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一

《卷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西通志巻十一
3
山川四漢中府 榆林府漢中府南鄭縣。
4
旱山旱一作「𡷛」,在縣西南二十里《寰宇記》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詩經大雅》。旱山名毛《傳》,南鄭縣旱山,池水所出《漢書地理志》。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蓋社主之流,百姓四時祈禱《水經注》。山上有雲即雨,傍有石牛十二,頭下有石池水《周地圖記》,一名𡷛山賈《志》。漢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四峯八面,東臨老渚河,北距漢水,南接巴山,有池水《雍大記》。山勢竒偉,其右為鳩谷谷,有棲真洞,又有孤雲神女祠迤東不數里,有茅溝山,凌髙峻削,明末席增光,隱其上。有《茅溝山記》《府志》鳩谷在縣南二十里《輿地紀》「勝 」。按南鄭治,自唐、宋以來未嘗移徙,則《寰宇記》所云必非無據,疑漢旱以音近而訛,而後人遂分以為二山也。又《漢志》池水出旱,而《雍大記》池水出漢山,益為可據」。
5
寳山 在縣北十餘里,舊傳山中得寳珠,又相近有白雲嶺,嶺上有白雲屯聚,故名《輿地紀勝》。玊井洞在縣北十五里賈《志》玉井在玉井觀南,水色白,人謂飲此可療病雍勝畧俗傳:宋時大雷雨,忽於汚泥中湧,出老子石像,因於此立祠,有風洞在座下,深不可測,投草其中,即吹出府志
6
獅子山。 在縣北四十里,形如獅子,上有寳峯,院下有佛洗潭雍勝畧。潭在獅子山西南,水自懸崖下注其潭。有三地,險水深《府志
7
七峯山 在縣北五十里,七峯峭㧞,宋蘇軾曾遊於此。又相近為王子山,形如畫屏賈《志》
8
聴山 在縣西北,西抵壻水小溪輿地紀勝》。壻水北發聽山《水經注》。俗傳唐公房仙去,婿歸,惟聞空中歌管聲,因名聴山》《賈志》昉、「房」一作
9
天臺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頂平如臺,郡治枕其岡脉有飛泉數百尺,下為深潭,號佛子潭賈志,山谷石皆堅潤。有金星者,製硯甚佳,俗號石碑谷。又其上有楞伽縣冊
10
龍岡山 在縣西十里,相傳梁天監中有龍鬬於此輿地紀勝龍岡,北臨漢水,南帶廉津《華陽國志》。南鄭縣有龍岡山《隋書地理志》
11
中梁山 在縣西十五里。賈志南鄭縣有中梁山,唐書地理志漢中記云:以其鎮梁州之中故名輿地紀勝山脉西自沔縣定軍山來,横山之腹有乾明寺雍勝畧。一統志云:在南鄭襃城之界。潛確𩔖書縣亦見襃城。
12
立石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又相近有玊泉嶺。《輿地紀》勝 ,並詳見襃城縣。
13
玊京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旱山之陽,一峯尖聳,又相近為鶴騰山賈《志》。山接襃城界,有鶴騰崖、鶴騰泉縣冊、 ,並詳見褒城縣
14
黄牛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又相近有青銼山賈《志》。華陽縣有黄牛山《魏書地形志》地,後魏縣屬華陽。,南鄭縣有黄牛山《隋書地理志》:山有石黄色,逺望如牛,因名山下,有黄牛川十道記云:黄牛川有再熟之稻,土人重之《寰宇記》
15
籠蓋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南麓與巴山相接,老渚河源出於此雍勝畧
16
寳頂山「頂」,一作「鼎」在縣西南七十里,與青銼山相接。賈志襃詳見城縣。
17
金華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與巴山相接,峭峯特起,左右環遶,傍有數泉,合為一池。輿地紀勝縣,詳見襃城。
18
雙乳山。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府志城詳見襃 縣髙望山。 在縣南二十里縣圖
19
峨公山。 在縣南六十里。宋元嘉十一年,蕭承之進據峨公山,擊敗楊難當軍梁土民思承之功,於峨公山立廟祀之《縣冊
20
仙臺山一名玉女山,一名米倉山。在縣南百九十里,一名玉女山,髙峻不可登,上有古城三門。道經云:仙人,玊女所居之地,故名。寰宇記南鄭縣有玊女山,唐書地理志仙臺山在南廉水縣,一名米倉山,與大巴山相連,有韓信廟及截賢嶺云。蕭何追韓信至此,輿地紀:勝城廉水縣,今屬襃 界。米倉山髙聳,摩雲登其巔,則襃、沔、洋、鳳俱歸一覽縣志。
21
大巴山一名巴嶺,在縣南百九十里。東濵漢江與三峽相接,山南即古巴國《元和志》。廉水出巴嶺山《水經注》。孤雲山在廉水縣東南百七十里,相連者曰兩角山輿地紀勝。巴山綿亘深逺,冬夏積雪不消,中包孤雲、兩角、米倉諸山,南與四川、巴州之小巴山接縣志
22
石臼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府志幞頭山。 在縣東南百里,以形似名。又蒿壩洞在縣東南小黄村,髙崖壁立,前臨深澗,洞當半崖,有飛橋洞,中極寛廣,巉巖萬状,石乳參差《輿地紀勝》
23
梁州山一名梁山在縣東南百八十里。其西與孤雲兩角諸山相接,大山四圍,其中三十里許,甚平廣。或云古梁州治也輿地紀勝、梁州山,一名梁山縣《志》
24
武鄉谷。 在縣東北縣册,在府東北三十里。蜀封諸葛亮為侯國。《十道志》門,按《府志》云在城北「 內,疑誤。
25
駱谷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自洋之真符至此,屈曲八十里八十四盤。姜維伐魏出此賈《志》。駱谷在南鄭縣北,通盩厔、駱谷關雍勝畧
26
漢水 在縣南三里,自襃城界流入,又東入城固界《禹貢錐指》。沔至漢中,東流為漢水《書》孔《傳》。漢水自合襃水,又東逕漢廟堆下,又東過南鄭縣,南合廉水,又右合池水。又東得長柳渡《水經注》。漢水經縣南,去縣一百步《元和志》詳見《圖考》
27
襃水一名黒龍江。在縣西二十里,自襃城界來,南流至龍江鋪西小柏鄉入漢。縣册城,詳見襃 縣。
28
廉水 在縣西南四里,自襃城縣來,東北流入于漢府《志》華陽縣有廉水《魏書地形志》。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又北注漢水《水經注》。龍岡山北有廉津、廉水所經《寰宇記》
29
老渚河即池水,一名獠子水,一名老子溪在縣南十里,源出籠蓋山,經城東南十五里,北流入漢府志。旱山,池水所出,東北入《漢書地理志》。池水出旱山,俗謂之獠子,水夾溉,諸田散流,左注漢水《水經注》。旱山下有石池,即池水之源《寰宇記》。老子水在廉水縣,源出米倉山下,流合石劔等水,號老子溪,即酈道元所謂獠子水也《輿地紀》勝老按:獠子既訛為 子,而老渚又即老子之訛,則所云老溪者,當亦即此水也。冷水河源出漢山,又紅花水亦出漢山,合流入于老溪縣册
30
壻水,即左谷水,一名聴水,又名智鄉水。在縣西北,又東流入城固界,一名聴水。縣册左谷水出漢北,即智水也。北發聴山,山下有穴水,穴水東南流,歴平川中,謂之智鄉水,曰智水川。《水經注
31
玉女潭。 在縣西南二十八里,源從襃城縣南梁山流入《寰宇記》
32
東湖 在城東南,塔影映照,湖中為郡。佳景《府志》蓮花池。 在縣南十里府志
33
白鹿池。 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曾有白鹿見於此雍勝畧
34
金龍井 在城內相傳,有黄龍見於此雍勝畧湧泉。 在縣北六十一里天臺山,其泉地中,行人於泉上砌一井,深一尺五寸,水深四寸。後欲請此水禱雨,以瓶著井中,水自湧起,灌於瓶內,因以名之雍勝畧明珠井。 在縣西南三里縣册
35
襃城縣
36
雲霧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絶頂有崖,高百尺,横數十步,縣境高山,此為第一,上有水痕如龍,黑白各四,顛倒懸挂,其東西横截者為横,當山在縣西北百三十里,乃雲霧北界也。賈《志》。
37
伏虎山一名饅頭山在縣西北一里,俗呼饅頭山。又縣北一里曰黄土坡府志
38
連城山一名漢王山,在縣北六里,下臨襃水,相傳為漢王練兵處,亦名漢王山賈志山內有甎塔,髙一丈餘,傍有水池,俗傳漢王築《雍大記山,頂有十二峯,連接如城壘,皆平曠可居,峯各有池,其下有黑溝泉東麓又有龍潭,瀦水深廣,昔有於此得龍蛻者,時或有巨蟹大魚出没,人莫敢近,又縣北入谷十五里曰鷄翁山,即連城後山也,突起髙峯,状𩔖鷄冠,又縣北二十里有桃源坡府志
39
箕山 在縣北二十里縣册山上有池,四時不涸,俗呼秦王獵池,山南有穴,號丙穴,有谷號道人谷,即鄭子真所隱處,又七盤坡在縣北二十里輿地紀勝丙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廣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泉懸注魚,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襃水襃水,又東南歴小石門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永平中,司𨽻校尉,楊厥所開。建和二年,大中大夫王升嘉厥開鑿之功,琢石頌徳,以為石牛道即秦時所開,厥蓋因而廣之。《蜀都賦》曰:岨以石門,門在漢中之西,襃中之北《水經注:世代綿逺,通塞不恒,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崖岸崩淪,澗閣堙圯,南北各數十里,車馬不通。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襃斜,始開至石門北一里西上鑿山為道,峭阻盤迂,行者苦之。三年,刺史羊公表求自回萬以東開剏道路,至永平二年畢工,閣廣四丈,路廣六丈,皆沿溪棧壑,砰險梁危,自回萬至谷口二百餘里,連輈駢轡,莫不夷而通焉後魏王逺石門銘序蜀諸葛亮遣趙雲、鄧芝等據箕谷,即此又七盤山,頂曰鷄頭山,出襃谷《雍大記七盤山,在縣北十里鷄頭關下,盤㢠七轉,方至山頂,由此入連雲棧山,頂有風洞,山下有穴,大如斗,名魚洞,自清明至穀雨,有魚從穴中出府志石門在縣北十里鷄頭關下,此門通,可避七盤之險。又南三十步為手扒崖,崖南五十步,有一㸃、油石縣志
40
龍峯 在縣北二十五里山下,巨石崚嶒突出,有如龍首,直走烏龍江岸,波濤吞吐,如龍之吸浪。其相近為麻坪,左遶江流,右倚林麓,亦山市也。又縣北二十六里有老君崖《府志》
41
黄草山 在縣北四十里,東臨襃水,即連雲棧諸山勝畧
42
青橋山 在縣北五十里,山形險峻,緝木以度,樹蘿䝉密,嵗寒不凋。又青橋河北岸有石突起叢薄中,前昂後伏,宛然若虎,名曰虎石」府志》。
43
松尖山 在縣北六十里青橋西,山峯尖,聳竒松挺植。又石尖山在縣北七十里青橋山後,石峯聳出,與松山對,亦即連雲棧諸山也《府志》
44
衙嶺山。 在縣北縣册、武功縣、襃、斜二水俱出衙嶺山,漢書地理志:襃水西北出衙嶺山,《水經注:襃水出襃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括地志。馬道山在縣北九十里馬道驛西,其東溝巨石,宛有馬跡。又鳳凰山在馬道驛東北,山張兩翼,形如飛鳳,一名太白山。又縣北九十五里為燕子崖,府志之。按括地志所云衙嶺山,今以道里計 ,疑即馬道、鳳凰、石笋四州諸山也。
45
石笋山。 在縣北百二十里馬道山迤西山下有龍潭,廣一畆許,遊者至潭隈,相戒毋聲欬,有之則徹底清潭,頃刻渾濁,見者無不駭心。又相近有廻水,洞在焦崖鋪南石崖下,襃水至此一派,潛入崖穴,東通城固縣壻水河《府志》
46
四州山 在縣北入斜谷一百三十里,與武關驛相對,登之可望見襃、沔、洋、鳳諸境,故名。又縣北二百里有九石坪,在深山茂林之中。其地平廣可種蓺,人罕至者《府志》
47
雲夢山一名社壇嶺,一名觀山,在縣西北五十里牛頭山,後與雲霧山並峙,古名社壇嶺,又名觀山,陟頂二十里,頂最平坦,最髙處為雲夢。觀觀東一里為飛仙崖,石峯壁立,高三百五十五丈,相傳有仙女飛昇於此崖之下,曰白龍洞,髙五丈,濶倍之,深數步許,下有石池二,水滴池中不溢,不涸旱,禱則應觀,西三里有青龍洞,深丈餘,亦有石池,三水自上滴入,由洞口流出,又後有聖水洞,石井深丈餘,水從底峽中出。又觀南一里曰牡丹坪,又相近者曰照壁山,其陽岡嶺逶迤通雲霧諸山,其陰峻峭方正,形如屏風。又縣西北六十里曰黄草坪、府志。
48
赤崖一名赤岸在縣西北,襃斜閣道之所經也,亦曰赤岸,蜀漢置赤岸庫以儲軍資。又孔明與兄瑾書曰:「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壊」。即此縣志》
49
牛頭山一名戴笠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其相近有仙人洞、臨漢水。府志武鄉縣有牛頭山,魏書地形志屬武鄉縣,今屬南鄭。魏 襃中郡。襃城縣有牛頭山,唐書地理志山髙百仞,其上雲覆如笠,即雨,故後人號為「戴笠山。寰宇記:山有巨石,似牛頭,故名其下有靈液泉。雍勝畧。
50
石人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石峯如人形,故名府志赤谷嶺。 在縣西南十里。又縣西南五十里有乾龍洞,在娑羅關南,洞髙數丈,內有小溪,自北壁下流出洞底禱雨者執火而入路,多曲折,約行三十里,可達華山洞《府志》
51
鶴騰巖。 在縣西南六十里縣冊,三巖相接,状類畫屏寳積院有殘碑,載昔人於此,駕鶴仙去,巖半有三石洞,深邃莫測其下,有瀑布泉《府志》
52
馬鞍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山麓有泉,東流入廉水府志華山。 在縣西南百十里,根盤百里許,有華山,洞在縣西南九十里,髙大深邃,內有靈湫,禱雨輒應。又山之相近者曰寳頂山,中峯髙聳,望雲之起滅,可卜晴雨。又縣西南百二十里有月崖,其形如月《府志》
53
中梁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麓擁髙陵,勢若積穀,為縣之屏山,襃民從此入縣,有三道,最東曰相公嶺,原名猴子嶺,中曰土地埡,最西曰石梯口,石路﨑嶇,自南而北如下井,自北而南,若登天巖,半有石刻,其畧云:「一應鹽𣙜不得從山過」,蓋紹興五年也。迤西孤峯突起者曰大孤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迤東對相公嶺,屹立兩河口者,曰小孤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又玉女洞在中梁南麓,去縣四十里。相傳有玉女飛昇,於此洞門髙廣,外遶溪流,從峽下懸為瀑,布滙為深潭,左有一穴如甕。人嘗見巨蛇自山而下入此穴中又數步,有水湧出,名玉女泉。山半有洞曰龍王洞,云府志天池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上有穴曰風洞,春夏多風,秋冬有氣上騰,亦謂之氣眼頂,有池不涸。又縣南五十里有大壺山,形似壺。又相近,有火石嶺,石色皆赤。又有玉泉嶺,一名薤谷岡《府志》
54
覆斗山。 在縣南六十里。又其左有金星山,相近者為伏龍原,今名石灰寺口《府志》
55
立石山。 在縣南八十里,頂有大石無心,揺之則動《府志》,東連青銼,西接金華賈《志》
56
雙山 在縣南八十里,兩山横列,而秀麗相似,故名《府志青銼山。 在縣南九十里,山多杉檜,其頂有石如銼,又相近。有虎頭山,形如伏虎山,半有洞《府志》
57
金華山 在縣南九十里,上有三教廟,從外望之,層巒叠嶂,包褁有如蓮花,自內視之,逶迤平曠,最為幽勝,山半有洞,相傳為龍蟄處。又相近有雙乳山,廉水經其中,兩山並峙如乳。又真身洞在縣南八十里金華崖蝦蟇石,南內有金飾真身,坐於巖龕,相傳不知何代時,洋縣有張令,解組寂定,於此傍有石刻蝕,剥不可考。又相近有金水坪,在鐵峪壩南《府志》
58
孤雲山 在縣南百二十里,與兩角山相連,上有石刻云:「漢相國何追?韓信至此府志。孤雲不掩興亡事,兩角曾懸去住心王仁裕詩。興元南有路通巴州,其路深溪峭巖,捫蘿摸石,一上三日達於山頂,行人止宿,則以絙蔓繫腰,縈樹而寝,不然,則墮深澗如淪黄泉也。復登措大嶺,蓋有稍似平處,徐步而進。若儒之布武其絶頂,謂之「孤雲兩角。彼中諺云:「孤雲兩角,去天一握」。淮陰侯廟在焉《玉堂閑話》
59
玉映山 在縣南百九十里。初人不識此山,明嘉靖三十年旱,有神附於人云:「山有靈液,可取」。致雨」。人隨神所指入山見石洞,有刻字云:「玊映山,麒麟洞」。乃賫火具入洞數里,如下井,見巖溜,下垂凝結若柱。又歴數門,始及泉,淵澄莫測沙際。有牛足跡,疑即麟跡也,取水而出,果大雨。後再取水,又雨至今,遇旱必禱府志藏劍巖。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府志,俗傳漢髙祖藏劍於此《輿地紀勝》
60
漢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自西而東,迤三十五里《府志》。東北距漢水,南接巴山,其頂有靈液池,接南鄭界縣册 ,詳見南鄭縣
61
黄鹿谷一名鹿堂谷,在縣東二十里。谷中多鹿,土人亦名黄鹿山《寰宇記》,一名鹿堂谷《輿地紀勝》
62
襃谷一名南谷。在縣東北十里。自此入連雲棧,西北一百五十里入鳳縣界,又二百二十里直抵郿縣之斜谷,今亦謂之南谷,所謂南口曰襃也縣志》。漢王之國,良送至襃中。《史記留侯世家》。襃谷在梁州襃城縣北五十里南中山,《史記正義》。良木攢於襃谷,左思,蜀都賦。襃中縣南口斜谷水源在北,南流經襃中故北口曰斜,南口曰襃,同一谷耳,長四百七十里。《蜀都賦注》:縣襃中故城在 東。襃水自小石門又東南歴襃口,即襃谷之南口也。《水經注:襃谷山在縣北五里,《元和志》:中間谷道,襃水所流。昔張良說髙祖燒絶棧道,曹操出斜谷臨漢中,諸葛亮由斜谷取郿,皆此道也。《郡國志》。
63
同鼎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與鷄翁山相對,西臨黒龍江,以其三峯鼎峙,故名雍勝畧崖,半有飛虎洞,相傳有翼虎伏洞為害,一異人擲劍斃之,今劍在石窟內,可揺不可㧞,其迤南與釣魚臺一㸃油石,對者曰鐵屏崖,崚嶒可賞。又大成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同鼎山後,峯巒起伏,長三十餘里,府志
64
附考黄沙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逺,望山墳嵬嵬,状髙及即其所,裁有墳形,山上有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下有女郎廟及𢷬衣石,言張魯女也。水經注:襃城縣有女郎山,隋書地理志界。按黄沙水今在沔縣 山,無考。
65
漢水 在縣南,自沔縣流入,又東入南鄭界,即沔水也《縣圖。漢水自合黄沙水,又東合襃水,又東逕萬石城下水經注》。沔水在縣南二十四里,其水獨不為埭。諺曰:「漢江不田,龍江不船縣《志》考詳見《圖》
66
剪子河又名楊家河「楊」,一作養,在縣西南百二十里,以石板布堰故名。其水東北入於漢縣志發源南棧山之北,流十五里為剪子河。又東北流三十里為楊家河。又三十里逕沔縣之上官庄,至黄沙驛入漢。縣冊縣,按楊家河即沔 之養家河也。
67
華陽河 在縣西北十五里,源出牛頭山,南流入漢《輿地紀勝》
68
襃水一名山河,一名黒龍江。在縣東一里,即黒龍江,自鳳縣界流入,又南流入漢縣圖。孝武時,欲通襃斜道及漕事,拜御史大夫。張湯子卭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襃斜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史記河渠書:武功縣襃水出衙嶺山,至南鄭入沔,漢書地理志:縣武功,今屬郿。襃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逕大石門,歴故棧道下谷,又東南逕三交城,城在三水之㑹,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所取名也。襃水又東南得丙水口,又東南歴小石門,又東南歴襃口,又南逕襃縣故城東,又南流入於漢。水經注:襃水出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與斜水同源而派分。括地志:山河水即襃水出太白山,又有石皷,在縣北四十里襃水中擊之有聲。又有将軍石亦在水中,入谷十五里,有石如兠鍪然,又有白玊盆,亦在水中,大石光白其中,可實五斗輿地紀勝斬蟒石在縣北六十里龍江之岸,俗傳有蟒為害,異人斬之,其脊化為石。又蝦蟇石在縣北四十八里,江濵髙六尺許,金華山亦有之。又鯉魚石在縣北三十里襃水中,凡鯉至此不能過,故石北上流無鯉。又支鍋石在堡子舖南四里。龍江西滸巨石鼎峙如支鍋。又五龍石在縣北十五里,新定舖巨石交錯如龍,其相近有将軍石髙數丈。又玊盆在縣北八里,襃水東岸有石自然如盆,光潔如玉,對岸即釣魚臺也。又堰界石在縣東三里龍江中,上一石横刻使府,打量到下鐫古界,從此石至南大宋。乾道元年十一月初五日,眉山史可觀記下一石鐫制置大使司。提修造張儀准相命檄,自嘉定三年至七年,督責軍人董工治堰,嘉定七年二月記。又馬鞍石在縣東二里江岸府志襃水在縣東門外,自東北南流出襃谷,至縣南二十里入漢江,曰兩河口。縣東二里許有石碑灘,又北一里為魚梁灘,又三里為五龍潭,又五里為滚雪灘,有夀雲石,在灘之右,二石倚江,文如「夀」字,又五里為響,水灘巨石亂峙中流,水聲如雷,又去縣北百十里為聚魚潭,潭水深靜,冬月魚聚其中。又有小江在縣東,襃水支流也,縣志。
69
武關河一名石溝河在縣北百四十里,一名石溝河,自鳳縣流逕武休關東,合於襃水。水經注所云:一水西北出仇池,蓋指此也。縣志而按襃水當以出太白山者為正源, 武關河則襃水之别源也。臘魚、潭水。 在縣北百十里,其水流入襃水。今有臘魚棧閣縣《志》
70
馬道河即寒溪,又名樊河在縣北九十里。源出馬道驛西山峽中,東流至樊橋,合襃水,古名寒溪,今又名樊河。又北,岔河在馬道西十里,迤南流入寒溪。又西河在馬道西五里,自五井溝流入於寒溪《府志》
71
青橋河 在縣北六十里。青橋驛,北源自西南來流,合襃水《府志》
72
沙河 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縣西北,横當山流,經滴水崖為鍋底灘,又十里為黒灘,又五里為娘娘灘,又三里為頭渡河,順十八灣,又五里為二渡河,又十里入龍江縣志沙河,源出雲霧山北,其流入襃水賈《志》。冷水河在縣北六十里,源出雲霧山麓,一名響水河,自棧道中西峽流出歸沙河,逕觀音碥入襃水縣册
73
丙水 在縣西北縣志。丙水上承丙穴,下注襃水《水經注》。丙水,源出縣西北牛頭山《寰宇記》。大丙水源出黄崖嶺下《輿地紀勝》
74
廉水 在縣西南百二十五里,源自巴山密谷,東北流,逕雙乳山,又北逕中梁山南,東北入南鄭縣界入漢。又讓水在縣西南百三十里,一名遜水。范柏年對宋明帝臣鄉有廉泉讓水是也。縣志遜水起於廉水,東流至故廉水城側《輿地紀:勝縣廉水故城在 南。廉水源出巴州,别流為讓水賈《志》。馬鞍泉在縣西南九十里,源出馬鞍山,東流與廉水合。又雙泉水在縣西南七十里,兩泉並湧,出於中梁山西南峽中府志二泉,合而復分,東南流入廉水河縣圖
75
王母塘。 在縣南七十里,瀦水甚盛府《志》鹿鳴池。 在縣東南十里,昔傳有羣鹿飲於池畔,故名《府志》
76
瀝水溝 在縣東里許,自小東溝流來,水石相激,其聲淅瀝《府志》
77
仙人溝 在縣北八十里,山徑逶迤,林木蓊翳,其境甚幽《府志》
78
五道溝 在縣南四十里。又縣南六十里有沙溪溝。又縣南七十里有冷水溝,泉出山谷,夏亦清冷。又縣南八十里有章溪溝,在鎮谷村府志
79
金泉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雍齒壩,崖頭山下方圓丈餘,冬夏不竭。又一碗泉,在縣西南五十里。葦池壩山崖下,泉形如碗。又湧珠泉在縣西南五十里火石嶺下,源出平地,三泉鼎列,沫湧如珠。又相近,有没底,泉泉極清,其深莫測府志
80
鶴騰泉。 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中梁山,由二穴湧出,南注溪,中有石梁,天成平,分兩渠:餘水還峽中,下注鶴騰崖,為瀑布焉。府志
81
涼水泉 在縣南四十五里中梁山,下流至玉女洞前,與玉女泉合《府志》
82
碧玉泉一名芝泉,在縣南五十里山道村,池廣一畆,深不可測,投物其中,色皆成碧,故名碧玉。又曾産靈芝名「芝泉,其北即玉泉嶺也。府志
83
神惠泉。 在縣東南十里許,宋元豐中營褒徳将軍墓,衆患乏水,此泉忽然湧出。府志:張按此,或謂即 嶷墓。
84
城固縣。
85
通關山即通關勢在縣北三十里《雍大記》壻,水經通關勢,南山髙百餘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塹三重。髙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修北道,通關中,故名為通關勢《水經注》山,在壻水北《輿地紀勝》
86
慶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山頂有烽堠故蹟,西南三里即赤土坡雍勝畧。慶山,去斗山五里府志。赤土坡一名赤坡,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土色赭,周圍十里。昔武侯屯軍於此以拒魏,縣志:赤,按輿地紀勝地理通釋,皆云 坂,在洋縣境,縣志疑誤。桃林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石觀音像,隱然崖壁間雍勝畧。其相近有風髙,山上有風洞,怒吼不息,壓之以大石,亦吹起,又稍東,有五峯山,五峯環列如屏府志、九真山。 在縣北五十里,道家謂太白,山南六百里,與三嵎山相接,大峯上有九真、玉井《輿地紀勝》。其相近有魚洞,每逢穀雨,魚自洞出,又迤東為珍珠山,重巒叠出,纍如貫珠,縣脉所由來也。其下有呼雷潭,在縣北四十里,水聲如雷《府志》
87
馬盤山。 在縣北百里坡,陀縈紆二十餘里,內有清溪三道雍勝畧山,巍然髙聳,形如卧馬,故名府志
88
石籌山 在縣西北十里《府志》
89
斗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與三嵎山對峙,脉自三嵎,迤邐而南,廻轉東向,一峯聳起,有似斗杓,壻水自北縈繞東出,上有昇仙觀,古稱福地,道經云:「斗山有五穴通崑崙,隴山武當青城,長安穴有肉芝,即干嵗蝦蟇,得而食之,可延夀」。雍勝畧。《周地圖記云:斗山上下有石穴《寰宇記》。興元有斗山觀,自平川內聳起一山,四面懸絶其上,方如斗底。有唐公昉拔宅仙跡,王仁裕辛巳嵗,嘗題詩版,於觀舊說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青城大靣山,又與嚴真觀井相通,及仁裕癸未入蜀,遊嚴真觀,見斗山詩,版在焉,詰之不知所來,人皆異之《玉堂閒話》。斗山之後,有石皷河水衝擊,其聲如皷。又有古松四百六十二株,皆合抱者縣志
90
浮遊山一名伏牛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兩山並峙,曰東浮。遊西浮遊,亦謂之伏牛山,又稍北為深背嶺。《府志》以按賈《志》, 慶山為即浮遊山誤。深背嶺在縣西北三十三里縣《志》
91
三嵎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髙聳萬仞,中多靈藥《輿地紀勝》。三嵎谷在縣西九十里。《周地圖記》云:三嵎山上有三峰如覆鼎足《寰宇記》。又迤北有獅子山,其相近有桃溪洞,一日數潮,聲殷殷如雷。又縣西北四十五里有亭子《府志》
92
天臺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其西南屬南鄭。又縣西北百二十里有白龍洞,山崖高峻,泉流潔清。《府志》:鄭亦見南 縣聴山。 在縣西北九十里,聴水所出《府志》
93
龍王山。 在縣西南五里上柳渡縣《志》少年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西枕沙河,路通西鄉及四川通江縣。俗傳彭祖祈年於此《府志》
94
老君山 在縣南十里,上有白鶴觀《府志天池山。 在縣南三十里山頂有天河池,嵗旱,取水禱雨雍勝畧。其迤東為圪兠坡縣志
95
雙乳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兩山並峙如乳府志寳山。 在縣東北十里,上有蕙香院,壻水遶其南,與牛蹄山相連。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其上有張子房、祠址縣志》
96
白雲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東有神崖山。南有駱駝山,西連牛蹄山,北接龍泉山,多産藥物,俗傳張良辟穀於此縣《志》
97
青城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輿地紀勝漢水。 在縣南四里,自南鄭界流入,又東入洋縣界。縣志漢水自長柳渡,又東逕胡城南,又右㑹盤余水,又東,左㑹文水,又東,黑水注之。又東過城固縣南,又東過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又左合壻水。《水經注》:胡城在縣西,安陽故城在縣東。漢水經縣南,去縣二里。《元和志》洪溝在縣西三十里,時苦漢水泛溢,田多崩陷《府志》考詳見圖南沙河即盤余水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巴山,北流入漢府志盤余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兩分,飛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盤余口。庾仲雝曰:盤余去胡城二十里《水經注》。南沙河出縣西南百里黒龍洞,東北流入漢江縣圖
98
文川水即門水,在縣西北四十里縣志文水,即門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長老云:杜陽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門,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水,東南流,逕胡城北,三城竒對,隔谷羅布,深溝固壘,髙臺相距門水,右注漢水,謂之髙橋溪口水經注文水兩水合流,有如文字。昔范柏年對明帝臣鄉有文川武鄉,即此雍勝畧。玉谷泉在縣西北二十里。漢水記云:漢水自魏興泝流一百八十里至玉谷溪口是也輿地紀勝。玉谷泉源出扁鵲觀之,龍洞流入文水縣圖
99
黑水 在縣西北五里府志黑水出北山,南流入漢。庾仲雝曰:黑水去髙橋三十里。諸葛亮牋云:朝發南鄭,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謂是水也。《水經注:黑水源出梁州城固縣西北太山括地志源出太白山,南流入漢縣志涔水,「涔」,一作「灊」,即黄水,一名鬵谷水在縣南縣册。安陽縣有鬵谷水,出西南,北入漢。漢書地理志:涔水即黄水也,出南鄭縣旱山,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右岸有恱歸館,水歴其北,又北至安陽入沔。水經注顔師古曰:鬵,音潛,其字亦或從「水」。涔、灊,古字通,或以為《禹貢之潛非是。禹貢錐指之。按史記,「沱」、「潛」、「 」、「潛」皆作「涔」。
100
小沙河 在縣南十里,源出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曹壩林北流入漢縣圖
101
壻水,即聴水,一名智水,又名北水河。在縣東北六里,一名北水河,自南鄭界來,南流入漢縣圖。聴山水,謂之智鄉水,曰智水川。唐公房升仙之日,壻行未還,約以此川為居,因號曰壻鄉,故水亦即名焉。又南歴壻鄉溪,東南流,逕通關勢南,又東逕七女冡,又逕樊噲臺南,又東南逕大城固北,東廻南轉,又逕其城東而南入漢水,謂之三水口。水經注即按六朝,壻字皆書作「聓智水,智鄉疑 聓水聓鄉,以傳冩而訛智也。壻水源出太白山,東流逕縣北,又東南入漢。又有上、中。下清溪在縣北七十里,源出馬盤山,南流合於壻水府志石槽河。 在縣北三百里府志》
102
雙溪河 在縣北二百七十里縣志之溪。 在縣北五十里,瀠洄曲折如之字,故名府志五門潭。 在縣西北二十里,淵深莫測《縣志》
103
響潭 在縣南十里谷水,衝激有聲府志九龍池。 在縣西南十五里,俗傳有九蟒見池畔,故名賈《志》
104
鴨兒池。 在縣西南三十里,池中泥深,鶩鳬多集,故名《府志》
105
蓮花池 一在縣東五里,一在縣南十二里,多蓮花府志明月池。 在縣東北縣圖壻水東逕七女冢,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蓋良所開也。水經注:明月,池在興道縣西北,寰宇記:屬興道,今洋縣。明月,池中有臺,相傳為漢髙所築。又有七女池。按漢中記曰:昔人無男養七女,父殁,女於此負土各為一冢,遂成此池雍勝畧
106
九十畆塘一名九聖母塘,在縣西南三十里,廣約二十畆,今訛為九聖母塘府志》
107
玉井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圖,在縣文川口二井相並《輿地紀勝
108
洋縣
109
興勢山一名鎮勢山,一名興勢坂。在縣北四十三里。府志:龍亭縣有鎮勢山,魏書地形志:東龍亭故城在縣。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戍,興勢置烽火樓處。水經注:洋州興道縣,後魏分置興勢縣,治興勢山上,郡縣志:在興道故城 今縣東門。興勢故城在縣東北。在興道縣西北。今郡城所枕自然隴勢,形如一盆,外險而內有大谷,為盤道以上數里,始及四門,最為險固。《寰宇記。
110
牛首山首一作「頭」,又名龍首山,在縣北五里,形如牛頭,一名龍首雍勝畧
111
篔簹谷。 在縣北十里縣志篔簹谷在洋州,文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蘇軾篔簹谷偃竹圖記》。由土門入,循灙水而陟其上,內平外昻,一覽山無遺勝,又掘地三尺即得水產。佳竹舊有亭,今廢,竹亦蕩然府志鳳凰山。 在縣北縣圖,在興道縣北十里,其形如鳳輿地紀勝釋子山。 在縣北十五里,唐僧法照居於此。其山峭削孤危,崖腹有洞,僅可容身,即唐法照念佛聲,聞長安處也。因名念佛巖,下臨碧潭,澄澈如鏡,每嵗五月五日泛五色泡,光彩色,奪目縣志
112
灙谷一名駱谷在縣北三十里,唐徳宗、僖宗幸興元,蜀姜維伐魏,魏鍾㑹冦蜀,曹爽攻漢中,晉司馬勲伐秦,皆由此。又相近有兩角山,山峯雙峙如角,故名縣志:灙谷,一名駱谷,在興道縣北三十里,南口曰灙谷,北口曰駱谷《元和志》。駱谷路在真符縣屈曲八十里,凢八十四盤。又小盤山在興道縣北三十三里輿地紀勝縣,真符故城在 東,後魏之灙城,郡以此名潛確𩔖書:縣灙城故郡,在今 北。
113
焦崖山 在縣北五十里,元拖雷率衆趨華陽,截焦崖,即此縣《志》
114
石銼山。 在縣北六十里,曲折層叠而上,共九十四峯,髙聳連雲,俯瞰邑境,上有石樁石箱縣志,石銼山最髙,每雨必有雲出其頂雍勝畧
115
漢王嶺。 在縣北七十里即駱谷道,漢髙祖曾經此。其相近有八里洞,在層山中,有平原八里,故名縣志駱駝山。 在縣北八十里。其相近有龍,洞洞有三,俱有靈湫,禱雨輒應《縣志》
116
寒泉山 在縣北百二十里府志陽都坂西連寒泉嶺。漢中記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嶺,陽都坂,峻崿百里,絶壁萬尋。既造其峰,謂已踰崧岱,復瞻前嶺,又倍過之。《水經注。仙人李八百居此。唐公昉師事八百,昉渴八百,以杖指崖間,泉即湧出,清凉特甚,因以名山縣志、宋軍山。 在縣北百三十里,舊有寺,今止存大殿五楹,前有古松、二偃,葢蟠鬱蔭,廣數畆《縣志》
117
華陽山 在縣北百四十里縣册,今按唐分置華陽縣,在 縣北,以此名也。陰嶂山。 在縣西北十八里。又縣西北二十里有中原山,上有廟縣《志》
118
酆都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脉逺通秦嶺,為縣重鎮,其北有神仙洞,洞中石上有仙人、掌跡縣志。俗傳:炎帝十三子實主是,山上有廟。漢南士庶多禱祈於此有二池,深各六七尺,下池傳有人穢之,遂涸上池,冬夏不竭,然稍穢,則濁乆之始清。又諸葛嶺在縣西北三十里,相傳武侯用兵戍此《府志
119
白巖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興道縣北六十里益水,沙溪。中山有白石崖,因名輿地紀勝》。山有白巖院,林木蔥鬱,清流環遶縣《志》
120
七叠山。 在縣西北六十餘里縣圖。在真符縣西北三十里,叠嶂七層《輿地紀勝》
121
禪堂洞。 在縣西北九十里,有石佛、石牀、遺跡縣《志》石柱山。 在縣西北百里有一石柱,立山頂,又有一石盤,常有水,嵗旱于此禱雨雍勝畧
122
青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真符縣西北百八十里輿地紀勝神明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真符縣西北二百五十里《輿地紀勝》
123
琉璃山。 在縣西北三百二十里府志子房山。 在縣西四十里,傳為留侯、辟穀、處多、藥苗山、接城固界《府志》
124
祈子山「祈」,一作「雞」,又名鳳翼山在縣南七里,一名鳳翼山府志。舊志云:山下瞰漢江,東枕沙河,上有聖母祠,祈嗣輒應,故名俗訛為鷄子山。山巔有雲即雨旱,嘗禱此縣志萬㯶山。 在縣南二十里。又縣南三十里有三盤山府志蕎麥山。 在縣南四十里。明景泰中,有妖僧定山作亂。據此《雍大記》
125
觀山 在縣東縣圖,在興道縣東十里輿地紀勝龍亭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昔置龍亭縣于此。縣册赤坂在洋州東龍亭山,土色甚赭。建興八年,魏軍侵漢,武侯次城固赤坂以待之,即此。輿地紀勝縣,洋州故城,即今 治。赤坂為龍亭,入子午谷之口。地理通釋。赤坂在縣東三十里府志。觀音洞在縣東五十里,酉水河岸內有石觀、音像縣志、文昌山。 在縣東六十里,四靣皆山。此獨秀拔縣志蒿坪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山腹有靈湫,禱雨輒應雍勝畧
126
黄金谷一名黄金峽在縣東八十里,漢水經其中,亦謂之黄金峽,灘石迅惡,舟楫難過。府志:山有黄金峭水,北對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險折七里,氐掠漢中,阻此為戍,與鐵城相對。昔楊難當令薛健據黄金,姜寳據鐵城,陰平太守蕭祖攻拔之,賊退酉水。水經注:黄金縣西北有百畆山,山有黄金谷,水陸艱險,語曰:「山水艱阻,黄金子午、魏曹爽冦蜀,蜀将王平拒之于黄金谷,即此。縣志:縣黄金故城在 東北。
127
韓仙山 在縣東百四十里。上建韓仙觀,山腹有石洞,相傳韓湘曾居此《縣志》
128
苫江山。 在縣東百六十里,漢水經》其下《府志。子午谷。 在縣東百六十里,由龍亭東過渭門、白沙等處,抵谷口,與金州安康縣接界。縣志:石安康縣今屬 泉界。黄金縣有子午谷路,京城前直子午谷,唐書地理志:谷在長安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魏鍾㑹統十萬餘衆,分從斜谷、洛谷子午谷趨漢中。晉桓温伐秦,命司馬勲出子午道,今洋州東二十里曰龍亭,此入子午谷之路,至谷六百六十里。郡縣志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名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為子午道。顔師古注。黄金縣有驛,即子午道也。舊道在金州安康縣界,梁将軍王神念以舊道縁山避水,橋梁多壊,乃别開乾道,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元和志洋州志曰:子午、駱谷兩路,重岡絶澗,危崖亂石,自古為形勢之地輿地紀勝。。洋州,子午谷南北。正對長安,即唐明皇荔枝路也。杜詩云: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信為險絶。明楊慎棧道記馬鞍山。 山有二,一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在縣東南五十里。俱以形似名縣《志》
129
清水谷即青谷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青谷縣册,天寳八載,真符縣開清水谷路唐書地理志》
130
大龍山。 在縣東北縣圖。大龍山,在興道縣東北三十八里,其相接者為小龍山,下有大龍、小龍二溪《輿地紀勝》。䝉巖洞。 在縣東北洞前有唐貞觀年號《縣志,在真符縣北四十五里《輿地紀勝》
131
城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傳為楊難當所築府志、福仁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縣《志》
132
女冠山 在縣東北,灊水出於此縣《志》,在真符縣北百七十里,上有石壁,卓然瑩淨,內有女仙之狀《輿地紀勝》,金紫山「金」一作「擎」,又一作「荆子山。在縣東北百九十里《縣志》三嶺。 在縣東北二百餘里。傳為費禕拒曹爽處縣《志》南岐山。 在縣東北三百里。又山東北相近有魚洞,每嵗仲春有魚湧出縣志
133
太白山 在縣東北縣圖真符縣有太白山、金星洞,唐書地理志:山去真符縣四百五十里,靣𨽻鳳翔,背屬真符。唐天寳中,得玉册於此。輿地紀勝。山在縣東北五百里,關中謂之南山,漢中謂之北山。明一統志百。按縣圖北至郿縣界二 一十里,而太白山在郿縣東南四十里,似不應相去如此之逺,疑明一統志殆承輿地,紀勝之誤也。通志云:山在縣北四十五里,雖有譏其誤者,然以道里計之,大約亦不過二百餘里。詳見圖考。
134
附考洋州東有隔仙山,㑹昌解頥録山,按宋洋州屬縣境,而 則無考。漢水。 在縣南二里,自城固界流入,又東入西鄉界,禹貢:錐指。漢水自合壻水,又東㑹益口,又東至灙城南,與洛谷水合,又東逕小城固南,又東歴上濤而逕於龍下,葢伏石驚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濤之名。龍,下地名也,度此溯洄從漢為山行之始,又東逕石門灘山峽也,又東㑹酉水,又東逕媯墟灘,又東逕猴徑灘。山多猴猿,好乘危綴飲,又東逕小大、黄金南,又東合蘧蒢溪口《水經注》:在小城固故城 縣東。漢水經興道縣南,去縣一百步元和志》。漢水自發源至此,屈曲行三百七十里,流入金州漢陰縣界《寰宇記》。今縣東二里有飲馬灘,每子午二時,潮響如雷,又五里為上濤下濤,又縣東二十里為鴛鴦灘,以中流亂石錯起,㟏岈相峙而名。又三十里即石門灘矣府志。自漢王城東至渭門渡,凡十六灘,凡四十二,入縣界三十里為四郎灘,又五里為龜鶴灘,又五里為飲馬灘,又五里為菜子灘,又七里為花灘。又六里為上方灘,又二里為鴛鴦灘。又三里為将軍石灘,又三里為石門灘,又五里為鋪灘,又三里為長溪灘,又三里為撈米灘,又五里為後亭灘,又十里為吸噓灘,又四里為桃灘,又五里為甕子灘,又三里為油灘,又三里入峽為髙羊角灘,地名環珠臺。又四里為低羊角灘,又二里為馬尿垠,又二里為蒿溪垠,又一里為卒灘,又四里為九斗米灘,又五里為拘灘,又五里為石獺垠,又十里為小大林灘,又五里為大小金灘,又三里為鼈灘,又二里為籠灘,又一里為新灘,又十三里為大小瓦灘,又五里為廣灘,又五里為大陽灘,又十里為髙低白沙灘,又十三里為大小唐興灘,又四里為老鸛灘,自入峽歴二十四險灘,出峽口,即渭門鎮也。縣志考詳見圖。
135
壻水一名智水,在縣西,接城固縣界縣圖,源出扶風界秦嶺西三十里,流逕城固縣壻鄉,又東流二十里入漢輿地紀勝。在縣西四十里。源出郿縣太白山,一曰智水,經城固流入縣境,入漢縣《志》
136
溢水河即益水在縣西二十五里,北出秦嶺,南流入漢縣《志》益水出北山益谷,東南流,注于漢水《水經注》
137
小沙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源出南山,東北流入于漢縣册
138
苧溪水 在縣西北七里,源出縣界石子山,東流入漢。以溪多野苧故名輿地紀勝,源出馬埡坪,經縣西北,東南流入漢縣册
139
灙水即洛谷水,又名鐵冶河在縣西一里府志洛谷水北出洛谷,南流,右則灙水注之。水發西溪,東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出,際灙城西南,入漢水《水經注》龍亭縣有灙水《魏書地形志》灙谷水一名洛谷水,在興道縣北三十里,南流注漢水《寰宇記》:灙水出洋縣北石銼山,南流入漢明一統志》。鐵冶河在縣北百八十里,下流入於灙水《縣志》
140
天寜河 在縣東五里,源出黄泥坡,南流入漢縣志平溪河一名貫溪,在縣北二十里,南流至平野,名貫溪,南流入漢縣《志》
141
大龍溪即龍涓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秦嶺,南流入漢府《志》龍涓水在興道縣東二十九里,水出龍涓谷,屈曲西南流十五里入漢江輿地紀勝》。大小龍溪在洋縣石上,有赤書「展溪」二字,相傳為張魯女感孕生二龍之所潛確𩔖書》
142
潛水 在縣東六十里,源出華陽山,東南流入漢。縣志 按:雍勝畧以此為即沱潛之潛,疑誤。
143
酉水河 在縣東七十里縣志酉水,北出秦嶺酉谷,南歴重山,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泉湧山頂,望之交横,似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源風雨之池,其水西流入於酉水,酉水又南注漢,謂之酉口。水經注:宗按雷次豫章記云:厭源山西北有洪井井,北五六里有風雨,池山高瀨激霏散逺洒若雨。寒泉在舊黄金縣北八十四里《寰宇記
144
大沙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巴山界,東北流,經鷄子山,又東北入漢。又有東峪河,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南山,合于大沙河入漢縣册
145
金水河即蘧蒢水,一名黄金水,在縣東百里,源出秦嶺,南流至黄金峽之金潭,入漢《府志。蘧蒢水北出就谷,在長安西南。其水南流逕巴溪戍西,又南逕陽都坂東,又南歴蘧蒢溪,謂之蘧蒢水,而南流注於漢,謂之蒢口《水經注》。黄金水源出縣西北百畆山黄金谷,南流經縣西,去縣九里《元和志》。黄金水在黄金縣西十里,南注漢水《寰宇記》子午河。 在縣東北縣圖。蒲河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源出秦嶺,南流,㑹椒溪、文水二河,名三河口。又至白沙舖,名子午河,南流入漢。又椒溪在縣東北二百里縣志桃溪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源出南山,東南流,至西鄉界入漢《府志》
146
五龍潭。 在縣西一里漢水東岸縣志鵝公潭。 在縣西南十五里,有石洞,水入,莫知所出《府志》。潭在漢江南,去興道縣十三里《輿地紀勝》
147
仙浴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有仙女浴此縣志横湖。 在縣治西北,舊有待月臺二樂榭,文與可守洋故蹟也《縣志在洋縣舊州西《雍大記》
148
唐池。 在縣西二十五里,濶二十畆縣《志》,百頃池一名九頃池,在縣西南十里,一名九頃池縣志放生池。 在縣東門外。又東南二里有蓮花池縣志錫杖泉。 在縣北,念佛巖上唐僧法照以錫杖卓地,泉遂湧出,因名縣志
149
馬跑泉一名殷家泉在縣西北十五里,一名殷家泉縣《志》湧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普澤院,其水噴溢清瑩,嵗旱祈禱,則水瓶浮沉,若有神憑之者。縣志
150
聖泉 在縣西十五里,病者飲之多瘳《府志》。雷破泉。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泉出石上,冬夏不竭縣《志》醴泉: 在縣南十里龍翼山下醴泉院,味甚甘府志馬檻泉。 在縣南十五里,上有龍王廟縣《志》
151
神女泉。 在縣東南六十里,泉穴有三,旱禱多應縣《志》龍泉 在縣東北十五里,其泉清潔,冬夏不涸《府志》西鄉縣。
152
巴山一名巴嶺山,一名大巴山在縣西南,接四川巴州界,即南鄭縣之大巴嶺也。縣册巴嶺山在舊洋源縣南十里。輿地紀勝 洋源故城在縣南。巴山在縣西南百五十里。小巴山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府志巴山在縣西南,綿亘數百里,夏有積雪,峰巒險峻,林木蓊欝,為邑之鎮山。縣志:巴按雍勝畧,大 山在西郷縣西南六十里,似于紀勝為合,而府志所載為太逺。然如縣志所云,則綿亘西南境者皆巴山也雲盤山。 在縣北二里彌陀寺後《府志
153
文昌山。 在縣北十五里縣志
154
望江山。 在縣北三十里府志老家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又縣西四十里有風山縣志樓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形如樓。又觀子山在縣西六十里,其上有雙河觀。又神山在縣西七十里,土人築寨於此縣《志》
155
石人山。 在縣西百里,上有石如人,端立雲表。其相近有梅子埡、朝陽洞、縣志》
156
龍洞。 在縣西南石壁嵌空洞凢數十處,投以石,則風雨立至。府志
157
鷹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龍溪發源於此府志箭笴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又天池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縣《志》
158
楊栁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相近又有硃砂山,上有飛泉《縣志》
159
遊仙山 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有洞如《房室傳》,有仙居於此賈《志》
160
建文崖一名紅崖,在縣西南三百里,一名紅崖,相傳明建。文帝遯跡於此縣《志》
161
雲亭山。 在縣南八里《縣志西鄉縣有雲亭山《唐書地理志》。《圖經》云:「山連巴嶺五百里,崖谷險峻,因山興雲,其状如亭故名《輿地紀勝》
162
鳳凰山 在縣南十五里。又相近有皂軍山,一名皁均山,宋吳玠屯兵於此上有擂皷臺。又縣南二十里有元陽洞,在龍光嘴,康熈間,龍洞祈雨以瓶投洞中,不出,經年餘,瓶出於元陽洞中,人皆異之。縣志。
163
飛龍山。 在縣南五十里,上有紫霧,冬不積雪。其相近又有馬耳山,又穿石崖,在縣南七十里,絶壁千仞,上有水簾。宋進士雷忠避兵處《府志》。削成一壁,髙不可測,穴容千人,白雲時聚,時散故穴,不常見也楊爾材《穿石崖詩序》拴馬嶺。 在縣南百里,相傳為張飛入蜀拴馬處縣志。蓆㡌山。 在縣南平鄉口《府志,在縣之平定鄉,去縣一百五十里。有石龍洞五百餘丈《輿地紀勝》
164
楊家山 在縣南二百里。又八海坪,在縣南二百三十里。又父子山在縣南二百五十里,古木、參天、蒼藤、匝地,山徑迂廻十餘里。上有龍洞縣《志》
165
星子山。 在縣南三百里,洋水源出於此。又金竹山在縣南三百五十里縣《志》
166
白廟山 在縣南四百里縣圖西鄉縣有白廟山,山有老子廟《寰宇記》
167
午子山一名母子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三峯削立,二水環流,一名母子山,山巔有洞四五,深不可測。風出入有聲。冬則吐氣,滃滃然以木葉投之則飛起,謂之風洞,亦謂之午子洞。又聖水峽在山之東,有龍泉水出焉。遇卯午酉時,水潮三五尺。潮至則渾,潮退則清。又有魚洞,在山左河中。河水清則洞水濁,河水濁則洞,水清又飛。鳳山在午子山左石壁上,聳有如鳳舉,鐫有「飛鳳山」三字,其側鐫「虎頭崖」三字,甚遒勁。其左有雨,穴雲起如車,葢即雨。相傳中有千嵗蟾蜍,人或見之。又冠珠山在午子山右,一名華表山,峯巒峻峭,為邑之文峯。又金鷄嶺亦在午子山右,其上有石狗縣《志》、天仙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有紫衣真人故址府志鷹嘴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又鹽水山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志》
168
歸仁山 在縣東南四百里縣志紅崖洞。 在縣東十里,茂林修竹,高閣臨流,為邑之勝。又堠子嶺在縣東二十里縣《志》
169
鐵城山一名鐵繩山在縣東三十里,一名鐵繩山。其相近有金牛山,一名牛嶺山縣志
170
三郎鋪山。 在縣東三十里縣册。秦王洞在縣東四十里,地名秦里巖,洞後多産牡丹《輿地紀勝》
171
白沔峽「沔」一作「靣」,在縣東七十里,一名白靣峽縣《志》太白洞 在縣東八十里洞口有石人,相傳為巫化禱雨輒應《府志》
172
蒿坪山 在縣東北三里縣《志》,被紫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縣志香積山。 在縣東北饒風關南。又饒風嶺,在縣東北百八十里,今名十二先鋒嶺。山路﨑嶇,險於棧道,接石泉界《縣志》嶺在漢江北岸,設有關縣册泉又見石 縣
173
漢水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自洋縣流入,又東南流入石泉界縣圖。漢水自合蘧蒢水,又東右㑹洋水,川流漫濶,廣幾里許。又東歴敖頭《水經注》考詳見圖
174
桑園河一名東峪河,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東峪河縣志,其水接洋縣界,東北流入沙河入漢。縣册
175
子午河。 在縣東北百五十里,源出子午谷,西南流入於漢賈志縣詳見洋
176
洋水 在縣東二十里明一綂志。洋水導源巴山,東北流,逕平陽城,又東北流入漢,謂之城陽水口。洋川者,漢戚夫人所生處也。水經注:縣平陽城即西鄉,舊 在今縣南。西鄉縣有洋水。隋書地理志洋水在洋源縣南三百步,又逕西鄉縣東八里。元和志洋水出廢洋川縣東巴嶺,北流入黄金縣界。寰宇記:縣洋川故城在縣南。黄金 ,今屬洋縣界。洋河在縣西南三百里,源出星子山,流逕縣東,合於木馬河縣志
177
七十二渡河 在縣東南三百五十里縣志,源出金竹山,其水瀠廻,凡七十二渡,北流入洋河雍勝畧
178
撈旗河 在縣南二百十五里。俗傳唐明皇幸蜀,軍士失旗於河,因名《府志》
179
大竹河 在縣南百里縣志,源自龍泉東流入洋水縣册楊家河。 在縣南八十里縣志,其水東流入洋水縣册白鐵河。 在縣南六十里縣志
180
飲馬河一名飲馬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飲馬池縣志。東龍溪。 在縣南二十里,其水入洋河縣册
181
木馬河一名馬源水在縣南百步,東北流,合洋水入漢縣册。馬源水在西鄉,縣源出巴山,圖經云元名木馬水,天寳間改名輿地紀勝。木馬河源出大巴山,在縣南二百八十里,縣西南之左西峽空渠水及縣北之清凉川,縣南之金竹水皆注焉,又東北入於漢縣志
182
私陀河 在縣西南七十里縣志源自城固縣山河流來入木馬河縣冊
183
天子溪。 在縣西南七十里。明建文帝憩息於此,故名縣《志》今無水縣冊
184
左西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巴山,西北流入木馬河縣冊平地河。 在縣西南六十里,東流入於木馬河縣冊
185
西龍溪 在縣南六十里縣志
186
□莒河一名空渠水。在縣西南四十里縣志一名空渠水,亦出巴山,北流注木馬河。
187
三里河里一作「皇」在縣西三里府志寺溪河 在縣東北五里,遶城流入木馬河縣册、清涼川一名青源川,在縣北五里蒿坪山下,自洋縣流來入洋河縣册。唐徳宗幸梁洋,山南節度使嚴震具軍容迎謁於清凉川,即此寰宇記:縣北十里有清凉山,洋水經其下,謂之清凉川縣志
188
神溪河 在縣東北四十里,相傳昔有仙人過此,驢跡尚存《府志》。桃溪河在縣北四十里,自洋縣流來入於神溪河,又東入於洋河縣册
189
洋溪河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崖上有石,形如雙羊,因名府志。髙川水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志》
190
楮河 在縣東南二百里,流入紫陽縣界縣冊大石川。 在縣東南二百里《府志流入紫陽界,合於楮河縣册小按:此即紫陽之 石河也
191
菩提河 在縣南二百五十里,流入四川通江界縣册九龍池。 在縣西南,左、西峽縣《志》
192
天池 在縣西南百里縣志
193
鴛鴦池。 在縣南大巴山西,夏不解氷縣《志》温泉 在縣西南六十里。夏冷、冬温《縣志》鳳縣。
194
豆積山一名龍腦山,龍一作虎,一名遯跡山在縣北一里,一名龍腦山雍勝畧在梁泉縣北一里,為唐冲妙先生張果之别隱。淳熙中,憲使李大正大書遯跡山三字,鐫於石麓方輿勝覽城梁泉,故 即今治,一名虎腦山《雍大記》。山有消灾,巖其上,有閣臨大散江,相傳張果為梁泉里人,冬居鸑鷟夏居豆積,即遯跡之譌也府志
195
父子谷。 在縣北二里。唐僖宗幸蜀,至白石鎮,有村叟進醴,上問其居,曰「父子谷」。因賜金帛,問其姓名,不答。潛確𩔖書》:父子崖在梁泉縣東北二十里,有大小石,若相懐抱因名《寰宇記》:頗按此所記道里 不同。
196
賈家寨山 在縣北七十里,山極險峻,上多石竈,昔人於此避兵《府志》。板閘谷在縣北百里
197
紅崖山即燋崖山在縣西北,接兩當界,其下為紅崖河縣册燋崖山在黄花故縣西北四十五里《寰宇記》:縣黄花故城在 北馬嶺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有關縣册
198
君子山一名欣雲山,一名蒼坪,在縣西南十五里。今名蒼坪府谷,又名欣雲山。山半有靈恵洞縣册
199
酒奠凹。 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漢髙祖曾經此府志。東西堡子山。 在縣南三里縣册。舊有堡傳,為吳曦屯兵處《府志》
200
南岐山 在縣南十里,上有竹雲洞,內有湫池,旱禱多應雍勝畧。《南岐志》云:鳳之名州,其疆理與鳳翔府相隣,周興鸑鷟嘗鳴於岐,翺翔,至於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鳳翔府南,岐曰鳳州方輿勝覽》。鳳嶺在縣南二十五里,昔鳳曾集此故名《府志》
201
武都山。 在縣南六十里山有谷雍勝畧新開嶺。 在縣南九十里縣册
202
麻峪山。 在縣南百里,山形峻險,多為盜藪府志柴關嶺。 在縣南百三十里縣册,形勢險峻,為虎狼藪。設有關《府志》
203
柴柏山一名紫柏坂,一名龍如山。在縣南百三十里,有洞在山巔,石壁峻險,人不可到。《府志》:紫柏坂,在梁泉縣東。《周地圖記》云:其山兩頭髙,状如龍形,一名龍如山,山多紫柏《寰宇記》山中有七十二洞,仙人多隱於此方輿勝覽》。紫柏山在柴關,嶺南相傳留侯辟穀於此下,有留侯祠隴蜀餘聞、馬鞍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安河水出此縣册、馬鞍山水,東出馬鞍山《水經注》
204
太白山 在縣東南百八十里。上有靈湫,祈雨輒應縣圖鳳凰山。 在縣東三里,世傳鳳凰嘗集於此。又九房崖在縣東四十里雍勝畧
205
玉泉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極髙,寒,無禽鳥。絶頂有大石,覆如殿,宇中有玉皇古像。又前有天然、石盆、旱禱即雨《府志》
206
牛蹄嶺。 在縣東百里石上,有牛蹄跡,故名《府志九峯山。 在縣東北五里。其峯有九雍勝畧御愛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府志》。僖宗巡幸,歴山下,愛玩不能去唐韋荘《入蜀記》在縣松林堡側方輿勝覽》,在舊梁泉東北五十里《雍大記》
207
興趙原。 在縣東北縣圖。紹興十二年,棄和尚原,方山原於金,以大散關為界於關內,則興趙原為控扼之所方《輿勝覽》
208
長松山即三松山在縣東北百里府志三松山一名長松山,山有三峯,並有長松,因名《寰宇記》。梁泉縣有三松山《九域志》黄牛寨山。 在縣東北百十里。宋吳玠将楊從義與金薩里罕大戰於此《府志》
209
附考梁泉縣有龍安山,九域志考,按此山無。故道水,一名兩當水,亦名嘉陵江。在縣北一里,又西南流入兩當縣界縣圖。兩當水出陳倉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又西南逕故道城東,與馬鞍山水合。乂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經注:故陳倉今屬寳鷄故道。 城在縣東。大散關西南有嘉陵谷,即嘉陵水所出,自是始有嘉陵江之名。九域志。嘉陵江源出大散關之西,去鳳州九十里。方輿勝覽。嘉陵江在沔縣西北百八十里。按𩔖要云:其源出大巖縣,志云出大散關西,恐即大巖也,逕鳳縣北,徽州東兩當,南畧陽西,迤邐而入川江,灘石險惡,至漁關始通舟楫。雍大記城詳見圖考。按水經注:西漢水西逕蘭倉 南,又南入嘉陵道為嘉陵水。蘭倉、嘉陵皆今秦州禮縣地,則是西漢水至禮縣始名嘉陵水也。今則鳳縣之故道水與成縣之白水江皆名嘉陵,葢皆嘉陵上源,故得通稱矣。
210
黄花川 在縣東北十里縣册大散水,出黄花縣東界大散嶺,流逕縣西,去城十步《寰宇記》大散水流入黄花川,唐有黄花縣方輿勝覽》,大散水在縣東五里府志
211
安河即馬鞍山水,一名斜谷河,在縣東二里,一名斜谷河,源出夫子嶺,遶鳳凰山,西北流入嘉陵江縣册馬鞍山水,東出馬鞍山,歴谷西流,至故道城東,西入故道水。水經注是。按此别一水,非郿縣之斜谷水也。
212
紅崖河即北川水,在縣西七十里,源出秦州,南流至唐倉,合小峪河,又流至兩當界入嘉陵江縣冊。北川水出北洛□山,南南流,逕唐倉城下,又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水經注》:縣唐倉城在 北。小峪河在縣西三十里,源自寳鷄、秦嶺界,西南流入嘉陵江《府志》
213
野羊河 在縣南七十里,源出紫柏山東,其山多野羊故名,東流至廢丘關,與東溝河合。府志東溝河在縣南六十里,源自三岔驛後東山流來,合野羊河,又西流,至兩當界入嘉陵江縣册
214
紫金河即襃水,在縣東南百五十里,又南流入襃城縣界縣圖。紫金水在河池縣北一里,源出太白山,沿流至鳳州武休關,入漢中為山河堰,即襃水也方輿勝覽置唐於鳳州河池郡。車到河,在縣東南八十里,相傳夜有神車,載佛到此故名。又有蒿埧河,在縣南八十里,俱流入於紫金河。又有西溝河,在縣東南百八十里,源出安山驛西山,後南至武關驛入黑龍江縣冊
215
扞水 在縣東北,又東北流入寳鷄界縣圖。扞水出周道谷,北逕故道縣故城西,又東北歴大散關,西入渭《水經注》
216
蜜蜂溝 在縣西南百里,地多蜜蜂,居民利之《府志》黿鼉池。 在縣南五十里縣册,在三岔驛西七里,山頂一池,水極澄澈《府志》
217
香泉 在縣北十五里,水出石罅,甘冽可釀酒《府志凉泉。 在縣西十里,後魏以此名縣縣冊。鳴玉泉在縣西十里,一名滴瀝泉雍勝畧
218
靈泉 在縣南三岔驛南七十里,泉出石縫傍,有神祠《府志》
219
寜羌州
220
蟠冢山 在州北九十里,形如冢,漢水所出雍勝,畧考詳見圖月山。 在州東一里,衆山環拱一山如月。又冠山在州南門外,形如紗㡌,一名紗㡌山賈《志》
221
起鳳岡一作「鳳起」在州治西山形起伏。有如鳳翥府志蓮屏山。 在州北十里,羣峰秀聳如蓮花,又如屏障,故《府志》
222
天王山 在州北州圖,在大安軍西六十里,峰頂峭壁,有石如人形。輿地紀勝北。大安故城在州東, 屢徙。
223
滴水巖。 在州北三十里州圖在大安軍西七十里,兩山峭㧞,其中一峰有飛泉千丈,下至山根,激石成五花《輿地紀勝》
224
七星洞。 在州北百里崖畔有七孔如星《名山記》仙女崖 在州西北百里崖有穴,僅容一人,相傳仙女飛昇於此雍勝畧老兵,洞在州西北百里洞,廣深可容百人,為昔時伏兵之所。州志
225
龍門山 在州西北百五里《州圖》,山下有龍洞,深七十三步,廣半之,兩傍石壁嵌空若龍角,目鼻口鱗甲皆具,其下皆平石,水行其上《輿地紀勝》
226
鷄鳴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縣冊在陽平關,其相接者為擊皷山,在關西,相傳為漢王屯軍處《州志》
227
魚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州圖龜山與魚山同在江北。又有龍山,在江南《輿地紀勝》。魚山在陽平關、嘉陵江北,巋然獨高,頂平而濶,相傳。昔武侯屯兵於此。又有㘭凹山,亦在陽平關北州志。魚鰲山在州西,與嘉陵江相近,或曰即廣元縣東北之龍門山也《州冊》
228
烽燧山。 在州西南五里,昔人置烽燧處府志、龍洞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山,常多烟霧相傳,有神人驅龍於此賈《志》。上有寒泉,時有紅魚出躍,相傳有龍蟄於此《府志》
229
壺子臺山。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州圖》。自韓溪西四十餘里,水出巖下成潭潭口,湍流成溪,下流五里,平地突出,一峯如浮,圖状上干雲霄,謂之「壺子臺」輿地紀勝箭竹嶺。 在州南十五里,玉帶河出此。又相近。有岫山,洞中可容百餘人,水滴石乳状成龜馬洞口,雲常封之《州志》
230
聖水崖。 在州南三十里《名山記》。崖畔,懸一石如龍首,水滴而下,過客,仰靣可飲,味甚甘冽潛確類書》
231
嘉魚洞。 在州南七十里,西流河、崖畔,秋冬水涸則魚藏,春夏水漲則魚出,味美似鰣,所謂出自沔南之丙穴,即此。雍勝畧不。按丙穴應在襃、沔之間,今漢江南北魚洞 一其處,蓋地氣相類,故魚自穴出者多,而人皆欲假丙穴以美其名,如州境之嘉魚洞,畧陽之二景山,皆紀載之失實者也。
232
龍頭山本名馬靣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舊名馬靣山,後以山形岝峉,有似龍首,改今名府志。石門洞,在州東南三十里州志
233
天臺山。 在州東四十里,頂平如臺,勢凌霄漢濛濛烟霧夜雨朝晴《府志》
234
燕子洞。 在州東七十里。秋冬,燕子蟄於其內雍勝畧、鳳凰山。 在州東九十里《州志》
235
五丁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其峽曰金牛峽,又名五丁峽賈《志》考詳見《圖》
236
玉簪山一名鷄冠山在州東北六十里《州圖》山有要領亭,為一郡登覽之要,其後最高處曰鷄冠山《州志》
237
天池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層巒叠嶂,逈出羣峯,其上有池,四時不涸。有寒氣逼,人人莫敢近,近則雷雹立至《府志》
238
寨子山。 在州東北八十里,崖畔有洞,昔人避兵,立寨其上,州志山有洞,中有小池,方五尺許,山趾有泉,即洞中水,伏行至此,每嵗驚蟄後,魚自泉出者無數居,民候而取之。又有南白崖洞,在大安軍東八十里,寛厰可容千人。又有九子崖洞,在軍東九十里,相傳有九人修道於此,輿地紀勝。
239
龍泉山。 在州東北百里《州圖》。温水溪出此半,山有泉,水湧地,中漩沙而出《輿地紀勝》
240
龍洞。 一在州東北百里,自髙而下凡丈餘,洞門三十重,皆有二石柱,為之障,限內有天生石牀,俗呼為龍牀,牀下有水不竭,遇旱取水,雨即至一,在州西百五十里,洞出崖間,有天然石梁如龍門,状中有石像府志西漢水即嘉陵江,在州西北百里,自畧陽界流入,又西南入四川廣元界州圖。西漢水自合北谷水,又西南逕關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東南流入於漢。漢水又西南逕通谷,合通谷水,水出東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入西漢水,又西南,寒水注之,又西逕石亭戍,廣平水東南流注之。《水經注》:在關城即今陽平關 州西北。嘉陵江經金牛縣西,去縣三十里元和志,州金牛故城在 東北。。嘉陵江在三泉縣西半里《寰宇記》:州三泉故城在 西北。金牛鎮有嘉陵江。九域志》庾詳見《圖考。按 仲雍曰:漢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逕至關城,合西漢水。《禹貢錐指謂此即《水經注》之通谷水也。疑即今之燕子河,然無可考。
241
安樂河 在州西百三十里,東南流,合嘉陵江《府志、黒水河。 在州北,其水入嘉陵江。又老兵河在州北百里,發源老君鋪,流合黒水河州册
242
燕子河 在州北百二十里。其水西入嘉陵江府志、廣平河。 在州西北,陽平關西,其水南入嘉陵江州志廣平水西出百頃川,東南流,注漢《水經注》
243
青木川 在州西三百里,接蜀之龍安、平武縣界,其水入嘉陵江《州志》
244
黄壩河 在州南百里,源出牢固關,西南流四十里入廣元界州册
245
西流河即寒水,一名韓溪,在州南六十里,其水西流入川江《府志》寒水東出寒川,西流入漢《水經注》。韓溪水源出崑山里𨫼洞山下,俗傳蕭何追韓信至此,因名韓溪,蓋即寒水以聲近而誤也輿地紀勝》。西流河源出七眼洞,逕麻線灘一百十里,入廣元界州册然按:此皆以為即古之寒水 ,與《水經注》入漢之序頗不合。
246
漢水,一名漾水,一名沔水。在州東北,東南流入沔縣界。州圖《山海經》所謂漢出鮒鰅山也,東北流,得獻水口。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水經注》:嘗登嶓冢山,有泉涓,涓出山間,是為漢水之源,即安國《傳》所謂泉始出山為漾」者也。宋陸游文集出沔縣西門,曲折,行亂山中,沔水流經其中,西涉沮水,抵大安驛,沔沮之間,濶者未丈許,狹者才二三尺,沙石磷磷,深不没踝。自大安西南亂,山益稠,至金牛驛,北望嶓冢,峩然雲表,一小水自西東流,即所謂嶓冡導漾者也。水纔濫觴,不没鳬雁合,五丁峽水東流為沔,其流始大。又自寜羌州行十里渡水,過百牢關,關下有分水嶺,嶺東水皆北流,至五丁峽北合漾水入沔嶺,西水皆南流,逕七盤關、龍洞,合嘉陵水為川江。王士正《蜀道驛程記》本詳見《圖考》。按嶓冢山有二,一在 州,一在秦州,在本州者東,漢水之源也。在秦州者,西漢水之源也。自常璩以沔出嶓冢為西漢水,而兩漢水之源益多紛錯。惟《禹貢錐指》盡掃羣疑,一以經文為主,至為了當。今從之。
247
大安河 在州東北八十里,源出畧陽界,逕火燒關,南流入漢州册
248
瀕倉河一名東流河,一名三泉水。在州東北九十里大安鎮東門外逕鐵佛寺,東流四十里入漢,一名東流河。州册沔按此即 縣之三泉水
249
玉帶河 在州城北州圖源,發州南箭竹嶺流,逕城西而北而東,復㑹於東南,盤曲若帶圍然。又東至沔縣入漢。又有洄水河,在州西二十里,源出牢固關,曲折南流十五里,合於玉帶河府志一名羅村河,在州北,源出牢固關,東流入漢。又有白崖河,在縣東北九十里,源出林沾溝,流三十里,入玉帶河州册
250
蓮花池 在州西門外南山如屏障,小山聨絡如畫灘,聲清響如雜管絃《府志》
251
黑龍池。 在州東四十里,烟霧常騰,俗傳昔有黑龍潛此《府志》
252
寒水泉 在州東陽和門外。又活水泉在州南南薫門外《府志》
253
附考。嘉牟水源出朝天泊,自分水嶺流至寳界院下,又有水,南溪水合流,至西縣入漢江。輿地紀勝在按唐嘉牟故城 州南西縣故城在今沔縣,則嘉牟水,疑即玊帶河水,然無可考。上青河在州北百里,其下流為下青河。府志,嘉按此水無考,疑即 陵之别名。
254
沔縣
255
定軍山。 在縣東南十里,兩峯對峙,山下有坡,可駐萬軍,蜀将黄忠斬夏侯淵於此雍勝畧,定軍山北,臨沔水《華陽國志:、沔陽城南對定軍山《水經注》:縣沔陽故城在 東。西縣有定軍山,隋書地理志:西西縣故城在縣。顧璘云:「武侯兵書匣在定軍山上,壁立萬仞,非人跡可到,余兩經其地。初視匣,其色淡紅,後則鮮明,若更新者,殆不可曉」。隴蜀,餘聞。今山下有諸葛武侯墓,雍大記。
256
卧龍山。 在縣北一里,東連百丈,坡上有蓮花池,池上舊有卧龍亭《雍大記》
257
熢燧山一名走馬嶺,在縣西一里。漢時嘗置烽堠於其上,或又名走馬嶺《縣志》
258
玉簪山 在縣西南一里,陟其巔,則井邑畢見府志鐵山。 在縣北五里。宋隆興間,姚仲置寨於此,以禦金人《府志。其相近有龜山縣《志》
259
北山 在縣北十五里,相傳為魏武屯糧處縣志雷公山。 在縣北二十里。上有元嶽觀,時聞雷聲,殷殷出其間《府志》
260
石頂原。 在縣北百里,有關接鳳縣界。縣册縣,按「雍勝畧作「 」 ,南三十里誤。
261
大丙山。 小丙山「丙」一作「景」,在縣西北八十里,兩山相連縣志、嘉魚出於丙穴《蜀都賦》。丙穴在漢中,沔陽縣有魚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劉淵林注嘉魚出於沔南之丙穴。朱子詩傳。大丙山在沔縣,唐避諱改「丙」曰「景」。每嵗春時,有魚長八九寸,從山穴中出,即丙穴也。潛確類書於按《水經注,丙水合 襃水,則當以在襃城者為是,而據劉注、朱傳,則當在縣境合沮也。姑兩存以俟考。
262
潭毒山。 在縣西北八十五里縣册在舊大安軍之三泉,今沔縣地。宋紹興三年,金薩里罕入興元,劉子羽築壘於此以扼之。雍大記:今舊大安軍三泉故城,俱在 縣西南,接寜羌界。
263
馬鞍山。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縣志。今屬畧陽境縣册鳳凰山。 在縣西北百八十里,以形似名府志。今屬畧陽境縣册
264
白馬山。 在縣西五里輿地紀勝濜水,南逕張魯治東,水西有山。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水經注》西縣白馬山。《張衡家傳》云:衡於濜口升仙時,乘白馬,後人遥望山上,往往有白馬,因名《寰宇記》
265
金堆山 在縣西七十里縣志漢王山 在縣西百里,接寜羌界縣志黄土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接寜𦍑界縣志普明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縣册
266
嶓冡山 在縣西南百十里,接寜羌界縣册西縣有嶓冡山。隋書地理志 ,詳見圖考。
267
魚山 在縣南五里。又縣南十里有旗竿山縣志。魚山在沔水南《府志》
268
卓筆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峰巒削起如筆架,下有聖水,亢旱不涸。宋元時,禱雨多應《府志。在西縣南二十里泥潭谷中,一峰削出,有如卓筆,因名《輿地紀勝》。其地名龍門鄉,山中有泉《元一統志》
269
龍門山 在縣南六十里,石穴髙數十丈,其状如門《縣志》在官道傍,懸壁環合,上透碧虛,中敞大洞,下潄清泉,水簾懸夏,氷柱凝冬。宋文潞公、宋景文、趙清、獻公、王素、韓綘、呂况、吕公弼、吕大防皆有留題,行三里,又有後洞蘇元《老龍洞記》,自利至興,行五百里幾半蜀道,而巖洞之可喜,莫如龍洞,重簷厦屋,深不可測何景明《仇池諸山記》。龍門山東南,去軍城十里。又大安軍百龍尾灘,由鳳州入閬州之道也。宋開禧中,四川帥安丙殺楊巨源於此,或曰即龍尾坡矣《大安軍志》
270
天盪山。 在縣東六十里,連接米倉山。山上。有淮陰侯廟。又縣東八十里有鷄公山《府志》
271
武興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東臨舊州河,西接百丈坡,元襃州城在此。又百丈,坡在縣東北二十里縣《志》由鳳縣南桑坪舖而入,至百丈坡而出,路長二百里,為古陳倉道。今荒塞《輿程記》
272
灌子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有廟,其下有泉可灌,故名《府志》
273
蓬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册,在西縣東北黄沙谷口,上有洞穴,其相近有鵓鳩嶺《輿地紀勝》
274
雲濛山一名雲霧山在縣東北七十里,一名雲霧山,相傳徐佐卿駕鶴飛昇於此,昔有飛仙閣百餘間,乆廢其山,四時雲霧濛濛,盤亘數百里,中有故縣故關遺址,府志,疑按此與畧陽之飛仙嶺,所傳頗相類, 連亘,或即一山,不則所傳必有一誤。
275
附考西縣有百牢山、街亭山《隋書地理志。縣境有乾龍洞、仙人洞、仙女洞。漢中府志考,按山洞俱無。
276
漢水 在縣城南,亦曰沔水,自寜羌界流入,又東入襃城界縣册。浮于潛,逾于沔書經禹貢》。漢上曰沔孔傳。秦祠沔於漢中漢書郊祀志。北方人謂漢水為沔水如淳注。沔水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也。又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又東逕武侯壘南,又東逕沔陽故城南,又東逕西樂城北,容裘溪注之。又左得渡水口,又東,右合温泉,又東,黄沙水注之《水經注》:縣西樂故城在 東南」。。西縣有漢水《隋書地理志》。漢水去鐸水縣一里《元一統志》:東鐸水故城在縣 南」。。《明珠曲》亦曰:「明支曲在縣南,即漢江洄曲處縣《志》考詳見圖大安河。 在縣西九十里,逕大安驛,南流入漢縣册,在縣西北,源出畧陽,逕火燒關,南流入漢《府志》
277
三泉水 在縣西八十里,其水南流二十里,入漢縣《志》,在三泉故縣北二十里山下,縣以此名《寰宇記》在大安軍東門外,瀕江石上有泉,三泓,大如車,輪品列鼎峙,泉流涓,涓下注水,旱無盈縮《輿地紀勝》
278
白巖河 在縣西八十里,西北流入於漢。又有渭溪溝,北流入於白巖河府志。藍溪溝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永興庵山下,西流入白巖河。又韓溪溝在縣南,源出五塊石嶺下,北流入白巖河縣冊
279
蔡埧河。 在縣西五十里,南流入漢縣册沮水 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鳳縣,南流合於漢,即沔水也。府志漢沔㑹流處,岸上有石銘,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傳為李斯刻石。《述異記》:沮水出縣北百八十里母豬山,南流逕縣北,又南入漢。沮口一名鳬口縣志
280
桑園溝水 在縣西南十五里,北流入漢府志、白馬河即濜水,一名龍門溝,在城西三十步,出龍門溝,南流入漢府志濜水,北發武都氏中,南逕張魯城中,又南逕張魯治,東對白馬城,又南流入沔,謂之濜口《水經注》:武漢沮縣,屬 都郡,即今畧陽,晉永嘉後入氐。濜水源出西縣北四十五里獨石谷,南流逕縣西二百步,注漢水《寰宇記》。龍門溝在縣西北一里,即白馬河也。東為卧龍山,西為烽燧山,其中如門,故名《府志》
281
龍王溝水一名聖水,又名清泉水在縣南二十里,源出卓筆山,一名清泉水縣册,即聖水也,北流入漢府志
282
舊州河即度水。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百丈坡,南流入漢府志度水出陽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一曰濁檢度水,又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南逕沔陽縣故城東,而南流,注於漢水《水經注》:縣陽平故縣在今 東北沔陽縣有度水《巴漢志》
283
養家河即容裘溪,一名洛水在縣南,源出巴山,其水東北流入於漢。府志西樂城在山上有谷,謂之容裘谷,有容裘溪,俗謂之洛水水,南遵巴嶺山,東北流,又北逕西樂城東而北注於漢。水經注西縣有洛水,九域志:養家河,自襃城界大鐵厰來逕縣之鎮阜川,北流至黄沙驛,入於漢。又黄壩河,自老龍池流三十里入養家河,縣冊寜,按此與 羌之黄壩河源流各别,非一水也。
284
金泉水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縣志,漢水又東,右㑹温泉水口,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湧,冬夏湯湯,望之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浴者皆有硫黄氣,池水通注漢水《水經注》:。温泉在西縣東南三十五里鳳凰山南。《輿地紀》勝温按金泉疑即 泉。
285
黄沙河 在縣東四十里,源出雲霧山,南流至襃城界,入漢府志黄沙水北出逺山,山谷邃險,人跡罕及,谿曰五丈谿,水側有黄沙屯,其水南注漢水。水經注西縣有青羊峽、黄沙水所出輿地紀勝》
286
雪公潭。 在縣東縣冊,在西縣東百餘里,山崖斷絶,溪水隨注《輿地紀勝》
287
東池 在縣東三十里,沔水所溢,相傳為唐賈島避暑之所縣志》
288
没底泉「{没,一作「莫」},在縣東南四十里,泉出不竭縣志畧陽縣。
289
鳳凰山一名三峯山,一名巾子山在縣東一里縣志,一名三峯山,首冠羣山,髙聳萬仞,卓然壁立,有楊難當祠。又有對融山,在鳳凰山後元一綂志鳳凰山,一名巾子山,勢如鳳翔方輿勝覽》。山半,有洞名朱砂洞《寰宇記》。鳳山傳聞曽有鳳集其巔,又相近,有獅山山形如獅子,蹲踞上有廟。又象山在縣城北,俯瞰城中。明知縣牛問仁創建石城於山上,可以守望《府志
290
龍泉山。 在縣北十里,與鳳凰山對峙縣冊天池山。 在縣北四十里,山巔有池,方一畆,水深丈許。冬夏澄。泓《府志》
291
八渡山。 在縣北七十里,四靣險阻,林木幽深,山溪交萃,路列三岐,要害之區也《府志山接徽縣界,為徽、鳳要路《縣志》
292
玉屏山。 在縣北八十里,與石門相對。有宋歐陽、詹棧道銘刻於石《府志》
293
青野原。 在縣北。宋紹興三年,吳璘拒金,入駐青野原,即此縣册
294
朝陽洞一名藥水洞。在縣北百二十里白水江,邊懸崖間,一名藥水洞,有佛宇,其內有鍾乳石、蓮花盆,承石上,水飲之,已疾,左壁瀑布十餘尋。又雷洞深不可測,中殷殷有聲,又風洞外狹內,廣時有風出。又雨洞則嵌空玲瓏,頂覆千葉,石蓮有水,四時傾㵼,傳為勝槩府志八盤山。 在縣北百三十里縣册
295
青泥嶺。 在縣北百五十里,古棧道也。後改道於白水江府志。長舉縣有青泥嶺,九域志:縣長舉故城在 北。懸崖千仞,上多雲雨,行者多逢泥淖故名。潛確類書。烏龍洞在縣北百五十里,中川之岸,洞門僅容一人,及入則寛廣深邃洞,後水勢横流,莫知首尾,或謂之龍潭縣志。
296
寳虹山一作「保公」,在縣西北三十里,一作保公山縣冊,在罝口,沿江迤西約五里許《府志》
297
分水嶺 在縣西北八十里嶺下,水流分東西,因名縣册保福山。 在縣西北百十里白水江北又相近,有殺金嶺,其傍地名殺金坪。宋紹興四年,吳玠守殺金坪以拒金人,即此縣志。殺金坪在長舉縣境《方輿勝覽》
298
寳子山。 在縣西北縣圖,在長舉縣西半里隔嘉陵江,相傳其山産金寳,故名。又天窻山在長舉鐵務,壁上有穴如窻,又萬仞山在長舉縣後蒼崖架,日危峯矗雲上,有白起寨,下枕嘉陵,江有關元一綂志
299
落叢山 在縣西北縣册,在鳴水縣西北十四里。《寰宇記》:「 按,周武帝改落叢郡,以是名也。鳴水故城在縣西。
300
接溪山 在縣西北縣册。在長舉縣西北五十三里《元和志》,龍山一名盤龍山,在縣西五里。山形天矯,下有泉,水灣環状如盤龍方輿勝覽》,一名盤龍山《元一綂志》。三公山在縣西五里,上有王夫人墓,以三子貴,故名《府志》
301
堡子山一名走馬嶺在縣西二十里。宋吳曦屯兵其上,故名賈志即走馬嶺也。又縣西三十里有白嵓,兩崖夾對,屹立百尋,江水從中流出。縣志,吳按鳳縣南堡子山,亦傳為 曦屯兵處,未知孰是,存考。
302
相公山。 在縣西六十里。唐權徳輿。舊有别墅,因名《府志厨山。 在縣西縣册,在鳴水縣南三里,崇峻幽深《元和志》長舉縣有厨山《九域志》
303
太白洞 在縣西百二十里西淮壩,內有龍湫,禱之則雨《府志》
304
角弩谷 在縣西接階州界。宋元嘉十一年,蕭承之破楊難當,追至角弩谷,即此縣志》
305
寒篷山即寒山在縣西南百里,周一百六十里,髙三十餘里。山常積雪,有泉甚甘冽府志。寒山在縣南百里元一綂志》玉文山 在縣南二里。又文筆山在縣西南三里,一名靈峻山,孤峯卓立。山阿有武都王廟,廟傍有石符。旱,禱於廟,印符取泉,雨隨至《府志》,一名雨號山縣《志》
306
藥水巖一名靈巖在縣南七里嘉陵江上府志去沔州城七里南有二石洞洞,門有泉,能療疾方輿勝覽即宋改武興為沔州 今治一名靈巖,兩洞之間有一泉,西流入嘉陵江,謂之藥水,飲之愈疾。上山約五里,又有一洞,謂之石乳,洞容二千人,前有一泉不竭元一綂志。羅漢洞在靈巖寺南,深十餘丈,濶數尋。後又有邃穴,深不可測,中有石柱洞之左,即藥水巖《名山記》
307
浮圖山。 在縣東南三里,卓然獨秀,状若浮圖《輿地紀勝》玊女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雍,勝畧,山髙千仞,雲霞映之,不見其巔,山半有白石如人冠,冕坐於崖間,前有白石數層,如人侍立狀。《名山記》
308
飛仙嶺 在縣東南四十里賈志在沔州東三十里,相傳徐佐卿駕鶴昇仙之處,因名上有閣道百餘間,即入蜀大路方輿勝覽。此路舊從西縣,過經由沮水,宋太平興國五年,移改於是嶺元一統志:縣西縣,今屬沔
309
大丙山「丙」,一作「景」在縣東南縣冊山,下有石洞曰丙穴,又小丙山與大丙山並峙。縣志順政縣有小丙山有穴,杜氏通典: 順政故城即今治。按水經注:襃水東南得丙水口,則丙山當去襃水不逺,辨見沔縣。大景、小景二山,在順政縣東南七十里,本名丙,唐諱丙,故曰景。其山峻崖,南北相對濶七步,其崖峻峭,髙百餘丈,山衣石髪被於崖際,北有穴,方圓二丈餘,土人相傳為丙穴,沮水經穴門而過,或謂之大丙水。每春三月上旬,有魚從穴躍出,謂之嘉魚寰宇記。
310
大唐峯。 在縣東南。唐光啓三年,詔都将李鋌屯兵大唐峯以拒王行。瑜兵即此《縣志》
311
大寨嶺。 在縣東南,接沔縣界縣志武興山。 在縣東三里,山連武興城,故名府志。武興山,在州西一里,古興州城於此方輿勝覽》
312
横嶺山。 在縣東二十里府志鷹嘴山。 在縣東二十七里,壁立千仞,中有一峯,曲如鷹嘴元一綂志》。石馬洞在縣東三十里,洞內有石如馬。又魚洞在縣東四十里,洞口徑二尺,清水淪漣,每逢穀雨,多魚湧出,非時而出,嵗輒不登。《府志》。
313
白熊山 在縣東八十里,昔有白熊出此雍勝畧陽山。 在縣東百里縣志
314
冉家山 在縣東北二里,相傳為晉穆帝時。魏主冉閔故址府志,山勢起伏,羣峯環拱賈《志》
315
石鑑山 在縣東北縣册,在長舉縣東五十餘里,山崖當中一石片,方廣尺餘,光明可鑑《縣志》
316
思宜山 在縣東北縣冊,在廢長舉縣東八十里。髙秀出於羣山縣《志》
317
西漢水一名嘉陵江,在縣城西,自成縣流入,又南入寜羌州縣圖西漢水自㑹修水,又東南於槃頭郡南,與濁水合,又東南歴漢曲,逕挾崖,與挾崖水合。挾崖水西出襜潭,交東流入漢水,又東逕武興城南,東南與北谷水合,又西南逕關城北。水經注:今槃頭故郡在縣北。關城即 陽平關在寜羌州。元和中,節度使嚴礪自長舉縣西䟽嘉陵江二百里,唐書地理志嘉陵水經長舉縣南十里,又經順政縣南百步,元和志西漢水在西和縣,源出嶓冢山西流。雍大記犀牛江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又名東西淮。自階州東流入嘉陵江雍勝畧犀牛江源發禮縣,自西淮而下,舟楫可通,流至兩河口合嘉陵江。又石門河在縣西八十里,源發白馬關,至江口入淮河。府志,江詳見圖。考按:嘉陵 源有三:西和縣之西漢水,一也,成縣之濁水二也。鳳縣之故道水,三也。考水經注及禹貢錐指,皆以自西和流逕禮縣、成縣者為嘉陵,正源即所謂淮河者也。乃今皆以淮河為犀牛江而以濁水,故道水羣目為嘉陵江,是循流而忘其源矣。如雍勝畧府志皆沿其誤,兹特為正之。
318
故道水。 在縣北百二十里。自大散關分水嶺之南,逕東河驛鳳縣,又逕徽縣至大魚關,可通舟楫,又至縣北合白水江,又至兩河口合淮河,又合横現河,逕縣城西南,又合夾渠、八渡二水,又合樂素河,逕陽平關,至廣元縣入蜀縣《志》
319
白水江即濁水在縣北百二十里。縣冊。濁水自合故道水,又南逕槃頭郡東而南合鳳溪水、鳳溪水,上承濁水于廣業郡南,逕鳳溪鳳凰臺下,東南流,左注濁水,又南注漢水《水經注》長舉縣有鳳溪水《隋書地理志》。左溪水在鳴水縣西南七里,自栗亭縣北來,合于嘉陵江《寰宇記》青泥河。 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源發成縣,至石門入嘉陵江。府志:疑按左溪即鳳溪, 即此水。
320
横現河 在縣西十五里,其水東南流入嘉陵江《府志》 按此疑即《水經注》之挾崖水
321
八渡水即北谷水,一名黄坡水在縣東八十步,源出退水河,自徽州來,經城西南,入嘉陵江雍勝畧。北谷水出武興東北而西南流,逕武興城北,又南轉逕其城東而南,與一水合。水出東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漢水。水經注:黄坂水,在順政縣東一里《寰宇記:一百八渡水,源發三川,衆水合流,經一百八渡,遶城東南,㑹夾渠水,入嘉陵江。其夾渠河在縣東二里,源發飛仙嶺,西流入八渡河,府志:坂,按八渡河,即水經注之北谷水,寰宇記之黄 水而夾渠水,即水經注之東谿水也。落索河,「落索」,一作「樂素」。在縣南八十里,其水東南流入嘉陵江府志
322
沮水一名鐸水河,又名黑河。在縣東百二十里,一名鐸水河,俗稱黑河,東南流入沔縣界。縣志:沮縣沮水出東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漢書地理志屬沮縣,故城在縣東。沙羡,今 湖廣漢陽縣。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縣亦受名焉,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又東南經沮水,戌而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也。《水經注》水,按《水經注,亦以沮 為漢源。沮水出順政縣東北八十二里。元和志順政縣有沮水,九域志:水,源出紫柏山,至沔合漢府志
323
泉街水 在縣東北縣圖河、池縣泉街水,南至沮入漢。書地理志:鳯河池今屬 縣。泉街水自河池縣東南流入沮縣,㑹于沔。水經注長,按此或以為即東谷水。考元一綂志,東谷水在 舉廢,縣後三百步自畧陽界來,合嘉陵江,則東谷水非入沮之水也。以為即泉街水者,恐誤。
324
養魚池。 在縣東五里,相傳為吳曦養魚處,甃石尚存。府志東池在沔州城東三里。方輿勝覽,即按養魚池,疑 此。
325
金池 在縣東北八十里金池院中,昔人淘金成池,故名縣《志》
326
榆林府榆林縣。
327
駝山一名東山在城東城半,踞其巔,髙數十丈,俗呼為東山。土人多穴山居之,山形類駝,鎮之得名,駝城以此。又山之西有堡兒山,三峯翼然,其上有塔名文筆峯。又堡兒山北為廟,兒梁有蒋三、尹賢墓延綏志。土山在榆林城中,山上舊有烽墩,後移於北城外半里《雍大記》、馬神山。 在城東北二里,秋祭馬神於此潛確類書紅山一名紅石峽在城北十里縣冊山,皆紅石,地近沙阜,因築紅山墩潛確類書》山,環列若屏障,落日照之,如霞起其上,有欵貢城鎮,北臺易馬臺、紅山兩崖,飛湍電轉,紅影外浮,一名紅石峽,昔夏李繼遷𦵏其祖,障水别流,鑿石為穴,既𦵏,復引水其上,疑即此中有寺,複道飛簷,望之如畫,榆柳陰映,鳬鷺唼呷,榆溪,漳河之水所自出也,越榆溪而西,為十里沙風吹日映,色如龍鱗,逶迤十餘里,抵黒山延綏志峽,在紅山墩左雍勝畧
328
黒山 在城西十里縣圖,水甘草茂,北人內侵,必駐此以便水草《雍大記》。明巡撫余子俊築塞堡植栁,萬株其下賈志
329
王墓山。 在城西南十里縣册,在黑山南十里,有斷碑,字已磨滅,相傳為夏元昊祖墓《延綏志》
330
木𥗬神山。 在城南五十里《延安府志》,去半坡峯十里,成化時有妖神棲此立廟祀之後,有道士經此,曰「祟也,書符咒之廟中,隱有哭聲,即日焚其祠祟。遂殄息《延綏志》,嗣武城山。 在城南百三十里縣册在魚河堡南五十里,由石磴而上,四靣石巖,髙百丈,舊為囉兀城延綏、馬湖峪。 在縣南。無定河,西接米脂界縣冊
331
萬佛洞山。 在城東南十三里,孤峯特起。其北十餘里有凌霄塔,又二十餘里有炭山。又二十里有半坡峯《延綏志》
332
羊羔山。 在城東南五十餘里縣册山在木𥗬神山東,又南十里有暖泉山《延綏志
333
石盤山。 在城東二十里延安府志、葭蘆川即諸次水,今名沙河。在縣東,又東南流入葭州界,縣册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山海經:水出上郡諸次山,東流逕榆林塞,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也。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林水合焉。歴澗西北,窮谷其源也。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河。水經注:葭蘆水源出平地,寰宇記:沙河源出雙山堡西北,即真鄉之葭蘆河也,南合堡東宋家河,又南合謝家荘、車道溝水,又南至投河,合關家川水,過栁樹㑹,又南合真鄉川水,抵通秦寨,流石峽中,合五女川為葭蘆河,至葭州城南入黄河。延綏志水。真鄉縣,今屬葭州。按 經注,諸次水即榆溪,延綏志謂為今西河,而或以沙河至葭州入河者為諸次水,以西河至魚河堡入無定河者為帝原水,與延綏志異,而與酈氏水道合,從之。
334
無定河。 在縣西南,自懐逺界,來逕魚河堡,與西河合,又東南入米脂界縣冊。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合帝原水,又逕膚施縣南。《水經注》:綏漢膚施縣,今屬 徳州。
335
西河即帝原水,一名榆溪,在城北十里縣圖。膚施縣有帝原水,漢書地理志帝原水西北出龜兹縣,東南流,又東南注奢延水。水經注:縣龜兹故城在 北。西河在鎮城西,即榆溪,源出塞外葫蘆海,南合獐河,其水源出常樂堡,西注榆溪,又南流入紅石。峽水自石崖流下,陡落數千仞,匝隍塹於城西,遂為西河,芹河之水入焉,龍王泉又東北來注之。又少南,鍾家溝水在衛南,西注之。又南五里,屈而東流,得響岔橋,合劉指揮河,又柳河水自西南注之,又南得三岔川,又東南十里騸馬井水注之。又南五十里得黑河水,至鎮川堡入。無定河延綏志。
336
河 在縣西縣圖,源自塞北,有湖隨山勢,曲折兩岸,芹藻繽紛,故名經魚溝子入垣,東抵後西門,入榆溪《延綏志》。小芹河在保寜堡東北,源出草地,東南流入邊,又東南入西河。又有小沙河,在小芹河之西,亦自塞外流入,合於小芹河縣册
337
龍王泉水一名南門河,一名南泉,在城中,自山半湧出,滙而為池,疏而為竇,周灌城中,鎮人所汲養也。嚴冬蓊勃水,氣如蒸。又西南入西河,一名南門河,又名南泉。又一自鐘樓街中出者為北泉渟瀦,不流其上皆有龍王廟故名《延綏志》
338
劉指揮河 在縣南縣冊,源出衛東北水掌兒西南流,抵藍家橋入西河《延綏志》
339
栁河 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冊,源自西南,入西河。長湖數頃,其地可耕。成化中,植栁數千株,萬厯中,剪伐殆盡《延綏志》
340
三岔川 在縣南二十里縣冊川,納石窰溝水,又納焦家川水,又納紀家灣水,自川東李三家溝而上,得鐵爐荘,又東得殺草灣石窰水之源也。又自殺草灣至張官兒峁之東,得劉家灣、焦家川水所發,而㑹於紀家灣,同注於西河延綏志
341
黑河 在城西南五十里,東入西河縣冊、楊官海。 在城西二十里,又西十里曰方家海,又西十里曰酸梨,海又稍南,曰天鵝海,凡水之所㑹,渟而不流者,邊人通謂之海,水不大而海之者,渟之盛也《延綏志》
342
懐逺縣。
343
龍鳯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圖牛心山。 在縣西南縣圖,在威武關東十餘里。又牛心山。西二十里有赤木山《延綏志
344
狄青原 在縣西南五十里縣冊,在威武堡南十里。明成化二年,總兵楊信破北兵於此《延綏志》
345
横山 在縣西南,即古橋山,接安定縣界。宋元豐中,种諤上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且有鹽鐵之利,其城壘控險,足以守禦」。即此縣冊
346
馬鞍山。 在縣東南縣圖,在土門砦北五里延綏志五龍山「五」一作「烏」,在縣東南波羅堡。南三十里,一名烏龍山縣冊
347
無定河即生水,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俗名滉怱都河在縣北縣冊,赫連勃勃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都城,晉書載記:奢延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山海經所謂生水出孟山者也,俗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水,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又東北與温泉合,又東,黒水入焉。又東合交蘭水,又東北流,與鏡波水合,水經注:縣奢延故城在 西北。朔方縣無定河,一名奢延水,源出縣南百步。元和志:在唐朔方故城 縣北。滉忽都河出龍州堡南冝家畔,合城北烏龍洞泉及城西水,東流四十里,清平水北注之,又東栁泉兒水北注之。又東,狄青原水北注之。又過響鈴塔威武堡,暗門水出其東,又海棠河及東、西二河俱出鎮靖堡塞外,東流注之。又東過懐逺堡苦水川,合圁水㑹之,為無定河,至波羅堡北,折而南流,黑木頭溝水、鮑家寺水東注之。又過響水、保東,東入榆林界。其圁水出清平堡外白城兒,東流合夏河兒,入波羅堡,與滉忽都河㑹。延綏志: ,按圁水,據水經注,在舊圁陰縣南,入河,不入奢延水。而唐志則云銀州東北無定河,即圁水。疑亦即指此水,附以存考。
348
石窯川即黒水,又名烏水,在縣北縣圖。赫連勃勃於黒水之南營都城,晉書載紀黑水出奢延縣黑澗,東南歴沙陵,注奢延水。水經注:烏水出朔方縣。烏澗,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諱改名。元和志石窯川在威武堡北塞外,東南流,逕懐逺堡為亂窯川河,又有打狼河,自塞外南流逕堡東入焉,又東南逕波羅堡,入滉忽都河。縣册河,按石窯川,打狼 及同水俱自邊外流入。
349
黑木頭溝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威武堡、鄧家墕、王家墕,逕縣境五龍山至鮑家寺,合寺子溝水,又至響水堡,合於無定河縣冊,交蘭水出龜兹交蘭谷,東南流,注奢延水水經注黑木頭溝、鮑家寺水在波羅堡東,注滉忽都河延綏志「蘭」按:此疑即交 水
350
大理河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自清平堡南東流,合小理河,逕縣境一百里入綏徳州界。又小理河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源出清平堡東老虎墕,東流至巡檢司溝,合於大理河。逕縣境六十里縣冊
351
附考。温泉西北出沙溪而東南流注奢延水。又鏡波水源出南邪山南谷,東北流,注奢延水。《水經注無。按此二水 考。定邊縣。
352
冡嶺一名南梁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冊,在甎井堡南,俗呼南梁山,有洛水出焉。又北極山,與冡嶺相對,一峯巋然,望之若虬龍,奮迅而上。延安志。
353
黄羊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甎井堡南,為要地。又其西為鐫天嶺縣冊
354
白露山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又其東有桃林山。又東有亂石山縣冊。桃林山在新安邊堡東,又南十里為紅麋山延綏志
355
洛水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縣圖》。晉文公攘戎居于河內圁洛之間《史記匃奴傳》。洛水在冡嶺下《延綏志》。洛水源出瑠璃廟石縫中,東南流,逕頁水川,合鐵鞭城水,入保安界縣冊源。按洛水自慶陽府安化縣發 ,則此蓋洛水之别源也
356
三山水。 在縣西南百里,源出三山兒東、西二岔,合石澇池水,逕饒陽堡,饒家水東注之,又南入北蕭關,合木𤓰城水、黒城子水、跌角城水、沙家掌、梁家溝水、汝麻臺水、塔兒掌水,入紅城。子經環縣西南,即馬嶺,水上源也縣冊
357
鹽池 在縣西北鹽塲堡北縣圖。長澤縣有胡落鹽池,唐書地理志,靖長澤縣今屬 邊。原屬靈夏衛。嘉靖九年,總制王瓊改屬本衛。池周圍三里許,中有井,引水漑畦,一夕視之若積雪。此九種之一也。又其東南有澇池,鹽池水鹵不可飲澇,池水可飲,堡人汲者便之。又二池之西為寜夏境,延綏志,兹按地理通釋,漢於上郡龜 縣置鹽官,疑即此。
358
靖邊縣。
359
文昌山。 在縣治西北山脉自太白來,上有文昌閣,故名。又太白山在縣西南里許,文昌山西縣冊,與荍麥城相接,皆宋范龍圖所築《延綏志》
360
蓮花山。 在縣西南寜塞堡南十五里縣冊,宋范龍圖立塞於此山,有駙馬洞,相傳姬、駙馬居此《延綏志》
361
飲馬坡。 在縣西南四十里縣冊
362
鶯窩山 在縣西南。又其西有鳴羊山縣冊鶯。窩山在寜塞堡西南二十五里把都河北,又有架砲山、旗竿山,俱在寜塞堡西南三十里,把都、河南二山崔嵬並峙立,有亭燧延綏志
363
牛頭坡。 在縣東南九十里。杏子河:經此縣圖蘆關嶺。 在縣東南九十里縣冊,在鎮靖堡東,南接安塞縣界,延水所出延綏志》
364
箭杆嶺 在縣東南龍州堡東南縣冊草塲山。 在縣東八十里鎮靖堡、西堡城所依縣冊荍麥河 在縣東南十里荍麥城下,北流至營,北有紅栁河,自寜塞堡流入,逕范老關西,又東北至城北,合流出邊,東逕鎮羅、鎮靖二堡北,又東至龍州堡,合滉忽都河,或曰滉忽都河,有别源出靖邊城西石頭溝,東北流,合城東之黒龍王溝,而出邊入鎮羅界,即此。又有海棠河,在鎮靖堡北塞外,東流至威武堡東,入滉忽都河縣冊
365
把都河 在縣西南九十里,源出栁樹澗,至寜塞堡北,合倪家溝水出邊,逕寜塞塘,至紅栁橋入沙縣冊、周水河。 在縣西南,發源飲馬溝,南流逕徐家臺,入於保安之洛河。流一百五十里縣圖
366
杏子河 在縣南三十里,發源總管塔,南流,逕牛頭坡,又逕杏子城西,入保安界縣圖
367
陜西通志巻十一
URN: ctp:ws42656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