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 Search for "𠲽"
Search details:
Scope: 籌辦夷務始末選輯-清
Condition : Contains text 「𠲽」
Total 136

2-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卷二

25 今日早間,俄國晃明前來談及𠸄、𠲽兩夷近日信,知廣東正在開仗攻城,香港地面有人放火八次,意欲將彼處焚毀;粵省民居遷徙紛紜,只剩空城,惟城外尚來往不定。
27 昨因𠸄、𠲽兩夷恐奴才等尚未將其條約入奏,各具照會前來詢問;奴才等即告以大皇帝業經看過,並無他意。遣嗎咭士、𭇶■〈口泰〉嘓前來打聽系何朱批?奴才等因告以系朱批「覽奏均悉,欽此」;該夷且疑向來均系「依議」或「均照所議辦理」,何以此次不同?奴才等云:『將來進京複命呈進蓋印畫押正本條約,當系如此批法;俟奉到朱批後,再行備文由上海知照。此時鈔錄進呈,不過如此批語』。該夷等各自散去。此時條約已定,前探聞夷船陸續開行,今經探報,據稱俄、咪兩夷尚未全開;𠸄、𠲽兩夷尚在等候朱批,必須看明方肯起碇。該兩夷兵船甚多,一日不去,一日仍須防範。至該二夷條約俱由自行譯定,不能增改一字,語多不檢;奴才等不敢稍涉欺蒙,謹將原來條約鈔錄進呈。至其中委曲,尚有須面陳之處。皇上大度如天,似此犬羊性成,無禮已甚,諒蒙聖恩廣宥,不與計較。總俟國家元氣充足,再為聲罪致討,萬全無弊之上策也。
29 接據𠸄、𠲽兩夷照會,因未經奉到「依議」或「俱照著所議辦理」字樣朱批,不肯放心起碇。𠸄夷照會內,並黏恭錄宣宗成皇帝命軍機大臣字寄上諭一道。奴才等當即趕緊照覆,文稱:『既有成例可援,自當據情代奏;俟奉到朱批,即行知照』去後。現在體察該夷情形,總由積疑未釋;是以遇事不肯相信。此時條約已定,更不值因此一事,令該夷有詞可藉,轉致另生枝節。本日已委吏部員外郎陳鍾芳將四夷畫押、蓋用關防正本條約,送至京師交軍機處恭呈御覽。惟該員到京尚有三日程途,夷性多疑且急,易於反複,必須令其速退兵船,方免生事。所有兩次鈔錄進呈條約,均與正本無異;可否仰求皇上格外天恩,於此本未到之前,先行發下朱批?以便奴才等於奉到後,即可迅速傳知該夷早退兵船,以安人心。
31 前因桂良等呈遞俄、咪兩國條約,未將𠸄、𠲽兩國條約呈遞,迭經諭令速奏。本日始據桂良等鈔錄呈覽各國條約,經桂良等面議定見、蓋用關防,豈尚有不准之理。茲據桂良等奏稱各國欲以奉到朱批為信,所有該大臣等前奏俄、咪兩國條約並本日所奏𠸄、𠲽二國條約,朕均批「依議」二字,發交桂良、花沙納閱看。著即將此旨宣示各國,照此辦理。從此長敦和好,永息兵端,共體朕懷柔遠人之至意。
91 𠲽夷和約
92 大清國大皇帝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東閣大學士總理刑部事務桂良、吏部尚書鑲藍旗漢軍都統花沙納、大𠲽國大皇帝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御賜動勞大星俄囉斯大救帶大西洋降生大星世襲男爵喏■〈口翰〉𠸒㖒嘶𠯈■〈口陸〉𠿿噶囉,前來議立條款,開列於左:
93 第一款:嗣後大清國皇上與大𠲽國皇上及兩國商民,毋論何人在何地方均永遠和好、友誼敦篤,彼此僑居皆獲保護身家。
94 第二款:茲兩國幸然複舊太平,欲垂之永久,凡有大𠲽國特派欽差大臣公使等予以詔敕前來中國者或有本國重務辦理,皆准進京僑居,按照大西各國無異。又議定將來假如凡與中國立有章程之國或派本國欽差公使等進京長住者,大𠲽國亦能照辦。凡進京之欽差大臣公使等當其暫居京師之時,無不按照情理,全獲施恩;其施恩者,乃所有身家、公所與各來往公文書信等件皆不得擅動,如在本國無異。凡欲招置人通事服役人等可以延募,毫無阻擋;所有費用,均由本國自備。中國大皇帝欲派欽差大臣前往大國京師僑居,無不各按品級延接,全獲施恩,照大西各國所派者無異。
95 第三款:凡大𠲽國大憲領事等官有公文照會中國大憲及地方官員,均用,大𠲽國字樣;惟為辦事妥速之便,亦有翻譯中國文字一件附之,其件務盡力以相符。候大清國京師有通事諳曉、且能譯大𠲽國言語,實時大𠲽國官員照會大清國官員公文應用大𠲽國字樣,大清國官員照會大𠲽國官員公文應用大清國字樣。自今以後,所有議定各款或有兩國文詞辯論之處,總以𠲽文做為正義。茲所定者,均與現立章程而為然。其兩國官員照會各以本國文字為正,不得將翻譯言語以為正也。
96 第四款:將來兩國官員辦公人等因公往來,各隨名位高下,准用平行之禮。大𠲽國大憲與中國無論京內京外大公憲公文往來,俱用照會。大𠲽國二等官員與中國省中大憲公文往來,用申陳;中國大憲用扎行。兩國平等官員,照相並之禮。其商人及無爵者彼此赴訴,■用稟呈。大𠲽國人每有赴訴地方官者,其稟函皆由領事官轉遞。領事官即將稟內情詞查核,適理妥當,隨即轉遞;否則,更正或即發還。中國人有稟赴領事官,亦先投地方官一體辦理。
97 第五款:大𠲽國皇上任憑設立領事等官,在第六、七款內所列中國沿海及沿江各埠頭辦理本國商民交涉事件;與各地方官公文往來,並稽查遵守章程。中國地方官與該領事等官,均應以禮相待;來往移交,均用平行。倘有不平之事,該領事等官准徑自申訴省垣大憲,並控訴本國欽差全權大臣。遇有領事等官不在該口,大𠲽國船主商人可以相托與國領事代為料理;否則,徑赴海關呈明設法妥辦,使該船主商人得沾章程之利益。
98 第六款:中國多添數港准令通商,屢試屢驗,實為近時切要。因此議定將廣東之瓊州、潮州、福建之台灣、淡水、山東之登州、江南之江寧六口,與通商之廣東、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准令通市無異。其江寧俟官兵將匪徒剿滅後,大𠲽國官員方准本國人領執照前往通商。
99 第七款:自今以後,凡大𠲽國人家眷可帶往第六款所開中國沿海通商及沿江之各口市埠地方居住、貿易、工作,平安無礙,常川不輟。若有蓋印執照,任聽在議定通商各口周游往來。惟明禁:不得在沿海、沿江各埠私買私賣;如有犯此例者,船隻、貨物聽憑入官。但中國地方官查拏此等船隻、貨物於未定入官之先,宜速知會附近駐口之大𠲽國領事。
100 第八款:凡大𠲽國人欲至內地及船只不准進之各埠頭游行,皆准前往;然務必與本國欽差大臣或領事等官預領中、𠲽合寫蓋印執照。其執照上,仍應有中華地方官鈐印以為憑。如遇執照有遺失者,大𠲽國人無以繳送而地方官員無憑查驗,不肯存留以便再與領事等官複領一件,聽憑中國官員護送近口領事官收管;均不得毆打傷害,虐待所獲大𠲽國人。凡照舊約在通商各口地方,大𠲽國人或長住、或往來,聽其在附近處所散步動作,每庸領照,一如內地民人無異;惟不得越領事官與地方官議定界址。其駐札中國大𠲽國官員如給執照之時,惟不准前往暫有匪徒各省分;其執照惟准給與體面有身家之人為憑。
101 第九款:凡中國與各有立章程之國會議整頓或現、或後議定稅則關口稅、噸稅、過關出入口貨稅,一經施行辦理,大𠲽國商人均沾,用昭平允。
102 第十款:凡大𠲽國人按照第六款至通商各口地方居住,無論人數多寡,聽其租賃房屋及行棧存貨,或租地自行建屋、建行。大𠲽國人亦一體可以建造禮拜堂、醫人院、周急院、學房、墳地各項,地方官會同領事官酌議定大𠲽國人宜居住、宜建造之地。凡地租、房租多寡之處,彼此務須按照地方價值議定;中國官阻止內地民人高■租值,大𠲽國領事官亦謹防本國人強壓迫受阻值。在各口地方,凡大佛國人房屋間數、地段寬廣,不必議立限制,俾大𠲽國人相宜獲益。倘有中國人將大𠲽國禮拜堂、墳地觸犯毀壞,地方官照例嚴拘重懲。
103 第十一款:大𠲽國人在通商各口地方,聽其任便雇買辦、通事、書記、工匠、水手工人,亦可以延請士民人等教習中國語音、繕寫中國文字與各方土語,又可以請人幫辦筆墨作文學、文藝等工課;各等工價、束修,或自行商議、或領事官代為酌量。大𠲽國人亦可以教習中國人願學本國及外國話者,亦可以發賣大𠲽國書籍及採買中國各樣書籍。
104 第十二款:凡大𠲽國人在通商各口地方所有各家產財貨,中國民人均不得欺凌侵犯。至中國官員無論遇有何事,均不得威壓強取大𠲽國船只以為公用等項。
107 第十五款:凡大𠲽國船駛進通商各口地方之處,就可自雇引水即帶進口。所有鈔餉完納後,欲行揚帆,應由引水速帶出口,不得阻止留難。凡人欲當大𠲽國引水者,若有三張船主執照,領事官便可著伊為引水,與別國一律辦事。所給引水工銀,領事等官在通商各口地方秉公酌量遠近險易情形,定其工價。
108 第十六款:凡大𠲽國船一經引水帶進口內,即由海關酌派妥役一、二名隨帶管押,稽查透漏;該役或搭坐商船、或自雇艇只,均聽其便。所需工食,由海關給發,不得向船主及代辦商人等需索;倘有違例,即按所索多寡照例科罪,並照數退償。
109 第十七條:凡大國𠲽船進口在一日之內並無阻礙,其船主或貨主或代辦商人即將船牌、貨單等件繳送領事官,該領事官於接到船牌、貨單後一日內即將船名、人名及所載噸數、貨色詳細開明,照會海關。倘船主怠慢,於船進口後經二日之內不將船牌、貨單呈繳領事官,每逾一日罰銀五十圓入中國官;但所罰之數,不得過二百圓。迨領事官照會海關後,海關即發牌照,准其開艙;倘船主未領牌照,擅自開艙卸貨,罰銀五百圓,所卸之貨一並入官。
110 第十八款:凡大𠲽國船主、商人,應聽任便雇各項剝船、小艇載運貨物,附搭客人。其船艇腳價,由彼此合意商允,不必地方官為經理。若有該船艇誆騙走失,地方官亦不賠償。其船艇不限以只數,亦不得令人把持;並不准挑夫人等包攬起貨、下貨。
111 第十九款:凡大𠲽國商人每卸貨、下貨,應先開明貨單呈進領事官,即著通事通報海關,便□其卸貨、下貨;當即查驗其各貨妥當,彼此均無受虧。大𠲽國商人不欲自行計議稅餉,另倩熟悉之人代為計議完稅,亦聽;如有事後異言,俱不准聽。至估價定稅之數,若商人與華人意見不合,應彼此喚集二、三商人驗明貨物,以出價高者定為估價。凡輸稅餉,其淨貨為率;所有貨物,應除去皮毛。倘大𠲽國人與海關不能各貨皮毛輕重,就將爭執各件連皮秤定多寡約數,再複除淨皮毛,秤其斤重;即以所秤通計類推。當查驗貨物之時,如有意見不合,大𠲽國商人立請領事官前來,該領事官亦即知會海關從中盡力合作,均限一日之內通報;否則,不為准理。於議論未定之先,海關不得將互爭數目姑寫冊上,恐難於核定。進口貨物遇有損壞,應核減稅銀照估價之例,秉公辦理。
113 第二十一款:議定大𠲽國船主或商人卸貨完稅則例,俱逐次按數輸納;至出口下貨亦然。凡大𠲽國船所有鈔餉一經全完,海關即給與實收,呈送領事官驗明,即將船牌交還,准令開行。海關酌定銀號若干,可以代中國收大𠲽國應輸餉項;該銀號所給實收,一如中國官所給無異。所輸之銀或紋銀,或洋銀,海關與領事官核其市價情形,將洋銀比較紋銀應補水若干照數補足。
114 第二十二款:凡船按照第二十款進口出二日之外與未開艙卸貨之先,即將船鈔全完。按照例式,凡船在一百五十噸以上者,每噸鈔銀五錢;不及一百五十噸者,每噸納鈔銀一錢。所有從前進口、出口各樣規費一概革除,以後不得再生別端。凡納鈔時,海關給發執照,開明船鈔完納;倘該船駛往別口,即於進口時將執照送驗,毋庸輸鈔,以免重複。凡大𠲽國船從外國進中國,止須納船鈔一次。所有口大佛國三板等小船無論有篷、無篷,付搭過客,載運行李書信食物並無應稅之貨者,一體免鈔;若該小船載運物貨,照一百五十噸以下之例每噸輸鈔銀一錢。倘大𠲽國商人雇賃中國船艇,該船不輸船鈔。
115 第二十三款:大𠲽國貨物在通商各口已按例輸稅,中國商人即便帶進內地,經過稅關只照向例輸稅,不得複索規費。按今稅則,是有准繩,以後毋庸加增。倘有海關書役人等不守例款,詐取規費,增收稅餉者,照中國例究治。
116 第二十四款:凡大𠲽國船進通商各口,如將貨在此卸去多寡,即照所卸之數輸納;其餘貨物欲帶往別口卸賣者,其餉銀亦在別口輸納。遇有大𠲽國人在此口已將貨餉輸納,轉欲載往別口售賣者,報明領事官照會海關將貨驗明,果系原封不動,給與牌照注明該貨曾在某口輸餉;俟該商進別口時,將牌照呈送領事官轉送海關查驗免稅,即給與牌照卸貨,一切規費俱無。惟查出有夾私誆騙等弊,即將該貨嚴拏入官。
119 第二十七款:大𠲽國人在通商各口貿易,凡入口、出口均照所定印押而附章程之稅則,輸納鈔餉。但因兩國貨物或土產,或工藝一時不同而價值有低昂之殊,其稅則有增減之別,每七年較訂一次,以資允協。七年之內已定稅銀,將來並不得加增,亦不得有別項規費。大𠲽國人凡有鈔餉輸納,其貨物經此次畫押載在則例並非禁止,並無限制者,不拘存本國及別國帶進及無論帶往何國,均聽其便;中國不得於例載各貨物別增禁止限制之條。如將來改變則例,應與大𠲽國會同議允後,方可酌改。至稅則與章程現定與將來所定者,大𠲽國商民每處,每時悉照遵行,一如厚愛之國無異。
120 第二十八款:緣所定之稅則公當,不為走私借口,大𠲽國商船將來在通商各口不作走私之事;若或有商人船只在各口走私,無論何等貨價,何項貨物並例禁之貨與偷漏者,地方官一體拏究入官。再,中國可以隨意禁止走私船只進中土,亦可以押令算清帳項,刻即出口。倘有別國冒用大𠲽國旗號者,大𠲽國設法禁止,以遏刁風。
121 第二十九款:大𠲽國皇上任憑派撥兵船在通商各口地方停泊,彈壓商民水手,俾領事得有威權。將來兵船人等皆有約束,不許滋事生端;即責成該兵船主飭令遵守第三十三款各船與陸地交涉及鈐制水手之條例辦理。至兵船議明約定,不納各項鈔餉。
122 第三十款:凡大𠲽國兵船往來游行,保護商船,所遇中國通商各口,均以友誼接待。其兵船聽憑採買日用各物;若有壞爛,亦可購料修補,俱無阻礙。倘大𠲽國商船遇有破爛及別緣故,急須進口躲避者,無論何口均當以友誼接待。如有大𠲽國船只在中國近岸地方損壞,地方官聞悉,即為拯救,給與日用急需,設法打撈貨物,不使損壞;隨照會附近領事等官會同地方官設法,著令該商梢人等回國及為拯救破船片、貨物等項。
123 第三十一款:將來中國遇有與別國用兵,除敵國布告堵口不能前進外,中國不為禁阻大𠲽國貿易及與用兵之國交易。凡大𠲽國船從中國口駛往敵國口,所有進口、出口各例貨物並無妨礙,如常貿易無異。
124 第三十二款:凡大𠲽國兵船、商船水手人等逃亡,領事官或船主知會地方官實力查拏,解送領事官及船主收領。倘有中國人役負罪逃入大𠲽國寓所或商船隱匿,地方官照會領事官查明罪由,即設法拘送中國官,彼此均不得稍有庇匿。
126 第三十四款:遇有大𠲽國商船在中國洋面被洋盜打劫,附近文武官員一經聞悉,即上緊緝拏,照例治罪。所有贓物,無論在何處■獲及如何情形,均繳送領事官轉給事主收領。倘承緝之人或不能獲盜,或不能全起贓物,照中國例處分;但不能賠償。
127 第三十五款:凡大𠲽國人有懷怨挾嫌中國人者,應先呈明領事官複加詳核,竭力調停;如有中國人懷怨大𠲽國人者,領事官亦虛心詳核,為之調停。倘遇有爭訟,領事官不能為之調停,即移請中國官協力辦理,查核明白,秉公完結。
128 第三十六款:將來大𠲽國人在通商各口地方為中國人陷害凌辱騷擾,地方官隨在彈壓,設法防護;更有匪徒狂民欲行偷盜,毀壞放火大𠲽國房屋,貨行及所建各等院宅,中國官或訪聞、或領事官照會,立即飭差驅逐黨羽,嚴拏匪犯,照例從重治罪;將來聽憑向應行追贓著賠者責償。
129 第三十七款:將來若有中國人負欠大𠲽國人船主及商人債項者,毋論虧負誆騙等情,大𠲽國人不得照舊例向保商追取;惟應告知領事官照會地方官查辦出力,責令照例賠償。但負欠之人或緝捕不獲,或死亡不存,或家產盡絕無力賠償,大𠲽國商人不得問官取賠。遇有大𠲽國人誆騙中國人財物者,領事官亦一體為中國人出力追還;但中國人不得問領事官與大𠲽國取償。
130 第三十八款:凡有大𠲽國人與中國人爭鬧事件,或遇有爭鬥中或一、二人及多人不等被火器及別器毆傷致斃者系中國人,由中國嚴拏審明,照中國例治罪;系大𠲽國人,由領事官設法拘拏,迅速訊明,照大𠲽國例治罪。其應如何治罪之處,將來大𠲽國議定例款。如有別樣情形在本款未經分晰者,俱照此辦理,因所定之例,大𠲽國人在各口地方如有犯大小等罪,均照大𠲽國辦理。
131 第三十九款:大𠲽國人在通商各口地方如有不協爭執事件,均歸大𠲽國官辦理;遇有大𠲽國人與外國人有爭執情事,中國官不必過問。至大𠲽國船在通商各口地方,中國官亦不為經理,均歸大𠲽國官及該船主自行料理。
132 第四十款:日後大𠲽國皇上若有應行更易章程條款之處,當就互換章程年月核計滿十二年之數,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至別國所定章程不在大𠲽國此次所定條約內者,大𠲽國領事等官與民人不能限以遵守;惟中國將來如有特恩曠典,優免保佑,別國得之,大𠲽國亦與焉。
133 第四十一款:茲大𠲽國大皇帝欲表美意,與大清國大皇帝特將凡可憶往日各不協之處,而今已欣然解釋,不列於此和約章程之中。因此所有把守廣東省城以前各事宜與大𠲽國軍兵各費用,而今兩國議定妥當,准行分款開列;而其款仍與在本和約章程繕列,通行無異。
135 大清國皇上大𠲽國皇上欽定和約章程遺補六款
137 第二款:西林縣既經革職後,即照會大𠲽國欽差大臣知照,又將革職事由備載京報內。
138 第三款:大𠲽國民人及所保護者在廣東省城所有行內對象,大𠲽、大■軍兵未入省之先皆被百姓或燒、或劫、後計多寡,按據分賠。
139 第四款:中國官員固執不允大𠲽國以理所請各賠補之處以致軍需繁多,務必於廣東海關照數賠補;其賠補銀與軍兵費用,約有二百萬兩之多。應將此銀交大𠲽國駐札中國欽差大臣收入,複回收單執照。其二百萬兩分六次,每年一次交清;或用銀兩,或用會單,仍由廣東海關交清。將來凡有本國完納出入貨稅各客商,皆准量稅之多寡,用銀九分,會單一分完納。其交銀,首次從兩國大臣畫押章程之日起約一年之內交清;廣東海關於抽稅時,若欲每年准收會單,其會單值銀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兩三錢四分之數(即六分之一),扣稅亦無不可。後在廣東中國大憲會同大𠲽國欽差派員豫行會議,定立會單圖式印章,如何交收,每會單值銀多少,交清銀兩之後如何注銷,以免重複。
140 第五款:中國將上款所開銀數,或用銀兩,或用海關會單一經交清,大𠲽國軍兵即將退出粵省。惟以軍兵及速退出之便,中國欲將各會單或先期,或按次分明年號交出在領事官署寄存,亦無不可。
176 通商事宜,向以𠸄夷為領袖,咪、𠲽各夷隨同辦理。現在咪夷已先進京換約,回南後必求查照新定章程辦理;𠸄、𠲽二夷所屬各國夷商,亦必藉道光年間章程內有「大皇帝如有恩施於外國,各國一體均沾」之語,前來饒舌。若不允准,則夷商心存怨望,不為我用;不獨無從施釜底抽薪之計,且商與酋互相比合、與我為難,兵連禍結,勢將無所底止。設俯順商情、從權開市,則𠸄、𠲽二夷新定之條約未換、從前之條約又有作為廢紙之議,幾無章程可循;領事、通事、司稅人等盡可高下其手,從中舞弊。夷商既有利可圖,亦即置條約於不顧。從此夷務更不可問,而於議撫大局仍無把握,今冬海運必多掣肘。倘欲藉咪夷為從中調處之人,則𠸄、𠲽二夷現已鄙其取巧,且上年在天津𠸄夷之就我範圍全系欽差大臣桂良等自行籌辦,咪夷雖有調處之言,未見實效。輾轉思維,此次給發𠲽夷照會,實為夷務一大關鍵。因與撫臣徐有壬往來密商,酌定一稿發交署蘇太道吳煦等,藉夷商王在抱怨𠽾嚕嘶之時,囑令華商轉告夷商。以『此次天津之役系由𠽾嚕嘶自行啟釁,與條約無干;徒於生理有礙、實屬無謂。且初到上海時,欽差大臣桂良等已守候月餘,應見不見、應商不商;迨抵天津,又不收文收物,硬闖海口、轟練拔樁,試問已經和好之國有此情理否?欽差大臣僧格林沁未將其船只全行擊毀,非不能也,憫其愚頑也。今已小受懲創,則欽差大臣僧格林沁之用兵神速、炮台堅固,爾等諒已得知。若相持不下,爾等財貨盡歸烏有,所為何來』?該夷商等咸以為然,紛紛議論。因之𠽾嚕嘶亦有所聞,始知眾怒難犯,漸有悔心。華商複令各夷商將𠽾嚕嘶肇釁情由寄信回國,互相傳布,以杜𠽾嚕嘶之捏詞聳聽。吳煦等因有機可乘,即遣伊擔、梅德爾並由梅德爾轉邀咘𡁠咘𠾐親信最深之夷人齊向告知:臣尚未悉𠲽夷亦有死傷之人,有照會令其赴津換約,並令轉告酋:『商情如此,國王聞之,必將加罪。在𠽾嚕嘶固屬咎由自取,為咘𡁠咘𠾐計,殊屬不值』。咘𡁠咘𠾐始尚游移,繼亦恍然;答稱爾等所言,卻是為我。總督如有照會前來,斷不置之不答。但不短其如何說法。且夷系屬大國,𠽾嚕嘶心存報複;伊不便獨自作主,祗好緩緩進言。若得何總督亦給𠽾嚕嘶一文,則更易於措詞等語。梅德爾即稟吳煦等,將照會發給。旋據咘𡁠咘𠾐送到照覆之文,由吳煦等稟呈前來。臣細核照覆之文,情詞尚屬恭順;惟以未能獨自作主為惜,又稱該酋與咘𠽾嚕嘶均已纖毫無疑。揆其意見,似欲臣亦給咘𠽾嚕嘶一文也。臣思咘𡁠咘𠾐既欲得臣照會咘𠽾嚕嘶之文為進言之具,則其力不能轉圜,必藉天朝威力以制之,已情見乎詞。𠽾嚕嘶始則逞其桀驁之氣,姑思一試;繼於受創之後為眾商所抱怨,其氣已餒,亦可概見。此事總須議撫完結;與其專借咪、𠲽之力留將來借口地步,莫若俯如咘𡁠咘𠾐所請亦給𠽾嚕嘶照會,先責以不在上海接晤。此次咘𡁠咘𠾐會內「纖毫無疑」之語,詰其是否進京換約而不言天津之事?並再照覆咘𡁠咘𠾐,告其已給𠽾嚕嘶照會;仍密囑吳煦等令梅德爾等及各夷商再行設法挽回,總以尊崇國體,不露我去求和之意。且視𠽾嚕嘶有無回文,再行相機辦理。就現在情形而論,咪夷既已進京換約,𠲽夷又已疏通,則𠸄夷之勢已孤。至咘𡁠咘𠾐所稱業已奏知該國王,應候回信辦理;亦尚在情理之中。而夷商人等已寫信回國,則𠽾嚕嘶之恃強妄為、該國王亦必當有所聞知;即使尚有後言,我可就各該酋之回文與之理說,或可息事弭兵。
178 何桂清奏「遵旨籌度夷情,發給𠸄、𠲽兩夷酋照會」一折並將往來照會鈔錄呈覽,均已閱悉。𠲽酋於接到照會後,以尚須聽候該國王回信為辭,𠸄酋則尚無回複;該酋等無故挑釁,致受懲創,此時須候伊國王信息,亦是意中之事。何桂清既已發給照會並經夷商開導,該酋等似有悔悟;且俟其自來轉圜,再行斟酌辦理。毋庸再向關說,轉似中國求和。惟該夷酋先背約,則上年條約內萬不可行之事,正應就此斟酌;已於本月初三日詳諭何桂清以該二國和約祗能在上海互換,均照咪夷七口通商並須索賠兵費等事。該督奉到後,仍須照辦。此時若不先露端倪,恐該酋以為仍照前議一無更改;將來聞我辦法,必至大失所望。著何桂清仍令吳煦等傳諭華商轉達夷商,謂『𠸄夷犯順以後,聞得京中王大臣公議,不令進京換約,前議皆作罷論;並須索賠兵費,方與通商。幸有該大臣念夷商失業人數眾多,將來該二國自悔求和,該大臣必能懇求大皇帝施恩,請照咪夷七口通商;並即於上海換約,免得重至天津,中國既不肯撤大沽兵防,該酋又未肯靦顏就北塘行走,轉覺為難也』。如此漸為宣露,使二酋有所聞知;看其如何動靜,再作計較。
179 至咪夷條約七口以外,𠸄、𠲽所增者不過牛莊、登州、淡水及長江內各口。淡水即台灣地方;既有台灣,即可毋庸淡水。登州地方瘠苦,貨物甚稀。牛莊利在豆餅、長江利在運鹽,今豆餅與鹽業經議明不運,長江及牛莊本無大利;且上年夷船入江,以江中處處擱淺,回滬時頗覺廢然。蓋在夷商以多銷貨物為得計,若多添口岸而貨物仍不加銷,實屬有損無益。以上各節,但有機會可乘,即著妥為開導。總之,𠸄、𠲽肆行無理,果許其在上海換約並照咪夷七口通商,已屬曲加寬恕。其如何以索賠兵費等事,層層襯托;將來歸到如此結局,則全在該大臣悉心籌酌、實力辦理也。
180 至上年天津所定條約,內載有「立約之後以四個月為期,彼此曉布商民知悉」之語。今咪夷雖即日換約,尚須四個月後方照新章辦理;為期尚寬。咪、𠲽二夷屆時當可得該國回信,不致兩難。現在既賴夷商從中開導,所有上海通商各國想必照常辦理;並著該大臣於報便奏聞。
185 查咪酋華若翰返棹後,連日與𠸄、𠲽二酋往來密談,夜分始散。𠸄領事密迪樂則因催緝殺傷𠸄夷凶犯,向吳煦等云:『天津做成圈套,誘其入港,致斃多命。咪酋入都,待如俘酋;又令回至北塘換約。咪酋因勢孤,不得不然。各國商人,無不忿忿;明春定欲赴津報複。上海本可無事,忽又造出擄人之說,以致百姓滋鬧,正凶又不拏獲;明系華官故意唆使百姓為此,必致激成大變』。吳煦等因其語無倫次,答以『咪夷進京,待之以禮;又奉大皇帝頒發璽書,榮寵已極。爾𠸄、𠲽兩國若不自行肇釁,亦必同邀異數。今因羨而生妒,作此不經之談,希冀播弄是非;此等伎倆,孩提之童亦能識破,言之無益。至擄人之案雖與爾國無涉,而愚民無知,安能分別誰為何國之人!一時忿激,已成眾怒難犯之勢。若非地方官妥為彈壓保護,爾等恐吃虧尚不止此。既許爾等緝拏要犯,決不食言。惟人多勢眾並無首先起意之人,必須設法訪緝,始無枉縱;不能頃刻拏獲,亦不能助爾抑民也』。密迪樂無詞可答而退。旋據華若翰送到照會,以換約後應照新章開市,請即咨行五口並新開之潮州、台灣二口,曉諭商民等語;竟將前此在京與大學士桂良等往來照會抹煞,顯系為𠸄、𠲽所唆使,意圖嘗試。臣當即查案照覆;乃該酋後來照會,則將在京往來照會飾詞狡賴,約臣於八月十九日前往上海會商,先照新章完納船鈔,並在新開之潮州、台灣二口先行互市,其餘暫緩施行。且向吳煦等聲稱;臣如不往上海,該酋即至常州;並以此事關系甚大,亦不便與委員藍蔚雯等商辦等語。吳煦等與之反複辯論,堅不允許;將照會轉呈前來。
186 臣查天津原定條約,因各貨轉運內地課稅未經議定,故有「限四個月為期,出示曉布」之語;嗣於上海議定稅則,即於善後章程聲明「第二十八條所載可毋庸議」,則四個月期限即在「勿庸議」之列。華若翰先則儱侗請開新章;迨臣駁覆,則所請僅止兩事。一經允許,則得步進步,勢所必然。且查桂良等前次照會內稱:『各口通商,不止貴國一處。此時𠸄、𠲽條約尚未議定,未便兩歧,恐礙通商大局。似應俟𠸄、𠲽兩國一律定議之後,再開新章。其如何定議,望與總理大臣會商辦理』等語;聲敘本甚明晰。而該酋覆文內,則將「不止貴國一處」之語截去,僅以各口通商須歸一律辦理,斷章取義,含混照覆;留為今日饒舌地步。臣現備文照覆:『應俟請旨遵行』;視其覆文如何,再作計較。惟桂良等照會該酋文內既有與臣會商之語,如其必欲見臣,一經堅拒,必致徑來常州,駭人耳目;而𠸄、𠲽兩酋既在上海,臣到彼後不與見面,則怨望更深。擬俟屆時輕舟減從,仿照前督臣怡良接見咪酋之案,訂期前往昆山一帶與之一見。於請兩事,倘能待至𠸄、𠲽一律,辦理最為妥善;否則,體察情形,如無十分窒礙,再當奏請訓示。萬一藉端欲為𠸄、𠲽作說客,俟有可乘之機,即當迎機以導,斷不敢稍有遷就。
190 何桂清奏「咪酋請照新章完納船鈔,即在潮州、台灣先行開市」一折,覽奏均悉。咪酋華若翰回至上海將在京照會飾詞狡賴,並約該督前往上海會商先照新章完納船鈔,並在潮州、台灣二口先行互市等語;各口通商,須俟𠸄、𠲽條約議定後再開新章,桂良等照會該酋聲敘明晰。今華若翰欲在潮州、台灣先行互市,若一經允許,必至得步進步。何桂清現已備文照覆,俟其覆到如必欲與該督一見,自可往昆山一帶與該酋會晤。所請完納船鈔一節,似尚可允;至潮州、台灣本在五口之外,必須俟𠸄、𠲽兩國定局後方能辦理,斷不准其先行互市。如華若翰藉此為𠸄、𠲽作說客,該督仍遵前旨不可先向其關說,以致跡涉求和。如該夷誠心悔悟、自來乞請,再為迎機善導;操縱之機,全在該督臨時酌辦。
191 至上海各國通商,以茶葉為大宗。現在𠸄、𠲽聲言赴津報複,不肯就我範圍,必須設法鈐制,為釜底抽薪之計。著何桂清密飭上海道將運茶各商向與何國交易,先行查明;如明年該夷阻撓海運,即可禁止茶葉出口。倘他國夷商不願,即告以因系𠸄夷與中國為難,未便與別國互易,致令影射。如此辦理,他國或恐罷市歸怨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