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之五

《卷之五》[View] [Edit] [History]

1

太宗皇帝》

1
姓陳,諱,先諱蒲。為李朝袛候正,受昭皇禅,在位三十三年,遜位十九年,壽六十歲,崩于萬壽宫塟昭陵。
2
帝寬仁大度,有帝王之量,所以創業再統,立紀張綱,陳家之制度偉矣。然䂓畫國事,皆陳守度所為,閨門多慙德矣。
3
初,帝之先世閩人或曰桂林人有名者,來居天長即墨鄕。生,世以漁為業。帝乃之次子也,母黎氏。以李建嘉八年戊寅六月十六日誕生隆準。龍顔似漢髙祖。時大八歲,為李朝祗應局祗候正,有從叔陳守度殿前指揮使,帝因得入侍宫中,昭皇見而悅之。乙酉冬十二月十二日戊寅受昭皇禅,即皇帝位,改元建中
4
丙戌建中二年寳慶二年春正月,冊昭皇為皇后,改昭聖,封陳守度綂國,行軍務征討事。廢李上皇居真教襌寺,號惠光大師。
5
二月,定律令條例。
6
陳守度領軍討阮嫩、段尚及諸蛮。時承李朝之衰,盜賊群聚傘圓山、廣威山。諸蛮互相侵擾,阮嫩據北江,段尚據洪州。守度調諸軍平之。時嫩、尚兵勢猶強,未易降服,乃封嫩為懷道王,分北江上下東岸等縣與之;亦約尚以王封,刻期定盟,尚不至。
7
夏五月,封弟日皎為欽天大王時甫二歲,授文武從官品級有差。
8
六月,以誕日為乾寧節。
9
秋八月十日陳守度李惠宗於真教襌寺。先是,李上皇嘗出逰東市,百姓爭趍見之,有慟哭者。守度恐人心懷舊生变,遷居真教寺,佯為奉事,內實謹守。守度嘗過寺前,見惠宗踞坐拔草,守度曰:「拔則拔深根。」惠宗撥起拂手曰:「爾之所言,我知之矣。」至是,令人排辨香花,吿曰::「尚父使臣來請。」李上皇曰:「我誦經罷,當自盡。」已而入寝房祝曰:「我家天下已㱕于汝,汝猶弑我。今日我死,異時汝之子孫亦猶是也。」乃自縊于寺後園。守度令百官臨哭,鑿城南壁為門時人謂之剖門,出柩就安華坊火化,藏其骨於寳光寺𡨧㙮,尊廟號曰:惠宗。降惠后為天極公主,嫁陳守度,以諒州為湯沐邑。
10
史臣吳士連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故大德之君,無積惡之甚者,天未嘗遽絶之也。夏苟無桀,商苟無紂,傳祚蓋未艾也。以周之末,諸侯強僣,而正統之傳綿綿然不絶者,是其祖宗深仁厚澤,有以及天下後世故也。李氏得國,無愧三代,傳世至惠宗,無子且嬰疾,盖先王之澤於是乎竭矣,故陳氏得以取之。既取人國,又弒其君,不仁之甚也。厥後廢帝縊死,元后見弒,出乎爾反乎爾,天道然也。雖無惠宗盟咀之言猶信焉。守度以此為謀國盡忠,殊不知天下後世,皆指為弒君之賊,况又為狗彘之行哉。
11
李惠宗宮人及親戚女嫁諸蠻酋長。
12
冬十月,尊父為上皇,居左伴鶴橋坊附天宫。國有大事,則在內聽決。尊母黎氏為國聖皇太后一云保聖國母
13
詔民間使用省陌錢六十九文,上供錢陌七十文。
14
選天下淑女充宫人。
15
命輔國太傅馮佐周權知乂安府,許與人爵,自佐職、舍人以下,詣闕奏聞。
16
史臣吳士連曰:予人以爵,天子之權,非人臣所得預。馮佐周李朝舊臣,非有出疆利國家、安百姓可專之事,而許專之,許者、聽者皆非也。陳家人臣知此道者,唯國公興道大王乎。聖宗以其有大勳勞,許專與人爵,而未嘗與一人爵。當胡虜入寇之時,握兵專制,取粟於富人以給軍食,然止與為假郎將,不敢以真郎將與之。
17
丁亥三年宋寳慶三年試三教子謂儒、道、釋各承其業者
18
詔凣文書狀契用押手半紙法。
19
宣盟誓條,循李朝故事,始定行之。其儀每年四月四日,宰相百官鷄鳴時詣城門外,昧爽進朝。帝御大明殿右廊門,百官戎服,再拜而退,各具隊仗騶從,出城西門,至銅皷山神祠會盟歃血。中書檢正,宣誓書云:「為臣盡忠,居官清白,有渝此盟,神明殛之。」宣訖,宰相點閘音鴨,閉門也百官欠者,罰錢五鏹。是日四方士女道傍觀聽如堵,以為盛事。
20
戊子四年宋紹定元年春正月,拜欽天王日皎為郡王。
21
二月,以簿頭格試吏員。
22
秋八月,拜兄柳為太尉。
23
閲定清化府帳籍故事,每年春首社官今社長開報人口,謂之單數,並依帳籍為定,具出宗室、文官、文階、武官、武階、從官、軍人、雜流、黃男、癃老。不具附籍、漂散之類。有官爵者,子孫承蔭,方得入仕,富壯而無爵者充軍,世為兵。
24
九月,試吏員以行移公文式,謂之簿頭,八格者充省院属事在二月
25
冬十月,占城來貢。
26
十二月阮嫩攻殺段尚。尚既破,因併其軍虜,掠洪州男女、財物、牛馬。尚子文將家属來降。嫩威聲大振。守度憂甚,分軍守禦,仍遣使賫書稱賀,加封懷道孝武王,送玩蟾公主㱕之以隂,伺其動靜。嫩亦分衙帳,以居之公主。以是不得通知。
27
己丑五年紹定二年,元太宗窩闊台元年春三月,日有食之。
28
阮嫩病死。嫩既併尚軍,自稱大勝王,宴樂無度,然知勢不兩立,欲以十月來朝,猶豫未决。及病篤,帝命內人問疾。嫩強飱,騎飛馬以示健,未幾死。麾下潘麻雷竊飛馬迯去,不知所之。麻雷占城人,轉貿哀牢,嫩收為奴,料敵制勝,用兵如神。嫩既死,天下㱕于一。
29
遣使聘于宋,宋封帝為安南國王
30
庚寅六年紹定三年春三月,考前代諸例,定為國朝通制,反改刑律禮儀,凣二十卷。
31
定徒罪有差,中罪徒杲田,宏者刺靣六字,居杲社今日杲社耕公田,每人三畝,每年收粟三百升。徒牢城兵者刺項四字,雜除昇龍、鳳城、草隷四廂軍。
32
定京城左右伴坊,倣前代為六十一坊。置評泊司。或有增加大羅城外四城門,四廂軍輪守。
33
改府路司,置安撫使副二員。
34
城內立宫殿樓閣、東西廊廡。左聖慈上皇居之也,右官朝當中御之也,編國朝事務為國朝常禮十卷。
35
秋七月,詔凣獄監勾訟,許取脚力錢,依日程遠近。
36
九月,國聖皇太后崩,追尊順慈皇太后。
37
辛卯七年紹定四年春正月,遣內明字阮邦榖宦官領當府諸兵扭當府乃其人所領之府兵,扭猶言兵將也浚沉濠諸港,自清化府至演州南界。功成,陞邦榖輔國上侯。
38
秋八月,幸即墨行宫,朝享先廟,宴鄕老,賜帛有差。
39
上皇詔國中凣有驛亭,皆塑佛像事之。先是,國俗以暑熱,多構亭子以歇行人,垔以白粉,號驛亭。上皇微時,嘗憇于此,有僧謂曰:「少年後當大貴。」言訖,失僧所在。及得天下故有此命。
40
史臣吳士連曰:陳太宗此事,與李太祖之萬行事同,李陳崇佛之權與也。夫有識者,凣事皆先見,奚足為異哉。
41
壬辰八年七月以後天應政平元年,宋紹定五年春正月,初定朝儀,封上皇子婆列為懷德王。初上皇微時,娶婆列村女在西真縣,有娠而見踈。及生婆列,上皇不之認。年長魁梧,善武藝,願為交跌隊。一日與隊人擊毬,其人交跌,扼婆列喉,氣幾絶。上皇厲聲曰:「是我子也。」其人驚拜。即日認為子,故有是命。
42
二月,試太學生。中第一甲張亨、劉琰,第二甲鄧演、鄭缶,第三甲陳周普。
43
夏六月,頒國諱、廟諱。元祖諱李,因改李朝為阮朝,且絶民之望李氏也。
44
秋七月二十二日,改元天應政平元年
45
八月,暴風,民間疫癘,多有死者。
46
陳守度盡殺李氏宗室。時守度專政日久,既弑惠宗,李家宗室怏怏失望。是年冬,諸李因拜先后于華林太堂,守度潜作深坑,築屋居上,候至酒酣,發機並生埋之。按英宗時猶有李家族將,且孚先不書此事,未必有也,姑有之
47
癸巳天應政平二年宋紹定六年,命馮佐周閲定乂安府諸名邑。
48
皇太子鄭薨。按史法,皇太子生,必以年月日書薨,亦然此止書薨者,盖始生而殤,失其月日也
49
大水。
50
甲午三年端平元年春正月十八日,上皇崩于附天宫,壽五十一。
51
秋八月二十八日,塟龍興府壽陵陵在星罡鄕,昭、裕、德三陵同,廟號徽宗,謚曰開運立極弘人應道純真至德神武聖文垂裕至孝皇帝。
52
以太尉柳輔政,冊為顯皇。
53
史臣吳士連曰:太宗之於兄柳,欲尊異之,故為是過舉。冊為顯皇,名不正矣。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柳萌作乱之心,未必不由乎此。
54
拜守度為綂國太師,知清化府事。
55
加封李朝太傅馮佐周興仁王,関內侯范敬恩為太傅,封保忠関內侯。
56
乙未四年端平二年春正月,雷震城內三十處。
57
大赦。
58
丙申五年端平元年春正月,定內外文武官及宫殿陵廟各官俸例,分税錢,逐次頒給。
59
二月,定大臣官銜。凣宗室入政府,或太師、太傅、太保、太尉,或司徒、左右相國,皆兼授檢校特進儀,同三司平章事。
60
夏六月,大水决麗天宮。時顯皇柳知聖慈宫,因大水乘船入朝,見李朝舊妃,逼通於麗天宫。廷臣劾奏,因改其宫為賞春宫,降顯皇為懷王。
61
秋八月,選儒生中科者入侍,後為定例。
62
冬十月,以范應臣為尚書知國子院,提調文臣從臣子弟入學。
63
加封興仁王馮佐周為大王,関內侯范敬恩為太尉,賜大王冠服。
64
丁酉六年嘉熙元年春正月,詔凣造嘱書文契,係田土揭借債錢書契,證人押手前三行,賣主押手後四行。、
65
納兄懷王柳妻順天公主李氏為順天皇后,降昭聖為公主。時昭聖無子,而順天懷娠國康三月,陳守度與天極公主密謀於帝曰:「宜冒取之,以賴其後。」故有是命。柳於是聚眾,下大江作亂。帝內不自安,夜出城,就安子山孚雲國師太宗故交也居焉。明日,守度率群臣邀駕還京師。帝曰:「朕以幼冲,未堪重寄,父皇遽爾違背,早䘮所怙,不敢宅帝位,以辱社稷。」守度再三固請,未蒙俞允,乃謂眾曰:「凣乘興所在,即是朝廷。」遂表蕝山中,此處天安殿,彼處端明閣,差人營造。國師聞之奏曰:「陛下宜速回銮,毋使𢦤弟子山林。」帝乃回京。二旬,柳自度勢孤,難以兩立,潛乘獨木舟,假為漁者,詣帝乞降。時帝在舶,與之對泣。守度聞之,直至御舶,拨劎厲聲曰:「殺柳賊!」帝匿柳于舶倉,卒謂守度曰:「奉乾王奉乾,柳李時舊號也來降耳。」仍以身當之。守度怒甚,投劎于江曰:「我是走狗耳!安知爾兄弟之順逆乎?」帝和解之,諭守度罷兵,以安阜、安養、安生、安興、安邦之地為柳湯沐邑,因封其地號安生王,大江亂兵伏誅。
66
潘孚先曰:三綱五常,人之大倫、太宗開基之主,固當立法以垂後世,乃聽守度之邪謀,奪兄妻以為后,毋乃斁彛倫,以啓淫亂之端乎。柳自是生嫌隙,敢於作乱,太宗養成其惡也。或謂太宗不殺兄仁矣,愚謂奪兄妻其惡已彰,不殺兄,理未滅耳,烏得謂之仁哉。嘗觀陳裕宗淫乱聚麀,未始不由太宗啓之也。
67
史臣吳士連曰:太宗冒取兄子為己子,厥後裕宗、憲慈皆以日禮為恭肅子,致陳業幾墜,其原豈無所自哉。
68
群臣上尊號曰綂天御極隆功厚德顯功佑順聖文神武孝元皇帝。
69
宴群臣於天安殿。
70
二月,移造靈光殿於東步頭,號風水殿。凣車駕所幸,駐蹕於此,百官迎送,必献檳榔及茶,故俗呼茶殿。
71
夏五月,端午節,吊屈原及古賢人如介子推者。每年是月皆舉行之。
72
戊戌七年嘉熙二年春二月,命綂國太師陳守度定清化府帳籍。
73
秋七月,大水決賞春宫。
74
八月,定王侯、公主、文武群臣、宗室舟車之制。
75
宴五品之上於八角殿。
76
己亥八年嘉熙三年春正月,復授馮佐周入內太傅,遣㱕即墨鄕,起造宮室殿宇。
77
二月,試太學生。中第一甲劉免、王戞,第二甲吳克,第三甲王世祿。
78
矯賢作亂。
79
三月,選丁壯為兵,定上、中、下三等。
80
秋八月,矯賢伏誅。
81
庚子九年嘉熙四年春正月,命馮佐周營造清化府行宫五處。
82
秋七月,暴風大雨水,地震。
83
九月二十五日,皇適長子生,立為東宫皇太子。大赦。
84
冬十月,諒江守臣驛奏,所部被北人虜掠民間財物。命侍臣裴欽往北邉申理。
85
辛丑十年淳祐元年春二月,選有勇力、諳武藝者充上都宿衛。
86
夏四月,旱。各處山崩,椰市地裂。
87
秋八月,大水。
88
九月,詔諸司斷獄,許取評泊錢評即断也,前有評司亦是也
89
冬十月,北蠻寇邉。命督將范敬恩討之,畧諸蠻峒而還。
90
皇第三子光啓生,太子同母弟也。國康其長兄也,後並封大王。次則日永、益稷、昭文並封王,又次則封上位侯。諸王長子則封王,次則封上位侯,永為定制。
91
帝親征宋陵路、永安、永平等寨,遂過欽、廉等州,自稱齋郎,捨舶境內,止以金鳳、日光、月光等舟而往。州人不知其為帝,皆驚走。及知之,乃絙鉄鎖於江中,以截水路。帝遂返拔其鐵碇數十以㱕。
92
馮佐周卒。
93
壬寅十一年淳祐二年春二月,定天下為十二路。置安撫、鎮撫正副二員以治之。諸社冊設大小司,社五品以上為大司社,六品以下為小司社。或兼二、三、四社及社正,史監為社官。造戸口單數。男子大者為大黃男,小者為小黄男,六十歳為老,甚老為癃老。其人丁有田土則出錢粟,無田土者全免。田一畝、二畝出錢一貫,三畝、四畝出錢貳貫,五畝以上出錢三貫。田租一畝出粟一百升。
94
夏四月,命親衛將軍陳閨擎將兵鎮守北邉,攻畧憑祥路地方。初,自元太宗崩後,関塞往往不通。如有使命,惟正副二貟、從人二輩而已。進貢方物,其數若干,緘封送至界首,本處土官守管領遞送使人至京,但上具本柬奏貢物無至者。至是命將守禦攻畧,始得與宋通好。
95
五六月,旱,録囚大赦。
96
秋七月,雨,免田租之半。
97
九月庚辰,朔,日食。
98
冬十月,占城來貢。
99
十二月,黃龍見。
100
癸卯十二年淳祐三年春正月,令諸路官修寫民簿,期二月完畢。
101
二月,營城內號龍鳳城,及重修國子監。
102
夏六月,命員外郎張疋斷都衛府諸獄。
103
秋八月,大水决大羅城。
104
冬十月,選補諸軍部調役。
105
甲辰十三年淳祐四年春正月,分命文臣任天下諸府路。凣十二處,府有知府,路有通判,州有漕運使副、主漕運。
106
定制律諸格。
107
三月,授馮佐周父馮佐湯為左街道籙,爵㪚郎。時凣王侯授僧道官則呼左街,盖不使齒諸朝列。左街僧道之極品。非通練本教則不妄與。今以命佐湯,是優禮也。
108
冬十月,定百官內外任及宿衛官俸。
109
乙巳十四年淳祐五年春正月,帝幸應豊行宫今建興府是也
110
秋八月,大水決清潭堤。
111
冬十二月,暴風大雨三日,江水漲溢,蛇魚多死。
112
丙午十五年淳祐六年,元定宗貴由元年春二月,定諸軍選壯者充四天、四聖、四神軍。天長、龍興等路為內天屬,天剛、章聖、拱辰,洪、快二路為左右聖翊。長安、建昌等路為聖翊神策。其餘充禁衛禁軍。三等充掉兒團隊一作鋒隊
113
三月,閲文武內外各宫。十五年一閲定,十年加爵一級,十五年加聀一等,其官缺員則以正兼副,正副亦缺則以他官轄之,待考满始授本聀。是時國家無事,人民樂康,居官者久於其聀,在舘閣者十年出身,在省局者十五年出身,宰相則擇宗室賢能、有道藝通詩書者為之。
114
夏五月,龍隊山塔頽。
115
秋七月,定大比進士,以七年為準。
116
冬十二月,以張蒙為御史大夫蒙清化人,有䧺才
117
丁未十六年淳祐七年春二月,大比取士。賜狀元阮賢、榜眼黎文休、探花郎鄧麻羅、太學生四十八名出身有差。初,壬辰、己亥二科惟以甲乙為名,未有三魁之選,至是始置焉。
118
夏四月,地震。
119
秋八月,試通三教諸科。吳瀕茶路人中甲科,陶演、黄歡清化人、武渭父洪州人等中乙科。
120
戊申十七年淳祐八年春正月,改徽宗廟號曰太祖廟,壽陵曰徽陵。
121
三月,令諸路築堤防水,名曰鼎耳,自原頭至海岸,以遏洪水漲溢。置河堤正副使管督之。所築之處,視民田地,度其所築,依價還錢。鼎耳之築自此始。
122
夏四月,造臨波橋於真教禪寺,跨玩蟾池,抵景靈宮、太清觀,極其奢麗。
123
六月,順天皇后崩,追尊顯慈順天皇太后。
124
遣風水者適觀天下山川有王氣之處,用方術厭勝之,如清化鑿婆醴江、椎昭舶山之類,其塞溪港、開阡陌,不可殫紀。從陳守度之言也。
125
史臣吳士連曰:自有此天地,已有此江山,而天氣之運,聖人之生,有其數焉。天氣自北而南,終於南則復北。聖人百年而生,盈其數而復始。時或遲速,踈數而不齊,大畧然也,何有於江山。借曰江山有厭勝之術,天氣之運,聖人之生,厭勝有何術乎。如秦始皇知東南有天子氣,數遊以厭之,漢髙猶興,終不能勝也。
126
己酉十八年淳祐九年春正月,重修延祐寺,詔仍舊貫,大赦。
127
夏四月壬寅,朔日食。
128
秋七月,大雨雹。
129
庚戌十九年淳祐十年春三月,地震。詔天下稱帝為國家,改都衛府為三司院,曰奉宣、清肅、憲正等院。
130
夏五月,詔詞訟案成,與審刑院官共擬定罪。
131
黎輔陳為御史中相知三司院事。
132
秋七月,以明字劉免為清化府路安撫使。
133
辛亥二十年二月以後元豐元年,宋淳祐十一年,元憲宗蒙哥元年春二月改元元豐元年
134
親寫銘文賜諸皇子,教以忠孝和遜、温良恭儉。
135
以天城長公主嫁忠誠王缺名。安生王子國峻奪之。公主㱕于國峻。是月十五日,帝設大會七日夜,陳合䯻圖及百戲,縱朝野遊觀,欲令天城與忠誠合䯻。先遣天城公主居仁道王第仁道王乃忠誠王父國峻欲求配而無由,夜間乃潜入天城公主所居通之。瑞婆公主太宗姊、國峻姑,養國峻為子隨叩殿門告急,閽者馳奏。帝問其故,瑞婆曰:「不意國峻狂妄,夜入天城所居。仁道已拘執之矣。恐遇害,願陛下垂憐,差人往救。」帝亟命內人就仁道第。至寂然,遂入天城所居,見國峻在焉。仁道方知之。明日,瑞婆進生金十盤奏曰:「急遽不能供僃禮物。」帝不得已,以天城公主下嫁國峻,以應天田二千頃還忠誠王聘禮。
136
史臣吳士連曰:王姬下嫁,必使同姓諸侯,主之禮也。太宗以天城公主下嫁忠誠王,而公主㱕于興道王,婚姻不正甚矣。然則是禮也,無主之者歟?掌禮豈容無主?盖帝於夫婦之道不正,故其臣子效之也。且婚姻不於異姓而於同姓,惟陳氏為然,失禮之中,又失禮焉。
137
帝賜宴內殿,群臣皆預,及醉,坐者皆起,攔手而歌。御史中相後改中尉陳周普隨人攔手,然不他歌,但云:「史官歌云爾,史官歌云爾。」厥後宴席有負籜音託,笋皮也槌行酒令,則愈麄矣。
138
史臣吳士連曰:觀此,雖見當時君臣同樂,不拘禮法,亦風俗之简質,然無節矣。有子曰:知和而知,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御史、諍臣聀當䋲紏,不言則己,乃與之同流,惡在其為朝廷綱紀哉。
139
夏四月,安生王柳卒,年四十一,加大王。
140
范敬恩卒敬恩舊李朝太尉,開內侯
141
壬子元豐二年淳祐十三年春正月,帝親征占城,命欽天大王日皎為留守。占城自李氏衰弱,常以輕舟剽掠沿海居民。帝即位,懷之以德,遣使往諭,雖常入貢,而復乞故地,且有窺覦之意。帝怒,故有親征之役。
142
冬十二月,獲占城主妻布耶羅,及其臣妾、人民而還或云獲占城主布耶羅,非也。若果然,文休作史記,何不引與擒乍斗並稱哉?今從孚先為是
143
癸丑三年寶祐元年夏四月,以欽天大王日皎為太尉。
144
六月,立國學院,塑孔子、周公、亞聖,畫七十二賢像奉事。
145
秋八月,立講武堂。
146
九月,詔天下儒士詣國子院,講四書六經。
147
甲寅四年寶祐二年夏五月,定宗室、文武百官輿服騶從有差。自宗室至五品官皆得轎馬紙鴉。宗室則鳳頭轎朱添,相國則鸚鵡轎黑添紫盖,三品以上雲頭青盖,四品至六品平頭轎,五品以上青蓋,六七品皂紙盖,騶從多者千人,少者百人。時王侯多以手搏及獨行盗為勇,武威王唯太宗之子亦為之。一日,武威手搏於東步頭,帝微行見之曰:「肥而晢者誰也,捉來以供使令。」武威聞之乃迯。
148
六月,鬻官田,每一靣錢五鏹時謂鏹為靣,許民人賣為私。
149
冬十月,賜范應夢錢,使自閹入侍。初,帝夢出遊,見神人指一人謂曰:「此人可為行遣。」夢覺,不知何人。一日朝罷,幸城外,見一男子從學于城之南門,形貌酷似所夢人。召問之,應對如夢中聞所語。欲授以行遣而難之,仍賜錢四百鏹,使之自閹。賜名應夢,後累遷為行遣。盖倣李朝用李常傑、李常憲舊例也。
150
丁卯五年寶祐三年春三月,命劉免培築清化各處河堤。
151
夏四月,選散官為諸路河堤正副使。農隙督軍築堤岸、决滆渠,以防水旱。
152
皇第六子日燏生。先是,太清宫道士名甚,為帝祈嗣拜章畢,奏曰:「上帝既允章奏,即命昭文童子降生住四紀矣。」已而後宫有娠,果生男,兩膊有文曰昭文童子,字頗明顯,因以昭文為號即日燏。年長,其文始消。至四十八歳,臥病月餘。諸子為之設樵,請减己壽,以延久齡。道士拜章畢起曰:「上帝覧章笑曰:『何乃戀俗久留乎。然其子誠孝可允,再與二紀。』」病乃瘳。後日燏卒年七十七,則周六紀有五年矣。
153
史臣吳士連曰:道士祈嗣之事,以為信然耶?則天道遠,不可得而知。以為不然耶?則誠心所感,無遠而弗届。然道士於伏拜俟命之時,天或形於夢寐以告之也。夫理數相倚,理生於數,數亦未始,不生於理,命之脩短,數也;心之孝誠,理也。或曰道士能攝性飛昇,愚未之信也。
154
五月,種菴蘿五百丈,自洪洼至狗神鼎耳。
155
秋八月,大水,上遊西湖。
156
冬十月,幸天長府行宫。
157
丙辰六年寶祐四年春二月,大比取士。賜京狀元陳國扐、寨狀元張燦、榜眼朱馨、探花郎陳淵、太學生四十三名京人四十二名,寨人一名出身有差。國初,舉人未分京寨,中魁者賜狀元。至是分清化、乂安為寨,故有京寨之别殿。
158
閏三月,鑄鍾三百三十口。
159
夏五月,雷震天安殿,又震太清宫,天尊像仆地,折一指。
160
浚蘇歷江。
161
秋七月,武成王尹挈家出亡宋。思明府土官黃炳執送㱕我。尹安生王子顯慈所生也,安生有釁於國家,及顯慈崩,失勢,故亡之此國帝賞炳金帛。由是関隘益加嚴謹。
162
丁巳七年寶祐五年春二月,黃炳挈家詣闕,進其女,納之,冊為惠肃夫人。
163
秋八月,㱕化寨主何屈驛奏元使來。
164
九月,詔左右將軍將水步軍禦邉,受國峻節制。
165
冬十一月,令天下修繕噐械。
166
十二月十二日,元將兀良合䚟多改切犯平厲源。帝自將督戰,前冒矢石。官軍少却,帝顧左右,惟黎輔陳即黎秦單騎出入賊陣,顔色自若。時有勸帝駐驛視戰者。輔陳力諫曰:「今陛下特一孤注耳,宜避之,豈可輕信人言哉。」帝於是退次瀘江,輔陳為殿,賊兵亂射。輔陳以舟板翼之,得免。虜勢甚盛,又退保天幕江,從帝議及機密,人鮮有知之者。帝御小舟,就太尉日皎船問計。日皎方靠船,坐不能起,惟以手指點水,寫入宋二字於船舷。帝問星罡軍何在星罡日皎所領軍,對曰:「徵不至矣。」帝即移舟問太師陳守度。對曰:「臣首未至地,陛下無煩他慮。」
167
史臣吳士連曰:日皎同姓大臣,冦至怯驛,無扞禦之策,又導其君以出寓之方,將焉用彼相哉。
168
二十四日,帝及太子御樓船,進軍東步頭逆戰,大破之。元軍遁㱕,至㱕化寨。寨主何俸招集蛮人襲擊,又大破之。時元人新取雲南,遊兵畧之,無攻取意,當時謂之仸賊。賊退,賜俸侯爵。
169
免小校黄巨陀罪。初,帝賜左右食菴蘿,不及巨陀。及元軍至東步頭,巨陀乘輕舟遁去。至黃江,遇皇太子逆流而上,巨陀隔岸避之。船勢甚急,官軍大呼,問元軍何在。巨陀應曰:「不知,汝等當問食菴蘿者。」至是太子請寘之極刑,以懲人臣之不忠者。帝曰:「巨陀罪甘赤族,然古者有羊斟,不預羊肉,至敗鄭師。巨陀之事,予之過也。免死,許擊賊贖罪。」
170
時帝親率六師御冦。掌印官倉卒藏寶璽於大明殿梁上,但帶內密印隨行。途中印又亡。軍中文書無印,帝命工刻木為之。及駕回京,又有進亡印者,所藏寶玺依然猶在。
171
戊午八年三月以後聖宗紹隆元年,宋寶祐六年春正月,朔,帝御正殿朝百官。百姓安堵如故。定功行封,授黎輔陳御史大夫,仍以昭聖公主㱕之。曰:「朕非卿,豈復有今日。卿其勉之,共成厥終。」
172
史臣吳士連曰:陳朝君臣,瀆夫婦之倫,又於斯見之矣。
173
遣使通好于宋。
174
黎輔陳、周博覽如元。時元使來索歲幣,增其職貢,紛紜不定。帝命輔陳往,以博覽副之。卒定三年一貢為常例。
175
二月二十四日,帝傳位于皇太子,遜居北宫。太子即皇帝位,改元紹隆元年。大赦。稱仁皇尊上皇曰顯堯聖壽太上皇帝。
176
史臣吳士連曰:自夏禹傳子之後,父崩子繼,兄歿弟乘,未為常法。陳氏家法乃異於是。子既長,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聖慈宫,以上皇稱,同聽政,其實但傳大噐,以定後事,僃倉卒爾。事皆取決於上皇,嗣主無異於皇太子也。然則於道得乎。蓋取乾退居西北,而震進出東方之意。然未至於耄期,倦勤不可也。曷若繼承如三王,以正其始終之為愈。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過也,未之有也。」
177
群臣上尊號曰憲天體道大明光孝皇帝。
178
秋八月,暴風,報天㙮頂落。
179
納安生王第五女韶為天感夫人,尋冊為后。
180
冬十一月十一日,皇長子丘錦切,封弟光啓為昭明大王。

聖宗皇帝》

1
太宗適長子也,母顯慈順天皇太后李氏,因太宗夢上帝授以寶劎,后遂有娠,以天應正平九年庚子九月二十五日午時誕生,尋立為皇太子。太宗遜位,遂登大寶,在位二十一年,遜位十年,壽五十一歲,崩于仁壽宫,塟裕陵。
2
帝忠孝仁恕,尊賢重道,父作於前,子述扵後,陳定基業固矣。然優游三昧,探頤一乘,非帝王之善治也。
3
己未紹隆二年開慶元年春正月陳守度夫人靈慈國母陳氏薨。陳氏稱國母者,本前吳夫人號,即后也。太宗以靈慈嘗為李惠宗后,不忍以公主稱,故封為國母,亦后之別。各其輿服僕御視后。
4
史臣吳士連曰:靈慈初㱕李惠宗,非正也;後㱕陳守度,失節也。然而其女昭皇禪陳,順天又為太宗后,生聖宗。安生與太宗生釁,靈慈調之使和,再為兄弟如初。及元人間道入冦,京城失守,靈慈在黄江,保眾皇太子宫嬪妃主,及諸將妻子免於盜賊,又按驗諸家舟船之匿車噐者,盡送于軍。其相陳家內治之功為多,而報李氏,則蔑如也。是知天之生靈,慈乃所以啓陳,跡似塗山興夏,而德則非也。天之變道,有如此者,微哉。
5
夏六月,以阮介勳為大行遣尚書左輔,黎輔陳為水軍大將軍。
6
秋七月,拜謁山陵。置山陵官,及封先帝宮嬪以奉祀。
7
九月,以誕日為興天節。
8
冬十月四日上皇御北宮即聖慈宫,百官朝賀。
9
庚申三年景定元年元世祖忽必烈中綂元年春三月戊辰,朔,日食。二十五日,日重暈,內經黃色。
10
辛酉四年景定二年,元中綂二年春正月,選諸路丁壯為兵。餘充各省院局色役,及各府路縣選鋒隊。
11
試吏員以書筭,中者充內令史、掾吏、太醫、太祝,各司考試精通本藝者除本職。
12
夏六月,元遣禮步郎中孟甲、員外郎李文俊齎書來諭其畧曰:安南官僚士庶,凣衣冠禮樂風俗百事,一依本國舊例,不須更改,况髙麗國北遣使來請,已下詔悉例此例,除戒雲南边將,不得𢫔興兵甲,侵撂疆埸,撓乱人民,尔國官僚士庶,各宜安治如故。孟甲等于聖慈宫,遣通侍大夫陳奉公、諸衛寄班阮琛、貟外郎阮演齎書如元通好。元封帝為安南國王,賜以西錦三、金熟錦六。
13
以昭明大王光啓為太尉,時帝兄國康年長,然乃常才,故相光啓。
14
史臣吳士連曰:陳家之制,王侯皆居鄕第,朝覲赴京,事畢還第,如國峻之於萬刼,守度之於玃鄕,國頊之於至靈是也。及入為相,始總天下事。然但持大綱,權㱕行遣。輕者反重,而重者反輕,然而不重煩以事,亦保全之意。且如元豐、丁巳胡虜入冦,王侯亦率家僮及鄕兵土豪為勤王之師。天定之变,又率村庄人為龍袋之迎,亦壯維城之勢也。
15
壬戌五年景定三年,元中綂三年春二月,上皇御即墨行宮。大酺鄕老自六十歲以上,各賜爵二資,婦人絹二疋。改即墨鄕為天長府,宫曰重光宫,又別構嗣君來朝所御之宫,曰重華宮。又建佛寺于重光之西,曰普明寺。是後諸帝遜位,皆御是宮,因置兩宫色役,以僃供奉,又置留守官掌之。
16
三月,詔諸軍造戰噐、戰船,水陸習陣于白鶴江九浮沙。
17
秋九月,錄囚北冦來時降元者,不原。
18
占城來貢。
19
冬十一月,元使馬合部等十人來問慶賀禮。
20
十二月,大風雨。
21
癸亥六年景定四年,元中綂四年春正月,遣殿前指揮使范巨地、陳喬如元。元帝優詔,許三年一貢。
22
二月,雨雹。
23
三月,大震天安殿。
24
夏四月,以黎居為清化寨主。
25
秋七月,守度廵諒山江源。
26
九月,疫作。
27
冬十二月,暴風大雨。
28
宋思明府土官黄炳進方物,仍將部属千二人來附。
29
甲子七年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春正月太師陳守度卒。年七十一,贈尚父太師忠武大王。守度雖無學問,然才畧過人,仕李朝,為眾所推。太宗之得天下者,皆其謀力也。故為國倚重,權移人主。時有劾之者,見太宗垂涕曰:「陛下幼冲,而守度權移人主,將如社稷何?」太宗即命駕幸守度第,仍執劾者從,具以所言諭之。守度對曰:「誠如所言。」即以錢帛與之。靈慈國母嘗坐肩輿過禁階,為軍校所遏。回第泣謂守度曰:「媪為公婦,而軍校輕慢如此。」守度怒令捉之。軍校以為必死。及至,守度靣詰之,軍校具以實對。守度曰:「汝居卑職,而能守法,我有何言。」賞以金帛而遣之。嘗定戶口,國母私求一丁為勾當,守度頷之户感切,以頭點應也,識其姓名貫址。及閲定其社,問某何在,其人欣然趍進。守度曰:「汝以公主故,得為勾當,非他勾當可比,當刖一足趾,使與他别。」其人哀呼請辝,久之乃釋。自是無敢私謁者。太宗嘗欲以守度兄安國為相。守度曰:「安國臣兄也。如以為賢,則臣請致仕,如以臣賢於安國,則安國不可舉。若兄弟並相,則朝廷之事,將如之何。」乃止。守度雖為宰相,而凣事罔不加意。以此能輔成王業,而令終也。太宗嘗製生祠碑文,以寵異之。然而弑君烝后之罪,難逃於後世矣。
30
二月彗星見東北。
31
三月,以欽天大王日皎為相國太尉,總天下事。時帝拜日皎太師,固辝不受,盖慙寫船舷之事也。帝雖允其辝太師之請。而加相國二字。為相國太尉。
32
秋七月六日,上皇宴群臣於延賢殿。宴未終,忽有彗星見東北,長竟天。上皇出視之曰:「予觀其光芒甚大,其尾甚長,非我國之灾。」復命終宴。是年冬十月,宋帝崩。
33
乙酉八年宋度宗咸淳元年,元至元二年春二月,占城國遣使來貢。
34
三月,改京師評泊司曰大安撫使。初制安撫使,歷任各路,满考則入為天長安撫使,又餘考則除帶審刑院事,始得為京師安撫使。
35
秋七月,大水決機舍坊。人畜多溺死。大赦。
36
皇子德曄生。
37
丙寅九年咸淳二年,元至元三年春正月,占城使臣布星、布弘、布突來貢。
38
二月,元遣耨剌丁來吿曰:「吾昔遣使通好,執事迷而不反。我是以有往年之師。」帝遣楊安養、武桓如元報聘。
39
三月,大比取士。賜京狀元陳固、寨狀元白遼、榜眼缺姓名探花郎夏儀、太學生四十七名出身有差。遼乂安人,性明敏強記,讀書千行俱下。時上相光啓管乂安,遼為門客,竟不仕。
40
二月,東海路水軍廵邉,至烏雷山,因知元來侵之期。
41
冬十月,詔土侯、公主。駙馬。帝姬召集漂散無産人為奴婢,開墾荒閑田,立為田庄。王侯有庄貫自此始。
42
丁卯十年咸淳三年,元至元四年春二月,占城來貢。
43
三月,定皇宗王侯公主正派玉牒封蔭,號金枝玉葉,三世孫得封侯郡王,四世孫賜爵明字,五世孫上品,爵依五服圖。
44
夏四月,選用儒生能文者充館閣省院。時鄧繼為翰林院學士,杜國佐為中書省中書令,皆文學之士也。舊制,非內人不得為行遣,未嘗用文學之士。文學得柄用自此始。
45
五月,封弟益稷為昭國王。益稷上皇次子,聰明好學,通經史六藝,文章冠世。雖小技如蹴毬、圍碁,無不精諳。嘗開學堂于第之右,集四方文士習學,給以衣食,造就成才,如旁河莫挺之、洪州裴放等二十人,皆資用於世。
46
秋八月,詔定軍伍軍三十都,都八十人,選宗室通武藝明兵法者管之。
47
封弟日燏為昭文王。
48
楊安養等自元還,順齎元帝回答禮物。
49
壬辰十一年咸淳四年,元至元五年春正月,帝嘗謂宗室曰:「天下者,祖宗之天下,承祖宗之業者,當與宗室兄弟同享富貴,雖外以天下奉一人之尊,而內則與卿等骨肉同胞,憂則共憂,樂則共樂,卿等當以此語傳之子孫,使久勿忘,則宗社萬年之福也。」至是詔宗室王侯,朝罷入殿內,及蘭亭與之飲食,或日暮不出,則設長枕大被連床同宿,以篤友愛之情。至於朝賀賓客、宴筵大禮,則正位次尊卑等級。是以當時王侯莫不和睦敬畏,無狎昵驕矜之失。
50
夏六月,大旱。外戚李吉犯坐天安殿寶座。鞠治有狂疾,杖而釋之。
51
秋七月,大水。
52
相國太尉日皎卒,年四十四,贈相國太師
53
冬十月,帝與兄靖國大王國康戲於上皇前。上皇著白木綿服。靖國作胡人舞,上皇解衣與之。帝亦作胡人舞以請。靖國曰:「最貴者皇帝之位,下臣不與二郎爭。今至尊賜臣微物,而二郎欲奪之乎?」上皇大笑曰:「汝視帝位,與賤服不相上下。」賛羡久之,乃與靖國。其父子兄弟之間和樂如此。
54
大饑。
55
己巳十二年咸淳五年,元至元六年春二月,占城進白象。
56
夏五月,地裂星流。
57
六月,旱。綠囚,雨。至秋七月,民始得耕種。
58
八月,大水。
59
九月,拜靖國大王國康為望江驃騎都上將軍。
60
冬十月,少熟。
61
十二月,元使籠海牙來諭邉事。帝遣黎陀、丁拱垣如元。
62
庚午十三年咸淳六年,元至元七年春三月,靖國大王國康起第於演州,廊廡周廻,壯麗過常。帝聞之,使人往観。靖國惧,乃塑佛像居之今桶寺是
63
夏四月,占城來貢。
64
秋七月,大水。京師街巷多以舟筏行。
65
九月,帝幸天長行宫。
66
辛未十四年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春正月,錄囚。
67
二月,朔,地震。
68
三月,拜昭明大王光啓為相國太尉,總天下事。
69
是歲,蒙古建國號曰大元,遣使來諭帝入朝。帝辝以疾,不行。
70
壬申十五年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春正月翰林院學士兼國史院監修黎文休奉勑編成《大越史記》,自趙武帝至李昭皇,凣三十卷上進。詔加奬諭。
71
夏四月,元使兀良來諭問銅柱舊界。帝命貟外郎黎敬夫會勘,言馬援所立銅柱,歲久埋没,泯無蹤跡。
72
六月二十三日,未時,日盪。
73
遣童子杜野木如元。
74
冬十月,詔求賢良明經者為國子監司業,能講諭四書五經之義,入侍經幄。
75
癸酉寶符元年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春正月,朔,改元。
76
三月十九日,雷震大興門外七處。
77
冬十一月,以仁肅王鑽為入內判大宗正府大宗正。
78
甲戌二年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秋七月,大水。
79
冬十月,宋人來附。先是,宋國偏居江南,元人往往侵伐,至是以海船三十艘装載財物及妻子浮海來蘿葛原。至十二月,引赴京,安置于街𡟱坊,自號回鷄,盖我國呼宋國為鷄國,以宋有段子藥材等物置賣為市,故也
80
十二月,冊皇長子丘錦切為皇太子,納興道王長女為太子妃。
81
選天下儒學有德行者入侍東宮。
82
黎輔陳為少師兼儲宮教授。以阮聖訓、阮士固等充內侍學士輔陳愛州人,上親寫詩以訓皇子,并制《貽後綠》二卷。
83
乙亥三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春二月,大比取士。賜狀元陶椒、榜眼缺姓名、探花郎郭忍、太學生二十七名出身有差。前丙辰、丙寅二科分京、寨狀元,至是又倂為一。
84
夏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既。
85
冬十一月,北邉將臣驛奏元人廵邉,相視地勢。
86
遣黎克復、黎粹金如元。
87
丙子四年德祐二年五月以後宋端宗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春二月,遣陶世光往龍州,以買藥探元人情狀。
88
三月,日中有黑子,如鷄卵大,相盪久之。
89
有星鬪于中天,一星隕。
90
夏四月元世祖平江南,遣合散兒海牙來諭以調民、助兵等六事。帝皆不咱。
91
秋九月十七日,皇長孫烇七遠歹生,立為皇太孫,未幾,立為東宮皇太子。
92
丁丑五年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春二月,帝親征稔婆羅洞蠻獠,生擒部黨千餘人而還。
93
夏四月,朔,上皇崩于萬壽宮。先是,上皇如御堂,忽見蜈蚣綠御衣。上皇驚,以手拂之,墜地鏗然有聲,視之,乃鉄釘也。占之曰:「是乃丁年之兆。」又嘗戲命明字阮墨老內観驗其休𠧨。墨老明日奏曰:「見一方函,四邉皆有月字,函上有一針一梳。」上皇又占曰:「函,棺也。四邉月字,是四月也。針能入物,是入棺也。梳,踈也。是與汝等相踈也。」又時當偎𠐞俳謔,每有「速至初一日番代」之語。上皇又占曰:「是初一日晏駕也。」前年,上皇忽一日謂左右曰:「明年四月,予必死。」至是果然。
94
史臣吳士連曰:禎祥妖孽,唯誠者為能先知。故易大傳言:「象事知噐,占事知來,必在說諸心、研諸慮之後。」太宗之知來日占事也,苟非理明心誠,而因事臆度,焉以取必,未有不取禍於其後也。此讖記術数之學,所以有異於聖賢之學也歟。
95
五月,大水。地裂七丈未詳其處,畜産魚虫多死。
96
冬十月四日,塟昭陵,廟號太宗,謚曰綂天御極隆功荗德顯和佑順神文聖武元孝皇帝。
97
史臣吳士連曰:裕宗賛太宗詩曰:「唐越開基兩太宗,彼稱貞觀我元豊;建成誅死安生在,廟號雖同德不同。」太宗之德所以至是者,雖其孝友出於天性,亦靈慈國母調和之也。其奪兄之妻,亦出於靈慈與守度自陷過𠧨,既有以導之,而隱忍安全,又有以導之者,盖其有天資之羙,而未學者也。及春秋髙而理明德,進其有得於聖學者也歟。
98
上皇崩之日,韶陽公主上皇次女名翠也方坐蓐,忽聞鐘聲連響,曰:「得非不諱耶?」左右紿之,不聽,乃慟哭長號,瞑目而逝。先是上皇弗豫,公主時已嫁上位文興侯缺名,數遣人問起居左右,皆以平復無事對。及聞鐘聲,慟哭長號而逝。國人傷之。時威文王遂尚上皇女瑞寶公主,好學能詩。有詩句云:「蓑笠五湖荣佩印,桑麻蔽野勝封侯。」自號岑樓,有《岑樓集》行于世。帝嘗問官家字義,封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帝嘉其博識,不幸早卒,年二十四,國人惜之。
99
戊寅六年宋景炎三年,五月以後帝昺祥興元年,元至元十五年春二月,民多疹痘死。
100
時京城民家常夜失火。帝出城觀救火,內書家段穹從之。帝命點視救火,且檢其先至者。穹皆按其頭目使坐。點畢,奏曰:「某先至,某後至」。帝曰:「何以知之?」對曰:「臣按其頭有汗、濡髮而塵灰匿者,是先至而力救者也。頭髮無汗,而塵灰揚者,是後至不及救者也。是以知之。」帝以為能,遂有意擢用英宗時,穹為檢法官,凣准獄,英宗問故事,穹必引舊獄為証,多至五六案。英宗嘉其聰敏而強記
101
封次子德曄為佐天大王。
102
三月黎輔陳夫人昭聖公主李氏薨。昭聖下嫁輔陳二十餘年,生男上位侯宗、女應瑞公主珪。至是年六十一薨。
103
夏,田禾不熟。
104
六月,有大星南流隕海中,小星千餘遀之,聲如雷,數刻乃已。
105
秋八月,地震三度,牛畜死。
106
冬十月二十二日,帝禅位于皇太子即皇帝位,稱孝皇。尊上皇號曰光堯慈孝太上皇帝,尊天感皇后為元聖天感皇太后。羣臣上尊號曰法天御極英烈武聖明仁皇帝。
107
元帝聞太宗崩,意欲圖我,遣禮部尚書柴椿即柴荘鄕來。時我國使黎克復回,遇元兵平宋,道由湖廣還國。椿與之偕來,托以帝不請命而自立為辝,諭使入朝。帝不咱,遣鄭廷瓚、杜國計如元。元留廷瓚不遣還。

仁宗皇帝》

1
聖宗長子,母元聖天感皇太后。以元豐八年戊午十一月十一日誕生,得聖人之精、道貌之粹,紫磨疑色,体質輝全,神氣光彩,两宫奇之,命曰金仙童子,在肩上有點痣,故能擔當大事焉。在位十四年,遜位五年,出家八年,壽五十一歲,崩于安子山卧雲庵,㱕塟德陵。
2
帝仁慈和易,固結民心,重興事業,有光前古,真陳家之賢君也。然游心釋典,雖曰超詣,而非聖人中庸之道也。
3
己卯紹寶元年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春正月,朔,改元。大赦。
4
占城使制能、吒葉來貢。制能等願留為內臣,不納。
5
立妃陳氏為皇后。
6
元人襲宋軍于厓山,敗之。宋左丞相陸秀夫負宋帝入海死,後宮諸臣從死者甚。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宋帝屍在焉。星隕于海之應也。是歳宋亡。
7
史臣吳士連曰:天地之間,陰陽二氣爾。人君致中和,則天地立焉,萬物育焉,而其氣和。苟或陰氣盛而妄于陽,則天地必為之示變焉。故變示於前,而徵應於後。當是時也,日食、日盪、地裂、雨雹、星流皆陰盛于陽之氣。非臣子謀君父,則夷狄侵中國之兆。凣有國者,謹天戒、盡人事,回天变之道也。宋既天变不可回,而我越尋有胡虜之侵,幸而君臣協謀,兵民戮力,卒除北冦,而成大定之功。故曰謹天戒、盡人事回天变之道也。
8
冬十月,以誕日為壽天節。
9
庚辰二年至元十七年春正月,分木又絹尺同一樣。
10
二月,閲定天下帳籍及諸色役。
11
冬十月,大熟。快路茶橋田禾兩穗。
12
杜克終弟杜天覷七虚切與人訟,情理俱屈。其人邀駕陳訴。帝問獄官,對曰:「獄案已成,但刑官退託,不准定耳。」帝曰:「此畏避克終也。」即於道上使內書火正掌陳䧺韜兼檢法官,准定天覷果曲。青衫青衫宦官之稱檢法自䧺韜始。
13
史臣吳士連曰:訟人有屈得輕易陳訴,刑官滯訟不聞詰責之言,宦寺內臣濫冒法官之選,帝之此舉三失隨之。然而民情得以上達,御下寧失於寬,滯訟得以決遣,亦見其忠厚之意焉。
14
沱江道鄭角密叛,命昭文王日燏諭行之。時日燏領沱江道,密及所属軍至,鄭角密使人詣營,致款曰:「密不敢違命,倘恩主以單騎來,則密降矣。」日燏從之,以五六小童同行。軍士止之。日燏曰:「彼若背我,則朝廷猶有他王來。」及至砦,蠻人列圍數十重,並持刀鎗內向。日燏直入登砦,密延坐。日燏通諸國語,各諳其俗,與密手食鼻飲,蠻人大喜。日燏還營,密率家属諸營降。眾皆悅服,不遣一鏃而沱江平。及還闕,以密及其妻子見帝。甚嘉之,既而許密回家,留其子在京。日燏深加愛撫,為請爵于朝,賜上品,入侍養魚池。後亦許回家。
15
辛巳三年至元十八年春正月二十九日,皇子國頊生。遣從叔陳遺愛即陳隘黎目、黎荀如元。元立遺愛為老侯,授目為翰林學士,荀為尚書,復使柴椿以兵千人護送還國。椿踞傲無禮,騎馬直入陽明門,天長軍士止之,椿以馬鞭擊傷其首。至集賢殿,見帷帳張設,方下馬焉。上命光啓詣舘款見,椿髙臥不出。光啓直入房內,亦不為起。興道王國峻聞之,奏請詣舘,觀彼所為。時國峻已剪髮,服布衣矣。至舘入房,椿起揖延坐。人皆驚異,殊不知剪髮布衣乃北和尚狀也。坐定𣼕茗𣼕音藥,出之也;茗音酩,茶晚取者與之飲。椿從者執箭,立國峻後,鑽其首流血,國峻色不變。及回,椿出門送之。
16
立學于天長府,禁天属鄕人不得入學陳家舊例,天属軍士不得習文藝,恐氣力餒也
17
壬午四年至元十九年春二月,占城遣布婆麻各一百人來進白象。
18
夏四月陳遺愛等使回。
19
六月,治判首陳隘等罪,徒隘天長犒甲兵,黎荀徒宋兵。
20
秋八月,諒江守臣梁蔚驛奏,元右丞相唆都領兵五十萬,聲言假道征占城,實則來侵。
21
時有鱷魚至瀘江,帝命刑部尚書阮詮為文投之江中,鱷魚自去。帝以其事類韓愈,賜姓韓。詮又能國語賦詩,我國賦詩多用國語實自此始。
22
冬十月,帝幸平灘,駐蹕陳舍灣,會王侯百官,議攻守之策,及分守要害。以仁惠王陳慶餘為副都將軍。初,元人入冦,仁惠王陳慶餘乘間襲擊,上皇嘉其智畧,立為天子義男。後討山蠻大㨗,拜骠騎大將軍。驃騎將軍非皇子不得,慶餘以天子義男,故有是命。仍自侯秩累遷紫服上位侯,權為判守。與天瑞公主私通。時興武王巘以國峻之子尚天瑞公主,且有戦功。上恐乖國峻意,乃使人杖殺慶餘於西湖,又戒毋大痛,使不至死。尋詔奪官爵,沒其貲産,不一撮遺。至灵州本上相陳傅說物,故慶餘保焉。慶餘退居至靈,與賤卑賣炭為業。時上舶住平灘渡,潮退風急,有大船載木炭,其舟師戴草笠、穿短褐,上指謂侍臣曰:「彼非仁惠王乎?」即命小船追至大灘港口,及之,軍校曰:「舟師帝命召汝。」慶餘曰:「老翁是買賣人,何事見召?」軍校還具以實聞,上曰:「是仁惠也,知常人必不敢語此。」又命內侍召之,慶餘著短褐、戴草笠,上曰:「男兒到此極矣。」詔免罪,慶餘上船拜謝,上賜御服,坐次諸王下、公侯上,同論公事,多脗合,至是十月復以慶餘為副將軍,然竟不能改前愆。又時帝以𢙇文侯國瓚、𢙇仁王並年幼,不許預議。國瓚內自𢙇愧憤,手握柑子,不覺碎爛。及退,率家奴及親属,得千餘人,脩戰噐戰船,題「破強敵,報皇恩」六字于旗。後與賊對陣,身先士卒,賊見之退避,無敢當其鋒者。及卒,帝深歎惜,親為文祭之,又加贈封以王爵。
23
以太尉光啓為上相太師,丁拱垣為翰林學士奉旨。
24
癸未五年至元二十年春正月,靖國大王國康進金龜,状如大蠐,背上有七星,胷有宂字,腹有王字。
25
二月,治上位侯陳老罪,咱老贖罪錢一千鏹,徒為兵,陵遲老家奴獷古猛切於東市,以作匿名書誹謗國家也。
26
大雨雹。
27
夏六月,水晶池魚死。
28
秋七月,遣中品黃於令、內書家阮章如元,會遇太子阿台、平章阿剌於湖廣會各處兵五十萬,期明年入冦。
29
冬十月,帝親率王侯調水步軍習戰。
30
進封興道王國峻為國公,節制統領天下諸軍,使擇軍校有將才者分統部伍。
31
甲申六年至元二十一年春正月,浚蘇歴江。
32
二月,社𡊨地裂,長七尺,廣四寸,深不可測。
33
秋八月,興道王調王侯諸軍,大閲於東步頭,分軍就平灘等處,屯守要衝。
34
九月四日,月與金星晝見西南方,相離尺許。
35
冬十一月,遣陳甫如元荊湖行省,求緩師。
36
十二月,陳甫自元回,言元帝遣太子鎮南王脫驩綱目作歡、平章阿剌及阿里海牙等領兵,托以假道征占城,分道入冦。上皇召天下父老,會于延洪堦,賜食問計。皆曰戰,萬人同辝,如出一口。
37
史臣吳士連曰:胡虜入冦,國之大難也。二帝合謀,群臣會議,豈無禦之之策。奚侍於宴父老問計哉。聖宗蓋欲以察下民愛戴之誠,且使聞論問而感激奮發也。古人養老乞言之義存焉。
38
二十六日,賊犯永州內旁、鉄略、支棱等関。官軍與戰不利,退屯萬刼津。時帝御輕舟幸海東,日晚未朝食。有小卒陳來者捧糲飯以進。帝嘉其忠,賜爵上品,兼白藤右朝門社小司社。
39
興道王奉命調海東、雲茶、巴點等路軍民,選其勇者為前鋒,過海南來,軍勢稍振。諸軍聞之,莫不來集。帝作詩題船尾曰:會稽舊事君須記,驩演猶存十萬兵。
40
興武王巘、明憲王蔚、興讓王顙、興智王現督旁河、那岑、茶鄕、安生、龍眼等處軍二十萬,來會萬刼,聽興道王節度,以拒元人。初,興道王有奴野象、歇驕,待之甚厚。及元兵至,歇驕守船于擺津,野象從行。及官軍失利,舟師皆散,王欲從山脚行。野象曰:「歇驕未見大王,必不移船。」王趍擺津,惟歇驕船尚在。王喜曰:「夫鴻鵠髙飛,必資六翮。縱無六翮,乃凣鳥耳。」言訖開船,賊騎躡後不及。王至萬刼,分軍屯㨿北江。命翰林奉㫖丁拱垣攝北宫內察院事。
41
乙酉七年九月以後重興元年,元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六日,元烏馬兒犯萬刼、普頼山等處。官軍奔潰。
42
十二日,賊犯嘉林、武寧、東岸,獲我軍,皆墨刺殺韃二字於臂。大怒,殺之甚眾。遂至東步頭建大旗。帝欲使人覘賊虛實,而未得其人。祗候局首杜克終趍進曰:「臣卑賤不才,請行。」帝喜之曰:「安識塩車有此騏驥。」遣奉書請行城。烏馬兒問曰:「國王無禮,令人墨刺殺韃字,欺侮天兵,其過大矣。」克終應曰:「家狗吠人,非其主也。忠憤之心,彼自刺耳。國王不之知。我是近臣,何事獨無。」乃攘其臂示之。馬兒曰:「大軍遠來,爾國何不倒戈偕來相見,却乃拒命,螳臂當轍,将如之何?」克終曰:「賢將不蹈韓信平燕之策,駐軍界首,先達信書,如不通好,是其過也。今乃相逼,所謂獸穷則摶,鳥穷則啄,况於人乎。」馬兒曰:「大軍假道以征占城,國王若來相見,則境內晏然,秋毫無犯。苟或執迷,則頃刻之間,山川將為平地,君臣將為腐草矣。」克終既回,馬兒謂諸將曰:「此人當威制之際,辝氣自若不卑,主為跖不諂我為堯,但曰家犬吠人,善於應對,可謂不辱君命。彼國有人,未易圖也。」使人追之不及。
43
十三日卯時,克終自元軍回。賊躡至,與官軍相敵。
44
二十八日,興道王議請上相太師光啟禦唆都元帥軍于乂安。
45
二月甲辰,朔,靖國大王國康庶子上位彰憲侯鍵及僚属黎崱土力切等挈家降元。唆都送鍵等㱕燕京。諒江土豪阮世祿、阮領等攻之于麻六寨。興道家奴阮地爐射鍵殺之。崱把鍵屍上馬,宵遁馳數十里,至丘温塟之。
46
遣人送安姿公主聖宗季妹于脱驩,欲舒國難也。
47
保義王陳平仲王黎大行之後,瑞寶公主醮也。祖父於太宗時賜姓再與賊戰於拖幙洲卽天幕今幔幬洲是,死之。時王被擒不食。賊詰國事,不答。曰:「為北王乎?」王厲聲曰:「寧為南鬼,不為北王。」遂遇害。賊兵勢逼,二帝潜御小舟幸三峙源。命引御舶出玉山,以疑賊情。時乘輿播遷,而國峻素負奇才,又有安生王夙釁,多猜疑,國峻扈從手持木杖末有錞音純,形如鍾有舌,人皆側目睨之。國峻抽其錞投之,但持空杖而行。又凡事多類此。
48
史臣吳士連曰:大臣處危疑之地,必誠意交孚,明哲善處,如隨之九四,然後能保名譽、成事功,不然取禍必矣。唐之郭子儀,陳之陳國峻有焉。
49
三月甲戌,朔,二帝捨舟而從步至水注,取舟出南趙江即水棠縣逾大旁海,幸清化。
50
上位文昭侯弄降于脱驩,既而昭國王益稷及范巨地、黎演、鄭隆等皆挈家降元。初,益稷未生時,太宗夢見神人有三眼,從天而下,言於太宗曰:「臣為上帝所責,願託於帝。」後乃北㱕。及益稷生,額中有文,隱然如眼形,貌似所夢之人。年十五,聰明過人。通書史及諸技術,潜有奪嫡之心。嘗挾私書寄雲屯商客,乞元師南下。至是元人入冦,遂降之,冀有其國。元封為安南國王,及元敗,衂心懷愧,卒于北地。
51
唆都元帥領兵五十萬,由雲南經老撾直至占城,與元人會于烏里州,尋冦驩、愛,進駐西結,期以三年削平我國。帝與群臣議曰:「賊眾積年遠行,萬里輜重,勢必疲弊。以逸待勞,先奪其氣,破之必矣。」
52
夏四月,帝命昭成王缺名、懷文侯國瓚、將軍阮蒯等領㨗兵迎戰于西結步頭。官軍與元人交戰于鹹子關,諸軍咸在。惟昭文王日燏軍有宋人,衣宋衣執弓矢以戰。上皇恐諸軍或不能辨,使人諭之曰:「此昭文韃也,當審識之。」蓋宋與韃聲音衣服相似,元人見之,皆驚曰:「有宋人來助!」因此敗北。初,宋亡,其人㱕我。日燏納之,有趙忠者為家將。故敗元之功,日燏居多。五月三日,二帝敗賊於長安府,斬馘無算。七日,諜報云唆都自清化來。
53
十日,有自賊處逃赴御營,奏報云上相光啓、懷文侯國瓚及陳聰、阮可臘與弟阮傳率諸路民兵敗賊于京城、章陽等處。賊軍大潰。太子脫驩、平章阿剌等奔過瀘江。十五日,二帝拜謁龍興諸陵。十七日,唆都與烏馬兒自海再來犯天幕江,欲會兵京師相為援。游兵至扶寧縣,本縣輔導子何特上峙山固守。賊屯巨陀洞。特以竹編作大人形,衣以衣,暮夜引出入,又鑚大樹,取大箭𢮿入其中,使賊疑射力之貫。賊惧,不敢與戰。我軍遂奪擊破之。特追戰至阿臘,為浮橋渡江,酣戰死之。弟彰為賊所獲,盗得賊旗幟衣服迯回,以之上進,請用彼旗假為賊軍就賊營。賊不意我軍,遂大破之。二十日,二帝進次大忙步,元總管張顯降。是日敗賊于西結,殺傷甚眾,斬元帥唆都首。夜半,烏馬兒遁過清化江口。二帝追之不及,獲其餘黨五萬餘以㱕。烏馬兒僅以單舸駕海得脫。興道王又與脫驩、李恒戰于萬刼,敗之,溺死甚眾。李恒以兵衛脫驩還思明,我軍以藥矢射中恒左膝死。裨將李瓘餘卒五萬人,以銅噐匿脱驩其中北遁。至思明,興武王追之,以藥矢射中李瓘死。元兵大潰。帝見唆都首級,惻然曰:「為人臣當如是也。」解御衣,命有司歛塟之,潜以其首油浸,以示戒,以唆都三年假道入我國故也。
54
史臣吳士連曰:嗚呼,帝之此言,真帝王之言哉。明其大義,使萬世人臣知有忠君死事之榮,雖死不朽,其所關也大矣。况又解衣,使之歛塟,乎其能奮士氣,以勦強冦也。宜哉。
55
六月六日,二帝駕回京師。上相光啓作詩曰:奪矟章陽度,擒胡鹹子關,太平須致力,萬古此江山。是日大水。
56
命中品奉御鄧㬰之送占城宰臣婆漏稽那連等三十人還國,以從唆都而被擒也。
57
秋八月,命左僕射劉剛介宣封功臣有差,及治降賊者罪。
58
九月,改元重興元年。大赦。
59
報天寺碑折為二杲,山崩。
60
十二日,加尊先帝、先后徽號。
61
冬十月,詔定天下戶口。朝臣諫,以為民方勞苦,定戶口誠非急務。帝曰:「祗可以此時定戶口,無或窺我民淍弊。」群臣皆称服。
62
丙戌重興二年至元二十三年春正月,放元軍還國。
63
二月,元使合撒兒海牙來。
64
三月,元帝勑尚書省奧魯赤、平章事烏馬兒、大將張文虎調兵五十萬。令湖廣造海船三百艘,期以八月會欽、廉州,乃命江浙、湖廣、江西三行省兵南侵,假送降人陳益稷還國,立為安南國王
65
夏六月,命王侯宗室各募兵統領其屬。帝問興道王國峻曰:「今年賊勢何如?」對曰:「我國太平日久,民不知兵。是以前年元人入冦,或有降避,頼祖宗威灵。陛下神武,克清胡塵。彼若又來,我士習於攻戰,彼軍憚於遠行,且懲恒、瓘之敗,無有關心。以臣觀之,破彼必矣。」乃命興道王總督諸王侯宗室,調兵造噐械及舟船。
66
冬十月,點習所調兵。
67
丁拱垣辝免攝內密院事,許之,賜內明字爵。
68
丁亥三年至元二十四年春二月,元聖天感皇太后崩。
69
二月,海鰍錮涸死于白藤江,長二丈六尺、厚六尺。
70
元發江淮、江西、湖廣三行省蒙古、漢南軍及雲南兵、海外四州黎兵分道入寇。令萬戶張文虎等海道運粮七十萬石隨之。仍置征交趾行尚書省。以奧魯赤、平章事烏馬兒、樊楫參知政事總之,並受鎮南王節制。
71
執政請選壯充軍,增多其數。興道王曰:「兵貴精不貴多。縱如符堅百萬,亦何為哉。」
72
三月,赦。
73
夏四月,以佐天大王德曄權相國事,閲兵断獄,定諸名色。
74
冬十月,朔,日食。
75
十一月十一日,未時,日盪成四角。
76
十四日,鄭闡奏元太子阿台犯富良關。帝問興道王:「賊至如何?」對曰:「今年賊閑閑猶言易也。」二十四日,令禁軍守冷涇關,興德侯瓘將兵逆戰,以毒矢射賊,死傷甚眾。賊退屯武髙關。
77
二十八日,判首上位仁德侯璇以舟師戰於多某灣。賊溺死甚眾,獲四十人及舟船馬疋噐械以献。
78
十二月十六日,詔明字阮識將聖翊勇義軍就興道王,守大灘口。二十六日,遇賊戰,敗之。三十日,元太子阿台與烏馬兒會兵三十萬犯萬刼,旣而順流東下,巴點、旁河人皆降。
79
元舟師犯雲屯,興道王一以邉務委雲屯副將仁惠王慶餘。慶餘戰失利。上皇聞之,遣中使鎖慶餘問闕。慶餘謂中使曰:「以軍憲論,甘受罪譴,願假二三日,以圖後效,㱕伏斧櫍未晚。」中使從其請。慶餘料知虜師已過,運船必在後,乃收集殘卒待之。少頃,運船果至。擊敗之,獲虜軍糧噐械不可勝計,俘虜亦甚多。即馳書以聞,上皇釋前罪不問。曰:「元兵所資者,粮草噐械。今旣為我獲,恐彼未知,猶或陸梁。」乃縱其所獲人至元營具告,元人果退。故是年百姓瘡痍非前年之慘,慶餘預有功焉。慶餘初鎮雲屯,其俗以商販為生業,飲食衣服皆仰北客,故服用習北俗。慶餘閲諸庄,軍令曰:「雲屯鎮軍,所以防遏胡虜,不可戴北笠,倉卒之際,難於辨別。宜戴麻雷笠麻雷洪路鄕名,善織青皮竹為笠,故以名笠,違者必罰。」而慶餘先已令家人買麻雷笠,船載泊于港內矣。既下令,使人潜告庄人曰:「昨見前灣有麻雷笠船拋泊。」由是庄人爭買,継踵相接,初買不過錢一陌,後貴價賣之,一笠直布一匹,所得布匹以千計,北客賀詩,有雲屯鷄犬亦皆驚之句,盖託以驚服威名,而實隂諷之也。慶餘性貪鄙,凣所領鎮管內皆惡之。仁宗持惜其有將才,不忍棄置爾。
80
壬子四年至元二十五年春正月,烏馬兒犯龍興府。八日,官軍會戰于大旁海外,獲哨船三百艘、首級十顆。元人多溺死。
81
二月十九日,烏馬兒犯安興寨。三月八日,元軍會白藤江,迎張文虎等粮船,不遇。興道王擊敗之。先是,王已植樁於白藤,覆叢草其上。是日乘潮漲時挑戰佯北,賊眾來追。我軍力戰。水落,賊船盡膠。阮蒯領聖翊勇義軍與賊戰,擒平章奥魯赤。二帝將軍継至,縱兵大戰。元人溺死不可勝計,江水為之盡赤。及文虎至,两岸伏兵奮擊。又敗之。潮退甚急,文虎粮船閣樁上,傾覆殆盡。元溺死甚眾,獲哨船四百餘艘。內明字杜衡獲烏馬兒、昔戾基玉,献于上皇。上皇命引登御舶,同坐與語,歡飲之酒。脫驩及阿台領眾遁㱕,思明土官黃詣擒之以献。二帝駕回龍興府。十七日,俘賊將昔戾基玉,元帥烏馬兒,參政岑段、樊楫田、元帥、萬戶、千戶献捷于昭陵。初,元人嘗發昭陵,欲壞之,而梓宫不犯。及賊敗,石馬之足皆沾泥,盖神靈陰相也。帝進謁時有詩云:社稷两回勞石馬,山河千古奠金甌。
82
二十七日,二帝車駕還京師。
83
夏四月,上皇御侍衛廊宫殿時為賊所焚故也,大赦天下,凣經兵焚掠去處,免租役全分,其餘蠲免有差。
84
帝諭行遣司交好翰林院。故事凣宣德音則翰林預送詔藁于行遣,使先肄習,至宣讀時兼講音義,令凡庶易曉者,以行遣專用中官故也。時黎從教為左輔,與翰林奉旨丁拱垣素不相協。宣示德音有日矣,拱垣故不送藁。從教屡索求,竟不能得。是日駕方出宫,拱垣始送藁。從教宣讀大赦,不通音義,遂默然。帝召拱垣立後,開是音義。從教頗有慙色。拱垣指示聲轉大,而從教聲反低,朝中但聞拱垣聲。帝還內詔從教論曰:「拱垣士人也,爾中官也,何不相協至是耶。爾為天長留守,土蝦、黄橘投贈往還,何傷乎。」自是從教、拱垣交好更篤。
85
史臣吳士連曰:帝教臣下投贈交好,得非啓人臣私交之弊乎。曰交好與私交,跡似而情非也。夫以私心隂結者,私交也。春秋義蔡伯之求是也。以情好交歡者,非私交也。詩人詠瓜李之投是也。帝使人臣交好,共成王事。陳家忠厚如此可見。然以宦官不識字為行遣,亦非也。
86
秋九月,興道王夫人元慈國母陳氏薨即天城公主
87
冬十月,遣杜天覰如元天覰克終弟。杜克終使元軍有功,至是薦弟天覰,帝從之。
88
己丑五年至元二十六年春二月,遣內書家黃佐寸送烏馬兒等還國,用興道王計,以善水者充船夫,夜鑽船沉水,烏馬兒等溺死。
89
史臣吳士連曰:信者國之寶,而服人之深,王政之本也。興道王以覇術,欲成功於一時,而不知失信於萬世。既云送還國,又用計以殺之,詭譎甚矣。我大越太祖髙皇帝戡亂之時,欲放明人還國。僞官有為明人援興道王鑽船事阻其㱕心者,而帝之信孚及豚魚,明人卒信從不疑。此服人之深而為王政之本也。豈曰小補云乎哉。
90
三月,朔,日食。
91
夏四月,定平元之功。進封興道王為大王,興武王為開國公,興讓王為節度使,有大功者賜國姓。克終預焉,仍授大行遣。杜行止封關內侯,以擒烏馬兒時不献于官家而献于上皇也。興智王不許進秩,以有詔元人㱕諸將勿遏,而猶邀擊之也。授諒江蠻長梁蔚為㱕化寨主,何畢能為冠服侯,以能率蠻人討賊故也。賞爵旣行,猶有觖望者。上皇諭之曰:「卿等果知胡虜不復入冦,則為朕明言之,雖躋極品,朕所不惜。如其不然,遽行優賞,萬一胡虜再驚,而卿等又有功效,朕將何以待之,以為天下勸乎。」眾皆悅服。
92
五月,治降賊皆罪。惟軍民免死,運木石、造宫殿贖罪。官員犯者,隨輕重論。
93
以馮士周為行遣。士周茶鄕古了人。初,元人來,帝命士周筮之,占云必有大勝。帝喜之。果如其言,當有重賞。賊平,帝曰:「天子無戲言。」故有是命。士周為人孝忠,有文藝,官至少傅,號巽齋先生。
94
加封阮蒯為列侯。賜湯沐一郡名曰蒯路,後改為快今快州府是也
95
定前後諸功臣,有先登破陣奇功者,著在《中興實録》,仍命圖形焉。
96
徒巴點、旁河兩鄕軍民為湯沐兵,不得入仕,除賜宰臣為差使宏。
97
初,元人入冦,王侯臣僚多送欵虜營。及賊敗,獲降表一篋。上皇命焚之,以安反側。惟向之降者,雖身在虜庭,亦遙議以流死,田產没官,去其國姓。如陳鍵、靖國之子改姓為枚。餘以例改如枚弄之軰。益稷以骨肉之親,治罪雖同,不忍改姓,及斥名,乃命曰妸陳,謂其柔懦似婦人也。故當時記載皆稱妸、陳枚鍵焉。
98
有鄧龍者,帝之近臣,文學優贍,爵至下品,嘗預銓注。帝欲以為翰林學士,上皇止之。內𢙇不平,至是亦降虜。及敗見獲,斬之以徇。
99
上皇幸天長行宫有詩云:景清幽物亦清幽,十一僊洲此一洲,百部笙歌禽百舌,天行奴僕橘千頭,月無事照人無事,水有秋涵天有秋,四海已清塵以靜,今年逰勝昔年逰。盖感於經两戰伐而發也。
100
夏六月冬十月,旱。
101
庚寅六年至元二十七年春二月,選文官分治諸路。帝親征哀牢。朝臣諫曰:「胡虜初退,瘡痍未定,豈可興兵。」帝曰:「祗可以此時出兵耳。夫虜退後,三境必未我土,馬物故勢不能振,將有內侮,故大舉以示威。」群臣咸曰:「豈不知民勞為可慮,所可慮者有大於此。聖人遠圖,非臣等所及也。」
102
史臣吳士連曰:當時朝臣諫親征之事,未為甚失。及聞仁宗之言,而遽稱曰聖人遠圖,則近䛕矣。
103
三月,加佐天大王德曄入內檢校太尉。
104
夏四月,蘇歷江逆流。其江有大雨,水則退漲而逆流。
105
五月二十五日,上皇崩于仁壽宫。
106
以下品奉御范五老管右衛聖翊軍。
107
秋八月,使吳廷介訃音付,吿也于元。
108
九月聖宗䘮纔逾三月,御史大夫杜國計奏凣居䘮無傷人,今天子皆用肩輿傷人,請騎馬。帝從之,但用素鞍。
109
史臣吳士連曰:觀國計之言,非惟學淺,𧥾亦卑陋矣。夫乘馬非䘮制中所宜用,而必請乘馬,傷人乃毀瘠滅性之謂,而曰傷人。他之學問如是,見𧥾如是,繩愆紏謬,當如何哉。仁宗當䘮,不辨其非,而曲從之,亦非也。
110
大饑。米三升直錢一鏹,民多賣田土及賣男女為人奴婢,每人直錢一鏹。詔發官粟賑給貧民,免人丁税。
111
冬十二月十五日,塟裕陵廟,號聖宗,追尊曰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
112
史臣吳士連曰:聖宗太宗之業,中遭寇亂,委任將臣,與仁宗同力共濟,使天下既渙而復合,社稷既危而復安。終陳氏之世,無復胡虜之侵,厥功茂也。
113
辛卯七年至元二十八年,歲又大饑,途多餓死。
114
元遣禮部尚書張立道諭帝入覲。明年遣阮代乏往,辭以䘮。
115
壬寅八年至元二十九年春正月,朔,日食。以費孟為演州安撫,在任未幾,以貪汚聞。帝召還,杖之,復命赴治,更以公清聞。演州人為之語曰:「演州安撫清如水。」
116
以陳時見為安康路安撫。初,元人入冦,帝命時見筮之,得豫之震,占之曰吉,明年夏,元人敗績。果如所占。重興二年秋,元人復入冦,帝又命筮之,得觀之渙,占曰渙者散也,離散之兆。元人至白藤江,其眾果散走。上嘉其能,故有是命。
117
二月三日,立東宫太子烇為皇太子。納興讓大王國顙長女為太子妃。
118
以丁拱垣為太子少保,進爵関內侯。
119
三月,詔凣斷典文字同辝二道,各執一道。
120
詔諸買良民為奴婢者許贖田宅,不用此律,以庚寅、辛卯二年饑人多死故也。
121
帝嘗行幸于外,途中遇王侯家僮,必呼其名,問曰:「汝主何在?」仍戒衛士,不得訶斥。及還宫,謂左右曰:「平居則有左右侍衛,國家多難,則惟彼軰在。」[盖感其扈從於蒙塵之際而言也。
122
...
123
遣陶子奇遺以方物。元留子奇於江陵,立安南行省,以平章事劉二、拨都等總兵屯靚江,候征進。明年正月,元世祖崩,
124
成宗立。詔罷兵,放子奇還國。
125
封弟國瑱為惠武大王。
126
大越史記本紀全書卷之五終
URN: ctp:ws63386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