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三

《卷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江西通志》巻十三
3
山川
4
南安府:
5
玉枕山在府城北五里,為南安之主,山髙三百仞,兩麓五峰,次第相屬,别名五指山,宋周元公敦頤甞遊焉。明成化中,新㑹陳獻章應聘歸,道經此與知府張弼酬和,有《玉枕詩話》。
6
印山在府治南里許驛使門內,舊志有七邱,名七星,此其一也。周遭為池,山峙其中,如印故名。
7
東山在府治東南二里,舊有仙翁菴,今為真覺寺。小河横繞山下,大河西來相㑹,若縈帶,然從寺俯瞷兩城,形如合璧也。南康縣東五里亦有東山。
8
獅子山在府城東一里,如獅蹲踞,有清惠泉,相傳可以愈疾。泉右有龍母祠,稍南有大山,形最端嚴。
9
寶珠山在府西寶豐門外,連五馬山而近,城形圓如珠。五馬山在府城西四里水北岸,形如五馬圓秀瞰江。又上猶縣南門。隔水亦有五馬山。
10
五里山,在府城南五里,山之西有折梅亭、蒸髦亭,今廢。金蓮山在府治北三里,諸峰連接,狀若蓮花。舊志:山麓有法華院墨花亭,稍上為舞劍臺,張弼改名髙明所。張詡詩金蓮山下,髙明所燕坐居,然見八荒。府城西北七里有龍頸山,水自石出,名曰龍泉,山之半石砥如湍。
11
太平山在府城東北十里,由下峒入,山上有圓坪如涌盤,旁有兩山如龜蛇,因立真武廟,上有泉,出石隙,瀑流數尋,下為龍湫水,中一墩,自廟視之,如浮杯然。西華山在府城西十里,石壁如削,轉磴而上,平衍有田。有僧院。宋崇寧中,建後尋圯。院前有石澗,無魚蝦,傳是神龍所遊。澗旁一石甚平,名釣月臺。澗底有臥僧遺跡,瀑布凡三十餘丈。南有石洞可坐十餘人,左有松數千株,皆直榦無旁枝。又老樹五,自地摩空,亦無枝蔓。張弼與黎民表陳健等倡和,有「參差樹影青雲上,逺近泉聲白石間」之句。
12
天馬山,在府城南三十里梅嶺之東。又東有貴人峰。雙秀山在府城東北二十里,舊名了山,宋知軍黄鐸改今名兩峰尖削如馬耳。山有巨人跡,宋棲真尊者。塔西北有靈巖院,右折為梆坑。有龍湫,禱雨屢應,明湛若水有詩。
13
大龍山在府城北三十里。舊志云:延亘三里,狀如游龍,故名。左有幞頭巖,右折有呆婆巖,後有錫坑山,又有仙女、梳妝二巖,相傳有仙姥挾二玉女棲此。
14
玉泉山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兩山峙立如門,入徑二里許,有泉有菴,相傳蘇耽所居。冬煖夏凉,士人多於中誦讀。
15
鎮龍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四山環列,內有坪有溪,右為龍湫,舊有龍見,故名。
16
天竺山,在府城東北六十里,山形崒嵂,林木豐茂,與了山對峙。舊有寺,今廢。東有月峰,奇秀,特出相近為巘山界,接南康縣,和溥水出焉。又東北為雲山。自下陟上十里許,有菴有靈應泉,舊傳此山産桃遊,人欲食者禱之,乃許啖一二顆,不得持歸。
17
雲臺山在府城西南一百里,由石溪村入山最髙,常有雲氣盤結,盛夏凉沁遊人有衣裘者。
18
南臺山在南康縣南五里,山腰有巖,可坐十餘人。有南巖寺,今廢月夜風籟過客時,聞鐘磬聲稍右,有山秀銳而差低名。小南山縣西一里西山舊有古塔,今存基址一層。
19
鯉魚山在南康縣東北一里,山形如魚,又有髻山,兩峰峙如雙髻。縣東一里有東華山,形家謂之水口山。明萬歴間,邑人王事聖創菴,其上外甃石為長堤。前有平臺。
20
九日,山在南康縣北一里,宋陳升之父魏公曽,主縣簿夢山神,來謁遂誕,秀公因合「九日」二字名旭,後避神宗諱,改名升之,登第後復宰是邑,築臺其上,名曰旭嶺書臺。
21
獨秀山在南康縣東南二十五里,舊名雞籠山,峰巒聳銳,下有龍湫,禱雨屢驗,宋蘇軾南遷過之,改今名《北歸賦》詩云:「獨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别四方壺。髙靈山在南康縣東南三十里,山勢巍峻,躡磴而上,為三天門,相距各里許門,各磨崖鐫字。最上有朝元閣,瀑布泉折,而左有塔院,東數里有勝龍山,北出九牛,抵玉潭山,為往來通徑山麓,有菴曰盤龍,晴日登眺,風烟繚繞。又東一山名青隠,與贑縣武林山相望。龍山在南康縣西南四十里,地名鍋坑,髙三百五十丈,延袤四十里,接大庾崇義界。
22
雲主山在南康縣西南一百里,髙可數百丈,形如飛驥山,上有仙巖巖,前有池,四時澄澈,旱澇無増,減山麓有廟祀黄總管相傳神係唐代人捕賴坑賊遇害者。石君山在南康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三石形甚似,人中最髙聳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列峙如相顧,然俗名薰嶺,接大庾界。
23
玉潭山在南康縣東北四十里,地名潭口,山濱大江,章水流經南埜驛,即自此潭東注,相接者為鹿鳴山。禽山在南康縣西北六十里,俗名䝉山,髙三百餘丈,緜亘百里,入上猶縣界。
24
晝錦山在南康縣東北一百里,初名大乘山,山腰有寺曰晝錦,故名即今妙聖寺是也。
25
羊嶺山,在南康縣北一百六十餘里,山頂有浮屠,相傳唐有郭禪師者居此下山,或驅虎豹後以禱雨,弗應,積薪自焚。火燃而雨隨至,人見其烈焰中。冉冉而去,因祠祀之。
26
蓮華山在南康縣北一百七十餘里,又名巫橋嶺,狀如蓮,花上有巖,可容百餘人。巖前有仙橋,橋下有瀑,布千尺,瀉於石,竇不知所歸。南唐時,鄉人結寨於此,因名蓮花寨,嶺連崇義縣界,又縣西北五里别有蓮花山。
27
飛鳳山在上猶縣西北,二里為縣主,山髙百餘丈,軒舉如飛鳳,下有萬年觀,巢道人居焉。
28
資壽山在上,猶縣東半里許,髙八十餘丈,横亘五里,蹲踞如象。南山在縣南二里,髙聳插霄,俗有山生角,地生鱗,舉子成之讖。明永樂中,知縣呉謙建塔其上。㢲山在上,猶縣東一里,相傳邑人有登科者,則山下石障必生光彩。又東一里為方山,形如覆斗,一名石臺。西雲山在上,猶縣東南十五里。元至元間,建普照寺,旁有龍井。明天啟間,知縣龍文光旱,禱至井,得小蛇納之瓮中,載以入城,未至而雨隨注,乃以銀鈴繫蛇項還之。井後,邑人常見之,因名其井曰靈應龍潭。九龍山在上,猶縣西二十五里,山有九尖峰。又西五里為琴龍山,地名琴江,下有龍潭,遇旱於此祈禱。
29
焦龍山在上,猶縣西八十里,兩峰對峙,中瀉急湍,有龍潭,深不可測。又西二十里為書山,形如書櫃,一名太傅山,並峙者為舉嶺。
30
崇山在崇義縣北半里許,舊志名旗山,一名斗山,志勝云,後以縣名。易崇山。縣東半里有大龍山,髙八十餘丈,其麓為笊籣山,乃通十八而嶺之路。縣西里許有伏虎山,如虎飲河。有泉流入城,繞縣治學宫。
31
觀音山在崇義縣南十里,壁立峭絶。宋紹興中,有鍾行者,登山四顧,戰慄莫能下,因誦經,若有白衣人掖之者,故名。
32
龜山在崇義縣西三十里,形如龜多,産茶及水竹,其竹節極疏而肉薄,可為簫笛。縣西南三十里有符水山,一名浮竹坳,産竹小而輕。又西南十里為天臺山。大嶂山在崇義縣西五十里,形如簾幙,延袤數百里,前臨絶岸,跨以石棧,廣盈丈隆數十丈。
33
聶都山在崇義縣西南六十里,髙一百六十仞,連亘四十里。舊志云:昔有聶姓者,開都以聚民,故名孫維嶽。聶都問荅云:字從耳,虚也,從三耳,虚之,虚也,是山盡石白,質有文作金銀氣,其穿在地,肺拊之竅皆鳴若金革,虚其至矣乎?經稱都者不數見廬,江出三天子都,乃在斯流之下,注是山也,水出章合,貢匯彭澤,注揚子而入于海,由海上溯危峻,若九閽萬派,頫首朝宗焉,實惟帝之所都,孫說特新録之以備一解:山下有獅子巖,巖西有石田,名斗田,其上多𥖎石,逺望如雪,有石可為茶磨元,有䝉古人,宦此琢取過多,又琢白石為礎五十雙載歸,自此石變脆質。此山本屬大庾平政鄉,明正徳間,割屬崇義,西接湖廣桂陽縣界,傀儡山在崇義縣西南七十里,又西南二十里為南原山,其髙無極,周迴約六十里,飛瀑百餘丈,下有湫潭,其深莫測。明成化間,大庾令夏璣躬詣求雨,有應勒碑紀事。
34
筶頭山在崇義縣北一百四十里,山峰聳出如聖筶然。九齡山在崇義縣西一百四十里,石嶺巃嵸屏,其後九十九峰峙其前。
35
龍歸山,在崇義縣西一百八十里,與廣東韶州仁化縣連界,深林叢箐,土人製茶,與普洱茶相似。
36
天柱峰在府城東北五里,峰銳而圓,參天如柱。楊筠松云:「峰在艮方,居人多壽」。
37
齊雲峰在上,猶縣西十五里,勢干雲霄,宋謝允昌讀書於此。縣西一百五十里有筆架峰。縣東二十五里豐江村有雙秀峰。縣東北五十里有白塔峰,亦名白塔嶺。
38
文塔峰距崇義縣三里許,當横水之去口。明萬歴戊申,知縣楊邦直募衆建塔,且作亭于上。
39
國朝康熙庚申正月十六夜,大風墜其塔頂。是夜,各處塔頂皆墜,不獨南安屬縣然也。
40
大庾嶺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漢志名:臺嶺,漢髙帝時,番君將梅鋗駐兵嶺下,因名梅嶺。武帝時,庾勝築城于此,又名庾嶺,為五嶺之一,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轉九磴而至,頂登者難之。唐開元中,詔內供奉張九齡鑿開新路,始通車馬,九齡為文記之,嶺分南北,是曰梅闗,亦名横浦闗,上有曲江祠,宋淳熙間,知軍管銳多植梅以實其名,趙孟□以嶺下官驛皆梅扁曰「梅花國」。明成化己亥,知府張弼重修嶺路,并作《均利記》,勒之于石。
41
小梅嶺在庾嶺稍西北,實與庾嶺聮絡,唐開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故,又名小梅闗。
42
金星嶺在府治東一里許水口寺左,明隆慶間,建塔于上。又東一里為惜母嶺,嶺下有惜母村。
43
獅頭嶺在府城西南五里,左有一山如象,與此嶺俱瞰江流,循江岸行,有石竇,頗方廣,兩人可並行,名曰石門,下有一石,名曰石門限。
44
莊彭嶺在府城東南十里留地村,周二里許,接廣東保昌縣界。又府城東北十里有駱駝嶺,髙聳連亘,形肖駱駝。
45
白鶴嶺在府城東十四里,舊傳:蔡仙隠,此有白鶴來翔,其麓有蔡仙井,清洌不竭。
46
雙童嶺在府城南三十里,舊因三峰圓秀,命曰三將軍,明成化間,知府鄧應仁以中峰平,似書案,改今名馬嶺,在南康縣水南稍東一里,延亘横峙,其頂頗寛平,形家謂宜於馬首増築聳拔,明嘉靖間,副使髙世彦檄縣,傭工累土,勢稍昻起。萬歴戊午,知縣湯有望建塔于巔。
47
崌嶺在南康縣西南五十里龍回村,四面峭險,攢石磊砢,踰嶺屬信豐界。
48
騰龍嶺在上,猶縣治北,舊學宫後原,名龍歸坑,明知府張弼改今名。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馬跡嶺。
49
大雷嶺在上猶縣北一百四十里,地名大雷隘。紅桃嶺在崇義縣東南六十里,接南康縣界。雙鶴嶺在崇義縣聶都山。右志勝云:即雙鶴洞,舊名石室洞,有井,正員廣尺而深不可測。相傳神龍居之。昔有遊人溷此井,龍化雙鶴,飛去洞容,百人石乳凝結,上如列星,下如鐘,鼔擊之有聲,别有泉名觀音池。縣西北一百七十里有金雞嶺。
50
月子岡在府城東五里,形如半月,下有月子塘。城北一里鐵岡,舊有鐵冶,又有五龜岡、五阜相並,偃伏如龜。青龍岡在府城東北四十里,舊傳有青龍見,故名。《太平寰宇記》云:有陳蕃子孫墓郡國志》云:「庾嶺有青龍岡,徐道覆欲上,大電繞身,震雷而止。山上有石,時放光明,號鏡石」。
51
天心巖,在南康縣西北四十里,巖內通敞有光,可坐數十人。又以形似獅名獅子巖。
52
梅福仙巖在上,猶縣北,猶石嶂中,相傳有三仙女居此,屢著靈異,唐時勅封。明萬歴初,邑人因巖建寺祈嗣,皆應巖中,泉水甘潔,拭目倍明。
53
燕子巖在崇義縣聶都山左,白燕羣巢,其頂泥落為乳,皆成玉,故名石如蓮,瓣有盤盛之,亦名蓮華巖。內有丹田數百邱,多作角弓狀。
54
歐公峒,在府城西十里。舊志云:山隈石澗,多菖蒲間,有一寸十二節者,有臥石上若竅為槽者。俗名劍匣。有巨石中斷,俗名試劍石。
55
羅漢峒,在府城西,舊鬱林鎮,峒有崖石如門,中有石十八排,列左右若羅漢,然清泉滴注者凡六。頂有石梁,長丈餘,危峻不可度。
56
盧王峒,在上猶縣西一百二十里,山水雄壯,以唐末盧光稠得名。
57
桶岡洞在崇義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初為輋洞䖍撫王守仁搗其巢,因刻茶寮碑記于石碑,凡八行,一百八十三字,大四寸許,離碑刻七八里。鎖匙龍之地,有水自上而下,注于石穴深潭,形若桶然,此桶岡所由名也。詳見劉凝《遊記》。
58
嫦娥嶂,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峰巒蒨秀,開散如帳幙。舊𫝊葛洪煉丹,其上遺丹液,多産仙茅。
59
猶石嶂在上,猶縣北二十五里逺,望如,猶蹲,近觀之,形如石簰,又名大猷山,縣之得名。以此後有月巖竅,圓如月,徑數丈。有龍池,嵗旱應禱。又縣西四十里有茶嶂。
60
蜈蚣峽在上,猶縣西四十里,山峻峭而水深黒,前有米洲。宋李綱過此賦詩峽云:「食盡天下毒洲,云散為天下食」。明推官韓綂詩,「宋朝真相曽經過,笑插青天霹靂手」。
61
鼓樓坳在上,猶縣東南二十三里,奇秀而髙如樓閣,故名。縣北九十里有較車坳,逕路迂曲,如較車然。
62
石壁在府治東一里,又名赤壁,長八十餘丈,瀕章江,為舟人牽挽之路。明成化間,知縣文志貴,鑿平之,以便行者。
63
迴龍石在府城章江近南岸,長數丈,背弓起,其下空虚如龍踴,躍鯉魚石,在府城雙壁峽,口水中水稍落,形如鯉魚,洪流新漲,第見魚背,髙圓如籮,俗又謂之籮石。
64
浮石在南康縣西三十里,髙二十餘丈,狀如覆鐘,水環其外,距浮石五里許,有實石,雄踞如虎,髙二十丈,連亘五十餘丈,因踞實岸,名之以與浮對也。
65
巾子石在南康縣北二百餘里,髙百餘丈,横亘四十五里,其巔有巖,可容五十餘人,內有瀑布泉,飛灑而下,石形逺望如巾子,故名俗譌為「君子石」。
66
香爐石在上,猶縣東二里,形如香爐,屹立水中,筍石在崇義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有大筍、小筍、雙石峙,立大者髙百丈,小者差低。
67
章江在府城南門外,源出聶都東山,流一百二十里,過府治東,折而南,復折而北,經南康縣以達贑縣,或云出湖廣郴州宜章界,故名。
68
湛口江在府城東南四十里,源出留地坑㑹赤江,東流五十里入章江,水淺而清,故名。
69
池江,在府城東六十里,源出南康雲主山,流合章江。芙蓉江在南康縣南門外,章江水流至此澄泓渟。深江之南有平沙,横衍數里,皆民居,從下行里許入東山,徑有芙蓉港。又東十里有芙蓉橋,以唐時兩岸皆種芙蓉,故名繞治南而東流,折北凡一百二十里,至贑縣,㑹貢水。
70
塘江,在南康縣北四十里,源自了髻、蛤湖二水,合流至長伯里,匯為江,頗泓深瀚,漫折而東,二十餘里入三江口,經湖頭,㑹貢水。
71
上猶江在上,猶縣南門外,源出湖廣桂陽縣,流過崇義界,營前彭山水入之,繞縣前,東流,過南康界入章水。或云彭山水,即《漢志》所稱南壄,彭水也。
72
鼻吸河在府治西城外,源出小溪入濠灌城中,嵗乆淤塞腐穢,居民多疾,明知府張弼令嵗一挑濬,其記曰:「南安城狹而長,如魚形然,故曰魚城。西城之下一穴,達濠水灌城中,屈曲如魚腸,蓋魚之吸,水通氣從鼻土,人莫知其故,譌曰碧溪河,不知既曰溪,則不可謂河也。
73
大沙河在府城南十里,源出闗頭龍,上合小水浦,經東山麓入章江。
74
平政水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廣東仁化縣長嶺,流經城南,一名南江,亦名横浦。
75
凉熱水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其源一熱,一凉熱水,池圍二丈餘,深尺餘,流四步,合凉水,東入章江。《太平寰宇記》作「良熱水」,謂熱水昔名豫水。按猶豫義同豫水,疑即猶江自唐避代宗諱而豫水之名隠矣。深坑水在府城南二十里,源出梅嶺,北流入大沙河,即庾仲初所謂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於江」者也。
76
小沙水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鼔樓寨,東流十里,合大沙河。
77
孤橋水在府城北二里,源出北營泉竇,南流二里,經迎暘橋入章江。
78
五羊灘水在府城東二里,源出鬱村,入江。有石瀕岸,舊云五仙騎,羊過灘故名。又東三里為過步灘水,水勢湍急,中有巨山突出舟,至此人輒登岸步過,知府張弼鑿平之。又有樟槎水,其源出於章坑,東流為大里水。
79
靈巖水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了山,經雙牌、舗合章江密水,在府城東三十里,源出雲山,南經小密橋,合章江。大明水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崇義傀儡山,北流至大明村口故名。
80
峒山水在府城北八十里下峒村,源出黄公坑,經石澗,遶洞口之圓山,南流出雲津橋入江。又有湯瓶嶺下水亦南來,與峒山水夾玉枕山脈,下作學宫水,流合章江。
81
南埜水在南康縣西,一名桃水,舊志源出紅桃嶺,合蓮塘水,入章江。
82
㢲水在南康縣治東南,一名西流水,有二源,一出大坳頭,由合江口㑹龍坑水,經馬嶺而西,一出盧源坑,由三角廟至東嶽廟,二水合而西流,横繞學宫之前,又名六秀水。
83
大田水在南康縣西北四十里,源出景泰陽山,東流至南埜口入章江。
84
禽水在南康縣西北,源出禽山崇文里,東流百五十里,至南埜口,入章江相近有過水,源出過山,東流,㑹南埜水。
85
蓮塘水在南康縣西八十里太平嶺下,源出余原嶺之麓,東流二百四十里,經刀石湖,至芙蓉江。
86
河田水在南康縣西一百四十里,源出至坪里鉛場,派分為二:其一界茒坪,桑灞注龜湖而出長龍。其一出新溪,逕長龍合為至坪江,又經太平里、瑞陽江,合於章水。
87
封侯水,在南康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布尾,東流過校溪,至石門灘入章江,與貢水合。相傳。梅鋗駐兵臺嶺,兵衆甞、營水。後鋗封臺侯,故名。
88
猶水在上,猶縣東半里,源出猶石嶂,又縣東三里有造水,出老寨,背縣南六里有稍水,源出石溪,至稍口。料水在上,猶縣西北三十里,料村源出賴塘坑,南流入章水。縣西四十里有鬬水,源出湖南益漿,東南流,合縣前江,入章水。
89
感坑水在上,猶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凉傘峰,下有龍井,旱禱屢應。九十九曲水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上坪水,流九十九曲。
90
石門水在上猶縣北一百里,源出百丈峒,東南入章水。聶都山水在崇義縣西南九十里,源出沙溪洞,巨石,方廣丈許,厚半之,五色如屏,立滴水如鐘漏,至洗心橋始大。此即章水之原,而《山海經》、《水經》所云贑水也。詳見邑訓導劉凝遊《沙溪洞記》。
91
帶圍水在崇義縣城北,即横水也,源出大嶂山,自西繞城北而㑹於東溪,合上猶江入章水。
92
麟潭水在崇義縣西一百里水竹坑口,源出益漿。昔有獸見潭,上如麟,因名麟潭,東北入章水。又縣西六十里有牛皮龍水,東流入章水相近。有義安水,源出玉泉山。
93
西符水在崇義縣東南五十里,源出鑊山,東流出南康縣南埜口入章水。
94
南原水在崇義縣西南五十里,出南原山,東流,經符江口入章水。
95
潛水在崇義縣西一百三十里,源出樟山,洞流數里,入坑復噴出,故有潛水之名,殆濟水類也,土人謂之鑽水。
96
和溪在府城東北三十里,源出巘山,經和溪村,合章水。蕉溪在南康縣西三十五里,源出鍋坑,流至浮石入章水。蘇軾詩「蕉溪閒試雨前茶」,指此。
97
鴨子湖在南康縣南,水中有堆,圓如鴨子,志勝云:「湖水漣漪,邱阜突起。湖旁有亭榭,平疇周環。多古松喬聳蒼翠」。
98
鎮前潭在上猶縣東一里,自猶水分派成潭。舊志云:有巨木化為龍,遇旱,踐以大牛,脅以金鼔,謂之「攪潭,水微動,雨即至。又東一里香爐石下有妹資潭,一名妙姿,以宋甘烈婦得名。邑人賴啟詩,「猶川月照江潭冷,誰為幽魂寫墨香。
99
浸月池在府城內,上有亭,宋紹興己夘知軍趙衍建,吕行已書額,取宋莒公向晚舊灘多浸月之意。
100
放生池在府城東二里,宋天禧中,置以祝壽,自浮橋至石壁捕魚,有禁,知軍李大正揭亭其上,扁曰:「好生録事」參軍趙彦,初有記。
101
壽龜池在南康縣治南街。白鶴池在縣西,今湮。又縣東有石緑池,宋開寶間偶出石緑,尋竭而名不改。
102
天池在上,猶縣北三十里小梅嶺之南。舊傳漢梅福煉丹處藥臼,陷而成池」。
103
湛泉在府城東一里廣化院,後泉有二,左圓右方,俱以石甃,四時湛然不竭。潄石微有聲。宋政和間,通判閔師文作湛若亭》二。淳熙戊戌,知軍李大正改作湛泉亭,自為記。州人繪李像,築屋臨泉而祀之,乆廢。明正、徳間,里人張經復建亭其上,劉節為之記。
104
上泉在府城東山寺,先是,山腰蒙川館後有泉,前守鑿為曲水,僧舎在館之上,往往從下取汲,有僧性定者,向衆云:「水可下,不可上乎?」乃用符咒曰:「泉且上來,與老僧洗盋」,其餘出山灌溉,逾時僧㕑之旁,石竇出一水,因名上泉。又治西五里山,下有正泉,俗名滚水井,里人用以溉田。
105
卓錫泉在府城西南大庾嶺,相傳唐僧慧能自黄梅受衣盋之曹溪,五百僧追奪之,至大庾嶺,能以錫卓石泉隨涌,清冷甘美,衆駭而退。泉之右有展衣坪,盛盋石,又有霹靂泉,相傳宋時大旱,僧致禱,一夕大雷雨,泉出于竇,故名。
106
涌水泉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明永樂間,居民忽見四山雲霧朦朧,因往視之,有泉涌出,可灌田數十畆。
107
甘泉在南康縣西南一里,旱澇無増減,味甚甘美。白雲泉在崇義縣西門外白雲山下,清洌可瀹茗。龜泉井在府城西寶界寺內,掘井及泉,下有石龜泉,從龜雙目中出宋張九成寓寺中,品泉味,亟稱之。
108
魚目井有二,一在府城西門內,一在城西魚背岡,府城形如魚,二井為魚目,雖旱不竭。知府虞文詡立碑記:「丹井在南康縣西仙臺觀井有二。前後相對,如「吕」字,相傳宋建炎初,吕仙寓此與鄧道士開二井,自寫遺像并題詩。
109
蘇步井在南康縣,治東蘇步坊下,井深水寒,其出不窮。「玉」字井在南康縣東南隅,其水清澈「玉」字街,以此為一㸃,蓋取象形之義。
110
太隂井在上,猶縣東南,其水甘洌,飲之可已瘴癘。縣西北有同心,井在宋義士李梓發,同心里內。
111
贑州府:
112
賀蘭山在府治西北隅,舊名文璧山,即鬱孤臺是也。唐李勉刺州時,登臺北望,慨然曰:「吾雖不及子牟,心懸魏闕,一也」。因以望闕名臺而北向,宋州守趙時逢,即臺麓之東北,建書舎名,一洞天後,廢明正徳,丙子,知府邢珣興復之。𢎞治庚申,知府何珖移建濂溪書院於其前。崇禎庚辰,䖍撫王之良始遷縣學,以書院為明倫堂。
113
國朝康熙庚辰,觀察劉䕃樞構亭其上,仍舊顔曰鬱孤臺,建講堂尊經閣於山下。左為宣明樓,為清忠祠,祀趙清、獻抃、文信國、天祥。其東為縣岡坡,又東為龜岡。昔建鳳凰臺,臺畔為景鳳山,其西北直趨府,治尾蟠處,二水合流,章貢臺舊址在焉。
114
筆峰山在府城東南隅濂溪書院後,東接東勝山,與夜光山所謂城內三山」也。
115
天竺山在府城西四里,舊有修吉寺。唐元和初,僧韜光自錢塘天竺駐錫於此,故名宋。蘇軾、李朴俱有詩,今在東門外者,非故址。
116
伏龍山在府城貢水東,林木隂翳。城東十里有鳳凰山。玉房山在府城東南二十四里,本名赤石山,大石連聳,燦若舒霞,中有玉房、瓊室。天寶六載,勅改今名。
117
九峰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屹立髙聳,對崆峒而拱縣治。
118
席帽山在府城南三十五里,山下有黄仙石,相傳一道,人乘白鹿從石上凌雲而去。
119
崆峒山在府城南六十里,古名仁空山。自南康縣蜿蜒而來,章、貢二水,夾以北馳,蓋贑之望山也。山麓周迴幾百里,最髙者為寶蓋峰,面峰有寺。明崇禎間,太守劉寰榜曰「空山精舎」,寺前為寶鏡,池後枕玉屏幛,其巔石類盋盂」。宋李朴詩有「地脈九支龍奮蟄,天河一派練横空」之句。
120
儲潭山在府城北二十里山,俯清潭下,有儲潭君廟。唐刺史裴諝祈雨感應,碑猶存。
121
玉石山在府城北四十五里,山俱黑壤,惟片石鮮白如玉。《太平寰宇記》云:「昔有瞿氏釣山下,見二少年皎若冰玉,相謂曰:别來此石,長殊駛己。忽不見石上。有冬桃樹及石杖,云昔有引杖擊桃者,去而留杖於此。又北四十五里為錦屏山,狀若屏張。又東北十餘里為金龍山,山接烏兜巖,懸崖瀑布,溪澗環流,為入省之孔道。
122
西華山在府城東北一百里,上有真武殿,剏自天寶六載。勅曰:「靈山每月朔日雷火埽殿宇,天雖晴,亦間有雷電。相近有金螺山,舊傳掘土建刹,得小石數斗如螺,赤光如金,故名,上有石佛祈禱,甚驗。
123
合龍山在府城北一百里,與天師山相接,距山十里,有龍蟠、虎爪二石,西接黄竹嶺,為龍泉界。
124
龔公山,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志》勝云:「隠士龔亳遯跡於此,今為寶華寺馬祖道一遺跡,及勒潭、龍井在焉。其東北為褊𡾋山,西南為楊梅嶺。天南山山,舊有盧光稠驛亭,又西為順山,怪石萬狀,歴三十六㘭,乃至頂接萬安縣界。
125
黄唐山在府城北。輿地志云:中有石室石人,每丙日輒聞簫鼔音,蓋仙靈窟宅也。《南康記》云:山角有石子如彈圓,或見或隠。府志云:接萬安界,割𨽻泰和縣。金雞山在雩都縣西三里,有穴如石室。相傳有金雞出入唐羅隠詩,試向溪邊問漁父,一宵還,有幾聲啼?青釣山在雩都縣東十五里,飛淙濺沫,自巔而下。春夏霪雨,瀕江居民,每候其聲以避昏墊。
126
柴侯山在雩都縣東南七十二里。《南康記》云:「漢靈帝時,有劉叔喬避地於此,自題其墓曰柴侯之後,山因得名」。
127
雩山在雩都縣北三十五里,髙可摩霄山椒有泉,嵗旱禱雨於此邑之望山也。宋淳熙中,周必正為守,禱雨而應,立廟其麓,嘉熙中,必正之孫名「頌」者,復令雩修廟而記之。明邑人袁淳有仰雩山歌,又西北為太平山,瀑布幽蘭,供人遊賞,今建太平宫觀于上。
128
峽山,在雩都縣西六十里,兩山對峙,袤亘十里,貢水貫其中。《南康記》云:夜光遙見若火,從峽泝流十里,至蛟窟而沒。唐天寶時,勅改為夜光山,山下有路,今為通贑便道。
129
左坑山在雩都縣西南七十里,山下有龍湫、禱雨、靈應。固石山在雩都縣北一百里,一名展誥山。宋岳飛平、彭友處。又東北為御屏山。宋時議立巡司,今廢。
130
髙沙寶山,在雩都縣東北一百里,三峰品立。宋時有樵者,見白●入穴,掘之,銀鑛溢出故名。又東北五十里為禁山,與張家山相連。東望寧都,西瞻興國,南眺雩都,昔人有禁,曰彼此,無相侵擾,今仍其名。又東北三十里為仔童山。
131
南山在信豐縣西南里許,與攬秀亭相望,左枕花村,右襟桃夢,登麓逺眺,可盡一邑之勝。
132
緜山在信豐縣東三十里,緜水出焉,折而前有峰曰鳳凰石,又東十里為小假山,勢如列㦸,上有龍湫,旱可禱雨。又東十里為武山,上有天池,周環皆石,雨後瀑奔澗溢,輒有松子浮出,多至盈斗。舊傳:唐武氏之族避地於此,其麓為竹村」。舊志:别載竹村山者,誤禾溪山,在信豐縣東八十里,怪石峭峻,下有溪流,䕃田可數千頃。又東二十里為衢孚山,麓有温泉,嚴冬不改,北為河田,山緜延數十里,與安逺縣接壤,安息水出焉。
133
金鐘山在信豐縣南四十里,上有二石,筍一髙數丈,其前為羊馬,石石磴數十級,四周如墉,中平如砥,可容數十人。又南為三明山,三峰鼎峙,石塔五層,井泉澂泓不竭,舊傳王道人結菴於此,明邑人俞慶築書堂,自呼「三明山人,尚書歐陽徳、司業景暘俱為之。記:香山在信豐縣南七十餘里九十九峰,有小溪十八道,出龍湖口,多産藥物,志勝云:昔人見百鶴翔集,各止一峰,一鶴無所止,羣鶴復飛去,巔有哀道人巖深廣,可坐數十人,道人賣藥市中,夜則宿此。一日,忽去書萬山哀道人,造巖住」八字於石,墨跡猶存。又南為黄柏山,有龍湫,可禱雨,又南二十里為聖山,髙插雲表,石坪廣數十畝,文如九宫八,卦奇三偶四,具見造化之巧。又南二十里為龍平山,俯瞰甃石灘,上有照鏡石,圓逕二丈許,明淨瑩白。
134
壺山,在信豐縣南一百八十里,有寺名大龍山,舊志誤以寺名。山頂有天池,土人往往迎禱。於此有巖數十,多産紫草藥物。甞見異花,開如白蓮,相並一山,差小為小壺峰。又南二十里為鳳湖山。
135
穀山在信豐縣西三十里,堆螺擁黛,多産翠雲草。九域志云:「山下地名穀田,因以名山。頂有池,産五色鯉。《十道志》云:南康有五色鯉,即此有廟祀。晉九江太守蔡率,今廢為寺。寺南十五里有芙蓉巖,距縣西南一百里有古株山。
136
木公山在信豐縣西一百里,上有天池,廣數畝,土人六月六日祈穀於此,十人至池內可取十魚,百人可取百魚,如數則止,不能多也。又西二十里為猶山,舊志云:上分九十九面,多産異藥。
137
廩山在信豐縣北三十里,豐崇如廩。或曰唐改縣,以此山得名。明主簿李奉朝與賊戰,歿於山頂,即瘞而墓焉。俗呼為主簿腦山,與南康縣接界。
138
龍新山在信豐縣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青龍山普濟禪師卓錫之地。塔今存其寺曰新龍,舊志誤以名山。靈山,在興國縣東十五里,即南康之玉山,為宋趙清獻題。詩處有象鼻、石筍、石鐘諸峰,方竹徑、芭蕉洞、滴珠匹,練二泉,半壁一竇,中石像趺坐,俗謂「飛來。佛寺名「龍華」。宋時鐵船僧自廬山來,面壁於此。明永樂初,知縣唐子儀有《重建靈山寺記》,相近者為金斗山,自趾達巔,無寸土,其斗絶者,鐫石為級,以通行人。有盧公巖,舊傳盧禪學佛於此。或曰盧公冠,巖所甞遊也。泉仰出石上,暑暍不涸,背為瀧石,洞出紅石。凡鑿石為柱礎碑,坊者需用焉。
139
方山在興國縣東北四十里,方泰以此名鄉。山頂出雲城中輒雨。諺云:「方山戴笠,滿街著屐」。
140
上洛山在興國縣西南四十里。《西京雜記》云:「上有石,墨可書」。《太平寰宇記》云:「山中多木,客乃魅類」。言貌似人能斫杉。枋與人交易,甞就民間飲酒,為詩云:「酒盡君莫沽,壺傾我當發。城市多嚻塵,還山弄明月」。
141
崖石山,在興國縣東八十五里,絶壁萬仭,緜亘數十里。相傳文丞相天祥屯兵於此,後有登者,獲鏡與寶劍而歸。又縣東一百四十里有蓮花山,亦屬丞相駐兵處。
142
覆笥山在興國縣北八十里。雲牕私志云:「昔涓子發石笥,得秘書十二巻,因以為名。山髙二十餘里,東望金精,西望芙蓉,北接青原,南瞰章貢,為一邑羣山之宗」。舊傳:「上有平湖,周數十里,湖中石雁,每至秋天,飛鳴應候。又有古祠,多靈草異物,今皆荒蕪,惟兩泉泓然,紗帽、峰馬、鞍石諸勝,錯落於南崖間而已。
143
大烏山在興國縣北一百三十里,最髙處,有登天坊、三仙殿,皆東嚮吉水,鄒元標顔曰「重蜡報功,山髙二十餘里,四更觀,日出朱九曈、曨、三躍,三按乃上昇石穴二,名風洞雨洞,深不可測,北眺吉州城,郭犂然在目。又密石砦有山名「小烏」,以「景」從「大烏」為義。
144
翠屏山,在寧都縣東二里,一名㢲峰,山勢蜿蟺,界梅江而止,下有長春谷,宋邑人胡埜讀書處。又東一里為石華山。松盤山頂如石之華,上有仙子廬,又東五里為雲蓋山。
145
武頭山,在寧都縣東四十里,脈發自閩盤亘數十里。《南康記》云:宋孝武大明中,有至其巔者,見池廣可百丈,水色如丹,旁有顆粒如珠,光麗再往,竟失其所。山之支曰珠湖,三峰,原名虎頭,以避唐諱,改今名。
146
金精山在寧都縣西十里,峰頭皆石,望如陣,雲為邑西鎮山道家第三十五福,地中有碧虛洞,初入兩崖壁立中通,一徑名一線天,至望仙峰,俯視城郭,村落如棊布,下臨洞口,相傳呉芮所鑿。舊志云:漢張芒女麗英年十五,入山得道,長沙王呉芮聞而聘焉,麗英弗許,乃昇髙紿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鑿之,當相見」。芮大發兵攻鑿,既通,見女乘紫雲半空語曰:「吾為金星之精,降治此山」。言訖而去。山以此名奇峰,不可枚數。其著名者凡十二:曰蓮花,合掌仙桃、凌霄、黄竹、披髮、望仙、三巘、伏虎、翠微、瑞竹、石鼓,詳見宋曽原一金精山記。
147
果盒山在寧都縣西北十里,四面皆崇山長松,交蔽雲,日中通一徑,周圍石欄,俯視懸崖,如在天際,上有清虚,觀明崇禎間,周道人煉丹於此,相近者為金牛山奇峰,峭壁環繞二三里,又有官人山,唐季、黄巢之亂,官吏避兵於上。
148
東華山,在寧都縣西北二十里,飛瀑雷轟,隔澗為甘泉巖。又有𤾉挂山,其頂曰天紫嵊,下繞桃溪。山址皆田園,村落日光反照,掩映如畫,因名暘挂。又西北數里為桃林,山徧山皆桃,雜以佳卉茂竹。有梵刹藏,佛牙出舎利光其下有泉。曰過夏,遇僧解,夏則涸。右為龍湫,能作雲雨。
149
濛山在寧都縣北二十五里山間,雲氣濛濛,懸崖飛瀑,頂有巖,濶可丈餘,前為户牖,石牀、石梯,不假斧鑿而成,又一巖容百餘人,其餘巖穴大小,各極其妙。相傳東晉時里人賴箕廬。此元曽、郕有記。
150
團箕山,在寧都縣南九十里,界連瑞金、石城二縣。中華山,在寧都縣北九十里,上有四季梅花結子,至十月方熟,下為陳御史勉故里。
151
凌雲山在寧都縣北一百三十里,髙數百丈,與大名山相連,蜿蜒數十里,左右石峰插峙,下有龍湫,其深叵測,涓滴有聲,曰衙鼔峒,峒中有蟄龍,投鐵觸之,風雨立至,相傳上有漢髙帝祖墳,故建漢髙帝廟於山麓,明董文禧越有詩辯其誣,然疑為南漢劉氏之祖,則龑之先世屬上蔡人,與此地亦懸絶也。
152
明山在㑹昌縣河北里,許為邑主山,巨石雄峙如屏障。山坳有半山寺,寒泉飛瀑,冬夏不竭。其麓有六祖寺,下為五湖,北折而西為西山巖。宋尹天民讀書處:「古方山在㑹昌縣東十里,髙壓羣山,為一邑之壯觀。芙山在㑹昌縣北八十里,秀色如天,插芙蕖,髙四百五十丈,周迴數十里。
153
羊山在㑹昌縣西一百里,舊傳有張十郎祠,祀以活羊,縱之不去,虎亦不傷。縣令余文震遷廟於仁峰,其羊化為石。
154
紫雲山在㑹昌縣南一百里,髙數百仭,鑿石磴四百餘級,名「雲梯石,西折為趙公巖。又南二十里為四望山,東界閩南,控粤清秀如畫,距山十里有萬丈石,壁立如屏。
155
盤古山在㑹昌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周圍石壁,亦號盤固山,有羅漢巖,容數十人。池廣一畆産白蓮,有寺曰智門,相接者為君山。述異記云:中有玉臺,方廣數丈,周迴盡白,石覆如屋,四面多松杉,一名媧宫,亦曰女姥石,每風雨後,聞鼔吹聲,山魈木客為之唱舞。欣山在安逺縣南十五里。《太平寰宇記》云:凡十有二面,髙五百丈,有石巖、蓮池,巨石如牀産,異竹、丹橘。
156
員華山,在安逺縣西十五里,孤聳員,平有僧遊,此得清泉,易名源華。
157
馬鞍山在安逺縣東南三十里,相近有虎巖,原名小池巖,虎甞藪此。明季僧青山居之,虎乃去。又五里為熊嶺。
158
鐵山,在安逺縣北六十里。宋置鐵場,今廢。又北十里為擢秀山,有茂林飛瀑之勝。又北十里為罐石山,在長河保萬仞,崔巍峭壁如劃。
159
國朝順治初年,居民築砦以避冦,又北十里為嚴陂,山上坦下險,東有石洞,幽奇可翫,又北五里許有香山,其形似象隔江,一山如獅,名獅,象水口越二里,即㑹昌界。
160
陳石山,在瑞金縣東五十里。舊志分注:水巖羅漢巖為三。今考之,乃一山也,有巖深廣十餘丈,由試劍石蠟燭峰而入。統志云:陳武帝微時,甞廬此,故名羅漢巖,以伏虎禪師著,巖上懸石若龍,有泉,下注因石為簷霤,下施柱礎,曰「六和精舎」。堂有水簾,旁有玉峽、滚毬泉,循巖折,行有將臺㸃兵寨,內有劍門、九曲洞、三層臺、石竇、石鼓、石䆫。石梯外有天柱巔,有龍湫。
161
雲龍山,在瑞金縣南五十里,其山純石,約髙十里,泉竇甚多,遇旱不涸。有南北二門最險,鄉人避亂,多構屋。其上頂有寺曰應雷,石壁,有雷書篆字。又縣南四十里有螺石,山形如螺,亦如伏,龜如躍馬。
162
銅鉢山,在瑞金縣西北五十里。相傳僧開山時,掘地得一銅鉢山,因此名髙十五里。雲氣常羃,其頂,下有龍井,井中有石如龍爪,禱雨見爪多應。上有昭靈王祠,凡八景:曰騰雲石、香爐峰、筆子峰、七星堆、古龍塘、金盤坳、仙人湖、及龍王井也。
163
瑞雲山在瑞金縣北六十里,即陳輋地,中有瑞雲洞,前後二門,中分為兩,髙七八尺,壁有竇,燃炬可入,莫窮所際。
164
水謁山在龍南縣南七里,峙渥水中,今名浮杯山。金盆山在龍南縣北二十里山南一池曰張天塘,流注山頂,四時不涸。又南為龍山,有龍湫,又南為將軍山。上皇山在龍南縣南三十里,有古菴曰上皇,因以名山。彤華山在龍南縣東四十五里,羣峰競秀,迤邐為三仙山,三峰參列,狀如筆架,中間平曠,隠若布局,名三仙鬭弈,蹊路峻仄,若升梯然。俗又呼梯子,嵊又緜亘為七。友、嵊山勢層疊,分而為七,山下兩水夾流,是為濂水。
165
歸美山在龍南縣南一百里,一名龜尾,一名神闕,髙百餘丈,有自然石城,左右石峽如雙闕山,産水,晶果,以與龍山對,故謂之龍頭龜尾。又南二十里為小武當山,渥水出焉,石筍九十有九,列如矛㦸,飛鳥不能棲緜,延為南宫、三門、角子、諸山。
166
冬,桃山在龍南縣西南二百里,上多桃樹,經冬始熟,下有溪流,是為桃水,冬桃隘在其上,東抵廣東惠州和平縣,南達廣東韶州翁源縣,西距廣東南雄府始興縣,志勝云:「踞險當闗,更畨戍守,可制三面」。
167
琉璃山在石城縣東五里。舊傳秦末有劉華者,家其上,其女忽拾異果啖之。得仙一名仙姑嶺。
168
寶山在石城縣北三十里,兩峰如圭,又北二十里為樓蓋山,舊傳楊真人煉丹之所有石几石牖,午夜甞見燈光,或云許褒許國讀書於此。又北十里為牙梳山,北近廣昌,東接福建寧化縣,界有三十六面。元延祐初,蔡五九熊長腦據為巢穴山,有鷹子岡,琴水所自出也。
169
三臺山在定南縣南,隔溪三峰横列,中一峰特起,下有印山,縣東有文昌山,髙出城垣,舊建亭曰仰髙,乆廢,明萬歴間,知縣章罃復之,題曰山髙水清。縣西三里有西華山。
170
白雲山在定南縣東三十里,其髙百仞。明隆慶初,土人建菴掘地得石,題曰白雲深處。宋淳熙二年,勒遂以名山。
171
劉□山,在定南縣東北一百里,與廣東龍川縣接界。項山在長寧縣東南五十里,閩、廣之交,有雙峰飛瀑之勝。縣南五十里有盤龍山,上有流泉,古松十餘,中藏梵刹。
172
寒地山在長寧縣東五十里,林木蓊鬱,紆迴二十餘里,中有村落,盛暑夜如深秋,故名。
173
帽山在長寧縣西七十里,一名大帽嶂,盤亘百餘里,舊為葉冦,巢穴稍南,有鈴山髙聳秀拔,為黄鄉羣山之冠。
174
官谿山,在長寧縣北三十里,棘箐叢深,昔為盜藪。至今天雨隂霾,甞有鬼物嘯呼。
175
佛日峰在府城貢水東,舊有塵外雲端駒巖,一憩吸江,五亭俱廢,近復構塵外亭,其下為馬祖巖相傳,道一始欲棲此。一夕鬼為築垣,歎曰:「學道不至,乃為邪鬼所測」。因棄去,居龔公山。
176
了髻峰在府城東南六十里,又城南七十里有四㑹峰,東距龍江,與崆峒山相對,其上方平容數百人,旁有小徑,可躋井源不竭,宋元人每避兵於此,相近,有文秀峰,突立平田中,髙百餘丈,城北八十里有南髙峰,舊名屼嶺,踞錦屏山之南,髙可十仞。
177
秦娥峰在興國縣西四十里。舊傳:「唐時,秦娥自楚來䖍,得道能興雷雨。一曰,古孝女也,土人祠之山,腰為君子嶺」。
178
白茅峰在寧都縣西南三十里蓮花山,左上生白茅,下有龍潭,四時甞吐雲氣。又有龜湖,亢旱不竭。縣南五十里有圭峰,右臨梅水,左瞰琴江,兩石前垂如乳。東陽峰在寧都縣西北十五里,髙峻插天山,腰横濶二三里,種植果樹,有泉名仙液。南唐時邑人衷愉結廬奉母隠,此為靈巖觀。舊志載有木鐘金精山木、鶴鳴則鐘應之。又縣北二十里有君子峰,形如卓筆,亦衷愉讀書處也。
179
仁峰在㑹昌縣西一百里,舊傳有石室石臺,祀張、賴二神,臺旁有竹一竿,風來則偃而拂之,其室故清淨無塵石竅中,泉水不竭,飲之可愈疾。
180
東峰在安逺縣東二里,峰巔尖秀如文筆鵞峰,在瑞金縣南五里。宋建炎時,劉十六郎兄弟從岳武穆破峒賊倡義於此。六峰在縣西三十五里,環拱若城郭、巖壁、玲瓏。縣西北二十里有寶蓋峰,相傳黒龍攪地成溪,今濁溪是也。又縣北五十里有齊雲峰。髙陵峰在石城縣西三十五里,重岡複嶂,蜿蜒十數里,與苦竹嶺、石門山相連。
181
金圭嶺在府城西坊,與獅姑、桂家、田螺百家為城中之五嶺。城西五里有佛嶺,舊名西隠山,雙阜突起,有亭介其間,一曰御風,一曰大觀,今俱廢。
182
文潭嶺在府城東三十里。太平寰宇記:一名昇仙峰巨石盤亘下,有潭,廣數十丈,深不可測。舊傳:漁父於潭中得大小銅龍五,今存其四。又東十里為回軍嶺。舊傳:黄巢兵過,里人方氏率衆却之。又東五十里為馬頭嶺,其上有石佛。
183
分水嶺,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為贑縣萬安之界。慈果嶺在雩都縣南三十五里,稍東逆折為堯塘、三嶂。又縣北三十里有長布心嶺,山下地形長若匹練。嶇嶺在信豐縣西北四十里。南康信豐,於此分界。巔有怪石,其上有巨人跡。
184
蕭公嶺在興國縣東,接崖石砦對峙者,為豬嶺。牛嶺密林叢箐路極險,距三十里為胡公山,陳謨詩所云「前登胡公山」,似螘緣壁度」也。
185
梅嶺在寧都縣北一百三十里,界連撫州建昌梅水發源之處。環山有梅,故名。漢元鼎五年,王温舒征東越,出此邑人邱成和,作梅嶺考。
186
桐嶺在㑹昌縣南五十里,山徑稍平,為閩廣通衢。打鼓嶺在安逺縣南十餘里,頂有石鼓、石槌鼓,旁二石人對立邑譙樓,鼓鳴輒應之,後斷石人手乃已。
187
黄竹嶺,在瑞金縣東北八十里,路通福建汀州。程嶺在龍南縣東五十里,界接定南。又縣西北六十里有峰門嶺,其上山路如門。
188
白水嶺在石城縣東北四十里,又名東華山,與福建寧化縣接界,絶頂建二仙祠,每嵗雷入輒作,數日腥臭,又有遥嶺周迴,皆石峽小峪,出峪數里,為巖前嶺。神仙嶺在定南縣北四十五里,有仙人題字石,漫滅不可辨,識山巔石礎石盤,行人或見火,光煜然。
189
登豆嶺在長寧縣北四十里。又縣南五十里有丹竹嶺。雷岡在府城貢水東,本名火燄山,一夕為雷雨,開通元參政沁布阿咱爾建,亭曰雷岡。明成化間,知縣何文縉,正徳間,知府邢珣重修。萬歴庚寅,䖍撫王敬明植松於上,改名萬松亭,又曰水雲,深處距府城二里,有社岡。舊傳社日里人於岡上祀神㑹飲。
190
鳳凰岡,在府城北六十里,宋治平間,有雙鳳鳴於上九日岡,在信豐縣西廂外二百步,勢如覆釜,平曠可坐,百人為重。九眺望之所。縣西南六十里吉錢岡,土色赭紫而圓,若小錢之累疊。
191
華林岡,在瑞金縣西三里,至七堡止,約長十里許。馬踶岡在長寧縣治南,環繞西北,其下有馬踶岡,通天巖,在府城西二十里,空洞如屋,有穴透其巔,怪石環列如屏。宋秘書陽孝本隠此人呼玉巖翁」,有祠在焉。東坡詩鐫石上,其半壁曰「忘歸巖」。明王文成有詩穿心,龍虎、翠微諸巖,皆在其處。
192
獅子巖在府城東北十餘里,石壁峭拔,髙數丈,深倍之,逺望其狀類獅,內有元代所建佛殿三間。
193
羅田巖在雩都縣南五里,一名善山,兩旁巖岫,空洞交通。宋嘉祐間,周元公敦頤倅䖍,遊此賦詩,縣令沈希顔因建濂溪閣,明邑人何春,更闢觀,善巖、王守仁為之說,巖西有别一洞天,其左曰仕學山,房巖壁有岳飛,文天祥,題句縣東五里有靈泉巖,瀕江立石水,從石出,味色絶佳,一名出水巖。
194
斗巖在雩都縣南二十里,前有小阜七,因名頂有梁仙古檜。又南二十里為需巖,上下兩穴,宋孝廉、王鴻隠此。又縣西南三十里有康石巖,內五洞,土人傳有飛仙舊跡,縣西四十里有龍巖,地名白雲嶂,三洞嵌空,玲瓏各可容百餘人。石乳垂垂,五色絢爛,叩之鏗然,作玉磬聲,又若鼓聲,溪流貫注,出石龍口。邑人袁淳題曰洗心」,上曰白雲巖,中曰太虚巖,下曰龍巖。鐵石巖在信豐縣南。金鐘山志勝云:巖有二門,相對空洞,窙豁舟行,望之瑰詭層疊。舊有鐵石,打金鐘之謡。又前為石井龍巖巖上有龍爪跡,嵗旱禱之,鳴鼓則泉流,涓涓,鳴金則湓涌矣。
195
三台巖在興國縣西里許,三峰蜿蜒,有放鶴看雲二亭故址頂有真武壇,越里許為江東祠。祠前古檜二株纓,絡翔舞。明初,吕太常復兄弟與泰和陳謨為《茅亭倡和府志》稱榴岡翫翠亭水石淙然有聲,並是其處。詳見劉崧《遊記》。
196
東龕巖在興國縣東北八里,相傳為唐越國公鍾紹京讀書處。巖前有試劍石,中裂欲斷,上有飛泉,下垂如練,兩旁壁立不可徑,水流石罅間,通小舟,巖中可坐數十百人,所謂龕也。面一峰,奇峭如筍,怪松異卉交其上,一石如舫,倚其旁,巖水由靈湖來,有巨鯉帶銅環,云是紹京所養。元提舉滕賓有東龕十景詩。雙龍巖在興國縣北二十里,兩巖深廣,可容數百人。巖頂平敞處,號「仙人棊」,盤其旁竅,可傴僂而出,俗名「通天巖。
197
國朝康熙己丑,知縣張尚瑗以巖對臘、石砦諸峰,大小三十六合,於嵩陽之數改名對嵩巖。縣西北四十餘里有定光巖,泉出石上,東南有小邱五六,形如覆盂,尚瑗以敦邱名之。鐫字石壁,邑人曽先慎有記。飛泉巖在寧都縣西北十五里,邑人盧逵所名泉如匹練,自山巔下注其上。有集賢巖廣丈餘,建有佛寺。又數里至方竹巖,多生方竹。縣北百二十里有盧穆巖,崛起千仞,山腰石户如瓮,廣袤十丈,左壁一室,持炬從竇入,深廣半之,頂有泉,甚清洌。相傳唐盧穆、盧華於此。仙去足跡猶存。
198
蕭帝巖在㑹昌縣南一百里,狀類獅伏而口仰張中,虚可容百餘人,有憑虚閣、石闗、石倉諸勝,相傳齊武帝避難處,《九域志云梁武帝微時讀書處,南史云:蕭賾率部曲百餘人於此起義,因名焉,皆沿譌而未可盡信。又南二十里為漢仙巖,去羊角水鎮二里舊名漢山峭峻,拔雲下臨漢溪石竇僅可容人,匍匐而入,中有秦王讀書臺,石龍數丈,蜿蜒如真,枯木一枝,横挂絶壁,俗謂仙女燒香,風雨不蝕,中建圓寧菴樓臺,參差依石髙下,泰和郭子章顔曰:虎頭羊角之聚,其勝,景如鷹蹲、僧帽、蟾蜍諸石,玉笋、天竺二峰、月鏡臺、金剛窟、滴水氾白龍溦、石隙、泉石、獅石龜笏、碣仙人弈處,不可殫述」。南康記云:「可比閩之武夷,非虚譽也」。駐米巖在㑹昌縣東三十里,深廣二丈許,伏虎禪師駐錫處,俗傳有小竇日出,米隨多寡可給,後人鑿之,米遂絶」。今僅有泉流,亦名注水巖。
199
蓮花巖在安逺縣西三十里,兩峰壁立,中藏一洞,旁有石龕二石塔一,飛瀑從巖頂懸,注入溪澗中。
200
月圓巖在瑞金縣西四十里,地名黄安巖,深廣容百人。志勝云:巖狀如魚,横濶十餘丈,前有二潭:曰龍,曰龜容,光所射,玲瓏清冷。宋天聖中,邑人鍾法明結廬其頂,賜額月圓,因名皇恩。巖縣西北五十里有九仙巖,地名密峽,口深廣,凡三里。舊傳有九道人於此乘金龍去。
201
玉石巖在龍南縣東北五里,巖有三,曰下巖、上巖、新巖。舊有玉跡寺,以旁有巨人跡,故名。宋太宗賜書百二十卷,依巖建閣藏之。治平間,賜額普和寺,今廢明正徳間,䖍撫王守仁征浰頭,凱旋憩此,題小篆曰「陽明小洞天」,鐫碑於壁以紀功。巖後一小竇曰「鞠躬門」,知府邢珣所鑿。列炬入有石,形如狻猊,經一線,天有龍井,以石投之,作鐘鼓音,由下巖。歴上巖境,皆幽冷新巖。在南洞凡六七,視二巖尤勝。
202
松林巖,在龍南縣西南八十里,寛曠可居,中有石佛三,雕刻如新。凡旱澇疾病,有禱輒應,背有三峰,卓立半壁,開一圓竅,相傳時平聞鼓樂聲,將亂,則聞鉦角聲。五龍巖在石城縣西五里西華山之麓,志勝云:「唐貞觀中,採樵者見五叟,笑語巖中,即之,惟見五龍交戲潭中耳」。
203
通天巖在石城縣南十五里,深若廣厦,洞中一竅,通天鳥道,盤曲而上,頂方平若原,石壁數十丈。酷肖龍鱗,有泉清洌,釀酒較他水馥烈。元至正末,陳友諒餘黨踞此為砦。又南二十五里為洪石巖,狀如伏猊攀磴,及頂入石門,寛敞平豁。舊有夾道、長松,今斬伐殆盡。圓對寺辨嘯亭,倚巔而立,石泉一泓,轉南為獅巖,又十里許為滴水巖。
204
青龍巖在長寧縣南三十里,大小十餘穴,清流縈抱,佛閣凌空,陟降必由棧道。
205
黄石洞在信豐縣西南八十里,髙數十丈,有石人作兜鍪,按劍狀後有石獅象,距左右。又一洞深險,人跡不能至,懸崖飛瀑,噴濺如珠。
206
竹管峒,在興國縣北八十里,地名三陽磜叢篁,萬頃三十餘里,無雜植。民舎皆以竹為之。
207
青陽洞,在寧都縣西北十里,清溪泛溢,循洞口入澄潭。可鑑巖下建有佛,殿上為騎龍岑,鑿石磴,懸梯而登,結屋二三家,洞底鐘鼓,聲徹山頂。
208
油瓶山巖洞距龍南,縣南三十五里。左鐘右鼓,亦名鐘鼓巖,隔江三石筍森立,相向。
209
青雲嶂在雩都縣東南七十里,積翠浮空,頂有梵宇。縣西北十五里有古木嶂,與烏石山夾溪而峙。
210
九龍嶂在安逺縣南十五里,上有龍潭者,九旱,嵗應,禱下有獅子石,髙百丈,一石差小,亦似獅相逐。
211
龍鳳嶂在瑞金縣東三十里,即龍霧山也。諸峰相連若龍飛。鳳舞,上有仙女池,旁有棊盤石,傳是後周謝仙翁採樵得仙處。縣西二十里有横山嶂。
212
烏石嶂,在石城縣西五里,巖石斗竪如屏,凌晨雲罩,至午方散。縣南三十里有丈夫嶂,頂曰仙桃、巖石之類,桃者頗多。嶂之下為宋陳邦光舊宅又有夫人嶂,以邦光妻魏氏得名。
213
華竹嶂,在定南縣東七十里,與院逕山相接,嶂下有水,莫知其源。山田悉資灌溉。
214
鳳凰崠在㑹昌縣東北四十里,兩山夾峙如翼凉傘崠,在安逺縣北八十里,聳入雲表,接信豐界。雲蓋崠在長寧縣東北十餘里,雲氣羃䍥,四時不絶。縣東南十里有蠟坑崠峰如卓筆。縣東六十里有馬戰崠,接福建武平縣界。
215
寒信峽在雩都縣東北六十里,與車頭嶂臨江對峙,毎嵗峽中先寒,故名俗譌為「韓信峽」。
216
余侯峽在㑹昌縣北一百里,兩石夾峙,江流迅激,相傳有余侯得神龜於此。無何,龜亡,侯亦卒葬峽旁,土人立廟祀之。縣南一百二十里有鴈門峽,夾江兩岸皆髙山,中列三石江水,分為三道,又號為三門峽,舟行甚險,馬頭石在府城南三十里信豐江口,水中突起如馬首,螺亭石在府城東七十里。《述異記》云:貧女採螺為業,暮宿此亭為衆螺嘬其肉,死焉,殯其旁,冢化為石螺殻無數。又東十里有噴龍石,兩岸劍立,飛淙注下為龍湫。《漢郡國志》、《唐十道志》及《南康記》皆云:中有艑艚底,人動之,風雨立至。晉咸康中始建祠。宋紹興中賜額潛靈州守直閣陳韡禱雨而應奏請勅賜其神為廣潤侯,勒碑紀績。
217
國朝康熙丙子,贑縣知縣曹炯旱,禱得雨重新,其廟榜曰「霖雨蒼生」。
218
仙女石在府城北四十里,上有仙女祠,蠶者禱焉,又北三十里有虎面石,黒斑如虎文,又北十里有石人石,相傳宋州守劉彞舟過水,涸灘髙榜,人甚難之,夜夢石人語曰:「劉賢,侯也!吾當䕶之」。詰朝解纜即下灘。龍門石在雩都縣西南一里,下匯澄潭,夜有紫氣濛潤騰霄,嵗大比,或聲裂如雷,俗謂龍門開,必有掇巍科者。縣東南五里有羅石,鄉人結寨避冦,號羅石寨,縣南十里有寛石,髙平直矗亦可避冦。縣西十里有丈鼓石,上建浮圖,又距縣二十五里有鯉魚石,瀕江色赤,狀如游魚。
219
響石在信豐縣南一百里,石廣丈餘,髙數丈,與人聲相荅。又寧都縣虎溪中亦有響石,能與溪流聲應,如洪濤然。
220
三峰石在信豐縣西南一百里,三峰屹立如筍石户,北向舊傳户內有二竇,通於兩峰,窅窱明曠,緇流聚宿,不戒於律,一異人過,而叱石石閉,羣僧殲焉,祇留一龕,可容數人,又巫山有黒松子石,凡三十餘率,髙數十丈。
221
羅經石,在興國縣東簾幙嶂前石上,隠然具子午篆文,故里人多習形家言。
222
䖍化石。在寧都縣西五里。舊傳有虎化為石,因字文相類,更名䖍化,避唐諱也。又西五里為冠石,由長庚橋西入環山麓皆植茶樹,有一石,上髙下平,若進賢冠,又名紗帽峰,南昌林時益結廬居焉。所製林岕香味第一。
223
螺石,在寧都縣南十里,秀峙梅江,狀如螺,旋對峙者為雲石巔,廣百餘丈。有天湖,宋大明中,人見蛟犀出沒焉。
224
魚潭石在㑹昌縣南三十里,石立江滸,昔遺老周伯綸釣於此,今潭淤塞,又南八十里有雞鬬石,兩石相距,春水漲時,舟行者多,戒心相近,有聖姑石瀕江如人形,篙師過必擲石以卜吉凶。
225
片雲石在安逺縣西六十里,舊名版石,髙廣十餘丈,版石堡緣以起名。
226
貓頭石在瑞金縣西四十里,三面俱險,一面坦平,避亂者構屋其上。
227
天馬石在石城縣南十里,小馬爭前,大馬次之,首尾鞍勒。其石一:一酷肖縣,北有華蓋石,狀若麾蓋,一名錦繖石。
228
贑江在府城北章、貢二水之㑹處,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萬安縣。其間有險灘十八。屬贑縣者凡九:曰白澗、天柱、小湖、鼈、大湖、狗脚、銅盤、錫洲、梁灘。
229
桃江在信豐縣東,源出龍南冬桃山,北流入縣界,納黄田江、東鄉江諸水,流過烏漾灘,入贑縣界。烏漾、石峻,舟楫難通,明季始鑿平。其外又有枯木三摺:梓木、石瀨、龍江、圓潭、上寒、下寒、上智、咽人三港:下順、劍門、車輪、斷龍諸灘。
230
瀲江,在興國縣東北,一名平川,其源有七,出自桐林埂及蜈蚣山者最大。西㑹濊水,西北㑹黄田水,流二百六十,至平固江口入貢水。
231
白沙江,在寧都縣南二十里,源出武頭峰麓,南流,㑹上團水,自石城豐義至中團,歴松湖入梅水。
232
章水在府城西,漢志名:豫章水自大庾縣東流,折北經南康㑹上,猶水至府西,環城而北,於龜角尾合。貢水貢水在府城東。漢志名:湖漢水源出福建汀州新樂山,西經瑞金,南過㑹昌,北㑹雩都、寧都、石城、興國、信豐諸水,流至府城東,環城而北,合章水。
233
長步水在府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黄家山,過長村下蕩,至水口,流入贑江。
234
桂源水在府城西北雲泉鄉,自麻口經行龍下市,至攸鎮入贑江。
235
東韶水在府城東愛敬鄉,源出雩都西北界之九山,歴東韶㑹西溪,流入瀲江。
236
梁水在府城北一百六十里。贑與萬安分界處,發源龍頭嶺,合鷺溪、黄塘諸水,出梁口,入贑江。
237
雩水在雩都縣北三十二里,源出跌爛水,繞東溪,即漢灌嬰,始建縣治,地經雙橋入貢水。
238
筠竹水在雩都縣西南八十里,源出髙障山,北合雩水。化龍水在雩都縣西北五十里,源出雞公山,西南流入貢水。渡水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龍山,南流㑹曲陽水,入寧都水。曲陽水發源曲陽山,距縣治一百九十七里。
239
寧都水,在雩都縣北一百七十里,源出寧都縣境,南流,合散水、篔簹、黄沙、長樂諸水入貢。水上流有灘十二,曰葛瀲、八賴、井洲、鸕鷀藥口、大傳車頭、小萬。苦竹長灘,率口牛牯。
240
緜水在信豐縣東三十里,源出緜山,至烏口入桃江。又東十里為巫水,源出巫山,至樟塘,㑹龍湖,入桃江。西河水在信豐縣西百餘里,源出猶山,東流自南,折北至城下入桃江。
241
濊水源出興國縣北覆笥山,有二派。其西北流者,經廬陵,復歸縣境入贑江。其南流者,至縣北門外,合瀲江,受早禾田,嚴坑諸水,凡五派。
242
䖍化水在寧都縣西五里,一名虎陂,舊縣以此得名。梅水在寧都縣北百二十里,源出梅嶺,至麻源丁坡,㑹黄土嶺諸水,至洛口,與安樂、新吉、密石諸水合,是為東江。
243
清音水在寧都縣西北百二十里,至羊灌渡與潭口水合,是為西江。
244
湘洪水在㑹昌縣北七里,合緜、湘二水,西北過雩都流入貢,水深不可測,蛟蜃居之,其灘曰老虎。湘洪北,洪豬肚、羊角、羊角,灘長二里,中有穿針龍、鈎觜、倒䰅諸石,最險迅。又西曰鸕鷀洛口,愴惶龍化,上横下横梁,洪梁洪灘長五六里,中有九曲,舟人畏焉。
245
軍山水在㑹昌縣南二十里,源出雁門峽,流入湘水。羊角水在㑹昌縣南百二十里,舊名郎溪,東達福建武平縣界,南達廣東程鄉縣界,為㑹昌襟喉,湘水發源於此。
246
濂江水在安逺縣南門外,繞縣治西北,㑹欣山,上濂、里仁、小華江諸水,流至板石,始通舟楫。
247
三百坑水,在安逺縣南四十里,源出三百山,二十里至石口,十里至太平保納符山水,四十里至楊家砦,二十里至石頭山入定南界,納劉□水,入廣東龍川縣界。
248
緜江水在瑞金縣東南,源有二,一出福建汀州白頭嶺,一出縣東北陳石山。龍池,流五十里,至縣前合貢水,又合烏村、智水、銅鉢山、灞水、羅田、浮圖水,流經㑹昌、雩都,繞府城入贑江。
249
渥水在龍南縣治東南,源出小武當山,㑹上皇諸山之水,至城北,匯為三江口。
250
濂水在龍南縣東,源出程嶺,與定南分界,至城北,出三江口,合於桃水。
251
洒源水在龍南縣西北二十里,源出峰門犂壁山,合上平嶺、鷂嶺、窰坑諸水,至寫口溪入三江口,合流而下。灞水在石城縣北,源出遥嶺,流至縣北門,與琴水合,西流,歴三門灘、龍灘,迴龍灘,至大瀦塘,合寧都梅水。長橋水在石城縣西,受福建寧化分流之水,五里至亨田,與横江水合。又有賴家畹水,由浮嶺界流入寧都。仙嶺水在定南縣北四十五里,㑹下歴楊梅等水,流入九洲河,合安逺水,入三溪口,抵廣東龍川界。
252
鹹水在定南縣北八十里,源出南坑諸山,流鹹湖,㑹龍南桃水。
253
油潭水在定南縣東二十里,東流入廣東和平縣,下車河。
254
河嶺水,在長寧縣南十里。又縣東五十里有尋鄔保水,流入廣東龍川縣之赤石渡。
255
清溪在府城北長興鄉,發源萬安南界之分水嶺,經田村抵勞田,至魁星橋東注瀲江。
256
禾溪在雩都縣東北,源出九山嶂,合水頭水,至率口入貢水。
257
龍變溪在寧都縣西北一里,源出黄干嶺,由蓮花、白茅峰下,經響石,㑹小桃,源䖍化水,至見龍橋遶城北,與梅江、小溪江合,亦稱三江口。
258
璜溪在寧都縣南三十里,流自梅川,形如半璧,世傳溪水,有聲如觸玉璜,即出名賢。明成化己丑,董文僖越應之。
259
秋溪在石城縣南,源出福建汀州界,流合縣前大溪。蛟湖在興國縣南門外春口垻之隂,與靈湖相連。世傳中有巨魚,食之多禍。
260
潮湖在寧都縣迎旭門外,一日三潮。其沙如灰龍湖,在瑞金縣藍田山頂,清澈如鏡,旁有崖石,雖盛暑亦寒慄。中有龍穴,鄉人遇旱禱此。
261
龍鐘潭在雩都縣東南。舊傳:呉王芮遣將軍蕭武往盤古山取鐘,過此舟覆,鐘沒潭底。漁父時或見之,岸上有將軍廟,今廢。縣東北有龍窟潭,在青塘南里。舊有清真殿,塑玉帝像,以鎮龍窟背通一竅,吐氣濛潤,下深百尋,人墜絲探之不可窮。
262
烏村潭,在信豐縣東四十里,懸崖飛瀑,三級而下,聚為一坎,復結石穴,流出作潭,濶二丈許。
263
仙女潭在興國縣北二十里而近潭,廣數丈,極望無際,水懸,注疾,下有石承之,作瀑布三疊而後至潭,其色黝黒,相傳神物居之,禱雨必應,東崖稍卑,西崖髙數十仞,石竇纍纍相綴,屬如大瓮,側立者以百計,舊名百間房,知縣張尚瑗易名重甗,鐫題東崖,為文記之。縣前潭在瑞金縣宣文門外,文廟以此潭為外泮池,或云潭內曽浮出一金航,蓋亦蜃樓變幻耳。
264
肥潭在龍南縣東南八十里,濶二丈許,深數尺,産肥,魚無骨而味佳,今潭已涸。
265
燕藪潭在石城縣西十里,旁有石巖,石竅,境內之燕寒,冬多蟄於此魚骨。磜潭在縣東七十里萬山間,石巖倒垂,小潭深靚巖上飛瀑下,注蔽潭口。內有拳石曰「雞心」,禱雨者遊石上,舉篙投詞,須臾旋波,若汲而入。既入即出,緣巖上奔,風雨立至。
266
獅子潭在定南縣,髙砂保澄澈,可以滌煩萬。磜龍泓在興國縣東九十里,兩崖壁立,瀑布飛下數十丈,聲如雷礮,三折瀦為池,廣二三畆,深不測崖石,皆蒼潤挂壁,松檜為虬龍形,向無遊者。知縣張尚瑗搜得之,有記。
267
長信瀧在興國縣東二十五里,其上之灘曰象牙羅灘,百鳥瀧上釣,鈎六子、豬牙,其下之灘曰瀧下,俗呼啞灘。鵞公、槎口,石門。獅陂,自此至縣北門,與濊水合。石婆廟灘在瑞金縣西一里許,上有石婆廟,因名折而南十五里,其灘曰茶壺,又五里曰塔石,又十里曰浮橋瀧,皆灘之至險者,自此入㑹昌界。
268
墨斗灣在㑹昌縣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雁門峽,急流三折,狀如墨斗。
269
乾渡洲在府城東磨車灣,積沙如阜洲。露則知諸灘水涸,故名相近。有洲曰藍凝。
270
烏石洲,在雩都縣西北十里,俗傳洲上浮沙丈餘,隠約見山川城郭之狀,人或平之,復浮出,名曰烏石沙圖。又雩峽中有米沙洲,志勝云:洲長二百餘丈,其沙三角與常沙異色,最白人視其厚薄,以占米價低昻。瑞洲在興國縣東門外,瀲江東來濊水北注。此洲間之讖云:「瑞洲過縣前,平川出狀元。今為洪水所衝,傾圮日甚。
271
雙魚洲在寧都縣南一里,浮臥江中,如遊魚狀,巨浸不沒,今建晝錦亭於其上。
272
鳳凰池在府治東南二里,池中有石竹,舊傳有鳳棲其上,宋寶慶丁夘州守聶子述構亭扁曰「鳳凰池,前明建謝桓慤祠」,今為闗廟」。又金鯽池在贑州衛後,宋州守柴中行、趙時逢相繼開拓,元末廢為民,居明、景、泰、正徳、嘉靖間,三復之,而寖失其故處。嘶馬池在府城通利坊,宋州守聶子述建堂,扁曰:「人傑地靈,嵗乆湮沒,明正徳間」。知府邢珣請復之。嘉靖間,贑撫陸穏檄太守黄扆重為開濬。
273
硯池在贑縣學門內,以洗硯為名,嵗乆湮塞,明宣、徳間,縣丞趙鼎修學,因復之。
274
瑞蓮池在雩都縣西二百步,産異蓮,其葉曰雙卷劍脊,其花曰雙頭,了髻三萼,二十四葉,其實曰覆鐘金鋌」。俗謂雩山倒影所致,移之他處,輒如常種。
275
鴨公池在信豐縣孝義坊寶塔寺左,讖云「鳳凰來宴鴨公池」,即此。
276
洗藥池在興國縣,治平觀前晉葛洪結菴鑿此有偈云:「洞隂冷冷,風佩清清。仙居永刧,花木長榮」。
277
愛蓮池寧都縣有三,一在縣署思莊樓下,一在清軍㕔後,一在督糧㕔後。
278
廉泉在府城小南門內光孝寺西,本張氏居,一夕,雷震,泉忽涌出,以太守廉,故名宋。蘇軾有詩,明崇禎十三年,知縣陳履忠建書院於旁,刻「廉泉大社」文。
279
國朝順治十年,贑撫劉武元因濂溪書院乆廢,改建於此。
280
洗心泉,在興國縣金斗山、廬禪巖前。靈泉在寧都縣金精山,巖左畔,兩巖合峙,瀑布自巔飛注石臺流曲渠下入石竅中,泉極清洌。舊傳有仙以白玉杯飲於泉側,酒闌反掌印石,其杯陷入石中經寸。明𢎞治間,知縣怪而鑿之,遂缺。杯底一角,歴今猶存,其靈異如此。
281
䝉泉在寧都縣西九里官人山,泉自䝉巖下流,白如曳線,其右一泉,積瀦不竭,名裒泉。又縣西北三十里有白石泉,自石罅溢出如縷寒洌,甘美可辟煩悶。平章泉在㑹昌縣學宫內,泉甚清洌,有大石覆之,明崇禎己夘,因浚井得一磚,上鐫平章泉,飲必中《神農記》」九字。
282
濂泉在安逺縣靈寶觀後,澄泓清洌為境,內第一泉温泉有十五,在信豐、㑹昌、長寧者各一,在寧都安逺者各二,在龍南者三,在石城者五石城,又有熱水湖、湯湖。
283
陸公泉在瑞金縣西南,東明觀。前宋大觀中,太常少卿陸藴坐議原廟,不合謫瑞,金令與弟藻同遊此烹茶瀹茗,有軒前山色,依然翠溜下,泉聲漱玉寒」之句。後召還,邑人遂以陸公名泉。《舊志誤以藻兄弟為唐人,今據《宋史》改正。
284
獅子井在府治前,通衢左右地,讖云:「穿開獅子兩條泉」。宋時湮沒,州守柴中行復之,右井廢。明正徳間,知府邢珣開浚,又府治東坊江東廟前靈泉井,烹茶味佳,兼可愈疾。
285
三潮井在府治興賢門內崇真堂,其水每日三潮,滿溢井口。明崇禎已後,潮信竟不復至。
286
知味井在雩都縣紫陽觀內。舊傳泉味甘酸,異日。宋洪邁有詩,明詹孟舉扁其亭曰「知味」。
287
鳳凰井在信豐縣奉真觀。右舊云水脈通石鼓,潭出五色金鯉,其種今絶。劉婆井在縣西竹橋河里,許相傳。宋時有神僧,因母劉病渴,卓錫而泉出,雖大旱不竭。銅鑼井在興國縣彭屋廟後井口,懸崖下,空汲之,聲響如銅鉦,故名。
288
玉泉井,在寧都縣按察司行署,內又縣署獄內有鹹水井,形家謂縣肖蛇。此二井為蛇眼,宜常疏濬。
289
龍湫井在安逺縣西四十里。上龍山,泉水,清洌。銅鼓井在長寧縣南門之東。又南門外有迴龍井。
290
江西通志卷十三
URN: ctp:ws77865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