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七

《卷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延祐四明志》卷七
3
元 袁桷 撰
4
山川攷
5
隨山、濬川,禹所陳,非𤨏言也,治梁及岐後訖不能別,何哉?明郡以四明山得名,其山范不能定,或曰在越,或曰亡是山唐,一行作山河,兩戒深有㫖矣。四明山由越来至于慈溪,東行至于鄞,復折入奉化,脉隴連屬,稽諸田野,可攷也。江入餘姚上三十里,與四明水接,更十里,潮勢已沒,古為堰限之,吳潛為慶元恨,慶元公卿多徙堰于上,虞潮至舊堰上不一二尺,舟楫蔽沙岸,雖驛舟不可發,使者數言,而上,虞謂新堰利益不肯改,噫!其果有是!夫作《山川攷》。
6
7
鄞縣
8
四明山繇天台山北面起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峯,中有三十六峯,周迴八百餘里。謝靈運山居賦曰:天台四明相接。孫興公賦曰:登陸則有四明、天台、四明、方石,四面自然開䆫,其中分通溪曰簟溪,西引簟溪,東入于海,地稱句章。又云:鄞江山有七峯,相去各六十里,雲霧相通,山東面七十峯,狀如驚浪之山境,接句章郭璞言後五百年當立郡,至開元置明州,其言適符合棃洲洞水,東出句章,是四明東門山西,狀如奔牛,曰奔牛山連脊起峯,因以名之,中有三朶峯鐺,足以立漢,張平子居焉,中有石室石,西南有五朶峯,形如芙蓉峯,相望各去六里,中峯為四明山心。棃洲溪生沙棃,孫興公與其子孫成游,得棃以食,因號棃洲。楊修游四明山,見一老人,其言曰:見兩人把火,且當獲金刀。修解之。兩火炎也,加刀為剡,因號剡溪,其說誣恠後漢有劉阮,二士怪不復録,四明山南聳七十峯,狀如驅羊,其峯存者曰存羊,水源十丈,有神蛇居之,吐靈氣如樓閣可禱雨山,足一澗出,南過一百二十里,水歸鄞江南源也。北南洞一源,四明山南門也,溪號白溪,宋有捕魚者,恍不見日光,因號為大晦,山東復有一峯,下有龍窟,逸士陶源採望如樓觀,號小晦山,西南八峯,下有囊,號八囊山,山向北有兩陣山如走蛇,舊有人居之山之北門也,梅福隠越游焉。城西曰四明山,四面二百八十峯,周迴八百餘里,東接句章,西連舜窟,南嗣天台,北包翠碣。其言不妄山,有五朶峯,東有一峯,髙六里,周十里,南一巖,髙一丈,深七丈,中有石穴,通泉流于棃洲,穴生甘草,又多古杉栢瑞雲居之西,一峯髙四里,南有石室,下有石碑相𫝊,劉阮居之,南一峯髙三里,有石壁,壁出數穴生石乳,北一峯髙四里,峯頂有天井,雲氣吐吞山,四面各生一色樹,東生樟樹,西生松樹,南生栢樹,北生檉樹,及黄楊木,其山頂上極平正,每有雲,葢之晉沙門白道猷從天台入四明,將築室不敢居,以還木𤣥虛,梅福孟亮㳺㝡著其事,荒忽不敢紀,今因山記,采其實而言之。劉綱事見太平廣記、謝靈運山居賦,天台桐栢、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奧、三菁,太平之北,諸山神山神仙所居,宋書孔祐至行通神,隠於四明山,嘗見山有數百斛錢視之,瓦石不異。今父老相傳,以繇小溪以上為東四明,由餘姚而言為西。四明繇奉化雪竇以入者,則謂之四明山。蓋山勢,蜿蜒連屬,與三境相犬牙。
9
金峨山,縣南八十里,州之桉山也。太白山縣東六十里,視諸山為㝡髙,其顛有龍池,雲氣蓊勃,生於水面不絶,若麗日晴霄,澄徹如鏡,或風振林木,落葉紛紛過之,無墮池中者。每風雨時,雷電多從山頂生天童,山有支徑可登此峯頂,邦人旱暵必禱焉,每有靈物變見,雨隨以至,或曰山以太白星得名,又曰:近有小白嶺,故此為大白,非太白也。舒亶題太白峯千峯下,視盡兒孫仙事,寥寥不可聞,長作人間三月雨,請看膚寸嶺頭雲,題太白庵何年杖,錫此徘徊天上,真官為我来芝圃鶴歸香火冷石基空,鎻舊蒼苔。
10
天童山縣東六十里,晉永康中,僧義興廬山間,有童子来給薪水,久乃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遣侍左右,言訖不見。太白、天童之名,昉於此山,前有玲瓏石巖,多嵌虛支,徑透其絶頂,景象尤勝舒亶題天童寺:日日青鞋踏白沙,未應泛艇即靈槎。雨溪清越鳴哀玉,風蔓蜿蜒動暗蛇,曉潤芝𥰭挑秀茁,午香茶竈煮蒼芽,玲瓏仙客知何在?千古烟霞自一家樹,王安石題天童山溪水清連樹老蒼行穿溪 踏春陽溪深樹宻無人處,惟有幽花度水香」。鄮山縣東三十里,髙二百八十丈。按《十道四蕃志云:以海人持貨鄮易於此,故名縣居鄮山之隂,乃加邑為鄮阿育王。山在鄮縣之東,髙數百仭,阿育王見靈建寺其下,因以名山詳見本寺文寺有徑路可上山,腰有佛左,足跡入石二寸餘,有極目亭,望海中山如丘垤然。玉几山,阿育王山之前,自寺視之,橫陳如几。大梅山縣東南七十里,蓋梅子真舊隱也。按福本傳,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其後人有見㑹稽,漢時鄞屬會稽,而子真所隠,亦不止此一山。山中有石洞、僊井、藥爐,丹竈遺跡猶存,山頂昔有大梅木在其上,則伐為㑹稽禹祠之梁,其下則為它山堰之梁,禹祠之梁,張僧繇圖龍於其上,夜或風雨,飛入鏡湖與龍鬬,後人見梁上水淋漓而萍藻滿焉,始駭異之,迺以鐵索鎻于柱,而它山堰之梁長三丈許,去岸數丈,嵗久不朽,大水不漂,或有刀墜而誤傷之者,血出不已餘見它山堰。灌頂山,縣西七十里。  鄉其山直上二十里,方至頂,有普凈禪院,嵗納租,故宋有採鐵於此,朝㫖禁之,自天禧二年,租輸府學養士,嵗入錢三百貫。延祐七年,山民陳永等作一十五定,後寺僧分佃一半,今復通佃它山,即善政侯為堰之地,水南沿流皆山,至是始有一山在水北,因兩山相對,堰得以成,以其無山相接,故謂之它山亮闍黎題它山,截斷寒流疉石基,海潮從此作回期,青山自在,行人老澗濶水聲無絶時。天井山在通逺鄉,神龍所居有三井焉,一巖突然而出者,下瞰百仭之淵,地僅容側足,縁蘿可行,如此者數十步,至下井井之旁,石皆光潔如龍物常行,久而熟之之狀,又行三里,至中井益險,又行三里至上井,則難矣。旱暵祈晴,得蜥蜴,或蛇蟹之𩔖,自山下望之,奕奕有光雨輙應,每欲雨則雲霧先興於此山山,有龍王堂。張良臣記。
11
響巖縣東南五十五里。句章鄉巖石壁立,下浸江水,水流作聲,則巖中荅之,故曰響巖,有影如佛像,故又名佛影巖。天寒,有鸕鷀,數百為羣,集于巖上,故又名鸕鷀巖。北巖,縣南五十里句章鄉,巖中可容百人。暑月清涼,有頻伽鳥巢其中。
12
鳯山縣西南七十里,通逺鄉石臼山,縣西南五十里光同鄉山,陂有石圎而匾濶可二丈,中有穴似臼。世𫝊葛仙翁,煉丹之所,旁有二足跡,世謂之仙跡。山下溪潭深迥,杳不知其底,有魚能負舟,或見則必作隂雨,或見龍首枕於山麓潭上者,仙隠山與此山相連。魏文節公作碧溪庵於其上。芝山縣南五十里光同鄉。
13
西:石山,縣南六十五里通逺鄉出石東石山,一名稽山,縣東三十里出石姜山,縣南三十里平原中崛起,有石洞三,其一最大。曰後巖,中可坐數十人。洞後又有一小洞,上有小穴,形圓如月,可仰窺天里。人像神祠於巖中,後分其祀於山前巖下,號「前巖廟。
14
茒山縣南五十里與姜山對峙陽堂山,俗曰青山,縣東四十九里。《輿地志》云:此山四面懸絶,下有鮑郎廟,即鮑君生所居也。
15
銀山縣西南四十五里。地名小溪,嘗産銀,故名錫山。縣西南五十里嘗産錫,故名。
16
大含山。縣東南三十里。
17
白鶴山、望春山皆在廣徳湖,陶公山在東錢湖山下,多朱姓居之,世𫝊陶朱公嘗隠于此,有釣魚磯在焉。宋寳慶三年,守胡榘建煙波館、天鏡亭于其上,詳見叙水東錢湖內。隠學山在東錢湖,其下有栖真寺、放生池,二靈山在東,錢湖有張王行祠。
18
黎花山、月波山、百步尖山,皆在東。錢湖有寺。大慈山在東錢湖下。水嶴,宋丞相史魯公𦵏母,夫人于此,以此著名。
19
聖女山、管公山皆在縣西,珠山畔跨山有瀑布佛。隴山、阮山、朱長山,皆在縣東。東山黄山、金文山、五峰山皆在縣東南。
20
建嶴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21
白石山在縣東三十里翔鳯鄉,其山青秀,與東錢湖相對,人多遊覽焉。山有白石,故名。
22
舊志載亶洲山在縣東四十五里。按十道四蕃志云:亶洲有虞喜墓,縁晉屢召不至,死𦵏於此。東方朔十洲記云,山有不死之草,赤莖緑葉,人死三日,以草覆之,即活。按吳志:黃龍二年春正月,魏遣將軍衛溫、諸葛真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漢武洞穴記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及仙藥止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㑹稽貨布㑹,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飄至洲者,所在絶逺,卒不可得至,故衛溫等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今謂亶洲山去縣四十五里,實無此山,世𫝊今日本國即此洲,然未知是否也。又載雞鳴山云:山有石井,上有銅瓶,著石有大石雞,云從浮桑上飛來,今猶鳴應扶桑。曉太平寰宇記載動石山云:有堅石髙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風雨則其石自動,山行者聞隆隆之聲。又載靈山云:有石鼓臨澗,若鳴,則野雉翔鳴,故曰靈山」。今境內皆無之奉化州。
23
四明山連㑹稽,接天台,跨慈溪,鄞及州境。詳見:前鎮亭山,州西南一百里。《漢地理志註》,鄞有鎮亭山,西界于越,跨于天台,故其鄉為連山。
24
鮚埼亭山在東南四十里,瀕海之地與袁村相屬。漢《地理志註》,鄞有鮚埼亭。顔師古云:鮚,音結蚌也。其長一寸,廣六分,有小蟹,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以名亭,俗訛為戰埼。
25
鄞城山,州東五十里,古鄞城在其下,故名乾道。舊志載赤堇山在鄞東四十里山,有草曰赤堇,鄞縣以此名而加邑焉。
26
天門山在州南六十里,大海海外,列嶂排空,有兩山對峙,髙入蒼莽南,亞于海。漢地理志顔師古註云:鄞縣東南有天門水,入于海,有越天門山。陶𢎞景真誥云:「天門在鄞縣之南,寧海之北,半亞于海」。
27
雪竇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四明山之南有千丈巖、瀑布泉,錦鏡池,妙髙峯、含珠林。宋理宗御書云:「應夢名山丹,小山在州西五十里,四明山之南屬剡源。鄉之三石村,有巨石,故名三石山,上有二洞,洞上有丹霞二字,如朱書,洞如廣廈中,可容五六十人。有深穴可容人,身昔有入者。行㡬半日,聞水聲如雷而返,水㳙㳙巖罅間,其流迹皆赤色,下有龍湫。旱暵,禱之巖後,風從竇出。常飇飇有聲,夏絶無暑,冬則凜凜不可近,俗號《風洞雲笈,七籖》所謂「丹山赤水」是也。
28
徐無巖在州西北七十里,巖立數百仭,瀑布飛下,冬夏不絶,下有潭,上有鞠猴巖三大字,刋于石大小晦山,在州西六十里,即四明山南来之,兩峰左肩紅嵓山下有覆盆山,宋時應則入山,初甚秀麗,既而㝠晦,故曰大小晦。四明。《洞天記》云:兩峯各有大小晦,是也」。或作「悔非」。
29
望春山在州西五十里,其右文筆峰,其左展旗峯。寳化山在州南三里,有古松,如臥龍、杜䳌花,如翔鳯,題詠詩,見慈氏教寺。
30
漢城山,在州東北二十里。山有五代漢時城基樓大參攻。媿有詩云:「城復于隍遺舊基,山雲漠漠草離離。當時雷皷聲沉後,留得寒巖伴落暉」。南山,在州東南五里。
31
西山在州西南五里。馬跡山,在州南五十五里,石上有馬跡,故名三山。在州南五十五里,屹立大海中,如三台,然旁有數嶼。
32
金峨山在州東六十里,髙出衆山,乃郡治桉山也。大雷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登其山,見海二百里外,即唐末謝遺塵隠處。
33
橫山,在州南四十里。腰山,為路二十五里,有石文若篆,謂之天篆,旁有鯉臺。劉閬風,有摩崖詩。新嶺在州東四十里,東有七十二曲,上下牢巖,在州南三十五里。上巖壁立,下巖回顧。謝家石洞在州東三十里,洞居山腰,深丈許,有竅可窺天。
34
桃花坑山在州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雲之南也。山巖壁立數仭,延袤數百里,嵓色紅白相間,隠映出沒,狀如桃花之初發,故名。四山環繞,宛如盤谷,中有平田數百畝。
35
鮚埼嶺,在州南四十五里。畸山在州西北二十一里。湖山在州西北一十五里。吴郎山在州東南一十里。蓬島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小梅山在州南三十里。雷公山在州南三十里。九峯山在州東六十里。筆架峯在州東三十里。其峯崪屼如筆架之狀,雲興則必雨。
36
天柱峰,在州西六十里。丁公山,在州西七十里,義峯在州東七十里。九女山,在州南二十里。大洞山,在州南六十里。東坑山,嶺在州西南六十里。燕巖在州北二十里,有燕子穴,故名獅子巖,在州東五十里,狀如獅子銅山,在州西北一十五里。俗𫝊:昔有樵夫入山,滿目皆金寳,意欲拾取之,倐有神人仗劍而出,頃之旋顧,悉不見矣。毛巔嶺在州西六十里,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﨑嶇澗谷,行者艱阻。紹興初,有毛居士者鑿崖以便民往來,遂以名嶺。
37
安巖在州西南三十里,來自四明山有寺,舊名四明院。翠峰,在州西南三十里。
38
童公嶺在州西南六十里,柵墟嶺在州南六十里,為台明之界,梅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東為登山,有僧廬曰禪寂,為夀禪師道塲,南為鳴雁管管之上,巒竒秀鄉之顯仕丘隴多藏焉山之西,號丁令。威俗傳:令威嘗化鶴止此,有丹井在其旁,一勺之泉,常隨海潮上下,父老相傳,以為海眼攻,媿樓公有詩云:「峯頭丹井隨潮信,松下禪牀據祖闗」。蓋紀此也。北則環以大溪,其山四斷,兀立衆山之中,或謂漢之梅福嘗遊此,因得名。今其山之下,每遇大雷雨,則出小石,圓如梅子,剖亦有核其名,又或因此也,上有龍湫,為鄉邑雩禱所。新婦巖在州西北五里,累石而成,肖像類人。夏侯曽先地志云:「西北臨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頗似花鈿,新婦首飾,故曰新婦巖。今西北實無溪,亦無五色石,所謂昭徳夫人者。
39
昌國州
40
翁山一名翁洲,州東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猶存,抱朴子論古僊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島嶼若㑹稽之東翁洲之𩔖者次之,乾道間,耕者於其下得銅鼎一,無足而有耳,亦不穿中,可容斗餘而底之,埃墨猶在,遂歸進士。陳節,謂煉丹之遺器,補陁洛迦山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絶處也,一名梅岺山,或謂梅福煉丹於此山,因以名有善財。巖潮音洞洞,乃觀音大士化現之地,唐大中年,西域僧来即洞中燔盡十指,親覩觀音,與說妙法,授以七色寳石,靈跡始著,海舶候風於山下,謂之放洋,瞻禮唯謹,名公亦多遊之。紹興初,給事中黃龜年為之賛。十八年,史越王以餘姚尉攝昌國監,三月望,偕鄱陽程休甫由沈家門汎舟風㠶,俄頃而至,詰旦詣洞,寂無所覩,炷香烹茗,但椀面浮花而已。晡時再往,一僧指嵓頂有竇,可以下瞰公扳,縁而上,忽見金色身照耀洞府,眉目瞭然,程所覩亦同,唯公更見雙齒如玉雪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云:將自某官歴清要,至為太師。又云:公是一好結裹底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後二十年,當與公相㑹於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乾道戊子,以故相鎮,越一夕典客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言舊與丞相接,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談論鋒起,素紙數幅,太書云黒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神,僧曽共一宵之清話,遽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遍遣兵吏尋覔,不獲見。淳熙己酉,公正位太師自道本末云爾,洞前嵂崒嵌嶔,措足無地,僧徳昭鑿石甃橋,六年始成禱,謁者便之。嘉定七年,宋寧宗親灑宸翰為扁曰大士橋。史越王事見補陀寺壁記及㑹稽志。東霍山在東北,環以大海,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碁盤修竹環之,竹枝掃拂,常無纎塵,若有使之者,又相傳以為仙,而舊志所謂虎豹龍蛇入不可到者,妄也。桃花山在東南,世傳安期生煉丹之所,嘗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山,因以名。
41
馬跡山在東北,安期生洞在焉。石弄山在東北,山石玲瓏,故以名西蘭山。   大若山。   檉岸山浡塗山舊名浮塗 □石山。   滕嶴山,窄客山以上並在南。小竿山。   大竿山、蘭山。    崑斗山   麻隩山,蛟山    登部山。   黃公山馬秦山。   黃砂山。   徐公山雙嶼山。   石珠山以上並在東南東勾曲山、石馬山。   石牛山。   隩山以上並在東。浪港山   深水山。   蒲隩山蛇山    竹山    洋山東蘭山。   元霍山   西:枯山。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山舊名桑石。石蜀山   東朐山   川石山北壁山。   西須山   須皓山落華山。   青閣山並在東北。 大磧山東乳山   東岱山   西:朐山,大洋山。   弔嶼山以上在北。 回峯山西良山。   長塗山   三姑山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正䇿山   吳農山   如岸山、橫子山。   冊子山。   西桑山以上並在西北。嘉門山   曉峯山以上在西 小苑山三山。    大苑山   砂羅山以上並在西南,外有藿山、黃石、雞鳴、東豸、西豸、碓砧、大板洋、横馬乳、宜山、汐嶼、烈表、五嶼、虎頭、方橫、白踏、大桑、雲嶼、青屯、黃屯、龜鱉、丁興、黃隆、楊岸、晝拷門、小磧、黃羅門、大小扳縁獅、大小鐲、廟址等山,皆海中有名者,人跡所罕到,姑附于此。
42
慈溪縣。
43
太平山按:孔臯㑹稽記曰:在餘姚縣南百里四明山,自越跨縣,接鄞奉化,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不雜揉,三陽之辰,華卉代發。今舊志云:在縣西六十里界餘姚縣,孫綽游四明游太平,有銘,其山與四明犬牙相接。又孔稚珪亦有詩,詳見題詠。則太平蓋四明之支隴也。塔山在縣東南三里隂陽家,謂之青龍山。大寳山在縣西南二里隂陽家,謂之白虎山。山南有泉極清丼,名曰大寳泉。
44
句餘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句章餘姚在此山之東西,蓋因山以名縣也。《山海經》云:山出錫。
45
戍溪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孫恩、盧循作亂,取道入冦劉牢之禦之,屯兵於此,故以戍名。
46
東澄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橫山在縣東南十里。五馬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三女山在縣西南六十里。耆老相傳,昔有三女浴於江,次忽為雷所擊,化為三峯相望,因此名。
47
大隠山在縣南三十里,夏侯曽先地志云:大隠山口南入天台,北峯為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也。晉虞喜三召不就,遁跡此山,因此以名之。三過山在縣南十五里,山勢孤峻,臨江潮水縈迴,舟人嘗倦於經過,一過猶倦,況三過乎!故名。
48
鼈子山在縣南五里,山形似鼈抱子,山在縣東南十里,山勢宛轉,如龍蛇、抱子之狀。驃騎山在縣東三十里《㑹稽典録》云:漢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其子齊芳歴中書郎,嘗隠此山。
49
闞峯山在縣東北一十里,呉太子太傅闞澤居其下,因以名。
50
大蓬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又名達蓬山,山上有巖,髙四五丈。又有石穴,深三丈餘,巖上有三佛跡,上多芳草。又云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萊,故號達蓬山。下有智度寺范石湖,有詩云:「抖擻軒裳一閧塵,任教空翠滴烏巾。老身已到藍輿上,處處青山是故人」。桑嶴山在縣北六十五里。
51
東向山,在縣北六十里。黃牛山在縣北六十里。筭㠗山,在縣北六十里。若㠗山在縣北六十里。浪港山在縣北六十里。石塘山在縣北四十五里。向頭山在縣西北八十里。亦名西龍尾,東望伏龍山,其龍頭以東屬定海,龍尾以西屬餘姚。各有海塘,每為潮損。二山扞潮,其中與山相接。古有海塘,門柱屹然,今為漁鹽之地,已成畎畝者。禾黍菽麥彌望。昔以海邑之衝,欲於此屯兵,以舟師難於出入,遂廢,今置鎮守司。鳴鶴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耆老相傳,昔有鶴棲於此,一旦飛鳴,冲天而去,故名。漁溪山,在縣西北五十里。
52
五磊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五峯,磊磊相比,人謂五磊,雲興則雨,常以為候。朱墓山在縣西六十里,宋台州刺史朱䕫死於此山。埋馬山在縣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秦始皇游海,至此,馬斃埋之,故以此名。雨微山在縣西五十五里,舊名龍,山上有雲氣即雨,邑人常以為候。或云本是雨徴山,避諱改。
53
夜飛山在縣西四十五里,其山生甘草,耆老𫝊此山自蜀夜飛來,蜀客識之,因名山。鳯凰山在縣西四十五里,大亭之上,其形如鳯與龍山相對。龜子山在縣西四十里,山形似龜狀。城門山在縣西三十里,宋城門校尉㑹稽從事陳詠𦵏於此山,因以名。虎脾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形聳踞如虎脾。隋大業中,嘗鑿山西南斷跡,至今猶存。鳯巖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形似鳯。仙雞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夏侯曽先云:上有石井石牀,又有銅瓶,非人力所能舉。旁有石雞,俗云是扶桑雞飛下,因以為名。赭山在縣西八里,土色正赤,故曰赭山。定海縣。
54
招寳山在縣東北八里,一名候濤山,為海控扼,舊稱山下,有蚌生明珠,往来波濤之間,漁舟或得之,即光耀,逼人駭浪,繼作不可行,投之乃止,大洋隂晦夕,或見光彩,近則隠藏,宋梅麓樓公扶登山有詞云:「沁園春開闢以来,便有此山獨當怒,濤正秋空萬里寒,催雁信塵寰一簇,輕弄鴻毛小可詩,情尋常酒量到此,應須分外豪難為水筭平生未有此畨登髙飄飄,身踏金鼇笑終日,風波無限勞,看●烏縹緲,㠶歸逺浦,㕓魚雜沓,網帶餘潮,待約詩人相將月夜取次攜盃持蟹螯,乗桴意,問誰人領解空立亭臯詞,鎸崖石今無存」。巾子山,縣東八里,與招寳山對峙,為風濤障蔽,秋濤洶漲,藉兩山如門,遂免水患。
55
金雞山,居招寳山外,屹立海中。舊𫝊山有金雞,故名鮫門山。縣東四十里,一名嘉門,山勢環鎻海口,出鮫門,則大洋也。
56
虎蹲山,縣東二里,屹立海口,以形得名古稱「鮫門,虎蹲天設之險」。㳺山縣東二里海中。
57
印山縣。東一里。
58
梓䕃山縣東一里宋時軍官馮柄夷而築之,建屏山堂,火燬遺址尚存,有碑云。定海,四明壯邑也,為海道衝,六龍南飛,遂宿兵於此,以戒不虞。嘉定十一年,馮柄環衛来領此戍。越明年,軍事修明修射亭,剙軍器庫規制整齊,直南得山曰梓䕃,作堂其上,命曰屏山,祈其乆,故夷而不庫,取其質,故壯而不麗。自公之餘,領客觴詠其間,郡人應煟謂客曰:子知侯之所以命挹斯堂之意乎?客曰:以予觀屏山之景,四山環峙,蒼翠可風雲,月露晦明,皆宜南引大江,練光澄鮮,北望鉅海,與天無際,睨視兩間,披剝萬象,無丹青之功,有天然之繪,命之曰:屏宜亦似矣!此侯之意歟?雖然,屏之為物,頓乎方丈之室,其髙不過尋丈尺間,今山之與堂相去,或十里,或百里,而侯取以為屏竒矣,不已夸乎?余曰:不然,世有大人先生者,扃牖日月,庭衢八荒,天地則其室廬也。然則山川城邑,皆吾室中之玩,而草木禽獸,吾苑囿樊籠之觀而已,山雖逺,取而屏之,不亦宜乎?此詎非侯之所以命斯堂之意歟?嘉定十三年夏五月丁巳,應煟記山下峻石大刻,懲忿窒慾」四字,各大四尺。行㠗山縣東南一十二里。
59
青㠗山。縣東南一十五里。樂家山。縣東南二十五里蘆山。縣東南,名石湫浦鬼嶼山,縣東南四十五里,名石蓮灣,好事者易名寳㠗山。
60
小三山,縣東南四十五里。啓霞山。縣東南七十里有柏香嵓、紫石頭山,縣東南八十里,以石色名雲雩山。縣東南八十里。
61
瑞巖山縣東南九十里有十二峯,宋大中祥符年,芝生青松峯下,守臣聞于朝,勅書褒奬云:「和氣所鍾,靈苗載育,時惟珍物,著厥祥經,省覽貢陳,良増欣愧」,其碑石尚存」。靈巖山,縣南四十里,宋樓宣獻逰山詩云:「但見雲生谷,初無石,似岩,得名非舊觀,買地作精藍,境勝環修竹,門深擁翠杉,禪林自佳趣莫問」後三三」。此詩已見華岩寺下。大蓬山縣西北一百里,一名達萊,謂由此可達蓬萊烏﨑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俗𫝊宋髙宗南渡,曽登此山。
62
大榭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小榭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盤隩山,縣東南七十里水繞太白山隂而出九二十六盤。宋名儒習菴,先生陳塤墓尚存
63
陳山縣南七里
64
秀峯山,縣東南六十里,山下古栢甚巨,唐朝舊物飯鍬山。縣南三十里
65
剡㠗山,縣南一十五里。長山,縣南一十五里。南山,縣南十里。東西:兩山對峙、龍山。縣南三十五里。
66
慈㠗山,縣西南九十里,古𫝊左慈隠。此筭嶼山,縣西七十里。
67
新婦山縣西北六十里回峯山,縣北六十里石壇山,縣西北七十里,山石如壇。施公山,縣西北九十里北瞰大洋,東距龍頭,西接鳴鶴,商舟如江浙,常往来宋,時苦海冦。至元十五年,縣達嚕噶齊,張進以地扼險要,剏廵檢司,民廼安居。大徳十一年,巡檢王質始於山前剙建衙宇,戎備一新
68
澤山縣西北九十里,舊名櫟山宋吏部郎官黃公震以不雅改今名。黃公,徳祐初棄官歸,隠就山之南,築室以居,名湖山行館,榜所居室為歸來之廬,環植松菊,林泉瀟洒,為一方勝覽,前進士王翔《龍逰山詩,獨俯空堂,夜無人境,自寛髙,風河影動斜月竹身寒潮,海秋,聲闊,山林客夢安坐来,更㡬㸃北斗已闌干,又訪黃吏部不值,有詩云:「一鏡湖光半壁山,主人何往客来觀閒蝶自専花富貴,幽禽如語竹平安,煙雲變化草木媚,日月往来天地寛,何當共整登臨屐,更上崔嵬絶頂看」。洞山縣西北一百里山有豹洞,古有豹隠此山有錦鏡池,將軍石盤松。
69
福泉山縣西海、晏鄉三都名釣巖聖牛」,遇旱,禱之雨,澤隨應。
70
伏龍山,縣西北九十里山有千丈巖,山勢壁立,為兩海竒處。
71
靈嵓山。縣西四十里。東山,縣南十里,與南山相對峙象山縣。
72
玉几山,縣南十五里縣治。案山東丹山,又名蓬萊山,縣西一里,衆山隠映圓秀,其巔平夷有丹竈及煉丹亭址。相傳云陶隠居嘗煉丹於此,更上有峯巍然,號大煉丹。海上望之,層巒傑嶂如畫,邑人春月登覽,號為勝㮣。其側有仙,掌巖掌跡,隱然鼓吹山。縣東八里,其峯崪然孤峻,天將雨,雲霧先起,有聲轟轟,如鼓吹鳴。
73
僊跡:巖縣東十五里,地名杉木
ctextchar:7992
嵓,洞內有石佛像洞前之石,平夷濶三丈許,成五彩文,有石獅子如羊,蹲踞巖上。
74
聖孃山縣南十里世傳,昔有一女在山上,隠見若神南巖,又名千頭巖,縣南五十里三巖參天,如列筍道。士巖縣南五十里疉石髙數十丈,冠䫉𩔖道士東門山,漢書地理志所謂天門山也,髙二百丈,周囘二十五里,兩峯對峙,其狀如門,濶一百五十餘步,有橫石如閫潮,退湍瀉,惟風平浪息,乗舟可渡,蕃舶船必經從之,潮未平,有風浪則蟻聚泊舟山下,此海道之衝要也。𤭁瓦山狀如𤭁瓦,因為名嵓,上有仙跡,長尺餘,版場坑山巖上有仙跡,長尺三寸,深半寸,師孃㠗山舊有農人墾地,獲一古鐘三萼山有三峯,春時雜花,交發綺麗,可觀于綰山,古有漁人于綰,卒於此。
75
東西濤山,四面皆風濤,未嘗暫息人跡,少到檐子山,狀如曲檐。
76
陽太嶼山。
77
秋,盧門山。
78
大門山
79
石壇山以上皆縣南海中、□頭巖縣東南二十五里,巖髙千餘丈,上如□首,中斷如蜂腰,岌然欲搖動,又謂搖嵓環嵓逺近皆薝蔔花,夏月花開,彌望如雪,香聞十餘里。
80
鋸門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山中斷如門面。現山與縣相望,無山間隔,因以為名。大睦山。
81
秋,閈山。
82
韮山
83
大薤山以上皆縣東南海中。雞籠山。縣東南五里,望之如雞籠山,下有鶴廟、伍師山。縣西南四十里,上有白龍潭。舊有五僧修道于上明嶼縣西南。海中兩山相對一台山,一明山。此是台、明分界之所。
84
馬鞍山兩頭起峯,如馬鞍。雙泉山上有二穴,出泉味,甘可飲。過舟常汲之東殊山以上皆縣東海中
85
天印嵓縣西七里大嶼,其巖如六花印化氣。嵓縣西三十里又名䝉頂山,夏旱少,有雲氣出必雨。
86
西:殊山縣西海中。
87
金雞嶺縣東北二十五里,嶺上大小之石皆有雞,距跡珠嵓山,縣東北三十里。舊傳蕃舶自海中見此有竒恠寳氣,因至此尋之,不獲而去。半嵓有古檜竒,恠人莫能取。
88
鄭行山縣西北十里,山髙聳,上産靈草佳茗。舊有鄭行居此隩。
89
昌國州
90
曉峰。    門鹿》    螺頭小□。    中莊    小□河盤㠗。    大茅    小茅東江。    楊㠗    謝浦翁浦    洞㠗。    嚴家㠗澤浦。    鄭㠗    劉嶺東寺㠗    姚家㠗   祝家㠗、大□㠗   小□㠗。   馬㠗蘆花    苔浦    孟家㠗沈家門。   田公㠗   大剪下塘頭。   丘家□   王大簄南㠗。    東村    施家㠗小蘆。    釣嶼    沈家㠗,松子。    麻嶼    洩㠗,螺門。    小枝    郎家㠗東湖    北墠    虞家㠗大□河。   小沙㠗。   蠶娘㠗小剪東茅洋 大舟    大蘆干□。    二松江   五百㠗小舟    中莊    溪口李家㠗。   紙。    侯家㠗東山    浦門    南溪墠:    蘇仲    西山頭宜坑。    小泉    白泉東湖    西湖    虞家㠗柯梅    蚶㠗    郎家㠗大□    茅嶺    長嶼軍亭。    大青。
91
以上八十三處並屬富都鄉梅岑。    外黨    桑木灣裏黨。    長股    短股木丘    黄砂    大馬秦沙角。    螺㠗    小馬秦。     富溪    冊子陳家㠗。   。     枝㠗南田    呉農    北田北砂。    桃花    登部千步砂。   黃㠗    石浜崑斗。    東弄    嘉芹下砂。    廟㠗    蝦﨑黃沙。    外㠗    大田杜、莊。    車敖    郎家㠗硃㠗。    中心    浡塗厲㠗    東苑現   西苑現竹頭。    吳家跳
92
以上四十七處並屬安期鄉、五百㠗。   鑿    上周上林。    黄將㠗   三家村裏㠗。    大㠗    塔頭夏家㠗。   上干    泗洲㠗東堠。    西堠。    小里蛤蜊㠗。   烈港    岑江宜象㠗   漲史    扶桑盤㠗    大沙    小沙外㠗,青㠗。    長白。    馬墓宜山。    孤史。    冊子岑江背秀山    秀枝    《雙雅
93
章門    石室。    厲㠗長塗    跋□    深水灌門。    家㠗    稠江冊子海西
94
以上四十三處並屬金塘鄉髙亭。    南亭    西㠗蒲洋。    白峯    青横谷㠗    松嶼頭。   鄭家㠗千步砂。   戽斗。    秦頭岱支。    裏㠗。    砂塘,下東㠗。    岳子。    □頭戚家砂。   下苑    石述余浦    朐東    地砂,《桑子》。    巖子。    楊公衕後㠗    化坑    楊公額三姑    。     馬跡黃㠗。    䲔門。    嘉湖北沙。    。     菱門、樵㠗    。     大小田㠗大㠗頭。   。     苔汫    長表頭。   裏行。
95
叫兒。    墓㠗    上黃砂、雞鳴    深水    大小馬公□㠗。    福丘    下黃砂神前    西莊    干斜㠗吟:    大盤。    石衕東枯    洛華    大小壁,下大發。    澤。下    王家㠗以上六十九處並屬蓬萊鄉。
96
新羅㠗縣北七里,舊傳新羅國人,嘗泊舟于此陵墓。
97
鄞縣
98
管公明先生墓,縣西四十里聖女山父老相傳云:唐刺史黃晟墓與其母髙陽郡太君齊氏、其妻潁川縣君鍾氏墓俱在隠學山傳見人物考。梁山伯祝英臺墓縣西十里接待院後有廟存焉。二人:少甞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之為女也。以同學而同塟見十道四蕃志所載舊志曰義婦塚,然此事恍忽以舊志有姑存。
99
陳國塜,郡國誌鄮山有陳國塜,一名鴈栖墓。昔國為日南太守,死,有雙鴈隨柩而歸,栖墓上三年然後去。出太守寰宇記》。
100
鄞女墓城南崇法院之西北,王荊公安石宰鄞時生女周晬,而歿𦵏于此。將行,別有詩云見《集古考》。鮑郎墓在縣東南三十里青山下,即忠嘉神聖、惠濟廣靈王墓也詳見《祠祀考》
101
奉化州。
102
唐銀青光祿大夫王敬玘墓,州西六十里,地名萬竹嶼,有人耕其旁,得小方碑,載敬玘出自琅琊,官于明州,天祐二年,殁𦵏於此。
103
唐朝散大夫王公潨墓,州西北二百步。公,越州諸暨人,官于鄞,卒於文徳元年𦵏于此。
104
呉越國,奉國軍節度使錢康憲公墓州西北三里公諱億,字延世,錢公穆王第十子,吳越王之大弟。漢乾祐元年,判西浙鹽鐵。明年,判四明諸軍事。宋乾徳五年,薨于奉化州之北山,通儒學士、朝散大夫崔仁冀,奉制銘其墓,至今祠於北山廣化院。
105
慈溪縣。
106
晉虞瑤墓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虞氏《譜》云:瑶博學強識,當時所稱,累遷至伏波將軍。
107
晉虞胃墓在橫山東南十里。虞氏譜云:「胃好學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常居此山死,因𦵏焉,至今人呼為常侍墓」。宋朱䕫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書》:朱䕫字秀整,吳人也。州舉秀才。歴中書郎,轉台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𦵏焉。
108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著《內典要》三十卷。
109
梁建威將軍虞驁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隋金紫光祿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里。《隋書》云:詠字休寧,仕為懐安令,遷城門校尉、㑹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葬此,遂以名山。
110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里,事蹟見郡志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里,髙數仭,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云:昔秦始皇東遊㑹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羣峰連延,東入于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111
定海縣
112
叢塜,宋髙宗幸海道,侍衛軍赴舟,不及,多死。于此骸骨,聚埋巾子山下,洗馬池側,因名叢塜。
113
通天廟劉伶墓東。晉人在靈緒五都東步市,祠名通天鄉,民禱求甚應,然並無碑誌,可攷。
114
115
本路
116
海環府境,東北迤于南,潮入城,東各有候。燕肅潮論》曰:觀古今諸家海潮之說多矣,或謂天河激湧,亦云地機翕張,盧肇以日激水而潮生,封演云:日周天而潮應挺空入漢,山湧而濤,隨析木大梁,日行而水,大源殊派,別無所適,從索隠探,㣲宜伸確論。宋大中祥符九年冬,奉詔按察嶺外嘗經合浦郡沿南溟,而東過海康,歴陵水陡恩,平注南海,迨由龍川抵潮陽,自出守㑹稽,移蒞句章,是㠯上諸郡皆沿海濵,朝夕觀望,潮汐之候者,有日得以求之,刻漏究之消息,十年,用心頗有凖的,大率元氣噓吸,天隨氣而漲,險溟渤往来潮,順天而進退者也。日者衆陽之母,隂生於陽,故潮附之於日也。月者大隂之精,水者隂𩔖,故潮依之於月也,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隂而附陽盈於朔望,消扵朏魄,虧於上下,弦息於朓朒,故潮有大小焉。今起月朔夜半子時,潮平於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離於日夜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對月到之時以日臨之,次潮必應之過,月望復東行,潮附日而又西應之,至後朔子時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復㑹於子位,於是知潮常附日而右旋,以月臨子午,潮必平矣,月在夘酉,汐必盡矣,或遲速消息,又小異,而進退盈虛,終不失於時期矣。或問曰:四海潮平,来皆有漸,唯浙江濤至,則亙如山岳,奮如雷電,水岸橫飛,雪崖傍射,澎騰奔激,吁可畏也,其奮怒之理,可得聞乎?曰:或云夹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狭勢逼湧而為濤耳。若言狭逼則東溟自定海,吞餘姚、奉化,二江侔之,浙江甚狭,逼潮来,不聞濤有聲也。今觀浙江之口,起自纂風亭,北望嘉興大山水濶二百餘里,後海商舶怖於上潭,惟泛餘姚小江易舟,而浮運河逹於杭越,盖以下有沙潭,南北横亘,隔礙洪波,蹙遏湖勢,夫月離震兊,他潮已生,惟浙江水未泊,月經巽乾,潮來已半,濁浪擁滯,後水益来,於是溢於沙潭,猛怒頓湧,聲勢激射,故起而為濤耳,非江山淺逼使之然也。初一日、十六日子末,午末平。
117
初二日,十七日丑初未初平初三日,十八日丑正未正平初四日,十九日丑末未末。平初五日二十日寅初申初平初六日,二十一日寅正申正平初七日二十二日夘初酉初平初八日,二十三日夘正酉,正平初九日、二十四日夘末酉末,平初十日,二十五日辰初戌初平十一日。二十六日辰正戌正平、十二日。二十七日辰末戌末平,十三日。二十八日巳初亥初平,十四日。二十九日巳正亥、正平,十五日、三十日巳末亥末,平象山縣。
118
海環三垂,東南皆大洋,北則巨港,東曰錢塘,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舶閩船之所經從。自錢塘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台、温,此大洋也。其北港則陳山渡,舟之往来,東達于洋,西距鮚埼,由陳山渡,一潮至方門再潮至烏埼、三潮可至府城下。
119
120
奉化州。
121
奉化江源于四明之鎮亭山,出州之惠政橋下,與諸水㑹,南来亘府城之東,然後與慈溪江㑹而入海,隨潮上下。
122
慈溪縣。
123
江源于紹興,餘姚之太平山東,來至文亭,乃分為二大江,由鹹池歴西渡,經府治之北入海,小江貫縣中,出東郭至西渡,又與大江㑹,入于海,隨潮上下大江,乗潮多風險,故舟行多由小江。
124
定海縣
125
大浃江,縣東南一里,與鄞縣通。潮,小浃江縣南一十五里。西抵鄞縣五鄉碶溪。
126
奉化州。
127
州溪在州東二里,導自鎮亭,逾栢溪,至牢巖,浮西溪,出緑荷灘,過惠政橋,㑹于三江口,入北渡,達于海。剡溪在州西七十里,導自陸照左溪㑹,同流于公棠,逾泉溪,㑹于三江口,入北渡,達于海。
128
雙溪在州南二十五里,導自杉木嶺,逾排溪出下郝溪,別于進林、常浦,㑹于三江口,入北渡,達于海慈溪縣。
129
慈溪在縣南三十里,與大隠山接,本名大隠溪里,有後漢董黯,性篤孝,母寢疾,好飲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築室溪濵,板輿就養,厥疾乃痊,因名慈溪。文溪在縣東北十五里,受衆山之水,色清有文,故以為名。
130
漁溪在縣西四十五里。舊傳有清潭、虛澗,竹木連繞,清澄徹底,鱗介不能潛其形,漁者利之,故名。藍溪在縣西南六十里,自發源流到江際,夹岸藤蘿,色深可染,因以名之。
131
定海縣
132
楊家溪在縣南三十五里。崇丘三都。章家溪,在縣南三十里崇丘、三都潭。
133
奉化州。
134
隠潭在州西北五十里,潭居兩巖之下,兩岩相抗,壁立數百仭,瀑飛如練,人循崖詣潭,窺天可數尺。宋皇祐中,遣中使禱之,輒應,杜說有記。
135
靈濟潭在州南一里。宋元豐七年,令向宗諤禱之,得九節鰻。宣和中,令周因植亭祠之,立碑記異。白龍潭在州東一十里,宋至和元年,令郏脩輔有記記云:潭方濶十餘丈,巨樾下一穴,相傳有神物宅焉,自潭導渠分為數派,溉灌民田八千九百二十二畝。金鐘潭在州東一十里旁有一墩,或𫝊錢氏載大金鐘過此沈焉,漲沙成墩,金鐘今在墩之下,歴乆不為水所盪。
136
幽蘭潭,在州南五十里。
137
白魚潭在州西北二十里。雨師龍井,在州南四十五里。西洩潭,在州西五十里。其潭如井。沙潭,在州西六十里。
138
靈濟潭在州西三十里地名大毛坑。阮家山潭在州西南五十里。
139
大洞山潭,在州南六十里。馬嶺潭,在州東七十里。龍光潭,在州東三十里。濁水潭在州西南六十里。泉井,在州西二十里。顯濟潭,在州西三十里地名樓
ctextchar:3105
山,遇旱禱雨
。沈坑潭在州西七十里。
140
金井洞潭,在州西七十里,即茶坑。石門洞潭,在州西南六十里。設僧洞潭,在州西北六十里。鱔應潭,在州東一十五里。牙梳巖、鰕魚潭、玉研井。烏潭,在州南四十里栢香巖觀,音井潭,在州東南一十五里。石井潭,在州南五十五里。
141
涯濟潭五雲潭。梅山潭在州南三十里大龍潭。小龍潭在州東六十里。耀碑潭在州東二里故老云:「官清則潭清」。昌國州
142
東龍潭在州東,當延福、萬夀,觀之中,有龍祠焉,凢禱先此。
143
洩潭在州東北三十六里,潭據山腰,深淺不可測。宋宣和中旱,簿尉劉佖投以詩曰:「未躍天衢臥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頭角雖多日,鼔動風雷在一朝。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神蹤許為蒼生起,願繋香車上九霄。詩」沈而下,時人異焉。
144
岑江潭在州西小岑江上,遇禱而應,蜥蜴必出慈溪縣。
145
永昌潭,舊名黃茂潭,在縣西南四十里,至道宮之上唐天寳二年,明皇遣使投金龍,宻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觀行雨龍,左肋上有朱畫,又有「大寳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黒漆木板尺餘,有金書「大寳」「永昌」四字,遂賜名宮大寳,潭名永昌,餘見至道宮事,內潭之北五里有獅子潭,祈雨必應,上有石一所,有獅子足跡并仙人藥臼,潭下有石臺三層、髙數丈,鄉名石臺者,以此湍水巖潭在石臺鄉溪上,近白巖院,曩因禱雨隨至其後,縣官禱祈多應,遂建祠。
146
白龍潭在縣之東南七里花墅湖上,水出岩間,又名冷水灣,上有龍王祠。宋建炎三年正月六日,并淳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據賜廟額寳祐。六年正月,勅賜順濟廟北雪潭在徳門鄉三十里。
147
烏石潭在縣西嶼鄉,去縣一十里。天井潭在縣西北二十里。赭山潭,在縣西南一十里。查㠗潭,在縣西南六十里聖女潭。
148
十龜潭。
149
定海縣
150
新婦潭在縣南三十五里,崇丘四都有孃孃祠宇,連年風雨,損壊無存。
151
匾溪龍潭在縣西北百里,靈緒四都黃楊嶺,遇旱,鄉民祈禱屢應。大徳元年,潭側建祠以祀。
152
清林龍潭在縣江南七里,久已湮塞。嘉泰中,旱,縣令商逸卿訪求故跡,禱雨即應。自此逢亢旱,縣官率士民詣潭請龍祈雨,屢有竒驗。
153
釣巖龍潭在海、晏三都,去縣百里,地名福泉山。縣境遇旱,官吏詣潭祈龍雨澤隨至。
154
象山縣。
155
東攝潭在縣西七十里,層峰峭壁,捫蘿而登,有小瀑布流下于潭。遇嵗旱,禱得鶴龜則雨,隨至鶴龜。其甲長尺許,觜如鸚鵡,尾長八九寸,鱗甲炯然。
156
白龍潭在縣南三十里伍師山嶺,遇旱,禱雨多應。清潭在縣西南十里,山木隂翳,上有石霤,注水于潭。石壁多菖蒲。主簿陳震嘗為旱禱雨,甫下山而雨,大作湧泉。潭在縣西南十五里,潭水清淺,人謂龍穴亢,旱則斬鵝祭之,鐃鼔方鳴,泉即湧出,或有得雲母石於潭側者。
157
金蛤潭在縣東三十五里珠巖之巔,其潭晴雨皆涸,特沙磧耳。上有石壁,遇旱,禱之則有水,如注從石壁中迸出,須㬰盈潭逰,鱗蜿蜒中,有金蛤,呼之有聲,應則雨。巨穴潭又名雙竇,在縣東南二十里,有二穴,深不可測,其水隨潮升降,下通龍洞。
158
平石潭,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白蠏潭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金松潭在縣南二十五里。大門潭,在縣南八十里。青峰潭,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宋紹興間,主簿袁逵禱雨。有應。
159
龍洞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鋸門山之趾,世傳五龍聚㑹之所,洞瞰巨海,中如石屋,濶數丈,每嵗上巳,邑人俟潮汛退,艤舟入洞觀之,巖花石乳繽紛,懸墜下,有白黑棋子,石布于沙磧,更入四五丈,巖洞深迥,洶湧澎湃,寒隂凜然不可進矣。天將大雨,水如雷,鳴聲聞十餘里,嵗旱投以朱書,鐵簡則雨立應。
160
鄞縣
161
洞井、龍潭坐落三十八都、靈頭山、龍潭坐落三十八都,舊名胡家聖井,錫山寳巖寺後有湫名,白龍王顯於亡。宋淳祐年間,至今雨暘祈求,無不感應。寺北山上有洞曰「龍竅」,屈曲而下,莫窮其底。
162
太白山龍洞縣東六十里,旱暵禱之輙應。天井山有三井,旱暵祈禱,得蜥蜴或鰕蟹之𩔖,雨即應。延福寺天王像堂之前有靈鰻井,遇嵗旱,禱雨感應泉。
163
録事司。
164
梁公泉,鄮山堂前方池之外。宋紹興十二年,守梁汝嘉,建亭其上,今亭廢,井存。
165
昌黎泉公使庫,造酒所。宋紹興末年,守韓仲通建亭其上,至大元歸附後庫,廢為廣盈倉,永湮塞焉。奉化州。
166
茯苓泉在州城,令馮多福作記,即七星井之一。透瓶泉在州東三里,以甆器貯之,水透瓶外,腰帶水在州西五十里。有張玉田詠云:「犀遶魚懸事已非,水光猶自濕雲衣,山中㡬日渾無雨,一夜溪痕又減圍」。
167
清玉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168
象山縣。
169
瀑布泉在縣西南四十里,泉瀉于靈岩之上,飛瀑濺沬,迨百餘丈,有猿藏巖中,時出沒于瀑布之間。鄧仁憲亷布吳說,諸公嘗有題詠相傳,巖端生竒花枯檜,有舟船砢石之跡。
170
玉泉在縣東北三十里,廣福亮院前,泉深三尺,味甘色白,烹茶為勝。立夏後則泉溢,立秋後則泉涸,有恠松偃蹇覆于上。
171
浦溆。
172
定海縣
173
朱家浦在縣東南四十里。太丘一都清水浦在縣南,東管二都,古傳為湖,今湮廢。澥浦在縣西北六十里,靈緒二都漁舟聚集之地,外通大洋,有巡檢司及税務在焉。
174
津渡
175
奉化州。
176
南渡在州北二十五里舊以舟渡,後易以橋,見橋道門。北渡在州北五十里。宋慶元年間,邑人汪伋造巨舟廩給渡頭二家。至元十五年,官為造船濟渡,軍馬久而敝,至元二十七年重造。
177
田下渡,在州東一百里。東宿渡,在州東八十里。石盆渡在州東七十里。施家渡在州東北。
178
宦江渡,在州東北。
179
昌國州
180
舟山渡,去縣五里,趨城由此塗出,令趙大忠新創隄岸,臨江教官應㒡記自縣至府,涉海洋,有風波盜賊之虞,本府元有大渡船二隻,委江東寨兵分畨撑駕,各支小劵錢米,應過渡人,每名止收錢五十文足,縣屬之尉府屬之都税務,批厯遣放,不許過有乞覔,亦不許裝載私貨,然水軍不受昌國統轄,往来率不如期,每遇觧發官錢,専挟私商,殊失當年渡濟民旅之意,且船乆已敝,寳慶三年,守胡榘捐楮劵五百緡,有竒新造二船,視舊加廣行下,昌國委三姑寨兵主之人,給劵食屬都税,院與縣尉㸃放如故,仍照浙江官渡例,過渡人,各給一牌收錢,批厯為照,有容私者許之,海務檢覈過渡人陳告,其兩處所收渡錢,過月給解赴軍資庫,以備修船之用,竿纜渡。
181
泗洲塘渡
182
冊子渡。
183
金塘渡。
184
沈家門渡
185
鄞縣
186
東渡即桃花渡羅城東門外,往定海昌國路。宋寳慶三年,守胡榘造昌國渡船二隻詳見縣志,西渡即西江渡望京門西二十里。
187
北渡甬水門南二十五里往奉化路,蓋奉化有南渡,故以為北也。
188
銅盆浦渡。
189
畨石渡。
190
俞公渡
191
李家渡
192
周蘇渡
193
江東西塘路,自城東靈橋門浮梁之外,有河塘,自甬東至莫支堰,係民旅沿塘往来之路,外邊河內傍田侵削,㡬不盈尺。宋淳祐六年,守顔頤仲重修定海縣。
194
大浹渡在縣東南一里,石橋渡在東,管二都施家渡在東,管三都朱家渡,在崇丘二都小浃渡,在崇丘二都。東江渡在崇丘三都蚶㠗渡,在崇丘三都。胡家渡在崇丘三都筭山,渡在靈巖二都蘆浦渡,在太丘二都慈溪縣。
195
黃墓渡在縣西南三十里。李溪渡在縣東南四十里。青林渡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任家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鸛浦渡在縣南一十五里。赭山渡在縣南一十五里。沈家渡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丈亭渡在縣西南五十里。吴翁渡在縣西南五十五里。蜀山渡在縣西南六十里。城山渡在縣西南一十五里。車廐渡在縣西南四十里。新渡在縣東南三十里。
196
延祐四明志》卷七
URN: ctp:ws87166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