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

《卷五十》[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五十
3
帝王部十一帝德行禮 體仁帝孝 行義帝德一
4
增易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又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又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又曰:「君子以自昭明德」。 又曰:「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書》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又曰:「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 又曰:「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㒺不吉德,二三動㒺不凶」。 又曰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髙明、柔克。 又曰:「不役耳目,百度惟貞」。 又曰:「不剛不柔,厥德允修」。 又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詩》曰:「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 又曰:「追琢其章,金玊其相。 又曰:「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又曰:「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羣匹。《禮記》曰:「恭儉以求役,仁信譲以求役禮」。 左𫝊子産曰:「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壊,毋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乆。《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逺至邇安。 《左𫝊》成鱄曰:詩曰:「維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𩔖,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頼之。 《原淮南子》曰:「體太乙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隂陽,申洩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氾而無私,翾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 增、鼂錯𫝊曰:五帝神聖,其臣莫及,故自親事處于法宮之中、明堂之上,動靜上配,天下,順地中得人,故衆生之𩔖無不覆也,根著之徒,無不載也,燭以光明,無偏異也。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産,皆被其澤,然後隂陽調,四時節,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榖熟,祅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河出圖洛出書,神龍至,鳯鳥翔,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此謂配天地治國大體之功也。 原白虎通》曰:王者承統,理調和隂,陽隂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德,至天則斗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則嘉禾生,蓂莢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則景星見,五緯順軌德至草木,則朱草生木連理,德至鳥獸則鳯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烏下,德至山陵則景雲出,芝實茂陵出異丹阜,出萐莆山出噐車,澤出神鼎,德至淵泉則黄龍見醴泉,通河出龍圖,洛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眀珠德至八方則祥風至」。 增匡衡曰:治性之道,必審已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蓋聰眀疏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勇猛剛強者戒于太暴,仁愛溫良者戒于無斷,湛然安舒者戒于後時,廣心浩大者戒于遺忘,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聖德純茂,百姓畏愛,上天歆享,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宋司馬光曰:人君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嫗煦姑息之謂也,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此人君之仁也。眀者,非煩苛伺察之謂也,知道誼、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此人君之眀也。武者,非強亢暴戾之謂也,惟道所存,斷斷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故仁而不眀,猶有良田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猶視苖之穢而不能耘也,武而不仁,猶知穫而不知種也。
5
帝德二
6
原《禮含文嘉》曰:「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龜《書》,伏羲乃,則象作《易》。 《帝王世紀》曰:「神農氏有聖德,始教天下種榖,故號神農氏。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 增《史記》曰:「顓頊靜淵以有謀,䟽通而知事,養財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又曰:「帝嚳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逺,明以察㣲,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厯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原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勲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譲,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大戴禮》曰:「宰我曰:請問帝堯」。孔子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豫」。 《論語》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符子曰:堯曰:余坐華殿之上,森然而松生于棟,余立櫺扉之內,霏然而雲生于牖,雖面雙闕無異乎崔嵬之冠蓬萊,雖背墉郭,無異乎廽巒之縈崐崘,余安知其所以安榮」。 增《舜典》,曰「重華協于帝,濬哲文明,溫恭允塞。𤣥德升聞,乃命以位。原《禮記》曰:「子曰舜,其大智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両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孟子曰:「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大禹謨》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大戴禮》曰:「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 增《說苑》曰:「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 商書仲虺之誥曰:「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已,改過不吝。克寛克仁,彰信兆民」。 又曰:「佑賢輔德,顯忠遂良」,伊訓曰:「惟我商王,布昭聖武,代虐以寛,兆民允懐。又曰:「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偹檢,身若不及」。 《原帝王世紀》曰:湯出見羅者,方祝曰:從天下者從地,出者四,方來者皆入,吾羅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為此哉!乃命觧其三面,而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髙者髙,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諸侯聞之,咸曰:湯之德至矣,澤及禽獸,況於人乎!一時歸者三十六國。《周書》曰:文王在鎬,召太子發曰: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𫝊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恵,不為驕侈,不為泰靡,童牛不服,童馬不馳土,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時以成萬材,萬材已成,牧以為人,天下利之而勿德,是謂大仁。 韓子曰:「昔文王請入雒西地赤壌之國,方千里,以觧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曰:大哉文王輕千乘之國而請觧炮烙之刑! 又曰:文王伐崇至黃鳯墟,而韤繫觧,乃自結之。 《論衡》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言聖人能以德持酒也。如一坐千鍾百觚,此酒徒非聖人也。 《吕氏春秋》曰:「周文王使人相地,得死人之骸,吏以聞于文王。文王曰:更𦵏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遂令吏以衣冠更𦵏之。天下聞之,曰:「文王賢矣,澤及髊骨」。 増《帝王世紀曰:「武王克商,旌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散鹿䑓之財,發鉅橋之粟。 原又曰:「武王自孟津還,及于周,見暍人,王自左擁而右扇之。 《史記》曰:孔子言「必世而後仁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増又曰:「髙祖寛仁愛人,意豁如也,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産性明逹,好謀能聽,既即位,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 《桓子新論》曰:太宗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漢初定,躬儉省約,以恵體百姓,救贍困乏,除肉刑、減律法、𦵏埋,薄損輿服,所謂達于飬生,送終之實者也。及始從代徵時,謀議狐疑,能從宋昌之䇿,應聲馳來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與匃奴和親,總撮綱紀,故遂褒增隆為太宗也。又曰:「武帝才質英妙,有崇文廣業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獲前聖代事迹,改正朔制度,招選俊傑,奮揚威怒,武藝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漢家最為盛圖,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絶世之主矣! 原前漢張禹𫝊曰:「成帝敬厚禹、禹。每病,輒以起居,聞車駕自臨問之,上親拜禹牀下。 増《東觀漢記》曰:光武時,馬援謂隗嚻曰:「到朝廷凡數十,未嘗有見明主如此也,才能驚人其勇,非人之敵,開心見誠,與人語好,醜無所隐諱,圖講天下事,極盡下情,兵事方略,量敵較勝濶逹多大節,與髙帝等經學博覧,政事文辨,前世無比」。囂曰:「如卿言,勝髙祖耶?」曰:「不如也。髙祖大度,無可無不可,今上好吏事,動如節度,不飲酒」。嚻曰:「如卿言,反復勝也」。 袁山松《後漢書》曰:前漢成、哀以來,天地縱橫,巨猾竊命,世祖以眇眇之祚,起白水之濵,扇之以仁風,驅之以大威,霜雪被而叢棘,枯綱維振而逆鱗埽,羣才畢奏,人思與能,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為中興,與夫開創者寧有異乎?馬生之言,固以寥廓大度,同符髙祖,又資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故能享有神器,據萬物之上。《後漢書》曰:「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內外無倖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代十二。十斷其二,言刑少也。故後之言治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 又曰:魏文稱「明帝察察章帝長者,帝素知人,厭明帝苛切,事從寛厚,除慘獄之科,著胎養之令,承奉明德太后,盡心孝道,割裂名都,以崇建周親,平徭簡賦而人頼其慶,又體之以忠貞,文之以禮樂,藩輔克諧,羣后德譲,謂之長者,不亦宜乎! 晋書曰:武帝宇量𢎞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于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寜萬國,綏静四方。 原《續晉陽秋》曰:簡文帝弱而慧異,中宗深器焉。及長,美風姿,好清言,舉心端詳,器服簡素,與劉惔、王濛等為布衣之遊。 増《冊府元龜》曰:「後魏道武帝幼,邅艱難偹,嘗險阻具,知民之情偽,及在位,躬行仁厚,協和民庶,既定中原,患前代刑網峻宻,乃約定科令,大崇簡易。是時天下民久苦兵亂,畏法樂安,帝鎮之以淵黙,罰必從輕,兆庶欣戴焉! 又曰:魏孝文惇睦九族,禮敬俱深,雖於大臣持法不縱,然性寛慈,每垂矜捨,聽覧政事,莫不從善如流,哀矜百姓,嘗思所以濟益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禮,嘗必躬親,不以寒暑為倦,南北征廵,有司奏請治道,帝曰:「粗修橋梁,通輿馬便止,不湏去草剗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為之。廵幸淮南,如在內地,軍事湏伐民𣗳者,必留絹以酬其直,稲粱無所傷踐。帝愛竒好士,情如飢渴,待納朝賢,隨才輕重,嘗寄以布素之意,翛然逺邁,不以世務嬰心」。又曰:「唐髙祖倜儻不羈,豁達大度,至性剛直,無所矯飾,志略宏逺,寛仁容衆,凡所與逰集,無貴賤,皆得其歡心。及義兵起,羣盜大俠争來歸附焉,謁見必與同坐,或延之臥內,握手造膝,恩如朋友,賞賜金帛,無所愛恡,凡有委任,推以赤心,皆許便宜從事,及即位,見舊愛故人,特執撝降,有逺至者,皆為之加禮。初軍國多務,奏請填委,臨朝處分,剖●如流,每發其姦伏,皆出人意表,然唯舉大綱,不存苛細。 《通鑑》曰:唐太宗微時,劉文靜見而異之,曰:「此非常人,豁達𩔖漢髙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冊府元龜》曰:唐太宗踐阼之始,布德寰中,申威遐外,旬月之間,九區寧謐,至於進賢任能,厲精為政,求士若不及從諫,如轉圜牓徵,儒學興復制度,禮樂畢偹,風教興行,下無滯才,上無粃政,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外戶不閉,囹圄常空,制御王妃公主之家,及大姓豪猾之伍,歛手屏跡,無敢侵犯,亦古昔未之有也。 《唐鑑》曰:太宗貞觀二年,畿內有蝗,上入苑中掇數枚祝之,曰:「民以榖為命,而汝食之,寜食吾之肺腸」。舉手欲吞之,左右諫曰:「惡物,恐成疾」。上曰:「朕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嵗蝗不為灾。 《通鑑》曰:唐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恵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末人思之,謂之「小太宗」。 《冊府元龜》曰:周世宗幼而英異,以嚴重自處,與賓客言,必低聲柔氣,商確古今,及論攻戰之事,則縱辨髙談,詞理鋒起,即位後,與侍臣論及賞罰之道,帝曰:「但依王道行之」。朕固不因怒加罪,因喜賞人也。 司馬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羣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江南未服,則親犯石矢,期于必克,及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逺慮。《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懐其德」。世宗近之矣。 宋史臣曰:太祖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䋲贓吏重法,以塞禍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樂,慎罰薄歛,與民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名,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無譲于漢唐,規模可謂逺矣。 《經濟𩔖編》曰:宋太宗沈謀英斷,儉勤自勵,憫農事,考治功,慎刑獄,納諫諍,遇灾知懼,有過知悔,故能削平海內,功業炳然。 又曰:「宋仁宗恭儉仁恕,敬天重民,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嬖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𩔖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所以培植國基者厚矣。𫝊曰:「為人君止於仁帝無愧焉」。 《遼史贊》曰:太宗甫定多方逺近向化,建國號,偹典章,至於釐庻政,閱名實録,囚徒教耕織,配鰥寡,求直言之士,得郎君哈斯,即擢宣徽。嘉唐張敬達忠于其君,卒以禮𦵏,輟遊豫而納三剋之請,憫士卒而下休養之令,親征晉國,重貴面縛,斯可謂威德兼𢎞,英略間見者矣!入汴之後,無㡬㣲之驕,有三失之訓,𫝊稱鄭伯之善處勝書,述秦誓》之能悔過,太宗兼有之,其卓矣乎? 《金史贊》曰:太祖英謨叡略,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經濟𩔖編》曰:金世宗在諸帝中,最為賢主,雅尚儉素,命宫中之飾勿用黄金,嘗謂近臣曰:「朕每當食時,嘗思貧民飢餒,猶在已也」。謂宰相曰:「卿等在省,未嘗薦士,止限資格,安能得人?」又曰:「朕嘗言某人可用,然後從而用之。卿等既無所言,必待朕知而後進用,将復有㡬」。又曰:「朕觀唐史,見太宗行事,初甚厲精,晩年與羣臣議,多飾詞,朕嘗思始終如一,今雖年髙,敬慎之心,無時或怠,即位五載,南北講和,與民休息,羣臣職守,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刑部斷死罪嵗或十七人,國人號小堯、舜。 《通鑑總論》曰:元太祖深沈大略,用兵如神,任都爾本、庫魯克而出,將入相得,良佐用耶律楚材,而文事武偹,有能臣長㦸百萬,鐵騎千羣,奮烏桓猋集之師,騁勁弩良弓之勢,功德日盛,諸部皆慕義來降,赫赫炎炎,已為天命,人心所係屬矣! 《通鑑總論:贊》元世祖曰:「天啟真人時當熙運,而先皇母弟、太祖嫡孫,為長為賢,始順輿情而登大寳,天性仁孝,明睿英武,恵育蒼黎,知人善任,安圖為相,巴延典兵,許衡佐朝政,秉忠為太保,王磐竇黙掌詞垣,𢎞範天澤,掌樞宻,謨謀廟堂,攻城略地,恢𢎞治具,載擴丕圖,屢𣗳鴻勲,逺夷悉服。 《經濟𩔖編》曰:元仁宗天性恭儉,通達儒術,兼曉釋典事,太后終身不違顔色,待宗戚勲舊,始終以禮,大臣親老,時加恩賚,大官進膳,必分賜貴近,有司奏大辟,每慘惻移時。 明張時泰曰:「太祖崇信義于兵戈,未戢之日,講禮樂于天下未一之秋,仁以撫之,義以綏之,遣將而戒以勿殺,攻城而戒以勿屠,以天下之智為智,以天下之力為力,由是未至而民有後予之歎。既至而民有相慶之歡,所向無前,以成破竹之勢者,惟德是與,夫豈智與力哉! 名山藏曰:「明髙皇帝承元末弛縱之弊,宏振威武,以儆天下,成祖以英達之資,纘序大服,海內竦然,振厲者五十餘年。昭皇帝至德深仁,不久于位,章帝繼之,乃涵濡以醇懿,陶植以德義聞,四方有水旱蝗蟲之灾,憂形于色,遣人賑救,如恐不及,隆寒盛暑,蘇洗寃獄,奏上刑名,垂神省察,並從輕典,優禮老成勲舊,具有終始,寤寐思賢,內自廷臣,外及方岳郡守,咨簡詳擇,不以輕畀,褒奨循良,使久于官,是以在任之人,竒材異能,皆極一時之選,至有文學胥史,裒然擢㧞致位名卿,十年之內吏,稱民安,比于文景,下及民間,木埴噐用,莫不精堅殊倫,亦可以見一時無呰窳偷惰之風矣!至於郊廟之禮,必躬必親,奉事太后,祗敬夙夜,未嘗一日去書,下筆蠭涌,皆𫝊修齊治平之道,秋冬廵邊,閱武親櫜鞬騎射,威震殊俗,休哉!文武恭儉之主也! 明孝宗曰:「吾不自治,誰能治吾?」史臣曰:「上簡言慎動慤,誠充粹闇」。然而日章燕處必衣冠,雖置筆硯有常處。
7
帝德三
8
原孝理 化成 欣戴。 《恱隨》聖人順動而人悅隨 樂推 恱服。 垂拱 恭已。 大同。 富有》同和,平也,富有天下 膺命立德立大中之德 帝道 王猷 法天地 作父母。 盖如天。 民猶體蓋之如天民,猶支體。 承天休 建皇極。 四時成。 萬物覩。 冠道德 履純仁 通風雨。 歴日月,允文、允武。 克長克君。 牢籠天地。 彈壓山川,九功惟序。 百度惟貞俱書經水、火、金木、土榖、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九功。 式于九圍。 澤及四海。 納隍之慮 觧網之仁 德配天地。 明並日月。 正位凝命 勝殘去,殺。 表正萬邦。 守在四夷天下有道,守在四夷。。 天下為公」。 海外有截,萬邦作孚。 百姓為心。 不嚴而理。 無為而治,創道德之囿。 𢎞仁恵之虞。 與日月齊光。 若晝夜有恒。 覆載所及,致之于升平。 照臨所加,納之于仁夀。 増耿光。 大烈》《書經》曰:「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亶聰明錫勇智。《書經》曰:亶聰明作元后。 又曰:天乃錫王勇智。 不競不絿。 如圭如璧俱《詩經》。 昭景飲醴 爍電舒虹上出江,淹上建平王書注曰:「昭景,星之明飲,醴泉之味也。如下出顔延年應詔詩,言德化之美 ,虹蜺舒光」。 咳唾為恩 《盼睞成飾《俱顔延年曲水詩序》 昭天漏泉 䌓枯潤涸。《漢書》:吾丘夀王曰:「德澤上昭,天下漏泉。枯吴均檄,文曰:「皇恩所被,䌓 潤涸」。 威武紛紜。 湛恩汪濊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文》 遺文反質 《蹈德詠仁》上出陸機大將軍燕會詩》 下出《東都賦》 聲與風翔。 澤從雲游《東京賦》 陶化染學 富仁寵義魏都賦》 協風旁駭。 《天晷仰澄》陸機《宴宣猷堂詩》 茂德淵沖 《天姿玊裕陸機宴宣猷堂詩》 陵風協紀 《絶輝照淵》陸機《大將軍燕會詩》 三台摛明。 《五岳增峻》《文選》:盧子諒詩 丹㝠投烽。 青徼釋警張協七《命》 炎之如旦。 威之如神。 函之如海。 飬之如春」。班固《答賓戯》 斧藻至德。 琢磨令範王融《曲水詩序》 民望如草。 我澤如春曹植七《命》 三光宣精五行順布《東都賦》 施暢《春風》 澤如時雨曹植責躬詩》 仁風衍而外流: 誼方激而遐騖。《東京賦》。 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東都賦》 案《六經》而校德。 渺古昔而論功。《東都賦》 醇洪鬯之德 《豐茂世之規》《甘泉賦》 仁聲恵于北狄。 武誼動于南鄰《甘泉賦》。 觧,羲皇之䋲。 錯陶唐之象張協《七命註曰:「象言象刑也」。。 三靈輔德 百姓與能唐太宗即位冊文 靜黙沿道: 和平返淳。 智周、翔、泳 功濟陶鈞唐睿宗哀冊 春熈海涵 義鬯仁洽 翔舞太和,涵濡茂澤。 生䌓華于枯荑。 育豐肌于朽骨《文選勸進表》帝德四
9
原德象天地 積善之厚 天子至貴,與天地通氣,敷大德,為天下。 德侔往初 德通幽冥。 道得衆,則得國。 運天地 德繼世 四王𣗳德 三王先德先道德。 惟行道德。 和順道德。 道德為師友。 仁義以為明。 偹道全美。 道德盈塞。 至道以王。 道猶衢樽 皇道煥炳。 君積于道 布德和令。 振民育德。 黎民敏德。 𣗳德務滋。 明聖鍳德 用明顯德 表功明德 咸有一德。 恒以一德。 惟天,佑于一德。 惟民歸于一德。 其德不囬。 履德之基 經德秉哲 以德為車。 《觀武如德。 苞元履德。 位在德元。 聲德達逺。 貊,其德音。 其德克明。 周世修德,莫若太王。 羣黎百姓,徧為爾德。 日新之謂盛德,盛德光亨 盛德可詠。 任德緩刑 明德慎罰,矢其文德。 文以應民。 好文不武。 通達文理。 承天意 言天文 聲重天地。 經天緯地 與天轉運,先天而順。 則天象地。 天下同利。 光宅天下,承天紀民。 天子經略。 天然之姿。 天地之姿 天子特生。 行猶河海。 材質髙妙。 飛英聲。 馳英聲令聞不已。 絶世之主 亞聖之才 寵綏四方,君子之光。 敬之若神明。 神明之主。 聰明齊聖,聰明睿智。 穆穆在上。 煌煌盛美 顯顯令德。 定禮樂,明舊章。 左凖䋲右規矩。 身為度,聲為律。 四本咸具,四海咸利。 動靜不失其時。 繼韶夏 崇號謚。 五帝之隆。 三代令王 得萬國之心。 光于四方。 崇冠百代。 尊賢容衆。 偹物致用: 一人元良,一哉王心。 髙朗令,終 民樂其治。 溫慈恵和聰明仁勇。 醇美皓然。 優游博行。 見善則遷。 號令溫雅。 四三王而六五帝 順天地之紀。 堯文煥炳 最為髙明。 禹好善言,惡㫖酒。 乃聖乃神,乃文乃武。 不剛不柔 如金如錫。 如珪如璋。 令聞令,望。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覆物崇天,載物𢎞地。 象天統物,象地載物。 如天之無不幬也。 如地之無不載也。 履四時,以象天。 依鬼神以制義。 含羲孕農,光軒熈堯。 篚厥𤣥黃,紹我周王。 百辟卿士,媚于天子。 秩秩斯干 幽幽南山 赫赫厥聲 濯濯厥靈。 文王飲千鍾永保鴻名 生荷其榮。沒垂其聲,垂德後裔。 抱弓而號。 削木為像。 象符 朝其衣冠。 有善譲天。 惟德動天,聲教無為。 禮樂明偹,天下自正。 天下和平。 文治 文明。 休明 《聰明増由庚。《詩經篇》名,言萬物得其道也。 靈修出《文選》注曰:「靈,神也。修,長也。言有神明乆長之德也」。 淳懿文選樂府吴趨行文德熈淳懿 宅心醰粹,《魏都賦註》曰:醰,美也。天臨海鏡。《顔延年詩》,言人君以明德照人,如天鏡之照海也。 《含淳詠德》四子《講德論》曰:「含淳,詠德之聲盈耳 遵遊自然,《聖主得賢臣頌》曰:遵遊自然之勢,恬淡無為之塲。英聲茂實」。司馬相如《封禪文》曰:飛英聲,騰茂實。 《洪輝景炎》班固《典引》曰:揚洪輝,奮景炎」。 德洋恩溥相如,難蜀父老 欽明尚古。出班固典引注曰:欽明之德,庶㡬于古道也」。 體元立制 茂育,羣生。 重熙累洽 鴻藻景鑠 沐浴膏澤以上俱《東都賦》 仁洽道豐。 聲教布《濩》俱《東京賦》藏用元黙 菲言厚行。俱《魏都賦》。 昭德塞逺左《𫝊》 灑沈澹灾相如,難蜀父老 聖風雲靡《長楊賦》 炳海表岱顔延年《郊祀歌》,嚮風而聽,隨流而化《上林賦》 《德耀寰表》長孫無忌《河清表》 道德為麗,仁義為凖。《山堂肆考》曰:「漢文帝道德為麗,仁義為凖」。
10
體仁一
11
原《易》曰:「何以守位曰仁」。 又曰:「體仁足以長人」。 増書經曰:「民㒺常懐,懐于有仁」。 《六韜》曰:文王曰:愛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請釋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罰當其罪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飢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于已,此愛民之道也。 《新書》曰:周成王曰:「寡人聞之,聖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夀云: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夀,則不在天乎?鬻子曰:聖王在上位,則天下不死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鬬䦧,不私相殺也,則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聖王在上,則臣積于道,而吏積于德,而民積于用力,故婦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餒矣,則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于仁而吏積,于愛而民積于順,則刑罰廢矣,則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民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厲,疾則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夫富且夀者,聖王之功也。 魯恭曰:「萬民者,天之所生,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舛錯,況于人乎?故愛民者必有天報」。 文子曰:「國有飢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披裘,與民同苦,樂即天下無哀民」。 韓嬰曰:「昔者聖王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非目能視乎千里之前,非耳能聞乎?千里之外,以已之情量之也已。惡飢寒,則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已惡勞苦,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已惡衰乏,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聖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也。 吕覧曰:水源深則魚鼈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仁則萬民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而務其所歸。 《說苑》曰: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之。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陸贄曰:懷生惡死蠢動之大情,慮危求安,品物之恒性,有天下而子百姓者,以天下之欲為,欲以百姓之心為心,固當遂其所懐,去其所畏,給其所求,使家家自寧,人人自遂,家茍寜矣,國亦固焉!人茍遂矣,君亦泰焉。是則好生以及物者,乃自生之方,施安以及物者,乃自安之術。 又曰:「君人之道,子育為心,雖深居九重,而慮周四表,雖恒處安樂,而憂及困窮,近取諸身,如一身之於四肢,其疾病無不恤也,逺取諸物,如兩曜之於萬𩔖,其鍳照無不均也,故時有㓙害,而人無流亡,恃天聽之必聞,知上澤之必至,是以有母之愛,有父之尊,古之聖王用此術也。 又曰:卵胎不傷,麟鳯方至,魚鼈咸若,龜龍乃游,蓋悅近者來逺之資,懐小者致大之術也。
12
體仁二
13
《増家語》:「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于異𩔖,鳯麟翔至,鳥獸馴德,無他好生故也。 《禮記》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冊府元龜》曰:「漢宣帝元康三年,詔三輔毋得以春摘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 又曰:光武時,大司馬平公孫述放兵大掠,帝聞之,怒以譴漢,又譲漢副將劉尚曰:「城降三日,吏人從服,孩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尚宗室子孫,嘗更吏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觀放麑兒,啜羔羮,二者孰仁?韓子曰: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其母隨而呼,秦西巴不忍而與其母。戰國䇿曰:樂羊為魏將,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君烹其子而遺之羮,樂羊啜之,盡一杯而㧞中山。 《後漢書》章帝元和三年勅曰:方春所過,無得有所伐殺,車可以引避引避之,騑馬可輟觧輟觧之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禮人君伐一草木不時,謂之不孝俗知順人莫知順天。其明稱朕意。 《冊府元龜》曰:後魏文成和平四年八月,畋于河西,詔曰:「朕順時田獵,而從官殺獲過度,既殫禽獸,乖不合圍之義。其勅從官及典圍將校,自今以後,不聽濫設,其畋獵皮肉,別自頒賚」。又曰:「後魏獻文皇興二年詔曰:「頃張永迷擾,敢拒王威,暴骨原隰,殘廢不少,死生寃慟,朕甚愍焉。天下民一也,可勅郡縣永軍殘廢之士,聽還江南,露骸草莽者,收𦵏之」。 又曰:唐太宗貞觀四年,制决罪人不得鞭背。初,帝以暇日徧覧羣書,因讀明堂孔穴,云:「人五藏之係,咸附背脊,鍼灸失所,皆有損害。乃廢書而歎曰:今律決笞者,皆云髀背分受,乃有邂逅致死之義,撻人之背,理則宜然。夫箠,五刑之最輕者也,死又人之至重者也,豈容犯最輕之刑,而或鞭笞致死?自古帝王,由來未悟,不亦悲夫,即日遽頒此制。 《通鑑》曰:貞觀五年制:「自今決死刑者皆覆奏,●日徹樂減膳。 《冊府元龜》曰:唐太宗貞觀十年,謂侍臣曰:「朕自征伐以來,所乘戎馬䧟軍破陣,濟朕于難者,刋石為鐫真形,置之左右,以伸帷蓋之義」。又曰:「貞觀十八年,幸九成宫,行次顯仁宮,太宗手詔皇太子曰:吾昨見麞鹿,懐孕者多,縱有空身,其子甚小,母亡而子存者,未之有也。吾與汝雖復不射,無仁心之人得放,終無放理,昆蟲無知,湏推已以及也」。 又曰:唐太宗初攻遼東城,其中抗拒王師,應沒為奴婢一萬四千口,並遣先集幽州,將分賞戰士,帝念其父母妻子,一朝分散,情甚哀之,因命有司平準,其直以布及錢贖為編戶,其衆歡呌之聲,三日不息。初,帝之渡遼也,莫離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蓋牟城,李勣盡虜之,其人並隨軍請自效,帝謂之曰:非不欲用爾之力,爾家在加尸,爾為吾戰,彼將為戮矣!破一家之妻子,求一人之力用,吾不忍也!悉令廩食放還,咸曰:髙麗小人不知所以報天子德也。 又曰:唐明皇開元十二年,隴西節度使王君㚟破吐蕃獻㨗,帝謂俘囚曰:「凡是俘囚,法當處死,我好生惡殺,覆育萬方。汝等雖是外蕃物𩔖亦同中國,今舍汝性命,以申含養」。 又曰:「周世宗時,淮南饑,命以米貸之,或曰:「民貧,恐不能償」。世宗曰:「民,吾子也,安有子倒懸而父不為觧哉?安在責其必償也」。 《經濟𩔖編》曰:宋太祖注意刑辟,嘗讀二典,歎曰:「堯、舜之罪,四凶止于投竄,何近代法網之宻耶?」故定為折杖法,以遞減流、徒、杖、笞之刑。自開寳以來,犯大辟非情理深害者,多得貸死。 《通鑑》曰:宋太祖命曹彬將兵伐江南,戒之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不湏急擊也」。又曰:「城䧟之日,慎無殺戮,若困鬬,則李氏一門不可加害」。 又曰:宋仁宗嘗中夜飢,思燒羊,戒勿宣索,曰:恐膳夫自此戕賊物命,以偹不時之需」。 又曰:「宋仁宗時,京師大疫,帝出犀角二株,付太醫局和藥賜貧民。其一通天犀也,內侍請留以為御帶,帝曰:「以為朕帶,孰若為藥以療民疾?」立命碎之。 《經濟𩔖編》曰:金主雍曰:「亡遼日屠羊三百,亦豈能盡用徒傷生耳」。 《元史》曰:姚樞從世祖征大理,夜宴,時姚樞陳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不殺一人。明日,世祖據鞍呼曰:「汝昨夕言曹彬不殺者,吾能為之!」樞馬上賀曰:「聖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也」。《經濟𩔖編》曰:元仁宗遇有司奏大辟,每慘惻,移時名山藏曰明。太祖命徐達、常遇春征張士誠,戒曰:「毋虜掠,毋妄殺,毋發丘壠,毋毀廬舍。張氏母𦵏,城外毋傷之明」。太祖諭曰:「中原爭鬬,白骨在野。中書省其遣人循歴水陸收瘞之。
14
體仁三
15
増扇暍。 觧網扇暍,武王事。德觧網湯,事俱詳帝。 二 飲暍。 止網:冊府元龜》曰:「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如襄城宮登子邏坂,見暍者僵于路,命左右取藥飲之,乃蘓。 又曰:「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帝觀魚於西宮,見魚躍,問其故魚者曰:此當乳也。于是止網。 廣仁陂。 福源池《冊府元龜》曰:「唐天寳六載,詔曰:「聞滎陽僕射陂、陳留蓬池等,採捕甚多,傷害極廣,自今以後,特宜禁斷。其僕射陂改為廣仁陂,蓬池改為福源池,庶𢎞大道之仁,以廣中孚之化」。 加志 恤功史曰:「唐堯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一民飢,則曰我飢之也。一民寒則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我䧟之也。 」,《周書》曰:「乃命三后,恤功于民」。。 泣罪人: 𦵏枯骨詳《帝德一 除苛法 去肉刑《史記》曰:漢髙帝入闗,除秦苛法息。《漢書》曰:文帝詔曰:「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 ,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議賑貸。 問疾苦,漢文帝詔議賑貸 ,漢昭帝遣吏行郡國,舉賢良,問民疾苦。 仁及枯骨。 澤漏重泉後晉髙祖天福三年詔全活流民。 廩給嬰兒《漢書》曰:成帝鴻嘉四年,水旱為災,闗東流徙者衆,詔使者循行郡國,流民欲入闗者,務有以全活之能。《後漢書》:章帝元和二年,詔嬰兒無親屬者及無子不 飬者,廩給之」。 𦵏戰士。 縱死囚。《冊府元龜曰:唐太宗貞觀五年,遣使于髙麗収隋戰士骸骨,詔祭而𦵏之約。《通鑑》曰:唐太宗親録繫囚,見應死者,憫之,縱使歸家, 至期來京師。明年九月,果如期,自詣朝堂無匿者,皆赦之。 欲人富貴」。 問政寛猛,通鑑曰:太宗嘗謂侍臣曰:「朕欲天下之人皆富貴,惟省徭役,薄賦斂,令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如此則富矣!敦行禮譲,使人少敬長,妻敬夫如此則貴矣。唐德宗問政之寛猛孰先」,權德輿曰:「唐承隋苛虐,以仁厚為先」。帝曰:「誠如公言」。 有親喪者勿繇。 無家屬者給榖。《漢書》宣帝地節四年,詔曰:「百姓遭凶而繇使不得𦵏,傷孝子心。自今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繇使得送,終以盡子道。無東漢光武建武六年,詔曰:「水旱蝗蟲為災,人用困乏 以自贍,惻然憫之。其命鄉國有榖者給廩髙年、鰥寡、孤獨及篤廢、無家屬、貧不能自存者,如律」。 禁笞背刑。 定折杖法俱詳體仁二 出米貸飢。 碎犀療疾上周世宗事,俱下宋仁宗事, 詳,體仁二 置園恤孤獨。 給田飬流民,《梁書》曰:武帝普通二年,置孤獨園以飬窮民吾。《宋史》曰:仁宗天聖七年,契丹飢,流民至境上,帝曰:「皆 赤子也」。詔給唐鄧州閑田以飬之,仍令所過給食。 置廣恵倉以給貧。 出三司錢以助糴。《通鑑》曰:宋仁宗嘉祐二年,詔諸州置廣恵倉。先是,役入戶絶由官自鬻之。韓琦請留勿鬻,募人耕而収其租,別為倉貯之,以給州縣之老㓜貧疾不能自存者支。宋仁宗嘉祐七年,詔天下常平倉多所移用,不足以 凶年,其令內藏庫、三司共出緡錢一百萬,下諸路助糴之。
16
體仁四
17
原其仁如天。 仁育萬物。 仁以接物。 仁風遐揚,仁風潛扇。 仁義為巢。 仁義為郭。 仁義為凖漢文仁義為䋲。 醉於仁義。 隂行仁義。 履行仁義 克寛克仁。 寛仁溫恵。 仁而愛人。 本仁祖義。 仁如騶虞。 蹈顔子之仁。 仁智明達 仁及草木。 仁歌《行葦》 視民如子。 視民如傷。 兼愛百姓。 弗侮鰥寡。 敬老慈少。 慈幼養老 嘉,孺子。 哀婦人詳帝治,䕃暍人于樾下。 泣罪。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無肆掠,止獄訟。 挺重囚,益其食。 省囹圄。 出輕繫,去網去鈎。 焚鴆 春田不澤圍。 田獵唯時,不殺童羊童,小也。 無煞孩蟲,胎夭飛鳥。 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鼈之長,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長汲冡,《周書》。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毛詩》。 芃芃黍苖,隂雨膏之。 方苞方體,維葉泥泥。 増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易經》。 其仁可親。《史記大禹紀》 収𦵏客死。漢安帝元初二年,遣中謁者收𦵏京師,客死及棺槨朽敗者。 掩骼埋胔,《冊府元龜》曰:漢質帝本初元年,詔曰:「方春戒節,賑濟乏戹、掩骼埋胔之時,其調比郡,見榖出廩窮弱,収𦵏枯骸」。 出宫人。《冊府元龜》曰:後魏明元永興三年,詔簡宫人非所當御及執作技巧自輸,悉出,以配鰥民。 禁屠殺含孕。《冊府元龜》曰: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放華林野獸于山澤後魏孝明熙平元年。 剗削京觀。《冊府元龜》曰:唐太宗貞觀五年,詔:諸州有京觀處,無問新舊,宜悉剗削,加土為墳,勿令暴露,仍以酒脯致祭焉」。 禁作、簺捕魚營圈取獸。唐髙宗咸亨四年 放麋《冊府元龜》曰:「唐中宗景龍二年,幸漢故未央宮舊基,賜從臣宴,有《麋鹿經》御前羽林,獲之以獻,帝放之 助天孳育唐開元十二年詔 春,禁弋獵採捕。唐天寳元年 永言亭育,仁慈為本。唐天寳五載詔。 放宮女于掖庭西門。唐太宗事 放宫女于九仙門。冊府元龜》曰:唐順宗貞元二十一年,出後宮三百及敎坊伎女六百人,聽其親族,迎于九仙門,百姓聚觀,讙呼大呌。 保滋懷生,仁遂物性唐文宗太和四年詔 縱鶻,《冊府元龜》曰:後唐明宗時,回鶻進白鶻,一聮,帝令對使觧緤縱之。 含幽育明》周太祖廣順元年詔 痒痾疾痛,孰非同體?宋貞希元曰:人君為天下民物之主,癢痾疾痛,孰非同體。 天資仁恕《刑法志》:唐太宗起行潄水,必避螻蟻宋哲宗。 民胞物與《西銘》
18
體仁五
19
增詔後魏出帝詔曰:「頃因年饑,百姓流徙,或身倚溝渠,或命懸道路,皆見棄草土,取厭烏鳶。言念及此,有驚夜寢。掩骼之禮,誠所庶㡬,行殣之義,冀亦可免。 唐髙祖武德二年,詔曰:「釋典㣲妙,淨業始于慈悲,道教沖虛,至德去其殘殺,四時之禁,無伐麛卵,三驅之化,不取前禽。蓋欲敦崇仁恵,蕃衍庶物,立政經邦,咸率兹道。朕祗膺靈命,撫遂羣生,言念亭育,無忘鍳寐,殷帝去網,庶踵前修,齊王捨牛,實符本志。 三年,詔曰:「有隋失馭,䘮亂𢎞多,民物凋殘,俗化踰侈,躭嗜之族,競逐㫖甘,屠宰之家,恣行刳殺,芻豢之畜,靡供肴核之資,胎夭之羣,莫遂蕃滋之性,傷財墮業,職此之由,●敓穿窬,因兹未息。禮曰: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非惟務在仁愛,蓋亦示之儉約,方域未寜,尤湏節制,凋弊之後,宜先蕃育,豈得恣彼貪暴,殘殄庶𩔖之生,遂循目前,不為經乆之慮。 又詔曰:「自隋室不綱,政刑荒廢,戍役煩重,師旅荐興,元元無辜,墮于塗炭,轉死溝壑,暴骨中原,宗黨淪亡,邑居散逸,墳壠靡託,營魂無歸。朕受命君臨,為民父母,率土之內,情均亭毒,一物失所,寢興軫慮,念兹道殣,義先弔恤,雖復久已頒下,普遣𦵏埋,猶恐吏不存心,収𦵏未盡,宜令州縣官司所在廵行,掩骼埋胔,必令周悉,使郵亭之次,無復遊魂,窀穸之下,各安所厝,姬文恵化,恩及枯骸,庶踵于前,此為非𩔖。 唐髙宗顯慶元年,詔曰:「為國之道,必崇簡恵,正家之義,允歸儉約,故知興替之本,得失之基,爰自六宮,刑于四海,既而西都之后,累葉驕奢,東漢之君,相繼滛侈,魏庭晉室,採擇無厭,水運倉積,𨕖納逾廣,節文既廢,怨曠滋深,糜費極多,流弊忘反。朕以寡薄,嗣奉瑤圖,臨馭八紘,亭育萬𩔖,向隅之念,每切于憂兢,納隍之心,實勞于夙夜,率由成訓,仰遵先㫖,即位之初,偹加寛貸,年老宫人,已令放出,椒掖之內,人數猶多,久離親族之歡,長供掃除之役,永年幽閉,良深矜憫,宜申兹大造,更量放出宮人」。 唐開元二十一年,詔曰:「獻嵗之吉,迎氣方始,教順天時,無違月令。所由長吏,可舉舊章。諸有藏伏孕育之物,蠢動生植之𩔖,慎無殺伐,致令夭傷」。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詔曰:「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而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將賞,為之加膳,將刑為之不舉,唯賞以春夏,刑以秋冬,見聖哲之用心,合天地而行事。今朕以切于禁暴,樂在勸能,其或秋後有功,不可待氷泮而行賞。春時有罪,不可俟霜降而加刑,漸向太平,方行古道。況賞不僣典,則立功者轉多,刑不濫施,則犯法者漸少。 周太祖廣順元年,詔曰:「淮南雖是殊邦,未通中國,近聞歉食,深所軫懐,天灾流行,分野代有,茍或閉糴,是豈愛人?彼之生靈,與此何異?宜申惻隠,用濟餱糧」。
20
增賦《唐白行簡文王𦵏枯骨賦》曰:骨雖無知𦵏以表德,展厚禮于九原,示深仁于萬國,恵加于鬼,則遊岱之魂有依,義感于人,故歸周之心不忒。原夫靈臺肇建,璧池是穿,宛彼枯骨,委兹窮泉,既靡覩其銘,誌曾莫知,夫嵗年西伯,乃色變,衋爾,涕流泫然,爰命從者,將收瘞焉,俾夫惻隱之心,因形骸而下,至于地升聞之德,隨精魄而上動于天徒。觀其年代超忽,英靈淪沒,土變豐肌,苔封朽骨,于是恵霑生死,澤及榮枯,遣奠有加于蘋藻,備物無闕于芻塗,幽壌始開,見佳城于白日,靈丘是啟,旋卜宅于青烏。且夫聖人哀死,君子表㣲,用之于國而上下忻戴,書之于史而載籍光輝,諸侯感而思服,百姓從而知歸,以之理人而人自化,以之奉天而天不違,故能掩骼敎行,送終義立,澤靡不浸,仁無不及,恩加師旅而同德數千,慶延子孫而卜代三十,且封比干之墓,惟德是欽䕶,信陵之冡,其仁未深,曷若㒺辨名氏,莫知古今,招亡散之魂,復于棺槨,収無主之骨,斂以衣衾,蓋所以感鬼神而動天地,豈止夫三分天下,而二者歸心? 王起下車泣罪人賦曰:「人惟有罪,罪實在予,將恤刑于荷校,遂責已而駐車,頋法令之未平,滋彰甚矣!儼冕旒而興念,涕泣,漣如始也,備羽衛而行因,廵狩而出,遇兹拘繫,將伏斧鑕,王乃止翠華,駐清蹕,恐法吏之苛暴,嗟行網之峻宻,稽鳯輦而惻隱,冄三愍褫帶而幽囚非一,于是降玉輅,下朱輪,議獄緩死,拖黻垂紳,出轅箱而欷歔交睫,顧桎梏而汍瀾,滿巾雖囹圄之中,自罹有國之典,恐羅網之內,時陷無辜之人。於戯!法議難逃,過亦有在,致狴牢未空之事,乃教化不明之罪,初猶掩抑,見天顔之慘悽,漸覺滂沱,濕袞衣之文彩,承顔熠熠,滿眼浪浪,情將同于肆眚,義有軼于納隍,是以顧盼悲泣,徘徊感傷,希聖㫖於方輿之間,必先一物,推睿情于圜扉之下,以及四方,故得法制備修,獄訟無怨,由衷而感于黎庶,自己而朂于億萬,涕洟猶在,宥物之義已彰,縲紲未收,率土之人,知勸行道而道斯逺矣,愛人而人亦懐之,何天網之自入,使皇情以興悲,蓋假其人為邦家之本,因其事為慈恵之資,不然何一降車而開二十世之業,一灑淚而成四百年之基,然後刑法永清,威懐逺播,是知夏后之得天下也,能恤人而引過。
21
行義
22
原君能制命為義」。 利物足以和義。《易》 以義制事仁義為巢。 修德立。義 可謂義主。 増禁民為非曰義。 義以為質。 義聲 寵義》魏《都賦》曰:「富仁寵義」。 義鬯義方,激而遐騖。《東京賦》 不私故人,《通鑑》:唐太宗時,濮州刺史龎相夀有罪免,上以其秦府舊人,欲復其官,因魏徵諫,上謂相夀曰:「我昔為一府主,今為天下主,不得獨私故人」。賜帛遣之。王環以不降而受賞。 仁贍以抗節而蒙褒。 張美以供奉而見疎。 馮道以敗國而被棄,俱周世宗事,出《通鑑總論》行禮。
23
原嘉㑹合禮 務行禮 親有禮。 老少,有禮。 率禮無違。 克岐克嶷 増淑慎爾,止不愆。于儀雝雝在宮,肅肅在廟。 禮儀卒度 率履不越動如節度漢光武》 以身率禮漢明帝 屈節下士唐太宗見,輒下拜。通鑑》:唐太宗以王珪為魏王泰師,令魏王見珪,輒先拜。 臨軒送之。《通鑑》:唐明皇開元中,姚崇、宋璟相繼為相,每進見,上輒為之起,去則臨軒送之。 對羣臣如賓客唐宣宗 遽索冠帶,《通鑑》:宋太祖嘗召竇儀草制至苑門,見帝岸幘,跣足而坐,因却立不進。帝遽索冠帶而後召入。由是對羣臣,未嘗不束帶。 旁求賢士,尊以賓禮明太祖對羣臣必正衣冠明太祖
24
帝孝一
25
増禮記坊記曰:「善則稱親,過則稱已,則民作孝」。 《論語》曰:慎終追逺,民德歸厚矣。 《孝經》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又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孝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譲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又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又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飬,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飬飬之至也」。 邢昺《正義》曰:《孝經援神契》云:天子孝曰就,言德被天下,澤及萬物,始終成就,榮其祖考也。原《白虎通》曰:王者孝道,至即萐蒲出庖廚,不搖自扇,于飲食清涼,助供飬也。
26
帝孝二
27
増書曰:「有鰥在下曰虞。舜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 又曰:「帝初于歴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慄,瞽瞍亦允若。 《中庸》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原帝王世紀》曰:「舜母早死,瞽瞍更娶生象,咸欲殺舜。舜能和諧,大杖則走,小杖則受。年二十以孝聞。 増《禮記》曰: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末,猶勿也。原,冄也。已進者,勿有所冄進也」。應曰:「諾」。然後退。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脫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冄飯亦冄飯,旬有二日乃間。 《冊府元龜》曰:漢髙祖居長安,太上皇思欲歸豐,髙祖乃更築城寺,市里如豐縣,號曰新豐,徙民以充實之。 《史記》袁盎𫝊曰:「漢文帝居代時,薄太后,嘗病三年,帝不交睫觧衣,湯藥非口所嘗弗進。 《冊府元龜》曰:漢明帝永平七年,皇太后隂氏䘮。帝性孝愛,追慕無已。十七年正月,當謁原陵,夜夢先帝、太后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遂率百官上陵。其日,降甘露于陵𣗳,帝令百官采取以薦,帝從席前伏御牀,視太后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 又曰:漢章帝母賈貴人生帝而明德馬,太后無子,明帝令太后飬之,后盡心撫育,勞悴過于所生,章帝亦孝性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芥之間。建初三年,帝饗士于南宮,因從太后周行掖庭池閣,仍閱隂太后舊時噐服,愴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及帝所御衣合五十篋,餘悉分布,諸王主及子孫在京師者各有差。 又曰:晉武帝太始四年,帝母文明王皇后喪,合𦵏崇陽陵,將遷祔,帝手疏后德行,命史官為哀冊。初居文帝喪,帝雖從漢魏之制,既𦵏釋服,而深衣素冠,降席撤膳。有司奏改服進膳,不許,必終禮而後復吉。 又曰:晉眀帝性至孝,𦵏元帝于建平陵,帝徒跣至陵所,又曰:後魏太武帝,明元帝長子也。帝生不逮,母宻太后,及有識,言則悲慟,哀感旁人,明元聞而喜,及明元不豫,衣不觧帶。 又曰:後魏孝文帝幼有至性,四嵗獻文,曾患癰,帝親吮膿五嵗,受禪悲泣不能自勝,獻文問之曰:「代親之感,內切于心」。 《梁書》曰:「武帝性淳孝,六嵗,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者三日,哭泣有過成人。及丁文帝憂,時為齊王諮議,隨府在荊鎮,以病聞,便投劾星馳,不復寢食,倍道就路,憤風驚浪,不暫停止。帝形容本壯,及至都,銷毀骨立,每哭輒嘔血數升,服內惟日食麥二溢,拜掃山陵,涕泗所灑,松草變色。 《冊府元龜》曰:隋髙祖初,仕後周,為大將軍。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 又曰:唐髙祖武德八年,羣臣食于御前,果有蒲桃,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帝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欲歸以遺母」。帝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帝性至孝,初𦵏貞元太后,時遇祁寒,跣行二十餘里,足皆流血,毀頓之極,哀感行路。有得時珍及諸方異膳,必先薦享而已方食。 又曰:唐太宗貞觀二年,帝以軍國無事,每日視膳于西宮。先是,帝在髫齔,太穆皇后于諸子之中,獨所鍾愛,自穆后寢疾,朝夕侍側,不觧衣冠,所進湯藥,必先嘗之,及丁穆后憂,毀瘠三年,杖而能起即位,後幸隴州,經慶善宮歔欷,謂侍臣曰:「此朕生處朕之胞,見在宫內,慈顔緬邈,無可復追生育之恩,不知何以上報?」因舉聲號慟,悲不自勝。 又曰:貞觀四年,髙祖不豫,帝廢朝,視藥膳于大安宮,尋有瘳,百寮稱慶。八年三月,髙祖讌于両儀殿,帝與文德皇后進御膳,並上服御衣物,皆珍寳竒異,又上珍寳巾,皇后執櫛理鬢,手自冠焉,因言至尊年髙,髪白都盡,帝與皇后皆流涕,蒸蒸就飬,一同家人禮,髙祖亦喜形于色。 又曰:貞觀十七年《唐髙祖實録》成,帝命禇遂良讀之于前,始讀至「帝初生祥瑞,遂感動流涕曰:「朕于今日富有四海,追思膝下,不可復得!」因悲不息,即令収卷。二十年,帝謂長孫無忌等曰:「今日吾之生日,俗云生日可嘉樂,于吾之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即追求侍飬,永不可得。仲由懐負米之恨,則吾情也」。因泣下數行,羣臣皆掩淚。 又曰:唐髙宗為皇太子,時太宗親征遼左,命太子監國,將發,太子悲啼數日,因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並許之,飛表奏事,自兹始也,每聞太宗親臨賊城,不踰百歩,中宵不寐,達旦銜涕,因上表曰:「願收雷霆之威,駐矢石之外,惴惴愚誠,敢以死請」。及師旋,太子從至并州,時太宗患癰,太子親吮之,扶輦歩從者數日,既至京師,太宗氣疾發動,乃于北闕餌藥,令太子總攝機務,每日聽政于東宫罷朝,復謁寢門視膳,不離左右。 又曰:貞觀二十三年,髙宗為太子,從幸翠㣲宫,太宗苦痢增劇,太子侍疾,旬日之間,髮有變白者,太宗泣曰:吾聞古之孝者惟文王,汝之孝敬過文王矣!」 又曰:唐文宗孝義天然,太皇太后居興慶宮,寳厯,太后居義安宮,皇太后居大內,時號「三宮」,開成中,正月望夜,帝于咸泰殿陳銀燭,奏《仙韶樂》,三宮太后俱集,奉觴獻夀,如家人禮,凡膳饈、珍果、貢奉三宫而後進御,帝嘗以宗廟祭噐朽,故不修,令郡縣有為漆噐,䖏精造以進,既而江南諸道以新祭噐,奏到,有司遽將呈貢,上斂容令陳于別殿,具衣冠而閱之,有頃,歔欷而退。 《宋史》曰:神宗天性孝友,初即位,尊曹皇后為太皇太后,宮曰慶夀,帝致極誠孝,所以承迎娛恱,無所不盡,從行登翫,每先后䇿掖,后亦慈愛天至,或退朝少晩,必自至屏扆間,親持膳飲食。帝元豐二年冬,疾甚,帝視疾寢門,衣不觧帶,旬日及崩,帝哀慕毀瘠,殆不勝喪。 宋孝宗本紀曰: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髙夀,亦無有及之者。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 《遼史》曰:太祖征烏爾古,聞皇太后不豫,一日馳六百里還,侍太后疾間,復還軍中。 《元史》曰:「仁宗不豫,英宗憂形于色,夜則焚香以泣曰:「至尊以仁慈御天下,庶績順成,四海清晏。今天降大厲,不如罰殛我身,使至尊永為民主。仁宗崩,帝哀毀過禮,素服寢于地,日歠一粥。 名山藏曰明宣宗宣德五年清明節,奉皇太后上陵,上櫜鞬導從歩掖過河。
28
帝孝三
29
増底豫。 觧憂。孟子曰: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又曰:「惟順于父母,可以觧憂。 萬國歡》 終身慕《孝經》曰: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孟子》曰:大孝終身慕父母。 進藥先嘗 𨕖馬親試嘗藥漢文帝事,詳帝孝二《南唐書》曰:「明皇自蜀還,御望賢宮 樓。肅宗望樓辟易,下馬趨進,冄拜稱賀,扶明皇升殿,𨕖飛龍御馬必先親試,然後進御」。。 必欲終禮,不忍為樂」。上晉武帝事下唐太宗,事俱詳帝孝二。 送殯,跣足。 侍疾髮變。上唐髙祖,事下唐髙宗,事俱詳帝孝二 納履入闕。 掖輦至宮,《冊府元龜》曰:唐貞觀十三年,帝謁獻陵,至小次,降輿,納履,入闕門,冄拜慟哭,禮畢,歩出司馬北門,泥行二百歩。 山堂《肆考》曰:宋髙宗𫝊位于太子,眘即駕之德夀宫,帝服袍履歩出祥曦門,冐雨,掖輦以行,及宫門弗止,上皇麾謝冄三,且令左右扶掖以還。 元日,朝㑹慶殿。 孟月,謁景靈宫。《山堂肆考》曰:宋仁宗欲于元日先上太后夀,乃受朝,太后不可,王曾奏曰:「陛下以孝奉母儀,太后以謙全國體,請如太后令」。帝不從。天聖五年春正月朔,率羣臣朝太后于㑹慶殿, ,宋神宗作十一殿于景靈宫,凡先朝御容皆迎入。元豐五年,詔嵗以四孟月朝獻于景靈宫。 周文侍膳之典。 漢髙獻夀之儀李輔國表 置酒未央宮。 上夀㑹慶殿,《通鑑》:唐太宗奉太上皇置酒未央宮,上皇命
ctextchar:8962
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帝奉觴上夀曰:「皆承陛下教誨,非臣智力所及」。殿上皆呼萬嵗 。《通鑑》:宋仁宗天聖五年正月朔,帝率羣臣上皇太后夀于㑹慶殿。
30
帝孝四
31
原克諧以孝。 永言孝思 永錫《爾𩔖》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𩔖」。 恭奉遺業。 夙夜敬止。《詩》曰:惟余小子,夙夜敬止。 昧爽定省,至孝惻隐。 仁孝能德。 舜大孝。 《禹致孝》 孝友聞于四方。 仁孝聞于天下。 不足觧憂!孟子曰:富有天下,不足觧憂。 不忍言政。 履,大舜之孝。 建武王之政 兼先聖之孝: 如家人之禮。 五日一朝。 三年不言。 不暇食粥 悲不能寐!真覺,悲不能寐。 仰見榱桷。 俯視几筵,視鏡奩而流涕。漢明帝詳帝,孝二。 為木主不自專武王 完廩 《營洛》邑,如武王意 烏集 蒲扇詳前 烏瑞臻 甘露降。 《至德要道》《孝經》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 天經地義《孝經》詳帝孝 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孝經》云:「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君子謂在上也。 至孝近乎王《禮》曰:「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 因親以教愛。《孝經》云: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由本以生教。《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民德歸厚。 置塞天地。 施無朝夕。曽子曰:夫孝者,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之期也。 大孝孔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博愛《孝經》曰: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莫遺《孝經》詳帝孝。一 不儉孟子曰:「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増陟降庭止《詩周頌》曰:「念兹皇考,陟降庭止」。言武王之孝,思念文王。常若見其陟降于庭也。 《紹庭上下》詩《周頌》,言成王思繼武王之事 止孝《大學》曰:「為人子止於孝」。。 《達孝》《中庸》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于田號泣。舜詳帝孝二。 天明地察《孝經》曰:「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孺慕。 問安侍膳。 孝性天至漢章帝 問安順色? 資孝𢎞風蘓頲睿宗哀冊 純孝至敬王縉明皇哀冊》 蒼雲出丘陵之上。貞觀會要曰:唐太宗入髙祖陵,悲號哭咽,有蒼雲吐于丘陵之上,俄而流布,天地晦冥,禮畢,風静雷止,天色開霽,咸以為孝感所致。 孝義天然。唐史》文宗 終身不違顔色。元史曰:仁宗事太后,終身不違顔色。 焚香夜泣元英宗,詳見帝孝二
32
御定淵鑑𩔖函卷五十
URN: ctp:ws20576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