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記纂淵海卷三十七   宋 潘自牧 撰科舉部。
3
科舉
4
經《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一曰六徳」,二曰六行」、三曰六藝」。 鄉大夫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周禮》。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
5
子須以發策決科《揚子》
6
史漢高祖詔曰:「賢士大夫既與我定有天下,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以布告天下」。其有稱明詔者,御史中執法、郡守必身勸為之駕,遣詣丞相府。 武帝詔:「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今至闔縣不舉一人,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 今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世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明矣。 韋彪上議:「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故士宜以孝行為先。然其要在於選二千石,二千石賢,則貢舉得其人矣」。《漢書》:杜正𤣥舉秀才,試策髙第。楊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為秀才刺舉,何忽妄舉此人!」乃以策抵地,使擬司馬相如《上林賦》等五篇,素讀數遍,大驚曰:「誠好秀才!」《北史》。隋時重舉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杜正倫一門三秀才。 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筭,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有三:經,有二經,有學,䆒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嵗科舉之常選也。 太宗朝,張昌齡、王公瑾並有俊才,時考功王師,旦不署以第。太宗問其故,對曰:「此輩體性輕薄,文章浮艷,必不成令器。臣若擢之,恐後生相效,有變風雅」。帝以為名言。 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 開元五年,始令鄉貢明經、進士見訖,國子監謁先師,學官開講問義,五品以上及朝皆往閱理焉。 寶厯二年,楊綰上䟽言:「進士科起於隋大業中,是時猶試策。髙宗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為士者皆稱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帖括,非側席求賢之道。請依古察孝㢘,其鄉閭孝友、信義、㢘恥而通經者,縣薦之,州試其所通之學,送於省」。乃詔明經、進士與孝㢘兼行。 陸贄奏曰:「前代有鄉舉里選之法,所以明歴試,廣旁求,厚行能息馳騁也。 薛登言:「方今舉士,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庭,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覔舉。 李徳裕甞論公卿子弟艱於科舉,武宗曰:「向聞楊虞卿兄弟朋比貴勢,妨平進之路,昨黜楊知至等,抑其太甚。有司不識朕意,不放子弟,即過矣,但取實藝可也」。《唐書》。
7
傳記漢射策,與對策不同。按《蕭望之傳,謂為難問疑,義書於策,量其大小,署為甲乙之科,不使彰顯射者隨其所問而釋之。對者顯問以政事經義,觀其所對文,詞定髙下孔氏征說。武徳以來,禮部閱試之日,皆嚴設兵衛,薦棘闈之搜索衣服,譏伺出入,以防假濫焉《通典》。唐張倬,柬之之孫,舉進士不第,捧登科記頂,上戴之曰:「此千佛名經」摭言。盧肇赴舉先達,問所從來,曰:「某袁民也」。先達曰:「袁出舉人耶?」答曰:「袁之舉人,亦猶沅、江鼈甲,九肋者稀摭言,集操數寸之管書,盈尺之紙,髙可以釣爵位,若循次而進,亦不失於甲科。 擇吉日,余西征兮,亦既至乎京師,君之門不可逕而入兮!遂從試於有司韓文。白蓮千朶照廊明一片,承平雅頌聲更報。第三條:燭盡文塲風景冩難成薛能。蓬巷幾時聞吉語,棘籬何日免?重來,三條燭盡鐘初動九轉丹成鼎未開韋承矩,含吐一腹,文八音兼五馮異
8
本朝唐制取士,惟進士、明經二科,本朝初惟用進士,嘉祐三年始復明經科,而限以間嵗取士避暑録。唐制,禮部試舉人,夜以三鼔為限,本朝率用白晝,不復繼燭國朝事實,司馬溫公欲令進士召朝官保任,然後應舉,又更貢舉法,范純仁曰:舉人難得,朝士相知,士族近京猶可,疎逺之人尤不易矣。兼今之朝士,未必能過京官選人,京官選人未必能如布衣,徒令求舉,未必能有益,既欲不廢文章,則雜文四六之科,不如設在衆人場中,不須別設一科也。溫公從之言行録。今議者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貢徳行而略文章,或曰專取策論而廢詩賦,或曰舉唐室故事,兼採譽望而罷封彌,或欲變經生朴學,不用帖墨而考大義,此數者皆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夫欲興徳行,在於人君,若欲設科名以取之,則是教天下相率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懦者廬墓,上以㢘取人,則弊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徳行之弊,一至於此,自文章言之,則策論為有用,詩賦為無益,自政事言之,則均為無用,然而祖宗以來,莫敢廢者,以為設法取士,不過如此而已,而議者必欲以策論決能否,請有以質之。近世士大夫文章華麗者,莫如楊億,使億尚在,則忠清鯁亮之士也,豈得以華麗少之?通經學者,莫如孫復、石介,使孫復、石介尚在,則迂濶矯誕之士也,又可施於政事之間乎東坡議貢舉職,程伊川曰:或謂科舉事業,奪人之功是不然,且一月之中,十日為舉業,餘日足可為學,然人不志於此,必志於彼,故科舉之事不患相妨,唯患奪志外書篇陳彭年詣政府,王文正公旦延見之,陳起呈其狀曰:「科舉條貫。公投之於地,曰內翰做官,㡬日待隔絶天下進」。士陳惶懼而退遺事寇萊公,年十九,舉進士時,太宗取人,多問其年年少者,往往罷遣,或教公増其年,公曰:吾初進取,可欺君耶?言行録。王荊公改科舉,暮年覺其失,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蓋舉子專誦王氏章句,而不解義正,如學究誦注疏耳談筆》。今欲以易、書》、《詩》為一科,而子年午年試之。周禮》、《儀禮及二戴禮為一科,而卯年試之春秋及三傳為一科,而酉年試之,諸經皆兼大學》、《論語》、《中庸》、《孟子,論則分諸子為四科,而分年以附焉。策則諸史時務亦然。則士無不通之經,無不習之史,而皆可為當世之用矣朱文公議:「天子昔取士先,俾分媸妍濟。濟兼俊秀師。師驎與鸞蘇易簡
9
科目
10
史陽嘉元年,以太學新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増甲乙科,員各千人注云:射策上者為甲,次者為乙,後漢以光祿四行取士《漢官儀》曰:四行敦質朴遜,上儉也黃瓊以前,左雄所上孝㢘之選,專用儒學文吏,於取士之義猶有所遺,乃詔増孝弟及能從政者為四科《後漢書》。凡舉試之制,其科有六:一曰秀士,二曰明經,三曰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凡此求人之本,必須精究理實而昇為第《舊唐書職官志》。貞觀十一年,詔河北、淮南舉孝弟。敦篤㢘閑時務,儒術該通,可為師範,文詞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政體,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為鄉閭所推者,詣洛陽宮。 麟徳元年,應銷聲幽藪科一人。 儀鳳元年,崔融應辭彈文筆科。 乾封元年,應幽素舉及第一十三人。 永昌元年,應學綜古今科一人《唐書陳子昻奏武后八科: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賢,四去疑,五招諫,六勸賞,七息兵,八安宗子。本傳沈既濟曰:「夫古今選用之法,九流常敘,有三科而已,曰徳也、才也,勞也,而今選曹皆不及焉。且吏部甲令,雖曰度徳居任,量才授職,計勞升敘,然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歴,言辭俯仰之間,則安行徐言,非徳也,空文善書,非才也,累資積考,非勞也,況衆流茫茫,耳目有不及者乎?選舉志三科登雋。又曰:俊異賢才斡蠱陸贄傳漢興,雜三代之政,𢎞四科之舉,西京始振經術之學,東漢終持名行之節,楊琯傳疏。所舉四科,必以公㢘孝弟為之質素,然後別精藝,能之科第耳」。裴垍《賢良策。張鷟、陽矯、陸元芳、貟半千皆試中八科。 崔融擢八科髙第。傳。
11
傳記漢建初以來詔書辟士四科:一曰徳行髙妙,志節清白,二曰經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曉法律足以決疑,能案草覆問,文任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姦勇足決疑,才任三輔漢官儀,唐有直言極諫,科哲人竒士、科逸淪屠釣科良才異等科、文儒異等科、博學優通科、文辭清麗科、將帥科武足安、邊科髙才、沉淪草澤、自學科才髙未達沉迹下僚科、博學宏詞科、多才科、王霸科、智謀將帥科、文詞清逸科、樂道安貧科、諷諫主文科。譚賔録調露元年,詔曰:「今年冬至,有事嵩岳,令諸州明揚側陋,或文武兼資,財堪將相,或學藝該博,業標儒首,或藻思宏麗,辭擅文宗,或洞曉音律,識均牙曠,或深明歴數,妙同京管者,咸令薦舉。《登科記》。
12
知貢舉。
13
史王師旦知貢舉,進士張昌齡、王公瑾並有俊才,師旦考其文策全下。詳見前科舉類。王起前後四典、貢部、精鑑狥公,所選皆當代詞藝之士,有名於時。 李宗閔典貢舉,所取多知名士,世謂之「玉筍」。 張楚金與兄越石同舉,所司以兄弟不可兩收,將罷越,石楚金進曰:「以順則越石,長以才則楚金不如。請俱退」。李勣時在中書,難曰:「國家貢舉,本求才行,何妨雙舉?」遂俱進士擢第。 賈鋉三典貢舉,得士七十五人,多名卿宰相髙湜為禮部侍郎時,取士多由權要干請,湜抵㡌於地,曰:「吾決以至公取之,得譴固吾分」。唐書:裴皥以文學在朝廷,文章相馬𦙍孫桑維翰皆皥禮部所取進士也。後𦙍孫知貢舉,引新進士詣皥,皥作詩曰:「門生門下見門生」,世傳以為榮。五代史傳記:唐初貢舉主之考功,開元考功員外郎李昻為舉人詆訶,帝以員郎望輕,遂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士有姻舊,悉試考功,謂之別頭。後齊抗為相,奏罷之。職林李逢吉知貢舉,榜未放而入相,王播代放榜及第人,就中書見座主,時稱好腳跡門生南部新書。父子知舉者三家:髙鍇子相于邵子允躬,崔郾子瑤,唯崔氏相去只二十年。同上崔湜弱冠登科,十年,內掌貢舉。翰林盛事。崔羣知貢舉歸,其妻勸令求田,羣曰:「予有美莊三十,所榜所取三十人是也」。妻曰:「君非陸贄門生乎?君掌文柄,約其子簡札不令就試,如以君為良田,則陸氏一莊荒矣」。羣無以對。唐餘録。權徳輿,不由科第,掌貢舉三年,門生相繼為公相。因話録。後周范質,年二十,舉進士。和凝權知貢舉,平生以宰輔自期,登第之嵗,姓名在第十三,及覽質文卷,知非常人也。洎放榜,亦以質為第十三場屋間,謂之「傳衣缽,言若禪宗之相付受也。其後凝既登庸,不數年間,質亦大拜。聞見録。
14
集凡執文章權衡,以揣量多士,披沙剖璞,由我而顯者,落落然居多。推是風鑒,移於大冶,則鎔範之內,無非祥金劉夢得。所考試,士踵相躡,為宰相達官韓文,典貢春闈杜牧,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一日聲名徧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劉夢得
15
本朝禮部貢院以朝官一員主判,若遣官知貢舉,即主判官罷舉,事畢,復別遣官主判㑹要。慶厯二年,富弼上言:「南省主文者四五人,皆兩制宗匠。 國家申命邇臣,往司貢舉慶厯詔知舉,差四員元祐詔、賈黃中兩知貢舉趙安仁,三典春闈。職類,楊大年為翰林學士,適禮部試天下士,一日㑹鄉里待試者,或云學士必持文衡,幸預有以教之,大年乃作色,拂衣而入,則曰:「丕休哉!大年果知貢舉,凡程文之用,丕休哉者皆中選,而當時坐中之客,亦半有不以為意而不用者聞見録。歐陽公知貢舉,毎遇考試卷坐,後常覺一朱衣人時復㸃頭,然後其文入格不以,則無復與考,及囘視之,一無所見,侯鯖録》:簪紱,近臣,當顯任絲綸,深㫖諭丹,衷旰宵汲,汲予有念,威風孜孜,爾狥公名,實豈遺衡,鑑內賢能,皆萃網羅中。 盛時選士貢闈開罄宇。聞風獻藝來,心似權衡。求實效,勿教蓬蓽有遺才。真宗御製。
16
主文。
17
傳記李昻主俊秀科集貢士曰:「文之美惡悉之矣,如有請託,當悉黜之」。既而程外舅薦李權於昻昻惡,召權庭數之,且斥其章句之疵,權曰:鄙文不臧,已聞命矣!執事詩云耳!臨清渭,洗心向白雲閒。今天子春秋鼎盛,不揖遜天下而洗耳,何哉?大唐遺事?鄭薰主文舉人,有顔標者,薰誤謂是魯公之後以為狀元,及謝恩問及廟院,標曰:「標寒進也,未嘗有廟院。薰始大悔,無名子嘲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顔標作魯公。摭言。劉虛白昔與裴令公同硯席,及公主文虛白,猶是舉子簾前獻一詩,云:「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不知嵗月能多少,猶著麻衣侍至公」詩話李程試日五色賦,初出試塲,楊於陵遇程,詢其所試程誦之,其破題曰:「徳動天鑒祥,開日華於陵」,曰:「公今須作狀元」。翌日無名於陵,深不平,乃故將李子文繕冩,攜之以謁主文,主文嘆賞不已,於陵曰:「當今塲中若有此賦,侍郎何以待之?主文曰:「非狀元不可也。於陵曰:苟如此,侍郎巳遺賢矣!此乃李程所作,亟命取程所納卷對之,不差一字,主文因謀之於陵,擢為狀元詩話。本朝士人劉幾,驟為險怪之語,歐公深惡之,㑹公主文,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公曰:「此劉幾也」。戲續之曰:「秀才刺試官刷。乃以大朱筆橫抹之,自首至尾,謂之「紅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幾也,後數年,公為御試考官,試堯舜性仁賦,有曰:「靜而延年獨髙五帝之夀,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公大稱賞,擢為第一人,及唱名,乃劉煇,人有識之者,曰:「此劉幾也,易名矣」。公愕然乆之,夢溪筆談
18
考官
19
史孫逖為考功,選貢士,多得俊才。初年,杜鴻漸至宰相,顔真卿為尚書。後年拔李華、蕭穎士、趙驊登上第,逖謂人曰:「此三人堪掌綸誥」。 韋執誼從祖兄夏卿為吏部侍郎,執誼為翰林學士,受財為人求科第,夏卿不應,乃探出懐中金以納夏卿,袖夏卿擺袖,引身而去。 劉蕡對策詆宦官,考官馮宿等見劉蕡策,歎伏而畏宦官,不敢取。《唐書》。
20
傳記盧渥曽於迎旅,遇宣宗微行,請詩卷袖之,他日,令主司擢第,至後知舉,遇黃巢犯闕,不及終塲,趙崇戲之曰:「出腹不生,養主司也」。《北夢瑣言》。
21
集諸生業,患不能精,毋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毋患有司之不公韓文肯與斗筲者,决得失於一夫之目而為之欣戚哉!與崔立之書吾以是知齊生異日,誠良有司也」。送齊錦序。
22
本朝建炎初,戎務擾擾,適當廷對,姑令有司試策一道,不經御覽。潭州何烈只依常式,於卷子內稱「臣聞及聖問浮溪為考官,坐不舉覺,除集撰。《奉祠謝表》曰:「謂子路使門人為臣,雖誠悖理,而徐邈云:酒中有聖初亦何心筆談。平生謾說古,戰塲過眼還,迷日五色坡詩,剖蚌得珠難,揚沙見金少」。 諸生程藝文承詔當品目。 變名混甲乙,謄冩失句讀。晝忩過白駒,夜几跛紅燭。釣深思嘉魚,攻璞願良玉。山谷陳彭年有親戚為命首司供食,既暮而罷。其詞藻宏麗,策外更試詩賦各一道制。舉試詩賦自此始。 代宗御宣政殿試制舉人,至夕策未成者,令大官給燭,俾盡其力。 皇甫鎛第進士,又權制科,由聚斂為相,雖市道者嗤之。 元稹舉制科第一,其進非公議,為士類訾薄,附宦貴,得宰相,晩節彌阻喪,加㢘節不飾云。 元和元年,策試制舉之士,於是白居易等出焉《通鑑》,傳記:陛下親臨前殿,俯加明試,坐之裀褥,覆以幄幕,酒食賜與,慰問紛綸,自質明洎於夜分,聖躬不移御座,恩深禮備,未有盛於兹舉也。唐試制科,故事如此見類也永昌元年,應舉綜古今科一人,張說第一等,考策日封,進令曰:「洛州人張說,文詞清典,藝能優裕,金門對策,已居髙科之首,銀牓效官,宜加一命之秩。登科記。
23
《集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烜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杜工部君門起天中,多士如星攅。烟霞覆雙闕忭舞羅,千官清漏滴銅壺,仙廚下,雕盤熒煌。仰金牓,錯落飛濡翰。古來長策人所嘆遭時難,一鳴從此始,相望青雲端劉夢得送道中
24
本朝宋興以來,御試制科舉人無登等者,惟吳育第三等,餘皆四等除,此則落之《東軒筆録》。國初制科,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諌、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理、達於教化凡三科。應內外職官、前資見任黄衣草澤人,並許諸州及本司解送上吏部對御,試第一道,以三千字以上,取文理優者為入等。 景徳二年,詔:「尚慮清介之秀遺逸於丘園,髙尚之姿隱淪於屠釣,今復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文典、達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武足安邊洞明韜畧運籌決勝軍謀宏逺材、任邊寄等科」。四年,中書門下言,考試應試科陳絳、夏竦、史良三人,詞理稍優」。帝曰:「比設此科,欲求才識,若但考文義,則積舉者方能中選,茍有濟時之用,安得而知?朕以六經之㫖,聖人用心固於子史異矣,今策問宜用經義,參之時務」。因命兩制各上策問而擇用之。並選舉志。
25
天聖七年,復置賢良、方正等六科,應上件科目者先進所業策論五十首,試論六首,以三千字以上為合格㑹要。蘇轍舉直言,考官以為不當收,司馬公言轍於同科四人言最切直,不可不收。仁宗曰: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朕何?」坡集溫公行状仁宗即位八年,以制策取人,一舉而得富弼,再舉而得公張方平誌、錢希白賢良方正擢第子,明逸、彦逺相,繼登制科,蘇軾、蘇轍兄弟同年制策入等,故彥逺謝啓曰:「兩朝之間,相繼者父子,十年之內,並進者弟。兄子瞻啓曰:兄弟同竊於賢良,衣冠或以為盛事,希白從孫藻,後復登進士第,復登制科。其謝啓云:「十年二第,屢玷於主司。一門四人,無慙於祖烈渑水、燕談、夏竦舉制科庭下,有老宦者以吳綾手巾乞詩公,題曰「殿上袞衣,明日月階前旗影動,龍蛇縱橫,禮樂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 李太伯素不喜孟子,以孔子尊王孟子,教諸侯為王,甞試制科,六論不得其一,曰:「吾書未甞不讀,必孟子註疏也」。擲筆而出,因為檢視之,果然。筆談。
26
賢良科。
27
史文帝二年,詔十一月晦日食,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正朕之不逮。 賈山至言曰:「使天下舉賢良方正之士,天下皆訢訢然曰:將興堯舜之道矣」。 武帝建元元年,丞相衞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者,請皆罷」。 元光二年,策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 董仲舒以賢良對,制曰:「朕廣延四方之豪雋,公選賢良修潔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今子大夫褎然為舉首,朕垂聼而問焉」。 晁錯習申商刑名,武帝詔有司舉賢良文學之士,錯在選中。 時對策者百餘人,太常奏公孫𢎞第居下,天子擢𢎞為第一。召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昭帝始元中,召文學賢良,問以治亂,皆對願罷鹽鐵酒,𣙜均輸。 成帝建始三年冬,日食地震。詔舉方正賢良之士劉慶忌舉谷永待詔公車西漢》。永初元年,詔舉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後漢,郤詵遷雍州刺史。帝曰:「卿自以為如何?」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之。 武帝詔各賢良方正直言,㑹東堂策問,晉書:張柬之以賢良召對,時年七十,對策者千餘,柬之為第一。唐本傳。正元元年,策賢良方正,得穆質、裴復、栁公綽、崔邠、韋純、魏洪簡、勲執易等,世美防知人。鮑防傳牛僧孺,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湜俱第一,其言鯁訐,不避宰相。僧孺傳文宗太和二年,帝引諸儒百餘于庭策之賈餗、龐年見劉蕡,對嗟伏,以為過古賈董而畏中官睚眦不敢取,士人讀其辭,至感慨流涕。李郃曰:劉蕡下第,我輩登科,能無厚顔。通鑑國之選士,必籍賢良,蓋取孝友純備及言行篤實,居鄉育徳,動不違仁,如是,率巳從政,化人鎮俗楊綰傳
28
集漢庭以賢良文學徴有道之士,公孫𢎞條對第一,席其勢,鼓行人間,取丞相且侯,使漢有得人之聲,伊𢎞,發也。皇唐文物,與漢同風,故天后朝,燕國張公說以詞標文苑徴。𤣥宗朝,曲江張公九齡以道侔伊呂,徴徳宗朝天水姜公公輔、杜陵韋公執誼、河東裴公垍以賢良方正徴。憲宗朝,河南元公稹、京兆韋公淳以才識兼茂徴。隴西牛公僧孺、李公宗閔以能直言極諌徴,咸用對策甲於天下,繼為有聲。宰相古今相望落落,然如騎星辰與夫起版築飯牛者異矣劉禹錫集
29
本朝富公弼初遊塲屋,穆伯長謂之曰:「進士不足以盡子之才,當以大科名試」。公果。禮部試下。范文正公,遣人追公曰:「有㫖以大科取士,可亟還公辭以未甞為此學」。文正曰:「已聞諸公薦君矣,乆為君闢一室,皆大科文字,可往就館」。時晏元獻公為相,求壻於文正,文正曰:「公女若嫁官人,某不敢知,必欲國士無如富弼者」。即議壻公,遂以賢良方正登第,聞見録。吳奎將舉賢良,夢入魏文帝廟,升殿,問羣臣優劣,衆未對,對曰:「韓延夀為最」。是夕,書吏楊間亦夢公讀楊阜傳,翌日,告公,公學二傳,及試六論,一乃韓延夀、楊阜孰優?公果中首選。澠水燕談。張賢良咸應茂才科過䕫州,郡將厚待之,因問曰:「四科優劣之差,見於何書?」張無以對守曰:「載孟子注,中張道中謾思索著論,咸至都閣試六論,以此為首,題張更不注思而就主文,覽之大喜。過閤第一張,即魏公之翁也。揮塵録。自賢良設科,文苑立傳而後無益之言滿天下。朱文公語。
30
宏詞科
31
史唐設博學宏詞科《選舉志》栁宗元,少精敏絶倫,為文章卓偉精緻,一時輩行推仰,第進士、博學宏詞科《唐書》集聞吏部有以博學宏詞選者,人尤謂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術,凡二試於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於中書,雖不得仕,人或謂之能焉,退自取所試讀之,乃類於俳優者之辭,顔忸怩而心不寧者數月,既己為之,則欲有所成就,書所謂恥過作非者也,因復求舉,亦無幸焉,乃復自疑,以為所試與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觀之,余亦無甚愧焉。夫所謂博學者,豈今之所謂者乎?夫所謂宏辭者,豈今之所謂者乎?誠使古之豪傑之士,若屈原、孟軻、司馬遷、相如、揚雄之徒,進於是選,必知其懐慙,乃不自進而已耳,設使與夫今之善進取者,競於䝉昧之中,僕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乎?今之世,其道雖不顯於天下,其自負何如哉?肯與夫斗筲者,決得失於一夫之目而為之欣戚哉韓文、崔立之書及執事既上名之後,三人之中,其二人者,固所傳聞矣,華實兼者也,果竟得之而又升焉,其一人者,則莫之聞矣,實與華違,行與時乖,果竟退之與崔虞部書
32
本朝國初,立宏詞拔萃科,紹聖立服勤詞學」科,大觀改詞學兼茂科,紹興改博學宏詞科《國史》。紹聖二年,禮部言:宏詞除詔、誥、赦敕不試外,今擬合程試考校格。 一、試格十條,章表依見行體式賦,如唐人斬白蛇,幽蘭渥洼馬之類,頌如韓愈元和聖徳詩、栁宗元平淮夷雅樂之類箴》、如揚雄《九州箴》之類銘,如栁宗元《塗山銘、張孟陽劍閣之類,誡諭如近體誡諭風俗百官之類露布,如唐人破蕃賊露布之類,檄書如司馬相如喻蜀檄書之類,序如顔延之、王融曲水詩序之類記,亦用四六以上考試官,臨時取三題各一塲,試其章表、頌檄、書露,而誡諭序記並限三百字以上成箴銘,並限一百字以上,成賦八韻,限三百字以上、成一考格五條,詞理俱優者為二等,詞理次優者為次等,詞格超異者取㫖上等,循兩資,次等循一資,承務郎以上,比類推恩。續㑹要正月二十八日,再立到考試格章表露布檄書以上、用四六頌箴、誡諭、序記以上,依古今體,亦許用四六考官臨時此四題作兩塲引試,並限三百字以上,箴銘限一百字以上成同上試宏詞,乃是以文字自售,古今得已,似不如此楊龜山語洪景伯兄弟,應博學宏詞,以克敵弓銘為題,洪不知所出,有巡捕老卒問洪曰:「官人欲知之否?」洪笑曰:「非爾所知」。卒曰:不然,我本韓太尉世忠之部曲從軍,日見有人以神臂弓舊様獻於太尉,太尉令如其制度,製以進御,賜名克敵,併以嵗月告之,洪盡用其語,首云:紹興戊午五月。大將云云,主文驚喜,遂中科目,若有神助焉李平叔云刑法科。
33
史漢髙祖初定闗中,與秦父老約法三章。 命蕭何定律令。 鄭昌上疏云:「若開後嗣,不若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姦吏無所㺯矣」。成帝詔「今大辟之刑千有餘條,律令煩多百餘萬言,自明習者,不知所由。以羅元元之民,大絶亡辜,《漢書》:律令成,杜預為之注。解曰:「法者,繩墨之斷例,非窮理盡性之書也。故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晉書》:裴𢎞獻駁律令四千餘事。 髙宗詔律學之士撰律疏》。 張戣以刑律分類為門,而附以格敕,為《大中刑律統類》,詔刑部頒行之。《唐書》
34
本朝雍熙二年,詔曰:「法家最切於時,廢之已乆,可復置明法一科」。要。
35
童子科
36
史任延年十二,明詩、易、春秋,顯名大學,學中號任聖童。漢本傳司馬朗十二嵗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稺弱,無仰髙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魏本傳。楊收年十三,善屬文,吳人號神童里人,多造門觀詩賦,至壓敗其藩,收嘲之曰:「爾非羸角者,奚用觸吾藩!」唐本傳。𤣥宗封泰山,劉晏始八嵗,獻頌行在,上竒其幼,命張說試之,說曰:「國瑞也」。即授太子正字號神童,名震一時。引晏殿內坐貴妃膝上,親為畫眉總髻,宮人遺花投果本傳。李泌七嵗能為文,𤣥宗召之,帝方與張說觀,奕因使說試其能,請賦方圓動靜。泌曰:「願聞其略」。說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說因賀帝得竒童,帝大恱。本傳。孔穎達八嵗就學記誦,日千餘言,詔國子秘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儒學傳。
37
集張童子生九年,自州縣達禮部,一舉而進,立於二百人之列。 愈將進童子於道,使人謂童子求益者,非欲速成者韓文
38
本朝楊億,年十一,以童子召對,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歎異,授正字制曰:「汝方在髫齓,不煩師訓,精爽神助,文學生知,越景絶塵,一日千里,予有望於汝也」。 晏殊七嵗善屬文,號「神童」,張知白薦之,得召試,真宗置之祕閣,使得悉讀祕閣書。 祥符八年,以童子蔡伯希為祕書省正字。伯希纔四嵗,誦詩百餘篇。上召入禁中,應對周詳,所誦《詩精》,因命以官,又作詩以賜。 郭中恕善屬文及書史、小學通九經,七嵗舉童子。言行録
39
試館職
40
史韓忠獻公、宋景文公同召試中選,王徳用帶平章事,例當謝二公,有空疎之謙,徳用曰:「亦曽見程文誠空疎少年,更宜廣問學。二公大不堪,景文曰:「吾屬見一老衙問,是納侮也」。後二公俱成大名,忠獻謂景文曰:「王公雖武人,尚有激厲成就後學之意,不可忘也」。聞見録。苗振第四人及第,召試館職,晏相曰:「宜稍溫習」。振曰:「豈有二十年為老娘而倒綳孩兒者乎?」既試,果不中選,公笑曰:「苗君竟倒綳孩兒矣!」倦遊録。呂公著既登第,詔嵗次所業以進,將召試館職,公謙避終無所進,朝廷知其意,不復索所業,令徑就試,亦不赴,故仁宗心重之。 何澹試館職策,上録其策中所言堂闕歸部,亦有未便,曰:「恐所言有可採,不欲遣之」。言行録。
41
試教官。
42
史伏見太學試博士第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髙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代者皆以為罪。《後漢書》。
43
本朝元豐七年,立法試學官,上等為博士,下等為正録,願授教授者聽《四史》。元符元年,詔學官嵗一試《四朝史》。紹興五年,罷試學官科。 十五年,詔試諸州教授,自來春始中興㑹要》
44
鄉舉
45
經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賔興之,三年則大比,攷其徳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興其衆寡,以賔禮禮之。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羣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內史貳之。 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周禮》」。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記王制》。諸侯嵗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射義》
46
史御史中執法,郡守必身勸為之駕。 縣次續食,令與計偕。 武帝議不舉者罪,有司議曰:古者諸侯貢士一適謂之好徳,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迺加九錫,不貢士,一則黜爵,再則黜,地三而黜,爵地畢矣。注云:適得其人。漢議章帝詔:「鄉舉里選,必累功勞,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畎畆,不繫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採,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迹,文質彬彬,朕甚嘉之。《後漢書。古者諸侯嵗貢,士進賢受上賞,非賢貶爵左雄傳。古之取士,必使諸侯嵗貢蔡邕傳魏明帝詔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魏志王元曽與劉巘父恵書曰:「比嵗賢子充秀州閭《南史》,由州縣者曰鄉貢。 天寶十二年,敕天下罷鄉貢。十四年,復鄉貢士《唐志》。李琪既貴,乃刻牙拔為金字曰「前鄉貢進士」,置之坐側《五代史》
47
傳記槐花黄舉子忙南部新書文宗曽言進士之盛,宰相對曰:「舉塲中自云鄉貢進士不博上州刺史」。 喬彛京兆府,解試渥洼馬賦,奮筆斯須,而就試官便欲首送京兆曰:「喬彛崢嶸甚,以解副薦之可也」。《廣記》:髙郢夜課於豐亭,忽見一鼈在案上,視之石也。郢異其事,取千題散置,禇中禱祝,令石鼈銜之,以卜來試,既而石鼈舉頭,乃是沙洲,獨鳥賦》題出,果然。其年,首送《湘潭記》。盧肇就江西解試為試官,末送肇以啓事,謝曰:「巨鼇屭贔首冠蓬山」。試官謂之曰:「昨恨以人數擠排,深慙名第奉凂焉得翻有首冠蓬山之語」。肇曰:「頑石在上,巨鼇戴之,豈非首冠耶!」一坐聞之大笑。 神州解送,自天寶、開元之際,率以上十人,謂之等第,必求名實相副者,或至渾化,不然十得七八茍異。於是牒貢院請落由,故有神州等第録,以記得人之盛。摭言。荊州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天荒解。 江西節帥鍾傳孜,孜以薦賢為急,務求貢於有司者,莫不盡禮接之,考試之辰,設㑹供帳甲於治平,行鄉飲之禮,復大㑹以餞之,筐篋之外,率皆資以桂玉,解元三十萬,解副二十萬,自餘皆不減十萬。瑣言張楚金與兄越石同預鄉貢,進士談賔録》。咸通中,楊𤣥翼怒,舉子衣服太盛,欲令騎驢時有詩曰:「看看詔下盡騎驢,紫軸緋氈滿九衢,清瘦兒郎猶自可,就中愁殺鄭昌圖。盧氏雜記王維素為岐王所知,將應舉告王為地王,令作琵琶曲,引至貴戚家,自彈其曲曰「鬱輪袍」,貴戚大愛之,王曰:「此非伶人,乃能文之士」。遂為因縁。是年,為舉首廣異。劉鶚就鄉舉體貌瘠黑,或被襴鞹,人謂之「白雲抱幽石」《江南野史》。開元二十五年,敕諸州貢士,上州嵗貢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數,解送之日,行鄉飲禮,牲用少牢,以官物充《登科記》。其不在館學而舉者,謂之鄉貢《通鑑》。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國史補》
48
集朝廷用文字求士,每嵗布衣束帶,偕計吏而造有司者,僅半孔徒之數,春官上大夫擢甲乙而升司徒者,於孔氏髙弟亦再倍然栁文詔下諸郡國嵗貢鄉曲英韓集,雨中妝㸃,望中黃勾引,蟬聲送夕陽憶得當年隨計吏馬蹄,特特為君忙翁承贊對,雖希鼔瑟,名亦濫吹竽庭筠,本朝秦少游夢發,殯而葬之,皆云劉發之柩,是嵗發首薦坡集孫山應舉,綴名牓末,朋儕以書問得失,答曰:「解名盡處是孫山餘人更在孫山外」。覧者大笑。 載色載笑,有同於泮水。一觴一詠,無愧於山隂。真禮義之遺風,正太平之盛舉。東坡鹿鳴燕序
49
監舉
50
史天寶十三載,敕:「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送。《唐志》
51
本朝伏覩解文,濫應名薦,肄三合雅,方別於黨庠。旅百在庭,遽陪於方貢。惟遴、柬之彌衆,叨首舉以為榮,飾讓無從,循涯有愧。 夫何濫吹之曲,誤入程文之規,用冠譽髦,越陞士級。六一集。鄭毅夫國子監以第五人送,意甚不平。謝主司啓事,有李廣事業,自謂無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又云:騏驥已老,甘駑馬以先之。巨鼇不靈,因頑石之在上」。主司銜之。沈存中筆談。
52
漕舉鎖㕔附
53
傳記建中三年敕禮部:應進士、舉人等,自今以後,如有試官及不合選并諸色出身人,有應舉者,宜先於舉司陳狀凖例考試,如才堪及第者,送名中書門下,重加考覈。如實才堪凖例與及第,至選日,仍稍優與處分,其正員官不在此限。㑹要。黃通累舉不第,作官數,任年將耳順鎖㕔應舉,或嘲曰:老妓舞柘枝,剰員呈武藝。雜志。本朝先朝時,鎖㕔舉進士者,時有一人以為竒異,試不中者,皆有責罰為私罪。其後詔文官聽兩舉,武官一舉不中者不復責罰。景祐中,詔:「今後鎖㕔應舉人與白衣別試,各十人,中解三人,在外者衆試於轉運司,不復限此舉數。涑水記聞
54
武舉
55
史漢成帝令北邊二十二郡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哀帝詔舉明兵法有大慮者: 平帝時,舉勇武,有節明兵法。郡一人詣公車。 安帝詔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陣任將帥者。 順帝令舉剛毅武猛、有謀謨任將帥者,又詔選武猛試用有明効任為將校者。 靈帝詔舉列將子孫吏民有驗戰陣之略者《漢書》。晉武帝詔舉猛勇、秀異《晉書》。唐詔至,軍謀將略、翹闗拔山、絶藝竒技,莫不兼取。 武舉蓋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垜、馬射、步射、平射、箇射,又有馬搶、翹闗、負重身材之選,翹闗長丈七尺,徑三寸,矛凡十舉後,手持闗距,出處無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五十步,皆為中第,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其選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復書。郭子儀以武舉異等,補左衛長史,後為大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四婁師徳,以紅抹額應勇士,詔顧圓好讀兵書,有經濟宇宙之心,以銓謀射策甲科,授執㦸,自負文藝,獲武職,頗不得意。 貞觀十四年,曰:「敷奏武舉人持弓挾矢數十百人入皇城,恐非所宜也」。上聞之矍然,命停武舉《唐書》
56
集《周官考藝》:國子置車甲之司漢道,推恩孤兒,備羽林之用栁文:田承嗣請隨軍状》
57
本朝寶元三年,詔自今武舉人程試,並以策問定去留,弓馬定髙下㑹要
58
省試
59
經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記王制
60
史開元二十五年,敕應進士等送中書門下詳覆。 長慶元年,詔:「今後禮部舉人,宜凖開元二十五年敕及第人所試雜文并策,先送中書門下詳覆」。 開成三年,敕禮部貢院進士、舉人,嵗限放三十人及第。 長慶三年,王起奏曰:「伏以禮部放牓之後,逺近誤傳非便,臣請今年進士堪及第者,本司考試訖,其詩賦先送中書門下詳覆,候敕卻下本司,然後凖例大字放牓」。從之。 舒元輿舉進士,見有司鈎校苛切,既試尚書,雖冰炭脂炬、飡具,皆人自將,吏一唱名乃得入,列棘圍,席坐廡下。因上書言:「古貢士未有輕於此者,羅棘遮截,疑其為姦,非所以求心直也」。《唐書》和凝知貢舉,舊例,放榜日,設棘於門,及閉院門以防下第,不逞者凝徹棘啟門,是日他無諠者。所放多才能之士,時議以為得人。《五代史》
61
《傳》記貞觀初,放榜日,太宗私幸端門,見進士於牓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進士牓頭監粘黃紙四張,以氈筆淡墨袞,轉書「禮部貢院」四字,或曰:「文皇頃以飛白書之」,又云:「象隂注陽受之狀」摭言貢院榜右語及貢院,宇用淡墨氈書,李竚侍郎將放舉人,命吏書榜未及填右語貢院,字吏暴卒,令史王㫤終其事,㫤善書,被酒染筆,不能加墨,一牓之內,濃淡相間,及視甚妍,遂成故事賈氏雜録》唐大中以來,禮部放榜,嵗取二三人,姓氏稀僻者,謂之色目,人亦曰榜花南部新書。唐舊制:都省考試,南院放牓南院東牆別築,起一,堵髙丈餘,未辨色,自北院將牓,南院張之《國史補
62
本朝開寶五年,禮部奏名合格進士,帝詔對於講武殿,始下詔放榜,新制也㑹要。國初,州郡貢士猶未限數目,太宗始有意廣收文士,淳化三年,試禮部者,遂㡬二萬人,自後未有如是盛者。 南省試進士,有教無類,賦王沂公為第一,有云:「神龍異稟,猶嗜欲之可求,纎草何知,尚薫蕕而相假」。有輕薄子云:「相國寺前熊翻筯斗,望春門外驢舞柘枝」。議者曰:「言雖鄙俚,事亦着題」。歸田録。黃魯直得洪州解頭赴省試,與侯希聖諸人待榜,魯直置酒,有僕自門被髮,大呼而入,舉三指問之,乃同舎三人,魯直不與飲酒自若,飲罷,看榜不少見顔色。孫公談圃
63
別院。
64
史初,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貞元十六年,中書舎人髙郢奏罷,議者是之。元和十三年,庾承宣復奏考功別頭試。 太和三年,姚中立,又奏停別頭試。六年,賈餗又奏復之。 齊抗為相,先是,每年吏部選人試判,別覆中書門下,復擇官覆定,抗奏不宜別差官,俾吏部侍郎自覆。故事,禮部侍郎掌貢舉,其親故即試於考功,謂之「別頭舉人」,抗亦奏罷之《唐書》
65
覆試
66
史左雄前議舉吏先試於公府,又覆之於端門。後尚書張盛奏除此科,瓊復言覆試之作,不宜改章。帝乃止後漢《黄瓊傳》。初,開元中,禮部考試畢,送中書門下詳覆,其後中廢。元和十三年,錢徽所舉送覆試多不中選,由是貶官《唐書》
67
傳記唐大中中,天官奏云:「文屋暗,科場當有事後,更三科盡覆試,復落考官,皆罰俸」。《僉載》
68
本朝太祖詔親覆試於殿庭,詳見下殿試類。陶穀子邴登第,上曰:「穀不能訓子,安得登第?」遽命中書覆試,詔自今舉人凡闗食祿之家,皆令覆試。國史。
69
殿試
70
史永始三年,詔舉敦朴遜讓有行義者,州各一人。譙𤣥詣公車對策髙第拜義郎,上盡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 馬融舉敦朴對策於北宮端門《漢書》。則天永昌元年,策問貢舉人於洛城殿前殿試自此始。 開元十年,𤣥宗御洛城門,試文章及第二十人,考功戸部郎中蘇晉、刑部員外郎席懐、侍御史陳希烈於化城院考。 大厯六年,御宣政殿試舉人,至夕策未成者,令大官給燭《唐書》,傳記北齊選舉多沿後魏之制,皇帝出坐於朝堂中楹,其有濫劣者,使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奪席脫容刀《通典》武徳以來,制詔舉者有常科,皆標其目,而搜揚之日,或在殿廷,天子親臨觀之,已試糊其名於中考之文,策髙者特授以美官,其次為出身同上、唐熊執易通九經,當時設科取士,題目甚多,執易俱中等章,武皇帝詔就殿試,以二論一簡易而知險阻,一五運相承,是非執易,前論書三千字,五運相承論,於卷首題云:「五運相承,出於遷史,非經典明文」。又唐方承土運,故不對。朝廷賞其才,授西川節推該聞録》。
71
集射策君門期第一 射策君東堂宗匠集精選。制可題未訖一科已大闡。杜詩
72
本朝國初,廷試進士,多不過二十人,少或六七人。自建隆至太平興國元年,更十五榜,所得宰相畢文簡公一人而已,自後太宗始欲廣致天下士,以興文治,是嵗取一百九人,遂得呂文穆公為舉首,與張僕射、齊賢二人,自是取人益廣,得士益多《避暑録》。開寶五年,禮部籍奏進士安守亮等及諸科二十八人,太祖召對於講武殿,始下詔放牓。 六年,太祖御講武殿,覆試進士宋凖等。先是,禮部放凖等及第,謝於講武殿,進士武濟川等人質叢陋,占對失次,命黜去,又下第進士徐士㢘訴知舉官取捨非當,即詔親覆於殿廷,御試舉人自此始也㑹要太宗自淳化三年賜進士孫何等及第出身,後五年不降詔。 御試自徐士㢘伐鼔訟不公,始賜詩,自太平興國二年,呂蒙正榜始分甲次,自八年王世則榜始,及第日,賜袍笏,自祥符中姚曄榜始賜宴,自呂蒙正榜,始賜同進士出身,自王世則榜始唱名,自雍熙二年梁顥榜,始封彌謄録,覆考編排,皆始於祥符、景徳之間《皇朝事實》。祖宗以來,進士過省赴殿試,尚有被黜者,逺方寒士,貧不能歸,有赴河而死者,仁宗聞之惻然,自此殿試不黜落,雖雜犯亦收之末名國史》。呂公著知貢舉,宻奏曰:「天子臨軒策士而用詩賦,非舉賢求治之意。今來庭試,乞出自宸衷,唯以詔策咨訪治道」。自是上臨軒,始以策試進士家傳。正奏名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同進士及第三甲、第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同進士出身,進士第一人,丞事郎,第二、第三人,文林郎,第四、第五人,從事郎以下至第五甲並迪功郎官品
73
唱名
74
本朝天聖五年,仁宗初臨軒,試進士唱名第一,甲方終,太史奏日下五色雲見,左右從官皆賀。 范鎮,禮部奏名第一。故事,唱第過三人,則禮部第一人者必抗聲自陳,因擢寘上第。鎮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無一言。 故事,進士唱名,宰職從官侍立,左右有子弟預選者,唱名之次,必降階稱謝。建炎初,楊中立龍圖以侍讀侍立,而其子適以持奏名預唱名,中立亦降階稱謝《國史》
75
及第
76
史夏侯勝為太子太傅,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漢書交州記有龍門水深百尋,大魚登此,化成龍不得過,曝腮㸃額,血流此水,恒如丹池,後地理志注。又謂龍門今在絳州,李膺傳注。元結少不羈,十七乃折節向學。天寶十三載,舉進士,楊浚見其文,曰:「一第溷水耳,有司得子是賴」。果擢上第。唐本傳。張鷟,字文成,登進士第,應下筆成章及才髙位下詞翰文苑等科,凡應八舉,皆登科甲。本傳。歐陽詹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羣、王涯聫第進士,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詹本傳。楊敬之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載登科,時號「楊家三喜」。本傳。李嶧曰:「余少舉進士登科,蓋偶然耳。後生可畏,來者未可量」。五代史。
77
傳記都㑹,謂之舉塲,通稱謂之秀才,投刺謂之鄉貢,得第謂之前進士,互相推敬,謂之先輩,俱㨗謂之同年,有司謂之座主,京兆府考而升者謂之等第,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將試相保謂之合保,羣居而賦謂之私試,造請權要謂之闗節,激揚聲價,謂之還往既㨗,列姓名於慈恩寺塔,謂之題名大醼於曲江亭,謂之曲江,㑹籍而入選,謂之春闗,不㨗而醉飽,謂之打眊燥,匿名造榜,謂之無名子,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挾策入試,謂之書策《國史補》新進士及第,以泥金書帖子報其家,謂之「喜信開元天寳遺事》,新進士每及第鄉曲親戚,例以聲樂相慶。 傳衣鉢見知貢舉類。放榜後,狀元以下到主司宅,謝名曰「謝衣鉢衣鉢」。謂得主司名第,其或主司先人同名,第即謝太衣鉢也。 張曙與崔昭緯同赴,舉問卜者,卜者殊不顧曙,曙有慍色。卜者曰:「郎君亦及第,但崔家郎君拜相,當於此時過堂」。既而張果不第。崔有官後七年,大拜曙,果於崔公下過堂。 薛逢晩年厄於宦途,策羸馬赴朝,值新進士綴行而出,圑司所由數十人見逢行,李蕭然前導曰:「囘避新郎君!」逢遣价語曰:「莫貧相阿婆三五少年時也,曽東塗西抹來」。 苗台符年十六年,讀年十七同年進士。甞列題西明寺中,或竊注曰:「一雙前進士,兩箇阿孩兒」。 劉業時賜及第,韋岫賀之曰:「三十浮名,每年皆有九重,知之曠代所無」。摭言。術士相牛僧孺若青蠅拜賀,方能及第,及登科訖,歸至家庭,有青蠅作人行,立約數萬,折躬再三,良乆方去。青陽記。劉蕡,楊嗣復之門生也,既直言,忤㫖中尉仇士良,謂嗣復曰:「奈何以國家科第與此風漢耶?」嗣復懼,答曰:「昔與蕡及第時,猶未風耳」。唐記:許裳晩年登第,甞曰:自得一第,筋骨輕健,愈於多年。則知一名乃孤進之還丹金華子裴元質舉進士,夜夢一狗從竇出,挽弓射之,摸箭遂撆以為不祥,夢神解之曰:「笱,第字頭也,弓者,第字身也。箭者,第字竪也,有撆為第也。尋唱第僉載。唐太和八年,放進士,多貧士無名子,作詩曰:乞兒還有大通年,六十三人籠仗全,薛庶凖前騎瘦馬,范鄼依舊益番氈秦中記。喬舞知舉進士及第者五人,皆舉數升降等。甲無名子,謂喬之榜類陳橘皮,年多者居上南唐近事、白樂天與弟敏中、行簡三人相繼,皆中第。樂天作詩云:「自憐郡姓為儒少,豈料詞塲,中第頻桂折一枝,先與我,楊穿三葉盡驚人,漁隠」元和十三載,李源公榜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時,有詩曰:「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盡得仙,袍似爛銀衣似錦,相將白日上青天」。 竇禹鈞有子五人,俱登科。馮道贈詩曰:「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詩話
78
集蛟龍得雲雨,鵰鶚在秋天。 攀桂仰天髙。 有喜留攀桂 變化有鵾鵬》。 龍門客。又新。 青雲動髙興勲業,青㝠上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賔。 《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倚風遺鵬路,隨水到龍門。杜詩佳句。衆喧口考,功敢瑕疪。連年收科,第若摘頷下髭。 二十五而擢第,於春官韓文歸去,惟將新誥牒,後來爭取舊衣裳張籍,三春省壁鶯遷榜一字,天津馬渡橋劉夢得湘中才子是劉郎望,在長沙住桂陽。昨日鴻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讓清光贈劉景,朝衣歸來。晝錦榮登科,記上更無兄贈勝,庶子,何處春深好春,深唱第家名傳。一紙榜興,管九衢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長樂遙聴上苑鍾,彩衣稱慶桂香濃李義山花錦文章開,四面天人科第正三頭《文苑英華》。今央取科者,交貴勢,倚親戚,合則插羽翮生風濤,沛然而有餘。《栁文
79
本朝太祖幸西都,張齊賢獻十策,帝歸謂太宗曰:「吾幸西都,為汝得一。張齊賢宰相也」。太宗即位,齊賢方赴廷試,帝欲其居上第,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恱,有㫖一榜,盡除京官通判齊賢通判衡州,不十年,位宰相《聞見録》。淳化三年,賜楊億進士及第,億時年十三,讀書袐閣,作《東西京賦》,太宗覽而喜之,詔舉士院試舒州進《甘露頌》,即時而就,帝益賞其俊才,故有是命。 端拱二年,劉少逸年十三,中禮部之選㑹要,國初猶襲唐,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則席帽自隨,李選累舉不第,鄉人曰:「李秀才不知甚時」席帽離身,及第後,乃遺鄉人詩曰:「當年蹤跡困泥塵,不意乗時亦化鱗」。為報鄉閭親戚道,如今席帽已離身」。張師錫年八十餘,喜子及第。詩云:「御榜今朝至,見名心始安,爾能俱中第,吾遂可休官。賀客留連飲,家書反覆看」。世科雖不繼,得慰二親難。雜記艾預赴鄉,舉遇一村,儒謂之曰:「君此行登第矣。吾有書一卷授君,乃左傳第十也。曰:宜熟讀取富貴」。後四十年,亦有人,因此書登甲科,然齡祿俱不及君記之,艾頗為異時復諷誦。李㑹愚知舉,試鑄鼎象物賦,事在卷中,一揮而就,擢甲科。後四十年,御試此題,徐奭為狀元,艾後以戶部侍郎致仕,年七十八。徐四十為翰林學士,卒《澠水燕談》。慶歴五年,仁宗臨軒,賜進士第,祝諫侍庭中男唐次諮、季許及二壻皆擢第,每唱一名,祝即稱謝。是日,諫五拜殿下,仁宗賞之。 嘉祐二年,歐陽永叔、知舉曽子固兄弟四人,同登科。 周師厚在鄭獬榜及第,只壓得陳傳,自賦詩云:「有眼不堪看,鄭獬囘頭」猶喜得陳傳」。 紹興丙午,正奏名第一人王十朋特奏名第一人李三錫,時宗室子居綴榜尾不樂,或以詩戲之曰:「舉頭不敢窺,王十伸腳猶能踏李三閒思蓬㠀㑹神仙,二百同年最少年,利市襴衫挑白紵,風流名字冩紅牋。王元之青雲,隨步登華榻,紅雪飄香入杏園宋定國文甲第,叨薦名,髙飛便淩煙,遂使拜扆坐,果得超神仙蘇易簡,雲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夕暉一色杏花紅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東坡囊空,不辨尋春,馬服亂行,看擇壻車。 黃帕開封出奏篇,銀袍二百玉階前。威顔咫尺瞻袞扆,名姓傳呼下九天宮筆旋題黃甲字。禁門已蔟杏花韉,蔡特正洎春闈之較藝,云叨陞以策名。
80
三元及第
81
本朝王曽青州發解及南省廷試,皆為首冠,中山劉子儀為翰林學士,戲語之曰:「狀元試三塲,一生喫着不盡」。沂公正色答曰:「曽平生之志,不在溫飽」。東軒筆記。馮京自鄉選至廷對,俱策名第一,張堯佐倚外戚,欲妻以女,使擁入其家,示以奩具甚厚,京不肯就。 馮京預鄉薦,至大江,波濤洶湧,㡬至沉沒,來春南省廷試為第一,復過大江風微浪穏,公題詩云:「江神也,世情為我風色好」。《雲霽廣録狀元及第。
82
傳記李固言:未第前行古栁下,聞有彈指聲,固言問之,應曰:「吾栁神九烈,君已用栁汁染子衣矣,果得藍袍,當以棗餻祠我」。固言許之,未㡬,狀元及第,三峯集。李固言:「下第遇一老姥,言郎君當芙蓉鏡下及第」。明年,果狀元及第,詩賦有「人鏡芙蓉」之目。 裴思謙狀元及第,作紅牋名紙十數,詣平康里,因留宿,賦詩曰:「銀缸斜背解鳴璫,小語偷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摭言孫渥夢積木數百踐其上,自謂必作狀元,居衆材之上,已而果然。雜爼盧肇、黃頗皆宜春人,同舉郡守,獨餞頗。明年,肇狀元及第,歸郡守㑹,肇觀競渡,肇即席作詩云:「報道是龍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太守,大慙。詩話李翺牧江淮郡,進士盧儲投卷來謁,李禮待之,置文卷几案間,長女及筓見文,謂小青衣曰:「此人必作狀元」。李公聞之,乃覔為壻來年果狀,元及第,遂成佳姻詩曰:「昔年曽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已成秦、晉約,果教鸞鳳下粧樓南部新書
83
集春來,無處不閒行,楚國相看別有情,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鄭谷
84
本朝狀元年三十以下者,王拱辰、汪應辰,年十八。沈遘、莫儔年二十二。梁顥、張孝祥、王佐皆二十三,楊訪、蘇易簡、宋待問皆二十四。王曽、王堯臣、張唐卿、賈黯、彭汝礪、衛徑皆二十五,何㮚、趙汝愚皆二十七。蔡齊、宋祥、馮京、楊寘、姚穎、王昻皆二十九,陳堯叟、張觀、詹騤、許奕皆年三十。 建隆以來,狀元大拜者七人,呂䝉正、王曽、李迪、宋庠、何㮚、梁克家、趙汝愚是也近年吳潛亦以狀元大拜。執政十一人,楊礪、王嗣宗、蘇易簡、陳堯叟、張觀、蔡齊、王堯臣、馮京、許將、陳誠之、鄭僑是也。節度使二人,陳堯咨、王拱辰是也。外此則何文縝自登第至大拜。十二年,梁克家自登第,至大拜十三年。 呂䝉正丁丑榜,癸未年參政,凡七年,董徳元,丁夘榜,甲戌年參政,凡八年。梁克家庚辰榜,己丑年簽書凡十年。 何㮚自及第至給事中凡二年,蘇易簡、霍端友自及第,至知制誥凡四年,陳堯咨自及第至知制誥凡五年。 秦伯陽以右通直郎登第,二年,而禮部侍郎,三年而知樞宻院事並朝野雜記》太宗朝,王嗣宗與趙昌言爭狀,元於殿前乃命二人手搏約勝者與之,昌言髮秃,嗣宗敺其幞頭墜地,趍前曰:「臣勝矣!」上笑以嗣宗為狀元記聞真宗東封,放梁固以下進士及第,祀后土于汾隂,放張師徳以下進士及第,固狀元梁灝子師徳,亦狀元張去華子,魏野以詩賀曰:「封禪汾隂連嵗榜狀,元俱是狀元兒」。 真宗臨軒策士,夜夢殿下有菜,一苗與殿基相髙,及拆第一卷乃蔡齊。上曰:「得人矣!」詔金吾給衛士七人,清道尋命今後第一人及第,令給七人當直,許出入則兩對,引喝傳呼狀元始於此也東齊遺事》。咸平元年、二年,皆放進士舉,孫僅、孫暨相繼魁,天下百姓皆以大狀元」「小」狀元」呼之。嘉祐八年,許將治平四年許世安時,謂大許小許王黃州,覽孫僅文篇,書其後曰:「明年再就堯階試,應被人呼小狀元,僅果第一,王黃州,後以詩寄之曰:「病中何事?忽開顔記得。時稱小狀元粉壁,每題龍虎榜錦標,終屬鶺鴒原《澠水燕談》。宋郊兄弟同行,逢一異,僧相曰:小宋當大魁,天下大宋亦不失甲科。後十年,大宋復遇諸塗僧,乃大驚曰:「公風神特異如此,豈活數萬命者乎?」宋良乆,曰:「比堂有蟻穴,忽為大雨所浸,某尋編竹為橋以渡,豈此是也?僧曰:「必是也。小宋合當首,魁公終不出其下。比唱第,小宋果大魁,章獻乃謂弟不可以先兄,因命大宋為第一,小宋為第十。 胡旦有俊才,甞曰:「應舉不作狀,元仕宦不為宰相,乃虛生也」。及隨計之秋,適坐中聞鴈,乃題詩曰:「明年春色裏領取,一行歸」。果魁天下。 呂文穆公未第時,薄逰一縣,時胡旦隨其父宰是邑,遇呂甚薄,客有喻胡曰:「呂公能詩,宜少加禮」。胡問警句客舉詩曰:「挑盡寒燈不成。夢」胡笑曰:「乃一渴睡漢耳」。呂甚恨而去。明年,首中甲科,寄聲於胡曰:「渴睡漢,狀元及第矣」。胡曰:「待我」明年第一人及第,輸君一籌」。既而次榜亦中首選文穆公,蒙正也。歸田録。王拱辰與歐公同年進士,文忠自監元省元赴廷試,銳意魁天下。明日當唱名備新衣一襲,拱辰輒先衣以入,文忠怪焉。拱辰笑曰:「為狀元者當衣此唱,名果第一」。邵氏後録。皇祐五年,廷試進士,前一日,取首選卷,焚香祝之曰:「願得忠孝狀」。元洎唱名,乃鄭獬也,故鄭謝啓云:「何以副上心?忠孝之求是也」。麈史蔡嶷,崇寧五年廷試第一,上甚喜其文,以御寶封試卷付國子監,頒示四方。 李迪夢被人,剃削髭髯俱盡,心惡之,解者曰:「必為狀元,縁今嵗省元,是劉滋已替滋矣,果狀元及第。 鄭僑夢空中一梯,雲氣圍繞,俄登之,及髙層,仰面則有大石蒼然正懼壓已,忽冉冉升立于石上,驚覺自喜,既而為天下第一,其次曰石起宗。先是,考官編排石君當居上臨,唱名始易之云。容齋隨筆。嘉祐末,京師傳王俊民為狀元,及御試王荊公、楊樂道為詳定官,荊公以覆考官所定第一人未當,別取一人,樂道不可,遂各以已意進稟,詔從荊公之請。發卷乃王俊民也。筆談。黄冕仲常,有魁天下之志。元豐四年,南劍州譙門一柱,忽為迅雷所擊,冕仲占成四句云:「風雷昨夜破枯株,借問天工有意無,莫是臥龍縦跡困,放開頭角入雲衢」。次年對策為天下第一。 王沂公與李文定公連榜取殿魁,又相繼秉鈞軸詳見《職官部宰相類》。元豐八年,禮部貢院夜火。其後別試焦蹈為魁,諺云:「不因南省火,安得狀元焦」。 梁灝,年八十二,雍熙二年,狀元及第,謝啓曰:「白首窮經少伏,生之八嵗,青雲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後終祕書監,卒,年九十餘《遯齋閒覽》果先羣彥榮中甲科。六一集。昔者處貧賤之辱,所有無以果於今日。朝居豪傑之先而入,然後知其貴坡集,擢冠掄魁益公集。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宮進士之所同,一朝而冠儒科,蓋東閤郎君之未有汪藻賀,秦相
85
前名及第
86
傳記李慶,顯徳中舉進士,工詩,有云:「醉輕浮世事,老重故鄉人」。樞宻王朴以此一聮薦於知舉,遂為第三人玉壺清活。孟賔于與李昉同擢,第後昉寄賔于詩曰:「初攜寶劍別湘潭,金榜標名第十三,昔日聲名喧洛下,只今詩句滿江南《江南野史》選年最少者三人為探花使,世謂之探花郎《東軒筆録》
87
本朝胥偃應舉時,夢徐將軍斬下頭,項作詩云:「昔作樹頭花,今為塜中骨」。以為不祥。明年,徐奭榜第二人及第《南郡新書》。劉沆赴省,夢被人砍落頭,甚惡之,人解曰:「狀元不到,你只得第二人」。公詰曰:「雖斫却頭,留項在裏。項」沆、劉留同音果第二人及第。《青箱雜記》。天聖五年,試進士,韓魏公名在第二時,唱名第一甲,方終,太史奏五色雲見。家傳。李昌,武宗諤之子,昭遘十八嵗鎖㕔及第,昭遘子杲卿子士㢘皆不逾。是嵗登甲科凡三世,俱為探花郎揮麈録張文景以古文馳名,第四人登第不厭,所望有詩云:「驚天動地張文景,只得南宮第四人」續歸田録。袁、郭初應舉夢立北斗下,果第七人及第,同上
88
醼集
89
史大中初,敕自今放進士牓後,杏園仍舊宴集《唐書》傳記,宴名有九:一曰大相識,主司在具慶者。二曰次相識,主司在偏侍者,三曰小相識。主司有兄弟者四:曰聞喜敕、下宴,五曰櫻桃,六曰月燈,七曰牡丹,八曰看佛牙,九曰闗宴最大即離筵者。 新進士尤重櫻桃,宴櫻桃之熟,和以糖酪摭言。進士榜出,便往期集院狀元請一人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主樂兩人,一人主飲妓,放榜後。大科頭兩人,第一部也。小科頭一人,第二部也。常宴小科頭主之。大宴,大科頭主之。 唐進士命宴曲江,崔彖不赴,乃以雕幰載妓遊觀,為團司所發,崔沆為主罰,録事判云:「深攙席帽,宻映氈車,紫陌尋春,便隔同年之面,青雲得路,可知異日之心」。 曲江亭子燼於兵火,唯尚書省亭獨存,進士開醼,常寄其間,既徹饌,則移樂泛舟,其日,公卿家傾城,縦觀於此,東榻之選者十八九,鈿車珠瑛櫛比而至,並同上。進士杏園初㑹,謂之探花宴,以少後二人為探花使,徧遊名園,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則二人被罰秦中記。士人初登第,必展歡宴,謂之燒尾,說者云:「虎化為人,惟尾不化,須得燒去乃化」。又說新羊入羣羊抵觸,須燒其尾乃定。又說魚躍龍門,化為龍,時必雷,為燒其尾乃得化。聞見録。
90
本朝太宗好文,每進士及第,賜聞喜宴,御製詩,遂為故事。仁宗時詩尤多,《古今詩話》。溫公曰:吾性不喜華靡,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簪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家傳》。《唐進士開宴曲,江亭既徹饌,移樂泛舟,又有燈閣打毬之㑹,故東坡有「曲江船舫》《月燈毬》之句。《詩話》
91
題名
92
史唐有曲江㑹題名席,李徳裕奏罷之《唐書傳》記唐進士自神龍以來,杏園宴後,皆於慈恩寺塔題名,他時有將相則朱書之,或未及第時題名字,添前進士《國史補》
93
特科。
94
子大器晩成《老子》
95
史馬援兄況謂援曰:「汝大器,當晩成」。 初平四年,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即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今耆儒年踰六十,去離本土,結髮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絶榮望,朕甚愍之。其依科罷者,聴為太子舎人《後漢書》」。
96
傳記天復元年,杜徳祥牓放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顔等及第,時上新平內難,特敕授官,松、希羽皆七十餘,象崇、希顔亦年踰耳順,時謂五老榜。摭言。
97
本朝開寶三年詔曰:「禮闈籍到十五年以上,貢士司馬浦等一百六人,皆困頓風塵,老倒塲屋,學固不講,業亦難專,非以特恩,終成瑕器,宜各賜本科出身,後不為例」。㑹要。景徳元年,詔:「曽經先朝御試及後來殿試、進士二舉之科五舉,幷進士五舉,幷年五十以上、諸科六舉、六十以上者,雖試不合格,特許別作一甲奏名。 天聖二年,上新放進士及第,是月,授六舉進士八舉諸科、李宗道等百二十八人、諸州司士參軍,試將作監主簿等,上曰:「此雖所試非熟,然白首無成,困於塲屋,殊可矜憫。並同上至和間,富公當國,立一舉三十年推恩之法,蓋公與段希元、魏升平同塲屋,相善公作相,不欲私之,故為天下制,至今行之聞見録。恩榜得官之人,在於州縣,例皆垂老,別無進望,惟望黷貨,以為歸計,貪冒不職,十人而九,朝廷所放恩榜㡬千人矣,何曽見一人能自奮勵有聞於時?而殘民敗官者不可勝數,以此知其無益,不言可知東坡冗官議特奏名第一等二名附前五甲,餘並登仕郎。第二等,京府助教第三等,上州文學,第四等下州文學,並郊第五等。諸州助教官品白髮青衫,晩得官,瓊林頓覺酒腸寛平康,夜過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後看。特奏狀元徐遹詩。
98
下第
99
史匡衡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丙科。漢書》:徳宗試賢良方正科,畢,詔曰:「昔公孫𢎞猶聞十上失之,正鵠合反諸身,凡為多士,各宜自勉」。唐書:潭州判官皇甫鎮舉進士二十三,上不中第,刺史李詢辟之。鑑。
100
傳記梁試進士不中程者,飲以墨水坡詩注。張鷟號青錢學士,謂萬選萬中時有董方九舉不第,號《白蠟明經》,與鷟為對僉載》。唐制,進士科甚重,其老死文塲者亦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國史補》」。進士不第者,親知供酒肉費,號買春錢承平舊纂打眊燥詳見及第類。髙蟾未第有詩云:「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令狐楚録張祜詩三百首,表薦之。值元稹在內庭,上問祜詩髙下,稹曰:「張祜雕蟲小巧,恐變陛下風雅」。由是失意。祜以詩自悼,云:「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 張濆陳商下狀元及第,翰林覆落,趙嘏以詩貽之曰:「莫向春風訴酒杯,謫仙真个是仙材,猶堪與世為祥瑞,曽到蓬山頂上來!」摭言。沈彬甞夢著錦衣貼月飛,識者謂身不入,月不中第,果然。 《曹鄴未第時詩云:「一辭岩桂叢,九泣,都門月年年孟春,至看花不如雪雅言參述。唐士人下第多為詩,刺試官獨章孝標作歸燕詩,獻庾承宣云:舊室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歸,連雲大廈無栖處,更傍誰家門戶飛雲溪友議盧仝不及第出都投逆旅,有一人附火吟曰:學織錦綾,功未多,亂投機杼錯拋梭,莫教宮錦行家見,把似文章笑殺他。因問之云:舊𨽻宮錦坊。近以薄技投本行,云如今花様不同,且東歸也盧氏雜記潘賁每至廷試,以疾不能終塲,故五舉猶為白丁,既入京師,復應三舉不第,甞與故舊書曰:三叨試殿八對,天顔疾作。謂人曰:八舉進士而不登一第,天命也江南野史》。馮藻應二十五舉姻親,勸合罷舉求官,藻曰:譬如一生無成,更應武舉北夢鎖言,集舊穿楊葉,直自知暫蹶霜蹄未為失杜詩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孟郊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同上,氣味如中,酒情,懐似別人唐人不第詩,六載辛勤九陌中,却尋岐路五湖東名慙桂苑,一枝緑膾,憶松江滿筯紅浮世到頭湏適性男兒,何必盡成功,唯應鮑叔深知我,他日蒲㠶百尺風。羅隱,翰苑何時休嫁女,文章早晩罷生兒,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凡人折一枝
101
本朝李才叔為東坡客坡知貢舉才叔下第詩有云:「平生謾說古戰塲,過眼竟迷日五色」。詩話蜀人石楊休,屢拔鄉薦,常屈春官,蜀人比之綱官,蓋謂校部上共入京師,只空歸也續歸田録》。劉昌言下第詩云:「唯有夜來蝴蝶夢,翩翩飛入刺桐花青箱雜記,千金弊箒誰人買,半額蛾眉世所妍,顧我自為都眊燥,憐君欲鬬小嬋姢,青雲豈易量?他日黃菊猶應似去年醉裏未知誰,得喪滿江風,月不論錢東城,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天未有因。聖主不勞千里召,嫦娥何惜一枝春。鳳凰詔下須沾命,豺虎叢中也。立身啼得血流無落處,朱衣騎馬是何人? 年去年來來去忙為他人嫁作衣裳,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春風舞》一塲。石曼卿下第集句
102
曳白。
103
傳記苗晉卿典選,御史中丞張倚男奭參選,居其首。𤣥宗乃集登科人於花萼樓前重試,奭竟日不下一字,時人謂之「拽白」。上大怒,貶倚敕曰:「庭闈之間,不能訓子,選調之際,仍以託人,天下以為戲談」。盧氏雜說。唐策市鐵行有苑,生卜,舉人連中成敗,每卦一縑。榮陽鄭羣玉賷緡三千詣苑生苑,喜於異禮。卦成曰:「秀才萬全矣!」羣玉之氣益髙,比入試,以至繼燭乃步於庭曰:「吾今下筆一字不得鐵行苑,生須一眷二十突明。竟掣白而出。乾撰字。士人家小子弟,忌用熨斗時把帛,慮有曳白之嫌。貽子録。
104
記纂淵海卷三十七
URN: ctp:ws91469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