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七

《卷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西通志卷七
3
山川
4
畫區分紀,維山與川,或流或峙,融結天然。《禹貢》揚州,江介渺緜,彭蠡旣豬,標域首先,敷淺之原,地志實詮,聖朝啟宇,作屏南天,峰圍波繞,氣象萬千。山光有耀,江華澄鮮,靈淑攸鍾,名勝留𫝊,古今嘉賞,惟兹最焉。作《山川志》。
5
南昌府:
6
西山在府城西,距章江三十里,《水經注作散原」,《山豫章記作厭原山道家,第十二洞天名曰天寶,極元峰曰大簫。小簫簫,史所嘗遊也。又有葛仙峰,下為葛仙源。嶺之最髙者曰鶴嶺,王仙跨鶴所也,曰梅嶺梅,福學仙處也。曰鸞岡,洪崖先生乘鸞所憩也。宋余靖記云:巖岫四出,千峰北來,嵐、光、染空,連屬三百里,西山之勢,髙與廬阜等,而不與之接,餘山則枝附矣。周必大遊録云:以小舟絶江為西山遊,初至沙口,井在章江西岸石頭之上,陸行二十五里,至貞觀院登閣觀禪月羅漢摹本。又五里入上藍莊,又五里至鸞岡,三徐葬其旁,稍前即翠巖也。南唐保大間有澄源禪師,無殷住此山,其後死心居此,而雲峰悦亦悟道,故江西號為勝地。觀洪崖井深不可測,舊有橋跨其上,今廢寺引崖水以給用,又匯其流激大輪為磨院,去崖數十步,有奉聖宮,今曰紫清。徐鉉為記又云:乘小舟循溪依嶺,行一二里,望所謂藥臼者,在石澗湍流中,如石盤然。次度牛欄嶺、茶園嶺,最後度湯家嶺,回望生米洲,乃至香城寺,榜曰咸通香城蘭。若東晉隆安中,曇顯肇居此山,過榧林一枝,最大者圍丈五號將軍樹,相傳近千年矣,次至硯石,長一丈四尺,闊六七尺,次至靈觀,尊者坐禪,石次至屋壇,是為香城絶頂,逺眺章江,略見府城山後,即江東建昌縣界遊洪崖資禪院,去翠微十里而近,度落馬嶺,乃至本白石道者,智新所居寢室窗外,對梅嶺如屏障,再過洪崖,縱觀飛瀑而行,了賢送别三徐祠,下至江頭僅三十里前,蓋悞而迂也。
7
樂史太平寰宇記》,西山本名南昌山,自太平興國六年析南昌、水西十四鄉置新建縣,山因改屬焉。宋贊皇李上交著《豫章西山記》一卷,板本已燬,新建徐世溥有《西山志略》及《靈跡記》。
8
麥山在府城東南三十里,一名脈山,或作墨逺望山,色如墨然。
9
斜山在府城南三十五里,形家有面山不正之言,因呼霞山相距數里為虎山。
10
莓苔山在府城東南五十里。又十八里為漸山。竦如卓筆,俗名尖山,其陽隸進賢縣已上諸山,屬南昌縣
11
雞籠山在府城西北十里,其山枕江,登臨最勝。釣磯山在府城西十里,山廣百步,四周皆水𫝊,是洪崖先生釣遊處。
12
雲蓋山距府城西五十里,下有龍壽禪院,又西十里為罕王山,上有廟,其神乃漢昭烈、曽孫、劉獲祈夢多,應見宋姚勉碑記,舊志作晉司馬儀,蓋沿譌也。
13
大球山,在府城西南七十里,山形雄特,宛若獅蹲,與小球山相連。
14
逍遥山在府城西南八十里,道家第四十福地。山陽有許旌陽玉隆宮。
15
卓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樵舍鎮上,其巔有萬竹亭。牛首山在府城西北八十里,隸新建儀鳳鄉。又北鄉二十二都,有棠岡山,乃西山盡處也。舊建棠岡書院,今廢。
16
李岐山在府城東北一百四十里,鄱湖之西,春夏水髙,其巓獨露,往來舟楫,值風濤者皆泊其下山,舊有廟,相𫝊神姓李,因以名山。又東北為几山,上有石橋、釣臺、仙巖。
17
吳城山在府城東北一百八十里,臨大江,上有望湖亭、張令公廟、順濟龍王廟。宋大中祥符六年,御製戒蛟文刻于石,一云:「許、吳二真君,斬蛟處宋文。信國天祥詩,龍行人鬼外,神在地天間」。
18
吉州山在府城西北一百九十里,與松門山相對,其上居民相𫝊,秦時移此。
19
松門山在府城北二百餘里,枕鄱湖之東,兩崖生松,遥望如門,山上有石,鏡光可照。人見寰宇記。已上諸山屬新建縣。始豐山在豐城縣南七十五里,髙三百丈,道書第三十七。福地有藥臼、洗藥池各二石,壁上有白玉、蟾影及手書。江右福地」,始「豐」名「山」八字。南唐徐鍇有記羅山,在豐城縣南一百四十里,東接堯山。晉羅文通學道於此中為歐石巖,其巔有池,又名池山。
20
澄山在豐城縣南一百四十七里,産茶,其下有水澄澈,土人取水造麴,色如丹砂,一名孤山。
21
杯山,在豐城縣南一百五十里,周迴百里,形如覆杯,豐水所出。
22
白馬山在豐城縣東南三十五里。相𫝊晉世有三神乘白馬於此,鄉人祀之。
23
龍門山在豐城縣東南一百里,西北與道人山接,相𫝊馬祖道。一駐錫於此。前有七寳峰,傍有龍湫。
24
堯山,在豐城縣東南一百四十里,上有堯壇,因名鍾城山。在豐城縣東四十里。有景福觀,前為城岡,山下有瀑泉數十泓,大旱不竭。
25
櫧山,在豐城縣東六十里。産櫧木,有磐石,可坐百人。徐孺子讀書臺在焉。旁有三角山。
26
鳳皇山在豐城縣東七十里,晉昇平四年,鳳皇將九雛見於此。相近有鵠仙山。
27
梅仙山在豐城縣西十里,濱大江相𫝊,梅福隱此磯。頭山在豐城縣北十里,下臨曲江。宋姚勉詩:曲江磯頭山崒嵂」。此景江南誇第一。
28
壇石山在進賢縣治,後相傳闢縣時得斷,石有「尉遲恭監修」五字。其東為烏石山。
29
三臺山,在進賢縣儒學前,一曰鳳臺,一曰鸞臺,一曰鶴臺,下瞷常河九曲。
30
麻山在進賢縣南二十里,上有麻姑壇,《豫章志》云:「晉王郭二仙憩息之地」。後包真人於此昇舉。有龍井禱雨輒應。
31
鐘山在進賢縣西南五里,一名上下破山二山,臨水破裂。元大徳間,得銅鐘十二。
32
英山在進賢縣西十五里,臨青嵐湖,有陽和、天井,𫝊與積烟山通。
33
金山,在進賢縣西南三十里,其下有淘金井山,與臨川接界。
34
槲山,在進賢縣南四十里,一名臧山。唐臧嘉猷隱此山木,冬夏常青。
35
巖前山在進賢縣東南七十里,其巖一若獅,一若象。棲賢山在進賢縣東七十里,唐撫州刺史戴叔倫寓此,因名。舊稱小天台山。
36
北山在進賢縣北一百里,地濱彭蠡,四面皆水,其土平,𡰥利耕」作「元伯顔子中隱,此有「啼鳥不知江國變,多情,到處勸人歸」之句。
37
登髙山在奉新縣治北,一名龍山,又名獅山,下有泉,名馮井,井上有倉城,其頂平敞,足以眺遠。
38
陶仙山在奉新縣南十五里,世𫝊陶安公乘龍上昇處。藥王山在奉新縣西五十里。《豫章記》:「晉吳猛騎虎入山處。或云文簫吳綵鸞寄食鄒舉家,俄跨虎仙去,留藥一粒與主人,且遺以詩,一作《越王山。
39
華林山,在奉新縣西南四十里,半屬髙安,其山三峰秀拔,土人常伺雲氣舒卷,以騐晴雨,南有浮雲宮及仙姑壇故址,元至正間,李普成、王普、敬明正徳間陳福一、羅長一,皆據此為宼。
40
九仙山在奉新縣西八十里,上有壽堂禪院,山北有湯泉,一温一沸,上有亭,宋潘興嗣作記。
41
晏嶂山在奉新縣西南八十里,層巒髙聳,四面如屏山。南有劉仙巖,晉劉道成修煉所山,巔有風洞,穴闊二丈許,風常出焉。
42
百丈山在奉新縣西一百四十里,馮水倒出,飛下千尺,故名。以其勢出羣山,又名大雄山。唐宣宗潛遊至此,嘗賦詩「山有草花如蓮名,山蓮見明陳《芹遊記》距山西南里許有駐蹕山,一名車輪峰,宣宗迎回駐蹕於此。又縣西南三十里有駕山,其南為王見山,皆以宣宗訪逸民鄒垣得名。
43
吳憩山在靖安縣北五里,世𫝊吳真君猛嘗憩於此。相近有繡谷山,一名幽谷山,山半瀑布如練。
44
金城山在靖安縣西北五里,馬湖水遶其麓。葛僊山在靖安縣西北二十餘里。按豫章志,仙本楚人,漢末隱此,或云即葛洪也。有煉丹壇,壇之左有葛仙菴,其巔有金鐘,每遇風雨晦冥則有聲。明正徳間,土寇胡雪二立寨,山上即瑪瑙崖是也。
45
桃源山在靖安縣西北四十里,勝槩、宛若武陵,上有仙姑壇及龍鬚、藥臼、車箱等九洞,其水注下,南與毛竹□水合。唐校書郎劉眘虚嘗居此,號為孝弟鄉」,一云是宋支離翁、劉子虚,居址相近為石門山,山有寶峰院。唐權徳輿有碑記,又有名山。洪芻祐聖院記云:「右鶴嶺而左,名山,長溪出焉」。
46
洪屏山在靖安縣北七十里,其山四圍,壁立路止,一線可通,水潺石逼,凜然可畏。
47
黄茅山距靖安縣六十里許,在□坑、忠夏兩都之間,延袤二十里,鳥道羊腸,行者苦之。
48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始建茶亭。三十一年,知縣髙克藩復建庵於亭側。
49
玉枕山在武寧縣治北,其形如枕,西有四望山,髙下相等。
50
七里山,在武寧縣西一里,其山陡峻,逼倚修江。宋邑人李道宗於山腰鑿路約七里許,歲久崩壞。明𢎞治間,邑人盛如江,改鑿於下。
51
武安山在武寧縣東南二十五里,元季,邑人胡紹逺兄弟,聚鄉兵於此立寨。
52
柳山在武寧縣西南四十里,孤峰秀拔,唐柳渾隱此。嚴陽山在武寧縣南四十里,相𫝊「嚴」陽「尊」者,結庵於此。庵側有泉二,泓自石間流出,名石鑊泉。
53
伊山,在武寧縣北三十里,俗𫝊伊叟拾蛇卵,後成龍叟死龍湧沙石瘞之。
54
石鏡山在武寧縣東北四十里,其色黑,形如鏡。遼山在武寧縣西七十里。雄據上游為邑巨鎮。太平山在武寧縣西九十里,與湖廣興國州相連,鶴臯、龍井勝跡頗多。元掲徯斯有《太平山雜咏》二十二首:魯溪山在武寧縣北七十里,山枕魯溪之上,石屋石田,形狀不一世,𫝊劉真人修煉處。
55
朱家山,在武寧縣南一百二十里,接靖安界。楊新山在武寧縣東北一百四十里,與興國州分水界。九宫山在武寧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其隂隸湖廣通山縣,上有瀑布,下有温泉,為西境之勝。世𫝊有九龍降於池,故名一云。昔晉安王氏兄弟九人,造九宫於此。宋時方士張道清曾建欽天瑞慶宮,於上謝文節,枋得詩:「真人何代結幽棲,累世奎,光煥紫泥」,蓋紀實也。鳳凰山在寧州北二百步,如鳳展翼,乃州之主山也,上有臺曰鳳凰臺。
56
南山在寧州南二里,隔溪跨橋,穿石竇而入,懸崖峭壁,下瞰修水。有釣磯及玉溜石積,雪石俱「黄庭堅,題字又南十餘里為壘。金山有髙岡亭、飛龍閣、招黄臺、深澗、曲流、石門、松徑,頗擅登臨之勝。
57
旌陽山在寧州東一里,層崖壁立,截修水口。晉許遜逐蛟,過此因名。
58
雞鳴山在寧州西五里,青峰峭絶,每夜深風靜聞,雞唱若天鵾之類。山麓有謁仙亭。又西為鹿源,山上有九峰相𫝊,仙人常乘白鹿出入其間。
59
龍峰山,在寧州東四十里,狀𩔖九峰,下有龍峰院。毛竹山在寧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勢連東津山,按圖經,此山路塞。宋治平間,余奭開鑿,至爛泥坪,始通往來巉巖山在寧州西七十里,山有四十餘穴,每天晴穴內風出,子午卯酉時尤盛相近。有攝仙山,狀如獅,中有二巖,巖各有穴,其下有龍潭。
60
島石山,在寧州西八十里,上有李仙姑壇,歲旱應禱。又西十里為桃峰山,有雷巖石神像,禱雨頗應。
61
大湖山,在寧州西一百四十里,山巔有池,廣六丈,泉流不竭注,下為百菖水。
62
大幽山在寧州西南八十里,中有金雞橋,前後深淵曲澗,明萬厯初為盜藪,後𠞰平之。
63
大潙山,在寧州西南一百五十里。西通湖廣瀏陽縣。東通新昌縣,南通湖廣興國州。林木鬱塞,盜賊淵藪。明萬厯五年,設銅鼓石營守備於此,尋廢。
64
國朝雍正四年,復增設駐防兵營。詳《兵。衛志》對面為黄檗山。
65
黄龍山在寧州西一百八十里,連湖廣通城,縣一名輔山,髙千餘仞,下有冷暖二泉,山頂湫,中有黄魚,能致風雨,歲旱,禱之輒應,吳黄武中,黄龍見彼,時屬武昌郡。
66
幕阜山在寧州西一百九十里,與湖廣通城縣相連,髙一千丈,廣袤一百二十里。吳都尉、太史慈拒劉磐,於此置營幕,因名山,上有石,名繫舟峰。有列仙壇、匯沙池、芙蓉池、海棠洞、仙人洞、晉葛洪,著山記一卷。其東為青龍山,相𫝊有禪師駐,錫於此。能馴猛虎,里人結庵奉之。
67
安峰在西山,孤峭入雲宛若削成,蓋簫峰之亞也。又有鵞峰石垜千,層上圓平若鼓狀,叩之比湖口石鐘,聲尤洪亮。
68
上天峰在府城西北七十里,其下有泓嶺谷、泉石交勝。金牛峰在豐城縣東北四十五里,相近為龍嶺、伏嶺、月嶺。
69
香爐峰在進賢縣東南四十里,狀如香爐,時雨將作,烟霧滃然上,有許旌陽祠。
70
白狐峰,在進賢縣西五十里,上有袈裟巖、摩雲頂。諸景仙壇。峰在進賢縣東七十里,其巓有仙壇,歲旱禱之。縣北二十里有雙乳峰。
71
迦葉峰,在奉新縣大智院東,其南為釋迦峰。諶母峰在靖安縣北十里,世𫝊許旌陽,會諶母於此。其地桃花夾徑,上有石壇,爐竈相對者為曹仙洞。縣北又有白雲峰二峰,狀如丫髻天。將雨則其巔出雲寶蓮峰,在靖安縣北四十里。唐釋馬道一卓錫之地。貞元四年建骨塔,宋紹聖初真淨禪師,亦葬此。
72
桃花峰在武寧縣東三十里。
73
七臺峰,在寧州西八十里臺源之側。江前嶺在府城南七十里,亦名躍龍岡。白湖嶺在府城南九十里,下有白水湖,故名。二嶺屬南昌縣。金嶺一名金邱,在西山,距府城三十里。丁栖霞修煉所●嶺在西山,距府城五十里,隸新建遊仙鄉。舊志云與鶴嶺對。陳𢎞緒寒夜錄云:宋熙寧中,王迪為洪州司理,有仙術跨鶴,歴諸峰而去,姓同子喬,而跨鶴又同,因以洛中●山名之。又遊仙鄉、太平鄉之界,有吳仙嶺,上有紫雲宫,晉吳猛修煉地,其下為「天師谷唐天師萬振勅葬」,杖履處。
74
雷王嶺在西山,距府城四十里,中祀雷神,一名靈峰嶺。又東吳王嶺廟祀吳王孫䇿,或云吳王濞鑄錢而祠之,非也。
75
桃花嶺在府城西北五十里,隸新建桃花鄉。明張文端位,有詩家住杏花村,身寄桃花嶺,後少宰熊文舉得之。有記云:「桃花嶺在西山,四面如桃花,不與衆山連屬,最為秀倩,今屬新建裘氏種松萬株,鬱然增勝。白仙嶺在府城西七十里,祀宋真人白玉蟾。蜜嶺在豐城縣西十五里,一名仙姑嶺,髙二百丈。邑之屏蔽,上有招雲石劍脊,石下有蜜泉、清洌、甘美。
76
連珠嶺在豐城縣西九十里,髙低聨絡如珠盤,賢嶺在進賢縣南三里許,昔朱子往泉州,與友人呂伯恭盤桓於此,故名。
77
霧嶺在進賢縣治南百步,環迤如帶。元大徳中,縣尹趙銓鑿為衢縣東五里黄嶺,有泉,注于大滿龍潭。
78
野塘嶺在進賢縣東南六十里,一名野塘峽,巨石如盤,西五十步有泉利灌漑。
79
虬嶺在奉新縣東南二十里半,屬髙安,上。有漢劉繇廟。狐尾嶺在靖安縣南,為縣治來脈,其上有神壇。
80
碎石嶺在武寧縣東三十里。黄土嶺,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81
上坑嶺有二,一在寧州南十里,登其巔,可瞭一州,一在州之髙鄉,與鼇嶺相接。
82
長定岡在府城南二十五里,梧桐岡在府城東南三十里,又東南十里為横岡,其勢接旗頭岡,横偃而來,當府城之上。
83
象尾岡在府城南四十里,形如象尾,相近,有澹岡及隆岡。宋淳熙間,進士劉邦本建隆岡書院,其裔孫藏有朱子所題四景詩。
84
齊城岡鼻塔岡俱在府城東二十里,以上諸岡屬南昌縣。翻車岡在府城西南四十里,上有許仙廟事,詳列仙𫝊。綵鸞岡在府城西七十里,舊有會仙亭,明祭酒胡儼詩相隨一徑入煙蘿隱隱雲中尚踏歌。
85
赤岡在豐城縣西北五十里,界接新建,瀕江壁立,土石皆赤。朱子詩「曉起清江弄,小舟晚風吹」。過赤岡頭拜虎岡」,在進賢縣北二十里。明洪武初,孝子包實夫拜虎處。邑人陳善有記,縣東八十里有大小歇岡。
86
鼓樓岡在奉新縣,王見山西,亦因唐宣宗得名。龍岡在靖安縣西四十里,每歲旱,禱有應。紫鹿岡在武寧縣東三十里,與青牛洞相峙。舊志云王子喬騎紫鹿,訪丁令威者,妄也。
87
洪崖在西山,距府城四十里,一名伏龍山,乃洪崖先生煉藥處有洞居水中,宸濠嘗戽水見,底有五井,各方廣四尺許,洞側瀑布泉,狀如玉簾,歐陽修品為第八泉。徐世溥《遊記》云:由江三十里抵洪崖,兩崖石數十尋,皆釜色,時有白繡紛若叠菊,直上髙五六里,西山之水飛鳴而下,從石壁横灑,若疾風吹雨,莫不斜飛,左右有鐘磬,兩石巨若輪横無所倚,水東奔激之,翁然為鐘聲,若倚瀉西擊,則鏗然若磬,春夏水瀰不復見,但聞鐘磬聲也。
88
雙泉崖有二,一在寧州西一百二十里,崖口可容百人。內有石類獅,左右二石,形如鐘鼓,有池澄澈,澇不溢,旱不乾。一在寧州東泰鄉,其中幽䆳,有水通武寧縣之康灘二崖,禱雨輒應。
89
仙蹟巖,在府城西四十里西山凌雲觀側。宋楊傑詩:「出塵舉天步,踏石上雲梯」。
90
野狐巖在奉新縣百丈山後。昔懷誨禪師開堂,有老人聽說法曰:「墮落此山,今有幸矣」。明日見老狐斃巖下宴坐。巖在靖安縣北四十里寶峯寺側。宋袁陟有詩,清水巖在寧州東北二十里,南巖有石室,北巖多蘭蕙。黄庭堅云:清水巖號為天下勝處。
91
靈石巖,在寧州西南一百二十里,頂圓中空,狀若懸磬叠屛巖,在州西一百八十里修水之上。
92
秦人洞在西山齊源嶺側,徐世溥《遊記》云:「洞口容兩人稍進,可容十餘人。沙石明淨,水聲在上,從洞中聽之,若笙簧自天來矣。前有石門限,由限進三十餘步,石門閉不可開。窺之綠草,萋然多紫,蜻蜒飛翔。往來境幽窈舉,火始可得徑。昔有入者,見石几、胡牀之屬。父老云:「世治則石門閉,亂則自開以待。隱者相近為鄢家山,地僻民淳,花香竹翠。世溥亦有小記。
93
天寶洞在府城西八十里,西山最勝處,洞門有石泉,狀如水簾。宋嘗遣使投金龍,玉簡於此。又有翔鸞洞石室,敞豁可容數十人。
94
潘仙洞在西山伍諫鄉翊真觀側,𫝊是女真,又洪崖鄉有逍遥洞道士張逍遥脩真處。
95
海棠洞,在進賢縣東七十里,臧嘉猷讀書處投龍洞,在奉新縣元秀峰南五里,舊名浮邱石室,乃浮邱公遊息處,唐明皇於此投金龍,因名。昭宗時,里人黄琯得金簡玉環,簡重四斤十二兩,上有鏤文八十字。宋大中祥符三年,遣使復投金龍於此。
96
李八百洞在奉新縣南三十里浮雲宫西,洞口甚隘,但可側肩而入,行數十步漸髙,敞其深,莫測相𫝊。異人李真隱此自稱八百歲,髙安縣亦有李八百洞,與此相通。唐開元初,孫天師智諒於此藏道書,又名孫天師。石室符載詩:「太極之年,混沌闢此山,亦是神仙宅,後世何人來,飛昇紫陽真人李八百」。
97
雷洞在武寧縣南八十里,洞中常有雷興,人不敢入。鳴水洞在寧州黄龍山西南,水行兩石間,其髙數十丈,直下聲如雷,流十餘里,始達平田。宋韓駒有詩。
98
石人洞,在寧州西七十五里,洞口有石如人,歲旱禱雨,以泥塗首輒應。又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有櫻桃洞,佛名石,在西山齊源嶺下,相𫝊石能為厲,有僧鐫佛號於上,故名。又西山泉頂,壇側有雞冠石。
99
鎮蛟石在奉新縣延真觀內,舊𫝊許、吳二真君逐蛟入穴,以巨石書符鎮之。又旌陽試劍石在三十四都,又有渚石臨水,髙三十丈,上有字,髣髴似印,俗呼印山。丫口,石在奉新縣西南六十里。浮雲山西一石分三尖,大義石在奉新縣百丈山,大智令衆僧開田為說大義,故名相𫝊師示寂,時有「石開一拳吾當再來」之記,後生紅柏一枝石,因開焉。
100
石柱,在武寧縣西南二百里,俗呼南山神石。周迴二百五十步,四面削成如柱。
101
銅鼔石在寧州西南武鄉大潙山,石髙數丈,形類銅鼓。抱子石在寧州東十五里,修水之濱石,狀如人屹立,前有小石二,故名。
102
章江,在府城西章江門外,一名贑水。前漢地理志云:豫章水出贑縣西南,北入大江。後漢郡國志云:贑有豫章水。酈道元云:贑水北逕南昌縣城西,又北逕龍沙西,其水總納十川、同湊一瀆,俱注於彭蠡也。舊志云章水發源最逺,控引衆流至此,故江獨以章名。按洪乘編遺云:唐代宗諱豫,凡豫章上書者去「豫」,止稱章」。則兹水在唐初,本名豫章江也,餘見南安府山川及水利志。
103
劍江源出章貢,由清江遶豐城縣,折而西北為劍江,亦名劍水,又東流入鄱湖。
104
曲江在豐城縣東北十里,形如半月,中分三潭,岸傍民居,繚繞榆柳成行,水波之豔如盪,金碧舊𫝊。宋隆祐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風,又名金花潭。
105
東湖在府城東隅,水清魚美,酈道元稱東太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縁迴折,至南塘水通大江者是也。其後淤塞周廣僅五里。歴代濬治,詳見水利及藝文。
106
鄱陽湖在府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即《禹貢》彭蠡是也。隋以鄱陽山所接,故名鄱陽湖,合受上流諸水,周環數百里。東至饒州府餘干縣之康郎山,西至新建縣荷陂里,南至進賢縣北山,北至南康府都昌縣。南宋王安石詩「茫茫彭蠡春無地」。白浪春風濕天際」。李綱詩:「羣川已會江不湍」,朝宗到海東南安。
107
瑶湖在府城東十五里,又東三十五里為南湖,源出進賢縣羅溪嶺。又府城南二十五里有汝池湖。
108
黄白湖在府城南七十里,一名柏湖,中有鳳溪山、九龍井。地䜟云:「兩水夾紅沙,狀元出誰家?湖田磽瘠,明喻均有議復黄白湖田則碑記。
109
金鐘湖在西山天寶洞上,周廣三丈。唐武后賜天師萬振金鐘、玉磬。後遺湖中湖有石榻存焉。
110
百斤湖,在豐城縣東十里,漑田五百餘頃。又東為株湖,長十餘里,漑田千餘頃。
111
銅湖在豐城縣東二十五里,上通豐、富二水,下接撫河。蛟湖在豐城縣西十五里,源發劍池,東北流五里許,匯為湖,流入長樂港,灌田數百頃。
112
蓮花湖在豐城縣北五里,流遶縣治前,即腰帶水。藥湖在豐城縣北五十里宣風鄉,周廣四十餘里,相𫝊真君、許遜經此水蛭,黏其馬足,投丹湖中,水蛭遂絶。其北隸新建縣。
113
軍山湖在進賢縣北,延袤五十餘里,有軍湖書院遺址,又有日月湖水涸時分為二,漲則合為一湖,中有灘曰石。人䜟云:日月湖明,良將出石人灘,合狀元生明。正徳間,舒文節芬應之。
114
馬祖湖在寧州崇鄉相𫝊馬祖道,一往黄龍山經此,蜀水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本瑞州髙安縣錦江,東流入南昌境,合象牙潭水,入章江。舊𫝊晉元帝時大疫,人詣許遜求療,時為蜀旌陽縣令,與水一器,令投上,流飲者皆愈,故名。按班固《漢志》,已云「建成蜀水東至南昌」,知𫝊者之妄也。
115
西洛水在府城東南七十里,源出旴汝東北入武陽水,又東北入宫亭湖。
116
上僚水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建昌縣,逕奉新縣,流至此,一作上繚江表,𫝊稱:海昬,上繚津有五六千家相結聚,作宗伍,惟納租布於郡」。《吳志》稱孫䇿勸廬江太守劉勲攻取上繚是也。上僚有亭,亭側有三百家,見雷次宗記。
117
雩韶水在豐城縣東南一百十三里,源出撫州横汊河,西流入縣界,隱溪水東流入之。
118
富水,在豐城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羅山,流合豐水。豐水在豐城縣南一百八十里,源出杯山,舊由長樂港入章江,每春漲,江水逆入為患。明永樂間,耆民楊長和疏請設堤障之,導其流入三溪津,達中溪,環邑南與富水會,至小港口入章江。
119
院澤水在進賢縣東南五里,源出槲山,匯於臧溪,蜿蜒九曲,繞學前合,通濟港,流入青嵐湖。
120
三陽水在進賢縣北六十里,以南陽、洞陽、武陽三水合流入鄱湖,故名。
121
馮水在奉新縣南一百五十步,源發《百丈山圖經》云:昔漢徙江東馮氏之族於海昬,因名。
122
龍溪水在奉新縣西二十里,源出藥王山,流經縣界,南合馮水,梁天監中,獲四目龜于此。
123
華林水在奉新縣西南四十里,源出華林山縈紆,至縣東馮田渡,與馮水合。
124
大横溪水在靖安縣寶峰寺側。宋袁陟詩:「昨日溪橋上潺湲已可聽」。
125
磧溪水在武寧縣東二百步,源出雙嶠山,繞城而西,又南入修水,今已失其故道,詳見《水利志》。
126
鳳口水在武寧縣東北七里,其水發自三港。修醴水在武寧縣西四十里,源出大孤山,入修水。修水在寧州西六十里,源出黄龍山納衆水,東北流六百六十里,入鄱湖。以其修逺,故曰修水,《水經注訛為循舊𫝊。郭璞䜟云:「有水名修,有魚名。儵,天下大亂。此地無憂,見宋洪芻職方乘。
127
鹿源水在寧州西八里,源出髙鄉鶴源水,在寧州東北七十里,發源湖廣九宫山,南流與修水合。嘗有羣鶴飲集于此,故名。其自境內西流入湖。廣平江縣者,乃汨水也。《水經》作㵋水。
128
杏苑水發源寧州幕阜山流,經查田津入修水。□溪在府城東南,一名自家溪,周四十餘里。曹溪在府城西南八十里。其派分自三江流至萬舍,合西洛水。
129
槎溪在豐城縣南八十里,源出㺅峰,西流經黄金橋,入文江,過黄沙,瀝烏石岡,隨地築堰三十餘所,利灌漑。晉范太守寗得靈槎于白石墓,故以名溪。
130
杭溪在豐城縣西,源出介山,匯于藥湖,又會筠河入劍江。
131
羅溪在進賢縣西二十五里羅溪嶺下。藏溪在奉新縣西十里延貞觀側。雙溪自毛竹山發源,一歴南源達追里,一歴象湖達桐城二水遶靖安縣而流,故名雙溪。
132
義溪在武寧縣西一百里,源出西港。昔有周姓者,七世同居,故名。
133
紫陽溪在寧州雙井下黄善所居之地。象牙潭在府城西南八十里,其洲灣繞狀𩔖象牙,明解縉詩,「西去一山如翠帶」,舟人說是象牙潭」。
134
生米,潭在翻。車岡之東,上有生米市,世𫝊有人投生米于潭中,捕魚不覺,行入一石門,煥然明徹,見白●翁,曰:「此非汝所宜來」。漁人遽出登岸,入水已三日矣。或云此即西山天寶洞南門也。一說旌陽僕夫許大覆車遺米於地米,皆復生故名。
135
化龍潭,在豐城縣西南七十里。蘆蒿潭在進賢縣北八十里,其水通臨川縣積煙山龍穴。宋淳熙間,舟人見五龍升降其間,翼日乃雨。
136
馬投潭,在奉新縣西四十里中會村,俗𫝊司馬頭陀,於此潭赴水,從頭陀山寺後井中出令呼為司馬。井泐潭在靖安縣寶峰寺旁,潭中有石如木,魚擊之有聲,有石如硯,注水一泓,四時不竭。
137
龍潭在武寧縣西一里,其深數丈。宋詔建放生池於其側,近岸有磐石,名龍潭石臺。又縣南一里有節婦潭。犀津潭在寧州西三里,一名西津,壁間有白石,狀若夜月,倒影于水,過客疑以為寶,盜鑿之,其影遂滅。
138
石池潭在寧州西四十五里。黄庭堅詩:「吾家溪潭動百咫,坐見游魚可倒指」。
139
石掌灘在靖安縣西四十里,其水出桃源山,南流五里入雙溪。
140
三洪灘在武寧縣東七十里,亂石縱横,其勢最險。又有東渡灘、鳳口灘、鹿角灘、徐灘、車頭灘、涳灘、鷺鴛灘,俱在縣東。新縣灘在武寧縣西三十八里。唐、景、雲間,新遷豫寧縣之側。又有張家灘、梅瀨灘、惡瀨灘、抖擻灘、大湖灘、牛渡灘、蘆陂灘、渠良灘、醴溪灘、桃林灘、影灘、新開灘、斜石灘,俱在縣西。
141
大、小神灘俱在寧州泰鄉,髙城灘在寧州髙鄉故西安縣城之側。又洪水灘在寧州西九十里。
142
潭源在府城西五十里,隸新建忠信鄉。自簫峰下流,為西山七源之一。
143
白石源在府城西三十里,源出梅嶺下,灌田四百餘頃。相近有銅源,唐光化中,銅溢鍾,𫝊採以鑄鐘磬。又有吳源,其水自西山風雨池奔注,灌田千餘頃。
144
黄源在府城西南五十里簫峰下,縈流六十里,合蜀水入象牙潭。宋袁陟詩買田簫峰下,結茅蒼松根,寄謝昇平,時歸興在黄源。
145
香城源在府城西八十里,發源香城山,曲折注于洪崖,入鸞陂。
146
慨江口在府城北八十里,源發寧州,逕建昌縣,又東流至此與章江合,漢昌邑王賀徙海昬,每乘流東望,輒慨憤而還,故名俗譌為漢口。
147
白沙口,在府城北樵舍下,西北流,經昌邑王故城,東南,至神塘湖,轉流入慨江口。
148
龍沙在府城北,帶江,酈道元云:「沙甚潔,白髙峻而陁,有龍,形連亘五里,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髙處也」。唐權徳輿詩:「龍沙重九會,千騎駐旌旗」。宋潘興嗣詩,五陵無限人」。密視龍沙記。
149
南浦在府城廣潤門外,置南浦驛。濱江有洑龍湫。青雲浦在府城南十五里,産異花,名七里香。有梅仙祠。龍湫在豐城縣西南三十里。衆峰坳處,內有蟄龍,雖積雨,久旱水無増減,中有石,色深黑,可琢為硯。
150
百花洲在府城東湖內。宋紹興間,轉運副使張澄建講武亭于洲上,遺蹟久廢。
151
國朝康熙戊戌,修葺竣工,繞湖甃石畫檻紅橋,有古講、武堂、滄浪亭諸勝。雍正八年,巡撫謝旻、布政使李蘭、按察使胡瀛捐貲重修,環堤植柳數千株。春夏間,葱鬱尤可愛。
152
蓼洲在府城西一里南塘灣,二洲相並,水自中流入章江,有民居數百家,一名谷鹿洲。酈道元云:贑水又逕谷鹿洲,即此《北堂書鈔》作「軥𦪇洲,云是吕䝉作勾鹿大艑處。
153
黄牛洲在府城西南十里,相𫝊許旌陽逐蛟至此化為黄牛,又西南十里為吳家洲,在沙井上。又有滕家、郭家二洲。
154
鳳凰洲在章江中,自章江門外横阜,經夕佳樓,抵石頭口,如鳳翼然。
155
楊子洲在府城西北隅章江中,周廣二十里。洲上有唐李承鼐廟,形家言「三墩。九洲皆順水砂,惟此洲為水口。逆關舊有江天閣、龍華塔,俱廢。
156
苦竹洲在豐城縣上游十里許,其洲多竹,昔陳髙祖霸先遣周文育帥師擒歐陽頠於此。
157
三洲在豐城縣北小港之外,上楊林中牛宿下。金雞䜟云:「三洲相連,必出狀元」。
158
龍霧洲在豐城縣北四十里,中皆橘林,今稱金鐘口相𫝊。宋世有漁者得一金鐘博,識者謂為宣和,故物。洲左有蠃螄石。
159
龍馬洲在進賢縣北四十里軍山湖畔。又縣東北四十里有迴龍洲,宋淳熙中,獲白龜於此。
160
漉洲在武寧縣東十里。又縣南十二里有費家洲。縣東七十里有團洲。
161
馬家洲在寧州南一里,舊有黄庭堅祠洗馬池在府學右職方乘,云是漢灌嬰飲馬處。明御史張謙命工浚鑿,改物華樓為書院。萬厯間,改為巡撫劉光濟仁政祠,今祠左有小池,是其遺蹟。
162
黑池在南昌故縣治東,梅福故宅內,後入太乙觀。石臼池在樵舍池側,有石如臼,俗𫝊許旌陽擣藥處。泣氷池在府城西南松湖鎮,孝子陽霖泣氷處事詳。元史虞集亦有記。
163
放生池有二,一在東湖之西。唐先天二年,都督張廷珪奏置,一在石頭津,有宣城守周擇從記。
164
劍池在豐城縣西南三十里,晉雷煥掘獄得龍泉、太阿二劍,處梁隂。鏗有詩。
165
九子池在豐城縣東南苦竹村相𫝊,鳳皇將九雛飲。此九龍池在奉新縣浮雲宫前,宋胡仲堯創華林書院,學者嘗洗硯於此,亦名墨池。
166
天澤池在靖安縣治後,宋邑人舒邦佐所鑿磨。劍池在寧州有二,一在州治東,隔修水一里,一在州西二十里。舊𫝊「許旌陽逐蛟于此磨劍,宋蔣之竒有詩。
167
青龍沼在武寧縣東三里,嘗有青龍出此,因名。又桃花峰側有丹沼。
168
馬跑泉、淺沙泉俱在府城北,舊薦福院敷佑廟壇下北曰馬跑水,極清冷,南曰淺沙,深纔二尺,冬夏不竭。孝感泉在豐城縣道人山聖乘院內,宋紹興元年,少卿曹戩寓此。其母喜茗飲,初無井,戩齋戒䖍,祝斸地尺,餘泉忽湧出,人以孝感目之。
169
給事泉,在豐城縣智度院,宋紹興間,給事胡安國與子寅寓此,愛其泉美,常汲之故名。
170
上泉在武寧縣東北六十里,利灌漑分水泉,在武寧縣東北七十里梅崖山,西流七十里,至湖廣興國州入楊新河。
171
温泉寧州有三:一曰石壁、温泉,一曰白沙灣、温泉俱在武鄉,一曰長茅。温泉在安鄉。
172
龍井有二:一在南昌鍾陵鄉、慈雲院內,每風雨,井水常鳴,一在城東南。總持寺春夏不增,秋冬不竭。
173
蛟井在府城西,故上藍院一名横泉,相𫝊許,旌陽逐蛟蛟奔於井。又云:梁葛鱏宅東南井中,有兩龍鬭,半月不解,鱏懼,捨宅為寺,今南昌縣治也。
174
鐵柱觀井,在府城廣潤門左。舊𫝊井與江水相消,長中有鐵柱,許旌陽所鑄,以鎮蛟螭考。鐵柱有二,其一在西山雙嶺南。明宋濂有《鎮蛟靈柱頌》。
175
魏夫人丹井在建徳觀,井覆以亭夫人,即南嶽紫虚元君,晉世修真于此。彭真人,丹井在宗華觀。南宋宣和中,浚井得石匣,內有小金盒,貯二丹。
176
呪劍丹井在府城外蓼洲妙濟觀,內謝公井在府城東,山寺相𫝊,靈運于井側,注《老子》等經,唐泉井在府城孚應廟,有古槐𫝊,是唐崔隱士手植。或云廟神即崔子玉,以輔佐東嶽而祀之也。
177
沙井在府城章江門外石頭津上,許旌陽有江沙掩井,吾道復興之䜟。
178
八角井,在小石頭西五里,世𫝊鎮南節度使鍾𫝊家。井鹿井在府城西南七十里,久駐村,井在溪中。天旱,溪涸井,乃見紫石迴旋,膚色光瑩,石罅中清泉湧出以烹茗,輒成紫色。曾有羣鹿飲其中,故名。
179
梅仙壇井在豐城縣西北十里,相𫝊梅子真嘗窖丹砂於此井,水所漬多化為禹餘糧,土人呼為「石中黄」。聖井在進賢縣舊麻姑觀東,乃包真人,顯蹟處優。游井在崇真觀,臧嘉猷所鑿。張道姑井在明心寺水,或五七年一湧。
180
劉真君丹井在奉新縣昭徳觀,晉劉道成煉丹所,宋元豐七年蘇軾過此,題云:「五月九日寓新吳,同縣令李志中謁劉真君祠,酌丹泉飲之」,即此井也,久堙在月臺上。明𢎞治間,知府祝瀚掘井數丈,得印劍各一劍,攜去印存本觀。
181
涂七公井,在奉新縣東六十步長街之南七公廟,前初七公卜,徙縣治為民,鑿井,象七星。此井水尤甘。
182
法藥井在靖安縣法藥院內,相𫝊馬祖道一鑿池出水以飲疫者。
183
泉井在靖安縣、石馬都上林,其泉望南東流,灌田四百五十畝。
184
雙井在寧州西三十里黄庭堅所居之南溪,心有二井,土人汲以造茶,絶勝他處。庭堅有送雙井茶,與蘇軾詩,又州南三十步掘二井,以制火災,亦名雙井」。義井在寧州西三百步,宋時陳氏八百餘口同㸑汲此。
185
江西通志卷七
URN: ctp:ws19401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