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六

《卷六》[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雲南通志卷六
3
城池附闗哨津梁 郵傳
4
郡縣之有城池,所以定民志,壯國威,蓋勇夫重閉之義。《易》稱「設險,《詩》美完城」,良有以也我。
5
世宗憲皇帝
6
令各直省守土諸臣,修濬城隍,滇處邊徼,控制百蠻,邇年疆圉,式廓桑土,綢繆益謹,於藩籬捍衛之防,或創建,或增修金湯,稱孔固焉,又相其道里衝繁阨塞之區,置郵傳以宣達政令,限雄闗以嚴譏,出入,通津渡以利濟,往來規制亦綦密矣,唯在保障,得人斯惠,威逺被此維屏,維翰所以奠鴻基於不拔也歟?志城、池闗、哨、郵傳津梁附焉。
7
雲南府昆明縣,附郭
8
雲南府城舊有故址,云創自莊蹻至唐䝉氏,改築柘東城,明洪武十五年,重築磚城,周九里三分,髙二丈九尺二寸,設六門,上皆有樓,大東門曰咸和樓,曰殷春,小東門曰敷澤樓曰璧光,南門曰麗正,樓曰近日,大西門曰寳成,樓曰拓邊,小西門曰威逺樓曰康阜,北門曰拱辰樓,曰眺京,居南門西偏者為鐘樓,環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闗跨衢市之隘。萬厯四十八年,巡按御史潘濬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以來,凡有頽壊,兵題請動支鹽税修葺,康熙二十年,因大 攻圍吳逆,傾圮重修。
9
富民縣城舊建天馬山之陽,明、萬厯間,屢遷始定,於大河橋北築土城,崇禎十三年,知縣王孫齊改築磚城,周二里,髙二丈八。本朝康熙十年,知縣髙一品增修,歲久傾圮。雍正 年,知縣楊體乾重修有池。
10
宜良縣城舊為守禦所,明洪武二十四年築磚城,周四里,髙一丈三尺。𢎞治十二年,都指揮方略重修,増本朝裁所歸縣,遂為縣城。康熙五十年,知縣徐琳 修,繼因地震傾圮。雍正九年,知縣朱干捐修無池。
11
羅次縣城舊無城,明天啓間始築土城,後圮周。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徐吳錦重築。 二里,髙一丈二尺。四十八年,知縣謝曾祚建城樓。雍正六年,知縣王忠武重修四圍,垣墻無池。
12
晉寧州城舊有外城,周七里,隋刺史梁毘築內城名陽城,堡䝉氏築,歲久盡圯。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熊𢎞重築土城。𢎞治十二年,知州喻敬復即古城址築土墻。萬厯三年,巡撫王凝檄知州劉儲改築磚城,周四里,髙一丈八尺,明末,流寇攻䧟雲。本朝康熈六年,署州王業厚重修。三十年,知州李 龍新建東西南三樓,重修北樓有池。
13
呈貢縣城漢有舊城,久廢。宋時,大理髙智昇遣土官伽宗築土城名伽宗城,明洪武十年,知縣揭官保遷築三台,山之陽,仍為土城。天啟間,知縣周夢禩改築磚城周二里,旋經流寇拆毁,今存舊址,無城池。
14
安寧州城舊有守禦所城,在今州南。明洪武二十四年,千户朱夀築,後圯。萬厯三年,知州姚繼先築磚城於今地,即以舊北門為南門,周五里,有竒,髙二丈二尺,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髙鉁重修。雍正九年,知州楊若椿增修東北,依螳螂川為池,其二面無池。
15
祿豐縣城舊有上城,元至正十二年築。明萬歴三十五年,燬於土賊阿克。四十年,知縣向兆麟改築磚,城周三里,髙一丈六尺年。本朝康熙九年,知縣郭廸階重修四城樓五十一 ,知縣劉自唐增修四圍垜口,西倚河東南北新濬池。雍正十一年,知縣陳齊庶築䕶城堤。
16
昆陽州城舊無城。明正徳四年,州同。陳暘始倚月山,築土城。崇禎七年,巡按御史姜思睿、守道楊文岳遷築磚城於長松山前,周二里,髙一丈八尺,旋為流寇。屠平,仍遷舊治,無城池。
17
易門縣城明洪武二十四年築磚城,周二里三分,為本朝康熙七年合邑士民捐修,引河水池
18
嵩明州城舊無城,明𢎞治九年,知州黄澄原始築土城,後圯。隆慶二年,巡撫陳大賓檄知州羅頌改築磚城,周三里三分修。本朝雍正七年,知州安鼎和重 無池。
19
曲靖府南寧縣。附郭
20
曲靖府城明洪武二十年,築磚城,周六里三分,髙三丈,設四門:東曰樂耕,南曰來薰,西曰勝峯,北曰迎恩。増二敵樓於城北,明末,沙賊流冦先後焚燬 。本朝康熙二年,總督卞三元、巡撫袁懋功委員重修。五十一年,地震復圮,總兵楊鯤、同府縣官重修,隨又傾圮。雍正四年,巡撫管總督事鄂爾泰、總督管巡撫事楊名時修題,請照修理省會城垣之例,動公項銀,委員重 , 新建四城樓無池
21
霑益州城舊為交水縣,有城久廢。明天啟二年,巡撫閔洪、學撽叅將尹啟易,於舊縣北重築磚城,周二里八分,有竒,髙一大九尺年,本朝順治十六年遷霑益州治於此,康熈五十二 地震傾圯。雍正八年,知州汪無限重修無池。
22
陸凉州城舊為陸凉衛,明洪武三十一年築磚城,周六里,髙二丈六尺 本朝裁衛歸州,移州治於此,歲久傾圮。雍正七年,知州吳恩正重修,改建南城樓於西南隅。十二年,知州呉柄增修無池、馬龍州城舊有土城,明萬歴三十九年,知州張鑑改築磚城,周三里九分,髙二丈,有竒 ,本朝康熈五十二年,地震傾圮,雍正三年,知州黄士傑重修新建四城樓無池
23
羅平州城舊有土城,明萬厯十五年,署知州黄宇,改築磚城,周二里五分,髙一丈八尺, 。本朝康熙四年,知州王鴻勲重修,三十八年,知州張含章重建城樓,四圍,皆引河水為池。
24
尋甸州城舊為府。明成化十五年,知府屈伸築。土城在今州北一里,嘉靖六年,為土酋安銓所破。十二年,知府劉秉仁遷於今地,築磚城周三里,髙一丈九尺, 。本朝康熙八年改為州,即為州城。三十一年,知州黄肇新重建東、北二城樓。五十二年地震,女墻盡圯,知州李月枝重修東西二面,引澗水為池,南北無池。
25
平彝縣城舊為平彝衛,明𢎞治七年,自厄勒村移衛於此,築磚城周二里,有竒,髙一丈二尺,天啟二年為賊所焚。三年,巡撫閔洪學檄叅將袁善重修。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改設縣治,三十八年,知縣任中宜重修四城樓,無池。
26
宣威州城舊為霑益州。明洪武十六年築土城。永樂元年改築石城,周三里三分,髙二丈。 。本朝順治十六年移霑益州治於交水,此城為尋霑營遊擊駐防,後漸傾圮。康熙四十年,遊擊俞懋德重建四城樓。雍正五年設宣威州,治無池。
27
臨安府建水州。附郭
28
臨安府城舊有土城,明洪武二十年,宣寧侯金朝興,檄指揮萬中拓地,改築磚城,周六里,髙二丈七尺,設四門:東曰迎暉,南曰阜安,西曰清逺,北曰永貞,東南為鐘樓。成化十六年,兵備道何純重修,後經,流寇拆毁重。本朝康熙四年,知府曹得爵。七年知州李澦,先後 ,修並鐘鼓樓西樓南樓及炮臺十座。雍正五年,總兵楊天縱、知府栗爾璋、知州祝宏增修。十三年,知府石去浮増修城樓,由東北及西南有池,正東及東南無池。
29
石屏州城舊無城。明成化十六年,知州蔣彝因民居設四門。嘉靖三十年始築土城,周四里三分。萬厯二十四年,知州蕭廷對因舊城重修東、南兩門。天啟五年,攝州事。通判顧慶,恩州人,左江道副使陳鑑改築磚城三。本朝康熙六年,知州劉維世重建四樓,歲久傾圮。 十二年,知州徐印祖重修。雍正四年,知州龍為霖修葺四圍,城墻並東、西北三門,城樓有池。
30
阿迷州城舊無城。明正統間,知州張安始築土城,嘉靖四年分巡道傅尚文拓築。萬厯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吳應琦改築石城,周三里,後因流寇拆毁 。本朝康熙九年,知州王民皥重修,雍正八年,知州毛振翧増修城樓垜口無池。
31
寧州城州治。舊在浪廣。元至正間遷今地。明嘉靖十一年築土城,崇禎十三年分守道程楷改築磚。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五尺,無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嚴敬重修, 池。
32
通海縣城舊為守禦所明。洪武十五年,指揮陳鏞築土城。二十四年指揮儲傑改築磚城,周二里,髙一丈七尺十。本朝康熙八年,裁所歸縣,遂移縣治於此五。 六年,知縣髙鍈重修有池。河西縣城舊有城在螺髻山下,今縣南三里。明成化間,知縣朱光正遷今地,因民居設南北二樓,無垣墻。萬厯四十年築土城,崇禎六年,署知縣周莫儀改築石城,周二里三分,髙丈餘,無池。嶍峨縣城舊有城,在今縣東北二里。明正徳六年,知縣胡淮遷今地築土城,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邵元善建四樓,崇禎三年改築磚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二尺,歲久城樓盡圯。 本朝雍正七年署知縣蔣斆淳重建四樓無池。
33
䝉自縣城舊無城,明成化二十年,縣丞陳溥始築土城,歲久傾圮。萬厯四十三年,邑人鹽運使尹廷俊捐貲改築石城,周四里三分,髙一丈七尺有竒。 本朝雍正八年,知縣王廷諍重修無池、澂江府河陽縣附郭
34
澂江府城舊建於繡毬山上。明正徳十三年,知府童璽遷金蓮山麓,築土城,嘉靖二十年,知府周朝俛復遷舊址。隆慶五年,知府徐可久始遷舞鳯山麓,築磚城周五里三分,髙一丈九尺,設四門,歲久漸圯,知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縣李丕垣重修,乾隆元年, 府來謙鳴修建四門鼓樓並垜口一百八十一座,舊有池。
35
江川縣城舊有土城,在今縣南四里。明崇禎七年,巡按姜思睿遷於舊江川驛,檄知縣王惠卿築磚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二尺,有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張鍾重修 池。
36
新興州城舊無城,明正德二年,知府何子竒始築土城。萬歴六年,知州張于京改築磚城,周三里有竒,髙二丈四尺,後漸傾圯垜。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州任中宐重修,增 口有池。
37
路南州城舊無城。明成化間,知州魯厚始於通衢建敵樓四座。𢎞治間,知州龔浩因樓以築土城,後圯。隆慶六年,知州易龍見重築,周二里有竒,髙一丈一尺。萬厯四十八年,知州馬鳴陽重修。 本朝雍正七年,知州楊化元増修。十一年,知府來謙、鳴重修完固有池。
38
武定府和曲州。附郭
39
武定府城舊為土司治,有城在五鳯山之東。明嘉靖間,改土設流。隆慶四年,巡撫陳大賓、巡按劉翾檄知府劉宗寅遷於獅山之麓,築石城,周四里三分,髙二丈,設四門:東曰迎曦,南曰阜民,西曰靖逺,北曰德潤。崇禎間,知府盧懋鼎重修正。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府王清賢増修四城樓。雍 七年,水壞城垣百餘丈,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重修無池。
40
元謀縣城舊無城。明萬厯三十二年,知縣于文蔚始築土城。天啟二年,知縣齊以政改築磚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八尺十。本朝康熙十一年,知縣李旭白建南北二城樓五。 二年,地震傾圮,知縣王𢎞任重修無池。
41
祿勸州城明初,改土設流築土城,後圮。萬厯七年,知州何守拙重築,周一里有竒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孟以恂修東城樓。五十二年,知州石得恒修南、北二城樓。雍正八年,知州張坦重修四圍,垣牆無池。
42
廣西府:
43
廣西府城舊為土司,治無城,明成化十四年,改土設流,知府賀勲始築土城。隆慶五年,知府戴時雍改築磚城,周四里有竒,髙一丈八尺,設四門:東曰拱化,南曰清波,西曰獻瑞,北曰擁祥,明末,沙賊焚燬焉。本朝康熙三年,知府萬裕祚同屬州重修,且加髙 。二十四年,知府髙起龍増修,三十一年,地震傾圮。雍正八年,知府周埰重修四圍,垣牆二百餘丈,並東、西南三門,城樓無池。
44
師宗州城舊有土城,明萬厯二十八年,知州夏久安重修。四十年,知州袁國藩拓築,崇禎七年改築石城,周二里三分,明末,沙賊拆毁垜。本朝康熙十三年,知州韓維一因舊址壘石立 口無池。彌勒州城舊為八甸村,無城。明𢎞治三年,州同梁伋始築土城。隆慶六年,知州楊階拓築。崇禎七年,知州魏起龍改築石城,周二里三分,髙二丈。十五年,知州趙焯改築北門四丈,拓五步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呉永緒重修,雍正十一年,知州張景澍増建城樓垜牆,無池。
45
邱北城舊為維摩州,地同。本朝雍正九年設師宗州,同分駐十年州。 王緯卜築土城於舊州南十五里之歹馬坡,無池。
46
廣南府:
47
廣南府城舊有城久廢,明洪武十九年建棑柵,周四里,西南設二門 。本朝雍正十年,巡撫張允隨委員估勘建築磚城,周四里九分,髙一丈六尺八寸,有池。
48
土富州城。舊無城建。本朝雍正十年,巡撫張允隨委員估勘 ,築磚城,周三里四分,髙一丈六尺八寸。東北無池,西南以大溪為池。
49
元江府:
50
元江府城元大德間,那中築土城周九里,髙二丈壘,石為四門, 本朝順治十六年,大兵因收復焚燬。十八年,改土設流知府劉勇、副將王君瑞重修。雍正七年,改築磚城,設四門:東曰霞蔚,南曰匯江、西曰寳曜,北曰望龍,樓櫓悉備,又設來青文、□利民三便門。十三年,知府胡承璘補築城基無池、新平縣城舊為平甸鄉無城,明萬厯十九年,知縣李先芬始築土城,在今縣西五里。崇禎七年,知縣秦元惠遷今地築石城,周一里九分,髙一丈八尺,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於城南接築土城,周一里二分,以駐新嶍營兵,號為新城。雍正十年,巡撫張允隨委員估修舊城,増髙三尺,新城易以石,腳髙三尺,又於新城東拓六十丈,包過舊城之東門,以與舊城相接,無池
51
開化府文山縣。附郭
52
開化府城舊無城土。本朝初設府,康熙七年,知府劉訢始築 城,覆木為簷,樓櫓悉備。周四里三分,以盤龍河為池。
53
鎮沅府:
54
鎮沅府城舊為土府。有土城,周三里三分重。本朝雍正五年改。土設流知府佟世廕。 修無池。恩樂縣城舊為土司治。有磚城,周一里三分五,本朝雍正四年改土設流為恩樂縣治。 年知縣宫爾勸重修無池。
55
東川府會澤縣。附郭
56
東川府城舊𨽻四川,有土城,知本朝康熙三十七年改土設流。三十九年, 府王永璽重築,後漸傾題圮。雍正四年,改𨽻雲南。九年,總督鄂爾泰、巡撫張允隨 請委知府崔乃鏞改築石城,周三里九分,有竒設四門:東曰綏寧,南曰□甸,西曰豐昌,北曰羅烏,水洞砲臺、樓櫓悉備,無池。
57
昭通府恩安縣。附郭
58
昭通府城舊名烏䝉,𨽻四川為土府治,有土城巡。本朝雍正五年,改𨽻雲南,設流官十年, 撫張允隨里題請於龍洞山之陽,委知府徐德裕築磚城,周四 九分,髙一丈七尺。設四門:東曰撫鎮,南曰敉寧,西曰濟川,北曰趣馬。水洞包臺,樓櫓悉備,引渠為池。
59
鎮雄州城。舊為府,𨽻四川,為土司,治有土城撫。本朝雍正六年改為州,𨽻雲南。九年巡 。張允隨分題,請委知州李至。築磚城,周三里,八 ,髙一丈三尺,樓櫓水洞,悉備無池。
60
永善縣城舊屬烏䝉地,無城,隨本朝雍正六年設縣治,九年巡撫張允 題請委知縣杜思賢築土城,周二里六分,髙一丈二尺,無池。
61
大闗城舊屬烏䝉,地無城府,本朝雍正九年,設府同知,分駐建木城於 北二百里之雄魁腦。十一年,巡撫張允隨委糧儲道黄士傑相度地勢,定議建石城於雄魁腦南,十里之養馬壩,有險可憑,而水源足恃城基,周一里九分,詳見大闗石城碑記》。
62
魯甸城舊屬烏䝉地,無城,隨本朝雍正九年,移府通判,分駐巡撫張允 ,委員估勘,建築土城,周二里一分髙一丈,無池。
63
普洱府:
64
普洱府城舊屬元江府。有土城,設府治巡撫張允隨。 本朝雍正七年,改題請修築磚城,周四里二分,髙一大一尺,設四門,束曰朝陽,南曰懷逺,西曰宣威,北曰拱極,並建四城樓,無池。攸樂城。舊屬元江府,無城。隨本朝雍正七年設府同知,分駐巡撫張允 題請築土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二尺,設四門,建四樓無池。
65
思茅城舊屬車里宣慰司,無城,隨本朝雍正七年移府通判分駐。巡撫張允 題請築土城,周二里,髙一丈二尺,設四門,建四樓,無池。
66
大理府太和縣,附郭
67
大理府城一名紫城,即漢葉榆縣故地。明洪武十五年指揮周能重築磚城。十六年,都督馮誠拓而廣之,周十二里,髙二丈五尺,設四門:東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蒼山,北曰安逺。敵樓十五舖,舍三十九。城上四陲置角樓,後角樓廢二。本朝康熙初,知府萬邦和重修,復將垜口并三為 。三十一年,提督諾穆圖、知縣張泰交重建四城樓。雍正八年,知縣羅忻重修有池。
68
趙州城舊無城,明𢎞治二年,分巡道林俊始築土城,周三里,髙一丈三尺,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陳士昻修南北城樓。雍正八年,知州史增重修有池。
69
雲南縣城舊為洱海衛。明洪武十九年築磚城,周四里三分,髙二丈三尺 。本朝裁衛歸縣,遂為縣城。康熙七年,知縣王請度重修有池。
70
鄧川州城舊因水患,屢遷。明崇禎十三年,移州治於鄧川驛。知州敖浤貞築土城,周三里八分,髙一丈五尺。震本朝雍正九年知州施 重修有池。
71
浪穹縣城舊無城。明萬厯三年,知縣李之一始築土城,周二里三分,髙一丈一尺。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攝縣事,通判黄元治増修,歲久傾圯。雍正八年,知縣張坦重修無池。
72
賓川州城舊無城,明𢎞治七年築。磚城,周四里三分,髙一丈五尺,無池。雲龍州城舊州治在江外三七之地。明萬厯四十八年,知州周憲章築土城,崇禎間,知州錢以敬遷於雒。馬井即今州治,無城池。
73
彌渡城屬趙州,地舊無城,明崇禎十年,䝉化知府朱統璲築土城,周二里,因近河屢遭衝決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署知州張倫至,濬河築堤,始免水患。雍正七年,移本府通判分駐。
74
楚雄府楚雄縣,附郭
75
楚雄府城舊有城築於爨,蠻宋段氏時,髙明量重築,在今府西北二里。明洪武十六年,都督袁義謂南山髙峻近郭,據以臨城,是資敵也,因繪圖以上,奏請拓之,御筆一抹,適當其巔,遂遷今地,築磚城周七里,有竒,髙二丈五尺,設六門:東曰平山,南曰廣運,西曰德勝,北曰永鎮,東南曰德化,西南曰仁福,上皆有樓,後漸傾圯。隆慶二年,分巡道任維均重修。萬厯二十八年,東南圮兵備道孟醇增修。崇禎五年,同知竇敬禹增髙三尺。十五年,沙賊圍城,金滄道楊畏知建敵臺十五座堅守,民賴以全。 ,本朝康熙五年,總兵馬寧、知府史光鑑重修。十九年,地震傾圯。雍正四年,知府李玉鋐捐築四圍土牆,上覆以磚。八年,知府儲之盤、知縣方廷英重修有池
76
鎮南州城舊無城。明𢎞治間,土同知叚梓潼保始築土城。嘉靖四十年,知州區元晉增修,歲久傾圯。隆慶二年,知州黄袍重築。萬厯四十三年,知州尹為憲改築磚城,周三里,髙二丈。明末,沙賊焚燬,分守道丁繼善、重修知本朝康熙八年署知州,卞廷松增修。四十年 州,陳元建南門樓無池。南安州城舊無城,明萬歴十五年攝縣事。通判梅友篁始築土城。崇禎五年,野賊破城,巡按御史姜思睿本題請改築石城,周三里,髙一丈六尺,後漸傾圮。 朝。康熙八年,知州米璋增修。五十一年,知州張倫至重修無池。
77
定逺縣城明洪武二十二年築土城,成化間改築磚城。周一里三分,髙一丈餘,明末傾圮。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縣田元愷重修,雍正十年,知縣唐世梁增修有池。
78
廣通縣城舊無城。明萬厯四十五年,巡按毛堪檄知縣蕭惟馨築磚城,周三里,髙一丈八尺。天啟元年,知縣劉之範增修明末流寇,燬城樓年。本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張京奎、重修康熙二十三 土巡檢楊士龍、蘇顯仁捐貲續修有池。
79
黑井城舊無城。明崇禎七年,黔國公沐天波委叅隨婁大任監造。石城周一里,今圯。依山帶水家自為衛,南北要隘設柵
80
琅井城舊無城,築土垣隅,本朝康熙元年,提舉簡髙,始建門樓於四。 年久漸圯,雍正三年,提舉汪士進重修。
81
姚安府姚州。附郭
82
姚安府城唐景雲元年,御史李知古築土城,明洪武二十一年,指揮戴都改築磚城。嘉靖七年,兵備道周崇義築月城於南門外。八年,知府王鼎重修。三十九年,知府楊日贊於南闗外加築土城,萬歴間,分守道李忠臣經營上議於巡按潘濬,檄知州楊之彬増築,較舊拓而大之,周五里三分,髙三丈五尺,設四門,建南門樓西南角樓修。本朝康熙八年,知府商永傑土同知髙奣映重 ,引蜻蛉河為池大姚縣城明洪武二十八年,築土城,永樂元年,干户洪鈞施宥,改築磚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三尺,後圯。萬厯四十五年,知縣謝于教重修,仍於南門外築土月城,惟南門一面有池。
83
永昌府保山縣,附郭
84
永昌府城唐䝉氏皮羅閤築土城。元至元十五年,都元帥段阿慶重築。明洪武十五年,指揮王真増修。十六年,為逆酋思倫所夷。十八年,指揮李觀改築磚城,且於太保山絶巘為子城。二十八年,指揮胡淵拓西城羅太保山於城內周一十三里有竒,東南北三隅,髙二丈二尺,西省三之一設八門,東曰昇陽,南曰鎮南,西南曰龍泉、曰安定,西曰永鎮,西北曰仁夀,北曰通華,東北曰拱北鎮、南拱北二門外復建子城,旁闢二小門,各門皆建樓,人周圍建角樓砲樓,鐘樓鼓樓。嘉靖二十八年,兵備道韓廷偉重築西城,増髙五尺,東南北有濠,日久沙壅,指揮曹宗岱重鑿。萬厯二十八年,兵備道華存禮又修濬之,西即山壑為池,後經兵燹,城郭樓櫓盡圯,陳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總兵周化鳯、知府羅綸、知縣 奕同修,五十六年知縣冉琪重修。
85
騰越州城舊無城。明正統十年,兵部侍郎楊寧征麓川駐此,始築騰衝司土城。十三年,兵部侍郎侯璡改築磚城,周七里三分,髙二丈五尺。嘉靖二十九年,兵備道郭春震始鑿池,其西北磔石以通山泉知。本朝康熙五年 州王律重修。
86
永平縣城明洪武十九年,指揮雷嵩立木為柵,跨銀龍江之上。二十六年指揮,時瑀改築磚城,周三里三分,髙二丈,有池。先是,江流貫城,南有水洞,每值水涸,竊盜乗以出入。萬厯間,兵備道華存禮濬東西濠為河,改水分流城外,會於城南,砌塞水洞為牆。
87
鶴慶府:
88
鶴慶府城舊有土城。宋段氏築。元末圯。明洪武十五年復舊址列棑柵。永樂元年,指揮李成甃以磚石,形制卑隘。嘉靖二十四年,知府周集拓地重築磚,城周五里五分,髙二丈二尺。設四門:東曰迎旭,南曰威逺,西曰望庚,北曰鎮逺,上皆有樓。北門月城即舊守禦所城。萬厯二十八年知府祁汝東更闢一門於西偏,以便民雍。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總兵林葵、知府盧崇義同修。 正七年,總兵南天祥、知府姚應鶴重修。有池,南通青龍潭。西北通西龍潭,東合流入漾工江。
89
劒川州城舊無城,明𢎞治間,知州李文始築土城,地震傾圯。崇禎十五年,知州林明輔改築磚城,周三里三分,髙一丈六尺。知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州張國卿重修,雍正七年 州李毓元增修有池、維西城舊屬麗江,無城鄂。本朝雍正六年移府通判分駐。八年,總督 爾泰 題請委通判陳權築土城,周二里七分,有竒設四門。
90
中甸城舊屬麗江,無城總。本朝雍正六年設劒川州州判分駐。八年, 督鄂爾泰 題請委署劒川州知州湯涵、州判辜文元築土城,周二里,設四門。
91
阿墩子城舊屬麗江,無城防。本朝雍正八年設兵駐 ,築土城。浪滄江城舊屬麗江,無城防。本朝雍正八年設兵駐 ,築土城。其宗喇普城舊屬麗江,無城防。本朝雍正八年設兵駐 ,築土城。奔子欄格城舊屬麗江,無城防。本朝雍正八年設兵駐 築土城。順寧府
92
順寧府城舊為土府,有土城在鳯山東南,至明改土設流。萬厯二十八年,知府余懋學改築磚城,就鳯山為髙下,周五里八分,髙三丈,設四門:東曰朝天,南曰慶雲,西曰永定,北曰隆昌。 。本朝康熙三年,知府米璁建四城樓。雍正二年,知府范溥重修無池。
93
雲州城舊為土州,地無城,至明改土設流。萬厯三十一年,知州劉秉爚築磚城,周三里七分,髙一丈六尺,有池。今城池漸失其舊。
94
永北府:
95
永北府城舊為北勝州。明洪武二十五年指揮。王佐築石城,周五里三分,髙一丈六尺。設四門:東曰迎旭,南曰來薰,西曰揚輝,北曰拱極。正德間,地震,傾圯兵備,道平世用重修 。本朝康熙五年,士民重修。三十六年,總兵馬聲、知州胡挺松増修,三十七年,升為府,遂為府城。雍正六年,知府馮光裕重修有池。
96
麗江府:
97
麗江府城舊為土府,無城巡,本朝雍正元年,改土設流,總督髙其倬 撫楊名時 ,題請築土城,下基以石,上覆以瓦,周四里,髙一丈,設四門,東曰向日,南曰迎恩,西曰服逺,北曰拱極,上皆有樓,又别為小西門,以便民,無池。
98
䝉化府。
99
䝉化府城明洪武二十三年,築磚城,周五里三分,髙二丈三尺有奇,設四門:東曰忠武,南曰迎薰,西曰威逺,北曰拱辰,上皆有樓,同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同知陳文成重修,三十六年 ,知蔣旭増修有池。
100
景東府:
101
景東府城舊為上府,無城,至明改土設流之。本朝康熙十五年,始築土城於舊衛城。 南周一里,設四門,上皆有樓,歲久漸圯。乾隆元年,掌印同知徐樹閎修築東北角城垣四十餘丈,週圍俱蓋□瓦,增建四門,城樓、砲臺、無池。
102
闗哨
103
雲南府:
104
昆明縣附郭 重闗在城東四里、金馬闗在城東十里金馬山麓,舊有城,元梁王築,久圯。范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總督 承勲重修,今廢碧雞闗在城西三十里碧雞山北兩山,如扄一線通道,為迤西諸郡門户、髙坡哨在城東十里、兩旦石哨在城東十五里、白石崖哨在城東六十里闗、索嶺哨在城東八十里、灰窰哨在城東八十里、黄土坡哨在城西六十里,一碗水哨在城西八十里、普吉哨在城北二十里、桃園哨在城北三十里、響水哨在城北四十里、雙橋哨在城北四十里、半個箐哨在城北七十里、太平哨在城北七十里十里坡哨在城北八十里。馬喇唎哨在城北九十里、富民縣。 啞口哨在城南二十里,赴省城要路。羊圈哨在城西十里,羅次大路。響地哨在城西三十里。石闗哨在城北十里。武定大路。宜良縣。 青山哨在城東十五里,陸凉要路逃軍箐哨在城東南三十里路南要路。黄草舖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澂江要路。靖安哨在城西北十里赴省要路。羅次縣。 煉象闗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介安寧、禄豐之間,明崇禎十六年,建石城扼守現,設土巡檢、魯家哨在城東二十三里,今名華家哨、灰坡哨在城東二十八里、溪、木嶺哨在城東三十五里、新興哨在城東四十里、九岳坪哨在城東四十五里、響水哨在城東五十里、水口哨在城南二十里、吉家哨在城南三十五里,闗索嶺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接禄豐界、排樓山哨在煉象闗東八里迤西通衢、清水溝哨在煉象闗東、楊老人哨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即乾海子哨,迤西通衢、石門哨在煉象闗西五里、新哨在煉象闗西,即松林哨、梅、水、井哨。 下灣哨二哨,俱在煉象關西。梅子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和曲界。百花山哨在城北三十里,通武定路。青山哨在城東北五里。晉寧州 秧田冲哨在城南三里、石子坡哨在城南十里、小闗山哨在城東北三十五里。呈貢縣太平闗在城南二十五里,為臨澂孔道。七甸哨在城東三十里。黄土坡哨在城東南三十里。腳步哨在城東南三十里。保安哨在城東北三十里。安寧州。 東安哨在城東五里髙梘槽哨在城東二十里。西寧哨在城西五里。平定哨在城四二十五里。游得哨在城西三十里。青龍哨在城西四十里。長坡哨在城西四十五里西山哨在城西北五里禄豐縣。 老鴉闗在城東南七十里,為迤西要路,舊設巡檢久裁、南平闗在城西二十里,上接廣通蘭谷闗,現設巡檢、黄土坡哨在城東五里、杉松坡哨在黄土坡哨東四里、塔灣哨在杉松哨東八里、石門哨在塔灣哨東八里、三家哨在城南九十里,係從禄脿,過老鴉闗要口,箐深林密,行旅不通,惟鄉民出入、小灣哨在城西六里、大灣哨在小灣哨西五里、背隂哨在大灣哨西十三里、倒馬坑哨在背隂哨西六里,接廣通界、羅、次橋哨在城北三里、廟山哨在羅次橋哨北二十里,濫泥箐哨在廟山哨北十二里,接廣通界、昆陽州。 鐵爐闗在城南三十里,詳見新興州、石子闗哨在城東南十里。石闗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河西哨在城北二十里。平定哨城北四十五里。易門縣。 黄土坡哨在城東二十里。廟兒山哨在城東三十里。永靖哨在城西十五里乾海子哨在城西四十里亮山哨在城西五十里逐賊哨在城西六十里新添哨在城西八十里黑松林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楊海哨在城北七十五里石門哨在城北八十里習溪嶺哨在城北二百里嵩明州。 兔兒闗在城西五十里,舊設土巡檢,今裁。河口哨在城東三十五里乾海子哨在城東五十里,接尋甸界。大山哨在城南三十里。新哨在城南三十五里楊林驛。梅子箐哨在城南六十里。白土坡哨在城南七十里馬鞍山哨在城南七十里,接宜良界。小哨在城西南五十里。大哨在城西南六十里白巖在城西六十里,接昆明界。張保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尋甸界梁王山哨在城北四十里竹箐口哨在城北四十里巖峰窩哨在城北六十里稗子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接尋甸界、白草竜哨在城東北三十里,接尋甸界。
105
曲靖府:
106
南寧縣附郭 三岔闗在城西十五里、白水闗在城東北八十里曲靖衛哨在城東十里,今屬縣華山哨在城南六十里,舊越州南越州哨在城南七十里,舊越州東長寧哨在城西十五里吳家坡哨在城北三十里一碗水哨在城北四十里石灰窰哨在城北五十里乾海子哨在城北六十里七里。橋哨在城北六十里松韶哨在城北八十里松林哨在城北八十里,亂石坡哨在城北一百里分水嶺哨在城東北六十里乾溝哨在城東北六十里、霑益州阿幢橋闗在城南五里,舊設巡檢久裁、松韶闗在城北七十里。舊設巡檢,久裁獨樹哨在城東十里小哨在城北十五里、煙堆哨在城北二十里、永安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陸凉州。 曾家坡闗在城東八十里,一名曾伽婆闗、天生闗在城南八十里、木容闗在城西十五里、石嘴、頭闗在城北三十里望城哨在城南二十里、清水溝哨在城南四十里栗樹林哨在城南五十里法俄哨在城南六十里馬龍州。 分水闗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即魯伽婆嶺黑泥哨在城東十里。大海哨在城東十八里。紅軍哨在城東十八里。響水哨在城東二十五里。越州哨在城南十里。舊名長坡哨。小哨在城南十七里。蛇橋灣哨在城南二十二里。丫巴哨在城南二十八里烏龍箐哨在城南三十里,即箐口大哨。青石坡哨在城南三十五里。白塔哨在城南四十里。梨園哨在城南四十五里。羅平州。 石磴哨在城西南二十里腊塊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永安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偏頭哨在城西南五十里以上,俱赴省大路乾河哨在城北二十里黑泥哨在城北三十里圓峯哨在城北四十里清平哨在城北五十五里海石凹哨在城北七十里法郎哨在城北八十五里越羅哨在城北九十五里。以上,俱赴府大路。尋甸州。 木密闗在城西南。易隆驛即舊木密所城八叉闗在城北八十里,明嘉靖間立,建有官㕔哨房,今改為哨闗索嶺哨在城東南六十里楊良哨在城東南七十里娑羅灣哨在城東南八十里啞口哨在城東南八十里、黑土坡哨在城南十里、清水溝哨在城南三十里八里哨在城南八十里納地哨在城南一百里花箐哨在城西南二十五里鐵池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賊母箐哨在城西南五十里猪街子哨在城西南八十里桑樹林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戀三坡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朝綱哨在城西南一百七十里永平哨在城西六十里、馬戛哨在城西七十里三。塌髙哨城西一百五十里達木勒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倘坦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海橋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綱都哨在城西二百里革木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海尾哨在城西北五十里束塞浦哨在城西北七十里塊戛哨在城西北二百里柳樹哨在城北三十里束革哨在城北三十五里八叉哨在城北八十里魯納哨在城東北五十里平彝縣。 玉真觀哨在城東五里宣威闗哨在城東十三里滇南勝境哨在城東十五里揚威堡哨在城西七里乾橋坪哨在城西十二里營盤山哨在城西十五里山。梨果哨在城西二十里土地坡哨在城西三十里響水哨在城西三十五里、梅子崖哨在城西三十八里、棠梨灣哨在城西四十三里獨樹哨在城西四十八里宣威州。 宣威闗在城西門外,即今西闗,可渡闗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可渡河之南,明洪武初,建有小城,環山距河,為滇門户、竜山哨在城南三十五里、陡山哨在城北五十里、馬鞍山哨在城北七十里,分水嶺哨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107
臨安府:
108
建水州附郭 箐口闗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沙壩哨在城東五里。乾溝哨在城東十五里。沙劄哨在城東二十里。南莊哨在城東二十五里。定寧哨在城東三十里,接阿迷州界。乾龍井哨在城東南二十五里。馬料河哨在城東南三十五里。麥冲哨在城東南四十五里。娑羅莊哨在城東南五十五里。相見坡哨在城東南六十五里黄草壩哨在城東南八十里。個舊哨在城南十五里大坡、丫口哨在城南三十里。七科樹哨在城南五十里,接䝉自界。、白水河哨在城西南十五里馬鞍山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接納樓界。將臺哨在城西十里。謝家灣哨在城西二十里,接石屏界。三轉灣哨在城東北十五里黄土坡哨在城東北六十里。阿卜闗哨在城東北七十里石子坡哨在城東北八十里。野馬川哨在城東北九十里青花堡哨在城東北一百里雙山哨在城東北一百一十里香木橋哨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曲江哨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接通海界石屏州。 寳秀闗在城西三十里,地接元江,現設巡檢,修冲闗在城東四十里,赴府大路,修冲哨在城東四十五里,接建水界,一碗水哨在城南一百七十里,接建水界、團山營哨在城西二十里、寳秀哨在城西四十里、白牙旦哨在城北十五里、杉木箐哨在城北六十里、龍朋里哨在城北七十里、黄草壩哨在城北一百里、阿迷州。 東山闗在城東三十里,舊設巡檢久裁阿寳闗在城西六十五里木棲黑哨在城東十五里東山哨在城東三十里馬者哨在城東五十里亂石哨在城南十里木朵黑哨在城南十五里攀枝花哨在城南二十里佐納山哨在城南二十五里鎮蠻哨在城南三十里鐵驢坡哨在城南三十五里大莊寨哨在城南四十里阿竜古哨在城南四十里波黑哨在城南五十里賈移哨在城南五十里雷公哨在城南五十里紅果哨在城南六十里阿豆馬哨在城南七十三里中坡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太平哨在城西十里棠栗哨在城西十里新興哨在城西三十里長坡哨在城西四十里三轉灣哨在城西四十里多衣哨在城西五十里安邊哨在城西六十里,羊餂土哨在城西八十五里沙扎哨在城西九十里丫口哨在城西北三十里,觀音硐哨在城西北七十里,巖內有石如觀音像,故名、深溝哨在城北十五里寧州。 甸苴闗在城西北三十五里。守城哨在州治前井哨在城東二十五里。黑箐哨在城西二十里。義廣哨在城西三十里,一名定安哨,接通海界。路納哨在城西北二十里。梅子哨在城北四十里,一名紅土坡哨。石巖哨在城北五十里螺螄哨在城北五十里通海縣。 寧海闗在城東十里。建通闗在城南二十里。沙壩哨在城南十五里。儲家哨在城南十五里。建通闗哨在城南二十里。溫塘哨在城西南六里。火家哨在城西南三十里。新哨在城東北二十里。河西縣。 曲陀陽闗在城北三十五里,路當新嶍之衝,其陽頗平,其隂甚險,元人立闗以拒諸蠻,久裁、水塘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杉木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清水河哨在城北二十五里嶍峨縣。 老魯闗在城西三十里,通元江要隘、伽羅闗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興衣闗在城西北,現設巡檢、七甸哨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大亞泥哨在城西一百三十里笻舊哨在城西北五十里、黒泥哨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撒喇溝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䝉自縣倘甸闗在城西北七十里、法果哨在城東三十里、松林哨在城南二十里一碗水哨在城南五十里、烏谷哨在城西南七十里、白沙溝哨在城西五十里個舊哨在城西五十里水、龍井哨在城西六十里鎮逺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水漿哨在城西北四十里芭蕉哨在城西北六十里雷公哨在城北四十
109
澂江府:
110
河陽縣附郭 東闗在城西北十五里、中闗在城西北二十里、西闗在城西北三十里、東溪哨在城東十五里、深溝哨在城東十五里、豐溝哨在城東二十里七。佛哨在城東四十里、小闗哨在城西十五里,盤石哨在城西北八里、杉松哨在城東北三十里、蒿子箐哨在城東北四十里,舊陽宗縣東二十五里者底哨在舊陽宗縣南二十五里、梁王哨在舊陽宗縣西十五里江川縣。 闗嶺闗在城北二十里。海門哨在城南二十里。尖山哨在城西二十五里。乾海子哨在城西三十里。靖安哨在城北十五里,一名永靖哨。阿五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新興州 刺桐闗在城北四十二里,鐵爐闗在城北四十九里,據峻嶺,俯深谷,舊多林木,易藏奸宄,號稱險阻,明設巡檢,今裁嶺上為昆陽地,嶺下為新興地石梯哨在城東南十五里、石闗哨在城南二十四里、南安哨在城西南三十里、寧來哨在城西南四十七里,接嶍峨界、麻栗塘哨在城西北二十里,螞蝗箐哨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水槽山哨在城西北五十里,路南州。 革泥闗在城東南八十里,交彌勒界。新哨在城東南五十里。母丈矣哨在城東南七十里。拖白哨在城南九十里。金家哨在城西南二十里。來龍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莫革哨在城西南五十里。北山哨在城西北二十里。土官哨在城北十五里。青山哨在城北六十里、清水哨在城東北四十里。紅果哨在城東北五十里。
111
武定府:
112
和曲州附郭 小甸闗在城東南七十二里小營闗在城南二十七里油榨闗在城西北五十里龍街闗在城西北八十里石門闗在城西北三百六十里金沙江邊一碗水哨在城南四十里白花山哨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接羅次界。弭安哨在城西南五十里黑箐哨在城西南七十里。海子哨在城西南九十里。趙普官哨在城西南一百里。大眼子哨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七排哨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接禄豐界小勒品哨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馬堡哨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羊街子哨在城西南二百里賴子哨在城西南三百里敲梆哨在城西南三百六十里,接廣通界馬鞍山哨在城西七十里、黄土坡哨在城西九十七里。以赤郎哨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接元謀界古柏哨在城西北二十里石蠟塔哨在城西北八十四里鷂鶯哨在城北三十里木希革哨在城北五十里元謀縣。 望城闗在城東二十里。清溪哨在城東十五里。南號哨在城南十五里。猛令哨在城西四十里。烏山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接大姚界。常山哨在城西北九十里。太平哨在城東北七十里。祿勸州 雄闗在城西南三里。頭哨。 二哨。 三哨俱在城東一百里
113
廣西府:
114
法徒哨在城東二十里。阿矣哨在城東三十里。大明哨在城東三十五里。竜客哨在城東四十里。永寧哨在城東四十里。足馬哨在城東四十里得冲哨在城東四十里邱矣哨在城東五十里威逺哨在城東五十里木革哨在城東六十里永安哨在城東八十里阿達哨在城東南六十里鎮南哨在城南三十五里,接彌勒界煙光哨在城西五里黄泥哨在城西十里赤喜哨在城西十五里山怒哨在城西二十里沙土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撒普哨在城西二十五里圭羅哨在城西三十里納伱則哨在城西三十五里麻子哨在城西四十里威寧哨在城西四十五里阿魯里哨在城西北十里腳冊哨在城西北三十里,宗覽哨在城西北四十里,平沙哨在城北二十里接師宗界,方擺哨在城東北三十里,師宗州。 興隆哨在城南四十里。額勒哨在城南四十里。普得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板橋哨在城西南四十里。木舌革哨在城西十五里。揑龍哨在城西二十五里。阿古哨在城西三十五里。鴨子塘哨在城西四十里。竜濶哨在城西四十里。長坡哨在城西七十里矣維哨在城西八十里矣馬哨在城西九十里。彌勒州。 揑沼闗在城西南二百二十里通臨安路,南舊設巡檢,久裁革泥闗在城西五十里,舊設巡檢,久裁彌東哨在城東一里白馬橋哨在城東十里那勒哨在城東十五里,路乃哨在城東十五里寧吾哨在城東二十里明午哨在城東二十里乾溝哨在城東二十五里紅山哨在城東三十里番客哨在城東四十里龍潭哨在城東四十五里,通廣西府路彌南哨在城南二里菜子哨在城南六里,横水塘哨在城南十里、清水塘哨在城南二十里,亂石坡哨在城南二十五里新哨在城南四十里習干哨在城南五十里,即嶍岡哨中哨在城南五十里小龍潭哨在城南六十五里普冲哨在城南七十里即魯冲哨杉松哨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降獛哨在城南一百五十里三界哨在城南二百里,即三岔哨通阿迷路擺頭目哨在城西南六十里大寧哨城西南七十里拖果哨在城西南八十里、法果哨在城西南一百里言者竜哨在城西南一百一十里、黑山石哨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補足哨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清水塘哨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平鼓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額白冲哨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彌西哨在城西五里、黑橋哨在城西十里、阿雞哨在城西十五里、普安哨在城西二十里、勇烈哨在城西五十里、永寧哨在城西五十五里、阿當哨在城北五里,彌北哨在城北十里蛇跨哨在城北十五里,即蛇花口哨,布完哨在城北二十里,設都哨在城北二十五里,法矣哨在城北三十里,馬蟻哨在城北三十五里,通路南路、邱北。 阿勒卡哨在治東南十五里歸德哨在治西五里三鄉城哨在歸德哨西北十里矣堵哨在三鄉城哨西北五里、八達哨在矣。堵哨西北十二里。大勒哨在八達哨西北二里。膩那革哨在大勒哨西北十二里。布紅哨在膩那革哨西北九里。蛇街子哨在布紅哨西北十二里。黄泥哨在蛇街子哨西北十五里荍地灣哨在黄泥哨西北二十五里。懐逺哨在荍地灣哨西北五里。
115
廣南府:
116
寶月闗在城東五十里
117
元江府:
118
猛甸闗在城南二百里、界牌闗在城西南三百里,為元江鎮,沅、恩樂交界、瓦阨闗在城西北百餘里定南闗在城西北百餘里、杉木闗在城西北二百餘里、青龍闗在城北六十里,大竹箐哨在城東六十里南岔哨在城南五十里大相見坡哨在城南百餘里罕龍哨在城南二百餘里末竜哨在城南二百五十里藤橋哨在城西北二百五十里天星塘哨在城北七十里丙乙哨在城北百餘里新平縣。 頭塘哨在城東十里。疉母哨在城東二十五里。陡嘴哨在城東二十五里。、亞泥河哨在城東四十五里。三岔哨在城東五十五里。石子哨在城西十里。野雞哨在城西二十五里。他郎。 邦轟哨在治北一百一十里,界接新平林深木密崖、石嵳峩
119
開化府:
120
文山縣附郭 馬白闗在城南逢春里,與安南交界鎮沅府。
121
恩樂縣。 中坡哨在城東三十五里白沙井哨在城東六十里三家坡哨在城東八十五里等煙哨在城東南一百五十里獨谷哨在城東南一百九十里界牌哨在城東南二百二十里遮現哨在城南二十里等伴哨在城南三十五里一碗水哨在城西十五里,蠻舊哨在城西三十五里户那哨在城北十五里
122
威逺。
123
戛闗在治西南二百三十里課里哨在治東南一百五十五里䁔里哨在治東南二百五里猛迺哨在治東南二百六十里蠻谷哨在治東南二百九十五里香鹽井哨在治南一百五里蠻忝哨在治南一百九十里猛堆哨在治南二百三十里㠄峨哨在治南二百九十里猛主哨在治南三百三十里阿樂哨在治南三百七十五里蠻簡哨在治南四百六十五里景谷河哨在治南九十里,髙寨哨在治南四十里青莊河哨在治南二十里
124
東川府原係土府,無闗無哨所載,數汎係扼要之地會澤縣附郭 者海汛在城東二十里五竜汛在城西南八十里則補汛在城西北一百里。弩革汛在城北八十里巧家汛在城北一百八十里。昭通府。
125
恩安縣附郭 羅佐闗在城北一百五十五里,鎮雄州。 廣德闗在城西一百八十里,為昭通威寧彝良門户,四面巉巖,中通一線 ,本朝雍正十年,知州李至始設闗房守隘、虎洞闗在城東二百里、沙呐闗在城南一百六十里、拔浪闗在城西一百六十里、法窩闗在城西北五百九十里、野猪洞闗在城北三十五里、阿黑闗在城北四十里、羅坎闗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永善縣。 金鎖闗在城東一百四十里,山勢陡峻,林深木密,路徑羊腸,最為險要、黑鐵闗在城東北一百一十里、曲龍闗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大闗。 豆沙闗在雄魁城西南一百五十五里,為下方咽喉要路,前臨大河,即鹽井渡之上流也。
126
普洱府:
127
通闗哨在城北一百九十五里。
128
大理府:
129
太和縣附郭 龍尾闗在城南三十五里,一名下闗,倚蒼山斜陽峯麓,扼洱海之尾,負山阻水,為郡南屛蔽,山勢逆回,如游龍之掉尾,故名闗城內外皆有橋,明洪武初,段氏負險,將軍傅友德斬闗而入,更名得勝闗龍首闗在城北七十里,一名上闗,據蒼山雲弄峯麓以箝洱河之口,為郡北要害,昻然突起,如游龍之翹首,故名峩崀哨在城北五十里,趙州。 松花闗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烏龍壩哨在城東三十里黄草壩哨在城東五十里乾海子哨在城東南一百五十里獅子口哨在城南七里赤佛哨在城南三十里趕猪廟哨在城南五十里龍馬塘哨在城南一百五十里。大莊哨在城西南一百五里。額力苴哨在城西南一百七十里。水槽塘哨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飛來寺哨在城西北五里水、磨盤哨在城西北四十里秧草塘哨在城西北五十五里、玉泉哨在城西北六十五里雲南縣。 人投闗在城東一百九十里、安南闗在城東南七十里,係通省大路,舊設巡檢,今裁、楚塲闗在城東北一百六十里通白井大路,舊設巡檢,今裁清水溝哨在城東四十五里,外居苴哨在城東五十里、五色土哨在城東六十里、溫泉塘哨在城東七十里、紅土坡哨在城東九十里、古番哨在城東一百里秧田哨在城東一百一十里。雙橋哨在城東一百二十里、黄草壩哨在城東一百三十里阿獅頭哨在城東一百五十里達摩哨在城東一百六十里顛郎哨在城東一百七十里必矣喇哨在城東一百八十里橋頭哨在城東二百里、青石灣哨在城東南二十五里、金雞廟哨在城東南八十里,接姚州界水盆哨在城東南八十里、四望哨在城西南十二里倚江哨在城西南二十里支鍋石哨在城西北十五里、三岔哨在城西北二十里、爛泥哨在城西北三十里、松子哨在城西北四十五里、黄草哨在城西北五十里,接趙州界、鄧川州。 大把闗在城東三十里東山、石嘴哨在城東三十里桃溪哨在城東三十里。青香樹哨在城東六十五里。簸箕哨在城東七十里白土坡哨在城東九十里挖青哨在城南五里。花甸哨在城西南四十里。臘平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浪穹縣。 羅坪闗在城西南六十里,通雲龍州界。大樹闗在城西北二十里。九氣臺哨在城東五里。芹菜淜哨城東八十里馬子哨在城南五十里悶江門哨在城西南二十里。大局坪哨在城西南三十里。三板橋哨在城西一百四十里。保安哨在城北五里。賓川州。 畢羅闗在城西南四十里大龍潭哨在城東七十里官坡哨在城南五十里陽應哨在城南五十里周賓哨在城西南三十里。觀音阱哨在城西南六十里冷水箐哨在城西南八十里鳯尾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海東哨在城西南一百里。永靖哨在城西三十里棠梨哨在城西五十里乾海子哨在城西九十里朝陽哨在城西北六十里邊中哨在城西北六十里烏龍坪哨在城西北六十里羊子在城西北七十里龜山哨在城北十白羊哨在城北二十五里。大凹哨在城北五十五里圭山哨在城北六十里轉灣哨在城東北六十五里大松坪哨在城東北七十里黄泥古哨在城東北八十里。忠順坡哨在城東北九十里百接橋哨在城東北九十里。些羅哨在城東北一百里禾頭哨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文赦坪哨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古底哨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平賊嶺哨在城東北一百六十里國母水井哨在城東北一百七十里普集登哨在城東北一百七十里螳螂哨在城東北一百七 里、羅渚者哨在城東北二百一十里雲龍州、太平闗在城北二十里、新闗在城東北五十里、花澗門哨在城東三十五乾海子哨在城南七十里者樂哨在城西四十五里蘇溪哨在城西七十里,雪冲哨在城西一百八十三里、松足哨在城西二百四十三里、荍地登哨在城北六十里、蝦蟆哨在城北七十里蓋局哨在城北八十里、黄竹箐哨在城北一百里岔路哨在城北一百一十里、燕子窩哨在城北一百二十里,燒馬坪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後兆哨在城北一百四十里闗坪哨在城東北七十里,棚樹坡哨在城東北八十里
130
楚雄府:
131
楚雄縣附郭 平山闗在城東五里、雪裏闗在城南五十里舊闗在城南一百里、猓玀闗在城西三十里、青竜哨在城東五里、石龍哨在城東二十里、石澗哨在城東三十里、金龍哨在城西五里、波羅哨在城西十五里、白泥哨在城西二卜里、清源哨在城西三十里、錢糧橋哨在城西三十五里。、仙人骨哨在城西四十五里鎮南州。 阿雄闗在城東南二百四十里,接景東府界,現設土巡檢,鎮南闗在城西二十五里,現設土巡檢、英武闗在城西七十里原設土巡檢久裁髙峯哨在城東十五里小箐河哨在城南三十里羊草河哨在城南五十里、應山哨在城西半里板橋哨在城西三十里周明哨在城西五十里𤞑子墳哨在城西七十里七里坡哨在城西八十里英武哨在城西九十里山水冲哨在城西北二十里南安州。 妥稍闗在城南三十里、鵝毛闗在城南八十里。趙通事闗在城西六十里。秧田哨在城南二十里。乾海子哨在城南四十里。舊哨在城南一百四十里。羊九營哨、在城南一百七十五里。麻海哨在城南一百九十五里。邦漢哨在城南二百八十里。野羊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白苴哨在城西一百八十里。定逺縣。 會基闗在城南四十里,通楚雄縣路羅平闗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通鎮南州路一碗水哨在城東三十里神樹哨在城東四十里馬撒尿哨在城東六十里阿巳哨在城東八十里大江坡哨在城東南二十里大灣哨在城東南三十里楊梅哨在城南二十里小哨在城南四十里。羅平哨在城西南四十五里紫舊寨哨在城西三十里自久哨在城西三十里餘丁壩哨在城西北二十里連三坡哨在城西北四十里、曹家哨在城北十里,劉大山哨在城東北二七里,即清水河哨。䝉邑屯哨在城東北三十里。廣通縣。 趙普闗在城東十五里、蘭谷闗在城東六十五里,一名響水闗,兩山夾水,鳥道羊腸,最為險隘,接禄豐六里箐,舊設巡檢,久裁回蹬闗在城西二十五里,即回蹬山,䝉氏閣羅鳯攻雲南拓東城,至此,值大雷雨,其佐勸之回,因名元末,紅巾䧟中慶,梁王奔威楚,求救於大理,段功率兵攻破紅巾、古田等,追至闗,大破之,即此地也。現設土巡檢橋東哨在城東三里,一名堡東哨、紅土坡哨在城東七里,多衣哨在城東十五里,小民哨在城東二十里、霞谷哨在城東二十五里。雙門哨在城東三十里,一名橋頭哨、鹽井冲哨在城東三十五里、小路口哨在城東四十里、大哨在城東四十五里、崖壁哨在城東五十里、銅虎哨在城東五十五里、金龍哨在城東六十里、永安哨在城東六十七里。永靖哨在城東七十里、河底哨在城東七十五里、蘭谷哨在城東八十里,蔓坡哨在城南二十里、九道河哨在城南三十里、樓山哨在城西二里,一名堡西哨、平地哨在城西七里、石坡哨在城西十二里、阿南澗哨在城西十七里、白山哨在城西四十里、神樹哨在城北二十里,一名神堂哨、稗子溝哨在城東北八十里、𥔲嘉。 一碗水哨在治東三十里施仁在治東南一百里,即今賴子塘。黑鹽井。 羊毛闗在井東南五十里三河哨在井東南五里羅武哨在井東南十五里髙黎哨在井東南三十里,一名各力哨。張喜哨在井東南五十里,一名木𤓰哨。、鸚哥哨在井東南七十里秧草地哨在井東南九十里。大莊科哨在井東南一百里。小莊科哨在井東南一百一十里茨桐哨在井東南一百二十里白沙哨在井東南一百二十五里廟山哨在井東南一百三十五里。
132
姚安府:
133
姚州附郭 前塲闗在城東四十里,舊設巡檢,久裁三窠闗在城南六十里,舊設巡檢久裁、老虎闗在城西八十里、普昌闗在城西一百一十里、寳山闗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瓦城村哨在城東十里、團山哨在城東十五里、大莊、科哨在城東三十里、小闗口哨在城東五十里、王朝里哨在城東六十里、雲龍哨在城東七十里、文峯哨在城南十五里、乾海子哨在城南五十里、觀音箐哨在城西三十里、龍馬箐哨在城西六十里、稗子溝哨在城西八十五里,打金莊哨在城西九十里、麥地坪哨在城西一百一十五里、小橋哨在城北六十里、大橋哨在城北八十里、五里坡哨在城北一百三十里、木𤓰哨在城北一百五十里,三岔口哨在城北一百五十里,把喇摩哨在城北一百六十里、桃樹坡在城北一百七十里糍粑哨在城北一百八十里。阿五哨在城北一百九十里、羅柰哨在城北二百里。朵喇哨在城北二百一十五里、只麽哨在城北二百三十里、膩姑哨在城北二百五十里、魚止喇哨在城北三百五里、大姚縣。 黎石闗在城東三十五里、龍門闗在城西十里弄棟哨在城內十字街。肐胳村哨在城東八里。六闗哨在城東十里。長衝哨在城東二十里。里保哨在城東三十里。平坡哨在城東八十里。烏山哨在城東一百二十里。賴山哨在城南十五里。小橋哨在城南三十里。一碗水哨在城西二十里。響水箐哨在城北三十里。白鹽井。 竈户冲闗在井東一里,湯家冲闗在井東南二里南闗在井南二里、西闗在井西半里,通迤西路,三轉灣闗在井西一里、樊良箐闗在井西一里、大王廟闗在井西二里,河尾東闗。 河尾西闗俱在井北二里,大界冲闗。 小界冲闗俱在井東北一里、永昌府。
134
保山縣附郭 老姚闗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緬人出入路,舊設守備久裁、南闗在城南二里、北闗在城北二里山達闗在城東北七十里、丁當山闗在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昔蒲蠻出入之所,騰越州。 龍川江闗在城東八十里、全勝闗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天馬闗在城東南三百五十里,控猛廣猛曲要路、漢龍闗在城東南六百五十里,控猛密錫波要路、鎮夷闗舊在城南二十里,今移于南,送去城七十里、銅壁闗在城南三百五十里、虎踞闗在城南一千八十里,接緬甸界、鐵壁闗在城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接緬甸界、巨石闗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接野人界、萬仞闗在城西南三百二十里、滇灘闗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接野人界、神䕶闗在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接赤髪野人界、馬面闗在城北一百八十里、永平縣。 花橋闗在城西南四十里上甸闗在城北二十里平蠻哨在城東二十里杉松哨在城東四十里萬松哨在城東六十里叫狗山哨在城東八十里陡坡哨在城東一百五十里清水哨在城東一百七十里鐵厰哨在城西三十里羊捲哨在城西四十五里鶴慶府。
135
觀音山闗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現設巡檢宣化闗在城西二十五里,北沙坡哨在城南九十里大澗口哨在城南一百里馬鞍哨在城南一百一十里。黑泥哨在城西南四十里山神哨在城西南五十八里水盤哨在城西南七十三里板橋哨在城西南九十八里、金鳯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汝南哨在城西三十五里三道箐哨在城北四十里劎川州 馬皮闗在城西南八十里大樹闗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香城哨在城東十五里清水江哨在城東三十里煉平哨在城東三十五里野雞坪哨在城東南三十五里棚橋哨在城東南五十里上闗甸哨在城東南五十里石龍哨在城南五里巖山哨在城南五里。鎮寧哨在城南二十五里棚澗哨在城南四十五里大折坡哨在城西南一百里巖塲哨在城西十五里、白蠟哨在城西二十里,茄塲門哨在城西二十五里水茨坪哨在城西五十里、石鐘山哨在城西八十里、梅樹坪哨在城北三十里維西。 黄龍闗在治西北四百二十里,舊有闗名,並未建設。青龍哨在治西北三百四十里
136
順寧府:
137
把邊闗在城南五十里,通雲州大路,兩山夾谷,中闢旅途,為一郡扼吭之地等臘闗在城西南四十里,望城闗在城西北二十五里,通永昌大路、金馬闗在城西北四十五里,即溫馬罕闗、雲州。 永鎮闗在城南五十里,為土司。夷人出入咽喉,茂林深箐,最稱險隘。鹽井哨在城北十里黄土坡哨在鹽井哨北十里。猛郎哨在黄土坡哨北十里。挨羅哨在猛郎哨北二十里。林後哨在挨羅哨北四十里。毛家哨在林後哨北十里,一名太平哨,接䝉化界。
138
永北府:
139
南山闗在城南二十里、西山闗在城西三十里、北山闗在城北五里深谷哨在城東七里象鼻嶺下蘆竹坪哨在城東五十里白木哨在城南十五里草坡哨在城南三十里三渡河哨在城南一百二十里。達旦哨在城南江內二百里。黑烏哨在城西南四十里河頭哨在城西二十里。的里哨在城西四十里,苦荍坪哨在城西四十五里板橋哨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紅石崖哨在城西北二十里板山哨在城西北五十里羊坪、穿心哨在城東北三十里麗江府。
140
雪山門闗在城東六十五里,當麽些、吐蕃之界,險峻天成,一名石門闗、邱塘闗在城西二十里,郡之門户
141
䝉化府。
142
隆慶闗在城東三十里白普闗在城東南一百五十里。沙灘哨在城東二十七里。石佛哨在城東四十里。桃園哨在城東四十五里。爛泥哨在城東六十里。平安哨在城東南七十里黄土坡哨在城東南九十里雲崖哨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髙山哨在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石洞哨在城東南一百六十里。牛街哨在城東南一百八十里。雀山哨在城東南二百里雀兒田哨在城東南二百二十里,接景東界。午方坡哨在城南二十五里。倒馬坎哨在城南五十五里廟山哨在城南六十五里。虎街哨在城南九十里三臺澗哨在城南一百一十五里。鴨爪哨在城南一百三十五里一碗水哨在城南一百六十五里浪滄江哨在城南一百九十五里羅空摩哨在城西南一百十里朱氏河哨在城西三十里廟松哨在城西九十里三臺巔哨在城西一百五里白馬箐哨在城西北四十里響水哨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鎮東哨在城西北二百八十里黄連哨在城西北二百九十五里瓦房哨在城北八十里水槽哨在城東北一百十里羅武摩哨在城東北一百二十五里
143
景東府:
144
景瀾闗在城南八十里、安定闗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接䝉化界水塘哨在城東一百二十里雀山哨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鎮夷哨在城北六十五里瓦厰哨在城北一百二十五里、火石哨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邦别隘在城東五十里撇羅隘在城東七十里者後隘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蠻岔隘在城東南一百六十里,小卡隘在城東南二百里,大卡隘在城東南二百二十里,折止隘在城南二百四十里猛猓隘在城西南三百四十里
145
郵傳
146
經制驛堡,滇省路通黔、蜀額設一十五驛堡夫附之,工料俱詳經費。雲南省城東至貴州普安州驛路滇陽驛雲南府屬舊設馬一百匹,今六十匹,并在城堡夫一百名,俱驛丞管理,三十里至板橋驛。板橋驛雲南府屬舊設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板橋堡夫一百名,俱驛丞管理,六十里至楊林驛。楊林驛嵩明州屬舊設馬三十匹,今增十匹,并楊林堡夫一百名,俱驛丞管理,七十里至易隆驛。易隆驛尋甸州屬,舊設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易隆堡夫一百名,俱驛丞管理,三十五里至古城驛。
147
古城驛尋甸州屬舊未設,馬以道路險,長將楊林等驛額馬撥設十二匹,并古城堡夫一百名,俱附易隆驛兼管,四十里至馬龍驛。
148
馬龍驛馬龍州,屬舊設馬三十匹,今增十匹,并馬龍堡夫一百名,俱知州管理。五十里至三岔驛三岔驛南寧縣屬舊未設馬,以道路險,長將楊林等驛額馬撥設十二匹,并三岔堡夫一百名,俱附南寧驛兼管,三十里至南寧驛。
149
南寧驛霑益州屬,舊設馬五十匹,今四十匹并交水堡夫一百名,俱霑益州知州管理五十里至白水驛驛。舊制,自白水經南寧縣抵三岔為一站,設南寧驛 丞 本朝順治十六年徙建霑、益州治於交水,因移南寧驛於新州治。康熙四十三年裁驛丞,歸州,管理故驛。在霑益而名則仍縣舊云白水驛,南寧縣屬舊設馬三十匹,今増十匹,并定南堡夫一百名,俱驛丞管理,六十里至多羅驛。多羅驛平彝縣屬舊設馬六十匹,今四十六匹,并平弊堡夫一百名,俱驛丞管理,六十里至亦資孔,係貴州驛站。八十里至普安州,又六百二十里達貴州省城。
150
通計自滇陽至多羅十驛,共四百八十五里。又自交水分路東北至貴州,省威寧州驛路。由南寧驛三十里至松林驛
151
松林驛宣威州,屬設馬六匹,并普魯吉堡夫四十四名,俱炎方驛丞兼管七十里至炎方驛。炎方驛宣威州屬設馬六匹,并火忽都堡夫四十四名,俱驛丞管理八十里至霑益驛。霑益驛、宣威州屬設馬六匹,并霑益堡夫四十四名,俱宣威州管理。八十里至儻塘驛。儻塘驛宣威州屬設馬六匹,并儻塘堡夫四十四名,俱可渡巡檢兼管,五十里至可渡驛。可渡驛。宣威州屬設馬六匹,并可渡堡夫四十四名,俱巡檢管理。滇、黔於此分界,原隷貴州。雍正六年歸滇,將楊林等驛額馬撥設六匹,并可渡堡夫四十四名,俱巡檢管理,九十里至貴州威寧州,又七百二十里達四川永寧縣。
152
通計自交水至可渡五小驛,共四百里,內普魯吉等五堡,額夫二百二十名。康熙五十九年,西藏用兵,以途係次衝將夫,撥添劎川、觀音山、白崖、上闗、小雲、南普淜、沙橋七堡,雍正九年,設宣威州,又昭通、鎮雄歸滇,仍照舊額安設。
153
新設驛站。
154
雲南省城東南至廣西田州驛路。舊未設驛內。本朝雍正七年 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始設二十五驛,工料俱詳經費,由滇陽驛六十里至七甸驛
155
七甸驛呈貢縣,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宜良驛
156
宜良驛宜良縣,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路南驛路南驛路南州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大麥地驛大麥地驛路南州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州城驛。州城驛彌勒州屬設馬四匹,七十五里至竹園村驛。竹園村驛彌勒州屬設馬四匹,四十五里至二台坡驛。二台坡驛彌勒州屬,設馬四匹,四十五里至小江口驛小江口驛邱北屬設馬四匹,四十五里至膩革龍驛。膩革龍驛邱北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白色古驛。白色古驛邱北屬設馬四匹,四十五里至樹皮驛。樹皮驛邱北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彌勒灣驛。彌勒灣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上安排驛。上安排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者報驛者報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者兔驛。者兔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木帖驛。木帖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董那孟驛。董那孟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髙梘槽驛。髙梘槽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蜈蚣箐驛。蜈蚣箐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響水驛。響水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普聽驛。普聽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泗亭驛。泗亭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平嶺驛。平嶺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五十里至者桑驛。者桑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剝隘驛。剝隘驛,廣南府屬設馬四匹,六十里至廣西田州淥冲驛。通計自滇陽至剝隘二十五驛,共一千四百里。雲南省城至麗江府進藏路程考,迤西原未置驛,舊設堡夫,久已逃亡過半。康熙五十九年,滿、漢官兵進征西藏,始設安寧等一十七站,每站設馬六匹。雍正七年,師旋裁撤。八年,駐兵查木道,又復安設。十二年師旋,仍裁撤存,以備考由。省城在城堡七十里至安寧州。安寧州六十里至州屬祿脹堡,又十里至老鴉闗。老鴉闗,禄豐縣屬三十五里,至羅次縣屬煉象堡,又四十里至禄豐縣。禄豐縣七十里至捨資堡。捨資堡,廣通縣屬四十五里,至廣通縣。廣通縣七十里至峩㟤堡峩㟤堡,楚雄縣屬四十五里,至吕合堡。吕合堡楚雄縣屬七十里至沙橋堡沙橋堡、鎮南州屬七十里至普淜堡普淜堡、姚州屬六十里至雲南縣。雲南縣八十里至白崖堡白崖堡趙州屬六十里至趙州。趙州三十里至下闗堡,又三十里至太和縣。太和縣八十里至上闗堡,又十五里至鄧川州、鄧川州八十里至觀音山。觀音山鶴慶府屬六十里至劒川州。劎川州七十里至九河九河麗江府屬由此。達阿喜另設馬臺至藏。
157
通計一十七站,共一千一百四十里。雲南省城北至四川寧逺府路考由省城八十里至富民縣、富民縣、一百二十里至武定府、武定府七十里至馬鞍山、馬鞍山九十里至元謀縣、元謀縣六十里至黄𤓰園、黄𤓰園、四十里至金沙江、金沙江南岸設巡檢司,江水奔駛,挽舟里許,乃横舟而濟,江北五十里至姜驛,此外有渡二:一由賓川至永北舊蒗蕖州,通四川鹽源縣,即舊鹽井衛,一由大姚縣魚閘渡至黎溪姜驛初行谷中,沿溪而上十里,升火熖山,其髙三十里,峯迴路轉陡絶之處,翼以木棧,至山巔三里許,即姜驛江外,地皆接東川,八十里至黎溪站黎溪站,滇㣲盡此三十五里有松平闗,又十里至鳯山營,五十五里至會理州,三百九十里達寧逺府。
158
通計自省城至寧逺共一千八十里,雲南省城東南由師宗州達廣西南寧府路考自省城一百二十里至宜良縣
159
宜良縣七十里至天生闗、天生闗四十里至趙誇、趙誇九十里,至師宗州、師宗州九十里至羅平州、羅平州四十里至三板橋、三板橋,七十里至江頭江頭今名江底,八十里至黄草壩,屬貴州。八十里至鄭屯七十里至棲革四十里至南籠府六十里至板屯屬廣西四十里至壩樓,自南籠至此,沿途多瘴渡八達河,三十里至安隆司。今西隆州四十里至芭蕉闗,九十里至潞程,自此至田州,路皆坦夷,九十里至王店九十里至歸樂九十里,至榮莊九十里至田州,州在左江之濱,舟行八日,抵南寧府。
160
通計自省城至南寧共陸路一千四百一十里,水程八日。
161
雲南省城南由臨安府達廣西南寧府路考自省城四十里至呈貢縣
162
呈貢縣五十里至晉寧州、晉寧州九十里至江川縣江川縣七十里至通海縣通海縣六十里至曲江驛曲江驛九十里至臨安府臨安府一百二十里至阿迷州、阿迷州四十里至馬者哨,馬者哨東歴矣。馬舊驛六十里至多榹舖多榹舖東南歴木𤓰舖、永寧哨,四十里至羅台驛羅台驛舊驛廢,踰山而南,經倒馬、坎林、深磴險谿徑雜出四十里至隴希寨隴希寨南歴新舖,旁徑雜出,經灣山哨平夷一:望沙磧𨽻彌勒州,六十里至彌勒灣彌勒灣,東踰山有竹子箐,過楊屋、戈勒、襪舍二寨,臨俺排江,循西岸而進,江出兩山,中瘴毒不可近,清明後尤甚。江東有大八百、小八百寨,皆儂氏屬夷。至俺排寨渡板橋,絶江,循東岸,歴革雷寨、馬鞍山,六郎者莫其六十里至者豹。此下路程地名,與雍正七年新設驛路各異。者豹東南歴小者馬寨,六十里至速為寨速為寨,東南歴毋忙寨,四十里至木鐵。木鐵四十里至廣南府、廣南府五十里至寶月闗、寶月闗、自府南連山皆削壁不可通,惟此鑿石通道土府,設闗防禦,九十里至羅貢寨羅貢寨南經可王寨西洋、江江之淺者可揭而涉,四十里至布戛寨、布戛寨五十里至富州、富州三十里至板龠、板龠三十里至納桑寨納桑寨,四十里至鎮安府原土州,南入納桑箐,𨽻廣西,實滇粤甌脱也。箐林險巇,人多阨於險,出箐至府居人多依削壁行人野宿田中六十里至箐口寨,四十里至安得寨,六十里至細村,六十里至歸順州三百七十里達左江,舟行十日達南寧府。
163
通計自省城至南寧陸路一千八百八十里,水程十日。
164
雲南省城西達永昌府騰越州路考由省城在城堡至太和縣下闗里數,詳見雲南省至麗江府驛站,自下闗堡分路九十里至漾濞堡。
165
漾濞堡,永平,縣屬八十里至打牛坪堡打牛坪堡,永平縣屬二十五里至黄連堡黄連堡永平縣屬七十五里至永平縣永平縣七十五里至沙木和堡沙木和堡保山縣屬一百二十里至永昌府永昌府自府以下皆無舊額。堡夫六十里至蒲縹、蒲縹八十里至磨盤石,磨盤石八十里至龍江驛龍江驛久裁廢,七十里至騰越州。騰越州南中極邊外皆野夷,行四十餘日始達緬甸。
166
通計自下闗至騰越,共七百五十五里津梁。
167
雲南府:
168
昆明縣附郭 嵩山古渡在城東一里嵩山寺前髙嶢渡在城西三十里,舟達本城板壩河縣橋在城大東門內布政司衙門東首,明黔國公沐氏建永清橋在城內,菜海子。邊重。本朝康熙二十年 建焦三橋在城大東門外半里,明時修建廣惠橋在城大東門外半里。士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副將周 元重修地藏橋在城東二里許,跨金汁河上溥潤橋在城東十里,舊名至正橋,今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重修,更 名豐樂橋在城東三十里為往來驛。道重。本朝雍正元年,郡人王應龍 修、雲津橋在城東南二里,許水出盤龍江,流經商山下,過郡城入滇池,舊名大德橋,燬於兵。明洪武二十六年,西平侯沐春重修,以其當雲南之要津,更今名通濟橋在雲津橋西,一名奏功橋,水即盤龍江支流。今水涸而橋存,明成化間建。太平橋在城東南二里,古名剰磚橋。三國,漢諸葛武侯建。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小橋在太平橋西二百武、老崔橋在城東南三十里。明成化間建修。本朝雍正元年,郡人王應魁重、鳯凰橋在城南門外,通濠水以達盤龍江。三國,漢諸葛武侯建土橋在城南二里東寺街,今改名東西石橋,又名桂香橋。明總兵鄧子龍建板壩河橋在城南二里。西寺街,一名望安橋,明萬厯間建。新橋在城南二里螺螄灣,今易名引鳯橋,明萬厯間建。吳井橋在城南三里,以井得名,或云建於吳氏。明黔國公沐氏重修翰林橋在城南十里南壩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撫王繼文重修順城街橋在城西南半里,一名燒猪橋,明黔國公沐氏建、小澤口橋在城西南一里,一名雞鳴橋,明天順間建。望仙橋在城西南五里,明天順間建、假溪橋在城小西門外半里,通迤西大道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修。石橋在城小西門外三里許,一名月明橋西板橋在城西七里許,近黒林舖,一名牛心橋,明萬厯間建。金鎖橋在城西四十里,髙嶢小村。三國,漢諸葛武侯建。霖雨橋在城北十里羅丈村郡。本朝康熙四十九年,人熊武兆等重修。迎仙橋在城東北二十里鳴鳯山麓,明萬厯二十七年巡撫陳用賓建。永濟橋在城東北三十里松花山,鎖盤龍江之上流 ,本朝康熙間重修。富民縣。 永定橋在城南門外,舊名天河橋,水入昆海。明萬厯四十六年,知縣許成德建。樂濟橋在城南十里黄土坡入省,大路年。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劉在田建,雍正十一 知縣楊體乾重修。永固橋在城西十五里,通羅,次路衍。本朝康熙四十年,羅次知縣梁 祚建。太平橋在城北十里,通武定路人。本朝康熙十九年邑 劉在田建。者北橋有二。俱在城北四十里通武定路 本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劉在田建。宜良縣。 陳家渡在城東三里、陳所渡在城東五里、狗街渡在城東南十五里、髙嶢村渡在城北三里、長安村渡在城北五里、小渡口在城東北五里、通衢橋在城東門外,車渡橋在城東三里、長生橋在城東南郊外、通濟橋在城南門外、青雲橋在城西門外、芮家橋在青雲橋左、廣濟橋在城西一里、蕭官橋在城西四里、永濟橋在城西三十五里湯池北闗內、新石橋在湯池北闗外、清逺橋在城北一里,五舖一,名花橋、𢎞濟橋在清逺橋左、安政橋在城北一里、賽公橋在城北三里,一名幌橋、馬家橋在城北九舖、通化橋在城東北二里、太平橋、在城東北五里羅次縣。 映文橋在城南三里楊,本朝雍正三年,邑人楊儀 德廣等建、鳯凰橋在城南五里、新橋在城南七里石。本朝康熙十年,署知縣何清建甃 架木,上覆屋三楹,迎仙橋在城南七十里,明萬●十六年,邑人張廷琰建、大石橋有二:一在城南二十里,一在城北十五里,邑人劉一清、何應爵等建、衍慶橋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煉象闗城西門,明萬●間邑人白朝斗同衆捐建、昌裔橋在煉象闗西五里,明天啟間,邑人宋郊同衆捐建、鎮安橋在煉象闗西十里,明天啟間,邑人朱騰雨同衆捐建、華明橋在煉象闗西十里,明崇禎間,邑人蒲華妻張氏,同衆捐建、喜雨橋在城北二十里北厰村德,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邑人楊廣 、李如松等建、晉寧州。 海溪橋在城東三里盤龍山下、惠利橋在城南一里許。明𢎞治十四年,義官王讓建長坡橋在城南五里,明𢎞治十四年,義官王世泰建、五里橋在城南五里,明州人劉世榮建、十里舖橋在城南十五里,明州人趙宗周、趙世發同建,登瀛橋在城西南三里、學士橋在城西南七里、鳯凰橋在城西門外半里,昔有鳯凰止此,故名、四通橋在城西三里許,明𢎞治三年,知州熊𢎞建、新橋在城西五里,明劉世榮建、寧靜橋在城西北三里王家壩下,明州人徐天應建 ,本朝雍正四年,士民重修、世濟橋在城西北五里,明州人李茂修建,其孫重修故名、安瀾橋在城西北十里,本州士民公建、呈貢縣。 通濟橋在城內中街。明洪武間,知縣揭官保建便民橋在城東三十里憚泥山下。明嘉靖間,知縣范宏建龍市橋在城南一里,明成化間建。萬厯八年,知縣黄宇重修太平橋在城南十五里太平關。明成化間,邑人呉應選建 本朝雍正四年,闔邑重修輿濟橋在城南十五里大漁村。明萬厯八年,邑人汪朝陽建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邑人姚茂德重修濟橋在城南三十五里。明嘉靖間,邑人李經建利涉橋在城南四十里富有村。明嘉靖間,邑人蔣春建、吳籠橋在城西南四十里安江村,明𢎞治間,邑人李洪建安江橋在安江村邑,本朝順治間 人保姓建安寧州。 黄塘渡在城南十五里,設有渡夫、温泉渡在城北十五里、通清橋在城內署前大街、鹽課司橋在城西門內,舊鹽課司前、永安橋在城東門外螳螂川經其下,為迤西要路。明𢎞治七年,巡撫張誥重修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總督貝和諾、巡撫郭瑮、捐俸知州髙珍督修、醉春橋在城東門外岑樓北,明崇禎間,州人募修、昌應橋在城東三十里入省大路,明萬厯間,州人楊彦魁建 ,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張在澤重修。十一年,州人祁鳯翔募衆再修、天津橋在城東南一里,明萬、厯間,郡人朱化孚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朱承命重修、崇文橋在城南二十里,明萬歴間,舊三泊縣,知縣彭梯建、博濟橋在城南三十里,通迤西大路 ,本朝雍正二年,士民募建、馮母橋在城南八十里 。本朝雍正元年,州人馮加懿母李氏建、老何坡橋在城西南五里,通易門路縣民楊士毅建、夀昌橋在城西門外,郡人張希元建,游得髙橋在城西三十里、光裕橋在城北四里,明崇禎間,郡人楊鳯建、禄豐縣。 啟明橋在城南十五里,明天啟間,麗江土知府木増建、星宿橋在城西門外,一名永豐橋,通迤西大路。明萬厯間,知縣向兆麟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水漲衝塌二硐,總督范承勲、巡撫王繼文檄行迤西各官捐修。四十六年,水漲,復衝壊,布政使劉䕃樞親勘議,修不果。四十九年,知縣劉自唐捐修,架以木板,雍正五年,水漲,復行衝壊,僅存一硐,暫以船隻濟渡飛虹橋在城北門外里許,通黒琅兩井大路。明天啟間,邑紳王錫袞建石橋三硐 。本朝康熙十一年,傾圯鹽道,郭廷弼捐修,易以木橋。四十六年,水泛衝斷鹽道,李苾捐俸,知縣黄樞督修,後復壞。五十二年,黒井提舉沈懋价重修寳泉橋在城北二十里翻泥河,明嘉靖初建,下有溫泉,土人浴之。雙濟橋在城北三十里,通武定路建,本朝康熙五十年郡人唐瑜、昆陽州海口渡在城北二十里,為往來要津、鳴鳯橋在城東三里,年本朝康熙五十六 建、龍泉橋在城東十里、普濟橋在城南門外,明萬厯間,知州夏可漁建、煥文橋在城南門外士。本朝康熙四十年,智坊 民同建、盧公橋在城南三里。明萬厯間,署知州盧元愷建、新橋在城南二十里,明天啟間建重。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知州蔣廷銓 修、石梘橋在城西三十里甸頭村,長五丈,明時楚人李正相度為梘,以溉田畝,里人德之。些溪橋在城西三十五里,明萬厯間,州人李凌雲建、石龍橋在城西北三十里,為迤西通衢 。本朝康熙七年建,迎恩橋在城北門外,明嘉靖間,知州張綺建,升龍橋在城北五里,易門縣惠津橋在城東二里。明末建木橋,以本朝康熙二年闔邑捐建易 石,易川橋在城東七里曽所營明末建匠,本朝順治間,邑人徐石 重修、飛虹橋在城東十五里,駕易江上,有飛虹普渡坊,明崇禎十七年,知縣黄世臣建,迎龍橋在城南門外,明洪武二十四年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知縣葉之馨重修、普川橋在城南十五里普貝屯、七星橋在城北門外,舊名捷近橋,明洪武二十四年建,萬厯二十九年,邑人張仲美重修,改今名、永靖橋在城北一里、柏木在城北四十五里,接禄豐縣界係板橋,覆以瓦屋、嵩明州。 飛虹橋在城東五里、龍濟橋在城東十里竜納橋在城東二十里、嘉利橋在城東四十里,即河口大橋,明萬厯間,知州熊克壯建、龍津橋在城南十里、龍闗橋在城南十五里、凝和橋在城南三十五里楊林驛東、萬里橋在城西五里。明嘉靖間,知州狄應期建。大通橋在城西二十里,即四板橋,明知州狄應期建。對龍橋在城西四十里、丹鳯橋在城北一里、仁濟橋在城北十里矣納橋在城東北二十里。
169
曲靖府:
170
南寧縣附郭 駕虹橋在城內府學宫之右,同本朝康熙五年兩學生員 建虹橋在學宫之左程。本朝康熙五年知縣 封建胡家橋在城東門外,年本朝順治七里人公建把家橋在城東十五里、鎮海寺橋在城東十五里。僧如緣募建、吳六橋在城東十五里募。本朝順治六年里人 建、中河橋在城東十五里九。本朝康熙五十年,知縣王橒重修、箐口橋在城東十八里魏家墩,明崇禎二年,知縣項達建、紅花海橋在城東二十里,僧普荷募建髙橋有二:一在城東二十里,一在城北二十里新橋之前石喇橋在城東二十里朗目山下。本朝康熙二年,僧一體建。 中所營橋在城東二十里,明𢎞治間,軍人公建、瀟湘橋在城南門外,明景泰三年建𢎞治間,本府知府焦韶、同知胡元重修、石墩子橋在城南十里、石堡山橋在城南二十里,為往來官道。明崇禎二年,邑人募建、中州橋在城南五十里,舊越州東門外各所兵同建、周家橋在舊越州西十五里。明天啟二年,千户王貴建、鎮夷橋在舊越州北門外,明萬厯五年,衛守備李昭建、東嶽橋在舊越州北門外募。本朝康熙元年,僧廣元 建、中正橋在城西南二十里 。本朝康熙六年,廩生沈鑑開同衆建、勝峯橋在城西門外,明西平侯沐英建、䝉家橋在城西二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張為煥建、澄清橋有三:一名上橋,在城西九里,一名中橋,在城西北七里,一名下橋在城西北十五里,俱明洪武間建濟衆橋在城西十五里道。本朝康熙九年,驛鹽 趙廷標暨合郡人建、鳴鳯橋在城西二十五里,明萬厯三十年,知府陳政建、響水橋在城西三十里邑,本朝順治五年 人公建、利衆橋在城西北七里。寧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南 知縣桂天申建、馮官橋在城西北七里,總本朝康熙四十三年曲尋鎮 兵陸進忠建、迎恩橋在城北門外,一名康橋,一名備兵橋,明洪武間建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武定同知署府事王所善重、白石江橋在城北五里,明洪武二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十年,知府李率祖修、鄧官橋在城北十三里、新橋在城北二十里、猓玀橋在城北三十里。公本朝順治七年,邑人 建、柳家壩橋在城東北七里,明萬厯二十年,邑人公建、朝陽橋在城東北二十里。明萬厯間,知府髙薦建、霑益州。 太平橋在城東門外,明萬歴間重修黑橋在城北三里,一名山塘橋,陳枋橋在城北四十里。明萬歴間建修。本朝康熙五十一年,邑人公陸涼州。 南橋在城南二里,明洪武二十三年建串橋在城西南五里、土橋在城西北一里餘,城北橋在城西北芳華鄉,跨南澗,明初建板橋在城北三十里、馬龍州瀑津橋在城東四十五里。育,本朝康熙四十六年,軍人闗 基重修三板橋在城東南二十里,明未,州人髙智等修建西河橋在城南十五里。明末,州紳董朝憲等建、昌隆橋在城南十五里,周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州 銓修建、朱黄橋在城南五十里 ,本朝康熙六年,州民朱懐妻黄氏建,因名鎮西橋在城南五十里楝,本朝康熙十年,州民林朝 等修建。觀音橋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間,僧明朗募建張經橋在城西南十二里,明嘉靖間,馬隆所千户張經建闗東橋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明洪武間,建 。本朝雍正十年,知州周銓重修闗西橋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魯伽婆嶺西,明嘉靖間,州民林國珍等建南安橋在城西南五十里,明𢎞治八年建等。本朝康熙三十年,州民鄷際 募修、青石橋在城西南七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年,州士民金太和等修建、髙橋在城西一里,明嘉靖間,州民髙應登建、雙橋在城北三里。民本朝康熙二十年州 金國竒建、羅平州。 以則渡在城東七十里,大渡在城東一百里,七革渡在城東一百一十里,連步橋在城內學宫前。明萬厯間建沙灣橋在城東四十里。明萬厯間,州同黄宇建、永平橋在城東四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州民張洪學捐建、三板橋在城東五十里,明天啟間,州同。張哲建、清水、河橋在城東七十里。明天啟間,州同慕庸建、兩界橋在城東百餘里,棲革江底,舊以舟渡 。本朝康熙六十年,州民陳萬言捐建石橋。雍正三年,其子九如九錫重修覆瓦屋,總督鄂爾泰題匾於上曰「山水畫圖」、魯折河橋在城南一里,明萬歴間,州同王寰建、平樂橋在城南四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州民王連舉倡修、九龍橋在城北十里州。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 王永禩建龍見橋在城北二十里。明萬歴間,州同黄宇建、安平橋在城北三十里六,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州黄德巽建、尋甸州。 獨樹雙橋在城東半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重修、洗馬橋在城東四里,初係木橋,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府林斌易以石、七星橋在城東二十里。明嘉靖間,郡民劉聰建,通靖橋在城東二十里月甲橋在城南二里,舊架以木,明嘉靖間,知府王尚用易以石,三板橋在城南五里。明成化間,知府李祥建木橋。嘉靖間,知府王尚用易以石。蔡濟橋在城南十五里。明嘉靖間,軍人蔡永建、溫泉橋在城南三十五里,今名塘子大橋。明嘉靖初建後圮。本朝雍正二年,知州崔乃鏞率士民重修。 代磚橋在城南五十里木密所城東十五里南安橋在木密所東二十里,一名青石橋。明成化中,商人劉璿道建𢎞治間,所軍衛騰霄等募修。迎恩橋在城北門外,一名陽橋,初係木梁,明成化間,知府謝紹易以石。靖逺橋在城北三里,明成化間,知府謝紹建,嘉靖間,知府林斌重修。太平橋在城東北三里,明知府謝紹建。平彝縣。 順豫仙橋在城東門外,明萬厯間,軍人張大雲建、祈嗣橋在城東七里,明萬厯五年,指揮李厚建、紅崖嶂河橋在城南三里,明萬厯間,軍人葉汝貴建界牌橋在城西八里,明萬厯二十四年,分巡道髙薦檄,經歴湯廷良建、乾橋在城西十三里,明萬厯二十四年建、石岑舖橋在城西十五里。明萬厯間,千户田嘉禾建、界牌舖橋在城北十五里,明萬厯五年,指揮李厚、千户田嘉禾建、宣威州石龍橋在城東一里,明代州人,李國標建、衍嗣橋在城南半里,明嘉靖間,御史繆文龍建、山橋在城南里許,舊架木為之,今易以石、馬龍橋在城南五里、王家橋在城南十五里、乾河橋在城南二十五里、江溪橋在城北二十里,水西橋在城北三十里、大屯橋在水西橋上、來賓橋在城北三十五里、儻塘橋在城北八十里,可渡橋在城北一百三十里,舊係木橋,在可渡闗下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總督范承勲建石橋於下游里許,三十三年傾圮,威寧鎮總兵唐希順復建木橋於舊處。五十四年,總督郭瑮重修,雍正八年,燬於火,今架浮橋,現議發帑重建、髙橋在城東北八里
171
臨安府:
172
建水州附郭 沙壩渡在城東北一百里曲江、登龍橋在城東迎暉門外,明萬厯二十年,郡人公建迎恩橋在城東一里,即大石橋,明正統間建 ,本朝雍正九年,知州夏治源増修、青雲橋在城東五里,明郡紳張象儒建、玉虹橋在城東十里,明宣德間建、三河橋在玉虹橋南,三河分流,二橋相望,明正統間建、天緣橋在城東十里年,本朝雍正六郡人傅大美、王琨等倡建上覆,以亭寛廣堅固,知府栗爾璋有碑記、鎖龍橋在城東十五里,城內外水皆由此出,一名匯源橋、永濟橋在城東三十里,李本朝康熙五十八年,郡民 標枝等建、通貢橋在城東三十里,明𢎞治間,指揮孫公昱建後,義官髙辛、吳瑢等重修,陞雲橋在城東三十里、永奠橋在城東三十五里、寧逺橋在城東七十里、香木橋在城東一百二十里、三公橋在城東一百二十里,今改名飛虹橋、瀘江橋在城東南一里。明宣德間,建正德間,郡民王鎬等重修萬、厯間,郡民沈崇儒甃以石 。本朝雍正八年,總兵張應宗、知府張无咎、知州祝宏重修、飛虹橋在城東南五十里。塔冲河,明正統間建,舊係木橋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郡人陳光緒捐建石橋上覆以閣、天生橋在城東南娑羅莊有石跨流,自然成橋、浣衣橋在城南五里,跨小河,明正統間,建成化間,郡民葉丹重修、白花橋在城南五里,一名白鶴橋,明景泰間建,登瀛橋在城西南,明成化間建、石架橋在城西四里,明景泰間建、永安橋在城西十里,跨白龍渠,明𢎞治間建,會安橋在城西北,黒冲山下本木橋,明𢎞治間,郡人徐宣易以名、板橋在城西北十里。明𢎞治間,郡人錢鋭建、清流橋在城北二里,明天順間建、賽公橋在城北二十里。明時郡人余先覺建、曲江橋在城東北百里,原係木橋。明萬厯二十二年,巡按沈正隆、兵備龔雲致郡紳張國相、王恩民等各捐貲修建石橋、張家橋在城東北,曲江沙壩為入省孔道。郡紳張國相原造木橋以濟夏,秋每苦漂沒,復置腴田數畝,永作橋費,數百年行人利之。石屏州。 小河底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顧公橋在城東門外,明天啟間,署知州顧慶恩建。化龍橋在城東五里。明嘉靖間,州紳楊廷相建。許家橋在城西十五里子,本朝順治間,州紳許 言建福森橋在城西十五里。明崇禎間,州人楊名學建通貢橋在城西十五里。瓊本朝順治間,州人楊 建,通逺橋在城西三十里。明𢎞治間,里人公建矣。落橋在城西三十里。公本朝順治間里人 建。阿迷州。 小橋在城西門內,明成化間建。永安橋在城東二里,明天順間建。香木橋在城南一里,一名古城橋南橋在城南五里,即氷泉。橋三。本朝順治十一年知州方逢聖建,康熙五十 年貢生楊於陛重修泰安橋在城西三十里伍氏義橋在城西八十里永濟橋在城西九十里,原係木橋標。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郡民李 致傅,大美等甃以石新橋在城東北五里 。本朝康熙十年土知州李阿側建。寧州 惠濟橋在城東三里,年本朝康熙二十五 建梯雲橋在城東五十里霽虹橋在城西二里,明嘉靖八年建,後傾圯。今建木橋飛虹橋在城西三十五里浣江橋在城西北五里衍。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州梁 祚率衆修建黄澄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明隆慶間,邑人黄澄建盧公橋在城北五里,明崇禎間建。觀音橋在城北二十里,建本朝雍正八年賽公橋在城北四十五里通惠橋在城北六十里通海縣。 溥利橋在城東百步,明𢎞治間建彩虹橋在城東半里。明嘉靖間,邑人賀琪山建迎恩橋在城東一里海。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僧 澄募建沈家橋在城東六里,明天啟七年,邑人沈泰建、永濟橋在城東八里。明萬厯二十年,邑人張楠建,登瀛橋在城南一里,明萬、厯間,邑人陳其力建、秀江橋在城西南一里,明嘉靖間,邑人趙汝謙建、鄒家橋在城西半里,明萬●元年,邑人鄒儀建、髙家橋在城西半里,明萬歴三十年,邑人厲存禮建、河西縣。 碌溪橋在城東三里,指南橋在城南二里,明𢎞治間建鎖龍橋在城南四里,明崇禎間建、永濟橋在城北闗外,明𢎞治間,廩生蘇惠然建貢。本朝康熙四十五年, 生蘇繼洵重修、康濟橋在永濟橋北年,本朝康熙四十九 ,邑人楊運昌建、陽闗橋在城北三十五里,明萬厯八年建嶍峨縣。 龍江橋在城東半里,知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公建石橋後,圮 縣,薛祖順率士民修建木橋,通濟橋在城西北五里,士本朝康熙三十六年 ,月禄焦英修建興衣鄉橋在城西北七十里巡檢司,䝉自縣。 矣波渡在城西三十里,箐口渡在城西八十里、化鱗橋在城東南七十里人,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邑, 王玉汝、李聖先等建、永安橋在城西門外,明萬厯間,巡撫鄒應龍建、宜民橋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矣波舖,明洪武間,縣丞李復建木橋 ,本朝康熙十二年,邑人江濬易以石、長橋在城西北三十里鎮逺哨,明天順間,土官禄剛建木橋後邑人魏之選易以石、新橋在城西北五十里。明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本府知府黄 知縣孫居湜建、萬里橋在城北七十里,一名倘甸橋,明天順間建原係木橋,本朝康熙八年,邑人車萬象、姚之髙等易以石澂江府。
173
河陽縣附郭 莊鏡橋在城內東街、龍津橋在城東門外、延齡橋在城東一里,發本朝康熙間,郡紳李 甲建、髙澗橋在城東一里年,本朝康熙四十一 生員李文炳修、青雲橋在城東三里,跨玗札溪,舊名普濟,明正統間,知府王彦建、南津橋在城東三里,明嘉靖間,路南州民葛萬鍾建、潄玉橋在城東五里、海晏橋在城東二十五里海口洩水處。雍本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崔維衡重修, 正九年,知府王鐸再修,長虹橋在城東四十里,跨七江溪,明𢎞治間,知府安康建李。本朝康熙九年,通判王猷剙鐵索橋未幾圮,郡人 纘甲重修、中溝橋在城東南五里鎖札溪之水口、介營橋在城東南五里右所大小營間、廣濟橋在城東南五里右所大營,西明郡人楊濟時建、通津橋在廣濟橋西一里,明郡人華仲林建,逺達橋在城東南五里小營中、鎖水橋在城南門外、迎仙橋在城南門外、永濟橋在城南二里。明嘉靖間,郡民許俸建務耕橋在城南二里梨花村北,明生員李傑建、月津橋在城南十里大河口,明嘉靖間,郡人陳紳建、聯玉橋在城西南十里年,本朝康熙四十四 知縣翟枚吉建、涌拔橋在城西南三十里,明郡人楊國儒建、惠民在城西門內,明隆慶間,知府徐可久建、四均橋在城西一里廖官營東道路至此適均,故名、太平橋在城西二里,舊名羅藏橋。明嘉靖間,知府王良佐,建通判徐子麟修、平政橋在城西二里士。本朝康熙間,郡紳趙 麟建、清平橋在城西二里、闗莊橋在城西五里小闗莊下、西城橋在城西六里。明成化間,舉人鄭玘,建嘉靖間,郡人陳紳易以石 。本朝雍正六年,貢生侯昌重修、東秩橋在城西六里、俯波橋在城西二十五里。明郡人李又、髙建,得路橋在城西北四里,明郡民席允中、陳亨建、引鳯橋在城西北隅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郡人李纘甲建引水入城內、大河橋在城東北四十里,舊陽宗縣東、太平橋在舊陽宗縣東、迎恩橋在舊陽宗縣西門外、通濟橋在舊陽宗縣西一里、江川縣土主廟渡在城西南、通衢橋在城南三里,明天順間,知縣張俊建、永濟橋在城南五里、石橋在城南十里、海門橋在城南二十里,為臨元要路。明景泰間,知縣張俊建、如意橋在城南三十里雙龍鄉、中台山之下、迎恩橋在城北,跨城壕、豐樂橋在城北門外里許祝,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 兆鵬建、新橋在城北十三里闗嶺下、明興橋在城東北明興舖、新興州。 𢎞濟橋在城南門外,明𢎞治間,知州鄧駿建,俗名李桐橋、豐樂橋在城南二里國。本朝康熙間,知州魯 華建普渡橋在城南十里大營屯,跨大溪河盤安橋在城南二十四里石闗哨鳯,本朝康熙三十年,土州判王 建會通橋在城西門外,跨城壕,與𢎞濟橋相望,俗名上石橋中板橋在城西闗去會通橋三百餘步下石橋在城西闗外,去中板橋四百餘步,彩虹橋在城西闗外中衛屯、桂家橋在城西五里桂家屯、通年橋在城西北三里任,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 中宜建、安流橋在城西北五里,改本朝康熙間知州蔡琨重修 為聽鶯橋迎恩橋在城北門外,跨城壕、玉溪橋,在城北五里,舊建木梁,常致朽敗。明崇禎十年,邑人尚書雷躍龍易石墩,植木覆瓦,日久沙淤州,本朝康熙五十二年水溢橋上,知 任中宜増髙三尺,仍覆瓦屋康阜橋在城北六里,往省要道、廣濟橋在城北十三里,普門寺橋在城北十八里普舍城西闗外、新德橋在城北二十里任,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 中宜建。雲英橋在城北四十里刺桐闗,觀音閣大橋在城東北十七里,向係木橋傾圮衆。本朝雍正八年,知州許廷佐捐俸,率 修建石橋。。永豐橋在城東北二十里。新建飛虹橋,在城東北十五里。 本朝雍正十年,知州許廷佐捐俸,率衆修建。路南州。 萬夀橋在城東城壕上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金廷獻捐修興寧橋在城東一里,督本朝康熙三十五年總 王繼文建水月橋在城南。闗外金,本朝康熙五十一年知州 ,廷獻捐修●濟橋在城南二里,明𢎞治間,知州鄧駿建三板橋在城南五里,明萬厯間,舉人楊興南兄弟捐修、板橋在城南二十里。明嘉靖間,州人席大賓易以石、青雲橋在城西南十里金。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州 廷獻修、賽虹橋在城西一里,明萬厯間,知州汪良捐修會通橋在城西二里,與𢎞濟橋相望。明萬厯間,知州汪良建、永安橋在城北門外。趙本朝康熙十一年,州民蘇全 西應等募建迎恩在城北半里。金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州 廷獻捐修、天生橋有二:一在城北五十里,一在城東北十二里二橋,天成不假人力
174
武定府:
175
和曲州附郭 金沙江渡在城西北二百五十里、恩惠橋在城東一里福田寺前,知本朝康熙二十六年 府王清賢建清風橋在城東三里、明月橋在城東五里燃燈寺右大營橋在城東南一里,明𢎞治間建。建新橋在城東南三里、太平橋在城東南二十里、濟美橋在城東南三十里冷水村,明天順間建天星橋在城西一百三十里、髙橋在城西北六十里。明正統間,建年,本朝雍正七年重修,旋被水衝,壊九 知府朱源淳、知州徐修仁捐修、興文橋在城北門外、惠民橋在城北門外一里。明萬厯間,知府劉懋武重修、便民橋在城北二里、虎市橋在城東北一里,明𢎞治間建、龍潭橋在虎市橋東一里,明知府劉懋武建元謀縣。 阿郎渡在城西北六十里,西溪河通大姚路、崇義橋在城北二里,耆民趙邦貴募建、永福橋在城北十五里。趙邦貴募建、禄勸州。 龍王廟渡在城東三里,近通六塊茂竜,撤馬邑一帶,逺通河外三馬,兼達尋甸州之要津田。本朝康熙三十六年,貢生糜世英捐 作造船濟渡之費念多渡在城東南十里通河東念多的多一帶州紳士錢熙貞、董百揆各捐田作造船濟渡之費,大河口渡在城東南十八里,通大緝麻的多村一帶往來,西蟠龍橋在城西三里,明嘉靖間建,任水衝突,無傾圮之患,人傳有仙跡,又呼為仙人橋、拖梯橋在城西北十五里、魯虛橋在城北八里、五馬橋在城北一百里、撤甸。 鷓鴣河渡在治南一百一十里。
176
廣西府:
177
盤江渡在城東北九十里、東寺橋在城東二里。明萬厯三年,僧真裕建築堤二十餘丈,來東橋在城東三里藏。本朝康熙四十四年,尼僧海 建築堤六十丈。吉雙橋在城東四里。明萬厯二十年,吉雙、阿勒、武甸、阿平四村,漢夷同建木橋、江頭橋在城東五里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郡人周遇竒募建邱矣橋在城東六十里,即飛途渡部,得竜橋在城東南八十里,通舊維摩州、晏清橋在城南門外。明萬厯間,知府張光宇、蕭以裕先後修建石硐村橋在城南五里,生本朝康熙五十年郡庠 汪浤建、通濟橋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康熙元年,郡民張文著建、髙橋在城南十里。明崇禎十年,郡人薊遼總督楊繩武建、正南橋在城南二十五里。胡本朝康熙六十一年,郡民 其敏建、撤普橋在城南三十里 。本朝康熙三年,知府萬裕祚建郡紳,董治郡民梅朝陽,重募修、望仙橋在城西門口,明萬厯二十一年,知府陳忠建、環翠橋在城西門外。明𢎞治間,知府朱繼祖建,萬厯間,知府張光宇重修、烟光橋在城西五里治,本朝康熙五十一年,郡紳董 、趙日晙重修、金馬橋在城西十五里 。本朝康熙元年,知府萬裕祚修。五十六年,郡人張大為易石重修,築石堤二十餘丈矣。馬橋在城西四十里民,本朝康熙四十年郡 趙逺建、柯家橋在城北三十里郡,本朝康熙三十年 人柯朝舉建,師宗州。 禄逢里渡在城東八十里,舊泗渡在城東一百二十里,扼羅渡在城東二百五十里,禄生橋在城東一里,明萬厯間,州紳趙尚文重修、永昌橋在城東三里新橋在城東五里瓦窰村、普濟橋在城東十里大河口。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州韓惟一建、石鳯橋在城東十五里寧相村、平政橋在城南門外漾月橋在城南門外。憻本朝康熙初,知州陳 改建愷澤橋在城南四十里、五馬橋在城西三里、雙鳯橋在城北三里、大渡橋在城北二十里大河渚、洪濟橋在城北三十里彌勒州。 大百户渡在城南一百二十里,莫涉足渡在城西一百七十里彌東橋在城東一里九。本朝康熙六年,邑民程國修,雍正 年,知州張景澍重修南橋在城南三里正,本朝康熙三十年邑人劉爾成修,雍 九年,知州張景澍重修、富春橋在城南五十里永順橋在城南八十里,長命橋在城南一百里年。本朝康熙四十八 僧學總建,又名七星橋、彌西橋在城西三里、李母橋在城西五里、髙橋在城西四十里、彌北橋在城北五里邱北。 拐村渡在治東一百八十里,通師宗州便柳渡在治東二百里,通粤西西隆州,八達江渡在治東二百五十里,亦通粤西津飛土江渡在治西一百八十里,通本府,大江邊渡在治西北一百九十里,通粤西開化、廣南要津東橋在治東門外十。本朝康熙四十年建。雍正 年里民重修水寨橋在治西十里為衆水匯歸之所州。本朝康熙六年,里民白玉連建。雍正十年, 同王緯倡捐重修、新城橋在治西十三里。舊三郷城前建。本朝康熙六年里民王得時髙梘槽橋在治西十三里 。本朝雍正八年,里民殷世逺募建,三道箐橋在治西北三十里發本朝雍正九年客民胡 元捐建、舊城橋在治北十五里。龍潭前六。本朝康熙三十年,里民張廷漢、李 經捐修八達橋在治北三十里八達哨前林。本朝康熙二十五年,里民樊簪、李 生捐修
178
廣南府:
179
西安橋在城西三里,舊架木,明萬厯間土舍儂應祖易以石通津橋在城西四里,明萬厯間建。
180
元江府:
181
浮橋在城東門外,跨禮社江子。本朝雍正八年,知府祝宏經歴張 玉捐建清溪橋在城南門外,備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守 趙國柄重修,萬夀橋在城南門外里許 本朝康熙三十年,郡人厲士龍建廣德橋在城南十里將,本朝康熙九年知府潘士秀副, 王起龍同建。康熙五十年,知府章履成重修三板橋在城南六十里。履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府章 成、副將林國賢、守備趙國柄同建太平橋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明崇禎五年,土舍那崙建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府單世重修迎恩橋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明萬厯三十年,郡人胥尚禄建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知府羅鋐重修,他郎橋在城南三百里,章本朝康熙五十年知府 履成修石橋在城西南百餘里德化鄉、西域橋在城西十五里混竜橋在城西四十里阿南村,跨峩崀河藤橋在城西百餘里安樂橋在城西北四十里。鳴本朝康熙五十年,教授張鳯 訓導陳冏,伯經歴劉捷武同建漫利橋在城西北五十里。武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經歴鍾吕 、進士蕭勃同建、康濟橋在城北門外大南麻橋在城北一百三十里,知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府章履成、副將林國賢、守備趙國柄同建。新平縣。 迴龍橋在城東門外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闔邑士民建、永定橋在城東五里,一名太平橋,建本朝雍正六年,闔邑士民、麻栗樹橋在城東二十里,同本朝雍正九年,知縣曾應兆 士民捐修、亞泥河橋在城東四十五里,久圯同,本朝雍正九年,知縣曽應兆 士民捐修、新化河橋在城西三十五里。本朝雍正八年,知縣曾應兆同士民捐修、飛鳯橋在城西北一里縣,本朝康熙六十年闔 士民捐修、他郎。 阿墨江渡在治南九十里,兩山壁立,道路險峻,入普思要路谷麻江渡在治西一百三十五里,通鎮威景東要路
182
開化府:
183
文山縣附郭 永濟橋在城南里許通。本朝康熙九年,知府劉訢 判賴瑋同建、溝交橋在城南十五里邑,本朝康熙十八年,闔 公建鎮西橋在城西門外半里 。本朝康熙十一年,總兵髙啟隆、知府劉訢、通判賴瑋同建、小天生橋在城西二十五里,規制天成,不假人力。所里城橋在城西五十里民,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郡 公建、洒戛竜橋在城西九十五里民,本朝康熙七年郡 公建、天生橋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古橋原係天造不事人功,後因﨑嶇難行之。本朝康熙四十一年,郡人公捐於原橋 上建立木橋,今稱便焉。儂人河橋在城西北四十里。明本朝康熙十五年僧心 募建、彌勒河橋在城西北六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年士民公建、泰安橋在城北門外,舊有橋傾圮府。本朝雍正四年,總兵馮允中、知 佟世佑同兵民建、湯壩橋在城北八十里。民本朝康熙十三年士 同建三板橋在城北九十里,周本朝康熙五十二年,經歴 應龍倡、居民同建
184
鎮沅府:
185
殷春橋在城東半里府。本朝康熙四十年,土知 刀長庚建、朵河橋在城東二百里,恩耕橋在城南七十里,聚義橋在城西半里、觀音橋在城北五里。以上四橋,俱本朝康熙年間土官刁瀚建、蠻况橋在城北二十里長。本朝康熙二十年刁 庚建恩樂縣。 三家坡渡在城東八十五里,廣恩橋在城西,長五十七丈,係石墩架木上蓋房五十餘間者。樂土司先世建等。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土官刁佩璋同客民,游士毅 重建,雍正八年復修
186
威逺。
187
香鹽井渡在治南一百五十里習本渡在治南四百里猛薩渡在治西南五百里猛戛渡在治西二百三十里青莊河渡在治北二十里那賴橋在治南一百里州。本朝康熙間,土 刀國棟建上南安橋在治南一百二十里,下南安橋在治南一百二十里
188
東川府:
189
會澤縣附郭 小石橋在城東門外,歴本朝康熙四十五年,經 張璽建、車洪江藤橋在城東一百二十里,以濯河橋在城南四十五里拆,本朝雍正八年叛夷 ,燬知府崔乃鏞重修、龍潭橋在城西五里、小江橋在城西七十里。知本朝雍正五年府黄士傑建、卑冲藤橋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卑郤橋在城西一百五十里,壁谷江橋在城西一百五十里。祐本朝雍正十年,知縣祖承 重修、左河橋在城北門外,一名新橋,知本朝雍正六年 府黄士傑建、右河橋在城北五里,一名大橋士。本朝雍正六年,知府黄傑建。
190
昭通府:
191
恩安縣附郭 洒魚河渡在城西四十里,通四川馬湖、叙州大道、太平橋在城東門外半里,克本朝雍正七年,知府陳 復建、南薫橋在城東五里。知本朝雍正十年 縣,金言建龍津橋在城東二十五里。知縣金言建。永豐橋在城南門外,知府陳克復建、安阜橋在城南一里,知縣金言建鳯凰橋在城南十里。李本朝雍正十年,郡民 賢品趙登甲等建雙虹橋在城南二十五里,知府陳克復建、利濟橋在城西門外,知縣金言建、天梯橋在城西十里,知府陳克復建、髙河橋在城西十五里知縣金言建、砥柱在城西四十里,知縣金言建、三道橋在城西北十五里,知府陳克復建、舊圃橋在城西北二十里,知府陳克復建通濟橋在城西北四十里,知縣金言建鎮雄州五眼硐渡在城西五十里,春夏秋舟渡、角魁河渡在城西三百二十里,水險無舟,編筏以渡、天生橋在城東二十里、泰寧橋在城東三十里,舊名板橋、髙橋在城西一百里、西河口橋在城西二百里、網袋橋在城北一百里,以藤繫板、弔橋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永善縣。 黄草坪渡在城西六十里觀音渡在城北四百二十里太乙山下、副官村渡在城北七百五十里大闗。 老李渡在雄魁城西南十五里,冬春水涸,架木通往來,至夏秋水漲,土人拽藤為橋以渡行人鹽井渡在雄魁城西南一百七十里,去豆沙闗四十里渡口,設巡檢一員,稽查奸宄新橋。在雄魁城東四十里,寛八尺,長五丈餘,日久傾圮,同知張坦詳估重修。
192
普洱府:
193
楊栁橋在城東七十里普濟橋在城南門外新橋在城南四里、西河橋在城西一里、永勝橋在城北二里、通濟橋在城北三里,接封橋在城北十五里惠逺橋在城北十五里。攸樂。 漫達河渡在治東北一百八十里,通車里路,整板橋在治東北二百九十里、宿底橋在治東北四百八十里,思茅石橋在治南十里品。本朝康熙三十年,土目刀猛 率夷民同建車橋在治南十五里,係車里孔道,因以為名。明崇禎間建晏公橋在治西南里許客。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江西 民建晏公祠於溪之岸,因建此橋,故名觀音橋在治西八里刀。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土目 猛品率夷民同建
194
大理府:
195
太和縣附郭 雙鶴橋在城南一里,跨綠玉溪之水,明萬厯間,知府莫天賦同知馮大載建。安固橋在城南五里,跨龍溪,明成化間,知府李遜建。𢎞治四年,知府馬自然修陽和橋在城南八里,跨清碧溪,明萬厯間,分巡道王希元建十里橋在城南十里,跨莫殘溪、鶴背橋在城南十五里,跨葶蓂溪陽南橋在城南二十里,跨陽南溪、清風橋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明正統間,知府賈銓、指揮鄭俊同建分水五道,翼以䦨牆郡治橋梁,此為第一子河橋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新河建。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僧正覺募、竜闗橋在城南三十里,跨海尾、獅子橋在城北門外、宣化橋在城北一里跨桃溪,明𢎞治十年,通判劉傑建、四里橋在城北四里,跨梅溪、五里橋在城北五里,跨隱仙溪、白石橋在城北七里,跨雙鴛溪、屏風橋在城北十里,跨白石溪塝曲橋在城北十八里,跨靈泉溪、洛陽橋在城北二十里跨錦溪灣橋在城北三十里,跨芒涌溪,作邑橋在城北三十八里跨陽溪、牧牛橋在城北四十里,跨萬花溪院塝橋在城北四十五里,跨霞移溪 。本朝雍正五年,澗水泛涌,橋盡衝沒,知縣羅忻捐俸重修,提督郝玉麟助成之,修石為梁,長一十六丈。峩崀橋在城北五十里、波羅橋在城北七十里、趙州。 通濟橋在城東街,明天順間,百户胡璽州人蘇忠等建、東山橋在城東一里,明嘉靖間,州人李載陽建,見山橋在城東門外,一名孝友橋。明萬厯間,州民翁秀建彩雲橋在城東南六十二里。明萬厯間,雲南縣義官楊舟建、天津橋在城東南一百里彌渡市巡檢司,西明、萬厯間通判黄若金建二河橋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明生員楊本榮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里民金殿相募修、永安橋在城南門外。明𢎞治間,楚雄府同知陳寳建、槽溪橋在城南一里,明𢎞治間,僧志覺建水磑橋在城南二里,明嘉靖間,知州潘大武建、北橋在城南七里、獅子橋在城南十里。北橋之南二橋,俱知州潘大武建鎮龍橋在城南五十里。民,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州 ,李正春嘉樂橋在城南六十里白崖加買舖,明萬厯間,知州沈奎燦建甸中橋在城南六十餘里,跨赤水江。明萬厯間,州人楊文玉等建鐵柱坪橋在城南八十五里,亦赤水所經,明萬厯間建。大莊橋在城南一百五里。明萬厯間,州民史青髙印玉建、鎖雲橋在城南一百三十里跨彌渡大河士,本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陳 昂建尚義橋在城西南六十里定西驛,嶺西明州人盛鉞建雙橋在城西南一百里。明萬厯間,里民翁德敬建、磨盤橋在城西北三十里。明時,里民陳輔建、太平橋在城北門外,明嘉靖間千户時雍建、神莊橋在城北二里。明萬厯間,知州莊誠建、鄒官橋在城東北一里。州民鄒廷文建雲南縣。 孔仙橋在城東二百里,明時邑民孔全建,因名孔全橋,後改今名赤水橋在城東南五十里,明時建、大板橋在城南二十五里,明指揮賴鎮建修。本朝康熙十年,邑人趙爭先、趙昌先捐 石橋,倚江橋在城西南八里,明時建修。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縣伍青蓮捐 ,又名萬年橋,鄧川州銀橋在城東六里,明萬、厯間,舉人楊韶建、龍橋在城東九里。明𢎞治間,同知程永亨,建嘉靖間易以石州。本朝雍正八年,知 施震重修元濟橋在城東六十里。明萬厯間,邑人王允昌建、永鎮橋在城東六十里。明萬、厯間,邑人王啟後建、青索鼻橋在城東南十里。明萬厯間,舍人胡泉建、三道橋在城北三里。明天順間,邑人蔣慶建、德源橋在城北二十里。明天順間,邑人王綱建邑人楊富重修。左所橋在城北二十三里,明萬、厯間,邑人王經捐建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三善橋在城東北十五里。明萬歴間,邑人王懋和建浪穹縣。 沂水橋在城內南街,明𢎞治間,夀官蕭春建子,生員蕭茂重修、蒲江橋在城東一里,明萬厯間,邑民趙明昇建,分水橋在城東四里。明萬厯間,知縣張廷柏建、大營橋在城東四里。明義民張崇志建、通濟橋在城東八里。重本朝里民朱倫等 修、廣濟橋在城東三十里,明屯民李文華建、通寧橋在城東南三里。明嘉靖間,耆民李敏、楊綸等建,東滙橋在城東南十五里。印本朝康熙年間,僧宗 建、南江橋在城南四里,一名見龍橋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覆以屋,更名福夀橋滙川橋在城南十五里,一名寧津橋。明檢校王淵、耆民楊廷柏建,原係木橋判。本朝康熙三十一年,本府通 ,黄元治易以石、猢猻橋在城西南十五里,一名猿江橋,明嘉靖間縣丞鮮春建,後邑人李友蘭修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僧裕量重募修、賓川州南薫橋在城南永安門外,一名南津橋,明嘉靖間,知州朱官重建、天保橋在城西南二十里、吳公橋在城西三里。明嘉靖八年,知州吳仲善建、龍津橋在城西六十里,跨横溪、雪隂橋在城西九十里雞足山之麓,一名洗心橋、㳎溪橋在城西北二十里,攬溪橋在城西北三十里,明里人李翔雲建通南橋在城北四里,知政橋在城北五里,跨納六溪。明萬厯間,知州王思珩建通江橋在城北四十里,通金沙江孔道、桑園橋在城北七十里、龍門橋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松明村南、五葉橋在城東北九十里,一名百接橋、雲龍州。 蘇溪渡在城西七十里瀾滄江渡口,明萬厯間,知州周憲章置大船,並修船費,小渡口在城西北八十二里,船制如蘇溪、雲龍橋在署前跨沘江,一名砥柱橋,寛一丈,長十五丈,絙以鐵索,上覆瓦屋十六間。明萬厯末,知州周建章修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州生員趙宗鵬、董允升募修,雍正四年,知州陳希芳重修瓦草河橋在城南十五里 ,本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州李元英重修、利濟橋在城西十五里。顧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州 芳宗重修、永清橋在城西八十里里民公建、靖北橋在城西八十三里、古吉橋在城西九十二里諾鄧橋在城北四十五里。跨諾江建。本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王𣻜重 上架屋、果郎橋在城北四十五里。僊本朝雍正十年知州徐本 重建、藤橋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板橋在城北一百八十里,跨沘江,覆以瓦屋、瓦工河橋在城東北十里年。本朝康熙五十一 攝州事,大理府同知朱鈞重建、木𤓰籠橋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徐本朝雍正十一年知州 ,本僊重建、普渡橋在城東北四十里。芳本朝雍正六年,知州陳希 重建、闗坪橋在城東北七十里跨帶河僊,本朝雍正十二年知州徐本 重建。
196
楚雄府:
197
楚雄縣附郭 青龍橋在城東五里,明萬厯間,客民徐應中建 ,本朝康熙五年,總兵馬寧、知府史光鑑捐修。二十四年,總兵牛鳯翔、知府牛奐重修,五十四年,知縣陸坦續修、延夀橋在城東十里,知府牛奐重修、石頭河橋在城東十五里人,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邑 公建、凌虛橋在城東三十里。明𢎞治間,知府邵敏建。萬厯二十九年,推官陳以曜重修,濟渡橋在城東三十里凌虛街腰站向無橋梁,以船濟渡。丞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府張嘉頴捐建石橋土縣,楊世勲董成其事。濟生橋在城東四十里。雒本朝康熙四十九年典史 永禧重修。大壩橋在城南二里人。本朝康熙五十年邑 公建、馬家橋在城南五里八。本朝康熙四十 年村民公建、霜橋在城西二里府。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 牛奐捐建、石橋在城西十里。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邑人公建、木蘭村橋在城西十五里。楊本朝康熙五十年,邑人 毓和建、金家橋在城西十五里。公本朝康熙十年,邑人 建、彩雲橋在城西二十里 。本朝雍正二年,提督郝玉麟建、清水橋在城西三十里人。本朝康熙三十五年邑 公建、濟川橋在城西四十里人。本朝康熙四十八年,邑 公建、吕仙橋在城西五十里、德勝橋在城北門外貲。本朝雍正八年,知府儲之盤捐 率耆民王作賓等建,中渡橋在城北二里 。本朝康熙五十年,耆民許志能募修、仁永橋在城北五十里府。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 牛奐建。鎮南州。 天心橋在城內北巷口、擢秀橋在城東門外、黑泥橋在城東半里,二橋俱明萬厯間知州尹為憲建、長坡橋在城東二十里生,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監 李植建應嗣橋在城東南一里。明萬厯間,州民黄廷佐因祈嗣而建果應、鎮川橋在城東南二里年,本朝康熙三十九 土州同段光贊建長夀橋在城東南三十里,生本朝康熙三十年監 李植建三元橋在城南一里,舉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武 徐乾元建。石官橋在城南十里。明崇禎間,土州同段明柱建羊草河橋在城南六十里等,本朝康熙間,州民王永清 同衆修建。䑕街橋在城西南二百里民,本朝康熙七年,客民趙英建,三十八年,客 金元勲武方侯等重修豐城橋在城西門外。明天啟間,知州盧伯寀建。瑞應橋在城西五里即平彝橋,明萬厯間,知州周國庠建苴力橋在城西十四里、白塔橋在城西三十里。明萬厯間,知州李茂魁建、小橋在城西北五里、永寧橋在城西北七里。知州周國庠建、南安州。 天心橋在城內正街,明洪武初,總兵山士傑建永安橋在城東南四十里,舊名妥梢係木橋。詢,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 、知州張倫至易以石,改今名濟川橋在城西南五里。明萬厯間,知府邵敏建推官陳以曜修𢎞濟橋在城西南二百里盧。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 詢、知州張倫至同建,聯以鐵索上鋪石板迎恩橋在城西門外,明洪武初,總兵山士傑建、小石橋在城西門外二里。元本朝雍正二年,州民蘇 枝建、定逺縣。 利濟橋在城東十五里爾。本朝雍正元年,知縣孫 振同紳士兵民建濟通橋在城東二十里,明萬厯二十八年,軍民同建,觀音橋在城南三里民。本朝雍正四年,邑士 公建迎恩橋在城南三里、永定橋在城南二十里二橋。俱彦,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縣張 紳建、會基橋在城南二十里。民本朝雍正五年邑, 王天祥建、石河橋在城南二十里。明萬厯三年,闔邑捐建、北門橋在城北門外張。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縣 彦紳捐建、雙橋在城北三里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闔邑捐建、拱極橋在城北三里爾。本朝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孫 振率衆捐建、土河橋在城北十五里。明萬厯三十年,紳士軍民捐建天神橋在城北四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闔邑捐建。、廣通縣。 清風橋在城東門外三里,明洪武間,知縣王正建,䝉七橋在城東二十里。明嘉靖間,堡軍徐昂建、黑苴橋在城東二十五里。明成化間,黑苴軍民公建、安樂橋在城東四十里捨資界。明嘉靖間,堡軍潘惠建、廣濟橋在城東七十里。明洪武間,縣民陸芳建、響水橋在城東七十五里響水箐底,明成化間,土巡檢蘇文昇建、濯纓橋在城西門外,明𢎞治間,知縣蔣哲建、明月橋在城西半里,明成化間,土官段鎰妻梅氏建,通濟橋在城西五里。明成化間,知縣鄒傑建闗山橋在城西二十五里回蹬闗下。明𢎞治間,堡軍向榮建。𥔲嘉。 三麻架橋在治東八里哀牢山上,覆板屋。明景泰間,知縣熊飛建、嘉靖間知縣楊江永重修大江橋在治東六十里。石羊厰舊有鐵索橋,被水衝沒 。本朝雍正六年,南安知州張任詳請布政使張允隨發帑金,委接任知州孫必榮、管厰候補知縣郭治重建南北,仍絙以鐵索上覆瓦屋,旁䕶風簷。魚裝橋在治東南二里麻戛橋在治東南十里鳯趐橋在治南八里羅。本朝雍正十一年,州判 仰錡重修、清崗橋在鳯趐橋之上 。本朝康熙三十年,易門縣民蘇尚文建邦角橋在治南五十里人。本朝康熙五十三年邑 黄光源建、小江河橋在治南五十餘里。民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兵 公建、麻紐河橋在治西十五里。明𢎞治間,知縣虎臣建,嘉靖間知縣楊江永修、虹龍橋在治北十里十。本朝康熙四年,楚雄縣生員楊世正母黄氏倡建、黑鹽井。 可渡橋在治東四十里, 本朝康熙六十一年,本井候選州同李恪建。、小石橋在治東南五十里。羊毛闗下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商人祝明建。永盛橋在治東南七十五里沙矣。舊木,本朝康熙四十五年,提舉沈懋价建 橋後傾圯。六十一年,本井監生梁翊材建造石橋,改名永夀。惠逺橋在沙矣,舊提舉沈懋价建馬施橋在治西南半里,明天啟元年,提舉馬良德建。永濟橋在治西,舊名五馬橋,為鹽運孔道。元大德元年建後,屢修屢壊,巡本朝雍正九年,驛鹽道張无咎詳請總督髙其倬 撫張允隨發帑金七千兩,委提舉安鼎和知縣唐世梁督建易,今名。琅鹽井。 永正橋在治東中街,明嘉靖間井耆、景正等倡修率,本朝雍正三年,提舉汪士進 衆重修玉帶橋在治東門內。明萬厯間,井耆楊永濂倡建景。本朝康熙三十一年,生員 貴,春重修、鹿鳴橋在治東三里,七本朝康熙十年建。雍正四年,提舉汪士進率衆重修。新建永濟橋在治東南四里,提本朝雍正十年舉李國義建、永康橋在治西里,許舉。本朝康熙五十年提 沈鼐建、西石橋在治西北五里玉成橋在治北三里
198
姚安府:
199
姚州附郭 飛虹橋在府儒學前,明知府楊日贊建迎暉橋在城東門外,一名九龍橋,明萬厯間,知府楊芝彬建。駱家橋在城東一里,明萬歴間,里民駱升建鎮逺橋,在城東五里。民本朝康熙六十年鄉 ,周曰秀重修。棟川橋在城南門外,明𢎞治間,知府王嘉慶重修。惠通橋在城南五里大石淜如逵橋在城南十里,二橋俱明知府馬自然建。仁和橋在城南十里黄,本朝順治十七年,鄉人 玉倡建。廣濟橋在城南十二里。明嘉靖間,里人劉福倡建。石泉橋在城南十五里,明崇禎間,僧普利募建匯泉橋在城南二十里,明洪武間建,連塲橋在城西三十里,明萬厯間,知府李贄建、蜻蛉橋在城西北一里,明𢎞治間,知府王嘉慶重修拱辰橋在城北門外,明萬厯間,署知府李敬可建。望川橋在城北二十里,明萬厯間建。普利橋在城東北二里,一名朱家橋。熙本朝順治八年,州人公建康五十四年,䕶府任中,宜重修。濟川橋在城東北十五里大姚縣。 廣運橋在城東三里承恩橋在城東十里春溪橋在城南門外迎恩橋在城南八里。大通橋在城西五里。利濟橋在城北五里。白鹽井 行春橋在治東一里,舊名神喜橋,又名榮春橋。舉本朝康熙四十八年提舉鄭山捐建,雍正六年,提 劉邦瑞重修新橋在治南一里。民本朝康熙三十八年竈 王神武建環龍橋在治南一里 。本朝雍正七年,提舉劉邦瑞重修五馬橋在治南,一名利鹽橋,明崇禎間提舉沈昌祐建。 本朝雍正六年,提舉劉邦瑞重修寶泉橋在治西一里,舊名慈潤橋山。本朝康熙五十二年,提舉鄭 修萬安橋在治北一里,舉本朝康熙二十七年提 夏宗堯建、清水橋在萬安橋西、鎖鎮橋在治北二里孔仙橋在治北四十里。舊係孔姓,建後圯道人袁見空重建,易木為石,提本朝。雍正七年, 舉劉邦瑞重修。
200
永昌府:
201
保山縣附郭 潞江渡在城東南一百里。明嘉靖間,兵備道潘潤造巨舟可渡百人,兩岸建官㕔憩息,雙橋在城內東街南北分衢兩橋相對,因以得名、昇陽橋在城東門外、鎮南橋在城東南門外、枯柯、鐵索橋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明天啟間建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金銓重修。六十一年,知縣李方華建亭七間於上、衆安橋在城南七里,跨沙河下流為永騰通衢。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胡淵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總兵偏圖重修、龍泉橋在城西南門外、仁夀橋在城西北門外、拱北橋在城北門外、濟安橋在城北五里,即五里橋、東津橋在城北二十里、北津橋在城北二十里,三橋俱明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霽虹橋在城北八十里,跨瀾滄江。蜀漢武侯南征,始架木橋以濟師。元,元貞間也先不花西征,易以巨木,後圯用舟渡。明洪武中,鎮撫華岳,鑄二鐵柱於石以維舟。成化中,僧了然募化建橋,以鐵索繫兩岸,上蓋以板為亭,二十三楹題石壁曰「西南第一橋」。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總兵偏圖増修鳯鳴橋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沙木河、騰越州。 迎恩橋在城東門外、中橋在城東三里、龍川、江橋在城東七十里,前經燬壊副本朝,雍正元年,知府林世俊、 將孫𢎞本、知州楊之盛同建血戰橋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全勝闗外,明時叅將鄧子龍破緬酋於此、龍洞橋在城西南五里、凌雲橋在城西二里、通津橋在城西二里,明嘉靖八年,百户郝昇増修、三合橋在城西十里、大板橋在城北五里、天生橋有三:一在城北二十五里。打苴,一在城北四十里清水河,一在城北六十里灰窰、永濟橋在城北五十里。文本朝康熙四十年,知府羅綸、同知李 淵、副將張有鳯、知州唐翰弼同捐建、界尾橋在城北六十里州,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 唐翰、弼捐重建、瓦甸橋在城北七十里、永平縣九渡橋在城東六里、保塲橋在城東九里、勝備橋在城東一百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薛采建,雍正七年,知縣胡正笏重修、雲龍橋在城東南一百九十里,䝉化、永平交界之所,漾水、濞水、雒馬水匯流於此。舊例,永七䝉三修理 。本朝康熙三十年,提督諾穆圖建,引鐵索梁上覆瓦屋,製頗堅麗。太平橋在城南門外半里,許馮,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知縣, 慶長建,雍正九年,知縣胡正笏捐修、通津橋在城南門外半里許、西山橋在城西半里、安定橋在城西十五里、廣濟橋在城西三十里、花橋在城西四十里、雙橋在城北十里,即雙匯橋
202
鶴慶府:
203
金沙江渡在城東一百三十里跨鰲橋,在城內龍溪書院前舊有跨鰲坊,明隆慶間,知府周集建。東山橋在城東五里,跨漾弓江,以木為之,明時鄉民公建。迎貴橋在城南門外半里,一名迎恩橋,明知府王昻建。新生橋、在城南門外一里,明軍人孫翬建。落鐘橋在城南門外五里。鶴川橋在城南十里,明知府劉珏建。永濟橋在城南十五里石固橋、在城南十五里。二橋俱明舉人孫翰建。利川橋在城南十八里通濟橋在城南十八里,一名通津橋。二橋俱明知府周集建。金登橋在城南二十里,跨漾弓江,明時鄉民合造三莊橋在城南三十里,本木橋易。本朝康熙五十年,土通判髙浤 以石、天生橋、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觀音山橋在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二橋俱明知府劉珏建鎮逺在城西門外,明知府周集建,本朝順治間郡民,吳琨重修。 周官屯橋在城北門外七里,明郡民吕文聰建,象跪石橋在城北十里,一名大板橋,明知府林遵節建。大龍溪橋在城北十五里,一名大龍潭橋,跨漾弓江。明時鄉民公建。逢密橋在城北三十五里。劎川州 伽藍橋在城內北街伽藍祠門前。明崇禎間,郡紳楊廷幹建勸農橋在城東一里跨巖塲。江水公本朝順治十三年,士民 建,上大橋在城東三里,跨合惠江,為鶴慶路所經。明洪武間,士民公建,下大橋在城東三里,一名金龍橋三。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耆民李 材募建、邵家橋在城東三十五里。清水江建。本朝康熙五十年,州人邵輝、永渡橋在城南十里。明、萬、厯間,郡庠生楊悰、楊愫、楊懏同建、海虹橋在城南十五里,跨海尾河水,明天啟間,耆民王國柱、寸受根等募建、迴龍橋在城南三十里,跨迴龍溪建。本朝康熙八年,知州劉啟復、桃羌橋在城西南三十五里,跨老君山,河明、楊悰、楊愫、楊懏同建寺登橋在城西南七十里,舊係木橋民,本朝雍正四年,郡庠生羅天爵、尹啟昌耆、 、段佩衮、王映虬等易以石、加平橋在城西南九十里、上羊層橋在城西三十五里,跨老君山河 。本朝雍正二年,耆民尹聨甲等募修迴流橋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求仁甸,為運鹽路所經,舊係木橋 。本朝康熙六十年,耆民李萬夀等募建以石、巖江橋在城北半里,為麗江中甸所經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耆民趙應綿等修、小石橋在城北二里,為麗江中甸所,經明,舉人羅為黼建、廣濟橋在城北八里。明洪武間,士民公建、平濟橋在城北十二里,跨石菜渠一名巔塲橋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耆民趙邦憲建、利濟橋在城北十二里河頭江上,建本朝順治十八年,士民公、永濟橋在城北二十五里,跨于木河,為麗江中甸所經。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士民公建、獅子橋在下羊層,為蘭州所經二。本朝康熙十一年建,雍正 年重修維西。 其宗渡在治東北二百里金沙江渡,本朝雍正十年,通判孫光禄造 船一隻,置水手五名,奔子欄渡在治東北六百里,舊設渡船,溜筒江渡在治西北五百餘里,浪滄江,春冬設船以渡,夏秋以篾索懸夾岸,用溜筒,繫人以渡,合江橋在治西一百二十里、姑拉崖橋在治西北二百二十里,二橋俱光。本朝雍正十年,通判孫 、 禄叅將劉瑛同建木橋
204
順寧府:
205
瀾滄江渡在城東北八十五里,舊設小舟下。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范溥造大船改渡, 流稍近十里,黑惠江渡在城東北一百八十里赤龜山下、泗水橋在城東門外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劉芳聲建,雍正二年,里人又别建石橋於此橋之西迎春橋在城東一里 。本朝康熙四年,知府米璁建後,知府董永芠、署知府陳之瑋相繼修、宣德橋在城東南二里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劉芳聲建。五十四年,知府殷邦翰重修來順橋在城南四里十,本朝康熙三八年,知府董永芠建歸化橋在城南十五里𢎞,本朝康熙七年,知府許 勲重修、順濟橋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阿度吾里 ,本朝雍正三年,經歴沈應俞建,來逺橋在城西南,阿度吾里八,本朝康熙二十 年,知府徐欐建、李家橋在城西北五十里,明郡人李氏建、濟川、大在城西北一百四十里。永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董 芠建,濟虹橋在城西北二百里,俗名枮柯橋。明萬厯間,知府李忠臣建挽,以鐵索復圮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府董永芠重修、衢亨橋在城北門外,明崇禎十七年知府曾瑞來建、小橋在城北一百四十里猛家橋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又名大橋。明崇禎間,知府曹巽之建 。本朝康熙六十年,知府趙承燾重修,改名興善橋瑞虹橋在城東北半里鼔山下欐。本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府徐 建。迎恩橋在城東北二里,明崇禎六年,知府王政建石。本朝雍正三年,知府范溥改木以,右甸大橋在城東北一百里,明崇禎十五年,通判謝天禄建。本朝康熙三十七年知府董永芠重修。 獅子橋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阿魯司北建。本朝康熙五十八年,里人同史力橋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阿魯司北年。本朝康熙五十七 ,里人同建來宣橋在城東北一百八十里,俗名小江橋,跨濞溪江,通䝉化路。初為藤橋,後易以木鐵。本朝康熙七年,知府米璁重修,長九丈,兩端,挽以 ,纜上覆瓦屋二十一間。五十四年,知府殷邦翰重修克馬橋在城東北一百八十里。璁,本朝康熙二年,知府米建、歪泥橋在城東北二百五十五里,通永平路 。本朝康熙二年,生員馮嘉訓捐修。雲州漫乃江渡在城東一百里阿輪山,邊通景東要津神舟渡在城北一百二十里,路通蒙化、富春橋在城東五里。元本朝雍正三年,知州吳 鏊捐修、廣徳橋在城南十里即鎮水橋。知本朝康熙三年,知州刁飛龍捐建。雍正元年 府范溥、同貢生劉次薇等重修、新惠橋在城南十二里,即南橋,以鐵索架梁 。本朝康熙間,邑人公建。猛賴橋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即大藤橋,與小藤橋俱為往來要津,日久漸廢。 本朝雍正二年,知州吳元鏊捐俸易藤以木。邦洪橋在城南一百三十里交耿馬界。舊傳:土人張氏建 。本朝雍正元年,知府范溥捐修、猛底橋在城南二百五十里,即小藤橋、永鎮橋在城北三十七里,溫崩地方、長安橋在城北四十里、馬四河、石橋在城北四十八里
206
永北府:
207
金沙江渡有三。上渡在城西北一百五里,紫里接麗江界,中渡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舊順州板橋接鶴慶界,下渡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金沙江口舊係索錢過渡,行人病涉 。本朝雍正十三年,署府江嶠孫詳請置買渡夫贍田一百六十畝,勒石永為官渡,商賈稱便。碧溪橋在城東三里,觀音箐永濟橋在城東南五十里,來薰橋在城南門外、海河橋在城南八十里,起文橋在城南八十里清水驛、累功橋在城南一百里滿龍伍,三渡河橋在城南一百三十里,濟江橋在城南一百三十里陶營通江橋在城南一百五十里金沙江民功橋在城南二百里金江外,舊名龍門橋,久圯 本朝雍正八年,知府石去浮捐建永安橋在城西十五里、梁官橋在城西二十里、馬武橋在城西三十里、沈官石橋在城西三十里、永清橋在城西三十五里前所橋在城西四十里、星馬橋在城西四十里、陳廣橋在城西四十里、拱極橋在城北門外、通川橋在城北五里、天生橋在城東北三里
208
麗江府:
209
金沙江渡在城北四十五里阿喜汛,出中甸要路,設有渡船東員橋在城東南五里,跨清溪、雪山二水、萬鈞橋在城南門外程。本朝康熙六十年,通判 廷偉建、萬子橋在城西門外半里,跨玉河重。本朝雍正六年,教授萬咸燕 建、青龍河橋在城西十五里束河里、吉祥橋在城西二十里白沙里,北跨清溪、雙石橋在城西北一里鐵橋,在城西北三百里,舊巨津州界內跨金沙江。考建橋時,或云吐蕃或云史萬歲及蘇榮,或云南詔閣羅鳯與吐蕃結好,時置吐蕃嘗置鐵橋節度,後異牟尋歸唐,與韋臯合兵破吐蕃,斷鐵橋,即此所跨處穴石錮鐵為之。冬月水清,俯視猶見鐵環。
210
䝉化府。
211
衍洋橋在城東三里,舊名嵯□橋修,本朝康熙間,郡人張錦重聚仙橋在城東五里,一名元珠橋,明郡人王德清建,後圯 。本朝康熙六十年,僧維智募修錦溪橋在城東南一里,明初郡人魏忠建,萬厯間,郡人朱鳴時修封川橋在城南十五里,陽江所經一川之水匯流於此,為南路要津、興隆橋在城南七十里羅求塲下,修本朝順治間,蜀人周士昻重、平彞橋在城南一百里舊定邊縣治前、永濟橋在舊定邊縣驛,南明、成化間建。陽江河橋在舊定邊縣境內邱,本朝康熙年間知縣 嶠新建、永春橋在城西二里,横跨陽江,為西路要津。明嘉靖間,郡紳張文烈建俊,本朝雍正七年,同知顧朝 重修。四十里橋在城西北一百里接趙州界,架木為梁,覆以瓦屋,又名天威,逕舊例蒙七、趙三不時修理。永濟橋在城北七十里。明萬厯間,通判薛希周建。、雲龍橋在城北一百八十里,詳見永平縣、和㑹橋在城東北大小禾里。村郡,本朝康熙四十年 人馮光前建。
212
景東府:
213
船口渡在城南溯瀾橋在城東一里,長二百尺,寛十尺餘,上覆以瓦,舊有橋圯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同知黄叔琪倡衆修建向明橋在城南六里、孔雀山、石橋在城南十五里、清涼橋在城南二十里、蠻倉橋在城南三十里,開南橋在城南四十里者吉橋在城南七十里、蘭津橋在城西南一百里,兩岸峭壁,揷漢江流飛急,以鐵索扣南北岸為橋。相傳漢明帝建明永樂間重修、通化橋在城北一里,明洪武二十三年建、新橋在城北六里、水寨橋在城北十六里、大壩橋在城北十八里、新站橋在城北八十里。胡本朝康熙九年同知 向極捐俸重修。
214
雲南通志卷六
URN: ctp:ws40699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