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

《卷五》[View] [Edit] [History]

1
[六藝四下]
2
《御覽》八百四引《詩含神霧》孔子曰:「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也。刻之玉版,藏之金府。」
3
《毛詩木瓜傳》孔子曰:「吾於木瓜,見苞苴之禮行。」
4
《韓詩外傳》五子夏問曰:「《關雎》何以為《國風》始也?」孔子曰:「《關雎》至矣乎!夫《關雎》之人,仰則天,俯則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紛紛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龍變化,斐斐文章。大哉!《關雎》之道也。萬物之所繫,群生之所懸命也,河洛出書圖,麟鳳翔乎郊。不由《關雎》之道,則《關雎》之事將奚由至矣哉?夫六經之策,皆歸論汲汲,蓋取之乎《關雎》。《關雎》之事大矣哉!馮馮翊翊,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子其勉強之,思服之。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雎》!乃天地之基也。」
5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詩》曰:「執轡如組。」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聖人組脩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
6
《鹽鐵論相刺》孔子曰:「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東西南北,七十說而不用,然後退而脩王道,作《春秋》,垂之萬載之後,天下折中焉。
7
《論衡對作》孔子曰:「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論也。
8
《鹽鐵論執務》孔子曰:「吾於河廣,知德之至也。而欲得之,各反其本,復諸古而已。」
9
《說苑貴德》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順安萬物,古聖之道幾哉!」
10
《說苑敬慎》孔子論《詩》,至於《正月》之六章,懼然曰:「不逢時之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廢道,違上離俗則危身,世不與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則孽也。是以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故賢者不遇時,常恐不終焉。《詩》曰:『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此之謂也。
11
《漢書劉向傳》孔子論《詩》,至於「殷士膚敏,灌將于京」,喟然歎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傳於子孫,是以富貴無常,不如是,則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勸勉!」
12
《毛詩素冠傳》子夏三年之喪畢,見於夫子,援琴而絃,衎衎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夫子曰:「君子也。」閔子騫三年之喪畢,見於夫子,援琴而弦,切切而哀,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過也。」夫子曰:「君子也。」子路曰:「敢問何謂也?」夫子曰:「子夏哀已盡,能引而致之於禮,故曰君子也;閔子騫哀未盡,能自割以禮,故曰君子也。夫三年之喪,賢者之所輕,不肖者之所勉。」
13
《淮南子繆稱訓》閔子騫三年之喪畢,援琴而彈其弦是也,其聲切切而哀。夫子曰:「弦則是也,其聲非也。」
14
《說苑修文》子夏三年之喪畢,見於孔子。孔子與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衎衎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也。」子曰:「君子也。」閔子騫三年之喪畢,見於孔子。孔子與之琴,使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過也。」孔子曰:「君子也。」子貢問曰:「閔子哀不盡,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盡,子曰『君子也』。賜也惑,敢問何謂?」孔子曰:「閔子哀未盡,能斷之以禮,故曰君子也;子夏哀已盡,能引而致之,故曰君子也。夫三年之喪,固優者之所屈,劣者之所勉。」
15
《後漢張奮傳》孔子謂子夏曰:「禮以修外,樂以修內。丘已矣夫!」
16
《大戴禮記哀公問》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算,備其鼎俎,設其豕臘,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則安其居處,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色無厭,淫德不倦,荒怠敖慢,固民是盡,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古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今之君子莫為禮也。」
17
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民從之矣。」公曰:「寡人雖無似也,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而聞乎?」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也,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公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社稷宗廟之主,君何謂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寡人欲問,不得其辭,請少進。」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以謂已重焉!」孔子遂有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為政先禮,禮者,政之本與!」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國家順矣。」
18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公曰:「敢問何謂成親?」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名也已。」孔子遂言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身。」公曰:「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無為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19
公曰:「寡人蠢愚冥煩,子識之心也。」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公曰:「寡人既聞是言也,無如後罪何?」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20
《穀梁》桓三年傳子貢曰「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繼萬世之後,何謂已重乎?」
21
大戴禮禮察》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猶防與?」夫禮之塞,亂之所從生也,猶防之塞,水之所從來也。故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聘射之禮廢,則諸侯之行惡而盈溢之敗起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禮眾矣。
22
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處此之功,無私如天地,爾豈顧不用哉!然如曰禮云禮云,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敬於微眇,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23
《大戴禮曾子天圓》曾子曰:「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
24
《白虎通社稷》曾子問曰:「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陳,聞天子崩,如之何?」孔子曰:「廢。臣子哀痛之,不敢終於禮也。」
25
《白虎通封公侯》曾子問曰:「立適以長不以賢,何?」「以言為賢不肖,不可知也。」
26
《白虎通嫁娶》曾子問曰:「昏禮,既納幣,有吉日,女之父母死,何如?」孔子曰:「婿使人弔之。如婿之父母死,女亦使人弔之,父喪稱父,母喪稱母,父母不在,則稱伯父世母。婿已葬,婿之伯父叔父使人致命女氏曰:『某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不敢嫁,禮也。婿免喪,女父使人請。婿不娶而後嫁之,禮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27
《白虎通喪服》曾子問曰:「君薨既殯,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居於家,有殷事則之君所,朝夕否。」曰:「君既斂,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殯哭而反於君所,有殷事則歸,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則子孫行事。夫內子有殷事則亦如之君所,朝夕否。」
28
《白虎通喪服》子夏問曰:「三年之喪既卒哭,金革之事無避者,禮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魯公伯禽,則有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不知也。」
29
《漢書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
30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孔子侍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哀公請用。孔子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聞之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從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
31
《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弔之,入門而左,從客也。主人以璵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
32
《淮南子繆稱訓》子曰:「鈞之哭也,曰:『子予奈何兮乘我何,其哀則同,其所以哀則異,故哀樂之襲人情也深矣。』」
33
《說苑修文》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是故聖王脩禮文,設庠序,陳鐘鼓,天子辟雍,諸侯泮宮,所以行德化。
34
《說苑修文》孔子曰:「無體之禮,敬也;無服之喪,憂也;無聲之樂,歡也;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鐘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志變,其聲亦變,其志誠通乎金石,而況人乎!」
35
《論衡儒增》孔子曰:「言不文,或時不言。」
36
《論衡實知》魯以偶人葬,而孔子嘆。
37
《水經注》六引《喪服要記》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問曰:「寧設桂樹乎?」哀公曰:「不也。桂樹者,起於介子推。子推,晉之人也,文公有內難,出國之狄,子推隨其行,割肉以續軍糧。後文公復國,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當受爵祿,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國人葬之。恐其神魂濆于地,故作桂樹焉。吾父生於宮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樹為?」
38
《藝文類聚》八十五引《喪服要記》昔者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問曰:「寧設五穀囊乎?」哀公曰:「不也。五穀囊者,起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恐魂之飢,故作五穀囊。吾父食味含哺而死,何用此為?」
39
《御覽》五百四十八引《喪服要記》魯哀公葬父,孔子問曰:「寧設菰廬乎?」哀公曰:「菰廬起太伯。太伯出奔,聞古公崩,還赴喪,故作菰廬以彰其尸。吾父無太伯之罪,何用此為?」
40
《御覽》五百五十二引《喪服要記》魯哀公葬父,孔子問曰:「寧設桐人乎?」哀公曰:「桐人起於虞卿。齊人遇惡繼母,不得養父,死不能葬,知有過,故作桐人。吾父生得供養,何桐人為?」
41
《御覽》八百八十六引《喪服要記》魯哀公葬其父,孔子問曰:「寧設魂衣乎?」哀公曰:「魂衣起宛荊於山之下,道逢寒死,友哀,往迎其尸,憫神之寒,故作魂衣。吾父生服錦繡,死於衣被,何魂衣為?」
42
《御覽》九百六十七引《喪服要記》昔者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問曰:「寧設三桃湯乎?」答曰:「不也。桃湯者,起於衛靈公。有女嫁,乳母送新婦就夫家,道聞夫死,乳母欲將新婦返。新婦曰:『女有三從,今屬於人,死當卒哀。』因駕素車白馬進到夫家,治三桃湯以沐,死者。出東門北隅,禮三終,使死者不恨。吾父無所恨,何用三桃湯為?」
43
《路史》后紀十三注引《喪服要記》魯哀公葬其父,孔子問曰:「寧設表門乎?」公曰:「夫表門起於禹。禹治洪水,故表其門以紀其功。吾父無功,何用焉?」
44
《抱樸子外篇譏惑》孔子云:「喪親者,若嬰兒之失母,其號豈常聲之有?寧令哀有餘而禮不足。」
45
《五行大義》四孔子曰:「夏正得天。」
46
韓詩外傳》五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而不進,師襄子曰:「夫子可以進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夫子可以進矣。」曰:「丘已得其數矣,未得其意也。」有間,復曰:「夫子可以進矣。」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類也。」有間曰:「邈然遠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樂也。默然思,戚然而悵,以王天下,以朝諸侯者,其惟文王乎!」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師以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師襄子曰:「敢問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偉,和者好粉,智者好彈,有殷勤之意者好麗。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
47
《淮南子主術訓》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
48
《韓詩外傳》七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貢側耳而聽,曲終,曾子曰:「嗟乎!夫子瑟聲殆有貪狼之心、邪僻之行,何其不仁趨利之甚?」子貢以為然,不對而入。夫子望見子貢有諫過之色,應難之狀,釋瑟而待之。子貢以曾子之言告。子曰:「嗟乎!夫參,天下賢人也,其習知音矣。向者丘鼓瑟,有鼠出游,狸見於屋,循梁微行,造焉而避,厭目曲脊,求而不得,丘以瑟浮其音。參以丘為貪狼邪僻,不亦宜乎!」
49
御覽》八十一引《樂動聲儀》孔子曰:「簫韶者,舜之遺音也。溫潤以和,似南風之至,其為音,如寒暑風雨之動物,如物之動人,雷動獸禽,風雨動魚龍,仁義動君子,財色動小人,是以聖人務其本。」
50
《白虎通三教》引《樂稽耀嘉》顏回問:「三教變虞夏,何如?」曰:「教者,所以追補敗政,靡敝溷濁,謂之治也。舜之承堯,無為易也。」
51
《五行大義》一引《樂緯》孔子曰:「丘吹律定姓,一言得土,曰宮;三言得火,曰徵;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曰商;九言得木,曰角。」
52
《御覽》十六引《春秋演孔圖》孔子曰:「丘援律吹命,陰得羽之宮。」
53
《魯語》下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對曰:「夔,人也,何其一足也!夔通於聲,堯曰:『夔一而已。』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54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惡心,人多不喜說也。雖然,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獨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一曰,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55
《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56
《淮南子主術訓》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
57
《說苑修文》子路鼓瑟有北鄙之聲,孔子聞之曰:「信矣!由之不才也。」冉有侍,孔子曰:「求!來。爾奚不謂由?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為中節,流入於南,不歸於北。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域。故君子執中以為本,務生以為基。故其音溫和而居中,以象生育之氣,憂哀悲痛之感,不加乎心,暴厲淫荒之動,不在乎體。夫然者,乃治存之風,安樂之為也。彼小人則不然,執末以論本,務剛以為基。故其音湫厲而微末,以象殺伐之氣,和節中正之感,不加乎心,溫儼恭莊之動,不存乎體。夫殺者,乃亂亡之風,奔北之為也。昔舜造南風之聲,其興也勃焉,至今王公述而不釋;紂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至今王公以為笑。彼舜以匹夫,積正合仁,履中行善,而卒以興;紂以天子,好慢淫荒,剛厲暴賊,而卒以滅。今由也,匹夫之徒,布衣之醜也。既無意乎先王之制,而又有亡國之聲,豈能保七尺之身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曰:「由之罪也。小人不能耳陷而入於斯,宜矣夫子之言也。」遂自悔,不食,七日而骨立焉。孔子曰:「由之改過矣。」
58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揆命篇》孔子年七十歲知圖書,作《春秋》。
59
《御覽》十六引《洪範五行傳》孔子作《春秋》,正春,正秋,所以重歷也。
60
《御覽》九百二十三引《禮稽命征》孔子謂子夏曰:「鴝鵒至,非中國之禽也。」
61
《文選》答賓戲注引《春秋元命包》孔子曰:「丘作《春秋》,始於元,終於麟,王道成也。」
62
《儀禮士冠禮》疏引《春秋演孔圖》孔子脩《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陽豫之卦。
63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演孔圖》獲麟而作《春秋》,九月書成。
64
《初學記》二十一引《春秋握誠圖》孔子作《春秋》,陳天人之際,記異考符。
65
《古微書》引《春秋說題辭》孔子言曰:「五變入臼,米出甲,謂磑之為糲米也,舂之則稗米也,皞之則鑿米也,臿之則毀米也,又鳷擇之,𭽛〈白差〉之,則為晶米。」
66
引《春秋命歷序》孔子始《春秋》,退修殷之故歷,使其數可傳於後,《春秋》宜以殷歷正之。
67
《公羊》僖四年解詁孔子曰:「書之重,辭之複。嗚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68
《公羊》成八年解詁孔子曰:「皇象元,逍遙術,無文字,德明謚。」
69
《公羊》昭十二年疏引《春秋說》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
70
《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71
《公羊》隱公第一疏引《閔因敘》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立。
72
《春秋繁露俞予》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也。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故子貢、閔子、公肩子,言其切而為國家賢也。其為切而至於殺君亡國,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於道,不覽於《春秋》也。故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子重任也。故或脅窮失國,手拿殺於位,一朝至爾。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哉!乃堯舜之德也。故《世子》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聖王之德,莫美於世。」故予先言《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愛人之大者,莫大於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於吳,魯得意於齊,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通,敵國不可狎,擾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患之意也。不愛民之漸乃至於死亡,故言楚靈王、晉厲公生弒於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故夏言春秋重人,諸譏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憤怨,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故子池言魯莊築臺,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壽終。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內恕,求備於人,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過,而《傳》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明得失,見成敗,疾時世之不仁失王。孔子曰:「吾因行事」,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國,是以始於粗糲,終於精微,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
73
《穀梁》桓二年傳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
74
《穀梁》桓十四年傳孔子曰:「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隱桓,隱桓之日遠矣。」
75
《穀梁》僖十六年傳子曰:「石,無知之物;鶃,微有知之物。石無知,故日之;鶃,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於物,無所苟而已。」
76
《穀梁》哀十三年傳吳王夫差曰:「好冠,來。」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77
《藝文類聚》八十引《莊子》仲尼讀書,老聃倚灶觚而聽之,曰:「是何書也?」曰:「《春秋》也。」
78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魯哀公問於仲尼曰:「《春秋》之記曰:『冬,十二月,濆霜不殺菽。』何為記此?」仲尼對曰:「此言可以殺而不殺也。夫宜殺而不殺,桃李冬實,天失道,草木猶犯干之,而況於人君乎?」
79
鹽鐵論散不足》孔子讀史記,喟然而歎,傷正德之廢,君臣之危也。
80
《論衡效力》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刪五經,祕書微文,無所不定。
81
《論衡超奇》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
82
《論衡超奇》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
83
《說苑君道》孔子曰:「文王似元年,武王似春王,周公似正月。文王以王季為父,以太任為母,以太姒為妃,以武王、周公為子,以泰顛、閎夭為臣,其本美矣。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國,正其國以正天下。伐無道,刑有罪,一動天下正,其事正矣。春致其時,萬物皆得生;君致其道,萬人皆及治。周公戴己而天下順之,其誠至矣。」
84
《說苑君道》孔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後君子知周道亡也。」
85
《說苑至公》夫子行,說七十諸侯,無定處,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豪毛之善,貶纖介之惡,人事浹,王道備,精和聖制,上通於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於是喟然而嘆曰:「天以至明為不可蔽乎,日何為而食?地以至安為不可危乎,地何為而動?天地而尚有動蔽,是故賢聖說於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災異並作也。」
86
《周禮九嬪》注孔子云:「日者,天之明;月者,地之理。陰契制,故月上屬為天,使婦從夫,放月紀。」
87
《春秋左傳》序疏引《孝經鉤命決》《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
88
《公羊》序疏引《鉤命決》孔子在庶,德無所施,功無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89
《御覽》六百十引《鉤命決》《孝經》者,篇題就號也,所以表指括意,序中書名,出義見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為天地喉襟,道要德本,故挺以題符篇冠就。又曰曾子撰,斯問曰:「孝乎?文駁不同乎?」子曰:「吾作《孝經》,以素王無爵之賞、斧鉞之誅,與先王以託權目,至德要道以題行首」。仲尼以立情性,言子曰以開號列曾子,示撰輔《書》《詩》以合謀。
90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孝經說》孔子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
91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孝經說》丘以匹夫,徒步以制正法。
92
《論衡雷虛》《論語》,迅雷風烈必變;《禮記》,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子曰:「天之與人,猶父子。有父為之變,子安能忽?故天變,己亦宜變,順天時,示已不違也。」
93
說文》《逸論語》曰:「玉粲之璱兮,其裛猛也。」
94
《說文》《逸論語》曰:「如玉之瑩。」
95
《初學記》二十七《逸論語》曰:「玉十謂之區,治玉謂之琢,亦謂之雕。瑳,玉色鮮白也;瑩,玉色也;瑛,玉光也;瓊,赤玉也;璇瑾瑜,美玉也;璑,三採玉也;玲瑲琤瑣瑝,玉聲也;枿,玉佩也;璬,充耳也;璪,玉飾以水藻也。」
96
《初學記》二十七《逸論語》曰:「璠璵,魯之寶玉也。孔子曰:『美哉璠璵!遠而望之,奐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一則孚勝。』」
97
《文選》劉歆移書太常博士注引《論語讖》自衛反魯,刪《詩》、《書》,修《春秋》。
98
《文選》齊安陸王碑文注引《論語讖》仲尼居鄉黨,卷懷道美。
99
《說文》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100
《說文》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
101
《說文》孔子曰:「烏,盱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
102
《說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
103
《說文》孔子曰:「黍可為酒,禾入水也。」
104
《說文》孔子曰:「粟之為言續也。」
105
《說文》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
106
《說文》孔子曰:「貉之為言惡也。」
107
《說文》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
108
《說文》孔子曰:「狗,叩也。叩氣吠以守。」
109
《史記滑稽列傳》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110
《白虎通五經》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遲,禮義廢壞,強陵弱,眾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敢伐。閔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道德。自衛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以行其道。
111
《論衡佚文》孝武皇帝封弟為魯恭王,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
URN: ctp:ws98596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