱據中流甚强,又以本事,僧辯雖外示臣節,未肯入朝。初,余孝頃為豫章太守,及瑱鎮豫章,乃於新吳縣别立城柵,與瑱相拒。瑱留軍人妻子於豫章,令從弟奫知後事,悉衆以攻孝頃,自夏迄冬弗能尅。奫與其部下侯方兒不協,方兒下攻奫,掠瑱軍府妓妾金玉,歸於武帝。瑱既失根本,歸豫章,豫章人拒之,乃趨湓城,就其將焦僧度。僧度勸瑱投齊,瑱以武帝有大量,必能容已,乃詣闕請罪,武帝復其爵位。
189
熊曇朗傳》云:「侯方兒之反,瑱巴山太守熊曇朗為謀主。瑱敗,曇朗獲瑱馬仗子女甚多。
190
周迪傳云:侯景之亂,迪宗人周續起兵臨川,梁始興王蕭毅以郡讓續,迪召募鄉人,從之,毎戰,勇冠諸軍,渠帥等殺續,推為主。紹泰二年即太平元年領臨川內史黄法氍傳云:「太平元年,割江西四郡臨川、安成、豫章、巴山置髙州,以法氍為刺史,鎮巴山,後蕭勃、歐陽頠來攻,法氍破之。
191
二年丁丑春二月,梁蕭勃起兵廣州,次於南康。丞相陳霸先使周文育擊勃,獲其將歐陽頠、傅泰。勃為其下所殺。同上。
192
《周文育傳》云:「蕭勃將舉兵踰嶺,詔文育督衆軍討之。時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勱守郡城,自出豫章,據石頭。勃使其子孜將兵與孝頃相會,又遣别將歐陽頠頓軍苦竹灘,傅泰據蹠口城在南康郡之北以拒官軍。官軍船少,孝頃有舴艋三百艘、艦百餘乘在上牢,文育遣軍主焦僧度襲之,悉取而歸,仍於豫章立柵。官軍食盡,欲還,文育不許,使人遺周迪書,約為兄弟。迪甚喜,許饋以糧。文育分遣老小,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燒豫章所立柵,偽遁。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文育由間道信宿逹,芊韶築城饗士,賊徒大駭。歐陽頠乃退入泥溪,作城自守。文育遣嚴威將軍周鐵虎與長史陸山才襲頠,擒之,盛陳兵甲,與頠乘舟而宴,以巡傅泰城下,因攻泰,尅之。蕭勃在南康聞之,衆皆股慄,其將譚世逺斬勃欲降,為人所害,世逺軍主夏侯明徹持勃首以降,蕭孜、余孝頃猶據石頭,武帝遣侯安都助文育攻之,孜降,孝頃退走新吳陳。
193
武帝永定元年,即太平二年十月始受禪,改元。冬十月,梁王琳及陳人戰,敗之,獲其將周文育,侯安都遂克江州。同上。
194
《王琳傳》云:琳將張平宅乘一艦,毎將戰勝艦則有聲如野猪,故琳戰艦千數,以野猪為名。武帝遣將侯安都、周文育等討琳,仍受梁禪,安都歎曰:「我其敗乎?師無名矣!」逆戰,禽安都文育,其餘無所漏,惟以周鐵虎一人背恩,斬之。
195
二年,戊寅春正月,梁王琳伐陳,次於白水。夏五月,琳伐臨川,不克。秋八月,侯安都、周文育自湓城逃歸,同上。《琳傳》云:「帶甲十萬,練兵於白水浦,屬湓城。琳廵軍而言曰:「可以為勤王之師矣,溫太真何人哉!」南江渠帥熊曇朗、周迪懷貳,琳遣李孝欣、樊猛與余孝頃同討之,三將軍敗,並為迪所囚。安都、文育等逃還建鄴,豫章書云:「新吳洞主余孝頃遣沙門道林說琳曰:周迪、黄法氍皆依附金陵,大軍若下,必為後患,不如先定南川,孝頃請席卷所部,以從下吏」。琳乃遣輕車將軍樊猛、平南將軍李孝欽、平東將軍劉廣德將兵八千赴之,使孝頃緫督三將,屯於臨川故郡,徵兵糧於迪,以觀其所為。五月,孝頃等屯二萬,軍於工塘,連八城以逼迪,迪懼,請和,并送兵糧,猛等欲受盟而還,孝頃貪其利,不許樹柵圍之,由是不協。髙州刺史黄法氍、寧州刺史周敷合兵救迪,敷自臨川故郡斷江口,分兵攻孝頃别城,猛等不救而没,劉廣德乘流先下,故獲全孝頃等皆棄舟,引兵歩走,迪追擊,盡擒之,送孝頃及孝欽於建康,歸樊猛於王琳。孝頃之弟孝勱及子公颺猶據舊柵不下,詔周文育都督衆軍出豫章討之。
196
三年,己夘夏五月,北江州刺史熊曇朗殺都督周文育,舉兵反。王琳遣其將常衆愛、曹慶率兵援余孝勱。六月,儀同侯安都敗衆愛等於左里,獲琳從弟襲、主帥羊
ctextchar:266
等衆。愛遁走廬山人斬之,傳首建鄴。《武帝紀》。綱目云:「王琳遣將曹慶攻周迪,敗之,文育退據金口。曇朗因其失利,殺文育而併其衆。周敷擊破之,曇朗單騎奔巴山。十一月,琳聞陳髙祖殂,奉梁主莊出屯濡須口,攻大雷。陳遣侯瑱、侯安都及徐度將兵禦之。吳明徹夜襲湓城,琳遣任忠擊明徹,大破之,引兵東下。明年,琳敗績,與梁主莊皆奔齊。
197
文帝天嘉元年庚辰春二月,遣太尉侯瑱鎮湓城。三月,江州刺史周迪平南中,斬賊帥熊曇朗,傳首建鄴。秋九月,周將獨孤盛領水軍趣巴、湘,與賀若敦水陸俱進,太尉侯瑱自尋陽禦之。《文帝紀》。
198
三年,壬午春二月,江州刺史周迪舉兵應留異。三月,以安右將軍吳明徹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督衆軍南討。秋九月,周迪請降。同上。
199
綱目》云:初,陳主徵迪出鎮湓城,不至豫州,太守周敷獨先入朝,進號安西將軍,給鼔吹、女妓、金帛還豫章,迪不平,隂與留異相結,遣兵襲敷,敷與戰,破之,閩州刺史陳寳應亦隂與異合,乃以吳明徹為江州刺史,督黄法氍、周敷共討周迪。
200
四年癸未春正月,周迪走投陳寳,應納之。秋九月,迪復冦臨川,詔䕶軍將軍章昭逹討平之同上
201
《綱目》云:周迪衆潰,奔晉安,復越東興嶺在臨川郡南城縣界寇䕶軍,章昭逹將兵討破之,迪潛竄山谷,民相與匿之,雖加誅戮,無肯言者。
202
五年,甲申冬十月,周迪誘陳南豫州刺史周敷,殺之。《通鑑綱目》:豫章書云:周迪復出東興,錢肅降。吳州刺史陳詳兵大敗,迪衆復振。南豫州刺史周敷帥所部擊之,至定州,與迪對壘,迪紿敷曰:「吾昔與弟戮力同心,豈規相害!今願伏罪還朝,因弟披露心腑,先乞挺身共盟」。敷許之,方登壇,為迪所殺。
203
六年,乙酉秋七月,臨川太守駱牙斬周迪,傳首建鄴。《文帝紀》。豫章書云:「遣都督程靈洗自鄱陽别道擊周迪,破之,迪與麾下十餘人竄山谷中。後遣人潛出臨川市魚鮭,臨川太守駱牙執之,令取迪自効,因使腹心勇士隨之入山。其人誘迪出獵,勇士伏道傍,斬之。
204
按陳書駱牙本傳,牙以晉陵太守遷冠軍將軍、臨川內史,非太守也。
205
宣帝太建正年,癸巳冬十二月,詔熊曇朗、周迪等及王琳首並還親屬,以𢎞廣宥。《宣帝紀》。
206
後主至德二年甲辰冬十一月,使南平王嶷鎮江州《南史,禎明三年己酉,隋師濟江,宜黄侯慧紀率將士三萬人,船艦千餘,沿江而下,欲趣臺城,遣南康太守呂肅將兵援巫峽,以五條鐵鎖横江,肅竭其私財以充軍用。陳書列傳。
207
208
文帝開皇九年己酉春正月,滅陳,獲其主叔寳。《通鑑綱目》隋書王世積傳》云:平陳之役,以舟師自蘄水趣九江。晉王已平丹楊,世積移書告諭,陳江州司馬黄偲棄城遁。世積至豫章太守徐璒、廬陵太守蕭亷、尋陽太守陸仲容、巴山太守王誦、安成太守王瓘,鄱陽臨川守將,並詣世積降。
209
《韋洸傳》云:「陳平,拜江州緫管,率歩騎二萬略定九江。陳豫章太守徐璒據郡持兩端,洸遣開府吕昻、長史馮世基以兵相繼而進。既至城下,璒偽降,夜率所部二千人襲擊昻昻,與世基合擊,大破之,擒璒於陣。十年庚戌冬十一月,樂安蔡道人、饒州吳世華皆自稱大都督,詔上柱國、內史令、越國公楊素討平之。《文帝紀》。《楊素傳》云:賊帥汪文進自稱天子,據東陽,署其徒蔡道人為司空,守樂安,進討平之。
210
裴矩傳云:「奉詔巡撫嶺南,汪文進等相聚作亂,吳越道閉,矩請速進至南康,得兵數千人。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其部將立九柵,屯大庾嶺,共為聲援,矩進擊,破之。
211
煬帝大業十二年丙子冬十二月,鄱陽林士𢎞稱楚帝據江南。《通鑑綱目》。
212
《江西大志》云:冬十月,鄱陽賊帥操師乞自稱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以其鄉人林士𢎞為大將軍,詔治書侍御史劉子翊將兵討之。師乞中流矢死,士𢎞代統其衆,與子翊戰於彭蠡湖,子翊敗死,士𢎞兵大振,至十餘萬人。十二月,士𢎞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元太平,遂取九江、臨川、南康、宜春等郡,宜春置郡在大業初。豪傑爭殺隋守令,以郡縣應之。其地北自九江,南及番禺,皆為所有。
213
按《煬帝本紀》云:「鄱陽賊操天成舉兵反,自號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唐書林士𢎞傳》則云:「隋季與鄉人操師乞起為盗師,乞自號元興王,建元天成,據豫章」,蓋《隋紀》悞以年號為名,而《大志》亦未覈僭元之實也。
214
十三年,丁丑,即代王侑義寧元年。冬十二月,蕭銑取豫章,林士𢎞退保餘干。《通鑑綱目》。
215
豫章書云:「方與賊帥張善安襲陷廬江郡,因渡江歸林士𢎞於豫章。士𢎞疑之,營於南塘上,善安恨之,襲破士𢎞,焚其郛郭而去。士𢎞徙居南康。蕭銑遣其將蘇胡兒襲豫章,克之,士𢎞退保餘干。
216
江西通志卷二十九
URN: ctp:ws12356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