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四十五

《卷四十五》[View] [Edit] [History]

·◎耶馬尼下》

1
《地球圖說》:亞利曼諸小國亦習中國文字,善文武,諸巧藝工吹、彈、唱,其英吉利女王之夫亦是國人也。昔本大國,今已分列阿士氐拉與波路西亞二國,外此又分裂許多小國,又別有四城,悉皆自主,但有大事,則分議協辦,勿得自專。地勢北方低陷,中央與南方皆山,土產五穀、葡萄酒、丹、參、煤炭、銀、銅、錫、磁器、玻璃、羊毛、布、鍾表。
2
地理備考》曰:亞裏曼國,又名曰爾馬尼亞,在歐羅巴州之中,其國土自北極出地四十五度三分起至五十五度止,經線自東二度三十分起至十八度止,東至不魯西亞、奧斯的裏、波羅尼、加拉哥維四國,西連佛蘭西、賀蘭、北爾日加三國,南接蘇益薩、意大裏二國暨地中海,北界北海與州中海、低那馬爾加國,長約二千四百裏,寬約二千二百裏,地面積方約三十三萬六千裏,煙戶一京三兆九億口,本國除北方各地或坦夷平陽,或荒砂澤隰外,其餘三方岡陵絡繹,河之至長者九,湖之至大者十二。地氣懸殊,中央東方皆尚溫和,西北嚴寒、潮濕、煙瘴,南方則稍和暖,峻嶺登眺,舒暢宜人,五穀、百果、花卉、鳥獸甚蕃,土產五金及各色寶石,黑白礬、硝、磺、硇、砂、磁、粉等。至於國主,或王公攝理,或設官宰治,變易不一。所奉教有三:一羅馬天主公教,一路得羅修教,一加爾威諾修教。國人奉羅馬天主公教者十分之七,奉路得羅修教者五分之二,奉加爾威諾修教者為數無幾。技藝精良,商賈雲集,緣本國昔多客民寄寓,每遇戰鬥,糾合相禦,戰後仍分歸各部,中間為羅馬國征服。唐德宗貞元中又為佛蘭西國所取,梁太祖乾化元年,亞裏曼國人始推立官拉多為君,自為一國,然君非世襲,由黎庶公立,每有各部豪酋,以勢力軍威,自立為君,紛紛滋亂。明英宗正統三年,為奧地裏加國所據,始定世代相傳。迨嘉慶十一年,佛蘭西國君那波良者,既攻入奧大利亞國,即更易前製,另立結盟章程。再越八載,當歐羅巴州軍興旁午之際,各國公使會集於維耶納地,議定亞裏曼諸國各守疆界,互相結盟,由此分為眾小國三十六。今則與奧地裏加、布魯西、賀蘭、大尼四國會同結盟,共為四十盟國,一切政事,會議辦理,每國各派公使一員,齊集於佛郎哥佛爾的地方,而奧地裏加國之公使恒為會議首領。再亞裏曼國之軍,有二者之分,一別額設兵丁,一則接應兵丁。道光二年,公同會議,凡結盟之國各按人數多寡出兵若幹,以備守禦,每百人出額兵一名,每二百人出接應兵丁一名,彼此聯絡,互相保護,軍分十二隊,隊則多寡不同,通共約有兵丁三十萬零三千四百餘名,其統領之元帥乃各國會議推舉者也,盡係陸營,並無水師。
3
其一巴威耶拉國。長一千一百四十裏,寬八百四十裏,地面積方四萬零四百裏,煙戶四百零七萬口,應出兵丁三萬五千六百名,地居南方,王位曆代傳男。
4
其二瓦爾敦巴國。長五百裏,寬三百六十裏,地面積方九千六百裏,煙戶一百五十二萬口,應出兵丁一萬三千九百五十五名,地居南方,王位曆代傳男。
5
其三亞諾威爾國。長八百七十裏,寬五百四十裏,地面積方一萬九千一百六十裏,煙戶一百五十五萬口,應出兵丁一萬三千零五十四名,地居北方,王位曆代傳男。
6
其四薩克索尼國。長五百裏,寬三百裏,地面積方九千三百八十裏,煙戶一百四十萬口,應出兵丁一萬二千名,地居中央,王位曆代傳男。
7
其五巴敦國。長七百裏,寬三百四十裏,地面積方七千五百四十裏,煙戶一百一十三萬口,應出兵丁一萬名,地居南方,公爵世襲。
8
其六挨塞國。長三百二十裏,寬二百裏,地面積方五千三百五十裏,煙戶七十萬口,應出兵丁六千一百九十五名,地居中央,公爵世襲,男女皆得臨禦,惟以長幼為序。
9
其七加塞爾國。長四百裏,寬二百五十裏,地面積方五千六百六十裏,煙戶五十九萬二千口,應出兵丁五千六百七十九名,地居中央,公爵世襲,未滿十八歲不得即位,或母後或至戚暫為居攝,俟其成立,然後反版。
10
其八威馬爾國。土地版圖迫近鄰國,或四面環繞,或兩相間攝以致四散距隔,彼此不相聯屬,故不能定其長寬裏數,總計地面積方約有一千八百二十裏,煙戶一十二萬二千口,應出兵丁二千一百名,地居中央,公爵世襲。
11
其九厄斯乖零國。長四百裏,寬二百八十裏,地面積方六千四百六十裏,煙戶四十三萬一千口,應出兵丁三千五百八十名,地居北方,公爵世襲。
12
其十厄斯德勒利地斯國。長一百八十裏,寬一百裏,地面積方九百九十裏,煙戶七萬七千口,應出兵丁七百十七名,地居北方,公爵世襲。
13
其十一美塞內英國。約數十裏,爵如伯,戶二萬一千,公會應出兵二百,都城曰烘不爾厄。
14
其十二那搔國。長二百二十裏,寬一百五十裏,地面積方二千七百九十裏,煙戶三十三萬七千口,應出兵丁三千名,地居中央,公爵世襲。
15
其十三布倫瑞克國。地不相連,或在布魯西亞國之內,或在亞諾威爾國之內,總計地面積方約有一千九百六十裏,煙戶二十四萬二千口,應出兵丁二千名,地居北方,公爵世襲。
16
其十四薩克撒各布爾厄額達國。地不連屬,錯落別國疆域之中,總計地面積方約有二千二百裏,煙戶十四萬五千口,應出兵丁一千三百九十四名,地居中央,公爵世襲。
17
其十五薩克撒梅寧認國。長五百裏,寬一百二十裏,地面積方一千二百裏,煙戶十三萬口,應出兵丁一千二百六十八名,地居中央,公爵世襲。
18
其十六亞爾敦布爾厄國。乃合三處共一國,總計地面積方約六百九十裏,煙戶十萬零七千口,應出兵丁一千零二十六名,地居中央,公爵世襲。
19
其十七德搔國。地不相聯,錯落別國疆域之中,總計地面積方約有四百六十裏,煙戶五萬六千口,應出兵丁五百二十九名,地居北方,公爵世襲。
20
其十八伯爾尼布國。土地版圖錯落布魯西亞國疆域之中,分上下二處,總計地面積方約有四百三十裏,煙戶三萬八千口,應出兵丁三百七十名,地居北方,公爵世襲。
21
其十九咯敦國。地不相聯,分為四幅,二在黑裏巴河之左,二在黑裏巴河之右,總計地面積方約有四百裏,煙戶三萬四千口,應出兵丁三百二十四名,地居北方,公爵世襲。
22
其二十咯勒斯國。長七十裏,寬五十裏,地面積方一百九十裏,煙戶二萬五千口,應出兵丁二百名,地居中央,侯爵世襲。
23
其二十一意土給利斯國。原與羅奔斯的音同為一國,道光五年分而為二,本國地面積方約有二百七十裏,煙戶三萬口,應出兵丁二百八十名,地居中央,侯爵世襲。
24
其二十二羅奔斯的音國。自分域之後,地面積方約有三百二十裏,煙戶二萬七千五百口,應出兵丁二百六十名,地居中央,侯爵世襲。
25
其二十三厄盧德耳斯達國。長九十裏,寬七十裏,地面積方五百七十裏,煙戶五萬七千口,應出兵丁五百三十九名,地居中央,侯爵世襲。
26
其二十四厄孫德耳沙森國。長一百二十裏,寬六十裏,地面積方四百九十裏,煙戶四萬八千口,應出兵丁四百五十一名,侯爵世襲。
27
其二十五德的摩爾國。長一百二十裏,寬一百裏,地面積方五百七十裏,煙戶七萬六千口,應出兵丁六百九十一名,地居北方,侯爵世襲。
28
其二十六饒問布爾厄國。長八十裏,寬三十裏,地面積方二百七十裏,煙戶二萬六千口,應出兵丁二百四十名,地居北方,侯爵世襲。
29
其二十七瓦爾德各國。長百二十裏,寬八十裏,地面積方六百裏,煙戶五萬四千口,應出兵丁五百十八名,地居中央,侯爵世襲。
30
其二十八昔麻認國。長一百二十裏,寬七十裏,地面積方五百五十裏,煙戶三萬八千口,應出兵丁三百五十六名,地居南方,侯爵世襲。
31
其二十九挨深認國。長八十裏,寬三十裏,地面積方一百五十裏,煙戶一萬五千口,應出兵丁一百四十五名,地居南方,侯爵世襲。
32
其三十列支敦士敦國。長六十裏,寬三十裏,地面積方一百八十裏,煙戶六千口,應出兵丁五十五名,地居南方,侯爵世襲。
33
其三十一挨塞烘布爾厄國。分為二區,一名其不爾厄,一名美塞內英,不相聯絡,總計地面積方約有一百八十裏,煙戶二萬一千口,應出兵丁二百名,地居中央,伯爵世襲按美塞內英重見存參
34
其三十二弗郎克佛爾的國。地不相聯,總計地面積方約有一百四十裏,煙戶五萬四千口,應出兵丁四百七十五名,地居中央,不設君位,民間自推官長八十五員理事。
35
其三十三布來每國。四方境土皆為亞諾威爾國環繞,地面積方約一百裏,煙戶五萬口,應出兵丁四百八十五名,地居北方,不設君位,黎庶自立官長治事。
36
其三十四昂布爾厄國。地不相聯,總計地面積方約有一百七十裏,煙戶十四萬八千口,應出兵丁二百九十八名,地居北方,不設君位,民間自立官長理事。
37
其三十五盧卑各國。地不相聯,總計地面積方約有一百五十裏,煙戶四萬六千口,應出兵丁四百零六名,地居北方,不設君位,庶民自立官長治事。
38
其三十六尼發深國。四方境土皆在科爾敦布爾厄環繞,總計地面積方約有十二裏,煙戶二千八百五十九口,應出兵丁二十八名,地居北方,不設君位,庶民自立官長以治事。
39
各國內通商衝繁之地,海邊大馬頭四處,內地大埠九處。
40
《外國史略》曰:日耳曼,蠻族也,其疆為東國、陂路斯兩國據其大半,然尚有小國屬日耳曼者,風俗話音均同,其俗身體高大,發黃眼藍,耐冷不耐熱,畏渴好戰,善牧牲畜,喜射獵,不農不工,付之奴婢,女習勞苦,男反安坐熊皮飲酒賭博,產業蕩盡,則自賣為奴,勇者為頭目,然國有危難,不避死亡,婦女亦勇於赴敵,男女恥苟合,將戰則公擇首領,歡呼賀之,戰息複舊,不相統屬,以日月山嶺為神而崇敬之,戰必先禱以詛敵。漢武帝元光年,侵羅馬,為羅馬所敗。漢哀帝時,羅馬築城於來尼河,以逼侵日耳曼,日耳曼或降或亡,其後複糾合種類,力攻羅馬國,幾及四百年。是時中國交界之匈奴等,遊牧於其郊,盡驅日耳曼種類遷於他國,散處佛蘭西、英吉利、是班牙、亞非利加各海邊。宋元徽間,羅馬都陷,日耳曼之民萃焉。蓋歐羅巴之民,半係日耳曼之族,在本國者無幾,尚守古教,而猛性常存,散處佛蘭西者,已進天主新教。唐元和八年,日耳曼之裔,複在佛國潛起募兵,自成一國,沒後諸子各分其地,而路得威號第一王,於唐武宗會昌年間,創立國基,始有日耳曼之號。羅馬國廢,日耳曼之君仍其名號,雖各部皆有本酋五爵操權,而國王能得民心,自強政治以彈壓其下,但與羅馬教皇積釁,因募兵前往意大裏國,又欲據猶太國救世主所葬之墓,自領大軍與回族死戰,壯民多亡,其教主遂乘勢弄權。南宋鹹淳七年,有賢君出,立新例,令百姓遷善,雖向為盜竊者俱許為良民,否則殺無赦。明永樂年間,國君複集會各教主辨論,名聞海外。後國分為十部,各部皆有君爵。正德十四年,是班亞君即位,使使來脅從天主新教,禁止耶穌本教,日耳曼百姓不從。萬曆四十五年,老教新教之民互相攻伐,三十年不息,兵火之餘,遍地荒蕪,而瑞丁、佛蘭西、是班亞三國又來侵伐,日耳曼君乃盟國人於郊外,令兩教之人任意拜上帝、救主耶穌,外求成於三國,時順治四年也。後日,國又屢與佛蘭西、土耳其兩國肇釁,其東國之君本日耳曼舊所兼攝,其君歿後無嗣,各國相爭,以分其地,其國王女內招百姓為國家出力,外與意大裏國和親,遂獲勝,國乃定。當佛蘭西國大變,日耳曼民欲匡救其災,卒為所敗。嘉慶十年,日耳曼國奉事佛蘭西,佛君盡變其國政,又創立他姓以主其國。嘉慶十七年,國人逐之,各部相結,自為一國,隨時會商國事,遂為海外不侵不叛之邦。
41
日耳曼地內有東國並陂路斯所屬之地,方圓萬一千四百三十八方裏,居民四千萬,國內有王四位,大侯八位,侯九位,小酋十一位,別有城四座,事皆自主,各邦如之,計三十八處,與中國之土司無異,二十五年之內,居民增至千萬丁。其國南連意大裏、瑞丁等國,北及州中海大尼國巴得海隅,東及峨羅斯東國,西連佛蘭西,南方有高山,北地悉平坦,其最長之河曰來尼河,由瑞士國流出北向最為廣大,由日耳曼國過荷蘭入北海,多惱河由西流東向,阿得河在陂路斯國,伏流地中入巴得海隅,益北江西流入北海,其北方最高之峰三百五十丈,南方之山高千二百丈,天氣冷,多鬆,中央天氣溫熱,多橡,多羊,西方產葡萄,最美。北方產牛馬,新開運河甚長,其水道高於海百二十八丈,費銀四百八十六萬圓。北方居民聰明,有膽略,英國原民悉由此去。其語音為西洋之官話,若荷蘭、瑞丁、大尼並英吉利之話,皆如之。凡各國所未見之書惟日耳曼人能讀之,百姓共三分,一曰上下五爵,一曰良民,一曰農夫。上爵之中有公侯,受地者也。居民崇耶穌本教者千六百萬,其餘崇天主新教者二十五萬,皆猶太人也。在南方有邑一千零八所,北方之邑千三百一十一所。
42
除東國、陂路斯國各據之地,所有日耳曼列盟會各國共計方圓四千五百裏,居民千六百五十六萬八千,農務興焉。出五穀,善牧,畜羊之多甲於他國,馬牛豕次之。林廣而密,多木料,運出者由撒孫山來。有銀礦,每年價約八十九萬六千圓,金礦每年約四萬二千七十斤,銀二百二十九萬六千圓,亦出銅、白鉛、鐵、錫。日耳曼國多儒,敬教勸學,為西方之最,今將列國地方列於左:
43
一拜焉列國。於陳朝文帝年間進天主教,後地益廣,與佛國合。南宋淳熙間始立君,為其國始祖,累世執天主新教,與東國結盟,且欲滅老教。近日與佛蘭西約和以擊東國,背前好焉,由是為日耳曼列國之害。佛蘭西那破裏穩王時封拜焉之君為王,益以地,自嘉慶九年後,拜焉遂為日耳曼內大國,執天主新教,然其君愛民勤政,有名海外,計公帑銀千六百二萬一千三百圓,公費千五百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圓,存庫者八十二萬六千圓,國之欠項七千四百七十七萬圓。其地廣袤千三百九十八裏,居民四百四十一萬,近河之地多豐,近山之地多磽,多惱河亙其間,買尼江濱,葡萄所產也。多野獸,產卑酒,外國人好飲之。產五穀、麻、煙,作各項玩器,而不能造布匹、絲、緞,國分八郡二百三十一邑,都城曰閔金,宮殿炫耀,亦設肄業院,各士雲集。尼林山係古城,居民四萬六千九百口,大半執正教。奧布古邑,居民三萬。威得布,居民二萬六千。已埽,居民一萬。林布,居民二萬二千。班山,居民二萬。弗地,居民萬五千,多猶太人。各處設大學院三間,中院七間,小院十八間,公學五千零五十一間。百姓頗聰明,國事悉聽鄉紳會議,君惟拱手而已,國中二十歲者多為兵,計三萬五千丁。
44
一威丁山列國。在拜焉之西,亦古地也,其君悉本諸侯,不以國務為重,故兵疊侵之。嘉慶九年,其君與佛君波那穩王盟,封為王,實為佛國附庸,然頗藉佛蘭西權勢,鄉紳會議,聽其號令。其山最高之峰二百二十丈,產銅、鐵,微有銀,林多鬆,各木料皆浮來尼河以至荷蘭國,耕地在多惱河下,五穀不甚豐,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是以民多就食於外。其地廣袤二百六十二裏,居民百六十八萬,每年入公帑銀千六百零五萬圓,出千六百三萬四千圓,存留萬五千五百圓,國之欠項千二百六十六萬四千圓。邑百三十二座,居民百八萬七千名。崇天主老教,民樸實勤勞,即移居他處,亦善積財,百姓運出木料、五穀、牲畜、煙、油、綿、布、麻布價值八百萬圓,田產之價約一萬萬圓,牲畜千五百萬隻。學館多在大學院,有從外國來學者。其國都曰突押,居民三萬八千。烏林,居民萬四千六百。律嶺,居民萬一千五百。國有六大臣,俱不得自專,惟聽五爵鄉紳定議,每三年一次集會,以商國事。
45
一撒孫列國。在日耳曼中央,齊朝年間,其國日強,屢降他國,常駕小舟,駛至英國,璩其民,海外畏之。唐時佛蘭西大甲利王募兵伐之,大勝,強令奉天主教,百姓與佛國人習久,聲音俱同,始知農務,遂辟荒地,建鄉邑,土田豐盛,其君遂於日耳曼之間創國,居民頗聰明,明成化十七年,有賢士曰路得,幼習耶穌教,貧乏不能自存,及冠,得聖書,遂棄俗入道,伏處三年,虔禱耶穌,後才思日進,以其道為教師,遂赴羅馬國與教皇議論旋國,後遂宣言教皇之謬,切勸各國去教皇異端,值新君踐位,召路得詢其教本末,路得遂將聖書翻譯日耳曼語,令民讀之,乃興崇正道,於是,路得之名揚海外,羅馬教皇之徒憾之。
46
日耳曼各國之中,以撒孫國君為正教之首,第國分則勢微,康熙間,撒孫君仍崇天主新教,受王爵國於陂蘭地,自此兩國結釁,與瑞丁等國戰多年,撒孫遂受佛蘭西君陂那裏穩王之封,使募各屬國兵與陂蘭合,迨波那裏穩王敗後,撒孫國遂將其地讓給陂路斯國,國地日蹙,廣袤僅二百七十二裏,居民百七十二萬,國帑每年收五百萬圓,費用銀四百九十七萬圓,缺銀九萬八千五百圓,國之欠項銀千一百一十七萬圓。南方多山,益比河出焉。廣約百丈,地雖不甚豐,其民能竭力,故物產亦盛,田萬一千頃,鬆林八千頃,葡萄八十頃,羊毛極細,所製造者,每年約二百萬圓。河內產珍珠,礦價每年約銀百五十萬圓,所造之洋青,價約三十萬圓,多運至中國。黃銅約六千石,黃銅線約二千石,馬口鐵湯匙每年約三百六十萬件。造各項磁器者六萬人,磁器之妙,甲於海外。織匠二千五百名,織大彩緞、麻布,每年約值三百萬圓,大呢甚細,出花布。大小學院不勝數,女多美色,男帶歡容,皆樸實端正。國分四部,其都城曰得信,居民八萬口,其大埠在益比河。又立悉邑,居民五萬口,學士千二百名,四方商旅雲集。金匿邑,居民二萬二千,工製造。非山邑,諸民萬二千口,多事礦務。王操大權,有要務,則五爵士民會議而後行。軍士一萬三千七百丁。
47
一漢那爾列國。北及北海,西連荷蘭,東南界陂路斯國。民性勇,與日耳曼多肇釁,康熙四十八年,屢與佛蘭西國交戰,後為佛君所據,未幾,還其地,部落四散無統屬,道光十七年,英國王之亞弟君其國,兩國分矣。此地廣袤六百九十四裏,居民男八十五萬,女八十六萬。國帑所入每年約六百五十六萬圓,所出五百五十八萬圓,國之欠項千七百三十一萬八千圓,存庫項九十八萬圓。其地大半沙漠,獨河邊豐田,西方有山,出礦銀、銅、白鉛、等,每年價不上二十萬圓。民務農通商,頗聰明。設學院,崇耶穌本教,其都城居民二萬九千。額丁音,居民萬二千,內多交士。呂尼部,居民萬一千,軍士萬九千。
48
歐羅巴各國,惟日耳曼國四分五裂,各自稱王立國,亦有未受王號而專製一方者,隨在有之,威丁山之西與佛蘭西交界之巴丁部,廣袤方圓二百七十六裏,居民百二十九萬,歲入帑銀四百五十九萬二千圓,所出銀四百五十三萬八千圓,庫內存留銀五萬四千圓。地瀕來尼河,山水大佳,夏月,異國來遊覽者,車馬不絕。產葡萄、栗、杏、桃等。居民造自鳴鍾,每年十萬件,造金銀玩物甲於海外。其都曰甲利安城,居民二萬三千五百。曼林城,居民二萬。害得山城,居民萬三千五百。設肄業院,耶穌正教之士爭赴之。
49
黑信國,在日耳曼中,廣袤方圓百八十二裏,居民七十四萬七千四百口,其地分四部,歲入帑三百六萬五百圓,出帑三百二十五萬八千二百圓,缺十八萬七千七百圓,國之欠項百二十六萬圓,其都城曰加悉。黑信所屬侯地,廣袤方圓百五十三裏,居民八十一萬九千六百口,入公帑銀三百九十萬圓,所出如之,國之欠項二百十一萬圓。地分十一郡:擔城,居民二萬九千口,國都在焉。買匿城最堅固,居民四萬五千口。阿丁布部,在日耳曼之西,與荷蘭交界,廣袤百一十四裏,居民二十七萬三千,地大半沙漠,鮮物產,每年入公帑銀八十五萬圓,所用如之。鹿信布部,本荷蘭地,廣袤八十九裏,居民三十八萬九千,地豐盛。默林布治林部,在巴得海隅,廣袤二百八十八裏,居民四十九萬口,每年入國帑銀百三十五萬圓,所出如之,國之欠項五百五十萬圓,其地多沙漠,產五穀,通貿易。默林布士地勒部,廣袤方圓四十九裏,居民八十九萬六千口,每年入公帑銀三十八萬八千五百圓,所費如之,此沙漠之地,土產微。撒孫圍馬部,在日耳曼中間,廣袤六十七裏,居民二十五萬,國帑銀五十五萬五千圓,所出之費六十萬圓,缺四萬五千圓,公欠項三百四十萬六千圓。居民最聰明,其土君好學,能納賢敬士。
50
右所言皆大侯之地,另有小酋地列於左:合石老布部,廣袤方圓百八十六裏,居民四十九萬七千口,每年入公帑百三十七萬圓,所出如之。那掃部,廣袤八十七裏,居民三十九萬七千口,每年入公帑銀一百零三萬四千圓,所出如之,國之欠項百七十萬圓,此最美之土,產嘉果及各美物。報寧衰地,廣袤方圓六十九裏,居民二十五萬六千口,入公帑百四十三萬八千圓,國之欠項六百九十三萬九千圓,上上邑也,出礦,民樸實。撒孫買寧,地四十三裏,居民十五萬口。撒孫哥布,地三十四裏,居民十四萬。撒孫亞丁布,地二十四裏,居民十二萬。此二地在日耳曼中,居民繁多,勤勞營生,執正教。安哈第埽,地十五裏,居民六萬二千。安哈賓布,地十四裏,居民四萬七千。安哈哥丁,地十二裏,居民四萬。又有五爵之地:瓦得,地二十二裏。立比,地二十二裏。悉馬林,地十七裏。路突城,地十六裏。孫得好,地十五裏。來西,地十五裏。少布,地七裏。古來西,地六裏。希西,地五裏。黑幸,地四裏。光石,地三裏。皆微小,不足比數。
51
另有通商各城邑,能自操權,不服王化者,如含布城,在日耳曼西北,距益比河不遠,列市通商,為日耳曼莫大之交易,日漸興旺,其居民善積財帛,與各地貿易,一年所進船約三千隻。三年前,其邑災,殿閣宮室皆火,今複建,比前更美,所屬地七裏,居民十五萬,每年入公帑銀二百四十七萬圓,所出者二百五十八萬圓,欠公項銀千二百萬圓。北閔城,在威悉河,亦通商,亦到中國貿易,居民六萬五千,每年入公帑銀六十萬八千圓,出五十九萬七千圓,存銀萬一千圓,欠項銀二百三萬圓。呂必,古城地,生意甚微,居民五萬,入公帑銀二十九萬圓,出銀二十八萬圓,存銀萬九千三百圓,欠公項銀百二十四萬圓。凡弗,亦大邑也,在買尼沿河,為最要之地,居民六萬五千,日耳曼各君調兵護守,亦派公使會統辦各國之事。以上日耳曼各地,在海外各國,未有分裂如此之多者,國小而迫,各私其地。自日耳曼被鄰國所侵,國內諸侯,多與敵為奸,往往召外盜,久之各自為主,且在各國界立關收餉,大礙通商。近日,陂路斯國因約其列君除內地之關,隻在交界納餉,由是,通商始盛,所用之綿花至二十五萬石,線紗四十萬石,絲、緞、綢等貨,所運入者四千四百石,運出者八千九百石。所運出之麻布,價三百八十九萬圓,統計運入之貨實過於運出。餉亦綦重,君民均獲益焉。道光二十年,所進陂路斯等國之船共六千隻,所出者五千九百隻,此足以知日耳曼之通商廣大。各國雖散處,而各海島頗懷聯絡,各擇賢士以議各國之事,若有戰陣,各地募兵合為一軍,以俟防禦,共兵三十萬三千五百,此內步兵二十二萬八千餘,騎兵四萬餘,炮手二萬餘,炮五百七十六門。各國境與佛蘭西相向之地,築三堅城,列國之軍士,相為護守。
52
《瀛環誌略》曰:日耳曼界內江河最長者為來因河,自南而北,轉西至嗹國界入西海,河濱土脈腴潤,產蒲桃最良,沿河多名山古跡。多惱河,亦大水,在界內橫流如帶,北方則易北河,其名水也。北方之民多強健,淳良好學術,南方奢侈,醉飽無遠圖,西南一帶,勤苦謀生,力作不倦,界內列侯皆大小國,婚媾往來,用敵體禮,會盟雖眾,蠻觸不免,遇大敵而心力不齊,難於製勝,幸維也納歃盟之後,佛郎西止戈保境,未發難端,或亦恐眾怒之難犯也。
URN: ctp:ws24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