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七十四

《卷七十四》[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陜西通志巻七十四
3
經籍第一經類 史類。
4
金馬白虎,著述之府,收拾秦灰,諸儒心苦。遷、固、史、英、鄭、賈經腴,掞藻摛華,音釋訓詁,照灼藜光,析為四部。二氏九流,典冊圖譜,緗帙牙籖,彪炳今古,毋曰西陲,專尚雄武。作《經籍志》第二十八。
5
經類
6
《經》之𩔖凢十有一:曰《易類》,曰《書類》,曰《詩類》,曰《禮類》,曰《樂類》,曰《春秋類》,曰《孝經類》,曰《論語類》《孟子》附。曰《䜟緯類》,曰《經解類》,曰《小學類》。
7
按各史《藝文志》皆以《孟子》入子類,惟陳氏《書錄》及《文獻通考》始以《論》、《孟》並入經類,今從之。《周易》二篇文王繫《彖辭》,周公繫爻辭。
8
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隋書經籍志》。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並同此說《周易》䟽,其卦本伏羲所畫,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繫,故繫之周。以其簡袠重大,故分為上、下兩篇,文王所繫,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也。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凶,所謂爻辭也朱子《本義》
9
《周書》:三十二篇。
10
周文王國號後,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書凢三十二篇《書經》註。《周書》七十一篇《漢書藝文志》。《周史》記師古曰:「周時誥誓號令也,葢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藝文志》注「逸」。按此七十一篇,即 《周書》也
11
《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
12
文王徙都於豐,而分岐、周故地以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為政於國中,而召公宣布於諸侯,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至於武王發,又遷於鎬,遂克商而有天下。武王崩,成王誦立周公相之,制禮作樂,乃采文王之世,民俗之詩,被之筦弦,以為房中之樂,而又推之以及於鄉、黨、邦國,所以著明先王風俗之盛,而使天下後世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得以取法焉《詩經》朱註
13
《秦風》十篇。
14
秦初,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賜姓嬴氏。其後中潏居西戎以保西陲,六世孫大駱生成及非子,非子事。周孝王養馬汧、渭之間,孝王封為附庸而邑之秦,至宣王時,犬戎㓕成之族,宣王遂命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誅西戎不克,見殺。及幽王為西戎犬戎所殺,平王東遷,秦仲孫襄公以兵送之,王封為諸侯,遂有周西都,至元孫徳公又徙於雍《詩經朱註
15
《豳風》七篇。
16
公劉修復后稷之業,相土地之宜,而立國於豳之谷焉。傳至武王,遂有天下。武王崩,成王立,年幼不能莅阼。周公旦以冡宰攝政,乃述后稷、公劉之化作詩一篇,以戒成王,謂之《豳風》。而後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為周公而作之詩以附焉《詩經》朱《註》
17
《小雅》七十八篇,《大雅》三十一篇,鄭氏曰:「《小雅》、《大雅》、周室居西都,時詩也。《小雅》自《鹿鳴》,至《菁莪》篇,《大雅》自《文王》至《巻阿篇》為《正經》、《小雅》。《六月《大雅》,民勞之後皆謂之變雅《毛詩箋》
18
《周頌》三十一篇。
19
周公相武王、成王,天下既平,作為樂章,薦之郊廟,所謂《周頌》也《詩經》朱註
20
《周禮》十二巻
21
《周官經》六篇《漢書藝文志》,王莽時,劉歆置博士,師古曰:「即今之周禮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記》充之《藝文志》注《周禮》是的當之書,然其間必有末世添入者。如盟詛之屬,必非周公之意,不可以此病周公之法,又不可以此病周禮。經學,理窟。晁氏曰:漢武帝時,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得《周官》有五篇,《失冬官》一篇,乃募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其闕。至孝成時,劉歆校理秘書,始得序列,著於録略,為群儒排弃,歆獨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跡。永平時,杜子春初能通其讀,鄭衆、鄭興亦嘗傳受,言皆引之,以参釋異同云《讀書志》
22
《儀禮》十七篇
23
周禮、儀禮,發源是一,理有始終,分為二部,並是周公攝政太平之書,周禮為末。儀禮為本,本則難明,末則易曉。是以周禮注者多門,儀禮所注,後鄭而已。儀禮註䟽賈公彦序。
24
《爾雅釋詁》一篇
25
張揖曰:「昔在周公,纘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六年制禮以導天下,著《爾雅》一篇,以釋其義《爾雅》疏」。
26
《周公諡法》一巻
27
不著撰人名氏。諡法始於周。學者録之,因託以名篇《崇文總目》。晁氏曰:其序曰:「維周公旦、太公望,因嗣王發建功於牧野。及終,將葬,乃制諡。計一百九十餘條《讀書志》」。《石鼓詩》。
28
岐陽石鼓初不見稱於前世,至唐人始盛稱之。韋應物以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韓退之直,以為宣王之鼓。在今鳳翔孔子廟中鼓有十,先時散棄於野,鄭餘慶置於廟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傳師求於民間,得之乃足,其文可見者四百六十五,不可識者過半。予所集録,文之古者莫先於此歐陽脩《集古録》跋
29
《史籒》十五篇太史籒著
30
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漢書藝文志注》《說文叙》曰:「與古文或異。艾軒林氏曰:大篆出於史籒,戰國以來俱用之。唐元度曰:秦焚《詩》、《書》,惟《易》與史籒得全王莾之亂,此篇亡失,建武中獲九篇,章帝時王育為作解說》,所不通者十有二三。晉世此篇廢,今畧傳字體而已《玉海》
31
《子夏易》十巻魏文侯師卜子夏撰,設教西河此書篇第,畧依王式,決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篤,然學者尚異,頗傳習之《崇文總目》。晁氏曰:舊題卜子夏撰。《唐藝文志》:子夏書已亡。今此書約王弼註為之者止《雜卦》。景迂云:張弧偽作《讀書志》
32
《詩序》卜子夏,與毛萇合作
33
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未盡,毛公更足成之《釋文》舊說。先儒相承,謂《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潤益《隋書經籍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困學記》問
34
《詩集序》二巻 《翼要》十巻俱卜子夏撰。小篆。秦著作郎下邽程邈作。
35
師古曰:篆書謂小篆,葢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漢書藝文志注》
36
𨽻書。程邈作
37
𨽻書亦程邈所獻,主於徒𨽻,從簡易也《漢書藝文志注》趙氏誠曰:庾肩吾云𨽻書,今之正書也。張懷瓘《六體書論》亦云𨽻書者程邈造字皆真,正亦曰真書,自唐以前,皆謂楷字為𨽻。至歐陽公《集古録》誤以八分為𨽻書,自是舉世,凡漢時石刻,皆目為漢𨽻《玉海》
38
《石渠議奏》百五十五篇漢太子太傅杜陵、蕭望之等奏甘露三年三月,詔諸儒講論《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决焉《漢書宣帝本紀》《書》議奏四十二篇,《禮議奏》三十八篇,《春秋》議奏》三十九篇,《論語》議奏》十八篇,《五經雜議》十八篇《藝文志》
39
《魯論》安昌侯說二十一篇安昌侯蓮勺、張禹撰。師古曰:張禹也《漢書藝文志》注。傳《魯論》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漢書藝文志》。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馬融為之訓《隋書經籍志》
40
《孝經》安昌侯說》一篇張禹撰:《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漢書藝文志》
41
周易卜筮》一巻杜陵、田何傳
42
《五經通義》九巻 《五經雜義》七巻,《五經要義》五巻俱漢宗室光禄大夫劉向撰。《尚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巻。劉向撰。成帝即位,向數奏封事,遷光禄大夫。帝元舅平陽侯王鳳為大將軍秉政,依太后專國權,兄弟七人皆封為列侯。時數有大異,向以為外戚貴盛,鳳兄弟用事之咎,而上方精於詩、書、觀古文,詔向領校中五經秘書。向見尚書、洪範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乃集合上古以來,厯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迹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騐,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一篇,號曰《洪範五行傳》,奏之。漢書本傳。
43
《春秋左氏》刪茂陵孔竒撰。 《春秋說》城門校尉茂陵孔嘉撰。《古文尚書》二十九篇司空扶風杜林傳
44
林少好學,時稱通儒京師,士大夫咸推其博洽。河南鄭興、東海衛宏皆長於古學。嘗師事劉歆,興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興等固諧矣,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見林,闇然而服濟南徐廵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巻,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出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絶,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廵益重之,於是古文遂行《冊府元龜》。後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𤣥亦為之注。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隋書經籍志》
45
《蒼頡訓纂》一篇 《蒼頡故》一篇俱杜林撰《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徴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漢書藝文志》。梁有《蒼頡》二巻,後漢杜林注,亡《隋書經籍志》
46
《左氏條例》二十一篇。平陵賈徽撰
47
賈逵父徽,從劉歆授《左氏春秋》,兼習《國語》,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後漢書賈逵傳》
48
《尚書古文同異》三巻侍中平陵賈逵撰。肅宗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逵數為帝言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訓詁相應。詔令撰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逵集為三巻,帝善之,復令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後漢書》本傳。梁有《毛詩雜議難》十巻,漢侍中賈逵撰。亡《隋書經籍志》。
49
《毛詩譜鈔》一巻 《詩頌誄書》一巻賈逵《周禮解詁賈逵撰
50
《馬融傳》云:杜子春永平之初,年且九十,能通其讀,頗識其說,鄭衆、賈逵徃受業焉。衆逵洪雅博聞,又以經書記轉相證,明為解逵解行於世,衆解不行。《禮䟽》。《左氏國語解詁》五十一篇。賈逵撰。
51
賈逵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中上䟽獻之,顯宗重其書,寫藏秘舘。《後漢書本傳》。
52
《春秋左氏長經》二十巻賈逵章句
53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巻賈逵注《春秋釋訓》一巻
54
《春秋左氏經傳朱墨列》一巻,《春秋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巻以上俱賈逵撰逵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敎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說,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學者宗之,後世稱為通儒《後漢書本傳宋有《三家經》二巻,亡《隋書經籍志》
55
白虎通徳論》十巻蘭䑓令史、扶風安陵班固撰後漢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詔集其事,凡十四篇《崇文總目》
56
《續揚雄訓纂篇》十三章班固撰
57
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漢書藝文志》韋昭曰:臣班固自謂也。作十三章,後人不别,疑在《蒼頡》下篇三十四章中。《漢書藝文志注》。
58
《在昔篇》一巻 《太甲篇》一巻典引篇俱班固撰
59
難《左氏》義四十一事侍中扶風季育撰李育渉獵古學,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理體,於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後漢書本傳。《周易章句》十巻。 《尚書》十一巻
60
《周官禮》十二巻 《儀禮義䟽見二巻《儀禮義䟽》六巻 《䘮服經傳》一巻。俱南郡太守茂陵馬融撰。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術敎授,隱於終南。融從其學,博通經籍,為世通儒。《後漢書》本傳。梁有馬融注《周易》一巻,亡。梁有《毛詩》十巻,《孝經》二巻,俱馬融注亡。《隋書經籍志》。
61
《忠經》十八章馬融撰
62
《自序》曰:《忠經》者,葢出於《孝經》也。仲尼說孝者所以事君之義,則知孝者俟忠而成之,所以答君親之恩,明臣子之分。忠不可廢於國,孝不可弛於家。孝既有經,忠則有闕,故述仲尼之說,作《忠經》焉本書原序」。
63
《孟子章句》十四巻太常長陵趙岐註
64
晁氏曰:岐字臺卿,為章指,析為十四篇。其序云:軻戰國時以儒術干諸侯,不用,退與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著書七篇,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秦焚書,以其書號諸子,故得不冺絶。又為《外書》四篇,其書不能洪深,似非孟子本真也。按韓愈以此書為弟子所會集,與岐之言不同。今考其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諡,如齊宣王、梁惠王、滕定公、滕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諡,軻無恙時所見諸侯,不應皆前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軻始見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後人追為之明矣,則岐之言非也。荀子》載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弟子問之,曰:「我先攻其邪心」。揚子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今書皆無之,則其散佚也多矣。岐謂秦焚書得不冺絶,亦非也。或曰:豈見於《外書》耶?若爾,則岐又不當謂其不能洪深也《讀書志》
65
尚書記難》度遼將軍華陰張奐撰
66
張奐,字然明,酒泉人。少逰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初,牟氏章句,浮辭繁多,冇四十五萬餘言,奐減為九萬言。後徙屬𢎞農。華陰以黨罪禁錮,閉門不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言。《後漢書》本傳。
67
《春秋左氏傳解》。魏郎中京兆□寛撰。
68
左氏朱墨别異。大司農闗中董遇撰。遇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别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敎而云,必當先讀百徧,言讀書百徧而意自見,從學者云苦渇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嵗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由是諸生少從,遇學無傳,其朱、墨者魏略
69
《周官論評》十二巻晋御史中丞泥陽傅𤣥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巻,征南將軍京兆杜預撰。晁氏曰:晋杜預、元凱集劉子駿、賈景伯父子、許惠卿、頴子嚴之注,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故題曰《經傳集解》。其發明甚多,古今稱之,然其敝則棄《經》信《傳》,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戰,《傳》載秦敗績而《經》不書,以為晋直秦曲,則韓役書戰時,公在師,復不湏告,克獲有功亦無所諱,於《左氏》之例皆不合。不曰《傳》之繆,而猥稱經文闕漏,其尤甚者至如此《讀書志》
70
《春秋釋例》十五巻。杜預注。
71
晁氏曰:晋杜預注。凡四十部。集《左傳》諸例及地名、譜第、厯數,皆顯其同異,從而釋之,發明尤多。昔人稱預為「左氏》忠臣」,而預自以為有傳癖,觀此尤信《讀書志》。陳氏曰:唐劉蕡為之序《文獻通考》,凡五十三例《崇文總目》。梁有服䖍杜預音三巻,亡《隋書經籍志》
72
《春秋左氏傳評》二巻 《春秋世譜》七巻《䘮服要集議》三巻俱杜預撰
73
《禮通論》商洛隱士董景道撰
74
景道三《禮》之議,專尊鄭氏,非駁諸儒,延廣《鄭㫖。晋書本傳《春秋義章》三十巻華陰徐遵明著
75
《明堂圖議》二巻《釋疑》一巻隋工部尚書京兆宇文愷撰。《明堂議表》曰:「臣占日揆星,採崧山之秘簡,披汶水之靈圖,訪通議於殘亡,購冬官於散逸,總集衆論,勒成一家。昔張衡渾象以三分為一度,裴秀輿地以二寸為千里。臣之此圖,用一分為一尺,推而演之,冀輪奐有序。而經搆之㫖,議者殊途,或以綺井為重屋,或以圓楣為隆棟,各以臆說,事不經見。今録其疑難,為之通釋,皆出證據,以相發明。《隋書》本傳。
76
《樂志》十五篇。通議大夫武功蘇䕫撰。䕫小字伯尼,博覽羣書,尤以鐘律自命,與沛國公鄭鐸、國子博士何妥議樂,因而得罪,議寢不行,著樂志十五篇以見其志。隋書》本傳。
77
《周易講疏》十三巻 《孝經義疏》三巻,《五經大義》五巻  《封禪書》一巻《樂要》一巻以上俱國子祭酒西城何妥撰《九絃琴譜》二十巻 《唐宗廟用樂儀》六巻,《琴譜》六巻俱唐太宗御撰
78
《樂書要録》十巻 《字海》一百巻俱武后撰。凡武后所著書,皆元萬頃、范履氷、苖神客、周思茂、胡楚賔、衛業等譔。《唐書藝文志》。
79
《周易大衍論》三巻𤣥宗皇帝撰。《唐月令》一巻𤣥宗皇帝刪定。
80
晁氏曰:唐明皇刪定,李林甫等注。序謂吕氏定以孟春日在營室,不知氣逐閏移,節隨斗建,於是重有刪定,俾林甫同陳希烈等八人為之解。國朝景祐初,改從舊文,由是别行。《讀書志》初,《禮記月令篇》第六,即鄭注。唐明皇改黜舊文,附益時事,號《御刪月令》,升為首篇,集賢院别為之注。厥後學者傳之,而釋文義疏皆本《鄭注》,遂有别注小䟽者,詞頗卑鄙。淳化初,判國子監李至請復行《鄭注》,詔兩制、二館、祕閣集議。史館脩撰韓丕、張佖、胡旦條陳唐本之失,請如至奏,餘皆請且如舊,便以宣讀時令。大中祥符中,龍圖閣待制孫奭又言其事,羣論復以改作為難,遂罷《宋三朝國史藝文志》。《孝經註》一巻●宗皇帝撰
81
取王肅、劉劭、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之說,参倣孔、鄭舊義,今行於太學。《崇文總目》。
82
《開元文字音義》三十巻𤣥宗皇帝撰。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頒示公卿㑹要,義微㫖逺,文省理該,表𨽻以訓,今存篆以証古,衆釋大備,取証於前脩,片言旁通,去嫌於翻字,信文思之精一,學術之明凖。張九齡賀御撰文字音義狀。𤣥宗撰。其序云:「古文字惟說文》、《字林》最有品式,因備所遺缺首,定𨽻書次,存篆字凡三百二十部,合為三十巻。今止存二十五巻。書目韻英五巻●宗皇帝撰
83
天寶十四年四月,內出御撰韻英五巻,付集賢院繕冩行用㑹要。上以自古用韻不甚區分,陸法言切韻又未能釐革,乃改撰《韻英,仍舊為五巻。舊韻四百三十九,新加一百五十一,合五百八十韻、一萬九千一百七十七字,分析至細。廣開文路,兼通用韻,以示宰臣等,上表陳賀,付諸道,令諸郡傳寫集賢注記
84
《金風樂》一巻●宗皇帝撰。
85
唐𤣥宗撰。葢琴曲名《崇文總目》。御集《春秋左氏列國經傳》三十巻文宗皇帝撰,文宗每對群臣深言經學。太和九年乙巳朔,以《御集、《春秋左氏》列國經傳三十巻,宣付史舘《玉海》
86
《周易正義》十四巻唐中書侍郎萬年、顔師古等受詔撰,燕國公髙陵、于志寧等考正。晁氏曰:唐國子祭酒孔頴達與顔師古、于志寧等同撰蘇徳融、趙𢎞智。審覆序稱江南義疏十有餘家,辭尚虚誕,皆所不取,唯王弼之學獨冠古今,以弼為本,採諸說附益之。讀書志馬按唐儒學傳,稱頴達與顔師古、司 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經義訓百餘篇,號義贊,詔改為正義,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馬嘉運駁正其失。永徽中,于志寧、髙季輔就加増損,始布天下。據此,則五經正義皆為師古等同撰,乃世但稱孔疏,而藝文志惟周易稱師古同撰,其餘諸經皆不列其名意。師古僅受詔撰周易正義而不及他經歟?抑《唐史紀事》之舛謬歟?今亦惟載周易,而其餘槩不濫入云。
87
《急就篇注》一巻顔師古撰
88
叙曰:其源出於小學家,漢司馬相如作《几將篇》,史游景慕擬而廣之。元、成之間,列於秘府,文亦清靡,義闕經綸。至於包括品類,錯綜今古,詳其意趣,實有可觀。幼學相承,猶競習之。既無良師,祗增僻謬。師古家傳《蒼雅》尤精訓,故舊得皇象鍾繇、衛夫人、王羲之所書篇本,備加詳覈,凡三十二章。又見崔浩、劉芳所注未善,遂為解訓。皆據經籍遺文,先達舊指,字有難識,隨而音之,别理兼通,亦即並載本書原序。
89
《匡繆正俗》八巻顔師古撰
90
唐秘書監顔師古撰采先儒及當世之言,参質訛繆而矯正之,未終篇,而師古没,其子始上之,詔録藏秘閣《崇文總目》。晁氏曰:師古以世俗之言多謬誤,故質諸經史,刋而正之。永徽中,子揚庭上之《讀書志》陳氏曰:莆田鄭樵有《刋繆正俗》八巻,汪玉山亦言揚庭表以為藁草纔半,部帙未終,則是書初非定本也。今前後乖剌極多,《玉山集》中所辨甚詳《文獻通考》
91
《五禮要記》三十八巻祭酒萬年韋叔夏撰。 《家禮》十巻盈川令華陰楊烱撰。《禮經正義》十巻廣州都督咸陽王方慶撰。
92
《禮雜問答》十巻王方慶撰
93
王綝,字方慶,以字顯。博學練朝章,著書二百餘篇,尢精《三禮》,學者有所咨質,酬復淵詣,故門人次為《雜禮答問《唐書》本傳》
94
《寶章集》十巻王方慶集
95
武后嘗就求羲之書,方慶奏:「十世,從祖羲之書四十餘番,太宗求之,先臣悉上送。今所存惟一軸,並上十一世祖導、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曇首、七世祖僧綽、六世祖仲寶、五世祖騫、高祖規、曾祖褒并九世從祖獻之等凡二十八人,書共十篇」。后御武成殿,徧示羣臣,詔中書舍人崔融序其代閥,號《寶章集》,復以示方慶,士人隆其寵。《唐書》本傳。
96
王氏《八體書範》四巻 《王氏工書狀》十五巻俱王方慶撰《太𤣥幽贊》十巻京兆貟俶進
97
開元四年,京兆童子貟俶進《唐書藝文志》《開元禮京兆義羅》十巻
98
不著撰人名氏。據《開元》已有《義鑑》申衍,其說今此。又網羅其遺墜云《崇文總目》
99
《干禄字書》一巻萬年顔元孫撰,從子真卿書元孫貞觀中,刋正經籍,因録字體數紙以示讎,校楷書時號「顔氏字様,真卿參校成一巻,名曰干禄字書,以四聲為次,具俗、通正三體,以經史所用為正,世之所行為俗,三者之間為通,凡三體本書顔真卿序
100
《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巻。刑部尚書顔真卿撰。
101
真卿在湖州,與存及陸鴻薦等討摭古今韻字所原,作數百篇。唐書蕭存傳。大厯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刑部尚書顔真卿撰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巻,表獻之,詔付集賢院㑹要。
102
《筆法》一巻顔真卿撰
103
《五禮精義》十巻太常博士萬年韋●撰。韋●撰。首載唐禮,參引古義,申釋其文。《崇文總目》《五禮緯書》二十巻韋●撰
104
《月令》一篇太常、京兆韋縚奏
105
縚,開元時歷集賢脩撰,光禄卿,遷太常。初,帝詔嵗率公卿迎氣東郊,至三時,常以孟月讀《時令》於正寢。二十六年,詔縚奏《月令》一篇,朔日於宣政殿側設榻,東向置案,縚坐讀之,諸司官長悉升殿坐,聴嵗餘罷《唐書》本傳
106
衛元嵩《元包》十巻秘書少監武功蘇源明作傳包之為書也。廣大、含𢎞,三才悉備。然文字竒詭,音義譎怪,紛而不釋,隱而不明。秘書少監武功蘇淵明,洗心澄思,為之脩傳解》,紛以釋之,《索隱》以明之,帝王之道,昭然著見,有以見理亂之兆,有以見成敗之端書李江序
107
《春秋通》一巻。太傅長安韓滉撰。
108
滉字大沖,善治《易》、《春秋》,著《通例》及《天文事序議》各一篇。《唐書》本傳秋,按《藝文志》僅載春 ,通一巻
109
《周易集注》一百巻。中書侍郎岐山元載撰。《九經要句》一巻。工部侍郎萬年李適撰。《琴說》一巻唐宗室工部尚書李勉撰。
110
勉字元卿,善鼓琴,有所自制,天下寶之。樂家傳《響泉》、《韻磬》,勉所愛者。《唐書》本傳。
111
《三傳異同》三巻 《諭䝉書》十四篇俱醴泉令京兆馮伉撰。《東杓引譜》一巻唐宗室協律郎李約撰。
112
唐協律郎李約勉子撰。約患琴家無角聲,乃造《東杓引》七拍,有麟聲繹聲,以備五音《崇文總目》
113
《禮閣新儀》二十巻京兆韋公肅撰。
114
《六經法言》二十篇翰林侍講學士萬年韋處厚撰韋處厚、穆宗立為翰林侍講學士。處厚以帝沖怠,不向學,與路隋合《易》、《書》、《詩》、《春秋》、《禮》、《孝經》、《論語》,掇其粹要,題為《六經法言》二十篇上之,冀助省覽。帝稱善,並賜金幣。《唐書本傳。長慶二年四月癸未,翰林侍讀學士章處厚、路隋撰《五經法言》二十巻,上之。㑹要,疑按此五經法言 ,即六經法言也。
115
《尚書》二十四箴諫議大夫華原、柳仲郢撰。仲郢幼嗜學,長工文,著《尚書》二十四箴,為韓愈咨賞《唐書》本傳
116
春秋三氏異同義》著作郎華原柳璞撰。 ,仲郢子《易緼解。户部侍郎萬年韋顗撰
117
韋顗通陰陽象緯,所著《易緼解》,推演始終有深誼《唐書》本傳
118
《春秋纂例》丹陽主簿闗中啖助撰
119
啖助,字叔佐,趙州人,徙闗中,善為《春秋》,考三家短長,縫綻補闕,號《集傳》,凡十年乃成。復攝其綱,條為例,統其言孔子修《春秋》意,以為:「夏政忠忠之敝野,商人承之以敬,敬之敝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僿,救僿莫若忠,故春秋以權輔用,以誠㫁禮而以忠道原情云。又言「幽厲雖衰,雅未為風。逮平王之東,人習餘化,茍有善惡,當以周法正之,故㫁自平王之季,以隱公為始,所以拯薄勉善,捄周之弊,革禮之失也」。助門人趙匡、陸質,其髙弟也,助卒,質與其子異,裒録助所為《春秋集註總例,請匡損益,質纂會之號纂例。唐書本傳。周易開元闗一巻。武功蘇鶚撰。
120
晁氏曰:唐蘇鶚撰。自序云:五代祖晋,官至吏部侍郎,學兼天人,嘗製《八卦論》,為世所傳,遭亂遺墜,而漏簡尚有存者,鶚乃畧演其㫖於此《讀書志》
121
《論語樞要》十巻户部尚書、扶風馬總撰
122
《先天圖》宋華山隱士陳摶撰
123
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四圖皆出於邵氏,葢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脩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朱子《本義》
124
《易龍圖》一巻陳摶撰。
125
序曰:龍馬始負圖,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前,今存已合之位,或疑之以陳其未合之數耶?於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㫖所以知之,且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陳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黙而形之,今畧述其梗槩焉。本書自序。
126
《春秋經解義例》二十巻
127
《春秋論》二十巻俱光禄大夫盩厔趙瞻撰。《毛詩大義》三巻武功蘇子才撰
128
皇祐中,武功蘇子才采《鄭譜》、孔《疏》,僅二百條,分為三巻《玉海》
129
《横渠易說》十巻崇文院校書長安張載撰。晁氏曰:其解甚畧,繫辭》差詳。《讀書志》。載字子厚,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衆,一夕二程至,與論《易》。次日,語門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軰可師事之」。撤坐掇講,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宋史》本傳。《書說》一巻。 《詩說》一巻
130
《禮說》三巻俱張載撰
131
《横渠張氏祭禮》一巻張載撰,宣議郎藍田、呂大鈞附說。陳氏曰:張載子厚撰。末有呂大鈞、和叔說數條附焉。《讀書志朱子曰:横渠所制,禮多不本,諸儀禮有自杜撰處。朱子語録》。
132
《横渠春秋說》一巻。張載撰。
133
晁氏曰:張子厚為門人雜說《春秋》,其書未成《讀書志》。《横渠孟子解》二十四巻張載撰
134
晁氏曰:張子載撰。並《孟子統說》附於後《讀書志》《經學理窟》一巻張載撰
135
序曰:此横渠,夫子之微言,而門人之所記也,故曰「經學理窟」。若以為衆理之所聚,其淵若窟而出無窮也。嘗細玩其辭說,其於天下之理,若指黑白而較堅脆,言不虚越,而理皆深造,見之行事,無弗達矣。按察副使山陰成,質夫刻之屬海序諸其首本書康海序
136
《周易古經》二巻丞相藍田、呂大防録
137
晁氏曰:其序曰:「《彖》、《象》所以解經,始各為一書。王弼專治《彖》、《象》,以為註,乃分於卦爻之下,學者於是始不見完經,而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無解釋《讀書志》
138
《呂氏家祭禮》一巻呂大防與弟大臨撰朱子曰:與叔集諸家禮補儀,以《儀禮》為骨。《朱子語録》。《呂氏鄉儀》一卷。 《鄉約》一巻俱呂大鈞撰
139
按宋史列傳,呂大防嘗為鄉約,而陳氏及《宋史藝文志》皆稱吕大釣撰,與列傳互異。呂氏易章句一卷。秘書省正字藍田吕大臨撰。
140
晁氏曰:呂大臨與叔撰。其解甚畧,有《統論》數篇《讀書志》《芸閣禮記解》十六卷吕大臨撰
141
晁氏曰:吕大臨與叔撰。與叔師事程正叔,禮學甚精博。《中庸》、《大學》,尤所致意也《讀書志》陳氏曰:按《舘閣書目》作一巻,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䘮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垜書坊,稱芸閣吕氏解》,即其書也。《讀書目》始别載之《文獻通考》
142
《編禮》三巻吕大臨編
143
晁氏曰:吕大臨編。三巻,以士䘮禮為本,取三《禮》附之,自始死至祥練,各以𩔖分,其施於後學者甚惠,尚恨所編者五禮中凶禮而已《讀書志》
144
吕與叔《論語解》十巻吕大臨解晁氏曰:與叔雖程正叔之徒,解經不盡用其師說《讀書志》
145
《大學》一巻 《中庸》一巻俱吕大臨註《孟子講義》十四巻吕大臨撰
146
《考古圖》十巻吕大臨撰
147
晁氏曰:吕大臨與叔裒諸家所藏三代、秦、漢尊彛、鼎敦之屬,繪之於幅,而辨論形制文字《讀書志》。陳氏曰:其書作於元祐七年,所紀自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圖而録之《讀書志》。吕大臨《考古圖》十巻有黑白兩様黑字者,後為有韻。圖中欠璊玉彘白字者,博山鑪上誤畫作人手《學古編》
148
《易學》一巻。同州王湜撰。
149
晁氏曰:王湜,同州人,早濳心於康節之學。其序云:「康節有云:理有未見,不可强求使通,故愚於《觀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輕其去取故也」《讀書志》
150
《論語說》一巻。華陰侯仲良撰。
151
侯仲良,字師聖,華陰人,二程先生。舅氏無可之孫,朱文公稱其學清白勁直《闗學編》
152
三禮說 《小學》標題論俱元太子右諭徳奉元蕭㪺撰。㪺字惟斗,奉元人。為文立意精深,一以洙泗為本,濓洛考亭為據,稱為一代醇儒《元史》本傳
153
四書註》郃陽岳崧撰
154
《玩易意見》二巻明太子太保三原王恕撰。《易、書》義理深奥,諸儒訓釋不一。宋伊川先生既為之傳,晦菴先生又為之《本義》,固已訓釋明白,依文尋理,間有不愜於心者,乃以已意言之,非敢自是,願與學者商酌焉本書自序
155
《尚書意見》一巻 《詩經意見》一巻,《禮記意見》一巻 《春秋意見》一巻、經集、格言二巻以上俱王恕撰
156
《中庸講義》三原隐士馬貴撰 《五經聨語》參議長安蕭謙撰《禮記集傳》 《爾雅》便言:俱金華同知渭南薛敬之撰。《槐堂禮俗》三巻知懐寧縣事咸寧胡汝楫撰。《禹貢節要》。光禄少卿、盩厔王元正撰。
157
《易說》二十四巻 《易占經緯》四巻,《書說》二十巻 《毛詩未喻》一巻俱兵部尚書邑韓邦竒撰。《朝啓䝉意見》一巻韓邦竒
158
序曰:《易》自朱晦菴氏為之本,圖書原卦畫,明蓍䇿,考變占,於是乎《易》之先後,始有其序,而理數辭。象之功懋矣,竒也,誦而習之,有所得則識之於冊,有弗悟則自為之說,將以就有道焉本書自序
159
《洪範圖解》一巻韓邦竒撰
160
序曰:宋蔡九峯氏因律吕之變悟,《洛書》之㫖,乃推數而贊之,辭由占以致其用,泄大禹之神藏,發箕子之妙用,而範之為《範》,總於稽疑,其功懋矣。數辭未畢而蔡子卒、鰲峯氏補其缺辭而訓釋之,其義復明,而考占未備。今以《洪範》傳燈之秘著之篇末,以示讀範之士云本書自序
161
《苑洛志樂》十二巻韓邦竒撰
162
序曰:苑洛於樂,苦心精思,或脱悟於載籍之舊,或神會於心得之精,或見是於羣非之中,於是有志樂之作,宏綱細目,一節萬變,信手拈來,觸處皆合。始刻之日,九鶴飛舞苑洛之庭者久之,識者以為是書感通所致云本書楊繼盛序
163
律吕直解韓邦竒撰
164
序曰:戰國、嬴、秦之間,律吕幾絶,漢儒著論馬遷、班固為之宗,而固尤得其正。蔡西山氏上宗班固斟酌馬遷以下諸儒論議,著為《律吕新書》,亦略明備矣。然理雖顯,而文隱數雖著而意深,余為之直解。僉憲西蜀王公刻之濮州,尚書崑山周公為御史時刻之。平陽都憲蒲田方公為布政時刻之杭州,州幕洪洞岳君浦刻之同州本書自序
165
《禮記臆說》五巻知太原府事邠州閻讓撰《四書因問》七巻 《周易說翼》四巻,《尚書說要》五巻 《毛詩說序》六巻,《春秋說志》五巻 《禮問》四巻俱侍郎髙陵吕柟撰。先生之學,以立志為先,慎獨為要,忠信為本,格致為功,論者謂闗中自横渠張子後,惟先生為集大成云《闗學編》
166
詩樂圖譜》吕柟撰
167
詩樂圖譜者,取《詩經》周南闗睢以至《商頌》《𤣥鳥》可歌之詩八九十篇,被之八音,以為圖譜者也。夫此詩樂自周室盛時,奏於郊廟朝廷,頌聲大著。漢、唐以來,俗樂聿興,新聲代作,而三代之雅音絶響矣。明興以來,脩明禮樂,一時俊髦,罔不思奮。柟仰承徳意,率其僚僮、司業、課藝諸士,習行儀禮,內有用樂之處,選知音監生、衛良相等,取前詩篇目,每歌詠諧之音律,未及期年,良相等皆能定圖畫譜,每一用之,渢渢乎有古音之遺本書自序
168
四書註疏 周《易》贊義》
169
尚書疏義 《詩經刪義》:
170
《周禮》註解: 春秋脩義》俱光禄寺卿三原馬理馬理字谿田,研究五經指意,多出人意,表為反身循理之學,以曾子三省顔子四勿為約,學者以先生為得闗,洛真傳云闗學編
171
《周禮集說補》二巻兵部尚書咸寧劉儲秀撰。《古今韻》一巻懷慶知府咸寕許宗魯撰。《易畧》二巻 《易圖集覽》一巻,《樂律發明》一巻俱知陜州事,商州任慶雲撰。《周易講說》一巻盧氏訓導朝邑張珤撰 《四書儀式》兵部尚書涇陽魏學曾撰。《周易辨録》御史富平楊爵撰。
172
序曰:予久䝉幽繫,憂患警愓之念,即夙夜而恒存也,困病中日,讀《周易》以自排遣,愚䝉管見,則必書之,以備遺亡,嵗月既久,六十四卦之說畧具矣,因名曰《周易辨録繫辭》曰:困徳之辨也,吾以騐吾心之所安,力之所勝何如耳!若以為實有所得,而求法於古人,焉所不敢也!本書自序。
173
中庸解楊爵撰
174
《論語䝉讀》一巻 《論語近說》一巻俱尚書三原王承裕撰。《四書端䝉。 《中庸》大指
175
《六書賦》。 洪武正韻玉鍵》俱尚書韓城張士佩輯易箋 學庸大㫖俱推官潼闗張大龍撰
176
《學易寡過録》吏部郎韓城衛先範撰。 《易經析義》敎諭雒南張元吉撰《大易》圖象 易傳:
177
《詩傳》俱藍田舉人王之士撰
178
之士字,欲立七八嵗,即知學,授以《毛詩》,輒解後治《大戴禮》,兼通《易》濳心理窟,毅然以道學自任《闗學編》正俗鄉約。 《正世要言》俱王之士撰
179
之士謂居鄉不能和俗,如先正和、叔何乃立鄉約,設科糾勸,身先不倦,藍田美俗復興《闗學編》
180
《易說》二巻渭南文學裴貞撰。
181
《書傳折𠂻》六巻 《毛詩附說》十巻俱叅政渭南薛騰蛟撰。《五經集録》、《禹貢註解。
182
《小學集註》俱僉事盩厔王三聘撰
183
《字學大全》三十二巻王三聘集。昔人謂文字之學有三:一體製,一訓詁,一音韻夫篇,海體製也。四聲,音韻也。訓詁固嘗刋行,而切韻、貫珠、雜法各自為帙,猶未克一。然字須篇以聚之,韻以協之,法以通之,而其學始全兹刋也。主韓氏《五音篇韻》,終以《切韻、貫珠集》附焉,統名曰《字學大全》,凡三十二巻本書自序
184
四書約正。 《五經約正》俱咸寧嵗貢劉仕毅撰《四書大全》 《五經大全》俱咸寧嵗貢劉仕明撰《奥山詩義》應州知州岐山徐衡撰。 《尚書遺㫖》二巻横州知州宜川劉子諴撰字考啓䝉》十六巻 《三百篇叠字》一巻俱主事咸寧周字撰家禮纂要》十六巻富順知縣咸寧秦可貞撰。 《袖韻註》秦可貞撰。《石墨鐫華》八巻。盩厔舉人趙岫撰。
185
序曰:子函深心嗜古,博求逺購,時跨一蹇,掛偏提注,濃醖童子,負錦囊榻,工擕楮墨從周畿漢甸,足跡迨遍,每得一碑,親為拭洗,椎榻精緻,內之行簏,遇勝景韻士,輒出所擕酒,把臂欣賞,得佳句,即投簏中,如此三十餘年,所藏二百五十餘種。其間漢、唐名書,多歐、趙諸子未見者,裝潢堅確,巻帙絢爛,每一冊後,必親裁一跋,考據精詳,推勘深至,使六書之學,昭若日星,豈但嘉惠後人臨池之藝已耶!本書康萬民序
186
《婚䘮泊隄》一巻。左通政蒲城李應䇿撰。
187
《四書說》。 胡傳發明俱蒲城舉人單允昌撰《四書疑問》五巻 《讀易夣覺》九巻,《尚書疑問》五巻 《毛詩序考》十巻春秋事考 《大成禮樂》三巻律吕輯。 寧儉約。
188
仁里約俱光禄少卿,渭南史記事撰。
189
書經解 《四書解》俱學正延長董芬撰四書㑹同: 《易經》㑹同。
190
《禹貢》《洪範考釋》 《禮記通考》俱磁州同知渭南李頴栗撰《左氏臆說》經筵講官華州王庭譔撰 《易經心解》沅陵知縣華州張三汲撰。易通。 韻畧。俱濮州知州盩厔任澄清撰
191
《春秋刪補傳註》四巻 諭俗約言:左布政商州邵可立撰。四書彦講八巻。三原趙鉅撰。
192
鉅少留心聖學,所著四書,彦講剴切詳明,識者賞之。西安府,舊志。
193
易揆 尚書補註
194
《四書弋言俱川東道鳳翔袁楷撰。 《春秋》刪補註疏,吏部尚書咸寧王紹徽撰。經書說約。 論孟叅看俱主事安定白鍾靈撰
195
《四書、詩經訓故》。户部主事華州王庭諫撰 《學庸辨》按察僉事涇陽王徴撰《四書》抉微。 四書典
196
《詩經繡》俱乾州貢士趙天一撰
197
五經性理䟽》。國朝安定白 爾愉撰 《易經摘要》十二巻渭南舉人劉懿宗撰。《易經要畧》四巻 《四書求是》六巻俱渭南進士楊自謙撰
198
《孝經神授篇》一巻蒲城雷于霖撰
199
《四書五經正字》提學道蒲城李馥蒸撰《論孟正義》八巻知呉橋縣事朝邑王鉞撰。《四書五經說》清澗舉人白壽辰撰
200
《易經存言》十巻蒲城楊仕顯撰
201
念溪著《易存言》,凡十巻。今讀其書,先撮古今疑義,確為辨訂。繼按《上、下經》次序、逐卦分部,發明象解,尤有特見,皆從先軰諸名家中校讐磨勘,而以已見獨斷之,故其說竒而不詭,創而仍因惟期,從象見理,繇古覽今,以不謬於四聖之心傳。故溯其源流,察其本末,令人一見瞭然本書范檉序
202
《大學直解》一巻 兩論《輯說》十巻《五經要義》十巻 《律吕圖說》二巻《小學句讀記俱朝邑王建常撰
203
中庸撮言》二巻華隂王宜亨撰
204
序曰:公本前哲之傳,聞彚,諸家之講義,發揮精微,其言微而顯,宏而肆,可謂悉聖賢之義矣本書江允汭序《存存齋四書說》十二巻渭南劉懿撰
205
《大中正義》三巻榆林敎授朝邑劉峒撰《四書反身録》四巻盩厔李顒撰,鄠縣王心敬録。 《禮記約言》咸寧王應井撰《周易集解》安化教諭咸寧雷壯撰 《崇禮堂四書精㫖》:蒲城副榜雷䥵撰。《小學人物考》十二巻。蒲城原永貞撰。
206
序曰:原炎洲性質醇厚,學問淵博,生平著述甚富,而《小學人物考》一書,尤為有功聖學,於小學中人物、姓名、里居、名象、度數,無不研之精而辨之,確積二十年方成書。分十二巻本書雷䥵序
207
《詩韻釋畧》五巻三原。梁應圻撰。
208
唐以詩取士,一代才俊,盡束於聲韻,一途兢兢,如守三尺,弗敢失也。余笥中藏有上海潘氏本,箋註明晰,每為友人索,觀苦不給,因授諸木公之同調大槩,鮮所更易。但脱漏者稍稍補葺,舛錯者悉為改定。雖意義未能詳盡,抑亦可謂十得八九矣本書自序
209
《春秋琴譜》韓城文學衛朝陽撰 字學同文。韓城監生衛執榖撰。周易蓄疑。貴州廵撫韓城劉䕃樞撰。
210
《春秋蓄疑》十一巻。劉䕃樞撰。
211
先生以為是經之作,筆削都有深意,不可穿鑿附會。先儒徃徃泥傳而不信《經》,故於事理多所不合。因著《蓄疑》一書,精心深思,接先聖心,源逈,非前,此說《春秋》者所可及也。本書孫勷序。
212
《易說》十巻 《尚書質疑》二十四巻,《詩說纂》三十巻 《禮記纂》二十四巻,《春秋解》三十巻 《四書說》八巻。俱鄠縣王心敬撰。《周易九圖䟽義》二巻。蒲城劉鳴珂撰。
213
《家禮寧儉》二巻俱鄠縣王心敬撰。《學易寤言》八巻臨潼劉秉儁撰
214
序曰:先君子註《易》八巻,名學易寤,言後夜雨屋傾,簡策多殘。其學《易寤言》八巻,巻各為策,首策二策三策及六七八策,盡被屋壓,浸汚斷壞,不可復識,止得四巻五巻於斷壁倚木間,而四巻缺《坎離》五巻缺,《咸》、《恒》、《遯》餘卦雖存亦多殘損,而下經倍甚,因命子弟抄録其殘編中,可因前後語尋繹者,妄為補葺,不可者遂缺焉本書劉曾序
215
《周易解翼》十巻乾州上官章撰。
216
跋曰:「闇然之學易也,學之數十年,有得輒録,中年即以注易名,遍搜諸縉紳學士,故家大族,得秘府藏易百餘種,大肆精力讀之,擷其英華,如是者十餘年,然後汩汩,然得於心而應於手也。逐年有得逐年知,非故數十易而稿始成,其大㫖以《繫辭》為指,歸其細注,以八宫經綸錯綜為脉絡,其於天道人事、剛柔變化之道,言言精鑿,暸若指掌云。本書上官汝恢跋。
217
《易象》一巻。鳳翔教授咸陽王明弼撰。
218
序曰:人事顯而易見,天道𣺌而難知。至伏羲、周文始洩之於《易》,然猶言天道也,未言人事也。孔子著為彖象以及繫辭,由天道而推之人事,俾學者曉然於天人之一致,奉之以脩身,寡過而漸臻乎窮神知化之㣲弼也。事易有年,潛心玩易,不揣愚昧,姑取卦象,妄加詮解。非敢曰即是而見聖學之心,亦庶幾勉求知乎聖學之功云爾本書自序
219
史類
220
史之類凡十三:曰《正史類》,曰《編年類》,曰《别史類》,曰《史鈔類》,曰《故事類》,曰《職官類》,曰《傳記類》,曰《儀注類》,曰《刑法類》,曰《目録類》,曰《譜牒類》,曰《地理類》,曰《霸史類》。
221
按史為紀事之書,陜人所作,固不容湮没,而其他考地理紀,形勝與一切有闗兹土之籍,雖非陜人著作,亦必表章之以備典故云。
222
《秦紀》秦大夫岐州公孫枝撰。
223
《秦紀》不載日月,其文畧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者。《史記六國表》。公孫支書而藏之,秦䇿於是出。扁鵲傳》。《史記》一百三十巻。漢太史令龍門司馬遷撰。
224
自序》曰:小子弗敏,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迹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畧推三代,録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兹,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捐益律厯、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已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書原序。晁氏曰:漢太史令司馬遷叙其父談書,創為義例,起黄帝,迄漢武獲麟之嵗,遷没後缺,景、武紀、禮樂律書、《三王世家》、《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龜䇿傳》、《靳蒯列傳》等十篇,元成間,褚少孫追補,及益以武帝後事,辭㫖淺鄙,不及遷書逺甚《讀書志》《出闗士心》一巻博望侯城固,張騫撰。
225
《漢武內傳》二巻
226
晁氏曰:不題撰人。記王母降《讀書志》《續太史公》七篇陽陵馮商撰
227
韋昭曰:馮商受詔續太史公十餘篇,在班彪《别録》,商字子髙。師古曰:《七畧》云:商陽陵人,治易事。五鹿充宗後事,劉向能屬文,後與孟栁俱待詔,頗序列傳,未卒,病死。《漢書藝文志注》。
228
《飛燕外傳》一巻河東都尉伶𤣥撰,茂陵卞理藏。晁氏曰:伶𤣥撰茂陵卞理藏之,金縢漆樞。王莽之亂,劉恭得之,傳於世,晋荀朂校上。《讀書志》。陳氏曰:稱,漢河東都尉伶𤣥子于撰。自言與揚雄同時,而史無所見,或云偽書也。然通徳擁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禍水滅火」一語,司馬公載之《通鑑》矣。《文獻通考》。
229
《戰國策》十三巻漢宗室光禄大夫劉向録。
230
漢䕶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劉向録,舊號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脩書》。向以戰國時㳺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凡十二國三十二篇,繼春秋以後,記楚、漢之興,總二百五十年事。今篇巻亡缺,第二至十三十一至三闕。又有後漢高誘註本二十巻,今缺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巻《崇文總目》
231
《古列女傳》八巻,《續列女傳》一巻劉向撰。晁氏曰:漢劉向撰。睹趙、衛之屬,起微賤,踰禮制,以為王敎。由內及外,乃采《詩》、《書》所載賢妃貞女及嬖孽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前有王回序,其略曰:此書有《母儀》、《賢明》、《仁智》、《貞慎、節義、辨通》、《嬖孽》等篇,而各頌其義,圖其狀,總為卒篇。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然世所行向書,乃分傳每篇上下,並頌為十五巻,其十二傳無頌,三傳同時人,五傳其後人,通題曰向譔,題其頌曰向子歆撰,與漢史不合,故《崇文總目》以陳嬰母等十六傳為後人所附。予以頌考之,每篇皆十五傳耳。則凡無頌者,宜皆非向所奏書,不特自陳嬰母所斷也。圖云畫之屏風,而史有頌圖在八篇,莫得而考。以向所序書多散亡,獨此幸存而完,復為他手竄疑於其真。故并録其目而以頌證之,刪為八篇,號為《古列女傳》。餘十二傳其文亦雅奥可喜,故又以時次之别為一篇,號《續列女傳》。公武按《隋經籍志》有劉向《列女傳》十五巻,又有劉歆《列女傳頌》,又有項原《列女後傳》。今回刪此書為八篇,以合《史、漢》得之矣。至於疑頌非歆作,葢因顔籒之言爾,則未必然也。十二傳豈項原所作耶《讀書志》七畧别録》二十巻。 《世本》二巻
232
《列士傳》二巻俱劉向撰。
233
《列仙傳》二巻。劉向撰。
234
陳氏曰:漢劉向撰。凡七十二人,每傳有贊,似非向撰,西漢人文章不爾也。《舘閣書目》三巻六十二人。《崇文總目》作二巻七十二人,與此合《文獻通考》
235
《七畧》七巻漢宗室侍中劉歆撰。
236
漢興,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迨孝武世,書簡缺脱,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字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禄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術數,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歆卒,父業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畧,故有《輯畧》有《六藝畧、有諸子畧、有詩賦畧、有兵書畧,有方技畧《漢書藝文志》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巻《隋書經籍志》前漢書》一百巻蘭䑓令史扶風班固撰
237
班彪以司馬遷作《史記》,太初以後,闕而不録,乃採繼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彪卒,子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濳精研思,欲就其業。有人告固私改作國史,詔下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詣闕上書,言固所著述意,顯宗甚竒之,除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𨽻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使終成前。所著書,固採纂前記,綴集所聞,以述《漢書》。起元髙祖,終於孝平王莾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治道,為《春秋表、志》、《傳》,凡百篇。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冊府元龜》晁氏曰:後漢班固續司馬遷史記》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凡八十餘萬字。固既瘐死,書頗散亂,章帝令其妹曹世叔妻昭就東觀校輯內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補也《讀書志》
238
西域傳》班固撰
239
班固記諸國風土人俗,皆已詳備前書,撰建武以後,其事異於昔者,以為《西域傳》,皆安帝命班勇所記云《冊府元龜》
240
《漢武故事》二巻
241
晁氏曰: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書《洞㝠記》後云:《漢武故事》,王儉造《讀書志》
242
《列女傳注十五傳扶風曹世叔妻班昭撰隋書》、《崇文總目》皆稱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頌義》考之,葢大家所注,離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益陳嬰母及東漢以來梁鴻妻十有六事,非劉向書本然也曽鞏目録序
243
《三輔決録》七巻衞尉卿長陵趙岐撰。趙岐為衞尉,多所述作,著《三輔史録》。傳於時序曰:三輔者,本雍州之地,世世徙公卿大夫、吏、二千石及髙貲,皆以陪諸陵,五方之俗雜會,非一國風,不但繫於詩之秦豳也。其為士好髙尚義,貴於名行,其俗失則趨勢進權,惟利是視,余以不才,生於西土耳,能聽而聞,故老之言目能視而見衣冠之疇心能識而觀其賢愚,嘗以元冬夢黄髪之士,姓元名明,字子真,與余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間無所違,依命操筆者書之,近從建武以來暨於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書,玉石朱紫繇此定矣,故謂之史録。岐恐時人不盡其意,故隱其書,惟以示同郡嚴象冊府元龜》
244
龍山史記注》華陰張昶撰
245
沈休文有《龍山史記注》,張昶著昶後,漢末大儒,而世亦不稱譽。余少時江南李育之來訪余,求進此文,後為火所焚,更不復得,豈斯文天欲秘者耶?柳宗元《龍城録》。《益部耆舊傳》:三國,蜀漢中陳述撰。
246
漢中陳述字申伯,博學多聞,著《益部耆舊傳》及《志》《三國志》、李譔傳》
247
《女記》十巻 《律本》二十一巻盟會圖俱晋征南將軍杜陵、杜預撰。《晋令》四十卷。杜預、賈充撰。《畿服經》一百七十巻。秘書監衛尉卿長安摯虞撰。
248
晋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隋書藝文志》
249
《三輔決録》注解。 《會計典録》二巻《決疑要註》一巻 晋官書。
250
《文章志》四巻俱摯虞撰。
251
族姓昭穆記》十巻。摯虞撰。
252
虞以漢末喪亂,譜傳多亡失,雖其子孫不能言其先祖,撰《族姓昭穆》十巻,上䟽進之,以為足以備物致用,廣多聞之益。晋書本傳。
253
《晋諸公叙讚》二十二巻 《百官名》十四巻晋公卿禮秩故事》九巻 《晋厯》二巻。俱秘書丞泥陽傅暢撰。《洛陽圖》一巻。懷州刺史華陰楊佺期撰。
254
《西京雜記》二巻散騎常侍丹陽葛洪撰。洪家世有劉子駿《漢書》,一百巻,無首尾題目,但以甲、乙、丙、丁紀其巻數。先公傳云:歆欲撰《漢書》,編録漢事,未得締構而亡。故書無宗,本止雜記而已,失前後之次,無事類之辨。後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終癸為十帙,帙十巻合為百巻。洪家具有其書,試以此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有小異同耳。并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今抄出為二巻,名曰《西京雜記》,以禆漢書》之闕。後洪家遭火書籍都盡,此兩巻在洪巾箱中,常以自隨,故得猶在。劉歆所記,世人罕有縱復有者,多不備足。見其首尾参錯,前後倒亂,亦不知何書罕能全録。恐年代稍久,歆所撰遂殁并洪家此書二巻,不知出所故序之云爾本書原跋晁氏曰:晋葛洪撰,江左人或以為吳均依託為之《讀書志》敏,按康熙初,布政使顔 刻于西安,有序見《藝文》。
255
《闗中記》一巻。葛洪撰。
256
陳氏曰:晋葛洪稚川撰。所載殊簡略《文獻通考》《三輔故事》二巻
257
晋世撰《隋書經籍志》
258
《遊行外國傳》一巻。新豐沙門智猛撰。《秦記》十一巻。宋殿中將軍裴景仁撰,梁雍川主簿席惠明注。《後漢書音》二巻。梁通直,卽杜陵、韋□撰。
259
《漢水記》五巻。尚書左丞頴川庾仲雍撰。《漢書續訓》二巻北平咨議㕘軍杜陵、韋稜撰。《西京新記》六十巻。梁宗室蕭賁撰。《三輔黄圖》三巻。不著撰人名氏。
260
晁氏曰:按《經籍志》有黄圖一巻,記三輔宫、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即此書也。不著撰人名姓。其間頗引劉昭《漢志》,然則出於梁、陳間也。《讀書志》陳氏曰:按《唐志》一巻,今分上下巻載秦、漢間宫室苑囿甚詳,多引用應劭《漢書解》,而如淳顔師古復引此書為據,意漢、魏間人所作。然《中興書目》以為《崇文總目》及《國史志》不載,疑非本書也。程氏《雍録》辨之尤詳《文獻通考政》按:康熙初,布 使顔敏刻於西安,有序見《藝文》
261
《邇儀》四巻陳茂陵、馬樞撰
262
《魏國統》二十巻後魏秘書令泥陽梁祚撰。《西京記》三巻。後周驃騎大將軍薛寘撰。薛寘,河東汾陰人。撰《西京記》,引據該洽,世皆稱其博聞焉。《周書》本傳。
263
《大統式》三巻。武功蘇綽撰
264
《東都圖記》二十巻 《東宫典記》七十巻。俱隋尚書京兆宇文愷撰。漢書決疑》十二巻。萬年顔㳺秦撰。 《韋氏譜》十巻京兆韋鼎撰《華山精舍記》一巻。張光録撰
265
《晋書》一百三十巻唐太宗御撰,太史令扶風李淳風等分著。晁氏曰:貞觀中,以何法盛等十八家晋史未善,詔房喬等與褚遂良、許敬宗再加撰次,乃據臧榮緒書增損之。後又命李淳風、李義甫、李延壽等十三人分掌著述,敬播等四人考正類例。西晋四帝五十四年,東晋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氐、羌、鮮卑割據中原,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十六國,共成帝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例,出于播天文律,厯淳風專之。喬以宣武紀、陸機、王羲之傳論上所自為,故曰「制㫖」,又總題御撰焉。《讀書志》
266
《凌煙閣功臣贊》一巻太宗御撰《女則要録》十巻長孫皇后撰
267
后嘗采古婦人事著《女則》十篇,及崩,宫司以聞,帝為之慟,示近臣曰:「后此書可用垂後」。《唐書本傳。
268
御銓定漢書》八十七巻髙宗與郝處俊等撰《高宗實録》一百巻 《兆人本業記》三巻,《述聖記》一巻 《列女傳》一百巻
269
《孝女傳》二十巻 《古今內範》一百巻,《內範要略》十巻 保傅《乳母傳》七巻,《鳳樓新誡》二十巻 《紫宸禮要》十巻俱則天皇后武氏撰。《唐六典》三十巻。●宗御撰。
270
晁氏曰:唐𤣥宗撰李林甫、張說等注,以三公、三師、三省、九寺、五監、十二衛等列其職司官佐,叙其品秩,以擬《周禮》。雖不能悉行於世,而諸司遵行,殆將過半。觀唐《會要》,請事者徃徃援據以為實,韋述以為書雖成而竟不行,過矣。然識者謂自唐、虞至周,有六官而無寺監,自秦迄陳,有寺監而無六官,獨此書兼之,故官皆複重也《讀書志》
271
《梁書》五十六巻散騎常侍萬年姚思亷撰。晁氏曰:唐姚思亷撰。六本紀,五十列傳。唐貞觀三年,詔思㢘同魏徴撰。思亷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採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徴,惟總論而已。筆削次序,皆出思亷,思亷名簡,以字行。《讀書志》
272
《陳書》三十六巻姚思亷撰。
273
晁氏曰:唐姚思亷撰。六本紀、三十列傳。其父察在陳嘗刪撰梁、陳事,未成,陳亡。隋文帝問之,察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上之,未訖而值察且死,屬思亷繼其業。貞觀中,與《梁書》同時上之,其書世以罕傳,多脫誤《讀書志》。南豐曾氏曰:唐興,武徳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五百餘嵗,世統數更,史氏放逸,乃詔論次,而思亷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譔於秘書內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觀察等之為此書,歴三世傳,父子更數十嵗而後乃成,葢其難如此。然及其既成,與《宋》、《魏》、《齊》、《梁》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者於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自秘府所藏徃徃脫誤。嘉祐六年,始詔校讎,使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等書缺,獨舘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願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悉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其疑者亦不敢損益,時各䟽於篇末。其書舊無目録,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别為目録一篇,使覽者得詳焉本書曾鞏序。
274
《漢書注》一百二十巻中書侍郎萬年顔師古撰
275
陳氏曰:師古以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注解、服䖍、應劭而下二十餘人,刪繁補畧,裁以已說,遂成一家,世號「杜征南顔秘監為班史忠臣。《文獻通考》鄭氏曰:顔師古解《漢書》,所以得忠臣之名者,以其盡之矣。《漢書》未經顔氏之前,凡幾家,一經顔氏之後,後人不能易其說,縱有措辭易說之者,如朝月曉星,不能有其明也。夾漈書目》。
276
《南部煙花録》一巻顔師古撰
277
晁氏曰:唐顔師古撰。載隋煬帝時官中秘事,僧志徹得之於宫閣筍筆》中。一名《大業拾遺記》《讀書志》
278
王會圖巻亡 《獬豸記》一巻
279
《安興貴家傳》巻亡 《靖亂安邦記》一巻以上俱顔師古撰。《隋書》八十五巻、志三十巻。顔師古等撰。
280
顔師古、孔頴逹、于志寕、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與令狐徳棻、敬播、趙𢎞智、魏徴等譔《唐書藝文志》晁氏曰:唐魏徴等撰紀五、列傳五十五。長孫無忌等撰志三十。初,詔顔師古、孔頴、達脩述徴總其事,序、論皆徴自作。復又詔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同脩《五代史志》,無忌上之,詔編第入《隋書》,人亦號「五代」史志》」、《天文》、《律厯》、《五行》三志,淳風獨作《文獻通考》
281
《法象志》七巻太史令岐山李淳風撰。淳風明歩天厯筭,以將仕郎直太史局,置渾天儀,詆摭前世得失,著《法象書》七篇,上之。《唐書》本傳。
282
《典章文物志》李淳風撰
283
《隋方志圖李淳風刋。定
284
李淳風刋定隋方志圖,頗為詳悉,所注郡邑,多依用其後州縣改𨽻管屬不同,但據山河以分耳」。《舊唐書天文志。《周書》五十巻。秘書丞華原令狐徳棻等撰。
285
晁氏曰:唐令狐徳棻等撰。本紀八,列傳四十二。初,周有柳虯、隋牛洪,各有撰次,率多牴牾。貞觀中,徳棻請撰次,乃詔與陳叔逹、唐儉共成之。先是,蘇綽秉周政,詞令多准《尚書》,牛𢎞為史,尤務清言,徳棻因之以成是書,故多非實録。仁宗時,出太清樓,本合史舘秘閣本,又募天下書,而取夏竦、李㢲家本下舘閣,正是其文字,其後林希、王安國上之《讀書志》
286
《髙宗後脩實録》三十巻令狐徳棻等撰。陳氏曰:按《志》令狐徳棻撰,止乾封,劉知幾續成之,故號《後修書》。本三十巻,闕十一巻《文獻通考》
287
《皇帝封禪儀》六巻 《武徳、貞觀兩朝史八十巻凌烟閣功臣故事》四巻 《令狐家傳》一巻俱令狐徳棻撰。《西征記》巻亡檢校司農京兆韋𢎞機撰。
288
𢎞機仕貞觀時為左千牛胄曹參軍,使西突厥,冊拜同俄,設為可汗。會石國叛,道梗,三年不得歸,裂裾録所過諸俗物,産為《西征記》。比還,太宗問外國事,即上其書,帝大悅。唐書本傳》。
289
《後漢書音義》二十七巻 《東都記》二十巻俱韋機撰。按《藝文志》,韋機《後漢書音義》二十七巻,《東都記》二十巻,《西征記》巻亡,韋機别無所見。據《列傳》稱《西征記》為𢎞機作,而𢎞機嘗于髙宗時為司農少卿,主東都營田苑,則《東都記》應即其主營田日記事之書。《漢書音義》當並出其手,以避追諡孝敬帝諱,不稱𢎞也,故以二書並附於此。
290
後漢書》一百巻章懷太子賢注
291
《舊紀》:儀鳳元年十二月丙申,皇太子賢上所注《後漢書》,賜物三萬段《玉海》
292
《列藩正論》三十巻章懷太子賢撰。《時政記》四十巻文昌左丞、同平章事萬年姚璹撰。永徽後,左右史惟對仗承㫖,仗下謀議不得聞。璹以帝王謨訓不可闕記,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責宰相自撰,號《時政記》,以授史官,從之。時政有記自璹始。唐書本傳。
293
《漢書紹訓户部尚書萬年姚班撰。
294
班曾祖察嘗撰《漢書訓纂》,而後之注《漢書》,多竊取其意為已說。班著《紹訓》以發明舊義云《唐書》本傳
295
《歴古創置儀》五巻 《禮樂集》十巻俱刑部尚書萬年顔真卿撰。《華山記》一巻范陽徵士盧鴻撰
296
《唐書》一百三十巻工部侍郎萬年韋述撰。唐韋述撰。初,吳兢撰《唐史》,自創業訖於開元,凡一百一十巻。述因兢舊本,更加筆削,刋去酷吏,傅為紀、志、列傳一百一十二巻。至徳、乾元以後,史官于休烈又增《肅宗紀》二巻,而史官令狐峘等復於紀、志、傳後隨篇增緝,而不加巻帙。今書一百三十巻,其十六巻未詳撰人名氏。《崇文總目》
297
《集賢注記》二巻。韋述撰。
298
晁氏曰:唐集賢學士韋述撰。述在集賢四十年,天寶丙申摭置院,始未及院中故事,修撰書史之次,及孝明時學士名氏,頗善序事《讀書志》
299
《續七志》韋述等分撰
300
馬懷素奏「述與諸儒即秘書續七志,五年而成。唐書本傳。馬懷素以自齊以前舊籍,王儉七志已詳,請採近書篇目及前志遺者,續儉志以藏秘府」。詔可。即拜懷素秘書監,召尹知章、韋述等二十二人分部撰次。玉海。開元譜二十巻。韋述撰。
301
述好譜學,見柳沖所撰《姓族系譜》,每私寫懷之。還舍則又繕録,故於百氏源𣲖為詳。乃更撰《開元譜》二十篇。《唐書》本傳。
302
《百家𩔖例》二巻。韋述撰。
303
工部侍郎韋述撰。又以大唐縉紳進姬周十八姓,大唐相門甲族八十六家附其後。《中興書目》
304
《宰相甲族》一巻。韋述等撰。
305
晁氏曰:唐韋述、蕭頴士等撰。自王方慶而下十有四家《讀書志》
306
《兩京新記》五巻。韋述撰。
307
開元中,撰西京,始於開皇東都,起於大業。宋敏求演之為《長安志》十巻。《河南志》二十巻玉海》
308
《唐春秋》三十巻 《高宗實録》三十巻《御史臺記》十巻 《東封記》一巻,《集賢書目》一巻 《學士院雜撰目》一巻《兩京道里記》三巻 《史例》一巻以上俱韋述撰《南宫故事》十二巻 《宫卿舊事》一巻《文貞公事録》一巻 《尚書考功簿》五巻《尚書考功狀績簿》十巻 《尚書科配簿》五巻《五省遷除》二十巻 《王氏女記》十巻
309
王氏《王嬪傳》五巻 《續妬記》五卷,《魏元成傳》一巻 《郭元振《傳》一巻三品官祔廟禮》二巻 《古今儀集》五十巻,《王氏家牒》十五巻 《家譜》二十巻
310
《王氏著録》十巻 《九嵕山志》十巻俱廣州都督咸陽王方慶撰。唐𤣥宗實録》一百巻。岐山元載撰。
311
晁氏曰:唐元載等撰。起即位,盡上元三年,凡五十年。安、史之亂,《𤣥宗起居注》亡。大厯中,史官令狐峘裒掇詔策,備一朝之遺闕。開元、天寶間,君臣事多漏略。《讀書志》。陳氏曰:題元載撰,葢左拾遺令狐峘所為,而載以宰相監脩也。史稱事多漏略,拙於取棄,不稱良史。峘,徳棻五世孫也。《文獻通考》
312
《唐肅宗實録》二十巻元載撰晁氏曰:唐元載等撰。起即位,盡後元年,凡六年。陳氏曰:「亦元載監脩,不見史官姓名《讀書志》
313
《汾陽王家傳》十巻陳雄撰。
314
晁氏曰:唐陳雄撰。雄本汾陽王郭子儀僚吏,後又從事渾瑊幕府,故傳不名。第九巻録行狀第十巻,録副佐三十三人,大將二十七人,曰《忠武將佐略》《讀書志》。《唐代宗實録》四十巻左拾遺華原令狐峘撰
315
晁氏曰:唐令狐峘撰。起寶寧元年壬寅,止大厯十四年己未,凡十七年《讀書志》。令狐峘撰《代宗實録》四十巻,雖勤苦,然多遺漏,不稱良史。至元和二年,其子丕為太僕寺丞,進峘所撰《代宗實録》四十巻,詔付史舘,贈峘工部尚書,叙事用舍咸不當,而又多於漏略名臣,如房琯,不立傳直䟽,如顔真卿,略而不載《冊府元龜《陸氏宗系碣》一巻令狐峘撰
316
《開元禮義釋》二十巻博士萬年韋彤撰。《元和格敕》三十巻畧陽權徳輿等集刪定制敕三十巻長安許孟容等集《開元後禮》二十巻京兆韋渠牟撰。唐嶲州圖》。檢校尚書萬年韋臯撰。
317
舊紀:貞元十三年五月丙戍朔,韋臯收復嶲州,畫圖來上《玉海》
318
《西南夷事狀》二十巻 《西戎記》二巻。俱韋臯撰。《通典》二百卷。宰相萬年杜佑撰。
319
自序曰: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稱:聚人曰財,洪範:一曰食,二曰貨。夫子曰:「既富而且教」。斯之謂矣。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材,審官材,在乎精選,舉制禮以端其序,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後興禮樂焉。教化墮,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邉防,遏戎敵焉,是以食貨為之。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樂又次之,刑又次之,其次州郡,又次之,邉防,末之或覽之者,庶幾知篇第之㫖也。本書原序。晁氏曰:先是,劉秩採經史,自黄帝迄天寶末,制度沿革廢置,議論得失,倣周禮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佑以為未盡,因廣之,參以新禮,為二百篇,世推該洽,三十六年成書,徳宗時上之讀書志
320
《外典職官記》十卷 文宗朝備問》一巻賔佐記一巻俱杜佑撰
321
《翰林院故事》一卷學士京兆韋執誼撰貞元二年,學士韋執誼撰述貞觀以來翰林建置沿革記》云:自立此院連飛,繼鳴者逾三十人,因以官秩名氏,次叙為故事。今是書名氏皆缺。書目
322
《邠志》三巻侍御史凌凖撰
323
陳氏曰:唐殿中侍御史凌準宗一撰。邠軍即朔方軍也。此本從旴江晁氏借録,其末題云:「文忠脩《唐史》,求此書不獲,今得於忠憲、范公之孫伯髙。其中尚舛誤,當訪求正之。紹興乙丑,晁公酇。《文獻通考》路按:《宋史藝文志》有 《隋邠志》三巻
324
徳宗實録》五十巻侍讀學士萬年、韋處厚等同脩元和二年二月,詔撰徳宗實録,五年十月庚辰,宰臣裴垍與史官蔣武、韋處厚等五人撰五十巻上之。㑹要翰林學士記一巻韋處厚撰。
325
長慶元年,韋處厚撰記得人之意書目《太和國記》二十巻韋處厚撰
326
《柳氏自備録》三十巻刑部尚書華原柳仲郢撰。仲郢嘗手鈔《六經》,司馬遷、班固、范蔚宗史皆一鈔,魏晋及南北朝再又𩔖所鈔他書凡三十篇,號《柳氏自備》。《唐書》本傳。
327
《京兆杜氏家譜》一巻 《史略》三十巻、《東齋籍》二十巻 《閒居録》三十巻俱太子賔客京兆杜信撰。《奉天録》一巻。趙元一撰
328
陳氏曰:唐趙元一撰。起建中四年涇原叛命,終興元元年克復神都《文獻通考》
329
《徳宗幸奉天録》一巻崔光庭撰 《奉天紀》一巻。徐岱撰。通厯》十巻。户部尚書扶風馬總撰。
330
晁氏曰:唐馬總撰。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刪取秦、漢三國晋、十六國、宋、齊、梁、陳、元魏、北齊、後周、隋世紀興㓕粗述其君賢否,取虞世《南略論》,分繫於末,以見義焉《讀書志》陳氏曰:書本十巻,止於隋代。今書直至五代增五巻者,後人所叙也《文獻通考》
331
《唐年小録》八巻馬總撰
332
陳氏曰:唐户部尚書扶風馬總會元撰。記唐以來雜事,分為七門。末巻為雜録。舊有一本,略甚,後有程文簡,本傳之,始為全書《文獻通考》
333
《唐天祚長厯》:著作郎華原柳樸撰。
334
樸述天祚長厯,斷自漢武帝紀元為編年,以大政、大祥異、侵叛、戰伐隨著之閠位者附見其左。嘗謂杜征南《春秋後序》述紀甲厯為得實,自餘史家皆差。蔣系以為然《唐書》本傳
335
《正閏位厯》三巻柳樸撰 《衣冠盛事》一巻。武功蘇特撰。史記名臣䟽》三十四巻。京兆竇羣撰。
336
《回鶻道里記》宗正少卿萬年李晟撰。《大唐說纂》四巻亳州刺史京兆李繁撰。《藝文志》有李繁《大唐說纂》四巻,今罕得其書,予家有之。凡所紀事,率不過數十字,極為簡要。《新史》大抵采用之。其忠節一門曰:武后問石泉令王方慶曰:「朕夜夣雙陸不勝,何也?」曰:「葢謂宫中無子,意者恐有神靈,儆夫陛下。因陳人心在唐之意。后大悟,召廬陵王復儲位。《新史》載其說,《通鑑》去之,似為可惜。《容齋隨筆》
337
《北荒長君録》三巻。李繁撰。
338
《相國鄴侯家傳》十巻李繁撰。晁氏曰:唐亳州刺史李繁撰。繁,鄴侯泌之子也。太和中,以罪繫獄,當死,恐先人功業不傳,乞廢紙拙筆於獄吏,以成傳藁,戒其家求世間,人潤色之,後竟不果。宋子京謂其辭浮侈云《讀書志》
339
《唐文宗實録》四十巻御史中丞澄城魏謩撰晁氏曰:唐魏謩撰。起即位,盡開成五年,凡十四年。宣宗大中八年,史官蔣偕、牛叢、王諷、盧吉同脩。《讀書志》《開成承詔録》二巻唐宗室行軍司馬李石撰
340
晁氏曰:唐李石撰。石與鄭覃、李固言相文宗,録當時延英奏對事《讀書志》
341
《定戎闗圖》隴州防禦使薛逵奏
342
大中六年,隴州防禦使薛逵奏:移築故闗,改為定戎闗,功畢,謹畫圖,進上勅㫖:新置闗城,得其要害,形於圖畫,頗見公忠,宜依所奏。㑹要。
343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巻吏部侍郎京兆韋澳撰。一名處分語,一名《新集地理書》。《宋史藝文志》。《續唐厯》二十巻。韋澳撰。 《零陵録》一巻尚書、同平章事京兆韋宙撰。《唐武宗實録》一巻京兆韋保衡撰。
344
晁氏曰:唐韋保衡撰。武宗以後,《實録》皆亡,今止有會昌元年正月二月《讀書志》陳氏曰:按《唐志》,惟有《武宗實録》三十巻,其後皆未嘗修纂,更五代,《武録》亦不存,《邯鄲書目》惟有一巻而已《文獻通考》
345
《扶風竇氏血脉家譜》一巻。國子博士竇澄之撰。《貞陵遺事》二巻。中書舍人華原令狐澄撰。
346
陳氏曰:唐中書舍人令狐澄撰。所記十七事。《文獻通考》《皇王寶運録》十巻岐國公京兆韋昭度撰。
347
《制表䟽》一巻學士承㫖,同平章事華原令狐綯撰。《續貞陵遺事》一巻吏部侍郎華原柳玭撰。陳氏曰:玭所續十四事。《文獻通考》《柳氏序訓》一巻。柳玭撰。
348
晁氏曰:唐柳玭叙其祖公綽已下內外事跡,以訓其子孫《讀書志》
349
《金鑾宻記》一巻一作「三巻,韓學士承㫖萬年 偓撰。晁氏曰:唐韓偓撰。偓,天復元年為翰林學士,從昭宗西幸。朱温圍岐二年,偓因宻記其謀議及所聞見事,止於貶濮州司馬。予嘗謂偓有君子之道四焉。唐之末,南北分朋而忘其君,偓、崔𦙍門生,獨能棄家從上,一也。其時縉紳無不交通內外,以獵取爵禄,偓獨能力辭相位,二也。不肯草韋貽範起復麻,三也。不肯致拜於朱温,四也。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偓之謂矣,而宋子京薄之,奈何一本釐天復二年、三年各為一巻,首尾詳畧頗不同,互相讎校,凡改正千有餘字云。讀書志。
350
《史通析微》十巻諫議大夫、同平章事華原柳璨撰。晁氏曰:唐柳璨炤之撰。璨以劉子元《史通》誣妄聖哲評湯之徳為偽迹,論桀之惡為厚誣謗,周公云不臣,褒武庚以狥節,其甚至於彈劾仲尼,因討論其舛謬,共成五十篇。蕭統云:「論則析理精微,故以為名。乾寧四年書成。《唐史》云:璨,公綽族孫,少孤貧,好學,著《史通析微》,時或稱之起布衣,至於相不四嵗」。按《唐紀》,璨相在天祐改元,則書成猶未仕也。讀書志。
351
《補注正閏位厯》三巻 《姓氏韻畧》六巻俱柳璨撰。《陵園記》一巻
352
陳氏曰:唐宗正丞李失其名撰。光化元年序。《文獻通考》《翰林志》一巻學士馮翊楊鉅撰
353
陳氏曰:唐學士馮翊楊鉅文碩撰。雜記院中事例及文書、格式。其祠祭祝版,社稷宗廟,上至天地,用「伏惟尚享」,岳瀆而降,只曰「尚享」。此例今人皆莫之知,則施之尊卑無别矣。鉅,宰相收之子,其為學士在昭宗時《文獻通考》
354
《秦中嵗時記》一巻膳部郎中趙郡李綽撰。陳氏曰:唐膳部郎中趙郡李綽撰。綽别未見,此據《中興書目》云耳。其序曰:緬思庚子之嵗,薦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廣明元年。戊辰,梁開平三年也。又曰:「偶記昔年皇居舊事,絶筆自嘆,横襟出涕,然則唐之舊臣國亡之後,感傷疇昔而為此書也。按朱藏一《紺珠集》曾端伯《𩔖說》載此書,有杏園探花使、端午扇市嵗,除儺公儺母,及太和八年無名子詩數事,今皆無之,豈别一書乎《文獻通考》
355
咸鎬故事》一巻京兆韋慎㣲撰
356
陳氏曰:韋慎微撰。其書與前大同小異,末巻却有神鬼大者,號儺公母」一語。按《舘閣書目》,《秦中嵗時記一名《咸鎬嵗時記《文獻通考》
357
《輦下嵗時記》一巻。李綽撰。
358
晁氏曰:唐李綽撰。綽經黄巢之亂,避地蠻隅,偶記秦地盛事,傳之晚學《讀書志》
359
《蜀程記》一巻 《峽程記》一巻俱僣蜀吏部侍郎京兆韋莊撰。朱梁興創遺編》二十巻。梁宰相同州敬翔撰。
360
陳氏曰:梁宰相敬翔子振撰。自廣明巢賊之亂,朱温事跡,訖於天祐弑逆,大書特書,不以為媿也,其辭亦鄙俚。《文獻通考》
361
《後唐明宗實録》三十巻唐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長安姚顗監脩。陳氏曰:監修姚顗、史官張昭逺撰。清泰三年上。《文獻通考》。《晉高祖實録》三十巻。 《出帝實録》二十巻俱漢同州竇貞固監脩漢竇貞固,隱帝時為相。乾祐二年,貞固上言:「臣伏睹上自昊軒,下及隋唐,歴代帝王,享國年月,莫不裁成信史,載在明文,或編修只自於本朝,或追補,亦從於來者,曾無漏略,咸有排聫,蹤跡相尋,源流可别,五運生成之道,於是乎彰明一時褒貶之書,因兹而昭著者,奉兹鈆槧,賞以油緗,同傾獻扶之心,上副成書之命,所撰《晉高帝實録》三十巻、少帝實録二十巻。謹詣東上閣門,呈進勅:貞固等羣書,睹奥直筆記,言成一代之文,明繼百王之盛典,豈特洪纎靡漏,抑亦褒貶有彰,將播無窮,永傳不朽,歎重褒美,頃刻不忘。冊府元龜。陳氏曰:監脩竇貞固,史官賈偉、王伸、竇儼等撰,周廣順元年上。貞固,字體仁,同州人。相漢至周,罷歸洛陽,國初卒。《文獻通考》
362
《漢高祖實録》十七巻長安蘇逢吉監修陳氏曰:監修蘇逢吉、史官賈偉等撰。乾祐二年上。書本二十巻,今闕末三巻。《中興書目》作十巻《文獻通考》。《桂苑叢談》一巻馮翊子子休撰
363
晁氏曰:題云馮翊子子休撰。雜記唐朝雜事。僖、昭時當是五代人。李邯鄲云姓嚴《讀書志》
364
《陜西聚米圖經》五巻宋閣門通事舍人雄州趙珣撰。陳氏曰:閣門通事舍人雄州趙珣撰。珣父振,博州防禦使,久在西邊,珣訪得五路徼外山川道里。康定二年為此書。韓魏公經畧言於朝,詔取其書,召見執政吕許公、宋莒公言「用兵以來,策士之言以千數,無如珣者。擢涇原都監,定川之敗,死焉。珣勁特好學,恂恂𩔖儒者,人皆惜之。《文獻通考》。
365
《孝行録》三巻推官京兆胡訥撰
366
陳氏曰:京兆胡訥撰。始得此書,不知訥何人也。所記多國初人。已而知其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為寧海節度推官。《文獻通考》
367
《民表錄》三巻胡訥撰。
368
晁氏曰:胡訥撰。録國朝循吏善政,李淑以為雖淺俗,亦可備廣記云。天聖中,偕《賢惠録》上之《讀書志》
369
賢惠録》二巻胡訥撰
370
晁氏曰:胡訥撰。國朝,賢惠之女,後一巻,瑗嗣成之《讀書志賢》按:《宋藝文志》、胡訥《孝行録》三巻,又《民表録》三巻,又《 惠録》二巻,《文獻通考》,於《民表》」、「《賢惠》二録,誤作胡納撰」。今據《藝文志》改正。
371
《漢書答問》五巻 《史記牴牾論》五、巻、唐春秋》五十巻俱光禄大夫盩厔趙瞻撰。《西山别録》一巻趙瞻撰。
372
趙瞻知威州,以威、茂雜夷,獠險甚而難守,不若合之而建郡汶川,因條著其詳《玉海》
373
《長安志》二十巻宋敏求演
374
凡廢興遷徙及宫室、城郭、坊市、茅舍、縣鎮、鄉里、山川、津梁、亭驛、廟寺、陵墓之名數,與古先之遺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靡不備載。考之韋述所記,其詳十餘倍,真博物之書也。熈寧九年,趙彦若序《玉海》《京兆金石録》六巻北平田槩纂
375
陳氏曰:北平田槩纂。元豐五年王欽臣為序,自為後序,皆記京兆府縣古碑所在,覽之使人慨然《文獻通考》《元祐分疆録》三巻直龍圖閣京兆㳺師雄撰
376
陳氏曰:直龍圖閣京兆㳺師雄景叔撰。元祐初,議棄西邉四寨,執政召師雄問之,對曰:「先帝棄之可也,主上棄之則不可,且示弱,反益邉患,争之甚力,不聼,卒棄之」。四寨者,葭蘆、米脂、安疆也。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連年犯順,皆如師雄所料。此書前三巻記當時論辨本末,後一巻行實,不知何人作也。是嵗,師雄被命行邉,請以便宜行事,夏人與鬼章謀冦熙河,師雄說劉舜卿出師,种誼遂破洮州,禽鬼章以獻,其功偉矣。元祐諸老,固欲休兵息民,師雄言既不行,功復不賞,始以專反熙、豐,失於偏滯,終成紹述之禍,亦有以也。師雄,治平二年進士。《文獻通考》。
377
《宼萊公遺事》一巻
378
陳氏曰:不知何人作。《文獻通考》《萊公勲烈》一巻華陰寇宗奭編
379
晁氏曰:寇宗奭編。宗奭,凖曾孫也。編集仁宗祭準文及贈誥、墓碑、傳誌、贊詩等為此書《讀書志》
380
張浮休《使遼録》二巻吏部侍郎新平張舜民撰。晁氏曰:元祐甲戌春,被命為囘謝大遼弔祭使,鄭介為副録,其徃返地里及話言也。舜民字芝叟,自號浮休居士。《讀書志》。
381
《郴行録》一巻張舜民撰 《雍行録》。鄠縣主簿程顥撰。《㳺城南記》一巻。張禮撰。
382
晁氏曰:張禮撰。禮,秦人。元祐中,與陳明㣲自長安城南探竒訪古,以抵樊川,因次為之記《讀書志》
383
《吕氏前漢論》三十巻藍田吕大忠撰
384
晁氏曰:吕大忠晉伯撰。予得其本於銅梁令吕肇脩撰。汲陵諸孫也《讀書志》
385
《長安圖記》一巻丞相藍田㠯大防撰。陳氏曰:丞相汲公吕大防知永興軍,以為正《長安故圖》,著其說於上,今信安郡有此圖,而别録其說為一篇。《文獻通考》
386
《雍録》十巻龍圖閣學士休寧程大昌撰。序曰:宋龍圖學士程文簡公之所著也,以渭為經,而五代都地,隨列渭旁。其雜相考會,則悉本之。潘岳《闗中記》與《三輔黄圖》、《六典》、《長安志》及《吕圖閣圖》所以述雍之故蹟,大小靡遺矣。明知西安府李文極刻之以傳本書康海序。
387
《西夏須知》一巻延州守劉温潤撰。晁氏曰:劉温潤守延州日,編録《偽境雜事》。陳氏曰凡十五條。目《讀書志》
388
《華山記》一巻
389
陳氏曰:不知名氏《文獻通考》
390
《史記注》一百巻。金咸陽蕭貢撰。
391
蕭貢好學,讀書至老不倦。有注《史記》一百巻金史本傳《天興近鑑》三巻 《正統書》六十巻俱元亷訪使奉元楊奐撰《正統》八例楊奐撰
392
楊奐著奐奉元人,學者稱紫陽先生。以耶律楚材薦,拜河南亷訪使。其八例曰得,曰傳,曰襄,曰復,曰與,曰陷、曰絶,曰歸。《續文獻通考》
393
《遼史》三巻 《雲陽志》二巻俱涇陽隱士程瑁撰。《九州志》太子右諭徳奉元蕭㪺撰。
394
後《大理寺志》六巻明大理少卿乾州宋欽撰。《楊氏族譜》一巻。户部侍郎咸寧楊鼎撰。《漕河通志》吏部尚書三原王恕撰。 《金華鄉賢志》金華同知渭南薛敬之撰。通鑑》管見吳江縣丞涇陽馬珵撰。 《文獻録》三巻知太原府邠州閻讓撰。《漕運志》總漕西安楊宏撰
395
《雍大記》三十六巻提學信陽何仲黙撰。大復子雍大記其為體裁者三,以擬於疆域者屬之,攷擬於人代者屬之記,以成諸修立者屬之志。憫時彰㣲,著言以斷,寓發褒諷,仿取遷、固序贊,附列述以兼作之法,葢善於記矣。憲僉辰陽周公宗化,命校録畢刋。本書炅序。
396
《王氏族譜》一巻吏部文選郎中鄠縣王九思撰。後裔王士謹、王心敬等續脩序曰:大家世族,五世之後,不能言其先祖者,皆是也。渼陂子有憂之焉,此王氏《族譜》之所由作也。上推所自以及其所生,所以昭其系也。摭拾遺行,不為溢美,所以昭其徳也。體貎有述,窀穸有地,所以敦其思也。援昔據今,開諭懇切,所以昭其訓也。王氏子孫讀是譜者,其亦知所勉乎!本書康海序。
397
《武功志》三巻翰林脩撰武功康海撰。夫志者,記也,記其地理、風俗、人物之事也。《武功志》,余先君子長公葢嘗述之,然縣官掌故弗嚴,人匿之矣。余於是卒成先人之志畧序撰之凡七篇。本書自序。史約。南京禮部右侍郎髙陵、吕柟撰。
398
《解州志》吕柟撰
399
《志》凡二十二篇本書自序
400
《高陵縣志》吕柟撰
401
序曰:𢎞治辛酉,余忝鄉舉,即事斯志,徃來京師,篋載以行。入翰林後垂三十餘年,斯編麤就。徐侯宗義請加諸梓。門人楊九式校書劉岸又手圖三幅,志益章章本書自序
402
《陜西通志》四十巻光禄寺卿三原馬理撰。序曰:是志也,出谿田先生之手,分四綱,衍二十八目,總四十巻本書趙延瑞序
403
《商略》八巻知陜州事商州任慶雲撰
404
《序》曰:「商自建設,𨽻號弗一,志無成書,任子思繩,徃而牖來,逺稽於墳典,博採於譜牒,咨詢於故老,參訂於儒紳,數月而志成,名曰《商畧》,刋繁挈要,祛浮覈實,駸駸乎班馬之遺也」。本書童承叙序。
405
《渭南志》十八巻知金華府事渭南南大吉撰。序曰:「瑞泉先生慨邑,故志訛駮亡紀。文獻曷徴,乃博摭籍傳,洞窺今古,錯綜檃括。作《渭南縣志圖》二巻。《表》四巻、攷五巻,傳七巻,凡十八巻。志成嘉靖二十一年本書李宗樞序
406
紹興志》南大吉撰
407
《王氏家乘》十二卷知潞安府事朝邑王三省撰。序曰:「前烈弗彰,不可謂孝,用是外咨耆耋,內蒐巻軸,稍次第之,曰王氏乘焉。乃自始祖以下,咸次其代,為家譜一巻,曰紀世録、封典誥勅之文為一巻,曰紀恩録、行狀、志表、祭文、哀誄、輓詩為三巻,曰紀遺録、適情亭集、大梁諸友之詩。靈隱圖為一巻,曰紀逰録、去思遺愛諸篇為一巻,曰紀思録、士大夫致薦諸詩文,為二巻。曰紀與録、青羊諸贊頌,為二巻,曰紀變。至若潼谷一區,竊以自號,或亦歌之。詠之綴之末,簡為一巻,曰紀志,庶幾先世之遺,不至散失無紀云。本書自序。大婚禮彚紀。左都御史三原温純撰。
408
序曰:「明興大婚禮,僅一再舉,以故典章闕畧,即會典》所載,亦難盡據。純役本寺,會今上舉大婚禮,葢茫然拮据無所日與其僚壽光岳君、麻城周君取故牘存者,采酌而質以會典。既三舉六禮,幸彬、彬當上意焉本書自序
409
《周氏族譜》户部主事咸寧周宇撰。 《李氏族譜》一巻兩淮運使咸寧李蘇撰嘉善志》 《宣州志》俱僉事咸寧倪璣撰
410
訂正通鑑前編二十五巻左㕘議渭南南軒撰洓水通鑑新安綱目皆自威烈以後,而金氏又等而上斷之,唐虞兹前編所由名也,苐庖羲氏萬世文字,鼻祖不宜闕。如不載渭上先生弗安於𠂻也,于是以庖羲氏而來,循例新安犂然為綱目,前編年八袠而書得就,其所釐解,率根極理,道又皆發,前人未發于洓水,新安足鼎立而禆助仁山氏者良,非眇尠矣。本書楊光訓序。
411
《闗中文獻志》五十巻 《南氏族譜》五巻。俱南軒撰。《續渭南縣志》十二巻。南軒撰。
412
序曰:初,余世父瑞泉公撰《渭南志》,義例倣之。史遷評者稱其有良史才,溯厥絶筆,今越五十年矣。時事民生,官聨文獻,倐忽即成古今,不有紀載,恐竟湮没。余詳考百家衆氏,博詢里中長老,并舊志所載,僣加增削,附以管見,即事分𩔖,為目一十有二,總成一編。本書自序。
413
萸亭記事 三邉人物列傳、理學名臣傳》。 《大河志》俱西華知縣,華州張光孝撰《玉堂日記》:工部侍郎潼闗盛訥撰 《涇野行實録》髙陵、劉銑、髙阡輯三逰記》一巻 《紀事勒文》一巻
414
《續朝邑志》二巻俱左叅政朝邑王學謨撰。 《太常考》八巻御史朝邑雷士楨撰。西京逰覽志》一巻 《秦氏族譜》一巻
415
秦氏《二大支詳譜》一巻 《秦氏橋梓年譜》一巻,《富順志》十巻俱咸寧舉人秦可貞撰
416
《來氏族譜》三原來宴聲撰
417
序曰:來氏,吾邑故家也,自都御史公憲副公、郡丞,公相繼以忠直治行聞族以此益大,兹譜又當實不溢一語,葢曰「明昭穆正支𣲖令後世,可傳信」云爾。本書温純序。
418
增訂闗中文獻志》八十巻,《渭南志》二十五巻俱尚書渭南南師仲撰。《五臺山志》一巻。按察使耀州喬世寧撰。序曰:五臺,山州城外東山也。自孫公以攝養永年乃後道家者,率託諸孫公,而五臺益著名其山,事蹟甚多。余頃輯州志,不能盡著,因附撰《五臺山志》,備載其事蹟。諸渉詭誕者,稍加辨証,傳焉,亦可為卧遊之資也。本書自序。
419
《喬氏族譜》一巻喬世寧撰
420
序曰:喬氏自金、元以來,稱繁盛大族矣,顧文獻之事闕焉,譜至今未成也。徃余聞祖父談先世事,余頗記其故實,及余不譜,後將何述焉?然余又竊笑今人務虚恢鮮實,益重為世俗指議,故不敢誇謾其辭,亦欲以傳信當世,且令子孫者以是彷彿先人云。本書自序。《闗學編》四巻工部尚書長安馮從吾撰。
421
序曰:闗學編者,侍御史馮仲好集闗西之為理學者也。其為孔子弟子者四人,學無所考於宋,得九人於金,得一人,於元得八人,於明得十五人,諸附見者不與焉,皆述其學之大畧為小傳,授受源委,可推求也。本書李維楨序。
422
《宋元明儒考畧馮從吾撰
423
《馮氏族譜》一巻馮從吾撰
424
序曰:馮氏譜》取法廬陵,世經人緯,𩔖史氏年表,或以諱,或以名,間述一二行實,粤自始祖,逮於今兹,而旁及外家,一洗魏、唐牽合之陋,而徃徃於尺幅隻字間,敦本闡幽,義指具備,是可以風矣本書陸夢履序
425
《馮氏家乘》一巻馮從吾輯
426
序曰:余為《余族譜》,而先世之載,多散逸不傳,族長老又莫能悉,於是謀諸伯氏、敬吾輯家塾所藏誥勅及志傳諸遺文,得僅存者若干篇,彚次成帙,爰付殺青公諸族衆庶,使後之子孫有所籍。以考証云本書自序《世編》良鄉知縣華州張士鵾撰 《洞庭記》□諭涇陽郭鼎藩撰
427
介休志 《史抄》四巻
428
《榆次志俱光禄卿、渭南史記事撰
429
世㨗刪閏録》 史畧臆評俱鹽運使鳳翔程雲翼撰南巡西巡録。 藍田志
430
《輞川志》俱御史藍田榮華撰 《闗中陵墓志》二巻東郡祁光宗撰雍勝畧宣府巡撫三原焦源清撰 《神廟實録》三卷左都御史渭南劉芳纂。《瀑園志》六巻 《年譜》四巻俱工部尚書渭南南居益撰。
431
《昭陵志》內江范文光撰。
432
雍勝畧》二十四巻江南李應祥撰序曰:頃入闗中,自公多暇,輶軒戾止,杖履繼之,撫槩河山,慨興人代,始結軫於長安,俟轍環於海寓,適余友羨長,至自湟中,相與賞會,罔非解頥,凡所經過,有如指掌,於是古今同證,邑野合謀,委巷諏譚,荒城諮度,手披心測,眥決神馳,靡不相厥方隅,揣其原隰,審諸沿革,析以興亡,故實並陳,詩歌摘附,有信則存,有疑則缺,有訛則辨,有勝則收,爰著此編,名曰勝畧本書自序。
433
《陜西通志》三十五巻刑部員外郎咸寧王紹先與弟紹徽、同邑周宇、長安馮從吾仝撰。序曰:陜西通志》缺弗修者六十年,百原李公以臺使者按闗中,爰稽故牒,慨焉,有作者之思,遂重其事於邦,薦紳周槐村民部馮少墟、侍御王光庭,比部比部,乃畢寒暑寢食以狥之。周、馮二公亦多所屬定,編摩有序,佹及成書而比部用。積勞殁,其弟給諌君𢎞庭,過金陵,紀厥遺文,踵而成之,勒為三十五巻。本書汪道亨序。光宗實録》四巻刑部侍郎朝邑王之寀纂。
434
《鳳原文獻考》監軍道商州牛維曜撰《西安府志》 《咸寧縣志》俱吏部尚書咸寧王紹徽撰子史録。 《古今事物考》
435
盩厔縣志 《終南仙境志》俱僉事盩厔王三聘撰。《李氏世遺録》三巻左通政蒲城李應策撰。《繕黄實政録》。漳州府知府渭南張延撰。《丁祭考議》二巻郃陽𪧟浤撰 孔廟正祀考學正、扶風蘇體撰撰年號録》。國朝提學道蒲 、 城李馥蒸撰。
436
《陜西通志》二十八巻 《朝邑縣志》四巻,《洛川縣志》二巻 《齊雲遊記》一巻俱知寶應縣事朝邑李楷撰。《姬宗世譜録》鄠縣奉祀生員姬籙續
437
序曰:沛然於丙寅春入都,奏請致祭祖陵。及至鄠縣,祭王季祖陵,因思鄠縣為元聖退老告終之地,豈無公族世居者乎!乃訪之邑侯李公,以姬姓諱籙者對,遂為先容見之,出其家譜印証為七十四。代孫乃執籙手囑曰:「尊尊親親,祖訓固昭昭在也。尚其恪守,以無忝家聲。本書東野沛然序。
438
《南陽府志》宜川貢士劉漢客撰 《闗中文獻畧。長安舉人任温撰《王氏續乘》四巻。朝邑王元濬撰。 學政記畧河南提學韓城陳朝君撰。使交紀事》一巻知南康府事臨潼周燦上。
439
序曰:是編敦《詩說禮》,闡戴仁蹈義之實,學於殊域,且紀其道里沿革、民物風俗,以及羽毛卉木之微,可為輶軒採風之盛事云本書吳興祚序
440
闗學編增補》十二巻。鄠縣王心敬撰。
441
陜西通志巻七十四
URN: ctp:ws51357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